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二百十三

炎興下帙一百十三。

起紹興十三年二月,盡十四年二月。

紹興十三年二月韓世忠封鹹安郡王。

八月金人遣使人洪皓還(舊校雲:按宋史忠宣還自金見於內殿在紹興十二年七月此作十三年八月差一年矣。疑誤)。

九月鄭樸何彥良使於金國。

紹興十四年正月金人遣使來。

浙東副總管李顯忠落節鉞與宮祠。

李顯忠歸朝聞基妻周氏在黃龍府繡工遣三人往取之共許金一千兩各人奏補承信郎先以金五百兩畀之三人果至黃龍府用籠床去其裹隔盛周氏戴之於車以行遂達江南時顯忠作浙東副部屬這旅橐中得金一百兩乃具以情實告於知紹興府婁炤借金四百兩遂償金如約顯忠。又陳乞合得恩澤承信郎三人各補以官三人皆喜曰:太尉更有一妹在燕山府願取之顯忠別許金三人者不願許金。且曰:已得金千兩矣。既而。又取其妹歸是時楊存中亦遣人取其故妻止於平江用別宅居之以再取趙氏不容共居也。金人使來因奏今講和乃有臣僚多以金。

銀遣人來取其家屬恐大金皇帝聞之不便上乃責顯忠落節鉞與宮祠罷其總管存中以顯忠獨被責而已無罪遂賂遣顯忠不已。且稱其才宜複用而顯忠說閑居七年南北隔絕之久諸大帥家屬往往得至江南如遊爍糕送韓世忠妻來。又張俊妻魏氏乃群賊自京西送來。

四月解潛責授團練副使南安軍安置。

臣寮言解潛及辛永宗居於平江府議論講和事改潛南安軍安置而永宗亦改差荊湖南路馬步軍副總管邵州駐劄。

命州縣根刷前後歸朝人發還金國。

九月宋之才為大金賀正旦國使信趙環副之。

趙鼎移吉陽軍安置。

秦檜令臣僚言趙鼎罪故移吉陽軍安置。

朱勝非薨。

行狀曰:靖康初金人犯順(改作稱兵)京城戒嚴公嚐使虜(改作其)營往來計事辭氣不少屈初公為鄧氏婿後十許年而夫人之堂妹婦張邦昌既為僚婿公察其人弗與交邦昌雖執政亦未嚐造門也。邦昌憾焉每當遷輒沮格及金人犯闕(改作來攻)邦昌唱和議出質虜(改作金)營乃請公行朝廷從之俾公使軍前計議疾趨之道中即日上疏論和議不可恃刦質不足信請大為將來之防。又以邦昌所下檄榜有挾虜(改作敵)勢以脅郡縣之意皆上之行將出疆有旨召還解使事尋知鄭州蓋邦昌奸謀已露至是朝廷始悟公前疏之當也。未赴徙海州時朝廷建議置四道總管都副八帥分製諸路為京師衛其詔有曰:吏得辟置兵得誅賞錢穀得以移用有驚則都帥率師入衛副帥居守擇諸班簿取前兩地從官之才者居之惟公以庶僚特被選除直龍圖閣充東道副總管置司南京公抵應天日都總管胡直孺準詔勤王竭本道甲兵財賦以自隨所餘疲弱不滿二百糧食僅及旬日富室大族先已逃避警報日急虜(改作金)破都帥於襄邑徑犯(改作趨)南京上下訩懼人將驚潰公奮不顧身以死誓眾踴躍先登令民負闕乘城徇曰:敢返顧者斬攻南城矢石交下公益勵奮人殊死鬥公躬擐甲胄與士卒同食飲夜宿城樓者數朋徒步巡督率夜一周匝雖雨雪漲雪泥淖未嚐肩輿虜(改作金)列寨城西北隅。若築室返耕為持久計者攻圍殆百方公隨宜用之輒卻虜(改作金)多為疑兵公料敵精審逆知詭計屢摧其鋒踰。

月日東南諸路兵稍集公曰:虜(改作敵)不足畏矣。乃大啟城門縱兵民樵采所部多南兵怯敵公親率教習授以方略用之每捷選壯士夜入虜(改作金)營焚刦使之自亂常設伏兵於要害地伺其出掩擊之堅壁半載餘仗義信威惠以為守故人無離心士有鬥誌以至閑諜用命虜(改作金)動息必聞其初至也。如入無人之境及是不敢肆前後斬獲以千計亦屢弊猷首(二字改作其首領)道路始稍通江淮漕運漸至分遣邏兵明遠斥堠虜(此字改作金人)不能抄掠軍食賴以濟京師再受圍已數月公數募人閒攜蠟收通奏每遣必涕泣開諭勉以捐軀徇國親酌卮酒以飲脫所服綈袍以衣人皆感悅不複顧死淵聖皇帝得公奏每加歎獎邕知諸大鎮悉陷獨睢陽堅守屏蔽東南聚勤王之師以圖殄寇(改作捍禦)遂除待製都統管會京師城破諸道勤王兵疑不了前公遣人傳報京師安訁毛虜(改作金)騎動處以慰安人心肺檄率四方戮力以進屬主上開大元帥府於相州軍駐劄東平公曰:遣人詣軍門凡虜(改作金)人動靜京師事宜莫不以聞上亦倚南都為重虜(改作金)立邦昌乃為書篇抵諸道帥守一日虜(改作金)以騎送邦昌使人至公集官吏發書按驗即械係之上具書元帥府主上自鄆而西公迎謁於濟州首陳翊戴大策曰:今二聖北狩天下之心屬在殿下宜以時正位號係天下望庶以銷弭窺覦之萌應天實藝祖興王地宗社神靈使虜(改作敵)不能陷以為殿下受命之所請亟幸之以圖大計。又奏疏論即位之妝宜慎始慎始之說無他仁義而已仁義者天下之大柄也。人主當持之而朝廷奉承之則人主尊朝廷當持之而四方順從之則朝廷尊中國當持之而夷狄欽服之則中國尊(刪中國至此十五字)人主失其柄必有大臣跋扈之患朝廷失其柄必有尾大不掉之患中國失其柄必有四夷交侵之患(刪中國至此十三字改作而以中禦外尤不出此)國家與北虜(改作契丹)結好一百二十餘年彼既亂弱稱乃遠交金期待(改作人)為夾攻之計天祚匿於近塞遣使指蹤令金人取之。且露章稱賀是中國失其柄矣。金戎(此字改作人,於是)內侵每以渝盟失信為辭是皆燕人之語怨我背契丹之約也。不思金戎(改作人)通好以來何常違其意哉!願睿明慎思基凡進退人材弛張法度禮樂征伐慶賞刑威一話一言一嚬一笑必加詳審合於仁義者置之則可以弭兵保民興複大業迎還兩宮矣。疏奏上欣然納用然公為侍從嚐論。

睢陽特以基命地故列聖建別都而要非用武之國脫有緩急大駕一動則河之南淮之北皆盜區矣。今虜(改作北)騎充斥兩河雲:擾雍洛不可卒至惟襄陽西接蜀漢南引江淮可以號令四方乞鑾輿幸之控製南北以圖中原而大臣或沮之其言不果行及為學士複論揚州非駐蹕地既得政力論這上深信焉令戶部約留歲計郊祀之費餘財皆運之金陵祀事後當移蹕矣。時相黃潛善力沮之後果倉卒南渡至是上見公首及此。且曰:悔不用卿之言時方經畫淮北上倚公以辦即上疏陳五說謂賊(改作敵)當擊書奏上皆施行之自再相首建議遣諸大帥分屯於淮南等路各據要害以經略淮北荊襄事甚悉四年。又奏言襄陽上遊襟帶吳蜀我。若得之進可以蹙賊(改作敵)而退可以保境今陷於寇(改作偽)所當先取者即命大將自沔鄂以趨。又命名淮西軍拿授廟算戒師以出。又命司農卿沈昭遠往總軍饟士眾素飽皆賈勇以前豫求救於虜(改作金)偽兵(改作兵與)俱來遇我師於襄鄧閑連戰大破之遂複襄陽隨噸七州之地軍聲及汝潁京洛大振先是分屯才定即議進討而荊襄正嶽飛所當取一日下詔趨諸將入覲公既授飛以攻取之畫以迄事建節。又戒諸將鹹使戮力捷至等級授賞其或違戾罰如軍政即日奏上罷都督府故諸將得自奮勵複飭飛當勞來還定以慰吾民來蘇之望無得屠掠凡得州郡始奏捷止言某人收複平定某州不得輒言殺戮規模先定故一舉而成功既班師授飛節旄及諸將授賞有差如初約也。朝廷欲行獻捷之禮公謂本吾家堂奧不足言俟中原盡複大駕還汴乃可自用兵以來諸將強悍艱於號令公威信素有以服其心賞罰甚明故莫不聽順樂為公用之皆能成功,於是虜(此字改作金人)始來議和矣。蓋自上即位遣使使虜(改作金)者無慮十數輩而未嚐報聘及王詡李永壽來命禮部侍郎趙子畫館之初上命韓肖胄為使俾公擇副以言故事副使用武臣時方艱虞不當專拘舊製遂薦胡鬆年副焉鬆年入虜(改作金)論艱複辭所明辨虜(此字改作北庭)為之拆。又聞豫兵屢敗襄噸歸於我故才遣報使公逆料其謀隨事酬應館遇禮既甚簡而邀求一切不從二使褫氣去人情初以為疑至是乃安上方親征詔公以。

攻戰之得守備之宜措置之方綏懷之略公慨然上疏列四事以獻無不切當利害疏奏議者伏其精識上心善之而陰有沮之者因不果行。

勝非秀不閑居錄曰:靖康元年予守宋城閏十一月初虜(改作金)騎既破拱州初七日遂抵郡城前一夕予夢有執盜於庭下者形質魁岸左目插矢流血被體既覺頗頗未曉報虜寇(改作敵兵)至即登城督戰虜(入作金)人以大車三乘裝載芻膏縱火逼南門賊(改作其)首(下添將字)被金甲仗劍往來指呼予於要地伏弩俟之果為效用邵曇者射中酋(改作其)目墜馬死正如所夢虜(改作敵)知不利乃退自是經月不近南門其後得異黽於城隍廟中大。若車輪高及三尺蓋穹黽也。有骨尾九條甲色正黃如蜜蠟每甲刻一字可辨者八雲:郭負放生千秋萬歲餘不可讀目光射人頸鱗如錢顧視不凡真靈物也。始置之城隍廟中郡人連日聚觀予慮其惑眾因言黽不良豈思水乎!投之南湖繼。又雷萬春廟有大赤蛇盤於香爐中累日不動時或舉首人莫敢近予作文遣吏祭之切責其賊犯城(刪此三字改作果有靈城將陷而)不為陰助更出異物以怖人何也。即日蛇出與賊(改作敵)對壘踰半年城竟獲全實神之助也。。又曰:靖康二年三月金虜(改作人)偽立故相張邦昌為楚帝師回二聖北狩四月初範訥以北宣撫趙野以北道總管翁彥國以東南經製趙子崧以宛邱太守各提勤王兵會於襄邑邦昌皆以手書與之時予留守南都亦皆得一封其外用內侍省印不書名內隻一幅雲:國家之變可謂非常昧陋所遭亦雲:奇禍。又稱予堅守別都力保鴻慶宮其末敘時令雲:某上予即收投書使牙係猝以狀繳書於大元帥府。

遺史曰:靖康元年二月朝廷遣張邦昌奉使幹離不(改作幹裏雅布)軍前邦昌請朱勝非同行邦昌妻鄧氏朱勝非妻之堂妹也。邦昌請勝非行上俾勝非使於軍前計議勝非疾趨之道中即日上疏論和議不可恃刦質不足信請大為將來之防。又以邦昌所下檄榜有挾虜(改作敵)勢以脅郡縣之意皆上之行將出疆有旨召還解使職出知海州勝非字藏一蔡州人七歲喪父執喪如禮外氏欲奪其母而嫁之不從外氏強之母乃薰目斷發示卒不可移勝非總角讀書為文鄉先生稱為遠器年十四入郡庠十八升貢入太學庠年升上舍崇甯四年釋褐登第累曆州縣官後除太學正曆兩任徽宗以其久於儒官恬靜有守除秘書。

省校書郎兼校正禦前文集淵聖即位時為右司郎中嚐使虜(改作金)營往來計事故邦昌請其行。

中興姓氏錄曰:朱勝非字藏一開封人也。崇甯四年登進士第善屬文靖康末胡直孺以直龍圖閣為東道總管軍應天府金人圍京師領兵一萬來勤王敗線被執勝非權知應天府金人來攻勝非惶懼易衣逃匿民閑惶惶會韓世忠楊進兵擊破之勝非複出視事民稍安康王開元帥府於河北張邦昌僭位致書於勝非勝非囚其使繳書於王王至濟州勝非率兵來迎至建炎初除中書舍人後除翰林學士製誥清華士人許其才學二年除尚書左丞。又遷加中書侍郎惟謅佞阿諛迎合上意曲奉黃潛善汪伯彥備位無所建明一年潛善伯彥罷以勝非為宣奉大夫尚書左仆射值苗傳劉正彥擅廢立勝非狐趨鼠拱行二人之意而已上複辟罷為觀文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四年範宗尹薦之除江南西路安撫大使兼知江州勝非聚兵於吉州以劉紹先楊勍為都統製怯江州經李成所破不敢往紹興初紹先以兵屯江州數月勝非方至禦史中丞沈與求言其逗遛降授(大中)大夫分司南京居住以紹先知江州二年呂頤浩薦之召複觀文殿學士兼侍讀俄同都督江浙荊淮諸軍事給事中胡安國諫止其命複為侍讀俄除尚書右仆射三年丁母憂卒哭日起複惟報私恩讎略無建明尤不能聽訟士民甚苦之四年金人寇(改作攻)淮地勝非懼乞持餘服許之服痊還觀文殿大學士知湖州數月複為提舉洞霄宮秦檜不喜誣之為邦昌親黨不複用卒於湖州年六十三。

十二月李光移瓊州安置。

李我初安置藤州知州周某者誘光唱和說秦檜和議有諷剌者積得數篇密獻於檜檜怒令臣寮言其罪故移瓊州安置。

金人逼王倫以官倫死金。

先是紹興九年王化為迎護梓宮奉迎兩宮交割地界使藍公佐副之使於金國金國留倫不遣獨以公佐還是歲金人以倫為河北轉運使倫言奉使而來非降也。堅辭不受遣使迫之亦不受金人杖其使人複令逼倫倫自縊死。

中興姓氏錄曰:王倫字正道開封人真宗宰相日之後也。有縱橫之才少遊市井群小高其能大金陷京師百姓內亂淵聖登樓撫諭之倫乘亂徑造禦前上。

問誰能彈壓倫奏牙能之上令即去彈治倫曰:臣未有官,豈能彈壓因自薦其材上急取紙親除為吏部侍郎(舊校雲:宋史作兵部侍郎)倫下樓以先備惡少數人傳呼侍郎來乃撫諭之百姓皆定何桌以倫小人無功除命太峻奏繳其官止補修職郎建炎二年上書乞入金國迎請二帝乃加朝奉郎金國通問使金國方入寇(改作用兵)留倫不遣紹興初秦檜為相遣北人招討都監門客通書金國求好二年虜(改作金)遣倫回議和七年聞徽宗及鄭後凶問遣倫同高公繪往請梓宮及韋太後及河南州軍秦檜主其謀加倫端明殿不士樞密院編修文字胡銓上書言金人詐和王倫賣國秦檜孫近助之乞加誅戮進兵討賊(改作北討)不從九年加(簽書)樞密院迎護梓宮奉迎兩宮交割地方使藍公佐為副化至金見金人兀術(改作烏珠)以東西南京壽春宿亳州及陝西京西歸於有司倫權東京留守及孟庾至倫公佐往金國獨發公佐回。又留倫不遣金國以倫為河北轉運使倫曰:倫奉使而來非降也。大宋之臣豈受大金爵祿耶金人遣使來催之。又不受金人杖其使逼之倫厚贈使人金以謝之自縊而死年六十一世稱其忠。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二百十三校勘記。

如遊煠糕送韓世忠妻來(煠一作爍)取前內地從官之才者(內誤作兩)

胡直孺奉詔勤王(奉誤作準)上其書凶帥府(其誤作具)合於仁義者行之不合於仁義者置之(脫行之以下八字)及五翊李永壽來(翊誤作詡)人情初頗危懼(誤作人情初以為疑)議者服其精識(服誤作伏)裝載芻槁(槁誤作膏)。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