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百七十六

炎興下帙七十六。

起紹興七年正月十五日丁醜,盡其日。

韓肖骨。又奏曰:臣竊謂逆臣劉豫藉黠虜(改作強敵)這兵驅脅從之眾自以為功在漏刻逆天不祥叛國不義雖不煩幹戈鬼神雷霆猶得誅之而況陛下神武親禦戎略以作王旅之氣獻馘受俘月餘三捷凶徒敗北奉頭鼠竄可謂策貴廟堂功高帷幄無複遣慮矣。陛下降詔遵祖宗故事以四大議博詢舊弼之臣臣竊仰陛下明目達聰比德虞舜好謀能聽同符漢高臣雖固陋不足以與大計然荷陛下深恩雖身在外日誑惟念國家利害至熟也。其敢斂默以辜明問臣不識比日寇(改作侵)淮並江之虜(改作兵)其亦合從諸國如靖康元年再犯(改作至)東都之師乎!悉起精銳如建炎三年再犯(改作至)維揚之師乎!無乃虜(改作敵)情不及於用兵徇逆豫之請姑遣偏師以僥幸萬一也。其合從諸國悉起精銳如建炎三年以前之大舉則今者盛氣而來褫魄而去非其兵力衰墮則虜(改作敵)中必有大變豫雖欲恃虜(改作金)久安虜(改作金)。且不足恃方其退遁之時當遣業兵分道追躡俟虜(改作敵)遠去度其已疲不能還救則亟進擒豫盡俘其雛孽黨類中原之人必灑然自歸矣。臣以為計策。若當出於賊虜(改作金人)初退陛下必已斷而行之豈複俟於數千裏之外。若曰:虜(改作金)徇逆豫為國之請姑遣偏師以僥幸萬一則近日之事可知也。臣常策逆豫偽為國家求成於虜(改作金)其謀有三方國家建議遣大臣豫欲藉虜(改作金)製和以款我師其謀一也。虜(改作金)。若不與國家接則其忿幾息矣。而受之安然非豫之利也。故欲使二國通使而和成則豫偷安其閑和不成則豫乃得奮其詐怵虜(改作金)用兵名曰:合交實欲激怒之也。虜(改作金)雖為豫怒非其真情故不汲汲於用兵而其來者非全兵然不如所欲而去則必圖再來再舉必大發兵則戰守之計誠如明詔不可緩也。臣嚐深思為今之計已爛熟(不足)為而甚有新意者屯田是也。江之南岸並江之民甚少曠土甚多皆可措為屯田沿江大將各見分地而分屯而其軍士舊嚐為農者十計五六擇其非甚精銳可為田者使各受地凡為田者聚屯於所屯之旁有形勢之地農隙則各教以所習之技歲成則多分以所種之麥禾至於芻槁薪蒸之和雛豚狗彝之養家擇荒地給之如此則士之不。

預選為田者變皆望耒耜而興起矣。軍士所田必不能盡篇長江之南岸則募江北流徙之人給之雙有餘則募江南無業願遷之人給之其分給部勒訓習皆如軍士之法然屯田之始必有耕牛農具穀種營屯之費不憚以圖久長之利者國家所當急務也。凡置營田皆占形勢之地則應江上之勢可備禦處遂皆因田以成營屯於眾屯這中擇其甚要害處雙加以重兵為大寨一年之後大寨之糧食可稍取於屯田之穀則漕運之費省大寨之軍止則可以保江而固守出則可以度江而攻討屯田之事常為根本則備禦之計成昔人有曰:片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裏其險要必爭之地不過數四其言誠有理然今與古異虜(改作金)人用兵非有古人接節鈐製之理不擇可否視利輒進如閑者泛海之師覆亡相繼計猶不悔則不止險要必爭之地為可守也。凡沿江之地皆當守今。若大江南岸營屯相望傳烽數號千裏不絕則敵人之情畏矣。江北士民流離失職江南士民多忌。且惡之。若無所容者今。若使得耕並江之田是生死而肉骨也。荷戴深恩民力之餘將出死衛生以備捍禦則綏懷之略成矣。津岸有可絕江處當預設險固使不得渡浦漵有可泊舟處當素備舟師使不得入險固非一日可設也。舟師非一日可習也。因屯兵使為之日積有功賊(改作敵)至可虞則戰戰守之道盡矣。臣謂此策非止為保固守禦之計至複中原區宇撫定四夷(改作邊隅)皆由此為之是貴謀賤戰萬全之道也。。雖然有一於此臣昴者叨侍帷幄日聞天語退而考諸行事知陛下愛民之意至優厚也。至誠愨也。閑者兵興有司,或不得已為一切弊政預買借稅之類期限頗急事少定矣。當有以休息之獻言者於謀國多為目前之務而不計利害之實萬一過聽而盡行之民力不勝其任背於陛下平日之聖意甚至使民未喻而怨谘者非細事也。逆豫固非陛下敵也。豫專為虐陛下專為德使安靜之化刑於四海寬厚之氣襲於殊俗則脅從之眾皆慕之以為君心愈堅決矣。臣謂攻戰備禦措置綏懷惟是為本陛下雖聖心得之願加察焉。

朱勝非奏對曰:國家承平日久兵備既以弛夷虜(改作敵人)投閑抵隙流毒天下(改作長驅深入)伏自陛下臨禦修講軍政賞罰必當紀律既明號令每下旌旗皆變今內外勁兵無慮三十萬眾兵既眾矣。患無可作之氣今則。

勇氣可作氣既作矣。患無可乘之機會今則機會可乘不於此時速謀進取使既作之氣複墮當乘之機複失以數年嚐膽之勤為一旦噬臍之悔可勝惜哉!遂列四事以獻一曰:進討僭偽二曰:守備江淮三曰:招撫遺民四曰:揆度虜(改作敵)勢上皆善之。

呂丞相頤浩奏對十論劄子。

一論用兵之策臣契勘臣在河北塞上守臣歲久目睹金人與契丹相持二十年今歲戰次年和次年複戰而戎主天祚不悟其詐卒致顛覆仰惟陛下天性聖孝痛北狩之未還悼生靈(改作民)之荼毒(改作未息)累遣信使卑辭屈已祈請講和以紓父兄之阸以救生民之命而虜性貪婪吞噬未已(八字改作金從兼並未已)自王倫之回踰四年矣。歲歲舉兵侵陵川口去年雖不曾出兵而移師南來大入淮甸與淮甸劉豫同惡相濟其誌豈小哉!今幸狄(改作敵)人已退。若不用兵則五月必傳箭虜(改作敵)中(金人五月閑傳箭於國中)令鄉民備八月點集秋冬閑複舉兵至淮甸在我枝梧賦斂終至財竭力困此不可不用兵也。況不用兵則二聖必不得還中原之地必不可複偽齊資糧必不可焚和議之計必不可諧大江之南亦不可保縱能保定不過一隅爾,或曰:如此遂廢講和一事耶臣對曰:不然古者交兵使在其閑既不可因戰而廢和。又不可因和而忘戰閑遣使命再貽書以驕之複示弱以紿之而我急急為備出其不意乘時北伐此用兵之利也。。

二論彼此形勢臣契勘金人本契丹奴婢之(刪此三字改作屬)國戎(改作遼)主天祚侵陵其民誅求無厭以致憤怨興兵交戰遂滅耶律金工政和年閑內侍童貫奉使大遼得趙良嗣(於蘆)溝河聽其狂計遣使由海道至女真國通好女真既滅耶律氏兵益眾勢益張知中國太平曰:久都無戰備必可圖也。遂陷(改作至)中京勢愈猖獗(改作強盛)二十年主張國事者相粘罕(改作尼堪)也。為之謀臣者劉彥宗兀室孛堇(改作烏保貝勒)蕭三太師高慶裔張願(一作慕恭)之徒是也。為之將帥者幹離不(改作幹裏雅布)蟾目(改作楝摩)國王餘睹(改作伊都)婁宿孛堇(改作羅索貝勒)三太子四太子撻辣(改作達蘭)郎群之徒是也。謀無不從戰無不克橫行天下。又近十年彼之勢可謂強矣。然粘罕(改作尼堪)之性好殺而善戰用兵不已昧於不戢自焚之禍交響曲離心已久將士厭。若從軍皆謳吟思其鄉土勢必潰散有將(改作敗)亡之兆(臣於宣政七年十一月陷於虜賊次年二月得歸朝廷在賊中時其虜眾每夜嗟歎皆雲:契丹交兵十年不得歸今。又向南去不知何時到家去也。。注虜賊改作敵中賊改作敵虜改作兵)。又虜性嗜殺將兵所向族其強壯老弱略其婦女財實悖天道結民怨窮極已甚此亦將亡之兆(刪。又虜至此三十七字下添今字)劉彥宗幹離不(改作羅索貝勒)皆已死所存者才氣皆在婁答下其將士所有子女玉帛充滿於室誌驕意滿亦將(改作敗)亡之兆凡此皆彼之形勢也。我誌驕意滿亦將(改作敗)亡之兆凡此皆彼之形勢也。我之形勢比之數年前不同何以言之數年以前金人所向我之戰兵未及交鋒悉已遁走近年以來陛下留神軍政揀擇精銳汰去孱弱今二三大將下兵已精矣。(臣竊料劉光世韓世忠張浚楊沂中嶽飛王燮下兵數約二十萬人除輜重火頭外戰士不下十五萬)陛下聖性精於器械製作工巧數年以來卑宮室菲飲食而輟那財用修造器甲今器械略備矣。(夷狄之兵自來以全裝衣甲士自來止於前後掩心副膊有皮笠子而無兜鍪故怯戰臣嚐觀太宗皇帝於北京武庫垛排下河北十七將軍器並無全裝今日並不堪用沂溝之敗恐由此也。。注刪夷狄之三字改作北)兵既精器械雙備將士之心曾經戰陣膽氣不怯勇於赴敵故頃者韓世忠阸瞄(改作敵)於鎮江張俊獲捷於明州陳思恭邀擊於長橋去年虜(改作敵)人初到淮南韓世忠首挫賊(改作其)鋒諸將屢得勝捷至於吳玠累次大捷於川口此我之形勢也。夫太祖太宗皇帝有兵十四萬而平定諸國遂取天下今日有兵十五萬察賊(改作敵)之勢如彼度我之勢如此。若不用兵恢複中原則必有後時之悔豈宜緩哉!。

三論舉兵之時臣在河北使陝西沿邊備見虜(改作金)人風俗每於逐年四月盡括官私戰馬逐水草牧放號曰:人澱(澱乃不耕之地美水草之處其地虛曠宜馬)入澱之後禁人乘騎八月末各令取馬出澱飼以粟豆準備戰鬥。又虜(改作金)人所長者在弧矢之利而暑月弓力力怯弱射不能及遠故自古至今凡夷虜犯(改作塞眾侵)邊未嚐出於盛暑之時曆代將帥儒臣皆不知此惟唐杜牧之嚐獻言於宰相李德裕曰:漢伐匈奴率以秋冬當虜人(刪此二字)勁弓折膠重馬免乳之際與之較勝負故敗多勝少今。若以仲夏月發兵出其意外一舉無遺類矣。嗚呼世稱杜牧之論(舊校雲:此處似有闕文)其子奏陳次日進吳之際蒙聖諭以為夏月舉兵乃宣王六月北伐之意也。然時方議和未暇及此去歲秋末朝廷再遣使人去北請和而豫賊之子與虜酋(改作金人)引兵過淮信義俱棄可知也。然則和議,豈可信憑在我之計同可但已縱令今年秋末複為邊患哉!臣願陛下奮發睿斷乘此機會不可失之時密與大臣決策定議陰敕大將速為之備於今年四月初舉兵北伐。。若乃進。

兵之路趨汴之計供餉之方招懷之略臣一一條陳於後伏望睿旨深思熟計廣訓博訪施行。

四論分道進兵之策臣本東北人自中原陷賊(改作被兵)以來傳聞京西路殘破為甚京畿次之惟京東東路河北東路不曾經兵火百姓安堵如舊然苦於劉豫苛虐思望本朝之心至今未泯茲蓋祖宗德澤感民之所致今乘斯民傒望之心出敵人不意之際舉兵北伐必有大功縱未能盡有其地說可以收民心慰眾望也。臣已條具今年四月舉兵之策矣。臣欲乞即今所有戰兵數內差撥五萬人選大將一員統之由泗洲擣南京產至汴京(其運糧開具在後編)雙差大將一員統兵二萬人駐泗州為應援。又另選大將一員統兵二萬人自明州趁今年四月便風泛海前後攻沂密州至表濰州(密州至濰州陸路一百二十裏。又一百二十裏到青州)京東之民企望王師日久所至必望風而下。又遣大將一員提兵二萬駐濠州張聲援此兵不可以深入以糧運艱阻但時遣奇兵渡淮擣順昌府陳州則京西北路諸郡傳檄亦可下惟是申敕大將所至不得殺人刦掠務要宣諭朝廷德意蠲除劉豫什一之政明出黃榜除二稅之外更不行青苗預買之法所下州縣選差逐處豪傑為眾推服者主管事務七八月閑。且班師過淮次年複出臣於去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具奏兵法所謂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不二三年閑中原之地黃河以南必先為我有蓋謂是也。。

五論運糧供軍事臣契勘臣已條具分三咱進兵以窺中原事基糧食亦合分項應事車項自明州由海道趨沂密州兵二萬人每日一人支米二升二萬人每日合支米四百石一月合支米一萬二千石臣乞於明州支上件米充一月之糧令海船帶附前去密州板橋頭鎮左右住岸則有糧可因矣。(密州界鄉民不曾廢耕種米糧易得)一項自駐軍濠州策應入界大兵所有軍糧由淮河水運可到濠州乏糧也。(臣會任察河潑發自承楚州運糧至濠州城門交卸)惟是自泗州趨汴京之兵五萬人緣泗州已並汴水不通諸軍合齋十日之糧至有糧地分委江浙漕臣揀選精米五萬石前斯運準備諸軍附帶人界(兼準備鷲另為聲援軍二萬人口食)南京以北鄉民皆有耕種則可以因糧矣。仍乞申敕大軍凡軍兵所至曉諭鄉村使民通知王師吊伐險糧食必籍饗村百姓供應外一行軍士如敢攘奪財物虜掠婦女並行軍法及處分大將凡王師所至搜索劉。

豫父子所聚糧料準備資給金人者並行焚毀紹興二年臣在政府日已定議北伐嚐請韓世忠到都堂諭以焚毀劉豫糧料事世忠曰:此乃清野之法不可不行。

六論大兵進發日乞聖駕駐蹕鎮江府臣於建炎四年春末車駕在紹興府日嚐具奏韓世忠已於鎮江府江心艤舟邀截住虜酋(改作金帥)四太子人馬未得濟渡乞車駕進幸浙西號令諸將前去江上夾擊虜酋(改作金師)及具奏聞以萬乘之尊仗雷霆之威車駕所至可以聳動人心銷弭群慝此議未決而臣罷政春事不行(臣罷左仆射告詞雲:下吳門之詔有失於先時請浙右之行力違於眾議)去歲秋末虜(改作敵)騎初到淮甸陛下奮然決策下親征之詔大駕進行平江諸軍將罔敢退縮斬獲既眾虜(改作敵)遂退師此乃皇天悔禍開悟聖衷宗社有靈遂將恢複之兆也。臣嚐考往時耶律氏方強德光舉兵破汴京之際大遼強盛自古亦罕聞也。不數年周世宗即位慨然有攘戎狄(改作安邊境)之心親統諸軍巡行塞上其出師也。自乾甯軍禦樓船入黃河順流而下故北取三關兵不血刃(瓦橋關乃雄州高陽闕乃河閑府益津關乃霸州也。)歐陽修撰五代史雲:世宗英武之格可謂雄傑其料強弱較彼我非明於決戰者孰能至或含有望睿明深思熟慮。若夏初進兵北伐之時暫移蹕權駐鎮江府訓敕大將撫循戰士旋而遺傳家寶此帝王之盛舉也。嚐觀漢高祖唐太宗取天下櫛風沐雨躬臨行陣況陛下末資神武精於騎射何憚而不行哉!。

七論紅理淮甸事臣契淮南就東路平土廣野皆天上之活壤自建炎三年因金人殘破之後居民稀少曠土彌望今。又重困虜(改作金)人蹂踐焚蕩一空正當選擇守臣經理之不可緩也。夫總兵統眾破敵決戰當責武臣撫存彫瘵招集流亡當用文臣欲望聖慈更命輔臣詳議可否應淮南州郡除濠泗州壽春府差武臣外其餘並差文臣使之大講經理之政仍勸率鄉村於三月閑多種早禾六七月閑成熟可濟艱食比至防秋場輔事畢矣。其東西二帥可委者因任之不可委者別差官仍訓敕令講求羊祜治襄陽之政事踵行之其通泰州產鹽地分尤宜選任能吏收鹽息以助軍興臣於宣和元年任太府少卿嚐考榷貨入納大率淮南路入納歲約一千四五百萬貫浙東西歲入七八百萬貫下戶部勘會便見昔年所收實數蓋通泰楚州產鹽浩瀚倍於浙東西有此數。

事,豈可不遴選守臣乎!,或曰:虜奠酋或犯(此四字改作敵人至)邊文臣,豈可委任臣對曰:不然去年宣撫司嚐奏差文臣樊序等守承楚泗州金人望風遁去大率東南州郡無城壁守禦之具。若小小寇盜有兵者猶可禦捍。若大敵至不問文武臣皆不能保守也。但當較其利害大小事體輕重而圖之綏懷之略自近者始此其要也。。

八論機會不可失事臣在陝西緣邊見中國與夏人相持前後五十年每出接戰勝負各相半惟自金人猖獗(改作攜釁)以來中國之兵未嚐交鋒望塵奔潰者豈金人真不可敵耶我之兵不精耳故自宣和七年以來金人一舉而圖汴京再舉而破京城。又再舉而犯(改作軼)揚州。又再舉而渡在江並陝西亦失之數年以來朝廷深究其弊修軍政備器械雙虜(改作金)人過江之時戰士屢經得捷膽氣不怯人人皆敢迎敵則金人何複能強梁橫行如往年哉!以近事言之吳玠初擊退於和尚原再禦退於饒風嶺。又大捷於仙人關去幾九月賊犯(改作敵臨)淮甸我師屢捷虜寇(改作敵眾)頓兵百餘日師老糧匱無所得而遁則情見勢屈可知矣。夫侵陵中國如此之久侮慢如此之甚今王師已振虜(改作敵)眾向衰。若不發兵攻擊則終無討伐期矣。,或曰:得汴京而未能守何益於事臣對曰:不然昔漢高入關約法三章除秦煩苛之令民心歸之項羽以其地析為三秦徙高祖於漢中然關中之地終為漢有因之以取天下況此一舉必可以擒劉麟平僭偽使中原之民知神器不可以非望得變可以示我宋不忘中國土地人民之意兼彼入我出彼出我入無大悔吝乎!臣嚐考宣和年閑國家以富有四海之力而戶部支費每月不過九十五萬貫(是時臣為大府少卿)紹興三年臣在政府日會計戶部經費每月一百一十萬貫臣閑退以來竊料戶部經費必有增添之數(臣嚐考每月支用十分中八分係五軍下費耗)夫養二十萬兵不能北向爭天下則東南之民力何可枝梧,豈不寒心哉!況中原之人強悍壯實東南之人柔脆怯弱數年之後見管戰兵漸次衰老消磨既盡雖欲北向爭天下亦難矣。臣冒死為陛下喋喋言之。

九諭舟楫之利臣嚐觀歎錯論兵以謂中國之長技五夷狄(改作北人)之長技三未嚐不服鼉錯之知兵也。以今日論之虜(改作敵)人便鞍馬每以騎兵取勝國家駐蹕東南當以(舟楫舟楫)者非虜(改作敵)人之長技乃今日我。

之長技也。屏而不用可勝惜哉!臣已乞舟師二萬照應北伐之兵矣。臣嚐廣行詢問海上東北之人皆雲:南方木性與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為上廣東西船次之昌明州船。又次之北方之木與水不相宜海水鹹苦能害木性故舟船入海不得耐久而不能禦風濤往往有覆溺之患今者國家與虜(改作金)人相持之際天以舟楫之力賜我助中興之大業朝廷其舍諸臣自少壯時遍走兩浙東京河北及虜(改作敵)中沿海地分通知海上可往去處是宜大講海上之利以擾偽齊京東諸郡(濰密登萊青州皆海道地分自來客旅載南貲至密州板橋鎮卸下)河北諸郡(濱滄州及海道地分自來商旅販鹽經行)及虜(改作敵)中諸郡(豐碩丹平營州地分唐太宗伐高麗自營州登船昨趙良嗣與馬政使女真國蘇州界出遠路)今當聚集福建等路沿海人於明州岸先補船主稍工一官(非承信郎不可)依臣所論齋一月之糧前去沂密州(京東海北界邊海去處亦如浙東海岸有居民市井既齋月之糧到京東界則所在皆有糧可資也。)仍差選曾在京東界與金人接戰將兵授以全裝鐵甲使之北去範溫者本就東界不肯臣劉豫之人在海上聚眾屢與豫賊相抗可遣也。崔邦弼在青州為將官數年閑與金人於青州濰州界交兵一方之人極喜之可遣也。王進本係登州界遞鋪兵士後來為官兵嚐屠戮番人留在青州者人亦喜之可遣也。臣自離朝廷不知諸將見管人兵之數通計崔邦弼正月兵三千人王進下約有二千範溫初到時有兵六千人後來並入軍中或汰諸軍充廂軍。若盡行劃刷歸範溫處約得五千人已一萬人矣。。又於諸軍補足二萬之數遣行所至去處遇偽齊海船可用者即用之其不可用者焚之趁南風而去得北風乃歸虜(改作敵)人雖有鐵騎百萬必不能禦此行在我無浩瀚之費到彼資東北之糧萬全之計,豈可緩哉!。

十論行謀獨斷事臣嚐考古之帝王舉大事決大議謀不可不廣而斷不可不必晉武帝欲伐吳群臣以為未可惟張華讚成其計故一舉而平江表唐憲宗欲伐蔡眾議排沮惟裴度與帝意合故一舉而擒吳元濟韓愈頌其功曰:凡此蔡功惟斷乃成不赦不疑由天子明是也。今陛下以聖明英武之資虜(改作金)人退兵之際以善後之計下詢於前宰臣料六人者,或以當用兵,或欲。且保江南,或欲理淮甸,或欲堅守和議,或以為上策莫如自治,或以謂來則拒之去則勿追乃禦戎(改作敵)之道人之見既不同則議論必不一。。若夫稽考已然之事斟酌已然之勢孰利孰害緩。

急是非可否在聖上獨斷而已臣事陛下久出入將相踰二十年平日嚐以謂。若不舉兵則必不能還二聖複中原牽製川陝賊(改作敵)兵紹興三年臣與朱勝非孟庾等已定計北伐樞密院機速房具有案底偶潘致堯高公繪自粘罕(改作尼堪)處奉使回遽言和議其事中輟今。又二年矣。夫虜(改作敵)性反覆金賊狡譎(刪此四字)其操心堅忍必欲吞噬我國陛下屈已極矣。去秋忽然兵至其意不淺今其去也。必大為之備秋冬閑。若不舉兵南來必並兵以窺四川在我之計決不可苟暫時之安而忘北向爭天下之事萬一欲舉兵更乞質諸大臣參詳禁從博訪卿士謀及庶人及卜筮所貴慮無遺策動有成功臣年已衰老待盡於畎畝妄陳所見不中事機惟陛下赦其萬死幸甚臣契勘自金人跳梁(改作搔擾)以來天下之論,或以謂必講和議,或以謂必須用兵二說膠擾曾無一定論伏睹自建炎元年至今日前遣去使命。若宇文虛中王倫朱弁郭元邁魏行可崔縱洪浩龔張邵輩前後所請非不切至今。又遣潘致堯高公繪韓肖胄胡鬆年章誼孫近魏良臣王倫相繼入國竊料虜(改作金)人國書必無果決之言亦有難從之請姑欲款我爾伏望聖明深賜洞察所請十項略無顯效勘量和議可成不可成如和議可成則臣乞舉兵之策置而不用可也。如和議決不可成則臣愚言或可以備聖明收錄。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一百七十六校勘記。

可謂策貴廟算(算誤作堂)傳烽數號(數應作散)出死衛生(衛應作斷)荷戴深恩之人(脫之人二字)當有以休息之威權怵忄芻蕘獻言(脫威權至芻蕘六字)貝劄子奏陳(具誤作其)廣詢博訪施行(詢誤作訓)便風泛海前去(去誤作後)歎鼉錯論兵(脫鼉字)小注(蘇州界出遠路一作少陸路)郭元邁(一作郭倫元邁)惟陛下赦其萬死幸甚(此上自為一條下貼黃一段應另行誤連為一)。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