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九十八

靖康中帙七十三。

石茂良避戎(改作兵)夜話曰:金人再犯(改作至)闕閏十一月二十五日午時城陷仆逃難於鄉人王升卿舍館夜論朝廷守禦之方一話一言悉莫不驗其文蕪其實直而不訐質而不文非所見聞則略而不書去年春金人犯(改作兵至)闕朝廷許以三關未幾食言故有十月之師。又許大河為界河東河北悉與之金人恐中國之反複也。凡河東河北守土臣親屬悉質於軍以俟及境訓諭。又取大臣及家屬凡二十餘家如蔡京童貫王黼皆以罪譴而欲其家屬也。如張孝純蔡靖李嗣本皆以降而欲其家屬也。甚者如李綱徐處仁吳敏陳遘劉折彥質折可求皆以用事而欲其家屬也。朝廷惟命是聽除赴貶所已出京師則以實告嚐見王升卿說莫儔作館伴使自圍城之後金人凡三遣使來始使命至聲色甚厲雲:自後不複來矣。後數日複來稍下其色怡其聲複雲:後不複來矣。數日。又來儔詰其複來之狀無辭以對哀鳴呻喙而巳朝廷訝其數來雖許以三鎮托以他事遲遲其請未幾而城陷金人登城斂兵不下方遣使求和何等疏謬。

若此初李綱徵天下兵四十萬以解太原之圍師中五月之敗解潛八月之敗解潛八月之敗潰散殆盡而太原終不解至九月初三日辰時太原陷九十五日上下蒙蔽一人猶未知太原京師之屏翰也。太原陷則王室孤內外無援可謂危矣。朝廷怡然不顧惟主和議私植黨與自相矛盾烽燧不立斥堠不遣敵兵翱翔河上巳數日朝廷猶未之信十一月二十五日二太子圍城至二十七日粘罕(改作尼堪)四十大隊。又到方始倉皇分五路遣使臣徵兵矣。天下之兵除陝西五路外有漢上保甲施黔州兵福建路槍杖手皆可用何苦而不預徵耶至敵巳圍都城雖欲求援不可複得矣。天下之援兵不至京城圍月餘竟陷是誰之罪耶去年春金人犯(改作至)闕下寨皆在西北地名牟駝岡敵既去議者引汴水灌岡為水所壞者凡十有八村冀敵人不敢下寨也。識者鄙之曰:借使汴水可淹奚不俟敵兵之來然後引水灌岡則敵可淹沒今乃先放水灌岡是使敵人預備害也。謀之不臧如此巳而敵兵再來果赴東南大抵京西北城高門皆{雍瓦}城水門亦甚完固可以守禦東南城低水門未暇修完最為受敵緊處。又有大於此者南門去襄鄧止十有三程五路徵兵來從漢上兼襄鄧保甲極可用亦可招而援也。敵營城南則襄漢兩路不複通。又京師漕運全藉東南動千萬計萬一乘輿播遷則百艘可以宵濟敵營城東絕無糧道。且使乘輿不複出矣。議者欲使張叔夜一頭項披南城外下寨呀在東水門外下寨朝廷議不果反墮彼計中使人心痛不巳況汴京自有天地以來聖帝明王未嚐居此逮至五季之君因循苟簡雄霸一方擇地未暇也。太祖龍興不遺鏃而天下稽首稱藩恐煩百姓眷彼大梁乃建城市營宮室然無山川之險四麵受敵萬一敵人繚繞絕吾糧道屈膝而巳蓋恃險而不恃德亡國也。恃德不恃險者危國也。惟險與德俱恃國乃尊強仆嚐欲建議於朝果欲複都大梁莫若回汴河蔡河五丈河皆由城外而過借使輦運糧餉亦何憚而不車載鬥量也。三河既回於城外則無延敵之水門舊城亦可築合複如新城外門置樓櫓萬一外城失守則舊城複可守矣。粘罕(改作尼堪)自稱用兵過孫吳孫吳,豈可過也。軍中稱二太子提十萬之師今年春直入中原如涉無人之境不戰而屈人之兵金繒駝馬牛羊婦女虜掠(改作俘獲)無限班師反國迨不與三關立取真定複至闕下。又如。

反掌之易粘罕(改作尼堪)師老太原九月不下縱至都城亦複後二太子期以跡較之其不逮二太子明矣。二太子尚不可及況孫吳乎!乘我太平之久軍兵遊惰國難未夷無一人用命故敵得以乘隙借使上下一心內外相應朝廷有賢相守禦用名將雖百粘罕(改作尼堪)京師,豈可破也。粘罕(改作尼堪)二太子優劣雖殊然皆善將兵其紀律嚴密故下皆用命頃在殿前見禦寶批降到金人三生陣同命隊法令姚友仲巳下各陳巳見以聞凡敵人遇我師必布圍圓陣當鋒次張兩陣左右夾攻故謂之三生陣每隊一十五人以一人為旗頭二人為角三人為從四人為副五人為繳旗頭死從不生還還者並斬得勝受賞亦然故謂之同命隊諸將亦皆畫陣圖詣殿前司獻欲以方陣迎敵次以兩(缺字)陣夾攻其左右敵兵厚重複用兩直陣掩其傍此五行陣法也。,或欲分為八陣擊首則尾應擊左則右應擊中則首尾皆應此八陣法也。仆笑而進曰:自古陣必相其地之利便敵人之多寡或披山或背水或設伏料敵應變在臨時,豈可預為之。若使敵人知我之情別布他陣將何以禦姚友仲以為然複問同命隊法柰何仆曰:國家係五連法行之舊矣。。且如五人為伍積五十人為隊押隊引於前擁隊驅於後全伍勝擁押隊有賞全伍負有誅如此則自然用命夷狄(改作金人)之法不足道(改作過是)也。姚公友仲深以為然。又嚐與仆料敵人之勢仆謂皆假借而養成之初合謀而滅契丹也。莫若申嚴邊備按兵不動使其自相攻擊可收卞莊兩虎之功則朝廷信義不屈夷狄貪惏無所施(此七字改作敵亦無由生心)乃假借其威使二百年之盟約一朝埽地遂俾蕞爾(刪此二字)窺伺王室先則長驅而來深入重地遷延月餘蓋慮別路輻輳不得返國也。進不敢攻止求金繒而巳為當時計莫若涉河之時俟其半渡河北之師邀其中勤王之兵襲其後使匹馬隻輪北還勢(改作者)乃擁衛姑息莫敢誰何既許三鎮。又複不許使彼得以藉口都不遷兵不徵飽食安坐以俟其秋高馬肥長驅複來此曰:假借而養成之也。。又自城破番兵每夜擊鼓以報平安其聲隱隱如雷如(改作或)日暮或天欲曉其時不常毛德如有詩雲:睡覺昏昏厭鼓聲者是也。。又於四壁栽種鬆柏不知何義詩。又雲:城頭鬆柏鎖愁煙是也。自古城陷未有不戰而陷者既陷之後豈期不戮一人殆有神物主之自閏十一月二十五日城陷至十二月正。

月盡皆大風雪連日不止略無少異天道竟如何哉!曹勳北狩聞見錄曰:太上自北狩出城起行至過河旬日後宣諭勳曰:我夢四日並出中原爭立之象不知中原之民尚肯推戴康王否勳曰:本朝德澤在民至深至厚今雖暫立異姓終必思宋不肯歸邦昌幸寬聖念。又曰:我夢想當不妄第記此事次日宣諭勳曰:我左右惟汝後生健步。又備知我行事為我持信尋康王庶知父母係念於彼及此行艱難勳曰:臣仰賴天威可以伺便冒圍而出願不辱命得達聖意是晚太上出禦三一櫳領(俗呼背心)拆領寫字於領中曰:可便即真來救父母並押計九字複縫如故付某。又索邢皇後所帶金耳環子一隻(從飛小蛺蝶俗呼闕高飛)是今上在藩邸時手製以為的驗及皇太後信物令某不以方所必見大王奏之訓誥丁甯。且囑。且泣曰:無忘吾北行之苦。又以拭淚白紗怕子付某曰:見大王深致我血淚之痛父子未期相見惟早清中原速救父母此外吾不能多致語言氣哽吾脰故也。待到燕山去此信(下添惟字)三聖(刪此字)人知餘皆不知皇後初取環子與沈押班令付勳曰:到時轉語大王願早如此環遂得相見並見吾父幸道無恙皇太後以下皆哭太上。又宣諭曰:如見大王但奏可有清中原之謀悉舉行之無以我為念。且保守宗廟洗雪積憤。又曰:藝祖有約藏於太廟誓不誅大臣言有違者不祥相襲未嚐輒易每念靖康誅罰為甚今日之禍雖不止此要當知而戒焉太上。又令奏雲:恐吾宋之德未泯士眾推戴時宜速應天順民保守取自家宗廟。若不順人心記得光武不立時事否。又宣諭曰:曾有龍德宮密賜馬價珠犀合子等物大王曾說欲決河灌渡河番人等事以為密驗在虜(改作敵)寨臨行日恭承皇太後聖訓令奏大王曰:大王再使軍前欲出門時二後洎宮人送大王至廳有幼女名招兒見四金甲人狀貌雄偉各執弓劍擁衛王後女指示眾眾雖不見莫不畏肅皇後悟曰:我事四聖香火甚虔(謂京師四聖觀)必其陰助今陷虜(改作敵)中愈當虔事自後夜深必四十拜乃止更令奏大王宜嚴崇奉以答天貺其扈從時皇太後未知主上即位嚐用象戲局以黃羅貼覆書康王字於上焚香祝曰:今三十二子俱擲於局。若康王入九宮者大王必得天位一擲其子果入九宮他子皆不近皇太後以手加額甚喜臣下拜。且賀即具奏太上大喜複令謂皇太後瑞卜昭應殊異便可放心卿等。

可賀我勳等皆再拜皇太後日隻以此知代將不易道過堯山縣進早膳有燕人百餘人守太上所乘車輿語勳曰:太上活燕民十餘萬我輩老幼感恩極深願識天顏因具奏聞為揭簾見之皆羅拜曰:皇帝活燕民十餘萬陰德甚多即見回鑾不須憂悒太上曰:汝等知當時救護之力耶吾獲謗不少今困阸反甚於汝輩無食時,豈非天也。燕人谘嗟再拜而去太上在路中苦渴摘道傍桑椹食之語勳曰:我在藩邸時乳媼曾〈口敢〉此因取數枚食美尋為媼奪去今再食而禍難至豈椹為我終始耶至真定府自東門太上乘馬與二太子並騎入門前有引旗書太上皇字府中兩街居人見旗皆哭虜(改作敵)人不較也。館於府園淨淵莊午間請太上看打球自二太子以下皆入球場太上與皇後在廳上坐打球罷行酒少頃侍中劉彥宗傳太子意雲:久聞上皇聖學甚高欲覓一行球詩其請頗甚恭太上曰:自遜位以來未嚐近筆硯勉作一詩以答台意乃寫付彥宗曰:錦袍駿馬曉棚分一點星馳百騎奔奪得頭籌須正過無令綽撥入斜門(綽撥斜門皆打球《家語》)彥宗捧讀稱歎即與二太子。又番(刪此二字)語似講解其意太子起謝太上亦謝其恭也。自過真定虜(改作敵)委肅王管諸王國公及諸位房院委駙馬都尉曹晟管諸駙馬及帝姬不得拖後出入打請路糧。又委本朝王宗涉王構李常為都管以糾之(巳上緣行故路不能書地名)。

趙鴻臚子砥燕雲:錄曰:靖康丙午冬金人既破京城當時下鴻臚寺取經板一千七百片是時子砥實為寺丞兼是宗室使之管押隨從北行丁未五月至燕山府六月間聞康王登寶位虜(改作敵)人傳報領大兵見在南京不日過河虜(改作敵)人聞之驚駭膽落(刪此二字)子砥急要潛出歸朝誓不久處虜廷(刪此二字)乃陰結燕人舊歸朝官忠翊郎亳州兵馬監押朱國寶承信郎亳州指揮使王孝安二人至中京伺候二聖動靜恭請道君宸翰密數金人虛實揣求探報知其情狀戊申四月甲戌南遁六月甲子至闕下見留守宗澤留連幾半月與諸四方勤王之師朝夕聚議留守宗澤留連幾半月與諸四方勤王之師朝夕聚議留守見子砥論虜(改作敵)中虛實情偽曆曆聳聽意欲使子砥領兵複過大河子砥辭雲:陷虜(改作敵)逾年天幸生還急欲奔趨行在朝見具奏二聖動靜麵進道君宸翰以寬主上聖慮不數日聞宗公遽疾不起宇文虛中代守發來朝見八月巳未抵行在次日丞相召赴都堂。

傳旨要宸翰即時供納及機密事百餘申疏於朝廷至九月十三日忽得三省同奉聖旨除鴻臚寺丞不候受告日下供職此子砥之舊職也。二十八日雍陵楊之翰亦自燕山潛歸子砥在虜(改作營)中與之相從今遂複見維揚但(刪此字)備言北事與子砥皆符合據實而錄焉二聖之北狩也。道君由滑浚至燕山淵聖由淮揚(舊校雲:淮揚二字誤應是懷絳之訛。又校雲:否即河陽二宇)至雲:中道君丁未五月十八日到燕山離門三裏太子邀請觀看射柳枝打球飲食宴至暮次日入門於延壽寺駐蹕貴妃親王帝姬駙馬聖眷同處日侍道君之側金人供奉甚厚六月初二日太子諸將請道君聖眷球場宴會二太子捧卮跪勸道君鄭後繼時躬親打球迎待之禮至重至厚是時康王登寶位赦文傳至燕山二太子得之封呈道君道君即召貴妃相賀喜動龍顏七月初淵聖至自雲:中駐蹕燕山湣忠寺朱皇後太子祁王三郡王聖眷同處侍帝側金人供奉如道君之禮二聖兩寺居處七月上旬於昊天寺相見親王東序駙馬西序道君居左麵淵聖居右麵皇太子次南麵西酒五盞自早至午禮畢而歸七月中旬鄭後體候違和淵聖朱後同來延壽寺問候住及兩時九月十三日二聖同聖眷起發往中京南人與燕人泣涕送於東門之外盡日乃還金人不能禁止數日為之不市起發之前金人納絹萬匹為路費道君分賜百五十匹與仙露寺宗室仲理以下作冬衣領之者無不感泣燕山至中京九百五十裏過石門至景州上盧龍領山下過欒撒河至澤河過大漠至中京於相府院駐蹕相府院者契丹時宰相所居也。一門五位左二位道君居之右二位淵聖居之中一位管事番官居之中京人煙風物比之燕山蕭索太甚二聖服食器用皆需於燕山每兩月金人排辦起發供應道君聖眷千餘口淵聖聖眷百餘口比駐蹕中京相府院去大金國尚三千裏二聖於此止之東京去取宗室嗣濮王仲理以下姨監命婦宗女等千八百餘口至燕山仙露寺養贍日給米一升半月支鹽一升自嗣王與兵卒無異拘縻點看監視嚴密困於道塗苦於寂寞一歲之間死及八分止存三百九十八人入保州禦莊宗室趙遵顧奉使金國亦在燕山拘縻國相粘罕(改作尼堪)近許放還本州其禦莊宗室仍舊不曾起發奉使官中書侍郎陳過庭並文武官五十餘員並門下侍郎耿南仲孫元在真定丁未八月遣。

詣燕山崇國寺安泊至十月國相粘罕(改作尼堪)巳到燕山計議追呼出頭許其南歸無不歡呼方行備車促裝無複有指揮並押赴顯州自旦至暮方得引見粘罕(改作尼堪)以燭從頭至足炤之令厚加養濟戊申三月間一南人賃驢向瓦橋買米得故紙內有本朝足本赦書司馬樸營求得之為燕京醫藥靳法告於燕山留守收捉司馬樸枷項禁勘獄成申元帥府巳而貸死杖七十依舊養濟知燕山蔡靖其子鬆年與眷屬同處金人養濟甚厚鬆年與一渤海道奴(改作努)通事燕市中合開酒肆燕王嗣濮王宰臣何樞密張叔夜駙馬曹都尉並皆身亡其餘有從淵聖在雲:中者未知存亡宗室拘縻從官養濟之宜於此知其詳也。東京取醫官教坊內侍內人作匠司天官吏國主元帥大酋(刪此二字)共分驅使燕山得國主指揮更不發遣厚與養濟於諸寺院內安泊內侍內人皆為大酋(改作國主)所有醫官開鋪樂人作場司天行術作匠執藝各自營生衣食方足畿輔所破郡縣盡皆驅虜北行何啻千萬比到燕山無論貴賤壯弱路途之遙饑餓之困死者枕藉骨肉遍野壯強者僅至燕山各便生養有力者營生鋪肆無力者喝貨挾托老者乞丐於市南人以類各相嫁娶燕山有市賣人凡軍兵虜得南人視人立價賣之此本朝人陷虜(改作沒)於此(改作北)可見也。金國渤海漢兒契丹等並差知州通判知縣場務官更有元帥府變差除即如外知州知縣差兩處朝廷差官元帥府更差即是三人互相爭權乞取財物乃至科錢物供輸皆出民間有公事在官先漢兒次契丹方到金人丁未冬宰相劉彥宗差一人知燕山玉田縣國裹朝廷亦差一人來交割不得含怒而歸無何國裏朝廷遣使命至燕山拘取劉彥宗賜死續遣一使來評議彥宗各賂萬緡乃已有兵權錢穀先用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漢兒漢兒雖劉彥宗郭藥師亦無兵權契丹時不用渤海渤海深恨契丹女真兵興渤海先降所以女真多用渤海為要職燕山留守二人金人沙裏知(改作薩勒劄)判官郭樂師(沙裏知者阿骨打之族弟也。阿骨打改作阿固達)。又有三司使契丹麻九(改作莽嘉)渤海大率燕人張令言領之宣徽使契丹果哥(改作果核)等燕人韓鼎裔領之渤海李菩薩奴(改作李菩薩努)為統軍漢人劉等部署此女真族係所出設官之宜於此可知也。丁未六月國裏朝廷指揮選南人文武人員與太子伴讀選得陷燕官前燕山孫設司錄張崖等八人。

並換北官除虞部郎中特賜金綺厚支盤費令燕人歸朝官韓昉待製館伴赴禦寨九月金人遣燕人直史館王樞奉使高麗令吳鼎是南官撰冊文至戊申正月劉彥宗移文河北已得州。且鎮搜索舉人二月一日已前起發赴燕山就試與免科差於竹林寺作試院與北人同院異場引試二月十七日引試北人詩賦一場二十八日引試南人作南朝法試三場其試官分南北南試官張堅王文昌王庭直初軍前取太學生三十八人金人師退複令入城獨顧友臣服金人服隨軍至燕山援北官校書郎是時三月二十七日開院北人四百人取六分南人六千人取五百七十一人並皆推恩劉彥宗雲:第一番進士寬取誘之丁未七月初二日太子往禦寨離燕山七百裏到涼澱病傷寒亡歿酋首(改作部下)皆剺麵號泣其屍(改作喪)載來燕山八月初歸本國每破州郡用一金人一燕人一南人同共鎮守有投拜開門者知州官更不改易並依舊法此金人政事之紀於此可見也。河東五十四州古契丹沙漠之地自耶律建國之後如奉聖歸化州之類遇有差發金國不甚計較著軍數目願南征者甚眾蓋利金帛子女也。沙子裏在沙院西北去金國四千裏廣有羊馬人藉此為生五穀惟有劄子喬麥一歲一收地極寒而草茂冬月不雕雖枯不梗馬可臥人亦可臥柔如氈毯南接天德雲:內北連黨項國南關口到此數程無水舊契丹有使命往還用皮球乘水駝負之天祚有子趙王者見在金門禦寨許王者乃元妃所生年十八九今在沙子天祚偽弟大石(改作達實)林牙巳立為主稱天輔皇帝盛聞結集兵馬已及數十萬待時興舉頃年郭藥師所簽常勝軍自藥師投降複慮反覆將常勝軍盡皆放散各令歸業連歲軍兵兩路進發傷折逃亡人數頗多複令引(刪此字)劃刷追呼補數燕山有倉三座並無見米每支散乃取給民間錢帛庫在內中並無見積止有絹七萬匹所取本朝輅輦逍遙子在燕山延壽寺安放河東河北州縣鎮防守每州漢人契丹奚家(刪此字)渤海金人多寡不同大州不過留一千戶縣鎮百戶多闕額數河北路邢磁冀莫未下皆用兵守之更不攻打舉諸國並簽南軍無慮十五餘萬人鎮守之數在內衣糧隨處掠取此金人虜實之情可於此見也。禦寨去燕山三千七百裏女真國主所居之營也。供奉使喚南人居半銜冤負屈皆有謀殺(刪此二字)叛亡之。

心戊申正月數千人同謀山中斫柴為名盡置長柯大斧欲劫其主入山據險結集南兵迤邐南來獻於本朝複以為質無何南人告變,於是根究情實殺首謀者數千人其事遂寢舊歸朝官中大夫集賢殿修撰張龔告宰相劉彥宗乞知真定府獲鹿縣其人荷國厚恩不忘忠孝自丁未冬到任結集五馬山馬擴趙邦傑等及中山兵民先複真定次取燕山戊申五月有日舉事無何南人告變張龔不露以疾告歸燕山府潞縣舊南官巡檢使楊浩於丁未九月入玉田縣山中與一北僧智和禪師結集招誘南北忠義壯士謀舉大事其人於戊申三月間來燕山城中子砥乃以物色而問其詳雲:招誘南北人士已及萬數。若得三萬可以橫行虜(改作敵)中決報大讎繼而楊浩複入中山易州界接山有一燕人之子年十八小名劉裏忙豪勇俊邁異於常人遠近無不推服於山中聚徒黨選南北人少壯者興舉義兵邀擊金人意欲令人推為虜(改作國)主於本朝結好自戊申三月間金人聞於燕山府集兵千人往易州山中擒捕劉裏忙其中險峻不可進傍見今用兵守把山路劉裏忙徒黨日盛招集愈多南北忠義之士自投者甚眾巳及萬數金人未易可製此南北離潰之情於此可見也。宣政以來朝議所失者遠結金人近滅契丹之過也。金人既並其國我朝雖厚其賜予重其和好必來襲我治安(刪此二字)蓋初取契丹實意圖我國況開其路而引之耶金人講和以用兵我國斂兵以待和邇來遣使數輩皆不得達劉彥宗曰:金國隻納楚使焉知複有宋也。則是吾國之與金國勢不兩立其不可講和明矣。往者契丹主和議女真專用兵十餘年竟滅契丹今複陷其轍譬人喂虎以肉喂之食盡終必噬人。若設陷阱以待之然後可以製虎也。。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九十八校勘記。

其文蕪摭具實(脫摭字具誤作其)而欲取其家屬也。(脫取字下同)九月十五日上下蒙蔽(脫月字)緊要處。又有大於此者(脫要字)絕吾糧道(吾誤作無)我夢想當不妄(一作我夢想常不忘)太上出禦衣三襲襯一領(脫襲字襯一領誤作一櫳領)待到燕山爾乃去(脫爾乃二字)今日之禍雖不在此(在誤作止)保守取自家宗廟(取字衍)太後悟曰:(太誤作皇)以手加額喜甚(誤作甚喜)複令謂皇太後曰:(脫曰:字)王宗沔(沔誤作涉)王慎(慎誤作構)五月十八日丁未(丁未誤在五月上)令吳鼎是南官撰冊文(是南官三字係小注誤作正文)河北路邢磁冀莫阝(莫阝誤作莫)巳及萬數餘人(餘誤作金)此南北離渙之情(渙誤作潰)實意在我國(在誤作圖)。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