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百四十八

炎興帙四十八。

起紹興元年八月八日壬申,盡十月三日丙寅。

詔呂頤浩赴行在。

十五日已卯王擇仁特授通直郎直徽猷閣權發遣河東路製置使司公事韋壽佺特授中衛大夫昭德軍承宣使製置(使司)都統製太原府經略安撫使兼知太原府李宋臣馮賽並與拱衛大夫忠州團練使兼河東路製置使司都(統製)宋臣充平陽府路經略安撫使兼知平陽府賽充隆德府路經略安撫使兼知隆德府。

已卯降旨韋壽佺李宋臣馮賽並河東諸山寨首領等能著忠義率眾戰敵四軍誓不屈節從番(改作敵)及王擇仁遣人撫諭約期相應收複故地忠義顯著令學士院降詔獎諭內王擇仁特授通直郎徽猷閣(差權)發遣河東路製置司公事韋壽佺等皆橫行遙郡知太原府為經略安(撫使)製曰:王擇仁策士謀國常以合從為先軍誌論兵則以伐交為貴乃知強弱之勢常存離合之閑宜資總製之權用率眾從之聽以爾忠存衛社義篤尊君恥中原之見侵憤孽胡(改作強鄰)之不道因連豪傑糾合師徒勵精銳之前鋒將驅攘於醜。

類(改作外侮)遺臨全晉參製帥權俾勇冠二國式奮爪牙之用而盡護諸將率歸帷幄之籌居則保輔車相依之安動則成首尾俱應之勢率和眾誌庸建茂勳尚觀厥成嗣膺殊寵時河東已陷擇仁等但遙領其職。

二十三日丁亥秦檜為尚書右仆頹中書門下平章事。

範宗尹罷宰相上欲用頤浩而富直柔韓璜等密薦秦檜乃拜檜右仆射製曰:出處行藏皆合乎!道死生禍福不移其心謀國盡忠常。若蓍黽之先見捐身挺節獨如鬆柏之後彫巍麾之不去者屹然在朝,庶幾外侮之奸間風而弭。

汪伯彥複正議大夫提舉臨安府沿霄宮。

汪伯彥初為祁門令王本門客秦檜與其兄梓皆從伯彥學崇甯二年伯彥第進士累官中大夫建炎中為宰相敗事責授甯遠軍節度副使永州安置至是檜為宰相薦其才乃複正議大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高安殺楊彪詣王彥降。

楊彪高安皆楊進之餘黨也。往來京西秋苗將熟即入房州界華穀刈寨刈穩而食有曹端下潰兵將三百人來合軍華穀田苗已盡複出磐川。又食田苗盡乃遣人齋狀詣王彥乞降許之已束裝行安殺彪而自率茯眾乃曰:楊彪已受降複有向背之心高安殺之矣。彥喜留安為將。

孔彥舟為斬黃州鎮撫使。

孔彥舟在鄂州授靳黃州鎮撫使中秋日彥舟作筵會東邊坐統製將官西邊坐州縣官早筵十二盞每盞出四美人穠纖長短大抵一般。又一般裝束執板謳詞凡四十八人晚筵十二盞每盞出四女童如早筵亦四十八人器皿盡用黃金議者謂臣庶之家在當時所未有初彥舟(在潭)州與通判張贍通家往還贍妻趙氏宗女也。有姿色彥舟悅之離潭之日奪取趙氏而行為斬黃州鎮撫使每出獵與趙氏聯韉而往趙氏著銷金袍束玉帶戴尖風笠子宛然如畫彥舟專寵之。

李回為參知政事。

初秦檜自虜(改作敵)中歸李回力薦其忠至是張守罷參知政事而除回檜有力也。辭免不允批答省表具悉朕錄德而定位量能麵授官自一命以上必審稽切實而未嚐以名器假人也。況從容帷幄與朕日圖。

天下之事者乎!卿逮通淵源世習台閣與政未幾赫然有聞擢諸樞機之廷付以丞弼之在惟九德鹹事既灼知之已詳雖三命滋恭豈牢辭之可免趣體朕意母虛厥官所請宜不允仍斷來章。

汪伯彥複觀文殿學士江東安撫大使兼壽春府廬和等州安撫使兼知池州。

九月一日甲午朔汪伯彥提舉臨安府沿霄宮。

秦檜薦汪伯彥為江東安撫大使侍禦史沈與求言伯彥誤國不可複用遂改除宮祠。

徐文駐軍於明州。

邵青欲以海船寇明州故命徐文軍於明州徐文者初在登州聚據於靈山後轉海歸朝廷也。。

二十一日甲寅呂頤浩加少保為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範宗尹罷宰相(乃召)呂頤浩赴行在而先拜秦檜右仆射。又富直柔韓璜辛道宗永宗皆譖頤浩故到闕多日未有除拜人皆疑之俄拜少保為尚書右仆射力辭少保遂加特進。

二十三日丙辰郭偉知太平州再任。

郭偉知太平州捍禦崔增邵青有功有旨再任而偉已受代至是令依降指揮知太平州再任製曰:乃者潰叛之徒遊魂四出而爾登陴保聚屢抗賊鋒安輯兵農斯亦勤矣。與其更選於群才孰。若因任於已試進職一等還之故官惟惠疲瘵則可以固民心唯謹綏馭則可以奮武衛偉還至本州界代者右通直郎方承閉門不納具申朝廷禦史台稱見發郭偉贓私上降旨方承刦持朝廷理當行遣追理出身令江東路安撫大使司拘取勘具案聞奏。

二十四日丁巳王彥敗李忠於秦郊店忠奔於劉豫。

李忠本曹端之部曲也。曹端與王辟退襄陽屯於中廬辟殺端俗自統其軍忠不從與其眾戴白頭巾聲言為端報仇聚眾數萬號權京西南路副總管擾於京西漸犯金卵州界有闚川蜀之心遂具公狀申宣撫司乞下洋州鬥隘照會張浚以為憂遣舉一行事務顏孝隆稟議官蓋諒馳詣金州以撫慰為名深賾其意並以黃敕差忠知商州兼永興軍路總管孝隆至軍中申宣撫司稱忠實有兵二十五萬有奇諒覘知忠不遜刦質孝隆不肯赴商州任申宣撫司乞為備浚以孝隆為怯委興元帥王庶收接忠入關仍散處其眾於興元洋州境內庶移文忠疾速發赴新任如。

願入關仰於關下解甲結隊以次進發忠去關二十裏駐兵因翔數十日無解甲意一夜殺孝隆引去攻金州鎮撫使王彥率兵控禦忠沈鷙善戰。又基下皆河北驍勇官軍與戰輒不利一日彥與忠戰於豐裏令提舉官趙橫率門軍駐於山上為官軍之策應別遺精兵與忠接戰彥於高山上觀之官軍少卻彥麾橫救之不應官軍遂敗彥內憾橫而外猶存禮貌也。彥退舍秦郊見路傍居民則麾之使去曰:賊甚銳不可常也。忠遂陷諸關彥令將士盡伏山穀閑息烽燧偃旗幟不鳴金鼓禁樵采。又焚秦郊積聚。若真遁者以誘賊秦郊去城才二十裏道路夷坦寂無人聚彥悉出府庫所有召募必死士得千餘人改易麾幟軍號設奇以候其至戰之前一日遊騎出秦郊彥召將佐曰:賊必以我為遁明日當悉其家屬乘勢長驅以入郡城夜半分官軍為三以遏其衛。又以五百騎伏於林閑丁巳陵晨賊果大至官軍逆戰聲震山穀勝負猶未分也。俄伏騎張兩翼繞出奮擊賊大奔潰擒馘萬靈敏俘生口無算軺械蔽野追襲至於永興軍至秦嶺因收複乾祐縣以歸忠奔於劉豫時金州廩無儲積士有饑色所得資幣盡分部伍人皆讙悅彥方退舍秦郊也。告急於(宣撫)司興元帥王庶遣偏將酈晟及馮賽等赴援忠已敗走賽由閑道乘之斬其大將曹滅張敵萬腹心蔡大路三人盡獲顏孝隆所齋黃敕告劄等賽者孝隆之將也。自盧氏縣隨隆至興元府故庶用之。

孟庾為戶部尚書江南荊湖宣諭製置使(舊校雲:宋史九月已未初措置河南諸鎮屯田以戶部尚書孟庾為江東西湖東等路宣諭製置使。

李捧以其眾降於劉洪道。

張琪在宣州南陵之閑駐於孔村其次李捧者以兵攻琪琪敗走捧遂為首其次即華旺也。池州劉洪道差兵士往宣州買果子為捧所得捧日為我往池州下文字我欲受池州劉待製招安捧遂以細果一擔附兵歸贈以金銀而軍中首領皆有贈遣既回池州洪道甚喜再遣往所報一同乃命統製官李貴。且招華旺貴與旺同至貴得金銀甚多洪道以旺為池州兵馬都監然後招捧捧亦至洪道嚴容見之捧股慄謝曰:李捧以遭亂世苟逃性命遂與張琪結義為賊屢蒙朝廷厚恩使就招安而張琪惡心不悛久阻王化今李捧同率忠義之眾並殺張琪張琪逃命不知所在故捧等願就招安為國家致死洪道甚喜飲之。

酒捧一飲而盡並金杯與之洪道命其軍至城下自馬牙至清溪口凡三十裏遂問願歸農者給公據放歸岸下艤舟百餘艘濟渡歸農人凡七晝夜不絕歸者以鄉裏空虛往往皆餓死朝廷授捧以正使以其眾赴行在。

二十八日辛酉詔求有謀策能還兩宮者。

任直清改舍人官除直秘閤仍賜緋章服。

河南府孟汝唐州鎮撫使翟興遣幹辦公事任直清至行在上召見直清具奏汴洛閑艱危之狀及陵寢事上歔欷久之直清以文林郎改舍人官除直秘閤仍賜緋章服。

製曰:爾以諸生奮身戎幕百舍重研入奏行朝賜對從容有嘉忠恪官雖寄祿實是京僚蓬萊道山以儲英俊並賜身章用示寵錫求之昔時是非聲譽在人服勤之久保任應格功效卓然者未有而兼得者也。朕之寵爾者厚矣。爾亦思所以報之。

翟興加武功大夫忠州團練使。

翟興在河南以孤軍守國家之地忠義之氣堅苦金石下詔裒之擢加武功大夫忠州團練使仍命辭曰:爾奮身校長不忘國恩獨以貔虎之師屢挫夷虜(改作跳梁)之眾輯綏民旅祗奉寢園遂定洛京益張武衛朕甚嘉之進階三等以旌爾功仍陟軍團俾持使節至是興始得為遙郡。

十月一日甲子朔汪藻轉對劄子乞通好大石(改作達實)林牙。

劄子曰:(舊校雲:浮溪集後序雲:公集之存者十不得五觀此二劄不見集內信乎!散失者多矣。)臣聞契丹自景德以來與本朝為兄弟之國結之齊盟申以禍福歲講鄰好休兵息民天地鬼神實式臨興燕山之師與金人滅其社稷至今契丹之人怨我本朝深入骨髓故數年國家遭腥膻(改作蹂躪)之毒有振古未聞者豈區區金人能為此哉!皆契丹之人攄其忿心相與戮力締謀使之帶憾於我也。某初伏思自阿保機(改作安巴堅)有國唐末至今雖天祚怠於政事以至失邦然本無大過人心未離以堂堂大國受鴿二百餘年懷恩者眾安能遽亡必有再興之理再興而修怨本朝其首也。故嚐為國家私憂過計以謂金人暴虐動違天地決不久存其勢必滅滅金人者契丹也。金人滅而吾之中原受敵甫深今果聞大石(改作達實)林牙者有複振之說是安得不慮哉!臣愚以。

謂林牙雖振勢猶微也。於尚微未盛之時以人情揆之必易為遊說。若願行者取閑道齋重幣厚禮以騁之明言兩朝修好之久本自無他中閑止緣奸臣疑惑朝聽遂至敗盟今。若悉棄前愆偕之大道複好如初以安元元之心,庶幾改聽。若候其國勢已成而求之恐無及也。此敵得一強敵仇我益學會得同日而語哉!伏望陛下留神而加察焉。

又劄子請淮南屯田臣竊惟國家遭金人之禍於今五年無歲無兵而去歲之役振古未聞乃者盤礴之師至江壖不渡此陛下憂勤上通於天而天讚我也。然臣嚐觀古者兩敵相持所貴者機會此勝負存亡之分也。虜(改作金)師既退國家非暫都金陵不可而都金陵非盡得淮南不可淮南之地虜(改作金)人必不能守。若為劉豫經略不過留簽軍數萬人而已耳蓋可驅而去也。淮南薦罹腥膻(改作敵人)蹂踐。且群盜繼之民去本業十室而九空其不耕之田千裏相望流移之人心已棄決非朝夕可還也。國家欲保淮南勢須屯田則此田皆可耕墾臣愚以為正二月閑可便遣劉光世或呂頤浩率諸頭項招安人馬過江營建塞柵除見存人戶田產不借外其餘移流未還者明降指揮各借五年使諸軍分地而耕俟糧食充盈規模已定然後徐步而圖中原既固行在藩籬。且清東南群盜此萬世一時也。取進止。

三日丙寅朱勝非降授中大夫分司南京江州居住。

朱勝非知江州嚐論鎮撫使處置乖方之誤。又乞歸江西率師於洪州。又謂安撫大使與宣撫使名稱甚重而無糧無錢無餉無兵其實不及一小邑上皆是之而當軸者不樂諷言者指其逗遛江西不赴江州新任之罪責授中大夫分司南京江州居住初不帶卿監官止以中大夫分務失典故也。俄果罷鎮撫司江西帥司複歸洪州湖廣湖西依舊為南北路。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一百四十八校勘記。

陰連豪傑(陰誤作因)巍巍真社稷之臣奕奕蓋廟堂之器。又曰:定策而安劉氏素閑周勃之賢矢謨而翊舜朝終賴皋陶之德辭免不允有曰:方喜得社稷之臣(脫奕奕至引四十六字下接招之不來雲雲)檜有力焉(焉誤作也。)遣提舉一行事務(脫提字)即於鬥不解甲(即誤作仰)改易麾幟色號(色誤作軍)無民無兵(民誤作餉)初不帶卿監官止授中大夫分務失典故也。(此係小注誤作正文授誤作以)。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