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七十二

靖康中帙四十七。

起靖康元年十二月五日丙寅,盡二十二日癸未。

五日丙寅金人索馬一萬匹。

泣血錄曰:金人移文開封府索良馬一萬匹開封府揭示自禦馬而下並拘籍隱藏者全家並行軍法許人告賞錢三千貫在京除執政侍從卿監郎官許留一匹得七千餘匹盡送軍前內侍班直禁軍自控納之甚有愧色自是士大夫跨驢乘轎有徒步者而都城之馬群遂空矣。。

金人使八人入城。

自此止宿都省或朝堂不複宿都亭驛矣。。

差文武官各二十員隨金人軍往兩河交地。

每州各一員中書侍郎陳過庭為交地都提舉。

六日丁卯金人索軍器。

先是城陷日軍兵拋擲軍器士庶之家往往藏匿金人知之乃移文開封府索軍器開封府揭示許人告收藏軍器者悉納赴官限滿不納依軍法凡甲仗庫軍器以車輦去或用夫般擔數日方盡。

七日戊辰開封府召募潰散使臣軍兵。

使臣軍兵潰散未有所歸恐其作亂開封府乃散榜召募依舊收係支給口食,於是稍稍有出者。

軍器監奏收軍器。

準尚書省劄子批送下軍器趙監丞奏劄子奉聖旨差官四壁招收潰散軍兵漸次歸複有郭京傅臨政等所招出戰之士盡是賊徒不逞浮浪之輩既不能出戰。又不能守禦久費國廩致誤大事既已潰散。又乘勢作過接熟金人相為表裏劫掠良民披帶衣甲未有拘收指揮竊慮因而愈生不便伏望聖慈明降睿旨赦罪其元請器甲限三日送納如或違限隱藏不依今來指揮許人告首並依軍法複取軍器監出榜限三日送納其遺棄軍器多差人拘收所有民間收到軍器並令自齎赴監送納如依所乞須至指揮右出榜曉諭軍民戰士等仰詳前項都省批狀指揮日限據元請器甲限三日須管赴監送納如或隱藏不依今來指揮日限送納許人告首以憑送所屬依軍法施行。

中書侍郎陳過庭防禦使折彥質出使兩河交割地界。

金人請以大河為界朝廷遣陳過庭折彥質割河北河東地。又遣大小臣二十員持詔而行。

詔民間權住典雇人口。

以散失者眾議訪尋逐慮隱匿者莫肯歸還也。。

開封府折還百姓金銀度牒。

尚書省劄子吏部侍郎兼知開封府王某劄子今契勘根括金銀充大金犒軍之物已奉聖旨許用茶鹽鈔並宮誥度牒給還臣今據數進呈取進止依劄子奏付開封府吏部尚書正迪功郎六千貫承信郎五千五百貫承節郎三千貫進武校尉二千貫進義校尉一千六百貫進武副尉一千二百貫進義副尉八百貫守闕副尉五百貫度牒一百五十貫紫衣五十貫師號三十貫右榜使府已關牒吏部等處等候逐處降到上件告牒別曉示齎鈔赴庫自百姓客人為始仍以折納之數赴府庫自陳錢數不多者許同狀出榜市易務張掛曉示元送納金銀匹帛人戶等仰詳前項省劄各宜知悉。

九日庚午遣使臣六人往諸路撫諭。

詔曰:大金軍已登城斂兵不下朕親出郊見兩元帥和議遂定宗社再安生靈獲全恩德甚厚仰諸帥守監司各令軍民安業仍先往軍前請號以行蓋粘罕(改作尼堪)在青城齋宮曾言及之也。後竟拘留不發。

金人索河北河東守城親屬質於軍中以待割地。

金人恐河北河東守臣未肯割地乃取四十五處守臣親屬於軍以待分割地界了日送還。又取蔡京童貫王黼張孝純蔡靖李嗣本等家屬二十餘家及李綱吳敏徐處仁陳遘劉折可久可求開封府唯命是聽其或在貶所或巳出京者具以實告其見在者次第發遣之自是開封府召集團結大小繩列於廊廡不遣者累日飲食不給寢處不問啼饑號寒之聲朝夕不絕。

左言主管殿前司公事。

以彈壓衛士故有是命。

十日辛未詔府庫所有盡犒賞金國軍兵。

詔曰:大金軍已登城斂兵不下保安社稷全活生靈恩德甚厚今來京城公私所有本皆大金軍前之物義當竭盡以犒大金自皇後家為頭有能徑率先竭財犒賞大金軍兵者令開封府具名聞奏當議優與官爵右已行差官遍行根括竊慮人戶未知尚敢隱匿窖埋致使本朝有虧信義或如前藏埋者並行軍法。

軍前退馬羸瘦者督責甚峻。

開封府揭執政以下科斂金銀榜。

準尚書省劄子勘會元帥府台令所科金銀彩段除開封府並四壁官科外今科定前執政選人校尉所納金銀彩段右劄下吏部閤門禦史台依科定合納數目火急多差人分付告示應合納官立便依數赴開封府納不管時刻住滯今劄付開封府照會拘催送納施行須至指揮前執政尚書承旨內翰開封共六員每員各金二十兩銀五百兩彩段三十匹侍郎給事舍人諫議侍禦正使承宣觀察使左金吾衛上將軍以上共三十三員每員各金十兩銀四百兩。

十二日癸酉開封府揭榜拘催戚裏權貴豪富之家財物等。

開封府揭榜示曰:見奉聖旨拘催戚裏權貴豪富之家竭其家財以助犒賞今來累日並未見人戶盡數齎納竊慮為見罪責致將金銀等藏埋右榜人戶將本家所有金銀表叚竭其家資赴府送納如敢藏埋許諸色人告以十分為率將三分充賞先以官錢日下代支其犯人依軍法知情藏寄人家亦許陳告給賞不為陳告者與犯人同罪民情訁匈殆不聊生午刻有從政郎陳符率先詣開封府投狀乞以見開和樂樓正店內銀器盡數輸官以犒軍詔改合入官與堂除差遣一次。

十三日甲戌關皇後宅以隱匿金帛詔追父祖官。

開封府督責金銀甚急鄭皇後宅以隱匿金帛不肯盡數輸官有詔父祖並追毀出身以來文字其餘奪官者甚眾。又枷項幹辦使臣等號令於市。

誅指揮使蔣宣李福盧萬。

京師記聞曰:先是十二月二十五日城破時上獨坐小殿中聞報城破倉惶有殿班直指揮蔣宣等數百人挾駕曰:陛下不爾即悔無及矣。上曰:汝等忠義可嘉但事不可知俟遣大臣探意。若縱兵下城走亦未晚蔣宣候定日除觀察使,於是稍定殿班等遂入奉宸庫盜金寶器皿殺內侍梁揆等,或以兵擊窗壁。又斫會通門莫敢誰何今事定遂誅之。

軍前索銷金畫匠二十人索酒匠五十人酒三千壺悉與之拘籍鋪戶家財。

朝廷命開封府曹官使臣拘交引質庫金銀彩帛鋪家至戶到攤認拘籍。

十四日乙亥大元帥起兵發相州。

日曆(改作記)曰:大元帥承禦前蠟書促援甚急乃輒離相州入援或者以汪伯彥守相州嚴備。且宜住相州假如虜(改作敵)人至必不可犯王叱之,於是集諸將於世恩堂議入援之路秦仔劉定侯章請從濬滑徑赴京城諸將皆曰:河水未合濬州渡無船一不可也。滑州即虜(改作金)人寨其次長源韋城皆大寨,豈能徑往二不可也。秦仔等曰:以帛縑橫絕河中兵馬攀援以渡彼滑州韋城大寨可轉戰而南耳諸將曰:虜(改金)人在滑帛縑在南岸者其誰維之借使半渡虜(改作敵)人斷維則何以轉戰而南戰士則可大元帥大王將如何即轉戰不勝退安得帛縑複渡乎!仔等不能對諸將欲回邢洺自恩州渡往北京王語之曰:曷不徑趨澶淵諸將曰:為其逼李固賊(改作敵)寨萬一驚擾非萬全耳會孟世甯自北京遣人來投文字自元水鎮過子城渡適北(刪此字)冰合可行乃定議然陰陽官選日猶欲二十五日起發耿南仲請以十四日行前期差劉浩為先鋒領人馬南趨濬滑以疑虜(改作敵)騎。又移檄大名府路帥司差兩將人馬分遣前去舊魏縣駐劄暨吾軍到岸之際,庶幾防新魏縣虜(刪此字)寨之金人一將於內黃縣駐劄以防滑州虜(刪此字)寨之金人大名府路都總管司差閤門祗侯孟世甯領兵二千屯內黃縣大名府路兵馬都監王彥領兵二千人屯舊魏縣乙亥進發。

初相人及五軍止知軍行南趨湯陰由濬滑路至是出北門申刻次臨漳縣伯彥以相州及兼權真定府路安撫司公事馬步軍都總管職事前一日交割與通判趙不試遂侍王行。

王在相州也。欲得近上宗室相親有兵馬鈐轄士居服屬最高故常同宿食至是士居常次王馬而行是夕宿臨漳縣大卿夏鰭宅火煙焰亙天,或以為奸細放火以報虜(改作金)人耳眾甚恐王安臥帳中謂左右無之已而果然使臣馳報黃河欲凍解王燃香禱於天地河神。

十五日丙子大元帥牒(改作渡)黃河中央(刪此二字)。

中興記曰:十四日晚探者報黃河冰已解十六日當立春乃黃河當拆冰上下震懼以為宗廟社稷無疆之要在此一舉是日五更楊清報元水鎮冰再合施草布土訖王乘小車安然而渡大軍悉渡唯後糧車過冰薄陷溺者十餘人使臣主公海馬溺於河既渡三軍讙噪時久雪陰晦至王渡河皎日麗空陰雲:解。

揜紅黃雲:擁日而行是夕宿元水鎮王坐帳中置酒召耿南仲汪伯彥秋延禧高世則舉杯慰勞。

津般諸庫絹赴軍前。

初金人索絹一千萬匹朝廷至是盡撥內藏元豐左藏庫所有如數應付河北積歲貢賦及浙絹南絹悉令津般京師上四庫京畿保甲盡充般擔人三衙使臣分地方監督然終日所般才數十萬金人擇織不堪者漬以墨水退換酋長(刪此二字)怒曰:大軍在此已欲渝盟邪朝廷乃於內府選擇北絹之奇絕者方發行避戎(改作兵)夜話曰:金人索絹一千萬匹朝廷如數應副皆內藏元豐大觀庫河北積歲貢賦為之埽地如浙絹悉以輕疏退回而不敢重卻也。。又複易去凡十餘日遞般尚未盡京師上四軍盡皆執役三衙使臣盡皆分地監督每軍各執旗幟為辦運肘揚揚然以為已功訴其勞苦爭持交領照會來請食錢。又複矜誇雲:獨我才去便得收領並不退回殊無愧色。

尚書省火。

是夜尚書省火燒工部禮部將尚書省牌擲火中乃息。

十六日丁醜大元帥至北京。

中興記曰:王宿於元水鎮也。先鋒劉浩遣一騎兵齎狀申稱所統人馬至濬州值大河未凍先發丁順將前軍五百人濟舟至岸中軍猶未渡前軍逢胙縣鐵騎千餘人疾馳至滑州邀截斷我軍丁順將殘兵東走浩將中軍共二千人至濬縣沿河路回來追赴大元帥府聽侯使喚是五更起發慮恐滑之虜(改作敵)騎追襲劉浩奔衝北來命不須發嚴飭諸將蓐食乃行是日雪霽所定程頓至某店早食不敢如約行由小徑遂與扈從庖傳相失王至村舍下馬村人爇草火為王溫酒炙脯臘王呼耿延禧等圍火而坐未久村人有報旁近有三虜(改作敵)騎問康王軍幾日到村人告以過數日矣。三虜(此字改作騎)以鞭擊鞍雲:失探失探王聞之即上馬行申刻至北京是時乍晴師人多寒王呼諸將問卹。且軍士見王躬擐甲胄上下馬無倦色每見軍士輒慰勉之故三軍皆如挾纊王以耿延禧寒取所常服綿裘畀之。又以伯彥不耐寒解所服墨綠番羅戰袍並絛以賜權知大明府張愨北道總管顏岐暨諸司率官吏軍民出郊以迎王歸於府治北京新遭軍變之餘人心不定王每出號令人心慰服是時京城圍閉。又號令不通王軍在河北天下。

不得聞動靜及是渡河駐軍北門天下甲陳四集取決帥府矣。。

汴都記曰:是日立春朝廷送土牛彩仗往二酋(改作敵寨)粘罕(改作尼堪)不受曰:傳語趙皇不用許多禮數。

金人陷潁昌府知府何誌同先棄城走。

遺史曰:金人既被京師駐兵城下慮有四方勤王之兵乃焚戮四輔州郡以怠援兵之心故分兵犯(改作攻)潁昌府知府何誌同棄城遁走金人據其城根括金銀物帛鞍馬不可勝計。又三日縱火殺人死者十七八遂屯於潁昌。

《別錄》曰:粘罕(改作尼堪)遣兵破潁昌府指揮兵馬不得入韓琦宅至是百姓數千人皆入其家並免殺戮。

金人送東道總管胡直孺知武勝軍張堯佐入城。

先是應天帥胡直孺以東道總管領兵一萬來勤王至襄邑遇鐵鷂子百餘騎一萬之眾不戰而潰直孺為金人所獲初張堯佐守威勝軍解潛與金人戰於其境潛敗堯佐降至是金人送兩人入城中。

金人請以知澤州高世由為西京留守河東轉運使張友極為大金隨軍轉運使。

金人在河東執高世由張友極至京城下至是請任使之蓋示和議定不欲自專也。初太原既陷分河東為兩路置安撫使以治之嚐命友極為河東隆德府路經略使者是也。。

僉言曰:粘罕(改作尼堪)令朝廷出敕以高世由守西京張友極為大金隨軍轉運使催督畿甸民糧以餉軍。

十七日戊寅再免公私房緡一月。

再遣割兩河地界使臣。

先是金人欲再遣大臣督割兩河地界朝廷遣陳過庭而金人拘留至是日始遣複增差使臣十人。

十九日庚辰督責金銀委禦史台大理寺開封府根括朝廷以金銀之數未敷督責甚峻仰禦史台大理寺開封府見捕輸納愆數逾限者根治雖戚裏權貴豪族官至承宣使婦人封邑至恭人夫人皆荷項拷掠期於必納而後已。又詔許納金銀人評直還茶鹽鈔金一兩準三十二貫銀一兩準二貫二百文榜諸州縣鎮公使曾遣在京買賣變易到見在金銀仰日下盡數赴官交納隱藏依軍法。又榜京師天下富商大賈所聚應店肆居宅收蓄金銀之人並盡納官店戶主並許告陳知情與同罪隱匿並依軍法。又榜示自宰執已下應曾賜金帶者並納赴官。又詔毀神霄金。

寶輪悉以充數。

二十日辛巳散遣使臣於諸門分頭交納金銀。

金人掌受納者求瑕指疵動輒退易金不甚赤銀不成蜂窠段子薄皆不用至毆擊使臣意欲賂送官吏多以大蒜沙糖針線花藤賂之。

二十一日壬午毀官屋賣薪以濟民。

民乏柴薪上憫念之乃令四壁毀官屋置場委官賣柴以濟其闕先是十六日上遣人語二酋(改作帥)欲開諸門令細民樵采自給粘罕(改作尼堪)不許曰:但令折屋燒虜(改作敵)薄城以來每夜或日晡柵中鼓顰四發及得城後擊於城上謂之平安鼓城中牆屋皆震聞者不聊生自是間一擊之不複如往日矣。。

二十二日癸未大雪詔軍民樵采萬歲山竹木。

是日大雪盈尺上念細民之失所降詔曰:風雪大寒小民闕乏柴薪多致凍餒皆朕不德所致萬歲山許軍民任便斫伐由是百姓爭往焉以千萬計多為軍兵擅之。

知信德府梁揚祖以兵至北京。

梁揚祖自將五軍以武義大夫張俊武翼郎苗傅範實武功郎祁超從義郎蓋淵統製一萬人自信德府起發至北京王撫循周至徐問揚祖曰:諸將誰最得力揚祖曰:張俊最得力金人數至信德府城下俊出戰屢捷王擢俊為大元帥府統製。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七十二校勘記。

所有郭京傅臨政等(脫所字)逐處隱匿者(處誤作慮)請號以行恐四方隔絕日久未免惑疑(原脫恐四方十一字)守臣親屬質於軍(脫質字)內翰(翰誤作朝)竊慮未見罪責(未誤作為)即日除觀察使(脫即字)諸將曰:虜人在滑(脫諸字)失火煙焰亙天(脫失字)謂左右曰:無之(脫曰:字)投牒黃河中央(脫投字)上四軍(軍誤作庫)各執旗幟為辨意氣揚揚(辨誤作辦意氣誤作運及)爭持文領照會(文誤作交)衝破斷我軍(脫衝字)天下甲兵四集(兵誤作陳)。又詔毀神霄宮(脫宮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