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五十七

靖康中帙三十二。

起靖康元年十月二日甲午,盡十六日壬寅。

二日甲午王雲:至真定府見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巳圍真定引雲:看攻城。

三日乙未種師道除河北巡邊使未行再命河東宣撫使以疾召還京師。

是時師道巳疾在鄭州疾篤昏塞複蘇部曲請留公曰:念臨軒之語忍不進耶抵河陽疾甚朝廷聞之亟召還京師宣醫不輟(闕)治之。

五日丁酉夏人寇懷德軍通判杜翊世禦退之。

幼老春秋與遺史曰:夏人入寇奄至懷德軍城下通判杜翊世力請知軍劉銓率眾死守運火牛發石機檑木泥球擊之翊世身自撫循士皆感激奮勇箭無虛發賊死傷萬計遂忽引去翊世字元弼成都華陽人累官至朝議大夫。

徵猷閣待製宣撫使司參謀官折彥質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河東路宣撫副使。

六日戊戌卯刻有流星東南流光數丈。

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陷真定府安撫使李邈死之兵馬都鈐。

轄劉〈立身〉力戰自殺。

初劉〈立身〉為安撫司以守真定既而除宣撫副使。又辟真定府路總管王淵鈐轄李質歸於宣撫司朝廷乃以樞密副承旨李邈為真定府路安撫使邈優於吏職而拙於應變。且新至真定人心未附邈知金人必攻真定乃發三十四奏告急於朝廷請援皆不報倉卒之際金人圍城百姓之情不親故金人不旬日而拔之邈被執金人累諭邈不屈被殺。

趙子砥燕雲:錄曰:知真定李邈城陷之日金人執見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使之跪曰:本朝無此使之拜。又雲:比肩難當使之飲曰:我非臣仆欲脅而從之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止之曰:其人高節不可屈致,於是與之伴食同飲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南寇(改作侵)欲與偕行邈辭,於是押至燕山。

節要曰:真定之陷也。邈已抗節於窩裏不(改作斡裏雅布)故為窩裏不(改作斡裏雅布)執之燕山偽相劉彥宗逼邈不從複逼邈剃頂發邈亦不從彥宗逼之甚(刪複逼至此十五字)邈遂盡削發為僧終不從彼之俗。又。且示其不仕(刪終不至此十二字)彥宗憾之聞於粘罕(改作尼堪)命彥宗殺之邈談笑赴市至死不改。

遺史曰:建炎初旌褒死事之臣贈邈節度使製曰:朕思複艱難之業永懷將帥之臣禁暴安民雖未成衛社稷之效忘軀徇國,庶幾得死封疆之臣。又曰:方虜(改作敵)師之入塞當孔道之雄藩邈無唇齒之依坐失金湯之固拘原方力屍裹莫還不貽隴右之羞迄並雎陽之操。

靖康小雅曰:吉州防禦使真定府路兵馬都鈐轄劉公諱〈立身〉靖康元年秋八月金人以三鎮不可得複兩道興師入寇(刪此二字)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之師十四日入塞以眾攻廣信軍保州不克遂越中山而攻真定帥臣觀察使李邈措置乖謬九月六日賊(改作敵)遂登城邈為賊(改作敵)所困時公為鈐轄以身率眾晝夜搏戰城上先是賊(改作敵)攻北壁公力拒之至是賊(改作敵)偽移攻東城邈複趣公往應之力攻兩日一夕潛移攻具還薄北城城中不知也。黎明賊(刪此字)忽鼓眾憑堞而上城陷沒公猶率眾巷戰麾下稍稍亡去公顧其弟曰:我大將也。其可受賊戮乎!因策馬挺刃潰圍欲出而諸門皆為賊(改作敵)守矣。遂之孫氏園山亭中解條絕脰而死嗚呼古之命將未必皆武夫馬援欲以馬革裹屍方謂能處死矣。真定之七罪在李邈公知忠。

孝之節故不憚殺身為人臣師範亦可謂有古人之風矣。《詩》曰:將軍死綏古人所長有如劉公與城俱亡兵弩如山公以身當生竭其勇力挫犬羊天未悔禍虜益鴟張(改作敵勢益張)公雖瞑目萬古傳芳。

粘罕(改作尼堪)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會於平定軍議再舉兵。

節要曰:粘罕(改作尼堪)自太原東之平定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自真定西之平定以議再寇(改作指)京闕右監軍兀室(改作烏舍)曰:今河東已得太原河北已得真定兩者乃兩河領袖也。乘此之勢可先取兩河俟兩河既定徐圖過河以取東京不為晚矣。今。若棄兩河先犯(改作趨)東京苟有不利則兩河非我有也。兼太子昨已到京不能取之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未有語粘罕(改作尼堪)怫然而起以手去貂帽擲之於地謂諸酋(改作將)曰:東京中國之根本我謂不得東京兩河雖得而莫守苟得東京兩河不取而自下昨東京軍不能得者以我不在彼也。今。若我行得之必矣。。又舒右手作取物之狀曰:我今。若取東京如運臂取物回手得之矣。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欣然稱善諸酋不敢沮之入寇之(刪諸酋至此九字)計遂決,於是粘罕(改作尼堪)與斡離不改(改作斡裏雅布)分歸本路約會於東京。

馬擴自真定府獄中脫身西走山寨結集屯聚。

先是馬擴遭劉誣以謀反寘於獄中得旨委提刑司置院根勘提刑司差深州兵曹畢製勘方結案而為河北製置使朝廷恐本路官觀望別委京戲東路勘時已七月矣。擴寄係右獄九月金人再圍真定城陷擴猶未知是日將午而饋食者不至遂迤邐至門則寂無人獨一老兵曰:廉訪何不去番人巳入城矣。擴入獄告諸囚盡為去其徽纏即趨出擴易服竄西山和尚洞山寨結集兩河義兵各據寨柵屯聚自保。

李。若水上書乞救河東河北。

臣自深入金人亂兵中轉側千餘裏回至關南凡曆府者二曆軍者二曆縣者七曆鎮寨四並無本朝人馬但見金人列營數十官舍民廬悉皆焚毀瓶罌牖戶之類無一全者惟井陘百井壽陽榆次徐溝太穀等處僅有名存然已番漢雜處祗應公皂皆曰:力不能支脅令拜降男女老幼例被陵鑠日甚一日尫殘窮苦狀。若幽陰間人每見臣知來議和口雖不言意實赴愬往往以手加額籲嗟哽塞至於流涕。又於山下見有逃避之人連綿不絕聞各集散亡兵卒立寨。

柵以自衛持弓刀以扞賊(改作敵)金人數遣人多方招誘必被巢殺可見仗節死義力拒腥膻(刪此四字)之意臣竊惟河東河北兩路涵浸祖宗德澤垂二百年昨因蔡京用事新攻流毒民不聊生繼而童貫開邊燕雲:首禍搜膏血以事空虛了壯疲於調發產業蕩於誅求道路號呼血訴無所塗炭鬱結誰其救之陛下嗣位之初力行仁政獨此兩路邊事未已今戎馬憑陵肆行攻陷百姓何知勢必脅從而在邑之民無逡巡向賊(改作敵)之意處山之眾有激昂死難之心可謂不負朝廷矣。哀斯民之無辜服斯民之有義愧起顏麵痛在肺肝望深軫聖衷哀痛之詔慰民於既往決擇之計拯民於將來上答天心下厭元元之望。

十日壬寅詣龍德宮上壽。

先是上皇謂金人必再犯(改作至)京闕請帝留京師治軍國事欲自往西京治兵宰相吳敏勸上言不可也。上皇向在南方巳有截留諸路兵之意今幸歸京師陛下問安視膳全孝道足矣。,豈可以軍旅之事累之乎!至是天甯節詣龍德宮上壽上皇滿飲乃複斟一杯以勸上而大臣有躡上之足者上堅辭不敢飲而退上皇號哭入宮翌日置黃榜於龍德宮前捕間諜兩宮語言者賞錢三千貫白身補承信郎自是兩宮之情不通矣。。

婁宿(改作羅索)陷汾州守臣張克戩死之。

先一日婁宿(改作羅索)使人來城下言知州巳下可出城拜降無使人民受殺戮知州張克戩令人射賊(改作之)雲:有死無降任你攻城賊(改作敵)遂退歸雲:代州太原尚自為我攻破來日定為我城婁宿(改作羅索)親提兵攻城自辰至巳其城遂失守臣張克戩既知城失不與賊(改作敵)俱生乃具朝服望闕號拜言臣非不為朝廷守城以張灝帶兵潛走城上無人致城陷沒臣知不能出見陛下唯以死答朝廷遂乃自縊。

陶宣幹河東逢虜(刪此二字)記曰:靖康元年八月十二日餘被差宣撫司幹辦公事到覃懷十三日參李宣撫十七日差往河東汾州觀河東訪察使兼製置軍馬張灝軍並斬統製官冀景並至汾州介休縣見製置軍馬王以甯諭李宣撫意令與威勝軍範世雄合為一軍八月二十八日至介休縣王製置淩晨巳起發往威勝軍某即沿路追至五十裏方見王製置具傳合軍之意王製置雲:介休縣闕錢糧六七日煩公在此截錢糧數日某逐日自介休縣往義唐州截糧九。

月初一日起發宿孝義縣初二至汾州才入城即見官軍枕籍於路者不可勝計問之皆起雲:是重傷人輕傷人疾患人重傷輕傷皆不被賞給遷補疾患皆無粥藥仍克除附帶軍前拋棄糧食累日無食戰士每日支米二升半止得一升八合青菜錢七十文銅鐵相半是時官中已不使鐵錢但以此充數耳或攢聚數日闕乏止支錢會子一紙錢會子止得三四百今九月霜寒諸軍賜衣不至有赤露被堅執銳者餘即語製置使張灝雲:戰士如是狼狽張無以對始灝軍汾州鄉兵正兵約七八萬解潛軍威勝軍地名護甲鄉兵正兵約九萬先七月初一日張灝遣統製官折可求副統製張思政統領軍馬解圍太原凡七日軍行三十五裏至地名郭柵營於中下四高迫窄之地中有溝澗探諜不審綽望不明大軍止為一營十一日早賊(改作敵)兵至先擊左軍左軍稍勝。又擊右軍右軍不勝突入中軍是時兩統製與應副錢糧向運勾三人帳中早膳正膳間賊(改作敵)騎突入流矢中向運勾死兩統製騎馬走後軍不見陣而潰八月初解潛護甲軍無探諜無綽望忽見賊(改作敵)幟潰於軍中元負器甲槍刀皆未釋縛軍中驚潰兵馬填塞坑穀不知其數拋棄金銀錢糧縑帛以數十萬計先一日護甲地震殷殷如雷聲次日軍壞解潛僅免竄歸藍田宣撫司聞止解潛軍前自八月十四日張灝遣副統製張思政統軍馬由文水縣解圍太原張灝約張思政十五夜攜具入軍中相見思政答雲:軍中無此禮灝十五夜攜攜具人軍中相見啜茶列杯盤聞軍中虛驚喧亂張灝急索馬馳歸須臾軍起(刪此字)潰散傷捐千人矣。十七日至文水統製官李安並其子忠信先登殺獲幾二三千人不暇取級城中見官軍至歡呼鼓舞皆以壺漿相饋既得文水張思政更不入城留其軍保守貪功希賞遂徑趨太原未行間十八日賊(改作敵)兵清曉至人馬困乏所負器械皆未解縛恐我軍先動遂先鼓噪發喊三聲以恐我軍不動賊(改作敵)兵遂至始發一隊自西南來相繼不絕而至我軍走山山後絕壁我軍橫死者不知其數軍皆四走巳在賊(改作敵)圍中賊(改作敵)說令降皆脫剝赤露然後敲死得免者十無三四使臣將佐百餘員金銀錢糧縑帛拋棄以十餘萬計後軍統製冀景不見敵先走張灝軍一次陷郭柵一次陷文水所失七萬餘眾餘被宣撫司指揮往彼點勘軍馬止有八十餘人馬五百。

匹每賊(改作敵)至城下杜門謹守不敢出戰賊(改作敵)兵恣行剽掠無有救者文水之舉先約許孝烈軍克日並進至日失期張灝軍有赤露被堅執銳者有賣軍器者有鼓唱引去者有使臣妄冒占放者將佐輩日事杯酒更無紀律汾晉一帶巳失支梧餘於張灝處呈劄乞分擘軍馬於官道劄寨照應防護糧草重傷輕傷人速行揀選犒賞如重傷不堪出戰人權發遣向裏將養免耗軍食病患人安泊於空間屋宇內差使臣點檢粥藥醫治病並諸軍犒賞支俵三次皆不隻受及詢之眾軍有雲:一次得絹二尺半錢二百一次不得絹二尺半錢二百一次不得有言俱不得張灝雲:俱是統製官並請去統製官支散不明餘觀張灝軍種種狼狽欲亟馳還宣撫使具言之九月初四日早別張灝太守張克戩運副李百宗欲行張灝留飯罷既行才出城門張灝張克戩運副李百宗欲行自後相送望東北賊(改作敵)騎塵頭稍大餘不敢返遣價傳語雲:東北有塵了。且亟行遂加鞭至晚抵孝義縣民雲:城西方。且廝殺何故官人來此餘亟馳入城遣價於城西探之統製官甲秀並本縣尉果與賊(改作敵)戰各無勝負抵暮欲歸是日汾州發重傷人千餘人於晉絳就醫養皆為賊(改作敵)所殺初五日至初九日賊(改作敵)馬四散於村落中劫掠人莫敢出初十日早張灝遣統製官李安並田秀至回牛嶺把截至孝義縣未敢前方遣探未至至未後探至回牛嶺一帶無人馬可以行矣。知縣王藝雲:某賤累輩出凡三次皆為賊(改作敵)騎攔截不可行今輒欲附後乘如何餘雲:甚好至申時餘與田統製李統製王宰宅眷俱行百步後兩探騎至適義唐川有賊(改作敵)馬劄寨遂複回由西南趨溫泉縣宵行七十五裏才曉至溫泉縣城中一空初八日已為賊(改作敵)破殺者六百餘人稚子拋棄於道死者亦數十輩縣宰簿尉俱被執諸官廳悉狼籍籠篋書帙紙劄散亂於廳堂間餘與田統製李統製於監務廳早飯飯罷欲由汾西縣入趙城縣至汾西縣界三十裏問路村人雲:官人不可從此行番賊(改作金兵)現執溫泉縣官員在一山頂飲酒此去數裏李統製問番人多寡村人對雲:約有三百餘欲打汾西縣餘謂李統製雲:賢部下有一千二百人八十餘騎田統製下有一千四百餘人八十餘騎共一百六十餘騎三千六百餘人軍聲亦不少可以踐起塵頭徑趨汾西縣縱未見敵交戰亦足以救護虜掠李以為然雲:劄此少俟田。

軍坐移時田軍不至餘謂李曰:遣承局促之凡遣三兩輩約一餉間承局繼至雲:塗中無田軍問一行人雲:有一項人馬巳趨石州路去矣。餘與李愕然相謂曰:製置司差田軍往回牛嶺把隘更不相關白不稟製置司指揮趨石州,豈有是理李雲:事既如此日色巳晚四野無人居止不。若速回數裏由隰州路行至平陽府出頭即整軍起行自汾西縣至陘州一帶人戶驚移盡起止存空屋餘與李日食薺煮粟粥隨行人兵更無物食皆飲水足重不能行十四日絕早至陘州城外城上皆掛塔守禦太守藍安國字伯康躬親開門出城相接餘與李即入謁之問守禦次弟曰:人兵止有三百餘騎人二千人糧有一月弓箭槍弩之類悉無卻出城於行衙安下令諸軍飽食薺歇一日是日午未間忽報製置使張灝運副李伯宗由石州路今晚宿陘州餘雲:二公何故忽來至申後運副李伯宗至餘即謁之問所以李漕雲:初十日侵夜張製置並張統製聞破太原不相關白不令汾守知拽軍馬起行某即出來張製置幾中流矢一已中張製置右伴使臣張即馳馬走去張製置欲往石州渡河過陝西某自來欲至絳州支撥錢斛是時張製置張統製拽軍馬行城中官吏居民婦女突關而出不知其數張守知之遂差人捉縛居民婦女入城官吏居民悉竄婦女多為所執是夜西北赤色如血至二更方散李漕雲:赤色如是累日矣。。

粘罕(改作尼堪)留女真萬戶銀術(改作尼楚赫)守太原率兵下太行取孟州渡河入寇(刪此二字)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留女真副統韶合(改作碩哈)遼東漠州萬戶韓慶和守真定率兵取黎陽渡河入寇(刪此二字)。

粘罕(改作尼堪)再攻威勝軍吳革回闕。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五十七校勘記。

遂急引去(急誤作忽)裹屍莫還(誤作屍裹)迄保睢陽之操(保誤作並)

古之名將(名誤作命)真定之亡(亡誤作七)以取東京不為晚矣。(不應作未)擴寄係在獄(在誤作右)新政流毒(政誤作攻)丁壯疲於調發(丁誤作了)泣訴無所(泣誤作血)塗炭鬱結(鬱結一作桎桔)下哀痛之詔(脫下字)決采擇之計(脫采字)臣知不能生見陛下(生誤作出)錢會子止得三四百文(文誤作今)解潛軍威勝軍地名護甲(一作解潛正軍威勝軍護甲地名二字係小注在護甲之下)至地名郭山柵(脫山字)與應副錢糧向運使(使誤作勾)流矢中向運使死(使誤作勾)三次皆不被受(被誤作祗)某輩昨累出凡三次(某輩昨累誤作某賤累輩)初十日侵晨(晨誤作夜)。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