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五

政宣上帙五。

起宣和三年二月十七壬午,盡宣和四年四月十日戊戌。

宣和三年二月十七日壬午曷魯(改作赫嚕)至登州。

先是女真往來議論皆主童貫以趙良嗣上京阿骨打(改作阿固達)之約欲便舉兵應之故選西京宿將會京師。又詔環應鄜延軍與河北禁軍更戍會方臘叛貫以西兵討賊朝廷罷更戍指揮登州守臣以童貫未還留曷魯(改作赫嚕)等不遣曷魯(改作赫嚕)狷忿屢出館欲徒步至京戲師尋詔馬政王環引之詣闕。

五月十三日丙午曷魯(改作赫嚕)至京師。

是日曷魯(改作赫嚕)入國門差國子司業權邦彥觀察使童師禮館之未幾師禮傳旨邦彥等曰:大遼已知金人海上往還難以複如前議諭遣曷魯(改作赫嚕)等歸邦彥等慮失其懽令師禮入奏複得旨候童貫回曷魯(改作赫嚕)凡留三月餘凡見辭宴犒並如習魯(改作錫喇薩魯)例王黼議複國書止付曷魯(改作赫嚕)等還不遣使。

《北征紀實》曰:時童貫方捕方臘宣撫東南未歸而女真使人同馬政等複至時上深悔前舉意欲罷結約。

有旨喻女真人使可複回也。。

八月二十日壬子發曷魯(改作赫嚕)大迪烏齎書歸本國。

朝廷國書。

八月日大宋皇帝致書於大金皇帝闕下遠勤專使薦示華緘具承契好之修深悉封疆之諭惟夙敦於大信已備載於前書所有漢地等事並如初議俟聞舉軍到西京的期以憑夾攻順履清秋倍膺純福今勃堇曷魯(改作貝勒赫嚕)大迪烏回有少禮物具諸別由於心奉書陳謝不宣謹白。

十一月金人攻破遼人中京天祚入夾山。

曷魯(改作赫嚕)自海上歸阿骨打(改作阿固達)意朝廷絕之乃命其弟固論(改作古倫)國相孛極列(改作貝勒)並粘罕(改作尼堪)兀室(改作烏舍)悉帥師渡遼而用降將餘睹(改作伊都)為前鋒正月十四日以勁騎一日一夜行三百裏至其中都攻之自旦至日中遂陷焉始謂天祚在城中也。及破乃知天祚聞其來中夜已竄即莫知所在而天祚遂至燕山矣。。又懼追襲與其子趙王梁王數百騎複從西北走鴛鴦泊。(舊校雲:綱目作鴛鴦濼)女真既失天祚因遣追兵出平地鬆林而西將至鴛鴦泊則適與天祚遇天祚大窘因倉皇從雲:中府由石窟寺入天德軍趨漁陽嶺。又竄入陰夾山夾山者沙漠之北傳謂有泥潦六十裏獨契丹能達他虜(改作人)所不能至也。女真之君臣因駐兵鴛鴦泊欲經營之攻擊雲:中府暨諸州以延引時日也。。

宣和四年三月十七日丙子遼秦晉國王耶律淳篡立於燕山遣使來告謝不受。

天祚入夾山數日命令不通宰相李處溫欲圖佐命恩幸外假恐軍聲援潛結都統蕭幹勸進燕王僭號燕王者秦晉國王耶律淳興宗之孫道宗洪基弟宗本之子於天祚為從叔初洪基囚其子浚欲立淳為儲貳不果已而立天祚淳守燕十二年得人心號燕王。又謂九大王。又謂覃湘大王在府番漢百官諸軍並僧道父老數萬人勸進遂即位於燕號天錫皇帝改保大三年為建福元年改怨軍為常勝軍肆赦下詔諭國中曰:自我烈祖肇創造之功至於太祖恢廓清之業故得奄有區夏全付子孫邇後纂承罔不祗肅傳二百祀之逾遠得億兆人之底甯蓋太平或弛於細防而內治多遺於外患以是邊鄙生茲冠仇漸為蔓草之難圖公肆長蛇之薦食敢來問鼎直欲爭衡敵壘尚遙王師自潰兵非不銳事止失和故使乘。

輿越在草莽地隔不果相赴旬餘莫知所歸三邊蕩搖百姓震懾懼不相保謂將疇依鹹雲:六合為家不可一日無主共載眇質用登至尊皆出素衷尚慚否德。又念與其長天下之亂曷。若複我家之功苟其宗社不移亦曰:神靈所望勢不克避理當共知嗚呼朕以久處王藩曆更政教凡民疾苦與事便宜靡所不知亦曾熟慮自今而後革弊為先所期俾四海用甯不敢以萬乘為樂敢告遠邇予不食言。又下詔廢延禧為湘陰王詔曰:(舊校雲:此詔見葉隆禮契丹國誌)大道既隱不行選授之公皇天無私自有廢興之數事係德致人難力為朕幼保青宮長歸朱邸雖為人情之久係誰雲:神器之可求常欲避周公之嫌未曾忘季劄之節柰何一旦之無主至使兆民之求君推戴四從謳歌百和不敢負祖宗之業勉與攬帝王之權尚慮纂圖之為難庶其複辟之有待近得群臣之奏槩陳前主之非所謂愎諫矜能比頑棄德躁動靡常節平居無話言室家之杼軸成空更滋淫費陵廟之衣冠見毀不輟常畋漢嫡之戮(實出)無名伋妻之亂(尤不)可托加以權臣擁隔政事糾紛左右離心遐邇解體訖無悛改以至播遷伊慼自始大勢已去是謂絕四海之望安得冒一人之稱宜削徽名用昭否德方朕心之牽愛尚不忍從柰群議之為公正複見請是以勉循故事用降新封嗚呼命不於常事非得巳豈為小子欲專位號之崇蓋狥眾心以社稷之計凡在聞聽聽朕意焉遣知宣徽南院事蕭撻勃(改作塔布)樞密副都承旨王琚充告謝大宋使副承雄州牒準尚書省劄子奉聖旨契丹天祚見在夾山燕王安得擅立仰會問因依人使複回。

《北征紀實》曰:是歲冬末邊探報天祚以兵十萬屯燕京聲言遊獵直抵雄霸界上朝廷遽為駭懼及明年春諜報再至始知其意謂中國有謀也。欲大舉討女真而懼襲其後是以耀武爾群小既安則謀之如初三月。又報天祚敗走不知所在,於是我師遂興。

知真定府路安撫使趙遹奏疏乞撫存遼人。

疏曰:臣近準本月十三日樞密院劄子奉禦筆虜(改作遼)界為女真所侵兵勢已瓦無解竊慮奔潰侵軼逼犯邊境仰河北諸路帥司依已降指揮團結兵馬編排器甲準備不測勾抽上邊使喚仍先具知委奏聞除已具知委及逐時探到北界事節次附入內侍省遞奏聞去訖臣竊詳北虜(改作契丹)自澶淵既盟之後歲省。

用兵之費國享重幣之利虜(改作敵)自知得計守盟修好皆其誠心然累年以來虜酋(改作遼主)失德上下離叛人不為用女真渤海寇亂其國(此四字改作並起二字)征伐不已敗衄相繼境土侵削士馬凋殘財力匱耗常疑中國密有窺伺左支右吾困獘日甚恭惟陛下好生之德深洽民心帝王之舉必度萬全況臣當親奉玉音屢被詔劄每念南北歡好力固祖宗盟誓謂非細事不可少有引惹造端生釁而虜(改作敵)殊不知聖神加惠兩國之意如此今茲睿旨特慮他寇與奔潰之眾不測侵軼姑示備禦之計廟謨甚遠預為之防然臣叨承閫寄職所當言苟有管見豈敢緘默伏睹邊報近者虜酋(改作天祚)獵於白水川女真掩其無備全軍陷沒虜酋(改作天祚)不知存亡震擾未見所立。若複調兵上邊虜(改作敵)將謂中國起乘其獘疑隙既開何可複釋唯當示之安靜致其懷服臣愚謂耶律氏據有沙漠曆年甚多虜(改作北)人習熟貴其種類設有奸雄誰肯推服仰惟朝廷與虜(改作遼)兄弟之國共守盟好百有餘載今虜酋(改作天祚)叔兄子弟尚眾。若虜酋(改作天祚)真遂不還願陛下用家人禮特遣重臣將命彼國推急難之義念外侮之虞慰諭其宗族臣下厚加拊勞勉以忠孝雪恥戡難就其虜酋(改作天祚)叔兄子弟取虜酋(改作天祚)之所愛國人之所慕擇賢立孤以主虜(改作遼)眾隆其恩禮賜之封冊申結信誓以繼好息民俾之知戴中國虜(改作彼)既以中國為重得存其宗社則中國有大造於虜(改作遼)也。陛下雖不責報虜(改作彼)歸故地減歲幣必有一以報陛下矣。如是則中國不待汗馬之勞遺鏃之費萬無一失而安享大利機會之來間不容發伏望聖慈特加采擇速奮睿斷施行實天下之幸。

貼黃臣愚竊謂虜(改作遼)失其酋(改作主)未知所立方疑中國乘間而攻之然陛下兼愛南北生靈務隆義好。若即恤其禍難援立新酋(改作主)當此孤遺乏助之時得倚朝廷以存其國。又名正言順勢無不從則恩歸於我必服彼心中國申固盟誓為利無窮。若使彼新酋(改作主)自立則恩非我出立而眾附則勢將複強增戍緣邊過為提備徒足生釁以啟戎心願陛下無遽增戍開先時之隙無緩立孤貽不及時之悔孔子曰:興滅國繼絕世天下之民歸心焉惟聖神亟圖之。

貼黃臣契勘女真蕞爾小夷(刪此四字)自昔臣屬北虜勢不過虜之一大族(刪臣屬至此十二字改作屬大遼三字)其眾強弱與。

虜(改作遼)不侔徒以虜酋(改作天祚)失德乘其離心遂致以寡敵眾以弱淩(改作勝)強者非女真之能虜所自取也。(刪者非至此十一字)然北虜(改作遼實)大國其人本不畏女真女真今雖得誌亦,豈能久橫行於虜中哉!虜之(刪其人至此二十五字)新酋(改作主)既立得國人心事將反掌也。陛下仁聖被於四海普天率土罔不臣妾。若速於斯有以深結虜心(改作遼人)使之懷服自削其平日之貪傲今。若停增戍之役收援立之恩處以守盟存國之大義蠻貊革心固不難矣。誠所謂用力少而成功多也。。

三月某日代州奏得金人邊牒。

準大金彰國軍(應州也。)牒近白水泊擊散契丹放鵝行帳天祚皇帝脫身北走本國軍馬已到山後平定州縣占守訖請代州戒守邊人員不得輒引逃去人民為國生事自取亡滅。

四月十日戊戌太師領樞密院事童貫陝西河東河北路宣撫使勒兵十萬巡邊。

詔下燕京管內官吏軍民百姓等(添詔曰:二字)朕惟皇天盡付中國使宅九有之師取亂侮亡拓其疆土景命所仆惟有德者能克饗之朕服紹丕基仰承先帝休德夙夜祗懼不敢荒寧荷天降康登茲極治聲教所暨遠逮要荒東逾朝鮮西邁積石南越牂牁之境罔敢不廷乃眷幽燕實惟故壤五季不造陷於北戎(改作契丹)惟爾邦君暨厥臣庶懷風慕義思欲來歸忠憤之誠久而彌著今上帝降禍於虜穢德腥聞(刪此五字改作遼)弛絕綱維俶為暴亂橫賦強斂誅剝無厭讒慝作仇脅權相滅至上淩下替妖孽並興傾國喪家自取逋竄白水之敗亟聞篡攘調賦益繁人不堪命。且複盜賊蜂起所至釋騷哀此下民恫怨無告朕誕膺駿命俯順人心選將出師複茲境土是謂致天之罰仁伐不仁拯爾群黎取諸塗炭已遣領樞密院事童貫董兵百萬收複幽燕故地與大金國計議畫定封疆大信不渝中舉外應維天之命莫我敢承王師霆擊雷驅數路並進前角後犄萬旅一心威以濟德孰敢有遏厥誌然念王師無戰而天道好生亶茲告猷迪爾有眾爾其深計遠慮覽於興亡如能舉城自歸望風響應使市不易肆士不援旌舍覆巢之危從猷枕之逸是為自求多福惟天矜爾萬民永猷一方惟朕以懌已降處分秦晉國王如納土來朝待以殊禮世享王爵應收複州縣城寨文武長官並依舊職任事平第功不次擢用軍兵守戍之士並加優賞願在軍者。

厚與存錄願歸農者給複三年收複之後蕃漢一等待遇民戶除二稅外應該差徭科率無名之賦一切除放大軍所至務在安集官吏百姓不得誤有殺蟲劑傷或焚毀廬舍擄掠人畜犯者並行軍令如或昧於逆順幹我王誅。若猶豫懷疑弗克果斷身膏原野實爾自貽惟予肅將天威敢有逸罰時弗可失其尚勉哉!禍福無門惟爾自召朕言不再師聽惟明故茲詔示想宜知悉貫以環衛軍為中軍述古殿學士劉為行軍參謀保靜軍節度使種師道為都統製武泰軍承宣使王稟華州觀察使楊可世為之副是日上微行出齋宮端聖園以觀出師因餞貫仍以禦筆三策付童貫如燕人悅而從之因複舊疆策之上也。耶律淳能納款稱藩策之中也。燕人未即悅服按兵巡邊全師而還策之下也。貫祗奉聖訓振武而行。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五校勘記。

又詔環慶鄜延軍(應誤作應)凡見辭宴犒並如習魯例(舊校雲:考金人使宋者無習魯名氏)十一月金人攻破遼人中京天祚入夾山(應作宣和四年正月十四日金人攻破遼人中京天祚入夾山)宗本之子(宗一作敦)共戴眇質(戴誤作載)使人複回(誤作人使)命不於常事非得已(一作進退惟公廢興有義)詣代州戒守邊人員(指誤作請)貫以環衛軍為中軍(至)振武而行(此段應另行誤連上文)。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