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二百二十五

炎興下帙一百二十五。

起紹興三十一年正月十四日丁亥,盡其日。

紹興三十一年正月十四日丁亥夜雪有雷侍禦史汪澈上疏(舊校雲:按前卷編至二十九年止此卷接以三十一年所載正月丁亥夜風雷雨雪雲雲與正史同豈三十年內無一事可紀耶。且如遣虞允文賀正旦徐度賀生辰之類似宜大書特書者麵此編無之卷數雖連當有缺頁無疑)。

丁亥夜風雷雨雪一夕交作是春大寒兩雪異常人情疑畏侍禦史汪澈奏言春秋魯隱公時大雨震電庚辰大雨雪孔子以八日之閑再有天變謹而書之今一夕之閑而二異皆見此陰盛也。今臣下無奸萌戚屬無乖刺無尾大之勢無女謁之私意者殆為夷狄(改作邊警)乎!天心仁愛陛下故以此示警(改作兆)欲陛下思患而豫防之願陛下飭大臣當謹邊備尋有旨令輿論人台諫條具消弭災異之術防守盜賊之宜澈複備陳災異之由因言十二事如置使上流以總軍務益李寶兵以備海道撥置鬆江帥守收拾兩淮人民等皆其急務。

校書耶王十朋劄子乞用人先人望(舊校雲:以梅溪集校)。

臣一介小官不識忌諱不知朝廷事體愛君憂國出於天性妄懷嫠不恤緯之心竊聞道路洶洶鹹謂虜(改作北)情不可測有南下牧成巢穴(改作遷宅)汴都窺伺江淮之意廟堂之上帷幄之臣必有料敵決勝之策臣不得而知然議者以謂邊奏有警同群臣失色相顧聞稍甯息同恬然便以為安。且謂敵有內雖勢必不來夫不恃我之有備而幸敵之有難某謀國之術亦疏。且殆矣。自建炎至今虜情(改作彼國)未嚐不內相殘賊也。然一酋斃一酋出(刪此六字改作健者不乏)其勢愈熾曷嚐為中國利哉!要在所以自備如何爾我先有備敵雖疆而不足畏我苟無備敵雖有難幸之何益彼,或不以有備為畏乘我稍怠長驅而來其將何以禦之耶臣以為禦戎(改作人)之策莫急於用人用人之要莫先於人望蓋知人之術自古所難蕭何不生孰能薦韓信於未知名之日孟架複出亦必取幹於國人皆曰:賢晉悼公以民譽麵用六卿遂成複霸之業東晉以人心而起謝安石遂成破敵之計國家寶元慶慶曆閑西夏叛命仁宗皇帝以經略安撫之任付之韓琦範仲淹二人雅有時望軍中有一韓一範西賊破膽之謠兵不大用而元昊臣服皇祐中用文彥博富弼為相朝士相賀仁宗皇帝曰:古之用人,或以蘿卜苟不知。

人當從人望蘿卜豈足憑耶元祐能服人如此今。若內外士夫軍民口無異辭鹹謂有天資忠義材兼文武可為將相才有長於用兵士卒樂為之用者今。又投閑置散無地自效或老於蕃郡以泯沒其材內為讒邪之所窮疾外為夷狄(改作敵國)之所竊笑天下輿情憤悶抑鬱臣願陛下斷然為社稷計起而用之以從人望可以作士氣可以慰人心可以寢敵人之謀可以圖恢複之計陛下縱未即大用之變宜付以江淮重任自當一麵為國長城變可無西顧憂矣。臣。又聞範仲淹初以言事尤為宰相呂夷簡所惡斥逐於外西方用兵仁宗始思用仲淹夷簡薦之亦力仲淹果能成功夷簡不失為賢相陛下當以仁宗之心為心大臣當以夷簡為法相與任用天下賢才以為排難解紛之計天下幸甚社稷幸甚乞以舊宰執侍從之臣名節素著或守遠藩或食祠祿或已休致或在謫籍並宜起廢置諸朝列其聲名風采足以聳動一時謀謨措畫必有大過人者將有驍勇稱善戰者亦宜分置於荊襄江淮用以為爪牙藩屏用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之法)以賀馭之如是則異人輩出可以供任使矣。猛慮在山藜藿為之不采國有人焉難當自消臣以為禦戎之策莫大於此。

校書郎馮方劄子論措置之策。

臣聞道路之言以為虜(改作金)人將有敗盟之意臣竊謂議論定然後可以言措置定然後可以言成敗何謂議論定然後可以言措置今之議者不知以和為可保歟欲和者在我製和者在彼彼初無禮義也。(刪此五字)利則旋來否則。且已自敗榷場以後目急一日廣有調發另無邀求不可窺測。若曰:添歲幣則彼之互市之所入歲以钜萬計略不顧惜議者猶欲以趙元昊待之謂絕歲幣可以使之坐困添歲幣可以使之弭伏變已疏矣。。若曰:遣泛使則將命往來不過謹守常議而已互相隄防例不敢分外出一語雖百輩何益效力吾之國勢未振使人無不少假借雖有富弼者閃不能與虜(改作之)交口辨事也。。若曰:吾奉事之惟謹彼將有所不忍則史冊所載小國之事強國其謹亦多矣。齊王事楚楚襄王事秦非不謹也。秦豈以謹故不加兵哉!臣愚反複熟認經為虜(改作金)人之於謹伐梁是時元帝方與群臣講《老子》,或曰:魏兵。且至丁卯罷講,或曰:魏不來庚午複講而江陵受圍乃。

縛手無策急召王僧辯於建康王琳於湖州未至而城墟矣。初朱買臣在圍中按劍進曰:惟斬宗懍黃羅漢可以謝天下帝曰:曩實吾意宗黃何罪臣嚐讀書而悲之今日之事議論貴乎!一定措置欲其萬全宵衣旰食與腹心大臣日夜謀所以立國之道使不至仰人求活則彼此安靜來則有以待之勿以今日之報急而焦勞明日之報緩而閑暇孟子曰:湯以七十裏文王以百裏未聞以幹裏畏人者也。。又曰: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何謂措置定然後可以言成敗不知兩淮已有備否議者皆曰:結民社矣。夫民社者保聚可也。應援可也。護輜重可也。獨不可迎敵耳建炎三年冬虜(改作金)人再犯(改作攻)淮甸是時兵民無慮十五萬虜(改作金)兵才萬人來去自。若如入無人之境兩旁這迎敵必如陝西之弓箭手而後可也。臣欲乞以見耕之田蠲其賦役率為畝二百而出一兵不可則三百。又不可同四百足以招之而止未耕之田。又加優焉大抵使為兵者常逸為民者常勞磨以歲月可使有勇州縣所蠲一錢朝廷與之一錢不過捐十萬緡得萬兵矣。軍不振則民兵不能自立不知兩淮已有兵否建炎二年二月二日虜(改作金)人渡淮明日次揚子橋。若複乘虛一日一夜長驅臨江則江南人心動搖矣。朝廷近以武臣典然所遣皆無兵馬雖韓彭何益臣愚乞以營田為名擇見管軍統製官之循良者全軍出守因而耕作而入其租增置通判以氵蒞民事然後命宿將中為民屬望可以附眾可以威敵者使統兩淮營田如此則形勢強藩籬固欲守則守欲戰則戰敗則可以削走則可以誅矣。臣無任昧死納忠之至。

湘山樵夫紹興正人論(舊校雲:湘山樵夫不知何人豈畏秦檜之威而自諱其姓氏耶按二百二十八卷載中興遺史曰:河北進士梁勳夜行晝伏歸朝上書言北事極詳。且言金人必舉兵秦檜怒押赴惠州編管檜死朝廷取勳已死矣。至是人思勳之忠義雲:餘謂勳初登一第非叵魏公諸賢有官守言責可比乃力阻和議致觸怒權奸而死其大節為尤不可及惜乎!其所上這書不傳也。此紀見遺因論及之)。

張浚和議之初浚即移書執政力責其非屢上劄子力伸前議言愈切坐言章謫連州久之移永州。

趙鼎坐和議不合罷相後謫吉陽軍薨於貶所。

胡銓和議之初銓上言乞斬秦檜孫近王倫除名編管新州。

胡寅任起居舍人上疏力言金虜(刪此字)不可(下添與字)議。

和坐言章謫新州。

連南夫知泉州上表賀大金許割河南其略雲:不信亦信其然豈然。又雲:雖虞舜之十二州昔皆吾有然商於之六百裏當念爾欺言章劾之落職放罷。

張戒入文字論秦檜十事救胡銓等罷。

常同緣不附和議久不得差以死。

呂本中坐不附和議言章罷中書舍人。

張致遠坐不附和議罷給事中。

魏矼任吏部侍郎差館伴虜(改作金)使矼入文字雲:時任禦史日常論和議之非今難以專對秦檜招矼至堂中問其所以不主和議之意矼具陳虜(改作敵)情難保檜雲:(公以智科敵檜以誠待敵)檜雲:是則是相公以誠待敵但恐敵人不以誠待相公。

張絢坐人不以誠待相公。

張絢傺肯議虜(改作金)使朝見禮儀補外。

曾開坐不附和議罷禮部侍郎。

李彌遜坐不附和議罷禮部侍郎。

晏敦複任禮部侍郎疏論和議最為剴切罷尚書出知衢州。

王庶專主用兵之議罷樞密副使。

毛叔度臨安府司戶參軍專論虜(改作金)使難測和議不可保對移嘉州司戶。

範如圭以書責秦相主和議罷校書。

汪應辰上書論和議罷正字。

許忻以不附和議降兩官。

方廷寶坐不附和議遷宗正少卿。

韓訓任灃州推官上萬言書論和議編管循州。

陳鼎上萬言書雲:虜(改作北)人今日敗盟乃朝廷之福也。使虜(刪此字)盟未敗即他日之禍有不可支持者願乘此敗盟之際早為自治之策送吏部與合入差遣許時行論和議引及分羹之事罷。

李光附會和議除參知政事庚申虜(改作金)人敗盟複奪河南之地罷參知政事。

洪皓乞不發南歸之人言章出知饒州。

沈長卿坐上賀李光啟曰:搢紳競守和親甘出婁敬之下策夷狄(改作敵情)難以信結孰虞吐蕃之刦盟與其竭四海以奉豺狼(改作異域)之歡何至屈萬乘而下穹廬之拜除名編管化州。

張燾坐率侍從論和議補外。

陳康伯任吏部侍郎接伴虜(改作金)使設香案望拜亦令康伯拜康伯辭以不得旨不敢拜言章論罷。

陳括任大理寺丞王倫使金國辟括為副括曰:今朝廷多事欲遣某使金國臣子之義豈敢固辭。若朝廷遣台省諸公某願為之副如欲令某副王倫之行則某必不敢奉命也。罷謫浙東監酒稅。

陳剛中任寺丞以賀胡銓之謫其略曰:屈膝請和知廟堂禦侮之無策張膽論事喜樞廷經遠之有人身為南海之行名。若泰山之重。又雲:知無不言願請上方之劍之遇故去聊乘下澤之車送吏部差知遠縣(舊校雲:按郡齋讀書誌雲:紹興正論一卷共一百十八人姓名與其獲罪之因此所載下及數十人疑下有脫簡)。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二百二十五校勘記。

撥置沿江帥守(沿誤作鬆)彼,或不以有難為畏(難誤作備)諸將有以驍勇稱善戰者(脫諸字以字)亦宜分置於荊襄江淮閑(閑誤作用)臣嚐讀其書而悲之(脫其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