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九十三

靖康中帙六十八。

起靖康二年四月十一日庚午,盡十四日癸酉。

十一日庚午太後禦內東門小殿垂簾聽政。

張邦昌以太宰退處入內東門資善堂侍從官以上詣祥曦殿起居太後畢邦昌服紫袍犀帶魚袋獨班歸兩府幕次邦昌僭位三十三日不禦正殿不受常朝不山呼不稱聖旨不稱禦禁中諸門用鎖題曰:邦昌謹封凡曉示文字不稱詔命番使入朝則正坐常朝則偏坐百官入朝以平交禮相見稱名稱諸公其中未可知也。惟王時雍王紹王及之者附會以真主事之幸災樂禍略無畏於天地神靈此曹佐之安得忠義邦昌肆赦蔡州不行諸道勤王兵皆受康王節製邦昌知人心不與不能自立乃收所下赦書出居東省迎孟後垂簾聽政自稱大宰總百揆欲襲曹司馬故事入朝不趨謁拜不名未幾聞外兵頓劄城下而諸道勤王將文檄輻輳問罪邦昌惶懼乃議往迎康王先遣人至南京勸進王時雍數勸邦昌自為之計謂曰:騎虎勢不得下後日噬臍無悔矣。宜熟慮之徐秉哲亦固讚邦昌不從乃止。

太母下手詔播告天下。

詔曰:(舊校雲:此詔汪藻撰見浮溪集)比以敵國興師都城失守祲纏宮闕既二帝之蒙塵誣及宗祊謂三靈之改卜眾恐中原之無統姑令舊弼以臨朝雖義形於色而以死為辭然事迫於危而非權莫濟內以拯黔首將亡之命外以紓鄰國見逼之威扶九廟之傾危救一城之慘酷乃以衰癃之質起於間廢之中迎置宮闈進加位號舉欽聖已還之典成靖康欲複之心忍言運數之屯坐視家邦之覆撫躬獨在流涕何從緬惟藝祖之開基實自高穹之眷命曆年二百人不知兵傳序九君世無失德雖舉族有北轅之釁而敷天同左袒之心乃眷賢王越居近服已徇群情之請俾膺神器之歸繇康邸之舊藩嗣我朝之大統漢家之戹十世宜光武之中興獻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茲為天意夫豈人謀尚期中外之協心同定安危之至計庶臻小愒同底丕平用敷告於多方其深明於吾意。

回天錄曰:呂公好問建言今日布告複辟之書須是明白使人易曉不必須詞臣乃命太常少卿汪藻行詞。

十二日辛未監察禦史姚舜明齊之禮太常博士華初平乞致仕不允。

宗澤謝大元帥書狀。

《書》曰:伏聞大王仁慈頒賜教翰今日之事非左右戮力造次在念恐不能濟伏讀再四涕泗橫臆仰認眷私責任之重但恐疲恭雖自瀝竭路遠言輕不能感動有誤大事罪不可逃澤伏見奸臣張邦昌竊據寶位改元肆赦。又挾孟後以令天下仍欲散諸路勤王之兵其篡亂蹤跡無可疑者今或悔懼有出權宜之語耳。且人臣,豈有張紅傘服赭袍居正殿者自古奸臣初未嚐不謙遜退避中藏禍心不測況惡狀彰著如此今二聖諸王皇族悉渡河而北唯大王在濟天意可知宜整頓乾坤興複社稷以傳萬世不可遲疑猶豫不斷澤衰超老痛切忠義之極不免縷縷敷陳乞賜哀亮早定民誌使天下有所歸向《易》曰:見幾而作不俟終日願大王速圖之。

別幅曰:並承親誨筆之紙尾仰荷隆謙所批近有尚書省劄子於鄆濟間尋訪大王事此乃出自賊計不可不察澤近探得禦寶與朝廷印記盡為賊(改作敵)〈扌巂〉去兼驅行吏故作行遣惑亂天下何等亦在賊(改作敵後)中澤近行下河北等路州縣巳令當切驗認不得憑信。若大元帥文字方得施行過為提備去訖伏乞照察。

趙子崧謝大元帥賜書狀。

子崧今月二十日伏蒙大元帥大王特屈威尊遣使賜書仍加親筆以示眷存某一介遠外非所宜得再拜伏讀感激涕零恭惟大王孝弟通於神明忠勇聞於中外遭國大難義不戴天屈己逮下諄複以諭將帥直欲埽蕩腥膻(改作兵氛)迎還鑾輅號令明白曲盡事幾況在臣子其敢愛死子崧見巳進軍入京畿太康縣與翁彥國犄角入援外今日據探報因子崧等所遣前軍既次到都城張邦昌即有懼意已貶號塚宰易紫袍欲再議元祐皇後尊禮先差謝克家再差馮澥李回詣行府迎請下十二日寅時行某竊謂幾事貴速久則變生天命未改人情效順不假大橫之卜自膺神器之歸伏望斷以不疑俯徇群情速正位號以慰都人之望以折逆臣之心則於迎奉二聖指日可待子崧已差翁挺呂翊中齎狀前去外子崧無任祈懇激切之至。

十三日壬申範瓊揭榜金人尚留滑州。

是時四方勤王之師徑有到闕者道路漸通百姓漸有出城者範瓊乃揭榜雲:據探報金人尚有後軍埽地軍留滑州界上仰四方客旅未得輕出百姓已知金人悉渡河河南無警而瓊乃揭榜以惑民民皆罵之。

宗澤具狀申大元帥府乞行五事。

宗澤具狀申大元帥府乞即寶位以安天下並具劄子曰:恭惟太祖皇帝創業垂統當傳億萬世今方二百年豈謂賊虜(改作敵人)橫肆邀迎二帝與諸王渡河北去天下百姓所注耳目而係其望者惟在大元帥府康王一人大元帥行之得其道則天下將自安宗廟社稷將自甯二帝二後諸王將自回彼之賊虜將自巢絕殄滅(刪彼之至此十字)大元帥行之不得其道則天下從而大亂宗廟社稷亦從而傾危二帝二後諸王無夤(刪此字)緣而回賊勢愈熾亦無夤緣而亡(刪賊勢至此十字)此事在大元帥行之得其道與不得其道耳如何可謂之道澤謂其說有五一曰:近剛正而遠柔邪二曰:納諫爭而拒諛佞三曰:尚恭儉而抑驕侈四曰:體憂勤而忘逸樂五曰:進公實而退私偽是五者甚易知甚易行然世莫能知莫能行者由剛正諫諍恭儉憂勤公實之事多逆於心也。柔邪諛佞驕侈逸樂私偽之事多遜於誌也。伊尹有言曰:有言逆於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誌必求諸非道合諸道者君子也。合諸非道者小人也。願大元帥大王於應酬問答之間以茲五事卜之則君子小人了然分矣。澤之血誠痛切每思趙家本嗣無疆大曆服今勢孤危岌業如是澤願大元帥左右嚐膽不忘在濟時夙夜羹牆不忘我祖宗時則天下自安宗廟社稷自甯二帝二後諸王自回賊虜雖熾自剿絕殄滅(刪賊虜至此九字)夫何遠之有在大元帥大王力行之而巳。

罷散乾龍節(刪此五字)。

差禦史一員往西京視陵寢。

曹輔往元帥軍前分析礬書。

十四日癸酉開封府以皇弟康王天下兵馬大元帥劄子揭榜曉示。

榜示曰:準皇弟康王天下兵馬大元帥劄子書幕府領兵勤王巳被受手詔雲:巳與金人講和及得曹樞密等書稱不得輕動誤國遂分屯人馬近畿以示逼逐複據探報事車駕屢幸彼寨恐有奸謀即。又傳檄河東河北激勵軍民以兵邀迎於前促勤王之師追。

襲於後莫不響應今聞虜(改作敵)眾既行未知二聖所在臣子之心痛淪骨髓呼天叩地隕絕無所雖有探報未審虛實仰開封府詳此連開具兵馬離城盡與未盡二聖車駕還與不還仍曉喻來前初王漸聞二帝北狩金人退兵也。嚐泣謂幕屬諸將欲身先士卒追之諸將以大王玉體即宗廟社稷所係不可輕舉會宗澤申虜(改作敵)騎渡絕巳使人焚河橋訖,於是乃下檄兩河諸將及山東河北義兵河北列城邀擊迎還二聖。又劄付開封府開封府承帥府劄子乃揭榜曉示。

監察禦史姚舜明知衢州王信知江州胡唐世知無為軍(闕)知南外宗正事勸進狀。

具位右某等竊以祖宗承五代之後削平僭亂混一區宇天下一百六十八年斯民不知兵革恩德之所涵育甚厚納紀之所維持甚嚴艱難創造基業垂休萬世政和間奸臣用事急切任私為謀不臧實使通乎!遐虜(刪實使至此六字)以禍貽(改作貽禍)於國家金人貪殘(刪此二字)敗盟犯闕(改作稱兵)者再皇帝念社稷之至重憫生靈之無辜結以至信遺以厚幣雖車服稱號之尊無所顧惜而虜性凶傲敢違天理(刪虜性至此八字添乃字)乘隙登陴斂兵任詐求欲無厭忘德造釁(刪求欲至此八字)遂邀乘輿出臨屯壘謬事和好疑阻大兵日月既久恣行不道。又劫我太上皇與後妃太子諸王近臣脅持北行使我宗社失守生靈無依乃迎逼大臣俾僭位號四海憤痛泣血交訴某等忝綴屬籍身丁艱危痛念國家隕心碎首伏見兵馬大元帥大王以帝室懿親為國良翰而忠孝英武超冠古今方虜(刪此字)圍城之初毅然請行單騎出見威聲凜著醜眾屈服(刪此四字)繼聚兵河朔不日而及百萬肆膺睿旨以大元帥之重節製海內盛德茂勳注人耳目今日二聖既行群心恟恟宗社所係惟大王是賴伏望大王念天下之至大察事機之至危權聽國事以安中外任賢使能信賞必罰蒐卒豐財以謀大舉,庶幾皇天悔禍鑾輿反正使神人永有依歸天下幸甚某等迫切之情意符庶姓謹具狀詣行府披告伏望王慈早賜施行謹狀。

批答。

逆虜犯順(改作金人恃強)輒肆剽侵大兵前驅本期殄滅函關失守遂蔑戰功永惟太祖創業垂二百年二聖在位幾三十載既遭蕩析乃致播遷涕淚橫流心肝糜潰有天有地古今所未嚐聞為子為臣夙夜實不遑。

處方行追躡誓必邀迎念元帥之權實出上意顧國事之任難徇眾情(添所請二字)難議施行。

趙子崧勸第一狀。

子崧近累具狀申稟必蒙洞察子崧近得探報人節次所說及趙扆陳興傅亮等申皆雲:放水滿城南閘中忽閉陳州門兩日,必是深拒官軍。又取傅亮軍數雖是支口食亦恐來探虛實子崧仰惟大王擁兵在外適遭大變天意人心自然推戴不必多端內有逆臣外有強敵四方有大賊。若猶豫不決大事去矣。子崧未聞大王移府近京曉夕震懼不如無生伏思二帝臨禦正緣群下議論不一畏怯者失事幾導諛者昧先見直至禍成猶生異論今日切在痛懲斷不可疑日下移軍告諭城中定以某日入謁宗廟其謙遜之禮俟至城下行之未晚更緩數日必有變生蓋時雍儔秉哲開瓊皆堅於從逆恐生後悔四海無主天下唯知大王。若不乘機速進早賜正位大恥不刷大器無歸危亡可立而待非子崧誰肯布露腹心忘鈇鉞之誅如此其切乎!泣血拊膺不勝祈懇取旨。

小帖子子崧竊謂此舉謙遜退避不得天與不取反受其咎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奸臣萬一翻覆用兵亦難竊望日下移府入京疾雷不及掩耳人心自定伏望王慈深察靖康二年四月十四日。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九十三校勘記。

皆此曹佐之(脫皆字)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同一作存)仰諗眷私(諗誤作認)今或悔懼有出權宜之語耳(一作今誨諭有或出權宜之語)並承親誨筆之紙尾(誨應作訓)今勢孤危岌嶪如是(嶪誤作業)當府領兵勤王(當誤作幕)仰開封府詳速開具兵馬盡與未盡(速誤作連)仍曉諭前來(誤作來前)艱難創造基業(一作艱難創基)某等迫切之情意符百姓(意符應作義先)。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