《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百六十八

炎興下帙六十八。

起紹興五年五月,盡十二月。

胡寅。又論遣使有害無益。

臣竊聞宰相張浚有奏論使事為兵家機謀於臣所論事理不同今何蘚遂行不可救止臣待罪侍從初有所陳已荷聖知今(淩以)輔臣謀國陛下之所改顏而禮貌之者也。勢難以臣故而沮其議牙不當力論致勝徒惑紛紛然臣再三思慮終未曉浚之說須至剖析聞於聖聰望陛下留神省覽姑。且置之聖懷俟何葵歸日與浚孰中孰否則使事之利害決矣。今則未敢求直也。粘罕(改作尼堪)總師二十餘年破大遼弱我宋雖無遠略亦稱善於用兵其所行事盡詭詐也。今我之虛實彼,豈不知也。尚須卑辭執謙然後足以驕其心示弱屈服然後足以平其怒乎!此遣使之無益一也。庚戌而後不遣使虜(改作敵)兵亦不來及癸醜遣使則鉤引虜(改作敵)人入國熟視而駢曾不旋踵而淮南之警奏至矣。此遣使之無益二也。前我所使四輩皆朝廷之選侍從之臣聞其入虜(改作敵)境晝夜驅馳略無禮節及見粘罕(改作尼堪)坐受欺紿忽忽而歸未嚐得。

茯要領況何蘚一使臣其何能任覘國之事乎!此遣使之無閃三也。昔富弼之使也。以一言息南北百萬之兵可謂偉矣。使歸行賞遷進官秩方以中國未能用兵徒賴使牙口舌下虜(改作敵)為莫大之恥彈簧不肯受其職度量如此乃可辦國事今奉使者首先論其私事祈求恩澤一一足意而行所慮卑近與市井之人無異尚能明目張膽不辱君命乎!此遣使之無益四也。虜賊(改作敵人)之所大欲者誰不知之既有滅宋之心正使劉豫明日就亡今日亦必赴援而況豫賊祈哀乞援秋高草熟來寇(改作南下)何疑此不待窺視自可坐照一堂之上者也。此遣使之無益五也。今淮以北劉豫自以為封疆矣。河以北粘罕(改作尼堪)自以為土字矣。使者之行,豈能乘雲:禦風徑至虜(改作北)廷哉!必度清淮之阻經濁河之限然後能至也。去冬下詔罪狀逆豫明其為賊今豫肯賓吾使人達之於虜(改作金)哉!(舊校雲:歸本達之於虜哉!下有臣□□□□九伯則有之此遣使之無益七也。可知無益別有一段此處脫誤)此遣使之無益六也。今我與虜(改作敵)之勢如兩家有沒世之仇一弱一強強者侵陵不休弱者必固其門牖嚴其戒備待時而動庶能有濟乃欲命仆夫啗以酒肉悅以金帛適足以重吾之弱增彼之強而已此遣使之無益八也。自古兵強馬眾玩武不戢而無自焚之變此五胡英傑(四字改作五代)勒曜垂珪之所難也。粘罕(改作尼堪)好財貪色凶殘不義特盜賊之靡耳(刪此六字)非有保國永世兼並天下之術也。度其兵士壯者老老者死其馬之齒日長矣。其臣誌滿意得沈酣乎!玉帛子女之閑不越數年必有禍敗此易見也。萬一今冬黨助逆賊(改作豫)昧於一來陛下申嚴將士據大江之險以禦之彼再而衰三而竭必矣。不大勝負兵家之常今未有交兵之形而遽自納侮以示畏怯情見力屈當反為所乘非兵家形格勢禁之法此遣使之無益九也。夫使人之心迎合粘罕(改作尼堪)之意為身謀也。陛下寤寐賢才日昃不倦菲衣節食卑宮室陋器用以養戰士固將為父兄攄覆載不可之憤雪滄溟不滌之恥。若兼用和策則解體誌士喪氣將帥偷安卒伍潰散以為無複有輸忠效誌建功立名之日使和人自謂其說可用如此則必有進為之漸以國與人取悅於粘罕(改作尼堪)大事去矣。此遣使之有害十也。(舊校雲:按上文祗有八條此遽雲:十疑有脫誤)猶有一說使陛下難處者以二帝為言耳然自建炎改元以來使命屢遣無一人能得兩宮起居之狀謦咳之音。

者況今歲月益久虜(改作彼)必重閉畏我知之今以虜(改作敵)為父兄之仇絕不複通則名正而事順他日或有異聞在我理直易為處置。若通而不絕則虜(改作敵)握重柄歸曲於我名實俱喪非陛下之利也。使或有知二對所在一見慈顏宜達陛下孝思之念雖歲一遣使竭天下之力以將之變何不可之有其如艱梗悠邈必無可達之理乎!以此揆之則以二帝為言者理不可信也。臣聞善為國者必有一定不可易之計正其大義不僥幸以成之漢高帝出關得董公之言以弑君討項羽後雖屢敗然項羽負不義之名雖強必弱漢守其策不變終有天下然張良嶢關之舉養虎論羽君子猶羞之及劉先主諸葛武侯誌在複漢目操為賊亦能三分鼎立魏延出奇欲速孔明不求近功君子以為真以天下自任者古之豪傑規模措置大抵如此三國崛起曹氏先據利勢蜀最後立豈以微弱之故卑下於操以苟存耶孟子曰: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今日大計隻合明複仇之義用賢才修政事息民訓兵以作北向更無他策儻其未可惟是堅守。。若夫二三其德無一定論必恐不能有為至於何蘚之行非特無效須決取辱臣所見如此豈得以張浚有言而自抑也。。又況蒙被詔書曲加獎諭先以為榮今焉內愧所以致詳盡義忘其喋喋誌在報君非好辯也。。。若夫軍旅之事則未之學張浚以遣使為機權者臣所未喻澉強為之說伏乞陛下幸赦之取進止。

楊造乞罷和議劄子。

臣嚐觀陸贄論禦戎(改作外)之策其說甚誠意大抵以為夷狄(改作外國)之強弱視中國之盛衰聖人所以待之者無一定之規亦無常勝之策顧其勢如何耳其說有二尊即敘者則曰:非德無以化要荒殊不知威不立(力不)能服也。尚和親者則曰:要結可以睦鄰好殊不知我結之而彼複解之故當匪茹之勢而行即敘之方則見侮而不從矣。今日正此之謂也。自靖康以來(力主)和議不為備禦之計卒為虜(改作敵)詐以至二聖蒙塵其禍亦可監矣。至今不悟猶蹈覆轍深可痛也。經聞複遺仁使以請和虜(改作彼)或有謀則許吾和以取重賂愚者以為喜而智者之所深憂也。蓋既許吾和則上下偷安必不為備禦之計而既出重賂國力必竭不免暴斂民怨盜起虜(改作敵)複不可信一旦乘虛而來為不可測此其所以可憂也。。。若其無謀則必絕吾。

之使愚者以為深憂而智者之所喜也。蓋不許吾和則吾致死以為備禦之計此其所以為可喜也。。且夷狄豺狼(改作敵情不測)非可以信誓結今其所以不來者非愛我而不來也。亦非畏我而不來也。以其勢自有牽製未暇來爾昔趙鄭割地以賂秦虞卿曰:秦之去也。倦而歸乎!其亦愛我而不攻乎!曰:秦之勢無餘力矣。必以倦而解也。曰:秦以倦歸而君。又以秦之力所不能取而賂之是助秦(以月)攻也。今之為和議者何以異此說者謂國家今日正猶勾踐事吳稱臣奉貢不得不然是未知事勢之不同也。越之棲於會稽蓋吳王聽宰嚭之言而許之平故勾踐以為得計今虜(改作敵)未嚐實許和也。其所以不拒絕者特以許和紿我以謀全勝欲吾不為之備而取之易耳故其未來則吾與之重賂其既來則吾莫之禦是吾之求和無纖毫之益徒沮義士忠勇之氣長黠虜(改作強鄰)桀驁之心竭民脂膏以資盜糧非計之得也。。。若其稱臣奉貢尤非所宜昔辛垣衍欲趙之帝秦也。魯仲連曰:若使帝秦則連有啗東海而死耳。且。又曰:若使帝幫則必將烹醢梁王辛垣衍曰:秦何為烹烹王魯仲連曰:九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蓋嚐為脯醢而囚之矣。秦既為帝則將行其天子之禮以號天下將奪其所憎而予其所愛梁王豈晏然而已乎!,於是辛垣衍不敢複言帝秦而秦軍說為之卻今或稱臣於虜(改作敵)則中因虜之(三字改作在其)掌握矣。彼將所求無厭既得重賂。又求割地矣。。又嬉大臣大臣往矣。。又將播放鑾輿之臨幸則何以為謀。若往則遂廢前功不往則興兵而伐叛臣不為無辭。若遂往則。又將為二聖矣。言之至此可為寒心而議者安於此說可謂無謀之甚也。猶謂國有人乎!或者以為二聖在彼故吾不得不與之和是不然昔漢太上皇呂後為項王所得置俎上欲烹之夫高帝豈恝然亡之哉!而未嚐為之屈蓋勢不可爾然項王卒不敢加害蓋以高祖之(闕)害之無益而存之則可以為重資故割鴻溝之後卒從侯公之言而歸之今國家。若能勵兵秣馬稍振中國之威。且勿與之通則彼莫能測其虛實必不敢動吾已複中原然後遣辨士。若侯公者往說焉彼亦用奉二聖以來歸矣。故二聖雖在彼於中國用兵之勢無有害也。故為今日之計當與諸將議先複中原以振國威然後閉關不出卑辭厚賂以請二聖當必遂所欲於今遣使徒取侮耳晨所宜也。議者以為彼強我弱出未必。

勝故不敢與校是未知用兵之勢也。昔陳恒弑簡公孔子請討之夫以強弱小大論之魯不能敵齊也。審矣。孔子,豈不量敵而後進哉!蓋其說曰:以謂陳恒之弑齊國之與者半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國齊之半其勝也。必矣。夫以楚人病秦之詐懷王必欲亡秦而漢末人人思漢之德綿欲興漢在今日人人痛憤二聖未返非特楚人之情而國家德澤之厚人懷不忘亦非止漢世之比也。然則在今日儻能奮其威武自淮而北必有響應者矣。側聞近日河北亦嚐有欲償義而來請者數輩朝廷慮其生事以敗和議拘之軍中此為失策儻乘此以有為不亦可乎!。且愚竊謂今日之計當乘天下痛憤之切人懷思宋之心乘時有為及其鋒而用之決可有功。若或遲疑不斷竊恐歲月之久人民懈怠懷彼煦濡之恩而忘忠義之心則事難舉矣。縱不能出兵猶當為守禦之備不當為和議以墮虜(改作其)計也。蓋虜(改作敵)之不可信其事已可鑒矣。今日之未來非緣和議特其勢自有牽製未暇來耳儻與之和必出重賂徒竭吾賞軍之費為虜人進兵之用真所謂資盜糧也。俟吾國力已竭然後乘釁興端而兵勢必不支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此必至之理也。議者謂虜(改作敵)之所欲不過金帛子女耳與之(則得)其欲而不來是何異兒童之見也。虜(改作彼)之貪心,豈有厭哉!今少與之則不足以充其欲多與之彼則支為中國尚富實而(闕)懼我如此是必兵弱可以一往故為此計實啟戎(改作其)心安能使之不來哉!及國力已竭而後為備禦之計孰。若未困而先為之慮也。昔曹操破荊州逐劉備移檄於吳孫權召群臣謀,或以曹公士馬之強既得荊州劉表治艨艟鬥艦乃以水陸俱下勢不可敵不如迎之惟周瑜魯肅以為當擊便謂北人尚騎本不能水軍與吳越爭衡今操自送死可迎之耶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以三萬人為將軍契之權大喜因拔劍斫案曰:複言當迎曹公者與此寧同因發兵使瑜拒之遂敗曹公於赤壁故兵之勝敗在人謀耳庸人見朝不及見夕但偷安目前不思後患殊不知無遠慮則近憂亦不能免也。夫兵凶器戰危事聖人難言但勢有不得已雖毒天下所不可辭也。。且狼子野心(改作仇讎吞噬)不可望其仁慈意其憫我惟振之以威乃可服爾故將欲和之亦必戰勝而後可議也。在昔契丹所以能百年守盟好者亦以章聖皇帝有澶淵之捷爾臣愚伏望睿明特。

發威斷早定大謀專為戰守之備勿主和議以墮虜(改作敵)計實天下之幸甚。

六月嶽飛兵大破湖賊擒楊欽夏誠等湖賊悉平。

湖賊楊麼為其下所殺也。其黨楊欽夏誠等各領其餘眾拒命欽偽為馬軍太尉誠偽為太仆躬皆與鍾相首事之人凶愎桀黠賊也。張浚臨湖觀之知未可攻乃歸潭州有急詔召浚還朝謀防秋之計會嶽飛至潭州出圖示攻討出入之要。且曰:擒之易耳浚曰:恐誤秋防之期俟明年再來討之如何飛請除往來之程限八日破賊請浚曲留以俟之浚然之先是湖南統製任士安王俊郝等領兵二萬餘不稟王燮號令遂致放賊及飛始至鞭任士安及孫議以泄其氣使為賊饣賊並兵攻任士安戰三日兩困之飛乃以伏兵四合一戰破賊眾賊盡乘其舟以入水寨楊欽等迎降尚有餘眾數萬飛杖欽等各一百遣回是夜用師徑掩其營破其賊而執欽等惟夏誠寨三麵臨大江北恃峻山不降飛親往測其淺處悉眾運草木放之上流至淺處則棄瓦石壓之一日填滿長驅入其寨遂斬誠湖賊悉平果不過八日授欽武翼大夫。

遺免曰:欽駔獪狙詐最桀黠既授以官公論皆不與之欽書出身腳色曰:鍾相楊麼作亂欽等聚集強壯保守鄉村侯官軍到鼎州乃同共破賊有功見之者無不大笑。

仇悆知明州兼沿海製置使。

仇悆為製置使用延超為製置司都統製。

王彥知製荊南兼充峽州荊門公安軍安撫使。

張浚以都統視師湖南平楊麼乃召王彥赴都督行府彥未到湖賊已平遂令彥知荊南兼峽州荊門公安軍安撫使時解潛已離荊南彥到荊南府庫倉廩皆虛錢糧俱闕彥懼之荊南不住徑追潛至鄂州會浚收楊麼回鄂州複勸彥回荊南赴新任。

賜嶽飛詔(舊校雲:是詔沈與求撰)。

比得張浚奏知湖湘之寇悉已肅清紓朕西顧之憂良用欣愜非卿威名冠世忠略濟時先聲所臨人自信服則何以平積年嘯聚之黨於旬朝指顧之閑不煩誅夷坐獲嘉靖(舊校雲:歸本作坐收嘉績)使朕恩威兼暢厥功茂焉腹心之患既除進取之圖可議緬思規畫嘉歎不忘然恐招撫之初人懷反側更宜綏輯以安眾情措置得宜彼自馴擾浚必與卿計之熟矣。或有陳。

請可具奏來。

七月梁羨慕知金州兼金均房州安撫使。

王彥到荊南。

王彥知荊南經盜賊後城郭為墟移治於枝江縣彥至始還舊治帑廩空乏無三月儲彥依川錢法先措置交子於荊南管內行使便之漸措置屯田以為出戰入守之計乃擇荒田分將士為莊莊耕千畝惟山口富裏田舊截沮河置千戶石塘瓦窯三堰隄水分溉為最良今堰廢不治彥親督將士具畚鍤候築計工六萬有奇不浹旬告成公私之利無窮天下論屯田營田實不擾民而得充國遺意者必以彥為首稱詔獎諭之。

八月張浚加光祿大夫。

製曰:朕登建哲輔協圖康功內則總一萬類(以製)樞極之機外則經營四方以廣威懷之略既告成於遠績當受祉於勤歸乃先飲至之期誕錫颺廷之命具官張浚才全而用溥道大而聲宏誠足以感人天人而消氛祲之微識足以貫通古今而應事物之變遭時奮節身徇國家仗義扶顛功存社稷出入參釐於二柄險夷更閱於百為複專機幄之前籌來扈戎車之親駕爰立作相遹觀厥成講明法度之原修飾甲兵之備革人謀之回遹正國步之搶攘首端本於朝廷躬視師於江滸總提紀律昭示王靈周履山川究觀地利勞三軍於細柳猶親巡六尺之輿翦群盜於緣林初不煩一夫之戟湖湘底定肅清蛇豕之區秦蜀相望增重金湯之勢阻深疐跋霧潦鬱蒸曆寒暑者三時計往來者萬裏宜加寵數以答忠勞登峻秩於文階昭儀刑於揆路茲厚保衡之寄益隆體貌這尊於戲邦國定而王心以甯股肱良而元首斯起赤舄幾幾周公何信宿之心四牡騤騤樊仲有遄歸之喜正是百辟弼予一人迄乎!耆定之休永輯無窮之祉以平湖湘之功也。。

馬擴為都督行府都統製。

馬擴以江西沿江製置副使駐軍武昌也。是歲四月召赴行在供樞密副都督行府官留陛諮議軍事兼行府都統製留鎮江措置軍務。

偽齊陷光州。

九月華旺敗偽齊於光州克光州。

嶽飛加檢校少保。

解潛權主管馬軍司公事。

先是解潛提兵解團太原也。趙鼎嚐居其幕中主事解潛字亨叔靖康中金人已豐種師中長驅而南李綱為河北河東宣撫使薦潛自嗣趙鼎為幹當公事潛戰敗綱謫潛亦廢建炎四年起為荊門軍公安鎮撫使兼知荊南府時楊麼據洞庭湖聚眾十餘萬擾沿湖州郡潛屢與賊戰勝負相當紹興五年趙鼎為相薦其材召為主管侍衛馬軍司七年其軍士與王彥軍交爭於闕不宰相張浚罷潛提舉江州太平觀以其兵隸劉副總管任滿居平江府因於辛欒宗論及和議之非宰相秦檜聞而怒之授團練副使南安軍軍置以卒。

趙鼎加左光祿大夫。

十月李綱知洪州兼江西安撫製置大使(舊校增史作李綱為浙西製置大使)呂頤浩知潭州兼湖南安撫製置大使席益知成都府兼成都澗川府利羲路安撫大使。

賜李綱詔(舊校雲:李呂二詔俱沈與求撰)。

朕以大江之西俗輕而悍弄兵之寇無歲無之師旅薦興民益彫瘵肆圓舊弼往鎮臨之卿威名德望聳動一時風采想聞人自慴服起於閑館作我價藩匪煩指顧之閑一變潢池之習先聲所暨諒拆衛朕之用卿審矣。卿宜以安社稷為已任勿閑中外勉為朕行不必數有請也。故茲親筆詔諭卿其悉之。

賜呂頤浩詔。

朕以湖湘八州之地西通巴蜀為國上遊往連盜區一方騷動比者招輯雖已略平而民俗剽輕或易生變允藉耆德往鎮撫之乃起卿燕閑之中而屬以方麵之事庶期談笑坐以銷弭慰彼黎元增重形勢而抗章固避殊咈朕懷惟卿社稷元老身任安危必不以內外為閑諒應聞命慨然引途故茲親筆詔諭卿宜悉之。

十一日庚戌張浚至行在。

行狀曰:公還召對便殿具奏曰:竊惟二帝皇族遠處沙漠憂憤無聊與夫輕侮受辱可想而見也。尚忍言之哉!臣尚屈指計之如此者蓋三千晝夜矣。虎狼用意實欲摧折而消磨之也。。雖然上幸陛下總師於南耳異時或有一蹉跌其禍可勝言乎!今事雖有可為之機理未有先勝之道蓋兵家之事不在交鋒接戰然後勝負可分要在得天下之心則氣百倍虜(刪此字)叛(下添人字)歸服。雖然,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心念之閑。

一亳之有差四海所共知今使天下之人皆曰:吾君孝悌之心須臾不忘寢食之閑父兄在念當思共為陛下雪仇矣。皆曰:吾君之朝君子在位小人屏去侍禦仆從罔匪正人譖說不行邪言不入市井之談不聞仁義之益日至則內外安心各服其職而有才智者悉思盡其力矣。皆曰:吾君之屏珠玉絕弄好輕犬馬賤刀劍金製之賞不以予幸惟以予功則上下皆勸矣。以至吾君言動舉措俱合禮法至誠不倦上格於天則望教化之可行如此則將帥之心日以壯士卒之心日以奮天下百姓之心日以歸夷狄雖號荒服然非至。若禽獸也。聞陛下之盛德知中國之理直氣折誌前小人雖異類戰必不力眾必不同則陛下何為而不可成乎!或有不然疑似之說毫發著見天下之人口不敢言而心敢怒異日事乖勢去禍亂立作如覆水之不可收也。蓋隙見於此則心生於彼不易之道自古為君之難非特今日也。一言之失一行之非或失色於人或失禮於人或一小人在側便足以致難起戎(改作釁)起兵前日明受之變造逆之徒陳兵闕下旁引他辭其監不遠也。為人上者其可不克畏戒懼哉!其警戒深切如此上皆嘉納。

金人寇(改作攻)漣水軍韓世忠將呼延通及金人戰於漣水軍敗之(舊校雲:眨通時為統製)。

詔張浚荊襄視師手詔。

朕仰惟二聖遠狩九年於茲雖迎請之使屢馳而侍膳之期尚遠晨昏在念怵惕靡容閑緣酋虜(改作北使)之來歸每諭兩宮之安報嗚呼朕為人之子而未獲養其父為人之弟而未能拯其兄瞻望情傷不知涕泗惟孝弟之至固可通於神明而小大之臣當共堅於忠義庶戡多難克濟厥功以爾資父事君之誠副朕念親從兄之誌谘爾有眾鹹體朕懷。

十二月改神武五軍名行營護軍。

改神武五軍名行營護軍張浚之軍為中護軍嶽飛之軍為右護軍韓世忠之軍為前護軍劉光世之軍為左護軍吳玠之軍為後護軍。

楊沂中權主管殿前司公事以神武中軍吳錫之軍撥隸殿前司。

邵溥為兵部侍郎都督府參讚軍事。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一百六十八校勘記。

庚戌而後陛下不遣使(脫陛下二字)前我所遣使四輩(脫遣字)蓋嚐為紂脯醢而囚之矣。(脫紂字)以號令天下(脫令字)蓋以高祖之不顧惜(原闕此三字從他本補出)乃以數千裏水陸俱下(脫數千裏三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