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二十

政宣上帙二十。

起宣和七年正月二十日壬辰,盡其日。

宣和七年正月二十日壬辰詔差奉議郎尚書司封員外郎許亢宗充賀大金皇帝登寶位國信使武義大夫廣南西路廉訪使者童緒副之管押禮物官鍾邦直。

宣和乙巳奉使行程錄(舊校雲:是錄見大金國誌第四十卷各有脫簡無從是正)曰:金人既滅契丹遂與我為敵國依契丹舊例以講和好每歲遣使除正旦生辰兩番永為常例外非常慶吊別論也。甲辰年阿骨打(改作阿固達)忽身死(刪此三字改作殂)其弟吳乞買(改作烏奇邁)嗣立差許亢宗充奉使賀登位並關取奉使契丹條例案牘參詳增減遵守以行兼行人所須皆在京諸司百局應辦纖悉備具無一闕者盡祖宗舊製也。隨行三節人或自朝廷差或由本所辟除副外計八十人都轄一醫一隨行指使一譯語指使二禮物祗應二引接祗應三書表司二習馭直二職員二小底二親屬二龍衛虞侯六宣撫司十將一察視二節級二翰林司二儀鑾司一太官局二駞務二槽頭一教駿三後苑作匠一鞍轡庫子虎翼兵十五宣武兵士三十冗仗則有雜載車三雜載駝十粗細馬十二禮物則有禦馬三塗金銀作鞍轡副之象牙玳瑁鞭各一塗金平級八角銀酒斛二隻蓋杓全塗金平級八角銀瓶十隻蓋全塗金大渾銀香獅三隻座全著色繡衣三襲果子十小籠密煎十{雍瓦}牙茶三斤於乙巳年春正月戊戌陛辭翼日發行至當年秋八月甲辰回程到關其行程本朝界內一千一百五十裏二十二程更不詳敘今起自白溝契丹舊界止於虜庭(改作金國)冒離納缽(改作瑪哩巴納)三千一百二十裏計三十九程第二程至涿州古郡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即此地昔為契丹南寨邊城樓壁僅存及郭藥師舉城內屬不經兵火人物富盛並邑繁庶近城有涿河朝李河合範河東流入海故謂之範陽第三程至良鄉縣地隸燕山府經兵火之後屋舍居民靡有孑遺帥臣複加修築樓壁煥然一新漸次歸業者數十家離縣三十裏過蘆溝河水極湍激燕人每候水淺深置小橋以渡歲以為常近年都水監輒於此河兩岸造浮梁建龍祠宮舍仿佛如黎陽三山製度以快耳目今睹費錢無慮數百萬緡第四程至燕山府府乃冀州之地舜以冀州南北廣遠分置幽州以其地在北方取其陰幽肅殺之義杜牧。

言之略矣。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樓煩白檀西有雲: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唐置範陽節度臨製奚契丹自晉割賂北虜(改作契丹)建為南京析津府壬寅年冬金人之師過居庸關契丹棄城而遁金人以朝廷嚐遣使海上約許增歲幣癸卯年歸我版圖更名府曰:燕山軍額曰:永清城周圍二十七裏樓壁共四十尺樓計九百一十座地暫三重城開八門已遷徙者尋皆歸業戶口安堵人物繁庶大康廣陌皆有條理州宅用契丹舊內壯麗敻絕城北有互市陸海百貨萃於其中僧居佛宇冠於北方錦繡組綺精絕天下膏腴蔬瓜果實稻粱之類靡不畢出而桑柘麻麥羊豕雉兔不問可知水甘土厚人多技藝民尚氣節秀者則力學讀書次則習騎射耐勞苦未割棄已前其中人與夷狄(改作契丹)鬥勝負不相當城後遠望數十裏間燕然一帶回環繚繞形勢雄傑真用武之國四關四鎮皆不及也。第五程至潞縣是歲燕山大饑父母食其子至有病死屍插紙標於市人售之以為食錢糧金帛率以供常勝軍帥之牙兵皆骨立而戍兵饑死者皆十七八上下相蒙上弗聞之宣撫使王安中方獻羨餘四十萬緡為自安計後奉朝廷令度支漕太倉粳米五十萬石自京沿大河由保信沙塘入潞河以贍燕軍回程至此已見舳艫銜尾艤萬艘於水潞河在縣東半裏許曹操征烏桓蹋頓袁尚等鑿渠自滹沱由氵爪水入潞沙以護轉輸即此地(舊校雲:第六程為三河縣)第七程至薊州第八程至玉田縣縣之東北去景州一百二十裏自甲辰年金人雜(改作及)奚人直入城劫虜(改作俘掠)每邊人告急宣撫使王安中則戒之曰:莫生事四月之內凡三來盡屠軍兵一火而去安中即創新築城城改為涇州(舊校雲:第九程為韓城鎮)第十程至虜(改作金)界清州出城東行十裏至金人所立新地界並無溝塹惟以兩小津堠高三尺許其兩界外東西間約一裏內兩界人戶不得耕種行人並依奉使契丹條例所至州縣備車馬護送至界首前期具國信使副職位姓名關牒虜(改作金)界備車馬人夫以待虜中(改作金人)亦如期差接伴使副於界首伺候兩界各有幕次行人先令引接齎國信使副門狀過彼彼亦令人引接以接伴使副門狀回示仍請過界於例三請方上馬各於兩界心對馬立引接互呈門狀各舉鞭虛揖如儀以次馬行四十裏至清州會食各相勞問州原是石城縣金人新改是名以兵火之後居民百餘家是。

晚酒五行進飯飯用粟鈔以匕別置粥一盂鈔以小杓與飯同下好研芥子和醋拌肉食心血髒瀹羹芼以韭菜穢汙不可向口虜人嗜之(刪好研至此二十八字改作其他肴胾之屬亦多仿佛中土但)器無陶埴惟以木刓為孟楪髹以漆以貯食物自此以東每遇館頓或宿程其供應人並於所至處旋於居民漢兒內(刪旋於至此七字)選衣服鮮明者為之每遇迎送我使則自彼國給銀牌(下添方字)入(下添館字舊校雲:第十一程為灤州第十二程為望都縣第十三程為營州。又雲:行人館於州宅雲雲在第十三程)行人館於州宅古屋十數楹庭有大木數十株枯腐蔽野(刪此四字)滿目淒涼使人有吊古悼亡之悲州之北六七裏間有大山數十其來甚遠高下皆石不產草木峙立州後。若營衛然恐州以此得名而前人謂地當營室故名曰:營第十四程至潤州離州東行六十裏至榆關並無保障但存遺址有居民三數家登高四望東自碣石西徹五台幽州之地沃野千裏北限大山重巒複障中有五關居庸可以行大車通轉饟鬆亭金城古北口止通人馬不可行車外有十八小路盡兔徑鳥道止能通人不可行馬山之南地則五穀百果良材美木無所不有出關來才數十裏則山童水濁皆瘠鹵彌望黃茅白草莫知亙極豈天設此限華夷(改作南北)也。夷狄自古為寇則多雲:中雁門未嚐有自漁陽上穀而至者昔自石晉割棄契丹以此控製我朝第以社稷威靈祖宗功德保守信誓而禽獸無得以肆其毒爾(刪夷狄至此六十一字)前此經營邊事與金人歲幣加契丹三倍以買幽薊五州之地而平灤營三州不預其數是五關我得其三而金人得其二也。愚以為天下視燕為北門失幽薊五州之地則天下常不安幽燕視五關為喉襟無五關則幽燕不可守五關雖得其三縱藥師不叛而邊患亦終無甯歲也。比來言者論列當時主議大臣有雲:以營平檀灤要害控扼之地捐之金人蜂蠍遷窠(刪此四字改作使)虎兕出檻蓋指此也。出榆關以東山川風物與中原殊異所謂州者當契丹全盛時但土城存居民數十百家及官舍三數椽不及中朝一小鎮強名為州(刪不及至此十一字)經兵火之後更覺蕭然自茲以東類皆如此第十六程至習州過州東門外十數步即古長城所築遺址宛然第二十程至錦州自出榆關東行路平如掌至此微有登陟經由十三山下歐陽文忠敘胡嶠所說十三山即此山也。(舊校雲:第十七程至來州第十八程至海雲:寺第十九程至紅花務第二十一程至劉家莊)第二十二程至顯州出榆關以東行。

南瀕海而北限大山盡皆粗惡(刪此二字)不毛至此山忽峭拔摩空蒼翠萬仞全類江左乃醫巫閭山也。成周之時幽州以醫巫閭作鎮其遠如此契丹兀欲(改作烏雲:)葬於此山離州七裏別建乾州以奉陵初今盡為金人(刪此三字)毀掘(舊校雲:第二十三程至免見渦)第二十四程至梁魚務有河名曰:遼河南北千餘裏東西二百裏地形如此遼河居其中隋唐征高麗路經由此第二十五程吺咄孛堇(改作摩綽貝勒)寨吺咄小名孛堇漢語為官人(刪吺咄至此十一字舊校雲:第二十六程至瀋州)第二十七程至興州自過遼河以東即古之遼東地金人方戰爭之際首得遼東五十一州之地乃契丹阿保機(改作阿巴堅)破渤海國建為東京路也。第二十八程至鹹州未至州一裏許有幕屋數間供帳略備州守出迎禮儀如製就坐樂作有腰鼓蘆管笛琵琶方響箏笙{竹秦}箜篌大鼓拍板曲調與中朝一同但腰鼓下手太闊聲遂下而管瑟聲高韻多不合每拍聲後繼一小聲(刪但腰至此二十七字)舞者十六七人但如常服出手袖外回旋曲折莫知起止殊不可觀也。(刪此五字)酒五行樂作迎歸館老幼夾觀填溢道路次日早有中使撫問別一使賜酒果。又一使賜宴赴州宅就坐樂作酒九行果子惟鬆子數顆胡法飲酒(刪果子至此十一字)食肉不隨盞下俟酒畢隨粥飯一發致前鋪滿幾案地少羊唯豬鹿兔雁饅頭炊餅白熟胡餅(刪此二字)之類最重油煮麵食以密塗拌名曰:茶食非厚意不設以極肥豬肉或脂闊切大片一小盤子虛裝架起間插青蔥三數莖名曰:肉盤子非大宴不設人各〈扌巂〉以歸舍虜(改作金)人每賜行人宴必以貴臣押伴是日押伴貴臣以酒醉輒(刪此字)大言詫(刪此字)金人之強控弦百萬無敵於天下使長折之(刪此二字)曰:宋有天下二百年幅員三萬裏勁兵數百萬豈為弱耶某銜命遠來賀大金皇帝登寶位而大金皇帝止令太尉來伴行人酒食何嚐令大言以相罔也。辭色俱厲虜人氣懾不複措一辭(刪辭色至此十三字)。又賜宴畢例有謝表有曰:祗造鄰邦中使讀之曰:使人輕我大金國語雲:蠻貊之邦表辭不當用邦字請重換方肯持去使長正色而言曰:書謂協和萬邦克勤於邦詩謂周雖舊邦《論語》謂之於他邦問人於他邦善人為邦一言興邦此皆邦字而中使何獨止誦此一句以相問也。表不可換須到闕下當與曾讀書人(刪當與至此六字)理會中使無言虜人無以答(刪此五字)使長許亢宗饒之樂平人以才被選為人蘊藉似不能言者臨事敢發。

如此虜人頗壯之(刪此五字)第二十九程至同州州地平壤居民所在成聚落耕種殆遍地宜穄黍乃金人破契丹國於所至處遷其民於此歲月久安居東望大山虜(改作金)人雲:此新羅山山內深遠無路可行其間出人參白附子深處與高麗接界(舊校雲:第三十一程至信州第三十一程至蒲裏孛堇寨)第三十二程至黃龍府契丹職權保機(改作安巴堅)初攻渤海時黃龍現於此地即建為府是日州守迎迓如儀有中使撫問賜果酒賜宴如鹹州製第三十三程至托撒孛堇(改作蘇貝勒)寨寨為契丹東寨當契丹強盛之時虜(改作俘)獲異國人則遷徙於此雜處南有渤海北有鐵離吐渾東南有高麗韎鞨西有女真室韋北有烏舍西北有契丹回紇黨項西南有奚故此地雜諸國風俗凡聚會處諸國人語言不能相通曉則各為漢語以證方能辨是知中國被服先王之禮義而夷狄亦以華言為證也。(刪是知至此二十一字舊校雲:第三十四程為漫七離孛堇寨)第三十五程至和裏閑孛堇(改作呼勒希貝勒)寨寨枕混同江濱其源來自廣漠之北遠不可究自此南流五百裏接高麗鴨綠江入海江而闊可半裏許寨前高岸有柳數十株設行人幕帟於下虜(改作金)人太師李靖居,於是第三十六程至句孤孛堇(改作矩古貝勒)寨自北而南莫知遠近界隔甚明乃契丹昔與女真兩個古界也。界八十裏直至來流(改作拉林)河行終日之內山無一寸木地不產泉人〈扌巂〉水以行豈天以此限兩國也。豹狼互相吞噬終為強者所並耳(刪豹狼至並耳十三字)來流(改作拉林)河二十餘步以船渡。又五裏至句孤(改作矩古)寨自此以東數處原隰間盡女真人(刪此四字)更無異族無市並買賣不用錢惟以物相貿易(舊校雲:第三十七程至遠寨第三十八程至蒲撻寨)第三十九程至館行二十裏兀室(改作烏舍)郎君宅接伴使副具狀詞館伴使副於此相見如接伴禮虜中(改作金國)每差接伴館伴送伴客省使必於女真渤海契丹內(下添選字)人物白晰詳緩(刪此六字)能漢語者為之副使則選漢兒讀書者為之複有中使撫問賜酒果賜宴並如常儀畢。又行三十裏至館館唯茅舍數十餘間牆壁全密堂室如(改作加)帟幕寢榻皆土床鋪厚氈褥及錦繡貂鼠被大枕頭等以女真兵數十人佩刀執弓矢守護甚嚴去虜(改作北)庭尚十裏餘次日賜酒果至晚閤門使躬來說議約翼日赴虜(改作北)庭朝見次日館伴使副同行馬可六七裏一望平原曠野間有居民數十百家星羅帟布分蹂躇雜不成倫次(刪分蹂至此八字)更無城郭裏巷率皆背陰向陽。

便於牧放自在散居。又一二裏命撤傘雲:近闕複北行百餘步有阜宿圍繞三四頃北(刪此字)高丈餘雲:皇城也。至宿圍門就龍台下馬行入宿圍西西設氈帳四座各歸帳歇定客省使副相見應付會酒三行少頃聞鞞鼓聲八歌引三奏樂作閤門使祗班引入即捧國書自山棚東入陳禮物於庭下傳進如儀讚通拜舞抃蹈訖使副上殿女真首領數十人班於西廂以次拜訖貴近者各百餘人上殿以次就坐餘並退其山棚左曰:桃源洞右曰:紫極洞中作大牌題曰:翠微宮高五七丈以五色彩間結山石及仙佛龍象之形雜以鬆柏枝以數人能為禽鳴者吟叫山內木建殿七間甚壯未結蓋以瓦仰鋪及泥補之以木傑鴟吻及屋脊用墨(刪此二字)下鋪帷幕榜額曰:乾元殿階高四尺許階前土壇方闊數丈名曰:龍墀兩廂旋結架小葦屋幕以青幕以坐三節人殿內以女真兵數十人分兩壁立各持長柄小骨朵以為儀衛日役數千人興築巳架屋數千百間未就規模亦(刪此字)甚偉也。(刪此字)虜(改作國)主所坐。若今之講坐者(刪。若今至此六字)施重裀頭(刪此字)裹皂頭巾帶後垂。若今之僧伽帽者(刪。若今至此七字)玉束帶白皮鞋(刪白皮鞋三字)薄髯可三十七八許人前施朱漆銀裝鍍金幾案果楪以玉酒器以金食器以玳瑁匙箸以象齒遇食時數胡(刪此字)人抬舁十數鼎鑊致前雜手旋切割餖飣以進名曰:禦廚宴所食物與前敘略同但差(刪此字)精細而味和耳食餘頒以散三節人樂如前所敘但人數多至二百人雲:乃舊契丹教坊四部也。每樂作必以十數人高歌以齊管籥聲出眾樂之表此為異爾酒五行食畢各賜襲袍帶使副以金餘人以銀謝畢歸館次日有中使賜酒果複賜餼(賜餼以絹帛充使副百餘匹餘人十餘匹)次日詣虜庭(刪此三字)赴花宴並如儀酒三行則樂作鳴鉦擊鼓百戲出場有大旗獅豹刀牌砑鼓踏蹺踏索上竿鬥跳弄丸撾簸箕築球角抵鬥雞雜劇等服色鮮明頗類中朝。又有五六婦人塗丹粉豔衣立於百戲後各持兩鏡高下其手鏡光閃爍如祠廟所畫電母此為異爾酒五行各起就帳戴色絹花各二十餘枚謝罷複坐酒三行歸館次日。又有中使賜果酒複有貴臣就賜燕兼伴射於館內庭下設垛樂作酒三行伴射貴臣館伴使副國信副離席射三矢弓弩從便用勝負各有差就賜襲衣鞍馬是日虜人(改作國中)名王貴臣多(改作或)微服隱稠人中以觀射次日朝辭如見時酒食畢就殿上請。

國書捧下殿賜使副襲衣物帛鞍馬三節人雜物帛各有差拜辭歸館鋪掛彩燈百十餘為芙蓉鵝雁之形蠟炬十數雜以管弦為堂上樂館伴使副過位召國信使副為惜別之會名曰:換衣燈宴酒三行各出衣服三數件或幣帛交遺常相聚惟勸酒食不敢多言至此夜語笑甚款不記巡以醉為度皆舊例也。次日回程起發至兀室(改作烏舍)郎君宅館伴使副展狀辭送使副於此相見如儀有中使撫問賜酒果如來時至信州灤州同此回程在路更不再敘至清州將出界送伴使副夜具酒食亦為惜別之會亦出衣服三數件或幣帛交遺情意甚懃次早發行至界有幕次下馬而望我界旗幟甲馬車輿帟幕以待人皆有喜色少停樂作酒三行上馬複同送伴使副過我幕次作樂酒五行上馬複送至兩界中彼此使副回馬對立馬上一杯換所執鞭以為異日之記引接展辭狀舉鞭揖則各回馬背馬回顧少頃進數步躊躇為不忍別之狀如是者三乃行虜人情皆淒惻或揮淚吾人無也。(刪虜人至此十三字)是行回程見虜(改作敵)中巳轉糧發兵接跡而來移駐南邊而漢兒亦累累詳言其將入寇(改作舉兵)是時行人旦暮憂慮有質留之患偶幸生還既回闕以前此有禦筆指揮敢妄言邊事者流三千裏首者賞錢三千貫不以赦蔭減繇是無敢言者是秋八月初八日到闕。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二十校勘記。

三千一百二十裏計三十九程第一程自雄州六十裏由易水界至此合流東入於海河闊止十數丈南宋與契丹以此為界舊容城縣附雄州歸信縣寄裏自壬寅年冬於河北岸創築容城縣新壘過河三十裏到新城縣契丹阿保機入寇唐莊宗以鐵騎五千敗之於新城即此地舊為契丹邊麵自與宋朝結好百餘年間樓壁僅存(原脫第一程一百三十七字)朝李河(一作劉李河)第三程至良鄉縣良鄉乃唐莊宗時趙德鈞鎮邊幽州歲苦契丹侵鈔轉餉乃於鹽溝置良鄉即此(原脫良鄉三十一字)勝負不相當(不字衍)宛然一帶回環繚繞(宛誤作燕)自滹沱由涿水入潞河即此(涿誤作氵爪河誤作沙脫即此二字下以護轉輸即此地應在第六程)第六程自潞縣七十裏至三河縣三河縣隸薊州後唐趙德鈞於幽州置三河縣以護轉輸即此地(原脫第六程三十一字)。

第七程至薊州薊州乃漁陽也。因問天寶祿山舊事人無能知者(原脫薊州十九字)第九程自玉田縣九十裏至韓城鎮鎮有居民可二百家並無城(原脫第九程二十五字)其兩界外東西間約一裏內(外應作地間應作闊)以次馬行(一作行焉)給銀牌入名曰:銀牌天使(脫名曰:六字)第十一程自清州九十裏至灤州灤州古無之唐末天下亂阿保機攻陷營平劉守光據幽州暴虐民不堪命多逃亡依阿保機為主築此以居之州處平地負麓麵岡東行三裏許亂山重疊形勢險峻河經其間河麵闊三百步亦控扼之所也。水極清深臨河有大亭名曰:濯清為塞北之絕郡守將迎於此回程錫宴是州第十二程自灤州四十裏至望都縣民既入契丹依阿保機即於所居處創立縣名隨其來處鄉裏名之故有望都安喜之號唐莊宗以錢騎五千退保望都即此縣也。第十三程自望都縣六十裏至營州營州古柳城舜築也。乃殷之孤竹國漢唐遼西地金人討張是州之民屠戮殆盡存者貧民十數家是日行人館於州宅(原脫第十一程至是日二百四十二字)重巒複嶂(嶂誤作障)第十五程自潤州八十裏至遷州彼中行程並無裏堠但以行轍一日即記為裏數是日行無慮百餘裏金人居常行馬率皆奔軼此日自早飯罷行至暝方到道路絕人煙不排中頓行人饑渴甚自茲以東類如此(原脫第十五程八十三字)第十七程自習州九十裏至來州無古跡可紀第十八程自來州八十裏至海雲:寺離來州三十裏即行海東岸俯挹滄溟與天同碧窮極目力不知所際寺去海半裏許寺後有溫泉二池望海東。

有一大島樓殿卒堵俱在上有龍宮寺見安僧十數人是夜行人皆野盤第十九程自海雲:寺一百裏至紅花務此一程盡日行海岸紅花務乃金人煎鹽所去海一裏許至晚金人饋魚數十枚作羹昧極珍(原脫第十七程至此一百五十四字)第二十一程自錦州八十裏至劉家莊是後行人俱野盤(原脫第二十一程二十二字)第二十三程自顯州九十裏至兔兒渦(原脫第二十三程十五字)第二十四程至梁魚務離兔兒渦東行即地勢卑下盡皆茌苻沮洳積水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原脫離兔兒渦三十一字)隋唐征高麗路皆經此秋夏多蚊虻不分晝夜無牛馬能至行以衣被包裹胸服人皆重裳而披衣坐則蒿草薰煙稍能免務基依水際居民數十家環繞彌望皆荷花水多魚徘徊久之頗起懷鄉之思(原脫秋夏六十八字)第十五寨至吺咄孛堇寨(脫至字)第二十六程自吺咄寨八十裏至瀋州(原脫第二十六程十五字)第三十程自同州三十裏至信州回程錫宴於此第三十一程自信州九十裏至蒲裏孛堇寨(原脫第三十程至此三十六字)則遷徙雜處於此(誤作於此雜處)東有女真室韋(東誤作西)東北有烏舍(脫東字)第三十四程自托撒九十裏至漫七離孛堇寨道旁有契丹舊益州賓州空城(原脫第三十四程三十字)至和裏閑孛堇寨離漫七裏行六十裏即古烏舍寨(脫離漫七裏三十字)設行人幕次於下(幕誤作帟)虜人太師李靖居,於是靖累使南朝此排中頓由是飲食精細絕佳時當仲夏藉樹陰俯瞰長江涼飆拂麵盤礴少頃殊忘鞍馬之勞過江四十裏宿和裏閑寨(脫靖累使至此五十二字)以船渡之(脫之字)散處原隰間(散誤作數)第三十七程自句孤寨七十裏至達河寨第三十八程自達河寨四十裏至蒲撻寨是日金使前來排辦隻候(原脫第三十七程至此四十二字)行二十裏至兀室郎君宅(脫至字)次日館伴使副同行馬(一作次日館伴同行)分蹂雜錯(分蹂應作紛操)至宿闈門(闈誤作圍下同)簾以青幕(簾誤作幕)小注(以絹帛折充脫折字)國信使副(脫使字)弓弩從便用之(脫之字)送伴使副(脫伴字)流三千裏罰錢三千貫(罰誤作首者賞)。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