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百七十四

炎興下帙七十四。

起紹興七年正月十五日丁醜,盡其日。

何謂講軍製今天下因循舊弊可革者眾矣。至最甚而切於時事者軍製是也。今諸州郡隸將兵用虎符調發者樞密院之兵也。不隸於將兵者州郡之兵也。二者不為虛設獨所謂廂軍者牙不知其所謂也。夫習擊剌工騎射履行陣固兵矣。擎肩輿供伎巧服廝役。又兵乎!今自一州守而下至宮觀裏居之士皆破兵為白直棄占私役詭名重疊其弊百出皆原於廂軍大郡二三千人小郡亦不下數百人衣糧借請之費一路一歲不知幾千萬齊民之困國用之乏此其一也。牙不知廂軍自何時有之蓋自井田這製壞至隋而為府兵至唐而為衛兵至開元而為纊騎至五代而為方鎮之兵也。隋唐軍製至五代而弊極五代軍製至今而弊極而廂軍者。又特甚者也。曰:然則固可廢歟曰:今侍衛步軍司所領固不可廢惟州郡在所議仍先講求除郡守兵將官自以禁軍給事外其餘合破廂軍何以代之五季之前不見其名同今日所謂傔從者耶儻計一廂軍一歲衣糧所廢幾何以。

其合破之數給三分之一以畀之使自僦人為之從官以役凡州郡倉場庫務三司之屬悉亻雇人以充分郡大小以製其數大抵殺廂軍三分之二然後取其所殺歲額衣糧之數盡募禁軍專習武事則名實相當而禁兵愈增國家不至用民賦以養無用之人矣。曰:然則安得遽廢之乎!曰:取其少壯願充禁軍者改刺而老弱願為民者聽從便其餘姑仍舊俟之數歲亦無幾何人矣。第勿招而巳如此則人情順從公私兩濟庶乎!基可行也。何謂訂使事金賊(改作人)自用兵以來未嚐不以和好為言。且戰。且和卒用此術困契丹及中國其貪惏狡譎如豺狼然(刪此八字改作勢)必至於吞噬(改作吞並)而後巳此,豈可以口舌得其要領也哉!和好決不可恃特費我金繒款我師旅而巳然以二聖在彼有不可遂巳者以為禮所當然而行之可也。謂其可以和好非也。姑以餘力行之耳前日遺執政侍從相繼使未得命兵涉境矣。此可為戒然既以餘力行之變不可無所考據自靖康來國書往返多矣。至渡江盡失之自建炎來國書或出於執政或出於翰林學士其副本皆未嚐付有司其詞意之輕重信幣之多寡使人之官品與夫往來之語錄皆不可考每欲遣使朝廷旋為措畫紛紛旬月妨費機務豈所謂以餘力行這者哉!臣謂宜專命一官如古所謂行人者專掌其事或左或右司領之悉裒前後行遣之見存者稍國類次使有條章其有未盡未便得以參許可訂當遣使人舉成法而授之可也。庶免臨時斟酌之勞而朝矣。何謂降敕榜古語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劉豫父子僭叛理必滅亡然猶外假兵威倔疆歲月昔漢高祖數項羽十罪唐高祖亦暴王世充之惡偽齊固不足比數然兵家有所謂伐謀伐交者臣謂宜降敕榜明蓍豫僭逆之罪曉諭江北士民使知天地之大不容僭逆與夷狄共事者(刪此六字)必速滅亡吾民曉然知豫之不足恃也。則回心易慮者多矣。或恐敕榜太重有傷國體則止命大將為檄書朝廷定本頒下而用之亦何傷哉!綏懷之略有五一日宣德意二曰:先賑〈血阝〉三曰:通關津四曰:選才能五曰:務寬貸何謂宣德意劉豫竭中國之力以奉夷狄(改作金人)暴征苛斂斯民怨恨痛入骨髓特逼於金人之勢強服之耳登萊沂密兗山林深阻豪右大姓自金人入寇(改作內攻)以來各聚徒黨結為山寨以自保固今雖累年偽齊暴虐如此勢必有未下者願召募。

有膂力熟於山川道路與其豪右大姓舊曾相識之人與之符信密往招誘諭以德意儻以一城一邑一寨自歸率以等第優加爵秩其有顯然立功者不次旌異待以高爵使吾民備知今日朝廷招來之意未嚐一日而忘山東也。雖未有見效他日行師入境響應者眾矣。然應募之人虛實難辨今遣數十人不過捐十數校尉承信之名耳俟其還報委有效驗別與任使大抵軍事尚謀賀。若弼平陳七策當時以為神奇自今觀之僅。若兒戲然卒用此以取陳今既與敵人爭勝負苟有可為而無甚費者皆不可已也。何謂先賑〈血阝〉渡江以來中原士民流寓者數年之後各已著業不須複為經理第今日以後恐須措置前降指揮淮南避寇(改作敵)士民有官者使權攝無官者給糧盡一月止此深得撫循之道願仿此意別為規製應自江北士民來歸者有官人保驗無偽冒或量給口糧或許以權攝或先次注授差遣無官而貧乏難以自存者令沿江州郡擗截寺舍官屋與之居止變量給錢米三兩月其能自營為乃止昔東晉遺黎南渡元帝僑置兗州寄居京口明帝。又置濮陽濟陰高平太山等郡後改為南兗州或還江南(或居)旰眙或居山陽今雖不能如古人僑置郡邑以處流人但使沿江州郡安集賑〈血阝〉示朝廷懷撫之意亦古之遺製何謂通闕津中原士民自遠而來道塗險澀盜賊剽奪饑寒奔逼艱苦萬狀能自達者無幾理當優〈血阝〉願敕淮南州郡約束沿江地分人遇有來歸士民即時報所屬給以行由遇到江口官司驗行由先次差船津濟量差地分人護送不得邀阻其有因而乞覓錢物比常法外稍加重斷官員失覺察停止仍於間上出榜分明曉示庶使江北士民易於歸附無不達之虞何謂選才能前後來歸官吏眾矣。朝廷嘉其忠順或齋金帛或與差遣或進官秩既以示朝廷德意之厚然未聞有所任使也。古者多用敵國之人以成功袁紹謀臣許攸來奔曹操操跣而迎之曰:子卿來吾事濟矣。卒用其策以滅紹李愬得李愬不殺卒用其力擒吳元濟夫敵國之人尚待以不疑賴以成功況吾人耶臣謂官吏來歸者內有才智可用這人願隨宜任使勿但縻以爵而已。又安知無許攸李愬之人耶如此非獨廣招懷之路亦收其功用之實矣。何謂務寬貸陛下每有詔令必念江北赤子陷於夷狄(改作偽齊)不能自拔哀矜惻怛。若苦疾之在已此帝王之盛德也。然。

臣下未必能廣陛下德意而宣布之疆場之上不務招俫專務殺戮是陛下憂勤於上而德意未昭於下也。昔晉羊祜與吳對壘降者不絕乃增修德信以懷初附慨然有吞吳之心有掠吳二兒為俘者還送其家後二兒父率屬來降吳人皆稱為羊公而不名也。後卒以滅吳然則欲取人之國者必先有以得基億之心豈專事殺戮哉!敵國。且如此況吾人乎!臣願敕沿淮守臣令具知此意諸將行師入境敢抗拒者固在剿戮其有良善老弱之人一皆寬貸俾洗然有更生之望則來歸者眾矣。臣既為陛下條畫戰陳之利守備之宜措畫之方綏懷之略矣。然臣區區複有獻焉曰:增修德政而已孰為德政曰:事天感民任臣擇才者是也。蓋德政修則前此之所陳皆可以力致德政不修雖有戰陳之利守備之宜措畫之方綏懷之宜措畫之方綏懷之略猶未能有濟也。臣聞上天之於人君猶慈父之於愛子子職修則慈父之心喜君道得則上天之應順閨門整肅上下雍睦而家道興焉父子之情得也。兵革衰息內外樂康而國祚興焉天人之氣應也。子職未盡必嚴顏以勵之諄誨以諭之非他也。親愛之而已君道未盡必垂象以示之災祥以警之非他也。亦親愛之而已教之不聽不能無放黜之子警之不悟不能無危殆之君天人之際甚可畏也。人君苟能修胸中之誠以事天其應如響古之所謂反風起禾熒星退舍者豈空言以誑世哉!頃年日中有黑子。又白氣貫日不旋踵而有肘腋竊發之事其後滕康上疏謂當時無人為陛下道此者磊合聖意謂有諫臣之風亟擢康為執政牙於時政記中具書其事此非陛下至誠畏天樂聞盡言以裨已闕而能之乎!臣伏見今年正月朔日有食之中非正陽之月然比餘月為變亦大正月朔日(古謂)三朝謂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也。西漢嚐有此異鮑宣曰:小民正月朔尚懼毀敗器物何況於日虧乎!其後漢以衰亂此,豈可不大畏乎!術家謂日食各有分野五行誌雖有此說然孔子書春秋日食三十六其應多在人君劉向備論之矣。大抵日食三十六其應多在人君劉向備論之矣。大抵日為眾陽今僭竊名位與夫夷狄犬羊之君(刪此八字)豈足以應天變天意決以警陛下臣願陛下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兢兢焉勉勉焉發一言施一事凜然。若上天之燭照茯上也。至於避正殿舉直言求過失皆前世巳行之事固不可廢苟無誠信以將之亦虛文耳《傳》曰:不精不誠。

不能動人而況於動天乎!人子能改過慈父必喜人君能修德天意必順此不災變息福祥臻年穀豐登氛祲消滅何戎狄(改作僭偽)之不可攘(改作削)中興這不可冀乎!臣伏讀親征詔曰:不敢複蹈前轍以貽江浙赤子屠戮之禍臣惻然歎曰:此陛下之誠心也。前日避狄(改作敵)誠不能已然吳越之民受禍極矣。今陛下神武赫怒親臨江徼號令諸將以卻醜虜(改作北兵)非獨吳越之民得保其室家安其生聚雖遐荒僻陋之地莫不帖然安堵。若無事時感民之大孰過於此然願陛下推廣此意因策勳之際引前日之咎告謝天地宗廟。且諭之於民曰:使吾赤子室廬樊蕩老弱殲夷皆朕之過也。他日敵師至誓當躬率諸將並力捍禦期於保固使知陛下誠意如此庶忘前日屠戮之過而有更生之望矣。臣。又聞人君這待遇臣下固自有道非獨用慶賞刑威而已或者乃以爵祿賞罰為人主之大柄臣竊陋之夫賞罰所以待中才之人非所以待豪傑之士與有道之君子也。蓋希賞而赴功與畏罪而不為非者中才之人耳。。若夫豪傑之士與有道之君子合於義則進不合於義則退招之不來麾之不去爵祿不可得而榮也。刑罰不可得而威也。人君欲大有為於世而不得豪傑之士與有道之君子亦不能大有功於世也。自古興王之世必有佐命之臣心德同而無閑精神會而不疑。若子房之於高祖鄧禹之於光武孔明之於先主房喬之於太宗豈待爵祿誘其前刑罰驅其後然後為之畢力也哉!亦誠意相與而巳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可與之存可與之亡生為宗臣沒為配廟苟無誠意以相與而徒用區區爵祿刑罰以為輕重則子房也。明之徒尚安得而用之故臣願陛下待遇大臣先誠意而後名分先道德而後爵祿君臣相與懽然都俞籲咈相得於言意之表功何大而不成事何難而不濟解除疑何自來讒慝何由作君臣俱享安榮則功烈高乎!當年聲名流於無窮矣。臣雙聞人才不同所用亦異世平則用理法之士時難則用超卓之才伏見比年用人求之太精責之太備纖痕微累必遭指摘曩愆宿負不見洗滌至有因用而反見斥被召而不願行者。此何理也。古者斬裾射鉤之人猶。且不廢況其餘者哉!漢武帝英雄之主也。詔曰:馬或奔踶而致千裏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芝駕之馬標題斥馳之士亦在禦之而已魏武帝建業。

之君也。令曰:有行之士未必有有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信而蘇秦豈守信耶而陳平定漢業蘇秦弱齊強燕士有偏短庸可廢乎!由漢魏二主觀之同人君欲超卓之才以濟大功非闊略細謹不可也。曩在仁祖時元昊背叛西鄙用兵範仲淹在政府收天上之士不考其素苟可用者莫不鹹在雖狂犭無行之徒亦自效於下風而仲淹亦躬為詭特之操以振起之今視仁宗時為何如而必欲求纖微於人也。《傳》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士顧其身之不能〈血阝〉何暇語功名之會哉!臣曩侍帷幄屢聞聖訓丁甯及此嚐仰聖度寬容真英偉之主也。而臣下不能將明聖意迄今猶然臣願如漢魏下詔於群臣使群臣曉然知聖主所以用人之意不在於求全而在於赴功也。安知不有奇謀異能之士自拔於流俗而出為世用者哉!天意順於上民心悅於下有道德之君子以謀國體有超卓之奇才以赴事功則人君端拱無為天下治矣。臣前所謂德政修則所欲無不得德政不修雖有致治之術猶未能有濟者蓋謂此也。臣智識蒙陋才力綿薄頃蒙異知擢在政府勳績不效退領祠宮方陛下焦勞暴露前臨大敵而臣安處家庭坐靡廩稍不能先士卒冒矢石效一旦之命臣獨何心每竊愧歎今承明詔下逮敢不竭盡惓惓之忠惟陛下矜其愚而擇其當焉臣不勝幸甚幹冒旒扆無任皇懼隕越之至謹具錄奏聞謹奏。

張參政守奏對曰:含有奉詔書以卻敵之功圖善後之計凡今攻戰之利守備之宜措置之方綏懷之略可悉條具來上者仰惟陛下體虞舜之達聰遵成湯之好問不閑遐邇務聞至言窺之德意所存則中興之功指日可俟臣雖固對然言方盈庭不敢枝辭蔓說廣援古今以煩乙夜之覽姑謂論利害之實願留神裁擇議者謂虜(改作金)人既遁當追奔逐北恢複中原固可唾手而取也。儻一戰收複而能保固其土地阜安其民人則善矣。得土地而未能保固得人民而未能阜安是自困之道也。明詔四事臣以為莫急於措置措置苟當則餘不足為陛下道矣。措置失宜則不能守備守備不固則不能攻戰攻戰不利則不能綏懷去冬虜(改作金)人長驅以抵淮甸蓋以措置未能無失故也。夫防江不。若防淮防淮然後可以駐蹕建康駐蹕建康然後可以經營中原(事之)序也。臣請言措。

置之大略其一措置軍旅其二措置軍食何謂措置軍旅神武中軍當專術行在而以餘軍分戍三路一軍駐於淮東一軍駐於淮西一軍駐鄂嶽或荊南擇要害以處之使北至關輔西抵川陝血脈相通號令相聞有唇齒輔車之勢同自江而南可以奠枕而臥也。然今之大將皆握重兵貴極富溢前無祿利之望退無誅罰之憂故朝廷之勢日削兵將之權日重而。又為大將者萬一有稱病而賜罷或卒然不諱則所統之眾將安屬耶臣謂宜拔擢麾下之將使為統製每將不過五千人棋布四路朝廷號令徑達其軍分合使令悉由於朝廷之權以用之然後可以有為也。何謂措置軍食諸軍既已分屯諸路則所患者財穀也。然所費多寡在彼猶在此爾則所患者轉輸也。祖宗以來每歲正供六百餘萬悉出於東南轉輸未嚐以為病也。今宜以兩浙之粟以餉淮東灑西之粟以餉淮西荊湖之粟以餉鄂嶽荊南量所用之數責漕臣輸將而歸其餘於行在錢帛亦然恐未至於不足也。然自艱難以來漕運之船諸軍官司私自占留私自賣販州縣製造尋。又奪之故每以乏船為患而漕運不能辦也。宜下諸軍根刷見在之船悉歸漕司仍令諸路各造一二百艘各專充轉餉如有官司或諸軍拘留則漕司諸州縣聞諸朝廷而痛懲之諸錢糧既無乏絕之患然後特降詔書戒飭各將申嚴紀律不得秋毫侵擾於州縣以複業之民戶口多寡為諸將殿最歲(遣官)核實而升黜之則民得以還其鄉裏而田野自癖生齒自滋江北州縣有興複之漸矣。如是措置更定候至防秋複遣大臣為之都督使諸路之兵進相援退相保如常山蛇首尾相應居則可以守備進則可以攻戰可以傳檄而定偽齊可以拆箠而笞強敵可以固保其土地而阜安其民人綏懷之略亦在是矣。然臣複有區區之愚市麵上敢因清問之及而冒貢一二狄(改作金)人之輕中(改作我)國尚(改作久)矣。去秋之來妄意車駕遠避則大擾江浙如曩歲之意也。今既挫辱悵然而歸後必不敢輕入使其複來計須悉兵舉國以取必勝是宜陛下留神於攻戰之策也。如前所陳措置大略臣熟計之猶為未也。究其本原則在陛下內修德而外修政昔召公之告武王曰:明王慎德四夷鹹賓惟德修可以服四夷也。周詩之美宣王曰:內修政事外攘夷狄惟修政可以攘夷狄也。皆書生常變初無驚人可喜之諭然(刪昔召至此六十三字)簡約。

易行悠久見(改作自)效則未有二端之為要也。(刪則未至此九字)蓋所謂慎德改過正心誠意畏天愛民儉於家勤於邦遠聲色屏貨利兢兢業業凡可以累德者無不戒也。持久不倦盛德日新四海愛戴而不忍去何患四夷(改作遠人)之不服乎!所謂修政不過任賢使能信賞必罰任賢者非止崇以爵位苟知其賢則一切信任而不複致疑使能者不必信任苟有一能則隨其才分而俾盡效其力信賞以勸有功不以所喜而予之必罰以治有罪不以所惡而奪之抑權倖裁冗濫謹法度興廉恥凡可以害治者無不去也。正朝廷以正四方何患夷狄(改作中外)之不台乎!伏願陛下果斷而力行之臣言狂瞽不足以稱塞明詔俯信以俟誅殛。

顏黃門岐奏曰:臣岐二月二日已時急遞到福清縣正月十五日賜敕一道臣謹拜跪而受臣斧正荷聖德不忘下問臣不勝愧懼之至臣竊觀聖語有虜(改作敵)勢既屈。又為善後之計可謂委曲預備矣。如攻戰之利守備之宜措置之方綏懷之略臣今竭愚條具在前件四事者臣謹按攻戰之利在擇賢將守備之宜在明賞罰措蕢得共方則在號令不妄動綏懷得其略則在軍民各安業也。聖問曰:攻戰之利臣謂在擇賢將者去年九月敵之遽來未知其賊(改作所)來者厚薄皇帝陛下親總六師按甲江上可謂決於聖斷矣。或將或帥皆奉命前往旋以捷音每日而至虜(改作敵)騎遁去臣知疆界頗靜我之戰士有才有勇皆無所施雖欲遷徙無自而得將官帥臣亦安閑自樂臣謂自今朝綱更宜賞罰激勸其心俾肯服職則守備諸事皆不足慮也。聖問曰:措置之方臣謂在號令不妄動者眾軍之家口或遠或近皆欲安逸。若統其軍者措置不當則人皆怨嗟歎其不得所矣。故措置正賴號令分明可賞可罰如小隊大旅昔日所被茯禍甚多臣更願陛下明降指揮自將帥而下至隊伍長綿得措置之不妄興舉則軍眾之心皆忻快矣。聖問曰:綏懷之略臣謂在軍民各安業者軍民之情一等則軍民皆欲安靜也。其閑不幸身屬賊者(改作敵中)狄(改作敵)眾奔波則隨之不及既來歸我朝則雖當時臣僚議論不同牙願陛下將此曹一例收之或亦如舊分於諸寨使各安業如此則綏懷兩便也。陛下自臨安親征至於平江。又聞對意欲至鎮。

江建康百姓求安營生相隨不舍臣願戒約所在州縣而不擾之使有生理此乃臣之所見也。前件四事臣自謂可行雖愚甚止如此臣冒聞聖覽有虛已擇善之語臣亦不揆輒明無隱望陛下更矜念之臣在昔曾觀宋庠所讚尊號錄其言曰:損之。又損天下歸仁臣意欲因今事為陛下暫改之曰:忍之。又忍天下歸仁陛下不以牙愚戇率爾之言以助聖德萬分之一則實宗計無疆之慶也。。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一百七十四校勘記。

今自一州守貳(貳誤作而)或止令右司領之(誤作或左或右司領之)登萊沂密兗(兗應作閑)勿但縻以爵秩而已(脫秩字)。若疾苦這在己(疾苦誤作苦疾)室廬焚蕩(焚誤作樊)民知陛下誠意如此(民誤作使)有行之土必能進取(誤作未必有能進取)有有道之君子(有道誤作道德)恢複中原以快宿憤(脫以快宿憤四字)臣謂中原固可唾手而取也。(脫臣謂中原四字)州縣製造(製誤作製)既來歸我聖朝(脫聖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