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八十三

靖康中帙五十八。

起靖康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辛巳,盡三月初六日丙申。

二十一日辛巳大元帥宿任城縣。

大元帥早發中都晚宿任城是夕北兵仍懷懼敵不樂南去縱橫置椅棹於大街以限阻往來將發火謀亂張俊刺知巡寨得賊斬首以徇是夜諸營警嚴皆不敢寐。

金人移文催發宗室南班官。

金人移文宗室南班官等須管二十五日前解發盡絕並不許漏落一人開封府委官使臣小火下散行搜索大街小巷無不周遍如捕獲盜賊每得宗室及家屬悉被拘監饑飽不問以待發遣出城。

二十二日壬午大元帥宿山口鎮。

大元帥早發任城晚宿山口鎮耿南仲汪伯彥耿延禧董耕(刪此字)耘高世則方侍食有濟南府鎮趙不群所部民兵告軍人謀放火作亂係同火出首王密遣張俊擒捕到首謀者訉之無異辭令淩遲處斬餘皆不問厚賜告人金帛犒以酒食自此作亂者方息。

二十三日癸未大元帥至濟州。

王早發山口鎮申刻至濟州京東西路提點刑獄李端弼高士瞳守臣張存通判李迨及士庶出聞以迎王入城歡聲夾路。

中興記曰:二十三日至濟州是時元帥軍濟州自黃河而南分布勤王之師宗澤屯澶州以拒虜(改作敵)之在衛南韋城者閭邱升屯濮州以拒虜(改作敵)之在臨濮南華者黃潛善在曹州以拒虜(改作敵)之在考城者趙野範訥在南京以禦虜(改作敵)之在甯陵襄邑者向子諲在宿趙子崧在钜野何誌同在許皆圍京師未得進或勸約諸道同日大進兵鏖戰決勝負於一日,或以為虜(改作敵)在城上外逼之則下而入有不可言者。又惑於曹輔張澂之說未敢前。

金人取太學錄黃豐楊願。

黃豐楊願皆舉人學錄近試選每占高等金人忽移文取之或疑謂是前所發進士三十人中有仞者言其姓名乞取赴軍前二人皆托疾竟得免行。

二十四日甲申金人殺禮部尚書梅執禮侍郎程振陳知質給事中安扶鞭禦史胡唐老等四人。

遺史曰:金人移文督責金銀極為峻切官司驚懼莫知所措迨晚乃追四壁提舉根括金銀官梅執禮等四人及催促金銀官黎確等四人並赴軍前黏罕(改作尼堪)震怒拂膺作色叱責已而命執提舉官四人於監軍處殺之,於是執禮振知質扶皆被害複使令籖首令眾棄屍於南薰門下。又命執催促金銀官胡唐老胡舜陟黎確等四人各鞭背五十放還唐老遂死確等號泣過市自是人心益憂懼謂殺侍從捶台諫疑啟變亂之端定在朝暮持兵器巡警者。又複如初自丙寅以後金人使命入城者漸漸徑造宮闕如詣私室折花飲酒自相娛樂或乘醉插花滿頭聯韉而行旁。若無人觀者無不切齒先是車駕未還百姓惶恐以為金銀不足各隨其家所有而出複得萬兩納去賊(改作敵)求索不已須待元數滿足。又令戶部尚書梅執禮主東壁開封府尹程振主南壁禮部侍郎安扶主西壁工部侍郎陳知質主北壁使搜索百姓所藏金帛皆親至其家發掘凡十餘日梅執禮謂程振等曰:金人講和已定但以金銀邀車駕金人。若須元數銅鐵亦恐不足黏罕(改作尼堪),豈不知此事不如結罪狀申絕塞其所請,於是四人共結罪狀言金銀並已搜括更無銖兩如後不同甘依軍法以申軍前軍前複。

索金銀官司稱已申去稱無有金人以為居民藏匿不肯盡數送納因醫官內官樂官三等人於元帥處下狀稱本家有窖藏金銀乞下開封府取歸黏罕(改作尼堪)謂三人曰:隻汝三人敢藏金銀三人複稱在京權貴豪富人家各有窖藏不曾獻納。又內侍等有說黏罕(改作尼堪)者曰:今城中百姓乏食家家急欲得米試令開場以米夢出糴許以金銀博易便可見其有無之實黏罕(改作尼堪)從之下令開封府開場糶米。又以官錢高價收買置十數場金每兩三十五貫銀每兩五貫五百文金每兩博米四鬥銀每兩博米一鬥時百姓固藏金銀複見金人無去意城中糧乏惟憂饑死。又爭以易米麥初城破軍民詐為金人劫取金銀者至是爭持以易有貧民兵卒以十餘鋌金易數石麥者黏罕(改作尼堪)等愈疑多有藏匿持以責府尹官吏曰:公言無有博易何多官吏不能為之對遂殺執禮等四人。又斬其首許其家以金銀收贖或雲:虜(改作敵)欲盡城中物乃因藍等複取金銀過軍前責執禮等以不實故害之。

朝野僉言曰:,或謂金人所以殺四人之緣由欲結兵以救二聖會與王時雍議事不協時雍以聞金人欲明正其罪恐動眾心故以金銀事殺之。若為金銀事自有四壁根括執禮為副留守非其職也。。

宣和錄曰:虜(改作金)人般運器物自陽武九十裏渡黃河入北清州徑趨金國二帥左右姬侍各數百秀曼光麗(刪此四字)紫幘青袍金束帶為飾他將亦不下十人壁中珍寶山積求取無厭內使權貴鬻爵納賂各歸於虜(改作敵)猶以為未足遣使督責旁午四壁以從官台官各一人提舉催促府中差官巡門提轄四壁。又添官十員措置收買仍令諸倉以米豆換之再納金七萬五千五百八十兩銀一百一十四萬五千三百兩表段四萬八千四百匹。又遣使人提舉官以金帛遲延堅欲勒赴軍前嚐曰:京城總七百萬戶除無力下戶甯不出金銀一錠耶明日虜(改作敵)使來勒留守大尹提舉人供狀銀五日納足完數二十五日虜(改作敵)使趙少監傳監軍指揮請八人提舉官趙南薰門受約束人皆重其出相謂曰:吾儕儻出門必留營中不返矣。,或曰:受朝廷文字催促才五日今三日而所納之數比前一月反倍之複何罪可留正猶豫虜(改作間)。又遣蕭將軍促之不得巳遂行既出門監軍金牙郎君者倨坐嗬責不容辯梅執禮等四人皆擊死仍。

斬之棄其屍門下今其家以金銀贖侍禦史胡舜陟殿中侍禦史胡唐老監察禦史姚舜明黎確各杖百餘幾死乃下令曰:根括官已正典刑金銀或尚不足當縱兵自索。

二十五日乙酉大風埃不可行以官序科金銀表段。

金人以金銀數少科定在京官員執政官金二百兩銀二千兩表段五百匹侍從官金一百兩銀三百兩表段一百匹以次及選人校尉盡科定數目令日下送納如遲全家押赴軍前人心恐懼。

二十六日丙戌夜白氣費鬥。

二十七日丁亥大元帥府措置印賣鹽鈔。

大元帥駐於濟州慮經費不給隨軍轉運使梁揚祖建白京城圍閉鹽法不通私商公行國之利源徒成虛設乞權宜比類在京榷貨務法措置印造給賣東北鹽鈔許客人入納見錢買鈔引前去兩路鹽場請領鹽貨候金人退京師城開日住罷從之尋委揚祖權總領措置財用楊淵副之置局印造鈔引節次分給濟濮州廣濟軍興仁東平濟南府沿流州軍自是公私稱便軍須供億遂有羨餘而斂不及民。

金人令百官勸進張邦昌。

唐笥飲藥卒。

或雲:服腦子或雲:服大黃而死。

唐恪字欽叟紹聖中畢漸榜登第靖康元年再拜天官除同知樞密院事進中書侍郎八月拜少宰附耿南仲排李綱專主和議嚐建白謂虜(改作金)人秋高馬肥必再來乞駕幸長安為綱所阻遂乞祠侍禦史胡舜陟上疏言其奸罷相除太乙宮使至是飲藥而斃汴都記曰:朝廷以唐恪為相恪俗吏昏懦無能軍民。且欲擊之馮澥對上曰:且陛下取曹司為宰相事將柰何恪專務交締內侍通濟為奸臨事喪機士大夫,或以奇謀秘計獻於恪恪厲聲曰:此時甚易見措置士亦自沮不複言二月半間先喪其夫人恪遂服大黃作腹病以死是時金人正取之恪以前宰相恐不免故自裁。

朝野僉言曰:金人初六日變議十三日群集議於尚書省議推戴張邦昌金人有榜百官觀之有泣涕者恪大慟一年少郎君斥恪曰:公為丞相不能為朝廷計事以至今日況朝中皆亡國之大夫也。平時鬻賣官爵習蔡京不法所為猶厚顏赴議舉異姓實負國家哭之何益。

三十日庚寅吳開莫儔來報雲:邦昌來日先入城以觀人情。

仍令開儔語城內人萬一有疏虞即一城盡為血池更不他擇矣。,於是治尚書令廳及西府以待之。

三月一日辛卯朔太宰張邦昌入南薰門。

遺史曰:金人告報城中欲遣張邦昌入城禦史台檢準故例宰相入城百官合迓於門徑行曉論文武百官於未時前詣南薰門迓少宰公相如期而集者凡數千人士庶往觀者。又數萬人範瓊江長源諸統製官等領兵分列左右自州橋至門下森布如織申刻邦昌入門百官班迎於道城外以鐵騎裹送及門而返交割與範瓊有說諭在京諸軍民曰:交割取一個活張相公致他死後便是恁懣不肯推戴故殺了他也。即入憩於幕次與從官語移時入居尚書省令從官鄉監郎官十員晝夜宿直續增作十員掌管事務並使臣十五員隻應三衙門官亦同宿守虜(改作金人)令勸進集議於尚書省尚書令廳榜留守司今月一日元帥府津送到太宰入城已具軍民推戴文狀申軍前去訖今來合取指揮右曉示各令知悉。

僉言曰:初邦昌在燕自正月間金人令同肅王等至京城下方百官推戴時邦昌皆不知也。黏罕(改作尼堪)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令王汭持推戴文字示邦昌邦昌讀前後文畢大驚曰:趙氏無罪遽蒙廢滅邦昌所不敢聞必欲立邦昌請繼以死二酋(改作帥)令王汭召邦昌邦昌曰:元與肅王曹駙馬奉使每元帥召即三人俱行不可獨往汭強之以行至二酋(改作帥)前二酋(改作帥)說推戴意邦昌堅避如是者半日二酋(改作帥)知邦昌不可強乃詭邦昌曰:大金皇帝有詔令立宋之太子以公為相善為輔佐母使敗盟請公入城邦昌入城紗帽涼衫以扇障麵嗬喝如宰相儀徑詣尚書省下馬百官拜階下邦昌答拜金人有旨如三日不伏推戴先戮大臣次盡殺軍民百官父老哭告拜邦昌令即權宜之計救取一城老小王時雍徐秉哲呂好問曰:大金欲冊立太宰三日不立將夷宗廟殺生靈邦昌謂時雍等曰:諸公怕死乃掇送與邦昌雖督責而歸焉可免禍身為大臣豈忍篡逆耶有死而已時雍等強之邦昌引刀自裁眾奪之遂議申推戴文字至金國軍前。

靖康小雅曰:邦昌初尚願義。且堅避久之百官有進言於邦昌相公宜從權他日相公為伊尹為王莽皆。

在相公邦昌乃勉從之曰:邦昌以九族保此一城人。又嚐欲以刀繩自裁,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使塗炭一城耶遂已。

三月二日壬辰金人入文字來限三日立邦昌不立城中盡行殺戮都人震恐。

差事務官。

是日差給事中馬壽隆中書舍人李熙靖左諫議大夫洪芻兵部尚書呂好問工部侍郎何昌言軍器監王紹吏部員外郎王及之禮部員外郎董戶部員外郎李彳建工部員外郎李士觀刑部員外郎呂勤倉部員外郎曾慥光祿少卿黃堂傳著作郎顏博文充事務官。

二日癸巳虜(改作金)使來促勸進取推戴狀。

告報官員僧道百姓軍人耆老等盡赴廳立班推戴邦昌眾人泣勸再三方從留守司遂以推戴狀申軍前大金元帥府劄文武百官軍民僧道耆老吏部王尚書等申今來軍民等悉願推戴張太宰緣京城無主日久伏望早賜遣備禮儀施行者故今日遣翰林學士承旨吳開等入城蓋因此事請文武百官軍民耆老僧道吏部王尚書等照會施行。

發運判官向子諲遣李植赴大元帥府獻錢糧助軍用。

發運判官向子諲遣泗州進士李植齎金帛赴大元帥府以本司錢糧之在濟州者悉獻帥府以助軍用王喜奏植承直郎。

四日甲午留守司榜。

今月三日吳承旨莫內翰自軍前歸準大金元帥府台令今已差官初七日行冊命之禮右仰軍民耆老僧道等各令知悉。

五日乙未尚書吏部榜。

準都省禮房帖子仰東上閤門火急告報文臣(闕)選郎武臣承信郎以上並致仕尋醫侍養官於受冊日須管盡數要到如稍有漏落必定重作施行不得住滯勘會今月七日受冊並合赴文德殿立班須至曉示右出榜各令知悉。

六日丙申閤門儀製榜。

今月七日僧道父老於尚書省令廳下立俟太宰上馬導引至右掖門先退太宰至文德殿門外下馬仍詣殿東朵殿幄次更衣文武百官諸將軍校文臣(闕)選郎武臣承信郎已上於殿下東西兩間麵北並設儀仗於殿下排立皇帝望大金國闕褥位於殿下少。

立俟冊寶入門至位皇帝降階褥位望大金國闕拜訖俟冊寶至褥位讀冊設寶皇帝跪受訖再拜升殿即坐文武百官等七拜訖起居稱賀五拜訖退右曉示各令知悉。又東上閤門榜文臣(闕)選郎武臣承信郎已上並致仕尋醫侍養官於受冊日並合赴文德殿立班侍從官於受策日並合赴文德殿立班侍從官並宿令廳以待行事。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