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十六

政宣上帙十六。

起宣和五年四月十七日庚子,盡二十八日辛亥十七日庚子童貫蔡攸整軍容入燕山府撫定燕城。

貫攸入燕京撫定殘民羸卒捧香火迎導而行歡呼言曰:契丹既滅大金歸國王師入城複見天日相慶之人家至戶到燕人大悅初李嗣本提兵先入燕城其次宣撫司方來以郭藥師為先鋒嗣本軍望見之以為金人兵至棄軍即遁營中大擾藥師使人往撫之方定貫攸問馬擴曰:眾慮虜(改作金)人劫寨爾以為如何擴曰:可保其不來不必慮也。童貫蔡攸燕山府住十日乃還。

平燕錄及封氏編年王安中入燕錄曰:童貫與安中等至雄州大金議猶未決貫與安中等共議言大金須索種種幹求貫常憤恨朝廷。雖然應副貫實惶恐安中曰:夷虜貪婪自古如此。又況(刪夷虜至此十字)我兵向為契丹所敗。若非涿易納款偏將來歸未易議也。趙良嗣雖為朝廷不能挫彼之意必須軍中選擇其(刪此字)辨博之士折彼泛議可也。遂於軍中得姚平仲康隨王環等以待入燕議事童貫遂差姚平仲康隨王環良嗣等各帶本軍人馬起發去交割燕京平仲將字子豪邁俊爽以強辭折阿骨爽(改作阿克順)一夕隨定次差李嗣本統河東兵五萬為前軍以種師中楊可世擁陝西諸道兵三十萬為中部遣郭藥師領常勝軍自新城入固安安次勒兵博山貫攸建旌纛鳴鼓吹笙即以大軍次之俾馬公直將河北京畿兵為殿嗣本至瀘溝河大金猶駐燕京而良嗣姚平仲康隨入燕京見大金國主粘罕(改作尼堪)雲:前以約十一日今後時何也。姚平複曰:大事已定並無少疑交割燕尾服京後時日乃本國敦禮。若先是而來是屬僭越何問之有。若元師求釁妄生事端敗其歡盟皇天照鑒豈輔曲者自古反盟不克享國。又況貴朝百色須求我皇帝寬仁大度曲就悉從不欲少違慮壞前約元帥慎莫生事是日師中等已營料石岡可世。又檄眾曰:今日我輩正索一死耳乃命諸將治鞍發刃彀弓以卜鏖戰督嗣本渡河阿骨爽(改作阿克順)等聞我軍前後左右周環亙二百裏不絕乃謂良嗣平仲等曰:豈敢生事隻為本國已先發軍今滯數日所以詰耳即呼所屬交割國主與阿骨爽(改作阿克順)等卷甲移灶退舍三十裏日晡嗣本提兵入城師中可世相繼入焉先是。

大金盤旋燕京城幾及半年久客多欲部曲利於財貨剽掠燕城富豪比屋室如懸磬檀順景薊民始困弊而契丹。又懼大金攘奪皆逃竄山穀城市邱墟狐狸穴處。又將職官漢民分路遣行我朝所得空城而已。

《北征紀實》曰:王黼既專用設備任其事因降旨飭二帥不得動以聽約束乃使趙良嗣奉使而阿骨打(改作阿固達)謂良嗣曰:我聞中國大將獨仗劉延慶將十萬眾一旦不戰兵散而潰中國何足道我自入燕山今為我有中國安得之良嗣不能對乃與此其使偕來(作紀實後六年始得見馬擴自敘備能言金人燕山事實甚詳然獨不見書紀實所取阿骨打不許燕山之語及索山後有峻拒之語卻有良嗣更易語錄之說。又有謂山後幸踏地裏交割牒文大抵我使人疑皆有所參商至為良嗣之奸利則一也。是故紀實盡述當時朝論不敢從他錄也。注阿骨打改作阿固達)始祖宗時虜(改作遼)使至待遇之禮有限不示以華侈。且以河朔甫(改作逼)近都邑故迂其途多其裏堠次第為之燕犒而後至皆防微杜漸意也。及黼遣良嗣唯務速以擅其功與其使人限以七日自燕山至闕下凡四五往返皆然。又其每至也。漸加禮誇之以富盛金人因是自負邀索不已黼遂許以遼人舊歲幣四十萬之數外每歲更添燕山涿易順景檀薊六州代稅錢一百萬緡金人既得所欲乃許我。又索營平二州則曰:海上腳跟底元約石晉所割則屬中國契丹舊地則歸我今營平二州乃阿保機(改作文巴堅)於後唐時所陷灤州乃營平地舊已入遼即非石晉所獻之地當如元約,於是我無辭。又索雲:中一路則曰:雲:中久為我有中國安得之中國亦無如之何姑欲得燕山。且掩挫敗之醜以塞中外之議因割燕山府涿易檀順薊景為一路而歸其代稅錢一百萬緡。又議折中國貨物以補其闕,於是。又遣良嗣議拆物凡絹三十萬絲綿稱是虜(改作金)人每喜南貨故雖木綿亦二萬段香犀玳瑁玳瑁匙箸皆折閱倍償之至如龍腦每兩折八貫則皆良嗣其(改作從)中為奸也。約既定索禮數因盡還其待大遼敵國之禮唯不稱兄弟而已乃遣良嗣奉誓書而往而金人取誓書副先視之。又止諸界上俾我使回更易誓書中語然後來我。又從之(誓書事具於下)事既畢彼亦遣使以誓書來時鄭丞相居中亦嚐白上曰:禮數既重加歲幣厚必不便亦不納金人既得燕山子女加久住氣候已熱遂大病而城外諸寨日夜為燕之鄉兵刦撓因罵餘睹(改作伊都)曰:汝勸我來此今外寨皆不安四麵皆大兵居此羅網中如何歸。

乃大毀諸州及燕山城壁樓櫓要害皆平之。又盡括燕山金銀錢物民庶寺院一埽皆空以遼人舊大臣及儀仗車馬玉帛輜重盡由鬆亭關去(關在東北去其國近本欲顯州去爾)全師複由居庸關之鴛鴦泊扼天祚出路以絕契丹之望乃盡以空城付之我時便有語謂中國修理三二年間卻取之趙良嗣亦嚐私謂人曰:隻可保三年爾時黼即與二帥上下皆知之不能忠告也。二帥因以宣和五年夏入燕山大內毀一小殿吻受諸將賀駐兵十餘日遂凱還而歸。

金人阿骨打(改作阿固達)交割燕山畢西由居庸關往白水泊過夏。

平燕錄曰:金人用阿骨爽(改作阿克順)計寸金寸土裒取殆盡將燕城職官民戶技術嬪嬙娼優黃冠瞿曇金帛子女等席卷而東或告金人曰:汝之東遷非金人意也。南朝留常勝軍利汝田宅紿之爾燕人皆怨說粘罕(改作尼堪)不當與我全燕粘罕(改作尼堪)欲止割涿易兩州阿骨打(改作阿固達)不允由雲:中留白水。

十九日壬寅金人遣使齎禦押地圖來宣撫司。

茆齋自敘曰:十九曰:金人使齎禦押地圖來宣言令童太師蔡相公拜受童蔡惶懼問如何處置擴往謂之曰:若論禦押一如本朝禦押前此累有禦筆何嚐使粘罕(改作尼堪)元帥以下郎君拜受此太過當金人無對遂許不拜先是李嗣本姚平仲軍交燕日運糧夫奪女真牛馬殺一女真至是整留會(刪此二字改作理)償人命及牛馬價複為平之。

《北征紀實》曰:金人既據燕性貪婪方自務大乃(刪性貪至此八字)邀索不已而朝廷堅求燕山地則指城謂使人曰:此我有也。必欲得之納錢。若幹萬則與爾雖燕山僧寺巨室之屬指一塔一殿一屋即曰:此我物也。當折取之汝。若欲留者即納其直故或千或萬貨之而後重載而去由是朝廷償以百萬緡謂之燕山路代稅錢阿骨打(改作阿固達)方喜曰:荷他趙皇千年萬歲是多少物乃得燕山府檀順薊景六州此獨黼為之二帥實不預宣和五年夏四月金酋告(改作主將)還命我師交割二帥始以兵入之號曰:交割燕山府後曰:撫定燕山然所至皆空城而已人物既寡城櫓。又悉毀皆所以困我仍不與我營平等扼吾之咽喉爾營平者當榆關路地平無山川之阻非。若古北口居庸關之比。且近女真故識者知其用心矣。。又燕民破散悉流。

移近地故職官富戶來奔既無以處朝廷因分遣諸州贍之凡州縣動數千口至少猶不下五七百口及嚐為虜(改作遼)官者等第補之自諸州通判而下皆添差以處焉自並代河朔齊鄆襄漢之間遍巳蕩然莫有關防我之山川險易州郡虛實盡能知之州郡。又往往不卹或困於衣食其在闕下者至於揭榜通衢人物往來處稱其名氏舊官封而以乞丐執政雖睹之不問也。始金人約燕地人民盡歸南朝契丹奚渤海等人民皆屬金國既議分割則常勝軍郭藥師鐵州人其下諸將高望等。又多渤海契丹人即令歸金國上下方以為撓如金人則已虜掠(改作盡取)燕地人物職官等將攜之歸方議欲對換而貫為群下所誤謂不。若以燕地富戶稅產多者皆與金人去卻得其田宅足以贍常勝軍則不煩朝廷錢糧。又得留常勝一軍為用貫然之遂亟為奏稟輔遽許焉蓋朝廷輕易弗思獨以藥師常勝軍為重而已金人既大得所欲號職官富戶(刪此五字)因盡括六州之地(刪此二字)上戶幾二三萬起發由鬆亭關去燕中合境為之大擾由是怨懟生矣。時王安中為宣撫以撫燕既無綱領所謂富戶田宅皆為常勝軍即日肆意占據略不問官司安中坐視而已因是多侵奪民田故人益不聊生及後張瑴殺金人所虜(改作得)遼臣之屬已盡為常勝軍所有皆立為乞丐之人方更遭其困辱甚至於殺戮無告所謂職官富戶。又悉南奔歸我我不得已而後納之。且複流離困躓使我重失燕人之心仍違新交之盟痛莫大於此。

二十二日乙巳童貫上複燕奏。

宣和錄曰:陝西河北河東路宣撫使童貫等言恭惟陛下神機先物前知北虜(改作契丹)滅亡之兆自政和八年金國遣使通好約結夾攻至宣和四年虜主(改作天祚)播遷耶律淳篡立幽燕之民久懼塗炭延頸淳關願歸中國陛下俯順人心特詔臣等出總戎幹先行招撫及遣使以禍福諭淳使納土內附淳先敗盟寇(改作侵)邊臣等仰遵睿畫東由雄州西由安肅廣信諸道進討自五月二十二日二十五日二十九日八月十四日二十一日二十九日九月一日九日王師屢勝殘虜(改作寇)震懾乘勢開諭聖德招徠遠人廣出文榜遣間淳至燕中曉諭士民先是郭藥師領常勝軍萬人駐涿州虜(改作燕)中最號勁兵易州守城契丹亦眾涿易之間有牛欄寨皆契丹素屯兵馬去處聲援相。

接涿易仍係燕山襟喉之地臣等既進兵討蕩兼用間招誘常勝軍及預行結約易州城中豪傑內應至九月二十三日郭藥師領常勝萬人舉涿來歸二十七日遣發兵馬進取易州殺戮城內契丹殆盡當日收複易州十月四日攻破牛欄寨涿易之路遂通節次收複涿易歸義安城固安威城淶水並良鄉武清安次清化淳陰潞三河析津宛平平盧玉田等縣及景薊等州同時納土幅員數千裏天險地利盡皆有之獨燕京孤城未下女主偽後蕭氏遂稱臣妾遣使納款卻而不受十月十八日大兵至良鄉縣界殺退賊眾二十三日遣奇兵徑入燕城殺戮城中契丹奚萬眾燕民鼓舞四軍賊自援兵旅拒二十五日再戰於虛溝河賊首退保燕城十二月二日契丹悉燕中兵馬來犯永清一帶已歸順地分王師鏖擊大獲勝捷橫屍蔽野餘眾潰散不能再舉四軍遂與偽後棄城逃遁金國十二月五日入居庸關與王師夾攻收複燕城了當臣等於四月十七日躬領大軍入燕山府撫定軍民布宣聖澤者全師製勝振朔部之天聲舉國來成獲燕山之都會罄四方而無侮垂萬世以有光廟社均休臣民胥慶臣等聞吉伐玁狁僅至太原漢擊匈奴但期渭上雖招徠其種落或攘斥於封圻皆僅存開拓邊陲之名固未有混同宇宙之烈蠢茲裔虜(改作惟茲遼國)昔號殊鄰當五季之瓜分盜(改作據)一方而穴處蕭蕭易水限風氣於山川奕奕漢津隔星辰於象緯金繒填睿者以钜萬計士庶疾首(改作引領)者殆二百年藝祖肇基已恢奄有之誌神皇禦極載勤繼伐之謀對越在天之靈必施辟國之略屬酋渠(改作陰山)之遠遁複雜種(改作內族)之內(改作交)訌竊位渝盟不誅而殞積誠慕義莫止其來遂興複古之師爰徇叩關之請破堅披敵首克六城獻馘執俘何啻三捷軍(改作先)聲疊振醜類(改作殘敵)驚奔絕其唇輔之依結彼腹心之應扶老攜幼還為冠帶(改作簞食)之民(改作迎)籍戶提疆來入版圖之會市無易肆人。若更生通地脈於九山(缺二字添坤軸字)鎮醫閭之峻察璣衡於七政天文開析木之躔聖武既昭庶邦丕享虞舜舞幹而苗格繇文德之誕敷文王因壘而崇降自聖謨之丕顯於皇偉績更邁前修恭惟皇帝陛下大道並抱沉機獨運以順為武威加六合之中惟斷乃成智出群疑之表快列聖未攄之憤昭甯人有指之謀朊朊周原昔裂冀州之壤茫茫禹跡今歸碣石之封方。且下十行之詔以。

蠲苛嬈之科定三章之約以施寬大之法禮高年而教孝悌褒有德而訪才能文軌同混於車書朔南鹹暨於政教天討陳於原野聿臻偃武之期成功告於神明益顯無前之績臣等遠慚周輔獲稟睿謀拊循幽薊之遺黎宣布聖神之厚德禦五門而奏凱將賚及於群元奉萬壽以稱觴當獲陪於列辟。

秀水間居錄曰:童貫蔡攸奏至宰相王黼率百官稱賀表中多得意語雲:陛峻明堂既揭平朔之號軒藏石鼓仍題複古之名鍾虡銘金則應牧野誓師之時印章篆玉則示漢將破胡之兆承九清之命而整神霄陰相之旅建三辰之旗而向太一下臨之方雲雲又曰:童貫奏中雲:不受蕭後納款者先與金虜(改作國)有約不敢受也。。又雲:金國入居庸關與王師夾攻者劉延慶為殘虜(改作燕師)所敗約金人取燕城也。。又曰:女真既破契丹駐軍於燕山之北約本朝自以兵力取燕地,於是童貫蔡攸與大帥劉延慶將十五萬眾進屯盧溝河時虜後蕭氏(刪虜氏字改作蕭後)與四軍大王者居燕城有眾才數千遣使人韓昉歸款仍請罷歲幣貫等不納延慶分兵往救為殘虜(改作燕師)擊還盧溝大軍聞風遂潰王黼為相因此嫉貫等。且欲自以為功會虜酋(刪此二字)耶律淳死乃議遣使召女真取燕城厚許金幣以贖其地女真果入燕恣為劫掠以空城歸我而厚索歲幣。且知中國兵弱自此有南牧之意矣。師還童貫封廣陽郡王蔡攸領樞密院王黼加太傅總三省賜玉帶如唐裴度故事始議贖地但求石晉故疆不思營平灤三州乃劉仁恭遺虜(此字改作契丹)虜(此字改作金人)不肯割此於三郡聚兵窺伺為內侵之計黼之疏謬如此。

二十七日庚戌以收複燕雲:曲赦河東河北燕山府雲:中路。

門下製軍詰禁昭帝王之極功發政施仁體天地之大德朕隻膺駿命嗣守鴻圖聿臻熙洽之期克保盈成之業皇天全付所覆可忘疆理之修先王啟佑俊人宜篤經營之念萬邦作。又四夷鹹賓惟羯胡(改作朔易)之舊鄰侵中華之名壤雖北謂八狄同蠻貊之外區而燕曰:幽州與青徐為王土(刪中北至此二十二字)割賂自五季始盜據垂二百年自藝祖之肇基洎裕陵之複古聖哲垂慮謨訓具昭肆予纂承敢時怠忽顧澶淵結誓之後守其信書。且河朔息戰以來重其兵舉人心久鬱神作有開相彼虜酋(刪此四字)虐用夷種(刪此二字改作其民。

釁生於國)賦斂暴刻眾懷離散之思刑罰峻深人抱怨谘之戚內親爭叛強敵肆侵遺穹帳以逋逃輕前盟而背覆五都潰決諸姓駭驚用遄將相之行往護封圻之守殆天所授其眾自歸簞食壺漿迎王師而來保旱霓時雨慰民望以鹹蘇靡勤銳旅之攻盡複連城之聚一方黎獻初還禮義之鄉千裏山河重載版圖之籍言念征徒暴露之久轉餉調發之勞並及新民曲覃慶宥於戲師直為壯既昭無敵之功道化久成斯致丕平之利谘爾有眾曉予至懷。

二十八日辛亥童貫蔡攸歸以詹度權帥事。

詹度既就權帥府招集散民遠近駢集大金出嶺外可世平仲即分陝西河北諸道兵常勝軍守鬆亭古北居庸關以閤門宣讚舍人劉逸知景州惠州團練使陽可升知檀州忠州防禦使任宗堯知薊州悉發官吏赴上詹度作平燕詩送童貫曰:長亭春色送英雄滿目江山映日紅劍戟夜搖楊柳月旗旌曉拂杏花風行時一決平戎策到後須成濟世功為報燕山諸將吏太平取在笑談中。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十六校勘記。

若先時而來是屬僭越(時誤作是)。且以河朔附近都邑(附誤作甫)始祖宗時虜使至待遇之禮有限(此段應另行誤連上文)入燕山大內毀一小殿獸吻(脫獸字)受諸將賀駐兵十餘日(一作諸將暫駐兵十餘日)或告燕人曰:汝之東遷(燕誤作金)至是來整會留償人命及牛馬價(脫來字會留誤作留會)。又嚐為虜官者(。又誤作及)結約夾攻(誤作約結)朔南鹹暨於政教(政應作聲)宛平平盧(平盧一作盧龍)神祚有開(祚誤作作)一方黎庶(庶誤作獻)惠州團練使楊可升(楊誤作陽)。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