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七十一

靖康中帙四十六。

起靖康元年十二月一日壬戌,盡四日乙醜。

十二月一日壬戌駕在青城金人遣蕭慶來索降表。

宣和錄並遺史曰:上在虜(改作金)寨宿郊宮與二酋(改作帥)尚未相見遣使議事索降表上命孫覿草表但言請和稱藩而已使人齎草示粘罕(改作尼堪)粘罕(改作尼堪)以為未是使人往來者數四皆不中而要四六對屬作降表覿與吳開互相推避不下筆上曰:事已至此當卑辭盡禮勿計空言促使為之,於是覿開與何共草成之其略雲:三匝之城遽失藩籬之守七世之廟幾為灰燼之餘既煩汗馬之勞敢緩牽羊之請。又雲:上皇負罪以播遷微臣捐軀而聽命。又雲:社稷不隕宇宙再安上覽訖謂孫覿曰:對曰:對屬甚切非卿平昔閑習安能及此使人齎草示粘罕(改作尼堪)罕意不可令其官吏同吳開何數次改易粘罕(改作尼堪)抹去大金二字止稱皇帝。又去大宋皇帝字止稱大金為皇帝而不自書國號。又改負罪為失德。又指宇宙二字雲:大金亦宇宙也。改為寰海上悉從之長入祗候王嗣在上左右不知改易何語但見上注思殫慮軫動聖顏。

至是始定。

中書舍人孫覿辭免待製奏狀雲:三十日臣等侍輦幸青城群臣多以無馬不及往出門遇鐵衣數百各持一戟來道以衛至掖門宰執位越日淵聖麵諭臣作稱藩一表臣以非本職固辭何曰:更召執政待製同議群臣莫肯對曰:君父在患難而不顧諸君忍出於此耶淵聖變色臣頓首奉詔草表以往不合虜(改作敵)使別持一紙書來大率言海上請盟以至交惡亹亹數百言請以此意作表臣就用本語稍加隱括以應之。又不合複令別用四六引事實為之淵聖諭臣曰:朕欲亟歸爾卿勿計空言可也。亦不作遂自操筆為之時有起居郎胡交修在傍知大辯論然使者五反而後定。

靖康要盟錄載表曰:背恩致討遠煩汗馬之勞請命求哀敢廢牽羊之禮仰祈蠲貸俯切淩兢(雲雲闕文)。又孫覿辭免待製狀曰:當狡虜(改作金人)連擾之艱值國家非常之變靖康國破淵聖表降亟欲援吾君擠陷於不測之危豈複計此身誅絕於中興之後有喧公議請寘嚴科凡此誤朝誰為禍首俾二聖辱在泥塗而不問則一時信於翰墨以何尤。

是日大雪極寒隨駕官吏不齎衣服夜坐待旦不設榻惟上所居稍溫潔宰執以不臥地日得粟米飯少食之上在虜(改作敵)帳都人彷徨計無所出自拂旦官吏士庶集於南薰門以俟未刻黃旗。又自南薰門入報平安詔和議已定禮數未了仰百姓各安業無致憂疑迨晚。又詔大金和議巳定隻候禮數了來日入城與百姓共慶。

兵馬大元帥開府。

是日兵馬大元帥開府王服緋衣玉帶乃謂眾曰:上賜以寵行者先是太上皇將禪位解所服玉帶賜上及王出使上乃解以贐行。

百姓詣南薰門迎駕。

是日鬨傳乘輿還百姓自五鼓相率守南薰門蔽路已午間南薰門忽開莫不忻躍已乃宣取酒果申後韋壽隆入城傳詔來日方歸。又出黃旗雲:和議已定各令知悉人益惶惑不安至夜有投宿禦廊者婦女小兒各用襟裾盛土填馳道以雪泥未乾不曾治道故也。家家焚香以禱。

金人來索劉晏等四人屍以骨還之。

二日癸亥駕在青城奉表於金人粘罕(改作尼堪)斡離不(改作。

斡裏雅布)相見於齋宮。

是早金人尚欲堅要上皇出郊上再三說諭方稱皇帝仁孝乃止粘罕(改作尼堪)先遺人用青氈裹齋宮鴟尾。又屏壁上有畫龍處亦蔽以幃幕然後向北設香案乃請相見二酋(改作帥)迎於門上以表授粘罕(改作尼堪)粘罕(改作尼堪)受之相揖而入禦馬在前二酋(改作帥)次之遂入望香案下馬上立案前粘罕(改作尼堪)令人讀表訖北望拜者四左右皆歔欷雪大作時城中無雪獨青城示變金人亦為之蹙額繼而相賀午刻相見於齋宮講賓主之禮相遜再三上卒就主位遂各命坐二酋(改作帥)人材皆奇偉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瘦而長獨粘罕(改作尼堪)應答琅琅宰相親王並列於庭酒三行首說太上次說上與金人出師之由。又雲:城中頗有擦城出者皆背棄君親不忠不孝之人何足恤也。盡已令敲殺訖粘罕(改作尼堪)曰:天生華夷(改作番漢)自有分域中國豈吾所據況天人之心未厭趙氏使他豪傑四起中原亦非我有但欲以大河為界仍許宋朝用大金正朔。又曰:兩國既和恐四方聞京城陷而生變請遣使撫諭本國當遣人送出地分上許之粘罕(改作尼堪)。又雲:三太子見在西京衛護陵寢無他虞禮畢上以金銀十六擔縑帛五十床金玉帶各二為贄。又命左右出內府蹄金以賜二酋(改作帥)粘罕(改作尼堪)笑曰:城既破一人一物皆吾有也。皇帝之來所議者大事此何用為如欲分賜可與臣下。又雲:日已晚恐城中軍民不安可早回必欲賜賚但留左右足矣。駕隨興國相二太子送上馬上謙遜不遑遂巡廊送出門外上馬金人以甲馬裹送往還。又遣番官五人送入內宿於廟堂。

駕自虜(改作敵)寨回宮。

是日拂旦日出無光有飛雪數片官吏士庶複集於南薰門者肩摩袂屬尤盛於昨焚香瞻望者絡繹於道俟駕人稍回皆雲:未必回申時忽有使臣馳馬而來雲:駕回都人驚喜奔迎至晚駕入門父老夾道山呼拜於路側老幼掬土填塞雪淖不須臾禦道坦然捧香前引或衝突禁衛或至爇頂燃臂以迎者不可勝計駕歸才及門士庶遙認黃蓋歡呼傳報一城奔走山呼之聲震動天地皆攔馬首仰窺天表莫不惋歎感泣涕泗橫流不知其數上亦為之揮淚過州橋淚已濕帕殆不能言從駕有金人數輩見上得人心如此亦皆驚歎左右駭愕淒咽太學生迎駕上掩麵大哭謂宰相誤我父子觀者無不流涕至宣德門始。

能言嗚咽不已宣諭曰:荷你百姓朕將不得與萬民相見。又感泣不已士庶莫不慟哭至內前王燮鄭建雄張叔夜扣馬號泣上按轡大慟俯身頓首情至不勝百姓軍民皆大慟聲達禁中既入內士庶乃散閭巷之間人情恍然。若再生。

避戎(改作兵)夜話曰:初駕幸虜(改作敵)寨也。有長入祗候王嗣隨駕凡三日兩宿未嚐離左右至初二日二酋(改作帥)猶堅欲上皇出郊上再三說諭方稱皇帝仁孝乃免自三十日至初二日早左右並不與金人晤語間有立談者則左右主事人搖手不令交一言至此然後交相慶賀雲:今是一家我出軍十二年矣。不知家中父子存亡。且喜兩國通和遂有解甲之期。又況國相二太子來時路中傳令期汴京必破萬一不可攻打雖二十年與更戍迭守誓不返國我國術者刻二十五日與初三日城破果不出二十五日也。金人供送上左右寢食皆如法並吃餛飩扁食乃金人禦饍也。進上禦饍亦用餛飩扁食乃金人禦饍也。進上禦饍亦用餛飩餅餤裹夾之類內侍爭攫拿金人以手加額雲:爾罪過此食未曾供皇帝,豈可食也。。

又粘罕(改作尼堪)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皆英雄自古雲:不在中國(改作原)必在四夷(改作外國)信然。

兵馬大元帥府差置官屬。

王命差耿延禧高世則參議官徽猷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張愨直龍圖閣京東轉運副使黃潛善充大元帥府隨軍應副徽猷閣知信德府梁楊祖充大元帥府隨軍應副徽猷閣知信德府梁楊祖充大元帥府隨軍運使楊淵王起之秦百祥充幹辦公事藍珪康履黎楶楊公恕韓公裔充主管機密文字武顯大夫陳淬充兵馬大元帥府都統製伍軍兵馬敦武郎趙俊等中軍統製翼讚大夫劉浩前軍統製武顯郎張瓊左軍統製修武郎尚功緒右軍統製果州刺史王孝思後軍統製。

三日甲子駕詣龍德宮甯德宮。

車駕詣兩宮安慰太上及太上皇後也。。

上禦祥曦殿百官始造闕。

朝野僉合曰:何初主議不割地既而守城事敗自謂宗社將危後聞金人講和反傾意信之從車駕見二酋(改作帥)割兩河地申降於虜(改作敵)可謂主辱臣死之時也。歸都堂曾無愧色見執政但喜講和而已與作會飲酒食肉談笑絡日自古大臣愚昧無恥未有。若此之甚者。

命文武百官僧道父老詣金國軍前致謝。

上降旨命文武百官僧道父老詣大金軍前致謝眾集於南薰門伺候指揮俄有金人十餘來傳令雲:國相太子致意百官軍中宿食不便不煩遠至。又致意僧道父老泥雨不煩遠到軍前請看經念佛祝大金皇帝聖壽使命傳報禮意似勤人情稍安。

金人遣使致書請喚回康王。

泣血錄曰:書雲:既往不咎故無可言事至於今良可驚悸康王見在河北可遣一人同使命喚回未審聖意如何凝寒伏惟善保壽祺其書不名但題雲:骨盧你移賚勃極烈(改作古倫尼伊拉齊貝勒)大金副元帥書上先是康王出使駐於相州粘罕(改作尼堪)遣使持書來喚回朝廷乃議遣樞密曹輔行。

要盟錄曰:是時朝廷使人每出金人必搜索蠟書上乃於曹輔衣襟用礬書詔以詔康王曰:京城將吏士卒失守幾至宗社傾危尚賴金人講和止於割地而已仰大元帥康王將天下勤王兵總領分屯近甸以伺變難無得輕動恐誤國事四方將帥亦宜詳此。

侯章齎蠟書至大元帥府催發勤王兵。

修武郎閤門祗候侯章自京城齎蠟書催發勤王人馬甚急甲子到元帥府王問章章對曰:皇帝遣章等十人擦城北來趣大王領兵入援惟章一人得達臨陛辭日皇帝宣諭雲:康王辟中書舍人隨行可以便宜傳諭令草詔書可盡起河北官兵入援時夜入初更即令耽延禧草詔盡起河北諸郡官兵令守臣自將草詔成已夜分矣。呼集吏列燭分寫翌旦行下。

四日乙醜金人遣使檢視府庫拘收文籍。

金人欲盡取府庫故先遣使來檢視府庫拘收文籍內藏庫者太祖皇帝時封椿庫太祖不忍燕雲:之地陷於契丹以每歲用度之餘置封椿庫以貯之欲俟貨財豐殖即用賞戰士以取燕雲:之地有詔誓子孫不得別用後為內藏庫真宗皇帝有禦製詩頌曰:五季失圖玁狁孔熾藝祖造邦基以募士母暢侈心要遵遺業予不勝茲何以成捷龍虎興昌運山河鎮國都龜疇延寶祚鳳德顯靈符道盛堯谘嶽功高禹會塗九重方執象萬裏定寰區凡七十二字每一字榜為一庫之號皆王章所書金銀錦綺寶貨積累一百七十年皆充滿盈溢金人遣使來檢視吳開莫儔相引入庫中使人唯看逐庫字號方至五季失圖玁狁孔熾即止遽索馬歸。又二日別遣使人來封閉諸庫。

遂使燕人李縣丞坐庫中監般運提舉官內侍王。若衝同官吏役禁軍津般三日不絕。

靖康遺錄曰:粘罕(改作尼堪)遣蕭慶入城檢視府庫帑藏悉皆封識既封府庫即居尚書省朝堂朝廷動靜悉皆關白。

大元帥府傳檄諸郡起兵勤王。

大元帥府檢會已行詔書備坐傳檄諸郡仰逐州依詔書守臣自將外載惟金人猖獗(刪此二字)再犯(改作逼)京城攻圍未退君父憂辱臣子之心義當效死衛上矧凡在職世受國恩當此艱危豈應坐視宜勉忠義戮力勤王仰逐州守臣如指揮到日依已降詔旨不移時刻措置起兵除量留本處召募到土豪分擺地分守禦外盡數剗刷宜兵精銳趫健招集強勇良家子弟堪充出戰人逐色團結仍不得夾帶老弱病患人充數備辦犀利器甲槍刀弓弩箭鏃隨隊附帶差得力人如官兵以將佐部隊將押隊內選差如民兵以知縣丞簿巡尉內選差逐州守臣更切措置糧斛輕齎以防沿路次舍艱食隨人供億仍差官隨軍管押置文曆分明收支及軍兵起程日借請外優與犒設無致失所兼本府已選定十二月十四日提兵起發相州前去過大河入大名府駐劄仰逐州守臣隨裏路遠近計程限於十二月二十日以後正月三十日以前節次到大名府會合聽指揮審度前進右劄付知中山府陳延康遘知河間府黃待製潛善知冀州權修撰邦彥知信德府梁徽猷揚祖知潞州王寶文麟知深州姚直閣鵬知磁州宗修撰澤知德州滑大夫彥齡知棣州趙大夫(闕)知博州孫振知慶源府裴刺史汝明知保州葛刺史逢積壓霸州辛刺史彥宗知保定軍高刺史公劄知廣信軍張刺史劄知濱州董大夫誼知安肅軍王大夫澈知恩州知滄州知漠州知永靖軍知清州(忘記職位姓名皆闕之)等準此上件劄子並蠟封先差下使臣兵級翌日遣行計裏地自遠及近優給路費取間道以行。

乙醜詔書行丙寅檄書行。

自此每隔日一番繼遣凡遣六番每行王親拊卹曰:逐處得回申來更轉一官資人人欣喜冒雪以行悉達唯中山慶源二府被圍不得通。

大元帥府招安到軍賊楊青常景。

先是相州屬邑林慮縣天平山深僻險阻磁相間豪族數十家避地有軍賊常景有眾號四千人圍劫天。

平山殺戮殆盡掠取子女玉帛占據天平山。又有軍賊楊青嘯聚號二萬人自衛濬直趨天平山破景眾攘取所有仍占天平山為巢穴下瞰相州景眾奔潰稍集於縣郊王遣秉義郎曹端仁齎金字牌以禍福曉青以武翼大夫閤門宣讚舍人劄子招青俾率眾勤王。又遣修武郎陳恂齎金字牌以忠翊郎劄子招景二賊聞命屈膝效順是日青以一萬人景以二千人各來歸以親信百人自衛庭參王不設儀衛呼而前慰撫諭戒以金杯酒賜之青以杯載酒股栗汗下,於是知王有將將之度矣。。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七十一校勘記。

夾道以衛(夾誤作來)宰執越位曰:(越位誤作位越曰:誤作日)宰執以下臥地(下誤作不)集南薰門(集誤作守)梁揚祖(揚誤作楊)王孝忠(忠誤作思)朝野僉言(言誤作合)談笑終日(終誤作絡)耿延禧(耿誤作耽)官兵(官誤作宜)隨宜供億(宜誤作人)聽候指揮(脫候字)高刺史公翰(翰誤作朝)。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