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六十一

靖康中帙三十六。

起靖康元年十一月一日壬戌,盡六日丁卯。

十一月一日壬戌朔夏人限懷德軍守臣劉銓通判杜翊世死之。

遺史並幼老春秋皆曰:先是十月夏人攻懷德軍通判杜翊世禦退之是月夏人再寇懷德軍潛穴地道以貫城中凡十數處是日曛黑眾穴洞徹賊(刪此字)蟻綴而升城中驚駭翊世大呼蹀血鏖戰以疲兵千餘當賊數萬自度必敗即縱火悉焚芻廩帑藏黎民心逃賊盡入官軍殲焉賊脅翊世使降翊世瞋目叱之義不受辱遂火其室舉家畢死於烈焰中翊世解紅羅帶自縊死建炎元年八月涇原路經略以聞贈五官與恩澤十資以所居為忠義坊。

劉懷德死節錄曰:靖康元年秋五路之師率皆勤王闕輔一空夏人乘虛遣太子及其國相李遇昌誘三瓜諸部兵合二十餘萬人寇懷德軍經略使席貢念懷德為要衝之地擇威望可能當賊者鹹曰:瓦平寨第一正將劉銓忠願得士心。若欲當賊非斯人無可用繇是牒銓知懷德軍銓素以忠略聞自負其才可以立功即日捧檄就道冬虜(改作夏)人素聞銓之名不敢為易與計屯兵綿亙數十裏而圍之懷德城薄以卑兵少而食不足銓甫至懷德晝夜修城為戰守之備軍民亦喜銓莫不願盡死力銓激昂自。若戒將士以忠義節當死守以報國賊攻城之具智巧百出銓悉以術破之賊技不能逞月餘殘殺夏人以萬餘人太子懼謀於遇昌欲退遇昌曰:城中縱矢石無多數度亦無繼然連諸總後珍不能下一城益示弱會城中矢石盡時天大寒銓教人團泥沃以水黎明成泥冰用擊虜(改作敵)遇昌見之喜謂太子曰:果無矢石矣。銓諜知之乃破牆發機石以疏其謀而遇昌攻愈急有戶掾張庭珪遽撫榻雲:可再守否不。若降銓大怒曰:掾心已負國矣。是難與共事趣牽出斬之眾皆股栗無不以一當百效用有程進者夜縋城出降悉告遇昌糧盡危迫狀遇昌乃擁進近城使以好言招銓降銓陽謂進曰:爾可獨來壕上與語因謬言所以遣進劫遇昌之意頗泄其語令夏人微聞城上從而鼓噪遇昌疑懼即下城斬進督人旁外壕穴地以入銓亦於城中鑿井以應之置芻茭井中覘之賊不得前遇昌更鑿八隧多置旗幟亂銓之覘察。又及旬日虜(改作敵)知銓矢盡食絕外攻愈急矢石交下如雨通判姓杜者不記其名出以告銓悉如庭珪之言銓不答杜知其不可退而自經銓處死之誌巳決略不少改謂眾曰:丈夫一身故不難逃其如敗國事之誅天地臨之在上焉可苟免是時眾寡之勢既巳不敵饑飽之力。又。且不相侔是夕大雪晦暝城之西北隅陷賊眾蟻附而上達旦城中虜(改作敵)騎布滿於前後守陴者猶死守不敢亂銓集老弱民納小城守賊攻之三日銓度力不支乃聚焚府庫環牙兵為三萜出戰譙門中時十一月十五日也。初城破銓欲自裁已為虜(改作敵)所執太子遣人扶傷置於別室謹其護視。且致意將官銓銓罵曰:死狗我顧肯降賊(改作汝)耶趣殺吾吾。若不死決不貸汝也。遂遇害建炎元年詔恤其忠贈武翼大夫官其子侄銓字子平濮陽人唐文。若書其錄後曰:曲端拜大將軍返而喟曰:使劉子平在端安敢居此即其言以求子平為人不可得今見所錄子平忠節。若此而後知端之言蓋有以也。嗚呼世巳歎端不獲畢其誌力而端。又推而歎子平則天下後世之歎。又無時而巳也。夫出而事君生則無負死而英雄奇傑猶有以相服如子平者幾人也。耶。

李。若水歸自粘罕(改作尼堪)軍前。

初朝廷遣李。若水使金國山西軍前請以租賦贖三鎮及。若水到榆次見粘罕(改作尼堪)時太原真定已陷租賦不能贖三鎮乃還朝。

粘罕(改作尼堪)攻澤州守臣高世由以城降。

五日丙寅王雲:自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軍前回次於相州。

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遣王雲:回京師奏事雲:馳驛至相州語知汪伯彥曰:金人情狀甚乖本州宜多積糧斛預作備禦計雲:竊聞虜(改作敵)寨人語言此回渡河至京城下恐須盤薄至來年夏初回師雲:丁甯辭去。且雲:亦以此白磁守宗澤巳而澤果謂雲:奉使賣國徒與金人張大聲勢以此奏聞乞勿信雲:說。

王雲:歸具言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索冕輅徽號等朝廷從之詔太常禮官集議金酋(改作主)徽號。

封氏編年曰:是日詔略曰:金人來請徽號及冕輅朕以生靈之故舉而與之夫名之與器以寓生殺之權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於人示人。且不可況棄與之乎!與之矣。則彼將以號令我我何所恃《莊子》謂鬥斛以量之權衡以稱之符璽以信之仁義以矯之然而竊者為諸。

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故揭諸侯竊仁義並鬥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輅冕之賞不能勸斧鉞之誅不能禁竊之者尚如此今乃舉而與人複何以製乎!,或曰:姑紓目前之禍是大不然也。曾未紓禍適所長禍何以庇生靈也。。若王莽篡漢而求借璽元後拳拳不忍與班固以謂婦人之仁朝廷與之徽號冕輅曾不思元後之仁乎!。

吳革使陝西集兵講議武備。

吳革登對上問割地利害革曰:金人有吞箭之誓必(下添深字)入寇(刪此字)矣。乞措置邊備起陝西人為京城援不複議和遂差革使陝西勾兵委同諸帥講議武備。

六日丁卯婁宿孛堇(改作羅索貝勒)自平陽分兵一由郭山一由冀城赴粘罕(改作尼堪)懷州之約。

粘罕(改作尼堪)陷懷州守臣霍安國死之通判林淵鈴轄張彭年都監趙士諤張諶於潛統領沈敦張行中同時被殺。

範仲熊北記曰:乙巳歲秋平陽府就糧義勝軍劉嗣初反殺掠居民轉至懷州城下兵馬鈴轄與兩隊將與之戰屬沁水暴漲官兵不利鈴轄及兩隊將皆戰死朝廷大發兵擊之嗣初遁歸雲:中九月末中奉大夫直秘閣霍安國知懷州安國嚐為燕山府路轉運判官頗習邊事數與同官言金人必為朝廷患此州亦不可不備乃計度增其(刪此字)城濬濠繕治器甲。又言安國在燕山時郭藥師嚐言欲自有燕山之地不煩朝廷置帥諸同事不以為然而安國深然之乃具以奏坐此放罷幕府憮然以為不至。若此也。十月間河間府轉運司牒懷州雲:金人聚兵南來令懷州防備人皆雲:州去邊境千裏而遠,豈能遽至此十二月童貫自太原府回行李甚匆遽參議官節度使範訥翰林學士宇文虛中中書舍人王雲:皆夜過懷州虛中昔與安國善而勸安國為備甚切會朝廷遣簽書樞密院路允迪使於金國割三關四鎮之地允迪至懷州盤桓數日傳聞金人知允迪出使必欲見允迪而後止懷州士民數千人叩閤請允迪允迪至高平粘罕(改作尼堪)退過北關太原城守未破也。朝廷以知樞密院李綱為宣撫使督諸將救太原。又以資政殿學士劉為宣撫副使中大夫直秘閣範世雄為宣撫判官兼參謀徽猷閣待製樞密院都承旨折彥質為宣撫司勾當公事參議官四人京畿提刑王以甯員外郎裴廩直秘閣沈琯宣議郎執中主管機宜文。

字三員樞密院編修鄒柄田亙朝奉郎韓幹辦公事主管文字官趙楠趙戩張叔獻陳湯求梁澤民張牧。又以武功大夫防禦使解潛為製置使以種師中統西番人馬以許孝烈為前軍統製既而朝廷召李綱回以折彥質為宣撫判官。又進折彥質為龍圖閣直學士宣撫副使十月懷州官因見彥質彥質曰:撫司兵馬久在城裏困倦甚矣。一兩日欲去西山下排對少令意思舒豁次日遂行去州二十五裏正在太行山下逢李。若水自大金奉使回屏人密語至夜還鎮仲熊請見彥質忽曰:今日有聖旨來說更不差大河守禦使隻令彥質一麵主管仍訪聞河陽大擾令彥質往彼撫定見說河陽人情惶惑過如懷州彥質須索自去次日遂往河陽仲熊往見知州霍安國雲:番人來也。折彥質已走了安國曰:待奏劾此人兼懷州有糧有器甲未便打得破。且大家同共上城分地分守禦次日早聞門外市人鬧雲:番人來也。仲熊使人往探雲:安撫指揮已開了城門少頃知河內縣趙士傅歸仲熊訪之士傅出見雲:番人來也。為之柰何仲熊問何以知之士傅雲:城上送將牒來雲:先鋒都統勃極烈(改作貝烈)仲熊遂往北城上見安國坐間見金人差澤州書吏一人來下文字前麵說大金有道中國背盟數百言兼說已降了晉絳令懷州速降安國雲:如何回答即遣仲熊行須臾一燕人來相揖少頃有三十餘騎來相揖仲熊問其師來之意其人語言不遜令一燕人譯語雲:南宋背盟我所以來我大金皇帝有一統天下之誌國相英雄今。又以取了太原晉絳你。且看太原猶自取了則懷州何勞攻也。你但說與知州令將狀來往見大都統婁宿孛堇(改作羅索貝勒)令人傳譯其所說大率略同。又問仲熊一一敘述內有燕人雲:是做唐鑒者孫子也。。又問與範仲淹是甚親遣歸雲:來日與州主商量了辰巳間卻不出來時便攻打城也。次日仲熊縋城而下見婁宿孛堇(改作羅索貝勒)問曰:曾將得降狀來否仲熊雲:不曾將來孛堇(改作貝勒)曰:何故不肯拜降仲熊雲:彼此臣子須各自理會假使大金使一個臣僚守一城下撞著別國兵馬便以城降以為如何。若懷州不曾得大宋皇帝文字卻便歸降恐國相聞知亦非所喜孛堇(改作貝勒)卻喜曰:說得是也。我更不攻打懷州仲熊雲:雖是都統不肯攻打懷州卻恐後隊不知告覓一文字孛堇(改作貝勒)曰:我大金國不使文字隻一人傳一箭與後隊曰:令不要。

打懷州。又令送仲熊歸霍安國即時具事實申奏朝廷不見回報仲熊既歸之後次日。又聞粘罕(改作尼堪)已過隆德府霍安國遣仲熊迎見粘罕(改作尼堪)說以弭兵仲熊至西山離懷州約三十餘裏逢見粘罕(改作尼堪)仲熊雲:兩朝巳結盟好誓不相攻不虞國相元帥遠屈台旆以至於此,必是與中國有商量者(改作之)事大軍所至百姓未曉如有所諭乞說與仲熊卻令懷州安撫使霍安國奏知別差近上臣僚來理會粘罕(改作尼堪)雲:更有甚事理會爾南宋上皇數年前遣人自海上與大金結盟共滅契丹當時元約九州土地人民歸你南宋子女玉帛歸我大金及至各自興兵你南宋並不曾收得九州卻是我大金取了燕山府為這已前盟約將土地人民一齊交割與汝是我有大恩德於汝南宋也。你既無以謝我遂將營平兩州戶口都在你南宋界裏我為見百姓父母妻子離散情實不忍使移檄去向南宋取兩州戶口你南宋都不發遣亦無回文不肯依約無柰興兵是時卻是我先興兵來及至汴京城下你上皇便不做卻教太子為主見我兵勢懼見攻破遂差使人將三關四鎮之地獻與我大金我信是實頭言語便引回去更不使掠是我。又有大恩德於你南宋也。你南宋卻背盟約密諭三鎮堅守不附。又召天下兵援太原我今日所以再興兵師出不可謂之無名我本待一齊都要你南宋土地。又為大金皇帝聖旨教。且以見流黃河為界你懷州合是我大金撫定去處便合歸降我本欲便進兵。又為州縣須要人民。若縱兵多殺蟲劑人民則壞了州縣你與我主恙懷州知州。且早來降保全家屬人民仲熊對曰:元初大宋皇帝與大金皇帝結盟時本州隻不曾承得文字以黃河為界乞差人至大宋皇帝處理會粘罕(改作尼堪)曰:更,何須差人去理會我大金兵馬如此如今去便打破汴京捉你趙皇帝來也。仲熊對曰:如此卻非所望於國相也。況是彼此大國勝負未可知假使真如國相之言則非大金之福粘罕(改作尼堪)曰:為甚卻不是大金之福仲熊雲:如今便一一如國相所說。若是趙氏為君則大金可以保歲幣必不肯更有不相承順之事。若廢了趙氏為中國之地必須中國人做主有人真情為興兵奪得則是創業之主與大金初無契分亦無恩義相臨必不肯將歲幣與大金亦不肯割三關四鎮自此歲歲用兵幾時是了期不過有人去國相處道討虜所獲多於歲幣國相試。

仔細思量此豈是忠言討虜得萬萬是他人自將去國內久用兵民心怨恨國相任其責不如受歲幣安穩為大以仲熊所見不。若與大宋皇帝商量將三關四鎮歸大金每歲更添歲幣其餘事宜足可評泊粘罕(改作尼堪)曰:也。得與我三關四鎮每歲更與歲幣二百萬來你。且恁地差人去大宋皇帝處說我。且留軍在懷澤之間等你回報已前發去者(改作之)先鋒難為未見次第便卻喚回待指揮教與不得胡(刪此字)亂殺人教仲熊齎回文與霍安國說此意霍安國即時詳悉具狀申奏朝廷既十八日回報不至番人遂於城下治攻具懷州。又遣秀才六人往見粘罕(改作尼堪)問曰:範仲熊所說及此中文字是霍安國不曾奏去是趙皇沒文字來六人皆雲:奏去十八日示有回報粘罕(改作尼堪)大怒奮身而起曰:為道是範仲熊小官沒人主張言語不足聽不道是我交將我文字去你南宋恁地無信行從今日以後更有文字來我也。不信差使人來我不見你。且說與州主一任你們忠孝出戰亦得守城亦得我隻是不住手攻打也。須要六人遂歸霍安國以仲熊知虜(改作敵)虛實即差仲熊都大主管軍馬是時方得隆興府路安撫使張有極於隆德府未破時發來懷州蠟書雲:金人於南關衝散董恩人馬迤邐前去過隆德府關報懷州為備時番人在城下日夜攻打初用雲:梯敵樓上用神臂弓偏架女牆上用斬馬刀大斧每有番(改作敵)人上來輒斬之雲:梯既不能上乃使鵝車洞子狀如數間屋皆以生皮裹了下麵藏數十人執鍬钁掘城於鵝車洞子用小梯欲登城。又為城上人以草燃火放火礟燒小梯及燒打鵝車洞子開陷板於夜。又磊石磊木用金汗及熱湯燒灌既使不得鵝車洞子乃立礟座數址初放入撒星礟其大如鬥城上人於敵樓上排大枋堆尺餘糞土上麵結大索網。又括民間青布帳幕以禦礟而番(改作敵)人先用火礟延燒青布幕及索網放虎蹲大礟九稍其大如七八鬥栲栳每一礟到城索網糞土大枋樓柱皆破城中人甚懼霍安國令仲熊夜募銳士二百餘人縋城劫寨約到寨殺人放火叫九州漢兒反使其陣亂因燒城下礟坐既下城見無數番人馬軍連路極難行至三更向盡到礟坐下先使十餘人放火而陣不亂遂硬相鬥各有殺傷展轉得出比明得縋城而上者二十四人仲熊方往見霍安國忽城上有人叫雲:東南上有白旗子來是朝廷救兵來。

霍安國急令仲熊排人馬欲開北門而番人巳打散城上兵城上立十數黑旗子準備將領王美投濠而死仲熊乃率千人與之巷戰民兵散去仲熊被擒見敵樓上張紙傘一柄監軍骨舍(改作烏舍)郎君坐其下令人傳譯雲:何故不曉逆順抗拒王師仲熊曰:仲熊是趙皇臣子奉安撫司指揮來將兵才微兵薄分甘一死監軍曰:爾懷州久勞王師本合一齊巢除我為愛惜生靈不欲按以軍威據軍士之意則要下城虜掠你可仔細說與百姓既而懷州萬餘人至城下皆稱雲:救範機宜去來。又高聲叫雲:機宜放心。若動著官人後百姓與官人報讎監軍使人傳令曰:不消如此。又謂仲熊曰:節製不在你非你之罪可貸命願乞一死監軍曰:我大金人說話一句是一句不似你南朝說話沒憑據既貸你命隻是貸你命更無他公事你。且歸去為我喚取州主來同見國相仲熊遂回往州衙尋霍安國不見。又去城北道風樓上尋霍安國亦不見蓋已為金人所擒。又押仲熊去再到骨舍(改作烏舍)前見知澤州高世由通判呂民中皆同坐骨舍(改作烏舍)先曰:安撫已捉得也。天色已晚你。且去明日見國相遂令監守次日天未明都捉去見粘罕(改作尼堪)出南門約行二三裏有三座寨其中寨粘罕(改作尼堪)坐銀交椅皆(刪此字)令懷州官立其前先引第一行知州通判鈴轄都監部隊將鼎灃路將鼎灃路步隊將共作一行次州官一行次監官一行次縣官一行粘罕(改作尼堪)使番官傳令曰:你許多人是誰最不肯降霍安國雲:是宋朝守臣霍安國率眾不降。又問第一行諸軍曰:是州主不降是你們都不降皆說某等與知州一般皆不肯降。又令於東北望大金拜降霍安國雲:安國是大宋之臣不曾得趙官家文字如何拜降粘罕(改作尼堪)令引過盡去衣服用索執縛。又令高尚書說與其他人曰:你們都是小官不關你事亦不要你降各赦罪。又令傳過鼎灃路將官來其鼎灃路將校到粘罕(改作尼堪)前皆叫雲:不是某等不降都是霍安國範仲熊不降其範仲熊曾領兵出戰粘罕(改作尼堪)乃傳令曰:叫範仲熊遂於縣官行中拖出剝去衣服縛丁問曰:元來是你不肯降仲熊對曰:仲熊是趙皇臣子豈敢便降。又傳令曰:你全不怕我軍令為甚仲熊對曰:仲熊昨日已蒙監軍郎君貸命雲:大金國一句便是一句貸了便更無他公事恃此所以不怕粘罕(改作尼堪)乃笑曰:難當難當。又傳令曰:範仲熊已貸命可赦罪乃命知。

州霍安國奉議郎通判林淵武功大夫濟州防禦使兵馬鈐轄張彭年武經郎都監趙士諤敦武郎都監張諶修武郎都監於潛保義郎統領鼎灃兵馬鈴轄沈敦秉議郎同統領鼎灃兵馬張行中及南兵部隊將五人同時被害提舉河東路常平朝奉郎郝愉司錄奉議郎劉汝賢承直郎司戶曹事向詠修武郎司儀曹事鄭道衝修職郎司兵曹事王說從事郎司刑曹事王舍承議郎教授王與權迪功郎修武縣主簿侯從從政郎河內縣主簿馬亞承節郎市易務宋之祥迪功郎六曹掾張恩義皆乞降宗室朝奉郎知河內縣趙士傅承直郎司士曹事趙公譽忠訓郎監酒趙不怠保義郎添差監酒趙公(闕)忠訓郎監市易務趙子韓忠訓郎監倉趙不藏並過河金人堅要仲熊拜降乃使之他居絕其糧食正是大雪並無蓋臥身上雪厚一二尺饑則吃雪或撥雪取土中蔓菁根食之如此七日偶燕人見憐之曰:此是忠孝之人可擘畫物事與吃或袖熟牛肉燒餅等見遺遂得不死一日骨舍(改作烏舍)呼仲熊至其寨中問曰:聞得你讀得書多今問你兩事一則問韓信用兵人才高下二則問劉景升孫策何以不能成功仲熊對曰:韓信才亦不高故必設計。若才高則不假詐謀無與為敵惟其才不高故必設計然後能取勝如水上沙囊木{〈貝貝〉瓦}背水陣之類是也。劉景升孫策雖天資英勇然器輕無君人之體所以無成骨舍(改作烏舍)聞說大喜親屈膝勸仲熊飲酒。又以宣政殿學士宿彌離勃極烈(改作濟蘇摩哩貝勒)官誥一道授仲熊仲熊。又力辭以義不敢受骨舍(改作烏舍)與粘罕(改作尼堪)至相得而骨舍(改作烏舍)才尤高自阿骨打(改作阿固達)在日三人用事未嚐中覆每有所為便自專阿骨打官司改作阿固達)每撫其背曰:孩兒們做得事必不錯也。一切皆任之以至出誥敕命相皆許自決國中事無大小非經此二人不行至於兵事骨舍(改作烏舍)。又專之粘罕(改作尼堪)總大綱而已骨舍(改作烏舍)年長於粘罕(改作尼堪)約年五十餘歲粘罕(改作尼堪)庚申生罕(刪此字)少兄事骨舍(改作烏舍)。且甚重之與二太子頗不相得蓋二太子以貴粘罕(改作尼堪)骨舍(改作烏舍)以才自高不肯相下雲: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六十一校勘記。

黎民盡逃賊盡入(一作黎明賊盡入)誘三爪諸部兵合二十餘萬入寇(爪誤作瓜入誤作人)以萬餘人(以應作己)可再守否不。若降(一作可守則守否不。若降)乃聚眾焚府庫(脫眾字)起陝西人馬(脫馬字)粘罕陷懷州(至)同時被殺(此條應接上文作另行低一格誤)屬沁水暴漲(沁水一作沙水)

便移檄去(便誤作使)更不侵掠(侵誤作使)所以再興兵出師(誤作師出)難為未見(難應作雖)須臾六人遂歸(臾誤作要)及礟打鵝車洞子開(礟誤作燒)比明複縋城而上者(複誤作得)張紫傘一柄(紫誤作紙)仲熊對曰:仲熊願乞一死(脫仲熊對曰:六字)。且範仲熊曾領兵出戰。(且誤作其)乃使之他居(他字一作苦地)皆相許自決(誤作相皆)。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