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十五

政宣上帙十五。

起宣和五年三月一日甲寅,盡十四日丁酉。

三月一日甲寅朔金人甯術割(改作尼楚赫)等至館五日入見於崇政殿。

燕雲:奉使錄曰:五日甯術割(改作尼楚赫)等上殿上遣黃珦傳旨卿等離軍前日大金皇帝安樂否累年計議事一切了絕信誓已定共享大平乃是永遠奠定甯術割(改作尼楚赫)奏言來時本國皇帝令奏知大宋皇帝計議底公事已了也。不要別做則好上複令珦諭旨朝廷大信既定,豈有變更令依例詣宰臣王黼賜第計議出國書並誓書草讀示至西京地界事黼諭甯術割(改作尼楚赫)此非務廣土地本為邊州及天德雲:內地分。若不屯守防托夏人定來出沒要當以河為界甯術割(改作尼楚赫)辭以不知。又讀至所示誓草雲:五字甯術割(改作尼楚赫)等乞不用。又雲:巳許了西京要綠礬二千栲栳。又言士卒取西京勞甚乞一個賞賜黼皆許之。又言今後通好不知或為弟兄或為叔侄或為知友黼諭以敵國往來隻可用知友之禮上以甯術割(改作尼楚赫)屢乞花宴詔特頒春宴上屢遣黃珦問勞。

詔甯術割(改作尼楚赫)就辭於集英殿甯術割(改作尼楚赫)等辭訖跪奏設賞金帛物數上遣黃珦諭以二十萬甯術割(刪此三字)猶以為數少再三乞增加上不許遂行。

茆齋自敘曰:三月日使人至館初五日朝見使臣退上朝奏事上問金人何故要添許多歲物及起燕京人民良嗣對以女真性貪暴(刪以女六字改作曰:彼固)唯利是從他不卹也。擴奏本朝兵威不立故也。武仲雲:賴陛下聖德阿骨打(改作阿固達)心服不爾邊患豈易量耶上雲:女真貪暴殘賊民物理學雖黃巢不是過也。,豈能久耶然(刪女真至此二十字)彼既入關先據燕京朕恐為後患故不惜歲增百萬緡以啗之。且解目前之變今既同山後許還亦足見其歸意斯亦卿等之力良嗣曰:計議山後馬擴力最多上雲:聞馬擴頗知書良嗣曰:馬擴係武舉仆奏臣係嘉王榜塵忝久被陛下教育上雲:若非知書安能專對是晚奉禦筆馬擴特除武翼大夫忠州刺史兼閣門宣讚舍人。

詔吏部侍郎盧益假工部尚書及趙良嗣為奉使大金國信使持誓書著誓並議交燕山雲:中月日。

茆齋自敘曰:是時再遣使燕往議交割燕山雲:中月日未行往見樞密鄭居中鄭問守山後之道仆曰:朝廷欲如何為守鄭雲:見諸公議欲用彼土豪傑使世守之仆答山後自漢築雲:中朔武等郡以弱匈奴孝文時任魏尚守之匈奴不敢犯邊今與山前山後為表裏乃邊防要害之地儻土民有力猶不可使之守況自金人蹂籍之後燒掠殆盡富豪散亡苟延殘喘契丹至則順契丹金人至則順金人王師至則順王師但營免殺戮而已,豈能守耶鄭雲:如此當用多少軍馬則可仆曰:唯多佃善苟恐費大亦須三萬人萬人屯雲:中餘分戍要害之地擇賢能將帥委之朝廷損浮費之資移以應付三五年人心樂業則邊防就緒矣。鄭。又問雲:中帥張孝純仆曰:孝純久帥太原通曉山後血脈更以二統兵官輔之則可矣。鄭皆然之。

朝廷國書。

書雲:三月日大宋皇帝致書於大金皇帝闕下華緘薦至契好增勤爰馳預政之臣共著約神之誓惟兩朝吊民伐罪之舉振古所無而萬世講信修睦之誠自今伊始用監盟載永洽鄰歡來書雲:燕城候各立盟誓然後交割今立誓草付國信使副到請依草著誓至日當議複盟銀絹請似前來與契丹物色一般者交送並如來諭順履融和茂迎社福今差中大夫。

試工部尚書盧益龍圖書館閣直學士大中大夫趙良嗣充國信使閣門宣讚舍人馬擴充國信副使有少禮物具諸別幅專奉書陳謝不宣謹白。

十八日辛未趙良嗣等至燕山金人遣韶瓦(改作碩哈)郎君高慶裔來問難摘指誓書字畫邀取逃去職官戶口等事。

燕雲:奉使錄曰:趙良嗣至涿州韶瓦(敗作碩哈)郎君及高慶裔來傳乃酋(改作金主)言(刪此字)意指摘誓草雲:五字不當用及常年二字及除去後麵疊道五句便令退換誓書更為所取人口未足未許過界良嗣等以其意附遞奏聞複於遞中付下禦前降下改定誓書並誓草進至蓬頭垢麵差李靖劉嗣卿充館伴至寨門執笏跪捧國書入至國主帳前麵北立閤門官傳國書入引至帳內跪奏問大金皇帝聖躬萬福奏訖拜謝複跪問南朝皇帝聖躬萬福奏訖拜起複位引出帳南麵西立有閤門官讚喝雲:大宋國信使試工部尚書盧益等朝見。又一閤門官引某等麵北立先五拜搢笏舞蹈不離位奏聖躬萬福。又兩拜閤門官引益少進躬身致詞複位。又五拜舞蹈如前遣使問某官等遠來不易。又五拜舞蹈如前遂引所齎禮物金器等自西而東於國主麵前過卻引出第二重門外麵北立閤門官稱有製令先兩拜起再雲:賜卿等對衣金帶跪受訖拜起閤門官引複入依前麵北立閤門官雲:謝恩。又五拜舞蹈。又雲:賜卿等茶酒。又五拜舞蹈閤門官引趨帳西浮幕下少立一衣紫係犀帶者認是漢兒宰相左企弓國主前拜跪進酒仿學(刪此字)上壽儀國主飲訖令在位者皆拜遂各就座閤門官。又引起稱傳宣勸酒令勸笏飲至盡。又兩拜就座自此每盞並係漢兒宰相及左右親近郎君跪進。又將國主自食者飲食分賜至第四盞宣勸如前五盞訖樂官以下共賜絹四百二十匹再引帳前麵北立閤門官雲:謝宴。又五拜舞蹈引出上馬同館伴還安下處三節人從各七事衣銀十兩訖傳問誓書中常年每年重疊及催取戶口對以誓書並係昨來將去誓草改定即無增減所有合要戶口宣撫司見行根促才獲時即發遣過來楊璞高慶裔來傳粘罕(改作尼堪)指揮斥字畫惹筆提拔不謹對以自來國書止是司分人修寫拘於體例自無惹筆今係主上親禦翰墨是尊崇大國之意慶裔雲:誓書有不提空並惹筆須著換對以此誓書元在闕下為使人陳乞巳換了兩次到涿州。

又換一次敵國往來郵有此理慶裔雲:誓書要傳萬世親寫故知是厚意兩國相重書狀往還寫得真楷是厚意為複寫得惹筆是厚意。又雲:誓書字劄。且休如誓書所載兩界逃人彼此無令停止今來所取戶口隻推道不見不肯發來,豈不是違誓許大天猶自不怕更要誓書則甚。且如近有燕京職官趙溫信李處能王碩儒韓昉越境來南張軫帶了本朝銀牌走過南界須先以見還是數人皆契丹所指名故金人必索之良嗣欲諭宣撫司遣行盧益馬擴不可曰:諸人聞已達京師。若悉還之不唯失燕人之心。且彼必見銜盡告吾國虛實所係非細況今已四月虜(改作彼)亦難留何慮不交柰何隨所索即與之彼得一進十何時巳耶然終以人口未足移文往來事(刪此字)辨論久之未決盧益力爭不可兀室(改作烏舍)雲:兩朝誓書中不納叛亡今貴朝已違誓矣。益答曰:且勿言諸人未嚐有至南朝者借使有之在立誓後耶立誓前耶五六年計議大事已定本朝所有並已依從應付如些小人口,豈有吝惜隻是有變更姓名或在遠地或聞得根取因而逃竄或藏匿山穀或走過山西如此之類如何決要取足兀室(改作烏舍)雲:且如遠者盡是契丹奴婢。且道不知姓名道尋不見如積壓名人郭藥師董龐兒兩個莫道不見隻將此二人來折當馬擴答以郭藥師董龐兒係是契丹時投降過來即幹貴朝甚事。若如此說即數十年前事,豈可套在誓書中有甚涯際及交燕月日兀室(改作烏舍)雲:隻為所取戶口未足即無交割月日良嗣對以本朝自來每事相就無不曲盡至誠然貴朝每一番來一事未了。又生一事此當以大事為念不可以細故相妨兩朝所係利害甚重況兩日隻是理會誓書一事。若今。且把複盟了當些小人口足可商量。且如向日自海外計議雖未立誓天地神明實已臨察宜各存信義本朝並無事未盡兩朝敵國義均一體更宜思之兀室(改作烏舍)與楊璞等起立雲:有聖旨朕以天地眷佑並有遼國所有涿易盡屬燕地。若戶口不盡數發來便請勾回涿易人馬朕欲將軍馬前去巡邊恐兩軍相見不測生事便令使副朝辭往宣撫司取人良嗣雲:未議之事有五一回答誓書二交燕日分三符家口立界四山西進軍日時五西京西北軍未定兼賞軍銀絹二十萬在涿州未交安得便辭所有甯邊州至天德雲:內一帶是舊漢地兼有黃河限隔不知貴朝欲待自守為複。

待與夏國。若自守時與貴朝為鄰甚無害。若是夏國時恐西人出沒常為邊患兼符家口係屬南界有新倉永濟兩鹽場在內朝廷歲增百萬貫正為此鹽場在其中莫須改正兀室(改作烏舍)雲:我以山西全境與汝,豈不能易此尺寸之地耶良嗣不能答楊璞來雲:適來三相公(謂粘罕注改作尼堪)再奏巳差下撒盧母(改作察勒瑪)。

楊天壽同龍圖去不須尚書宣讚行良嗣遂行。

四月二日乙酉金國遣撒盧母(改作察勒瑪)楊天壽同趙長嗣赴宣撫司取未足人口宣撫司以趙溫信與之。

良嗣同撒盧母(改作察勒瑪)等往雄州取戶口途次撒盧母(改作察勒瑪)等曰:兩國議如許大事已十八九成止為人口毫末良嗣雲:若張軫趙溫信韓昉等果到本朝良嗣必知之今實不聞柰何楊璞暗以微意見喻。若隻得一兩個絮要人來便了得良嗣既到宣撫司亦以璞言之故自以謂。若得一二絮要人如溫信之徒可以必了然宣撫司頗難之蓋恐已送溫信愈更滋蔓終未得結絕臣思度金國如得溫信乃可以畢事再三言宣撫司乞差人去取趙溫信初五日趙溫信來長跪求免良嗣諭溫信雲:本朝固不欲諫議過去(謂溫信)然金國必欲因此尋兵大丈夫死生皆有道生亦為民死亦為民借諫議一身以解兩國之兵為利亦不淺相顧感泣遂以溫信付之。

茆齋自敘曰:孛堇(改作貝勒)等先歸仆與益等留涿州十日候宣撫司發到賞軍銀絹三十萬匹兩方發至燕京兀室(改作烏舍)楊璞雲:計議事已定但日近有燕京界職官趙溫信李處能王碩儒韓昉等逃去南界請先遣回然後可議交割月日差撒盧母(改作察勒瑪)同趙良嗣往雄州宣撫司取人經七日縛趙溫信回粘罕(改作尼堪)釋縛赦罪複以溫言撫之。

七日庚寅金人既得趙溫信遂交賞軍銀絹並定交割燕山日再遣使持書來借糧米十萬石並誓書來。

兀室(改作烏舍)遣人將到秤一連雲:舊例交割銀五十兩五分者皆不曾受(分謂錢)直到五十一兩方受今來此秤係五十一兩貴朝秤卻隻五十兩方受今來此秤係五十一兩貴朝秤卻隻五十兩莫如別作一連五十兩五分秤將五分作錢耗五分作潤官如何某等答以凡度量權衡皆係朝廷所定頒之四方豈敢私造況此銀絹係朝廷獎賞貴朝軍兵非歲賜之物莫。且依秤交割朝辭國主雲:卿等歸去傳語皇帝時熱善保聖體如今軍兵兩處屯劄討伐夔離不(改作古爾班)並天祚與你家勾當疆土欲借米糧十萬石般送。

至檀州歸化兩處。且不要疑慮早些教來已專差使人對以今夏道路難行國主雲:此一遭方始是往來禮足兼誓書事大要結千萬年交好禮數專遣使去因問交割燕京日分卻雲:十一日先令交割底官員過來其軍兵隻於瀘溝河南下寨更待等幾日得我指揮便發過河來。又諭某等好去候到闕日傳與大宋皇帝立誓已定各守信約永保萬世常如今日甚好遂行。

十一日甲午盧益趙良嗣引伴金國使人楊璞持誓書來。

金人國書。

書雲:累交禮聘敦講世和複紆使傳之華克示載書之信指以萬世昭然一言茲見繼好息民之心而得親仁善鄰之美義欲存於堅久事更宜於宣陳據燕疆界至隻依兩朝差去人員同行檢視分割為定所雲:交西京邊界夾攻契丹事皇帝已遣近上官員押領大軍勒於今月十一日於彼應會仍報宣撫司凡關夾攻事件須令與差去官員計議從長施行其邊界亦依割定領受仍巳諭使人卻合有回謝禮數並報複文字送付差去軍下官員前次議取被掠並逃去人戶雖領宣撫司交付卻隻推言不肯早行發遣致是亦未結絕必。若邊官邀功違約展轉如上不切稟從實關引惹紊亂有失將來久結歡好。若是再取如此人口亦仰所司宜疾速發遣。又以契丹國皇帝在陰山夔離不(改作古爾班)在奚部山穀已兩處勾當今取嶺北鴛鴦濼坐夏相度所謀雖同如,或不泯後患地裏咫尺特關貴朝自餘分遣別路兵馬須是當朝供給隻據收捕夔離不(改作古爾班)契丹皇帝兩路兵馬糧食合銷米一十萬石宜早分取月日於檀州歸化州兩縣處分路般送到即候回報歊炎在候保嗇是期有少禮物具諸別幅專奉書陳達不宣謹白。

期有少禮物具諸別幅專奉書陳達不宣謹白。

金人誓書(舊校雲:誓書見宇文懋昭大金國誌)。

維天輔七年歲次癸卯四月甲申朔八日辛卯大金皇帝致書於大宋皇帝闕下惟信與義取天下之大器也。以通神明之心以除天地之害昨以契丹國主失道民墜塗炭肆用興師事在誅吊貴國遣使航海計議將來並有遼國願還幽燕故地當時曾有依允乃者親領兵至全燕一方不攻自下尚念始欲敦好以燕京涿易檀順景薊並屬縣及所管戶民與之如約今承來書緣為遼國尚為大金所有以自來與契。

丹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並燕京每年所出稅利五六分中隻算一分計錢一百萬貫文合直物色常年般送南京界首交割色數已載前後往複議定國書每年並支綠礬二千栲栳兩界側近人戶不得交侵盜賊逃人彼此無令停止亦不得密切間諜誘擾邊人。若盜賊並贓捉敗各依本朝法令科罪訖贓罰賊雖不獲蹤跡到處便勒留償。若有暴盜或因別故合舉兵眾須得關報沿邊官司兩國疆界各令防守兩朝界地內如舊不得遮堵道路至如將來殊方異域人使往複無禁阻所貴久通歡好庶保萬世本朝誌欲協和萬邦大示誠信故與燕地兼同誓約苟違此約天地鑒察神明速殃子孫不紹社稷傾危如變渝在彼一準誓約不以所與為定專具披述不宣謹白。

茆齋自敘曰:十一日辭朝阿骨打(改作阿固達)坐所得契丹納跋(改作巴納)行帳前列契丹舊教坊樂工作花宴宰執左企弓以次搢笏捧觴為壽是時阿骨打(改作阿固達)形神已病矣。顧益等雲:南朝許大事你幾個使人商量了功績不小來日好去複差楊璞為聘使報許四月十四日交割燕山及山後幸踏地裏交割南歸十三日達雄州宣撫司摘留仆隨遂入燕。

十四日丁酉宣撫司差統製官姚平仲康隨前去交割地界。

姚平仲至金人要依元約將鬆亭榆關外民戶歸國數內索取常勝軍郭藥師等八千餘戶元係遼東人也。宣撫司以常勝軍先自歸朝有功授官難以發遣點檢文字李宗振一策或為參謀宇文虛中畫策曰:若以燕人代之則不惟常勝軍得我為軍。又複得燕民田產自可供養不煩國家應辦錢糧此一舉而兩得之申奏朝廷遂從其議請以燕人代之金人亦從之因而根括燕山府所管州縣百五十貫已上家業者得三萬餘戶盡數起發合境不勝殘擾獨涿易二州之民安業者良以先歸大宋也。是時燕人重於遷徙有憚其行者說於粘罕(改作尼堪)曰:燕山疆土本非大宋彼不能取而我取之桑麻果實所在形勢之地,豈可與人金國方強盛天下莫不畏服粘罕(改作尼堪)以為然遂白於阿骨打(改作阿固達)請以(刪此字)與(下添宋以字)涿易為界阿骨打(改作阿固達)曰:我與大宋海上信誓已定不可失也。待我死後悉由汝輩終如約交割。

宣撫司差李嗣本提兵馬入燕。

先是宣撫司差姚平仲康隨分疆域立烽燧回至是再差李嗣本入燕。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十五校勘記。

上以甯術割屢乞花宴詔特頒春宴(此條應另行提起誤與上下相連)上屢遣黃珦問勞(此段應另行誤連上條)仆奏臣係嘉王傍(應作係秦嘉玉榜)是時再遣使往燕(誤作燕往)請以前來與契丹物色一般者(以誤作似)奏訖拜起複跪(起誤作謝)仿學士上壽儀(脫士字)宣撫司見行根捉(捉誤作促)傳語大宋皇帝(語誤作與)所出稅賦(賦誤作利)。若盜賊並贓捉獲(獲誤作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