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二

政宣上帙二

起政和八年五月二十七日戊申,盡十二月二日己卯

五月二十七日戊申廣安軍草澤臣安堯臣上書乞寢燕雲:兵事

《書》曰:政和八年五月二十七日草澤臣安堯臣謹昧死裁書百拜獻於皇帝陛下臣觀商高宗嚐命傅說曰:朝夕納誨以輔台德說複於王曰:惟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後克聖臣不命其承疇敢不祗。若王之休命臣每讀至此未嚐不掩卷歎息以為天下萬幾一人聽斷雖甚憂勞不能盡察堂上遠於百裏堂下遠於千裏以九重之深而欲盡於四方萬裏之遠百辟之忠邪賢佞生民之利害休戚顧不難哉!是以帝王之德莫盛於納諫行言聽則膏澤下於民天下同臻於宴安之域社稷之利也。臣聞陛下臨禦之初從諫如流嚐下求言之詔曰:言之不當朕不加罪,於是謇諤之士冒昧自竭鹹效愚忠而憸人欲杜塞言路竊弄威柄乃熒誤陛下加以詆誣之罪遂使陛下負拒諫之謗於天下久矣。比年以來言事之臣朝奏夕貶天下之人結舌杜口以言為諱乃者宦寺專命交結權臣共唱北伐之議思所以蠹國而害民上自宰執下至台諫曾無一人肯為陛下言者鹹以前車為戒陛下複何賴焉臣愚以為燕雲:之役興則邊隙遂開宦寺之權重則皇綱不振此臣所以日夜寒心者也。臣螻蟻之微自頂至踵不足以膏陛下之斧鉞儻使上冒天威必罰無赦臣雖死無悔何憚而不言哉!願畢其說以獻焉臣聞中國內地四夷外也。(刪中國至此八字)憂在內者本也。憂在外者末也。夫天下無內憂必有外懼蓋自古夷狄之於中國有道未必服無道未必不來(刪蓋自至此二十字)聖人以一身寄乎!巍巍之上安而為泰山顧而為累卵安危之機每不在於夷狄之服叛去來也。則(刪安危至此十七字)有天下國家者必固本以釋末未嚐竭內以事外雖羈縻製禦之不失徒使為中國之藩籬而巳曷嚐與之謀大事圖大功俾憂生乎!內也。昔王鬱說契丹入塞以擊晉兵定人皆以為後患可不鑒哉!古者夷狄憂在外今者夷狄憂在內(刪古者至此十四字)外憂之患吾能固本以釋末將賢而虜(改作敵)惰即可翦滅其患不及中原泰山之安有足恃者內憂之懼由吾竭內以事外邦本凋殘海內虛耗。

累卵之危指日可待外憂之不去聖人猶。且恥之內憂而不為之懼臣愚不知天下之所以久安而無變甚可懼也。陛下亦思之乎!方今天下之勢危如累卵奈何陛下不思所以固本之術委任奸臣竭生靈之膏血欲奉強胡(改作敵)以取必爭之地使上累聖德此億兆所同憂也。。且天生北狄謂之犬戎投骨於地奮然而爭者犬之常也。今乃搖尾乞憐(刪天生至此二十七字添彼字)非畏吾也。蓋(刪此字)邊境之上未有可乘之隙狼子野心(刪此四字)安得不蓄其銳而伺吾隙以逞其所大欲耶將見四夷交侵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刪將見至此十六字)昔秦始皇纘六世之餘烈既並六國南取北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其意非所以衛邊地救民死乃貪戾而欲廣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亂漢孝武資累世之積蓄財力有餘士馬強盛務恢封略圖製匈奴患其兼從西結南寇列四郡開玉門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師旅之費不可勝計至於用度不足算及舟車因之以凶年寇盜並起始棄輪台之地下哀痛之詔,豈非聖人之所以悔哉!宋文帝元嘉中自比西漢文景分命諸將經略河南致拓跋瓜步之師因而國蹙陳宣帝纘業之後拓土開疆誌大不已遂有呂梁之敗江左日蹙力殫財竭旋為隋氏所滅隋煬帝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頻出朔方三駕遼左旌旗萬裏賦斂百端四海騷然土崩魚爛喪身滅國唐太宗定海內時稱英主然而東有遼海之軍西有昆明之役師旅數動百姓疲勞雖未致於禍敗然不免有中材庸主之譏明皇開元之際宇內謐如邊將邀寵競圖戰伐西陲青海之戍遼東天門之師磧西怛邏之戰雲:南渡瀘之役沒於異域數十萬人幽寇乘之天下離潰是皆窮兵貪地好功勤遠罔守持盈之道不願勞民之弊孰。若周宣中興玁狁為害追之太原及境而。且止蓋不欲弊中國怒遠夷(刪此三字)也。故享國日久詩人詠其美孝文專務以德化民凡有不便輟弛以利民與匈奴結和親後乃背約入盜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恐勞百姓是以國富刑清漢祚日永天下歸仁孝元亦納賈捐之議棄珠崖之陋後世以為美談東漢建武中人康俗阜臧宮馬武請殄匈奴報曰: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有其有者安貪人有者殘自是諸將莫敢複言兵事可謂深達治源者乎!曆觀前代雖征討殊類(刪此四字)時有異同勢有可否謀有得失事有成敗然毒痡四表瘡痍兆姓未嚐不由好大喜功竭內事外者也。昔人謂國雖大好戰必亡故聖人務德不務廣土王者不治夷狄春秋亦內諸侯而外夷狄(刪王者至夷狄十六字)非謂中國之力不能製之以其言語不通贄幣不同種類乖殊法俗詭異(刪此八字)居於絕域之外山河之表崎嶇川穀險阻之地是以外而不內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國誠不欲竭內以事外故也。樊噲嚐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謂其可斬馮奉世矯詔斬莎車王宣帝議加爵賞蕭望之謂矯製違命雖有功不可為法恐後奉使者為國家生事陳湯誅郅支康居匡衡劾其矯製而顓命郝靈筌斬默啜姚崇慮彼邀功者生心三朝不加賞抑有由矣。是故古者天子守在四夷來則懲而禦之去則備而守之其慕義而貢獻則接之以禮羈縻不絕使曲在彼乃(刪此五字)聖王製禦夷狄(刪此四字)之常道也。在昔東胡避李牧北虜憚郅都南蠻服孔明西戎畏郝玭此四人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君臣同體因守邊疆故能威震四夷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刪在昔至此六十八字)或有僥幸一時為國生事興造邊隙邦憲具在夫何足雲:我宋太祖皇帝撥亂反正躬擐甲胄總熊羆之眾當時將相大臣皆所與取天下者然卒不能下幽燕兩州之殘寇(刪之殘寇三字)豈勇力智慧不足哉!蓋兩州之地犬戎所必爭者(刪兩州至此十字)不忍使吾赤子重困鋒鏑乃置而不問章聖皇帝澶淵之役以匈奴(改作契丹)大舉來寇(改作侵)不得已而與戰既戰而勝乃聽其求和遂與之盟逡巡引兵而退蓋亦欲固邦本不忍困民力也。明矣。伏願陛下思祖宗積累之艱難監曆代君臣之得失杜塞邊隙務守景德舊好慎選忠義智勇之人如李牧郅都者使守險塞而軍高壘母戰閉關據扼荷戟而守之無使夷狄(刪此二字)乘間伺隙窺我中國(刪此四字)上以安宗廟下以保生靈,豈不韙歟臣前所謂燕雲:之役興則邊隙遂開者。此也。臣觀自古國家之敗未嚐不由宦者專政時君世主心非不知其然而因循信任不能斷而馭之故終至委靡頹弊傾覆神器不可枝梧而後已大抵此曹手執帝爵口銜天憲則臣下之死生禍福在焉出入臥內靡間朝夕巧於將迎則君心為之必移況隆以高爵分以厚祿加之以信任以資其威福之權哉!我宋開基太祖皇帝鑒前世之弊務行剗革。內品供奉不過二十人徒使供門戶掃除之役寶元以後員數倍增祿廩從優鹹平至和中洛苑使秦之翰雷有功因討王均之亂既而有功授以思州刺史自後劉保信等初無纖毫功鹹起僥幸之心乃樊援前文遂皆遙領團練刺史議者否之繼以明道製命出於幃幄威福假於宦寺斜封墨敕授之匪人委用漸大茲風一扉先朝之典製盡廢當時台諫以死爭之期必行而後巳今乃不然宦寺之數不知其幾但見腰金拖紫充滿朝廷處富貴之極忘分守之嚴專用設備總威權決議中禁蔽九重之聰明擅四海之生殺懷諂諛之心巧媚曲求者則舉而登用勵匪躬之操直情忤意者則旋見排斥以致中外服從上下屏氣府第羅列大都親族布滿丹陛南金和璧冰綃霧縠之積富侔天子嬙媛侍兒歌童舞女之玩僭擬後宮狗馬飾凋文土木被緹繡更相援引同惡相濟一日再賜一月累封爵祿極矣。田園廣矣。金繒溢矣。奴婢官矣。縉紳士大夫盡出其門矣。非複向時掖廷永巷之職閨牖房闥之任也。皇綱何由而振邪是以賢才嗟讟誌士窮棲莫此為甚昔人謂宦者專而國命危良有以也。臣布衣賤士無官守言責不敢纖悉條具上瀆聖聰請以誤國之大者童貫而論之臣謹按貫起自卑微本無知謀陛下付以兵柄俾掌典機密自出師陝右巳彌歲禩專以欺君罔上為心虛立城砦妄奏邊捷以為己功汲引群小易置將吏以植私黨交通饋遺鬻賣官爵超躐除授紊亂典常有自選調不由薦舉而改京秩者有自行伍不用資格而得防團者有放逐田裏不應甄敘而擢登清禁者有托儒為奸懵不知書而任以蘭省者或陵德鮮禮不通世務徒以家累億金望塵下拜公行賄賂而致身青雲:者比比皆是或養驕恃勢不知古今徒以門高閥閱搖尾乞憐僥幸請托而立登要津省紛紛接踵一時鮮廉寡恥之人爭相慕悅侵漁百姓奉其所欲惟恐居後兵戍戰士冒石傷弓生有金帛之賜死有褒贈之榮自法權歸貫紛更殆盡戰傷之卒秋毫無所得死者。又誣以逃亡之罪賞罰不明兵氣委靡凱還未歌書品巳崇庖人廄卒掃門執鞭之隸冒功奏賞有馴致節鉞者名器一何輕哉!山西勁卒貫盡選為親兵實自衛也。方戰伐之際它兵躬行陣之勞班師之後親兵冒無功之賞意果安在此天下所共憾而陛下恬然不顧也。貫為將帥每得內帑金帛以濟軍需悉充。

私藏乃立軍期之法取償於州縣依勢作威倚法肆貪暴征橫斂民不堪命將士為之解體貫方。且意氣洋洋自為得計凶焰勃然台諫之臣間有剛毅不回之士愛君憂國一言議及則中以危法遂使天下不敢言而敢怒歸怨陛下矣。今者中外之人鹹謂貫深結蔡京同納燕人李良嗣以為謀主共唱北伐之議經營之久國既匱乏乃更方田以增常稅均糴以充軍儲茶鹽之法朝行暮改民不奠居加之以饑饉迫之以重斂其勢必無以自全陛下苟能速革其弊則赤子膏血不為此曹涸也。今天下之民被茲毒蠹久矣。其貧至矣。養生送死不足之恨亦深矣。昔人謂刻核太至者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臣愚深恐無恒心之民以刻核太至不能自安或起不肖之心其患有至於不可禦者。又況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積怨氣天心憫焉非朝廷福也。劉蕡謂自古宦者預軍政未有不敗國喪師者其言載之青史雖愚夫愚婦莫之或非陛下儻優遊不斷異時礻固稔蕭牆奸生幃幄追悔何及伏願陛下擴天日之明塞陰邪之路製侵淩迫脅之心複門戶掃除之役使安其分可也。史臣亦謂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於女禍陛下何苦暱之此臣愚所不識也。恭惟陛下以社稷為心以生靈為念思禍患於未明之機戒其所當戒更其所當更斷自宸衷決而行之無恤邪論之紛紛天下幸甚臣前所謂宦寺之權重則皇綱不振者。此也。臣一介草茅世食陛下之祿沐浴陛下膏澤久矣。當此之時人各隱靜以言為諱臣獨輒吐狂直上觸天威非不知言出而禍從計行而身戮蓋痛紀綱之壞生靈之困變亂將起社稷將危忠憤所激有不能自已不識陛下能赦之否臣聞唐貞觀時有上封事者,或不切事情文皇厭之欲加謫黜魏鄭公諫曰:古者立謗木欲聞己過封事其謗木之遺乎!陛下思聞得失當谘其所陳言而是乎!為朝廷之益非乎!無損於政帝悅皆勞遣之今臣惓惓非望陛下之勞遣願陛下谘其所陳摭其實而行之使納諫之君不獨專美於前代臣子之至願也。惟陛下裁之嗚呼犯顏逆鱗者人臣之盡忠廣覽兼聽者聖人之盛德臣之所以自處者可謂忠矣。陛下所以處臣宜何如焉願少緩天誅庶開忠讜之路永保無窮之基儻,或不容身首異處取笑士類臣亦不恤也。臣無任昧死俯伏聽命之至臣堯臣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童貫上平燕策。

蔡絛《北征紀實》曰:是歲童貫上平燕策大抵謂雲:中根本也。燕薊枝葉也。當分兵撓燕薊而後以重兵取雲:中其語汗漫無取蓋時貫尚未有名士大夫從之加以緣飾其奸爾。

八月四日甲寅馬政同呼延慶等行。

馬政同高藥師等行齎禮物令見女真酋領(改作國主)再議舊好複依建隆雍熙以來賣以事次可附口詔傳宣撫問迤邐議及夾攻大遼事脫或有意可言次遣使來議須密諭之遂就登州乘平海軍船去。

九月二十九日戊午聖旨將安堯臣書送尚書省眾議以聞。

閏九月九日戊辰馬政等下船達北岸。

馬政與高藥師下海達北岸為邏者所執奪其物屢欲殺之藥師辯論再四得免遂縛以行。

二十七日丙子馬政等至女真所居阿芝(改作安紮)川淶流(改作拉林)河。

馬政被縛行經十餘州方至其酋(改作國主)所居阿芝(改作安紮)川淶流(改作拉林)河約三千餘裏其用事人曰:粘罕(改作尼堪)曰:阿忽(改作阿呼)曰:死室(改作烏舍)皆呼郎君請問遣使之由政對以先是貴朝在大宋太祖皇帝建隆二年時常遣使來買馬今來主上聞貴朝攻陷契丹五十餘城欲與貴朝複通前好兼自契丹天怒人怨本朝欲行吊伐以救生靈塗炭之苦願與貴朝共伐大遼雖本朝未有書來特遣政等軍前共議。若允許後必有國使來也。阿骨打(改作阿固達)與粘罕(改作尼堪)阿忽(改作阿呼)兀室(改作烏舍)共議數日遂質登州小校王美劉亮等六人而遣使同馬政來。

十一月己酉朔是日改元重和元年。

十三日辛酉以安堯臣上書頗有可采除承務郎。

是日禦批雲:(舊校雲:是叚見周輝清波別誌)比緣大臣建議恢複燕雲:故地安堯臣遠方書生(能陳)曆代興衰之跡達於朕聽臣僚鹹謂毀薄時政首沮大事乞重行竄殛朕以承平日久言路壅蔽敢諫之士不當置之典刑議加爵賞僉論未允朕獨何私契勘安堯臣崇甯四年已曾許用安惇遺表恩澤奏補因得責降遂寢不行今惇雖未複舊官可特與追複正奉大夫遺表恩澤令吏部檢元狀先次補堯臣尚書吏部恭奉禦筆比緣大臣雲雲本部尋檢到崇甯四年七月十一日都省批送下故特進安惇妻清河郡夫人張氏陳乞補。

堯臣狀詳覆遵依禦筆施行故追複正奉大夫惇遺表恩澤與親侄堯臣文資右擬補承務郎惇廣安軍事家在哲宗朝為樞密使主上即位之初其子郊嚐指斥乘輿有不欲立上之語後為族人所告敕令合州根治既得其實郊論棄市惇去十官至是複正奉大夫。

十二月二日己卯馬政同女真人渤海李善慶等來。

女真發渤海人一名李善慶熟(刪此字)女真一名(改作二人)小散多(改作小索多)生女真一名(刪此五字)勃達(改作布達)共三人齎國書並北珠生金貂革人參鬆子為贄同馬政等俾來還禮朝覲(刪此二字)以十二月二日至登州遣詣京師。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二校勘記。

古者夷狄憂在外今者夷狄憂在內(一作古者夷狄憂在內不在外)乃貪利而欲廣大也。(利誤作戾)其兼從西結南寇(一作其兼從西國結黨南寇乃表河曲),豈非聖人之所以悔哉!(聖人一作仁聖以字衍)不顧勞民之弊(顧誤作願)追至太原(至誤作之)乃背約入盜邊令備守(誤作入盜令邊備守)保其有者安(保誤作有)習俗詭異(習誤作法)三朝終不加賞(脫終字)而嚴軍高壘(脫嚴字)閉關據據(據扼一作扼險)則君必為之密移(密誤作必)資品已崇(資誤作書)養生送死之憾(憾誤作恨)思禍患於未萌之機(萌誤作明)人各隱靜以言為諱(靜一作情)臣亦所不恤也。(脫所字)俾來朝覲還禮(誤作還禮朝覲)。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