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五十五

靖康中帙三十。

起靖康元年九月十五日戊寅,盡十九日壬午。

十五日戊寅李。若水見粘罕(改作尼堪)於榆次縣。

靖康大金山西軍前和議日錄曰:靖康元年八月二十四日。若水等被旨日下出門差往大金山西軍前和議九月初一日長行十五日次太原府榆次縣見大金館伴使蕭慶(呼太師)副使劉思(呼尚書)前來相見問勞勘勤慶曰:使副們緣何事來。若水曰:某等為和議來慶曰:有國書否。若水曰:有書慶曰:國書外莫別有議者事否。若有須當先去譯知町元帥為便(國相謂粘罕也。注改作尼堪)蓋前次邵侍郎等一番奉使(謂邵溥)到來初間問他道國書外莫別有議者事否渠言無及見國相卻有麵議之事臨時甚是艱難要使副知。若水曰:某等來時麵奉本朝皇帝聖旨令。若水等再三啟白國相元帥前次奸臣誤國煞有施行今日分差兩番使人前來(謂王雲:馬識遠也。)以道誌誠悔悟之意願國相元帥以生靈為念盟好為心早與通和則天下幸甚慶曰:容某等先為譯知國相。若水等稱諾乃歸幕次近晚伴使令人來傳語二人請排禮物土物來早見國相次日譯語二人前來引請。若水等齎國書押禮物土物入軍門見國相行次中門列甲兵兩行至帳前幕次下馬伴使來接迎慶曰:國相先令來問使副一事趙良嗣是上皇時可上可下者人今不知在甚處。若水曰:趙良嗣今已謫過嶺南去矣。慶曰:不知幾時被謫。若水曰:不是去年冬即是今年春亦未甚記得仔細也。慶曰:國相。又教先來取國書履曰:國書莫當某等親見國相麵投方是。若水曰:和議正要情通先納過書去亦何害。若水遂搢笏出國書與慶慶恭領之即曰:使副。且此少待容慶等先去見國相。若水等複坐幕中少間譯語官一人來雲:國相請使副。若水等令齎禮物土物詣前與國相相見敘禮訖。若水曰:某等來時麵奉本朝皇帝聖旨令。若水等伸問國相元帥台候萬福國相恭授禮訖複曰:使副們來時貴朝皇帝聖躬萬福。若水曰:某等來時本朝皇帝聖躬萬福。若水。又曰:某等來時麵奉本朝皇帝聖訓令。若水等再三啟白國相元帥前次奸臣誤國煞有施行今者分差兩番使人前來以道誌誠悔悟之意願國相元帥以生靈為念盟好為心早與通和天下幸甚國相曰:那收燕山時殺了底許多人是生靈也。無履。

曰:國相。若追思往事一一細較即使使人何以為詞。若水曰:某等等麵奉本朝皇帝聖訓令某等再三啟白國相元帥今欲以三鎮逐年所收租賦悉奉貴朝願休兵講好國相厲聲曰:既有城下之盟許割與他三鎮那租賦便是這裏底怎生更上說也。。若如此便是敗盟不割三鎮。若水曰:蓋緣三鎮軍民未肯交割故欲將逐年租賦奉貴朝其利均一止是愛省事幸國相元帥開納國相曰:公們不去勸諫貴朝皇帝教早割與他三鎮土地人民便是好公事卻來這裏弄唇舌想捎空恐使不得(捎空謂脫空也。)履曰:本朝今則煞有忠義之士輔佐今聖與昔日事體不同使人說得是與不是實與不實如何瞞得國相元帥國相約。若水等坐左右曰:國相請使副與伴使就幕次相聚。若水等退伴使迎接。若水等過右帳下酒三行勸一鍾慶曰:國相令某等伸問奉使為軍行不及為待幸明察。若水等稱惶恐慶曰:夜來天氣大段寒了未知中原如何履曰:東都尚未挾纊慶曰:南北天氣如此之異。又曰:適來使副見國相所議如何。若水具道前言慶曰:國相道為有城下之約故提兵專來。若不割得三鎮土地人民將有何麵目歸去見國人履曰:某等已曾啟白國相元帥非是本朝不割三鎮土地人民蓋緣三鎮軍民未肯交割故欲以租賦奉貴朝免得交兵生靈之幸慶曰:但恐不可。若水等退少頃國相令人傳語送羊二空酒三十瓶錢一百貫與使副洗塵第三日早。若水等詣軍前謝國相訖。若水曰:某等昨日嚐以國事上冒台嚴欲望台慈以生靈為念盟好為心早為通和則天下幸甚國相曰:貴朝當今之時譬如著棋一般既敗則補其餘。若顧惜恐一齊帶累了不可知。若水曰:本朝。若顧惜。又豈肯以三鎮租賦奉貴朝也。國相曰:不須巧說遂揖。若水等坐國相曰:使副門行甚路來履曰:某等由井陘來國相曰:聞此路險阻不能通車果否履曰:然國相。又曰:去歲聞解製置(謂解潛也。)統兵守井陘路不戰而兵潰何也。豈其險不足恃而兵不堪用乎!履曰:去年解帥被旨到河北兩路點集沿邊弓手保甲繼聞兩國通和隨時放散卻非不戰而潰況亦不曾守井陘路恐是傳之者妄耳國相。又曰:使副們來時黃河凍未。若水曰:大河須極寒方凍國相曰:使副們何處人氏在鄉裏時以何為生。若水曰:某乃汴州人履曰:某乃汴都人。若水曰:某等在鄉井時皆以讀書為活國相謂履曰:副使既知。

書何故作右官履曰:讀書無成乃因武弁國相舉詩一聯近來漸覺家風好兒讀書聲女織聲。若水曰:敢問國相元帥仙裏台眷安在國相顰眉曰:祖鄉在瀋州骨肉昨因契丹征遼東時皆被害近方得一小女子履曰:以此見兵革豈是好事履。又曰:陶淵明所謂弱女雖非男慰情良勝無國相目屬履久之。若水等退是晚伴使來相見慶曰:適來國相曰:此番使副煞忠梗聰明隻是所議不肯說盡話。若水曰:某等所奉聖旨止是如此不敢虛誑更幸太師尚書因見國相再為稟知慶曰:當如所議慶等退第四日早。若水等再見國相。若水曰:某等茲者特來議和欲便兩國區區之意已嚐稟知敢望國相元帥早與開從國相曰:待國書中答去。若水曰:和議事大恐國書中不能盡曲折幸國相元帥麵諭可否國相曰:亦。若(刪此字)無多事履曰:某等恭傳得本朝皇帝誌誠之意遠來議和須得國相元帥端的言語歸去便是使人不失職國相曰:若不割得三鎮土地人民決不可和履曰:國相。若堅執不回使使人何計則是國相曰:使副不。若。且歸休。若水曰:縱使某等歸去將何麵目敢見本朝皇帝縱見將何以為詞更望國相元帥曲全兩國之美國相曰:不須忉怛。若不退第五日早。若水等再見國相方欲起言和議國相遽約。若水等坐國相曰:巳作國書了命左右取到遂傳與。若水不得巳搢笏領之國相曰:使副們少間便回如到京師煩為再三奏知貴朝皇帝承遣使命遠來頒示宸翰及禮物等不勝感荷為軍行無物貢謝伏望睿察所諭三鎮租賦不須言及。若差人速來交割土地人民即便回軍通和萬一不從須索提兵直到汴京理會也。。若水等。又欲起議國相作色曰:已言在前不必再三。若水等見事勢不可即曰:容。若水等來日謝辭了國相即行國相曰:不必講此禮使副即今可便行。若水等稱諾乃歸與國相敘別歸幕次國相令譯語官二人前來雲:國相傳語使副承遠來無以為謝白馬一匹並銀鞍銜一副將(刪此字)花羅三百匹香藥一合上正使持郎烏馬一匹並銀鞍銜一副將(刪此字)花羅三百匹讚歎甯二十匹(刪讚歎至比六字)香藥一合上副使觀察更有灑一百瓶錢二百貫犒設一行官吏。若水等辭不敢受伴使來相見曰:此是奉使合得之物不可壞卻常例。若水等不得已收之伴使相送及五裏許置酒三杯餞別勸一鍾慶曰:國相令某等再三致意使副承遠來。

為軍行無以為待望見察。若水曰:某等此來上荷國相元帥太師尚書台眷如伴使歸見國相煩斥。若水等名致謝慶曰:謹領台命敘別乃行十一月十一日歸次國門次日不隔班引見對於崇政殿。

十九日壬午李綱罷宣撫使除觀文殿學士知揚州。

李綱以宣撫使屯於懷州也。諸將皆敗太原失守綱將士多叛去金人乘之遂大敗而還上怒遂罷綱使知揚州。

傳信錄曰:初賊(改作敵)騎既出境則遣王雲:曹濛使金人軍中議以三鎮人民不肯割願以租賦代割地之約至是遣回有許意其實以款我師非誠言也。朝廷信之耿南仲唐恪尤主其議意謂非歸租賦則割地以賂之和議可決成乃詔宣撫司不得輕易進兵而義和之使紛然於道路矣。既而徐處仁吳敏罷相而相唐恪許翰罷同知樞密院而用聶山陳過庭李回等吳敏複以內禪事言者謂承蔡攸密旨及初除門下侍郎亦蔡攸矯製為之授散官安置涪州餘竊。又歎曰:事已不可為矣。因入表劄奏狀乞罷初唐恪謀出餘於外則處仁敏翰可以計去去此數人者則餘亦不能久留也。至是皆如其策章數上猶降詔批答不允餘具奏力道所以材力不勝任者。且得昏憒之疾不罷決誤國事亦並敘曩日榻前之語,於是上命種師道以同知樞密院事巡邊交割宣撫司職事召餘赴闕。且俾沿河巡視防守之具餘連上章乞罷知樞密院事守本官致仕行至封邱縣得尚書省劄子有旨除觀文殿學士知揚州時九月間也。餘具奏辭免不敢當具上疏言所以力乞罷者非愛身怯敵之故特事有不可為者難以虛受其責如宣撫司得兵。若幹防秋兵。若幹屯駐某處皆不曾用始朝廷應副銀絹。若幹。又禦前降到。若幹除支官兵食錢並犒賞外今皆椿留懷州及在京降賜庫具有籍可考可按臣既罷去恐不知者以謂臣喪師費財惟陛下遣使核實雖臣自以不才乞罷願益擇將帥撫馭士卒與之捍敵金人狡獪(刪此二字)謀慮不淺和議未可專恃一失士卒心無與禦侮則天下之勢去矣。臣自此不複預國論敢冒犯以聞既而果有其言。

中書舍人劉玨奏準中書省送到詞頭一道中書舍人安扶奏準詞頭李綱除觀文殿學士知揚州李綱輕脫寡謀強執自任前後敗師覆將非一所有詞頭未敢具草奉聖旨令以次舍人行下者臣伏見仁祖。

朝韓琦以直學士經略陝西而好水之戰任福劉平皆歿於陣士卒死者甚眾仁祖非不知諸將違琦節製致敗也。雖善其皆合事機然猶坐降一官神祖朝韓絳以次輔宣撫西邊兵將深入荒域卒至駭擾橫罹戰傷神祖非不知絳之推忠盡瘁也。雖原情無他然亦罷相止以舊秩出守鄧州蓋人君陟降如天無心雖知其才能之可用忠赤之可倚或有過焉不可不加黜罷也。竊見李綱勇於報國銳於用兵而聽用不審數有敗衄以致士氣益喪虜(改作敵)勢益張其罪亦著矣。陛下亮綱用心無他因其有請寵加峻職授以便郡雖臣寮繳奏複命以次命詞行下於此見陛下厚於記功薄於責過也。然綱此行敗軍覆將耗財疲民非特如韓琦好水之敗韓絳西邊之失其可不加黜責以示懲戒乎!臣至愚不肖嚐慕範仲淹之中正仰事陛下非敢於綱敗事之後從而下石也。但朝廷典刑不可不正如陛下念綱前日之勞在所記錄察綱今日之敗誌在殲寇亦宜黜官降職以慰死者之心為敗事之戒既不以今日之失而遂忘其前功。又不以前日之勞而曲庇其罪戾賞罰昭著如天無私則將帥聞之莫不感激思奮而寇攘有可平之期矣。所有詞頭臣未敢具草。

臣寮上言新除觀文殿學士知揚州李綱本以凡才誤膺器使卵翼於蔡氏之門傾心死黨逮上皇將有內禪之意攸先刺探引綱為援使冒策立功而。且綱之罪狀有不可掩者臣請為陛下數之太上皇心存道奧倦聽萬幾陛下以元子受大寶位臣下何與焉乃敢貪天之功以為己力此其罪一也。金人之兵傅於城下逮西師之至彼。且心懼氣懾不敢肆行抄掠莫測西兵之多寡強弱兩軍相持則易於和議矣。綱乃妄意一勝逮姚平仲之挫衄使之複逞虎狼之心其罪二也。王孝迪揭榜取民金寶京都之民為之騷動朝廷大議已定不複取於民而綱自出文榜以為功身為大臣躬詣大肆以收前榜竊譽兵民使怨歸公上其罪三也。兵既妄動朝廷不得已暫行罷免為之死黨者默諭其意力率士庶伏闕乞用李綱脅持君父幾至變亂其罪四也。身領守禦不知體國假君爵祿以市私恩四壁之賞太濫幾至數千人而親戚故舊或濫轉官資或白身授官鮮有遺者。此其罪五也。陰與吳敏黨庇蔡氏薦京入對上皇之歸也。力引蔡氏俾還京國蹤跡詭秘其遣攸書則有密語不敢忘。

之說即不知所謂密語者何事此其罪六也。自謂功多排斥同列任情好惡妄作威福致陛下有惟辟作福惟辟作威之戒此其罪七也。身為樞輔知術疏淺不能逆詐輒以蠟書付金國之使妄結餘睹(改作伊都)使金人複加怨憤抄掠吾民致河北河東之寇未平此其罪八也。陛下以種師中之敗歿遣樞臣宣撫河東而綱輒敢拒抗君命乞納陛下所與之官以臣抗君命幾於跋扈此其罪九也。逮至孟津不務持重以量兵勢惟以軍法督戰遂致解潛之兵潰散挫衄卒無尺寸之功以致並門失守此其罪十也。古人所謂是口尚乳臭者其綱之謂乎!。且其行軍用兵徒知襲童貫之跡妄自尊大為僚佐罕見其麵獨智不能用賢果致敗衄損國之威使金人複擾河朔致朝廷再遣使議和欲誅厥由咎將誰執伏望陛下早正十罪大奮乾剛特賜竄黜為人臣懷私誤國之戒。

李綱提舉杭州洞霄宮。

宣和錄曰:臣寮上言竊見新除觀文殿學士知揚州李綱輕脫寡謀強執自任專主用兵之議而無勝算奇畫及陛下命以宣撫之任日冀其有功而前後敗軍覆將非一用(刪此字)耗邦之財不可數計綱亦知其罪而自列矣。陛下複加以寵召使守郡此臣所未喻也。奉聖旨李綱差提舉杭州洞霄宮。

又臣寮上言謹按前知樞密院事李綱首用兵以解太原之圍凡戰守之策一切聽之不從中覆已而方略乖謬節製無術出師輒覆敗取辱夷虜(刪此四字)太原失守天下寒心綱匿而不言近世大將誤國辱朝未有。若綱之甚者奏議有曰:若棄太原乞降禦筆手詔綱遷延懷州弗力救援乃欲以棄地之事歸之君父以逭其責懷奸如此。且綱妄庸人耳平時諂事蔡京蔡攸結為死黨其為守禦司也。京在城外遂以守禦之卒假京給使方君父在圍城中正賴兵眾以烷備綱乃以資元惡大憝不忠甚矣。其迎上皇於南都也。與攸耳語移時蹤跡詭秘不可具言迨其還朝力欲援攸亦居政府中外洶洶莫知所為賴陛下察見攸奸不使入城然後人心翕然以定。若綱言遂行而攸複用其禍可勝計哉!今年正月金人至畿甸旋即議和既而勤王之師四麵輻輳金人恐懼求去有日矣。而三鎮詔書初未與也。綱自以和議既成無以為功遂與姚平仲同建劫寨之策一敗塗地朝廷不得已遂與三鎮詔書興言及此可為慨然陛下寬仁廣。

愛薄綱之罪止於罷位而綱遂使其黨張燾馮楫方元。若餘應求陳公輔之徒鼓惑眾聽唱為伏闕之事幾至大變其初王孝迪斂民之金以犒虜人(改作金軍)諫臣論列陛下重惜民財為罷之綱乃斂恩歸己收其榜以沽小民之譽小民無知以為盡出於綱故伏闕之日相聚萬餘觀綱處心如此豈所謂善則歸君也哉!今秋金人舉兵再犯邊陲首以綱為言嗚呼綱之罪大矣。尚以崇階均逸祠宮非所以示懲也。臣愚欲望聖慈正綱之罪授以散員置之遠服以為將帥失職者之戒仍以綱罪惡明諭天下以解愚民之惑。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五十五校勘記。

讀書無成乃因就武弁(脫就字)次日不隔班引見(隔一作隨)則天下之事去矣。(事誤作勢)怨歸君上(君誤作公)為之僚佐罕見其麵(脫之字)耗國家之財(誤作用耗邦之財)使守郡府此臣所未喻也。(脫府字)尚以崇階均逸祠宮(均應作休)。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