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六十

靖康中帙三十五。

起靖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辛酉,盡其日。

太尉鎮洮軍節度使同知樞密院事種師道卒。

種師道以同知樞密院事巡邊至懷州遇疾奏利害於朝曰:金人頃邀金幣安然北去今。若複來是必集諸國大舉鋒銳不可當臣前計不聽青滄衛滑既不宿兵無籬藩之助欲乞大駕幸長安以避其鋒至於守禦攻戰責在將帥戰鬥事非萬乘所宜任也。詔師道赴闕計事還都而卒。

靖康小雅曰:公諱師道隱君之後其先世衡諤誼皆為名將公複能世其家威著西夏燕山之役公為都統製論不與童貫合節製不複從公出既失律以劉延慶代之二太子之入寇(改作深入)也。公自陝右同弟師中姚平仲等提河隴勁卒赴難京師遂除同知樞密院時二太子攻封邱門公建議乞優以金帛官爵募敢勇之士乘城縱敵人登城甫及女牆即挑而殺之。且令城中發喊不輟縱火誘胡(改作敵)人使登不信宿可盡戮之白時中李邦彥吳敏李綱皆不聽既而勤王之師大集公欲簡科分為三等上等出戰餘皆守城先立厚賞之格以示之選將分總距賊(改作敵)二三裏環營守之總絕其剽掠使其乏絕趣姚古以所領西師會河朔將兵選精銳五萬人至河陽駐潛州進屯賊(改作敵)營之後刻日並力攻之此必勝之策也。時李綱方遣姚平仲劫寨。又不用公言儻欲城下決戰則渡河之後會諸道擊之。又不聽平仲敗績公複言劫寨已無功然兵家亦有出其不意者今夕再遣兵分道攻之亦一奇也。如猶不勝然後每夕以數千人擾之不十日賊(改作當)遁矣。邦彥等畏懦。又不果用賊(改作敵)既退除公宣撫使屯滑州既而。又命移屯河陽時公年七十餘老病憊甚自力上道遂薨於途嗚呼公之料敵製勝審矣。當時將由無出其右者邦彥庸繆固不足道而李綱號為喜功名者複不聽公策此為大恨然公之未亡天下猶倚為重既複謝世孰不嗟惜嗚呼此亦天也。《詩》曰:壯哉!此翁謀深氣勁終始一節佑我三聖百戰之餘所料必勝提師入援賊(改作敵)讋威令疊畫良策眾莫之聽割地增幣醜虜(改作強鄰)益橫萬裏長城恃為藩屏倏嗟不祿亂何有(改作由)定旌旗無光兵民淒哽餘烈昭昭方策獨盛。

封氏編年曰:種師道薨猶子湘知敘州以伯父師道。

自來勞績奏上乞加褒恤中書門下省吏部狀準司封關紹興五年六月三日敕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送到故太尉同知樞密院事開封儀同三司種師道親侄閤門宣讚舍人新差權發遣敘州軍州事種湘狀亡伯師道出入五朝四更文武忠諒顯著見於勳業任提舉常平日因上言免役等事入元祐黨籍伏念伯師道元係太尉見任樞臣薨捐之日蒙恩止依散節度使劉昌祚等例贈開封儀同三司今伯師道在位別無子孫其告敕等屢經兵火並皆失去無緣關具今略具大節並遺表錄白在前欲乞依元祐宰臣呂大防近例恭候行下太常寺定諡具贈官例望朝廷詳酌施行伏候指揮三省樞密院同奉聖旨種師道特贈少保仍令太常寺定諡今來太常寺擬諡曰:忠憲詳按諡法曰:慮篤國家曰:忠文武可法曰:憲勘會本官係特恩贈諡依指揮合命詞給告伏乞朝廷詳酌指揮施行伏候指揮六月二十一日奉聖旨依太常所申司封供到勘會種師道生前封邑昨緣渡江散失案牘無憑契勘外尋將渡江後應管簿書檢照得無種師道封邑除已下種湘取索候到別具狀伏供申施行奉敕旨旨古者死而無諡至於周有考行易名付之公論褒貶予奪莫之敢私百世傳焉垂勸天下礦故太尉鎮洮軍節度使同知樞密院事贈少保種師道世載韜略性服仁義早親有道大自修飭言行無玷出處可觀論新法之害民遂坐黨籍言北伐之誤國致使黜休女真內侵起授師柄昌言擊討國勢所憑和議奪之乃至禍敗驅馳出入以沒其身天下盡傷九原難作夫心篤國家之念可謂曰:忠材兼文武之資是宜為憲使爾不朽名言在茲精爽未淪尚歆加寵可諡曰:忠憲。

告詞雲:材弗究時當於名愈高於後世自古賢哲遺恨常多朕方聽鼙鼓而增思悼爪牙之先奪肆加褒恤載揚芬芳故太尉鎮洮軍節度使同知樞密院事贈開封儀同三司種師道文武具宜忠孝無爽昔在燕山之役每忤權臣至於靖康之初首陳善計謀既沮於和議軾莫遂乎!戰多飲恨而終昌言猶在贈典未及人情鬱然因猶子之控陳升亞保而作寵夫誦詩見方虎之烈聞鼙思頗牧之風夢想音容撫嗟何已恩章所及其尚知歆可特贈少保餘如故。

折彥質撰公行狀曰:公諱師道字彝叔其先河南人曾祖隱君放者(舊校雲:歸本雲:曾叔祖放隱居著書)退居長安豹林。

穀子孫因家焉曾祖昭衍贈太保曾祖母徐氏贈廣平郡夫人祖世衡贈太傅祖母劉氏贈晉甯郡夫人父記贈太師母尹氏贈永國夫人伯父開封儀同三司諤以郊祀恩補公三班奉職從破西夏米脂城遷右殿直用試換法入左選任成州甯州鎮洮軍推官開封公既捐館幕屬徐勳輒用印作奏薦士詔禦史問狀勳即引樸為證樸開府公之子也。公馳至京師上書訴狀斬然在衰絰之中豈複與聞他事倘不獲免焉似為夏人報怨耳神宗皇帝即日赦出之陝西轉運使王欽臣聞而義之辟以為屬罷為熙州推官帥司以並邊諸事莫急於糴買糧草者遂以委公盡除攬官弊俾商賈不病而價以平事如期辦使來取其法下諸郡會問穀縣有猾吏訟田逮係凡七十人再期不決乃檄公權縣事公至取案牘閱之窮日之力不可遍然所訟止於母與兄也。公遽引吏置之法問曰:母兄訟常也。淹再期以擾鄉裏亦足矣。吏服罪闔境快之由是二十八保各繪一像而祝焉改右宣義郎知汾州新平縣哲宗皇帝方任章楶經理西事辟充涇原路經略司主管機宜文字其後城沒(改作摩)煙峽秋進克川南半會鹹泊口獲六路統軍嵬名阿埋西壽監軍昧勒都逋百官入賀於紫宸殿獻俘於宣德門奏功於裕陵西夏相繼請罪納款訖紹聖無複風塵之警公讚畫之力為多累遷朝散郎通判原州事召對稱旨特遷朝奉大夫秦鳳等路提舉常平徽宗皇帝用韓忠彥為相以役法差募孰便計於諸路而公所陳忤曾布蔡京換莊宅使知德順軍言者論公詆誣先政複換朝奉大夫放罷隸名奸黨坐廢幾十年始除主管華州西嶽未幾複換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涇原路兵馬都鈐轄知懷德軍兼管內安撫使政和元年夏國議畫疆界使人焦彥堅以故地為請累數百言公徐答曰:凡。若故地則漢唐以來皆是也。君之疆土亦蹙矣。遽起謝曰:惟公命巳私事千公曰:自公守境國人受不擾之賜恨不獲伸子侄之禮於下執事也。詔乘驛赴闕上顧(問公)邊事公曰:無為可勝來則應之母妄動以生事此其大略也。朝廷方欲圖功於遠升右武大夫俾還任力請奉祠除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二年再詔赴闕內侍童貫浸用事矣。欲以諸路近裏弓箭手往實新邊所招之數以快上意上谘於公公曰:臣恐勤遠之功未立而近擾之患先及也。上喜其忠直特賜襲衣金帶除秦鳳路提舉。

弓箭手是時五路皆置提舉官入謝上謂公曰:唯卿朕所親擢也。貫病之複除宮祠然賚予甚渥仍宣諭勿辭留為鄉裏之費四年除涇原路兵馬都鈐轄知西安州兼管內安撫使五年築威川飛泉兩寨夏人侵定邊軍築佛口穀為城名供下軍(刪此四字)六年以本路之兵初臨城渴甚公指山之西麓曰:是當有水命工求之得水滿穀至今夏人稱之以為神遷左武大夫康州防禦使上益知公為可任矣。遂除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洺州防禦使涇原路安撫使知渭州八年詔節製諸路兵往城席葦平方授工而夏人坌至據葫蘆河堅壁欲老我師公陳於河滸。若將決戰者潛遣偏將曲克趙樸徑出橫嶺俾諜者驟言漢兵至矣。賊方疑顧而楊可武潛出其後姚平仲率精騎前擊之賊大潰斬首五千獲橐駝牛馬萬計符印數百魁首阿山兆精僅以身免城成而還上以夏國築臧底河為成德軍頗為邊患前者王師屢出無功詔公率陝西河東七路這師期以一旬克之六月師薄城下分晝夜以攻虜(此字改作夏人)守備甚至我師益怠偏裨有據胡(改作行)床以督役者立押之屍於軍門令諸將曰:今日城下不視此俄而城潰才八日矣。上甚嘉特遷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應道軍承宣使賜賚優渥宣和元年以靖夏城失守降授隴州防禦使二年童貫巡邊殿前劉延慶步軍劉仲武從行二劉班秩皆在公上及其謀帥也。上以公為都統製二劉副之師出蕭關而夏人畏公威名棄永利和踏而遁兩城皆要衝也。師及鳴沙無所見而還拜保靜軍節度使尋以衰病乞休養禦筆批諭卿之私謀固雲:得計朕之注意殆將付誰六年被旨徑詣宣撫司議事時童貫蔡攸已駐軍於雄州俾公盡護諸將出境公曰:今日之事譬如盜入鄰舍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寶焉。。且夫師出無名事故不成發蹤之初宜有所以貫等曰:君第行勉旃謀之不臧不以罪也。公請西州之兵素所服屬者知雄州和詵在坐盛稱北人簞食壺漿欲迎王師久矣。濟師何為貫等。又出禦筆俾不得辭仍命詵為副公乃曰:彼或旅拒王師亦將討乎!否也。貫等曰:直以文告況有成命要功而擅殺者償死既過白溝北人驟及軍容甚整詬曰:爾之涉吾境也。何故前軍多傷公夙戒人持一巨梃賴此不大潰貫等疾召軍還登城北望慨然而歎別遣辛企宗用勝捷兵往挫其鋒才接刃。又敗北人至城下使人請曰:

女真之畔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惡也。舍此不圖而欲射一時之利棄百年之好結豺(改作虎)狼之鄰基他日之禍謂之得計可乎!使不獲已而罷歲幣固所願也。或使歸其侵疆亦雲:從也。唯是救災卹鄰古今通義望諒察焉既無訶折之直麾令出公遽白宜許之為吾之計亦何善於此不聽乃遣公見上然已密啟劾公略曰:天資好殺臨陣肩與助賊為謀以沮聖意即有旨押赴樞密院問狀知院事鄭居中。又以勸公公堅不從宰相王黼聞之甚怒責授右衛將軍致仕複用劉延慶果敗績而貫等出金帛招散亡以轉山迷道為名用欺上聽祖宗馭軍之法始壞矣。七年敘複憲州刺史知環州公之弟師中作守閱十有二年而後去民未忘聞公之來甚愜私為之約犯公之杖者有罰公亦閉閣清淨上下肅然尋複請歸詔還保靜軍節旄致仕八年女貞畔盟陝西漕臣王庶偶奏計在闕下即見宰相急召公宰相猶疑之而和詵奏至亦言女真勢當長驅國家承平日久無知名之將獨有起種師道為帥庶少寬朝廷之憂宰相以示庶庶曰:詵言及此,豈非迫於公議乎!乃遣使馳驛召公而托以安危之意見於宸翰從(刪此字)除檢校少傅靜難軍節度使京畿河北路製置使聽用便宜檄取兵食公聞命即發會姚平仲以騎兵二千步兵一千更戍燕山未行遂與之俱淵聖皇帝即位。又遣開封少尹田灝中使裴誼陸舜舉促公公比至西京而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屯於京城之北矣。,或曰:賊(改作敵)勢眾而我首以輕兵犯之成敗可見也。四方勤王之師遂將解體不。若小序列汜水以圖全勝公曰:吾以數千之兵遲回不進形見情詘祗取敗焉賊(改作敵)孤軍深入日慮援兵之至今。若徑去彼此莫測第使一騎到城門則京師之氣自振何患於賊(改作敵)淵聖聞公至詔開安上門遣尚書右丞李綱出迎宰相李邦彥等請降詔敕付師道金人和議已定敢言戰者族是夜與宰執同見上於福甯殿上曰:今日之事卿意如何公但(刪此字)曰:女真(二字改作斡裏雅布)不知兵使其知兵,豈有孤軍深入人境而善其歸乎!上曰:業已講好矣。公曰:臣以軍旅之事事陛下餘非所敢知也。即除公檢校少傅同知樞密院事兼安撫使公因雄州之役憂慮成疾勉強到闕恩許免拜肩輿入朝家人掖升殿仍免隨班明日虜(改作敵)使王汭陛對稍如禮上顧笑曰:彼為卿故也。自虜(改作金)人渡河諸門心盡閉市無薪菜公請啟。

西壁南壁聽出入如常時人情始安。又請緩給金幣禁遊騎不敢遠掠候彼惰歸扼之於河眾可殲也。公素簡默執政見其所陳止此頗易之前日舉朝是和議獨李綱非之上以其書生弗堅用也。至是與公意合凡願有為者皆奮袂縱臾上亦以賊(改作敵)為不足一也。山西望族惟種與姚而二家子弟每不相下師中時為秦鳳師平仲之父古為熙河帥皆以兵入援秦鳳之兵次舍熙河尚未至平仲恐功名之會獨歸於種氏也。心忌之乃以士不得速戰有怨言達於上公置司都城西驛而平仲駐兵於金明池因授旨城外兵馬緩急盡聽姚平仲節製而劫寨之策遂行上一日遣使者五輩促公戰公附奏曰:陛下先以議和。又遣親王宰相為質。又敕言戰者族今戰勝負未可知也。他日諸公必以臣為說願詔執政大臣熟議可否乃與李邦彥李綱及知樞密院事吳敏同對於福甯殿亦命姚平仲入邦彥等以為可擊無異詞上問兵期公請過春分節是時相去七八日上以為緩公平日未嚐詢日者之言蓋欲俟師中之至以付之耳平仲探知其意急欲成功後數日用兵不利上曰:朕誤於聽用非卿之罪乃獨黜綱焉凡主和者稍複振都堂晚聚公曰:勝敗兵家之常正當再擊耳諸公惎之都人憤焉群噪於宣政門外綱既複位而知公初未嚐被逐也。乃巳自是和戰之論搶攘衡決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既歸即罷公為中天一宮使俾五日一到都堂議事靖康覃恩遷檢校少師少日複除同知樞密院事仍拜太尉鎮洮軍節度使充河北路宣諭使。又改宣撫使駐軍濟州實未嚐有兵也。公請會山東陝西京畿之兵屯於青滄濟衛之域預為防秋之計諸公以金人重載初還豈易再來不足自擾費也。既而種師中死於榆次姚古敗於盤陀朝廷震促召公還上雖厚其恩禮而執政方欲擠李綱使去不複有用公之意公亦失愛弟力請退休遂罷宣撫使令二日一到樞密院用李綱為河北河東路宣撫使尋以敗績被罪而太原亦相繼不守複遣公以樞臣巡邊蓋諸公新逐李綱恐上有疑焉也。公實不可行強之使去駐於河陽金使王汭至燕山倨甚度知虜(改作敵)情必大舉入寇即疏請駕幸長安以避其鋒守禦戰鬥之事本非萬乘所宜任責在將帥可也。朝廷以為怯複召還至不能入見上遣中使挾醫勞問無虛日是年十月二十九日薨於賜第之正寢享年七十有。

六上臨哭之慟輟視朝五日賜衣衾棺槨龍腦麝臍以殮贈開府儀同三司今上即位再贈太保告詞略曰:昔在燕山之役每忤權臣至於靖康之初首陳善計謀既沮於和議功莫遂於戰成飲恨而終昌言猶在太常諡議忠憲以心篤國家之念材兼文武之資也。建炎元年六月十五日葬於萬年縣神禾原公娶尹氏贈宜春郡夫人男浩迪功郎溪保義郎閣門祗候皆已官而卒孫彥崇彥崧彥崇死於兵彥崧早夭朝廷命其侄浤奉祀公初名建中避建中靖國年號改師極徽宗。又特命名師道公色莊氣壯顧視有威寡言笑謹許可量度闊遠接物至誠為族黨鄉裏推重開府公每以公輔期之識者不以為過少從橫渠張載學多見前輩長者練達事務洞曉古今故用之為州縣則吏畏民愛善政可紀用之為監司則百城聳畏而不敢犯法用之為將帥則朝廷尊長(改作安)夷狄(改作敵國)懾伏不用則退處田間雖畦丁耕叟皆得其歡心蓋所學非徒為章句而所行不狥於流俗也。晚年既登樞路天下之人想望風采而公年巳深矣。重以朝廷無事幾二百年士夫無有略知兵者聞公之謀笑。且疑而公精神已衰。又不能大振發之使其退聽此有誌之士所以歎息至今而不能已也。天亦豈無意哉!靖康之冬粘罕(改作尼堪)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薦犯(改作直逼)宮闕二聖北狩百寮臣賊(改作俘虜)而公從容牖下晚節昭著善乎!始終不湣遺一老俾壽而康以中興於王室此其難諶也。宣和八年冬彥質被召來自西路與公相值於鞏過鄭乃聯朝廷許割三鎮之地繼而有旨俾勤王之師未得逼近都城公得書歎曰:吾曹奔馳而來朝廷有訝其緩援書者雲雲命亟殺之明日過板橋去京城才數裏而虜(改作敵)人方知其夜令姚平仲屯兵於金明池岸聚焉公曰:蕞爾之兵直行空曠之地必為敵所窺矣。此兵家之用乃不得不爾其後獲譯者虜(改作敵)人亦稱其智焉姚平仲敗士民洶洶見公顏色晏然。若無事者乃定頃年有客從公討賊而二卒罷臥於道見而問之病既去複命戮之客以問公公曰:問為誤也。不戮則人相效不用命矣。及其治民惟恐其傷童貫初欲平陝西物價以低昂錢法帥臣徐處仁錢昂坐異議貶民間哄然為之罷市公遽下令議法未定姑用金銀準折由是涇原一路獨不失所少日部使者以錢通流約同剡奏乃謝不可曰:吾邦蓋不爾也。郡閣空虛至閱數月訟事至。

庭取筆書牒尾有罪即笞撻。若訓子弟無涉時留禁者胥吏告緩急事叢或俾軍典以主之築塞樂園於懷德之郊春秋從賓客鳴鼓吹笙邦人攜酒肴群坐擇勝童兒騎竹馬以壽使君熙熙然不知其在窮邊極塞也。平涼士民相與起生祠塑公像而事之及聞公薨作佛事薦酒食過期乃罷虜(改作金)人初入都城也。求吳敏李綱劉折彥質與公公既不可得乃取公之侄承議郎洌洌見韓虜(改作敵)中要人也。日頃在雄州邂逅一見樞密。若用其言斷無今日之事燕山收複碑猶在詆訾為甚今始知悉中心我矣。君亦何罪當此時劉在旁屢歎虜(改作金)人既退洌等始奉公柩出都三遇群盜皆列拜致奠而去與之金幣不受同行獲免者甚眾《易》曰: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於公見之矣。顧何施而不可哉!彥質嚐銘端儒之墓矣。今複獲狀公行文字荒淺不足以紀昆仲之盛德大節然神明臨之辭無愧焉者或,庶幾爾從事於西州也。凡所施為而先人實同之其後彥質複佐公幕府識公最早得公行事最詳雲:謹狀。

中書舍人孫覿行贈開封儀同三司告詞曰:充國已老能固守前議遂訖先零之誅廉頗未衰卒廢於眾讒馴致長平之敗眷予宿將時乃世臣出授律於齋壇入參謀於帷幄安危之意注想尤深死喪之威哀歎何及具官某剛明而克斷沉鷙而善謀早籌辟國之勳進陟總戎之命折王恢之初議屢陳徙突之言釋婁敬而弗誅莫救噬臍之悔追懷前識進貳本兵庶資厭難之奇自有折衝之效湣遺之歎遽驚一鑒之亡殄瘁之悲何愛百身之贖式章異數申錫遺忠錫質周戈畀元戎之十乘袞衣赤舄煥命服之九章終始之間哀榮斯極俯惟英爽歆此寵靈。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六十校勘記。

論不與童貫合節製不複從(製一作度)即執而殺之(執誤作挑)距賊寨二三裏(脫寨字)賊渡河之後(賊誤作則)公複言劫寨已無功(此三字一作忄吳)奮力上道(奮誤作自)開府儀同三司(府誤作封)謹按諡法(謹誤作詳)慮國忘家曰:忠(誤作慮篤國家)伏乞朝廷詳酌指揮施行(指揮二字衍)

馳驅出入(誤作驅馳)材弗究於當時(誤作究時當於)候到別具狀伏供申施行(伏字申字均衍)附髀思廉頗之風(附髀誤作聞鼙)撫嗟何已(撫應作悼)文武俱宜(俱誤作具)開府公既捐館(府誤作封)心除攬官宿弊(脫宿字)公遽引吏置之法問曰:母兄訟常也。(一作公遽置之引吏問曰:母於法當訟也。耶)秋葦(誤作秋進)獲陸路統軍(陸誤作六)妹勒都逋(妹誤作昧)訪於諸路(訪誤作計)彥堅起謝曰:(脫彥堅二字)往實新邊而指為新邊所招之數(脫而指五字)築佛口穀為城名洪夏軍(洪夏誤作供下)符印數方(方誤作百)發縱之初(從誤作蹤)宜有所失(失誤作以)北人驟及(及應作至)

北人遂至城下使來請曰:(脫遂字來誤作人)既無詞以折之(詞誤作訶脫以字)而能善其歸乎!(脫能字)憂恚成疾(恚誤作慮)師哩為秦鳳帥(帥誤作師)群噪於宣德門外(德誤作政)搶攘衡決矣。(脫矣。字)為中太一宮使(太誤作天)既至不能入見(脫既字)太常議諡(誤作諡議)則朝廷尊重(重誤作長)而公病已深矣。(病誤作年)屯兵於金明池眾疑焉(眾疑誤作岸聚)此兵家之用巧(巧誤作乃)其後獲諜才(諜誤作譯)徐處仁以錢昂坐異議貶(脫以字)胥吏告緩急事業(業誤作叢)錫盾周戈(盾誤作質)。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