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九

政宣上帙九。

起宣和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亥,盡九月二十三日己卯。

二十四日辛亥耶律淳死(改作卒)。

燕王自馬擴之歸。又聞天祚之信憂懼成疾是夜疾篤死無嗣蕭幹立其刀蕭氏權主軍國事號皇太後改建福元年為德興元年天祚聞淳死下詔曰:天命至大不可以力回神器至公示聞以智取古今定論曆數難移是以聖人戒於盜竊故秦晉國王耶律淳九族之內推為叔父之尊百官之中未有人臣之重趨朝不拜文印不名嚐降璽書別頒金券日隆恩禮朕實推崇眾所共知無負於爾比因寇亂遂肆窺覦外徒有周公之儀內實稔子帶之惡不顧大義欲償初心任用小人謀危大寶僭稱帝號私授天官指斥乘輿偽造符寶輕發文字肆赦改元以屠沽商賈為翊戴之臣以佞媚狙詐處清密之任不逾累月便至台階刑獄濫冤紀綱紊亂恣縱將士剽掠州城致我燕人陷於塗炭天方悔禍神不助奸視息偷存未及百日一身殄滅絕嗣覆家人鬼所讎取笑天下而。又。

輒申遺令擅建長秋妄委婦人專行偽命其逆臣處溫父子同恣貪婪殺戮無辜助為不法眾心離散立致分崩狼狽荒迷容身地針罪誠難貸令必在行假其餘生庸示寬大據耶律淳大為不道棄義背恩獲戾祖宗朕不敢赦應所授官爵封號盡行削奪並妻蕭氏亦降為庶人仍改姓虺氏外據皇太叔並妃別無關礙更不施行其封爵懿號一切仍舊嗚呼仰觀天意俯徇輿情勉而行之朕亦不忍。且仲尼作春秋亂臣賊子懼後之為臣子者可不慎歟。

初燕王病臥於城南瑤池殿李奭父子與陳泌等陰使奚契丹諸貴人出宿侍疾燕王危篤處溫托故歸私第欲閉契丹於門外然後乞王師為聲援契丹知遂不果後永休縣進納人傅遵說隨郭藥師入燕被擒告說李處溫父子常遣易州富戶趙履仁劉耀齎文字通童貫欲挾蕭後納土大宋履仁授朝散大夫劉耀均州團練使見充宣撫司準備差使蕭後引問處溫等示其前後罪犯遂無以對處溫賜自盡子奭淩遲處斬籍其家貲得見錢七萬餘貫金銀珠玉稱之自為宰相數月之間四方賄賂公行初處溫父子聞天祚播遷勸立燕王僭號以圖恩幸及燕王死後恐契丹亡失其所依亦遣人北通金國俟其大軍之來期以內應一南結童貫願挾蕭後納土以歸皆非至誠蓋所以宛轉欲為身謀而至此反為身害朝廷撫定燕山府追封處溫為廣陽郡王子奭保甯軍節度使以本宅為廟。

《北征紀實》曰:李處溫者遼國故相李儼之子也。嚐諫天祚以國危使奉中國不納及九大王立以推立功而相之與四軍大王者對主國柄後。又輔蕭後說肅後歸朝乃密遣人通好二帥約日以燕山降及蕭後歸而二帥失信不能周旋於其閑事泄處溫為四軍所殺而抗王師矣。虜(改作燕)人知其國。且亡而中國必欲故地也。是以不戰而聽順謂中國既得所欲而彼尚可假中國之勢存其血食而已然中國之意期於必滅之而後已是以虜(改作燕)人後複說女真犯(改作入)中原傾我根本皆以複讎也。中國失之甚者尤在,於是。

又曰:遼既無主群臣乃即燕山立其叔九大王耶律淳號天錫皇帝遂降封天祚為湘陰王適乃中國犯盟不惟我師不堪戰。且九大王者素得人心我。又不直是以破貫如拉朽然及聞敗群小大沮一帥議退。

師上意亦欲。且罷將複與九大王約舊好獨王黼力主之百端激上意以成其奸因從經撫房降禦筆以飭二帥曰:狗性從頭殺便會走(刪曰:狗至此九字)會九大王者適病死而遼人奉其妃號蕭後為主故遼勢更熾,於是再出師矣。。

七月二十六日壬午王黼再議興師。

童貫蔡攸自瓦橋關莫州回河間府忽知中山詹度奏耶律淳死燕人越境而來者皆以契丹無主願歸土朝廷為言朝廷猶豫未決間太宰王黼欲功高蔡京力主再興師議手詔優允,於是悉諸道兵二十萬期九月會三關詔貫攸母歸異議者斬,於是伐燕之議成矣。。

八月丁亥朔檢校少傅河陽三城節度使劉延慶為都統製進兵。

封氏編年曰:朝廷以檢校少傅河陽三城節度使劉延慶代種師道為都統製耀州觀察使劉光世代辛興宗同州觀察使何灌為副統製。又分廣信兵駐安肅遣張思政權領賜延慶旌幢七寶金槍禦袍束帶以寵其行議兩道進兵延慶複營古城光世灌駐兵廣信此時契丹以連月塞上無警留兵新城主將四軍大王蕭幹太師大石(改作達實)要牙以燕王淳病先次並入燕結謀策立蕭後不暇來白溝延慶瞰亡數遣將鄭建雄李紹等渡河侵掠俘獲甚眾而牛欄監軍領本族契丹會鄉社丁出沒於廣信界光世出兵迎戰其將冀景趙明任明等首摧賊(改作敵)鋒萬計貫表其功擢光世威武軍承宣使寵錫甚渥俄詔華州觀察使楊可世複赴朔方宣司聽候差使貫令守安肅軍時漢燕良民轉為憂苦嚐思南歸未有以發因光世兵至往往來降。

宇文虛中劄子論收燕山利害。

契勘契丹二百年強國方其盛時自處尊行僭中國之名號(刪僭中至此六字)指歲賜為獻納招攜附屬力製方夏今來遵奉睿算按兵臨邊曾未半年戎虜(刪此二字)震威懷德亟遣使人祈哀請命其言遜順至有雖循舊製惟命是從之語蓋自三代以來摧強敵為附藩未有速於今日者今欲盡複燕山或使納土臨以大兵假以歲月固亦可致但天生夷狄不可盡滅(刪天生至此八字)知彼知己當圖萬全今具合計議事如後伏乞朝廷集議詳酌施行一兵有勝負乃古今之常理。若十萬全軍出塞攻取涿易未拔或雖得涿易而守備未。

完人心未固聚兵至燕燕未肯下相守半月以上攻之不拔後無援軍糧道不繼利害如何一今來夏人竭國點集次第甚大。若以此兵逆舊虜酋(改作主天祚)自西而來我軍攻燕未下相遇於燕城之外其利害如何一女真兵馬見在中京我軍十萬未必能圍合燕城女真守約不遣助兵入關其利害如何一。若我兵未能下燕女真入關一舉而拔掠為空城以城歸我不惟繕守費力。又恐為夷(改作敵)所輕其利害如何一契丹昨來遣使女真願為附庸女真不納求附朝廷觀其意蓋是畏女真愛中國避強悍歸仁義今西夏以重兵壓雲:中狡詐窺伺托為存亡繼絕之言其意甚遠。若契丹北為女真所拒南為中國所棄收拾餘燼翻然決計乘夏人聚兵之地割地以為約積糧以養兵不惟王師入燕為所牽製亦恐他日西北邊事未有甯息之日一。若大金取燕不得之後卻與開納許之以稱藩比之今日未舉大兵其恩威兩全利害如何一。若果得燕地一府九州五關三十餘縣。又逐旋築寨建堡營置守備人兵糧草調發措置何所從出一女真兵馬或為夏國勁兵所挫,或以久客遠征一旦歸國我未得燕或得燕而守備未固與女真大兵聲勢相遠其利害如何一。若得燕之後胡虜雜類(改作關外別部)依附旁近險阻或通款舊酋(改作天祚)或別立酋長(改作新君)西後償可久戍北兵不可倚仗永遠警備利害如何一。若西夏大兵助送舊酋(改作天祚)不能入燕不得誌而歸蓄怒乘虛卻於陝西河東出沒牽製作過其利害如何竊謂今日為國家大計須期永久安逸不費兵馬錢穀公私事力坦然無北顧之憂費省力暇過於昨來與契丹通好時方為穩便。若兵連不解征伐防托或滅虜之後(刪此四字)調發勞費大過於未用兵以前其利害不可不計。

九月三日己未烏歇(改作烏頁)等至國門詔以趙良嗣充館伴使起居郎檀棹充館伴副使中使李琮童師禮就班荊館押賜禦筵。

燕雲:奉使錄曰:烏歇(改作烏頁)高慶裔行次多是理會舊例計較禮數如乞就都亭驛安下上殿賜宴差館伴使副之類童師禮傳聖旨令臣良嗣諭與使副貴國兵屯白水泊雖已多時亦有未是處契丹舊酋(改作主)元未曾捉得亦未殺了。又聞契丹舊酋(改作主)走入夏國借得人馬過黃河奪了西京以西州軍占了地土不少不知來時知子細否使副答雲:來時聽得契丹。

舊酋(改作主)在沙漠已曾遣人馬追趕次第終須捉得兼沙漠之間係是韃靼蒯古子(刪此三字)地分此兩國君長並已降拜了本國待走那裏去國書中已載矣。。

十一日丁卯引烏歇(改作烏頁)高慶裔見於崇政殿。

烏歇(改作烏頁)高慶裔上殿跪奏曰:臣等來時大金皇帝傳語大宋皇帝為契丹昏(改作舊)主無道因舉輕兵再伐遼國大獲勝捷所有舊漢地事專遣使人等稟議上遣師禮傳旨諭以謝大金皇帝遠遣使人到闕所有回答國書待親筆寫去以見相待厚意契丹昏(改作舊)主尚在沙漠早捉拏了甚好有計議等事可詣宰相王黼賜第商量上待烏歇(改作烏頁)等甚厚屢差貴臣主宴賜金帛不貲至輟禦茗調膏賜之引登明堂入龍德宮蕃衍宅別禦離宮無所不至禮過契丹數倍而慶裔渤海人尤桀黠(刪此三字)頗知書雖外為恭順稱恩頌德不絕詞而稍稍較求故例無虛日如乞館都亭驛乞上殿奏事朝廷以兩國往來之儀未定請姑俟他日況契丹修好之初未嚐如此慶裔遂出契丹例卷麵證朝廷之非請載之國書為據朝廷不得已皆從之乃賜金帛袍段與夏國錦褐皆辭而不受。

十三日引詣王黼第計事烏歇(改作烏頁)等庭趨訖升堂講賓主禮而。且受回書。

汪藻謀夏錄曰:烏歇(改作烏頁)辭聖旨諭使人燕中無主止是四軍領兵為邊患及挾女主猖獗豈金國可容早擒之為佳烏歇(改作烏頁)慶裔曰:四軍夔離不(改作古爾班)漁產汝何人敢爾哉!回本國當奏陳時朝廷屢以勝契丹欺虜(改作金)人而有一四軍不能製反仗虜(改作金)人擒之自相矛盾矣。。

九月十五日辛未遼人知易州高鳳遣僧明讚詣宣撫司約來降。

封氏編年曰:知易州高鳳與通守王悰共議雲:天祚播遷燕王厭世女主初立謀遷漢人或聞欲行誅戮漢人被害吾輩安得奠枕今者南國宣撫被旨吊伐漢人往往南歸今蕭幹林牙見在燕京可密遣人歸款南朝使南兵來此內外相應盡殺契丹我輩可免日後之苦悰遂謹諾得僧明讚令來宣司讚具說漢人朝暮延頸顒望日俟天兵欲歸王化積有歲時今者伏聞朝廷詔詞寬厚檄榜丁甯。又聞宣撫司日收歸明不下千百今日知易州高太師通守王少卿專遣明讚來見宣撫欲乞擇起兵月日來抵易州當以內應誅戮契丹伏候鈞旨貫既察來情。又使劉延慶。

審問真實密令明讚先歸期以二十日約天兵前到城下貫許以事濟口賞之以官先次厚勞令歸。

十七日癸酉宣撫司檄劉光世令應易州。

十八日甲戌烏歇(改作烏頁)等入辭於崇政殿差趙良嗣充奉使大金國國信使兼送伴武顯大夫文州團練使馬政充同送伴閣門宣讚舍人馬擴充國信副使。

烏歇(改作烏頁)等辭上令童師禮傳旨契丹昏(改作舊)主尚在沙漠早捉拏了當為彼此之利今來國書事目並係親筆寫去以見相待厚意。

朝廷國書。

書雲:使航洊至聘禮增華載修睦之勤益稔締交之厚。且承親臨軍旅遠撫封陲用申吊伐之二以訖威懷之略逖聞風義深慰忱誠自審舉軍至西京即遣童貫等領重兵相應河北河東兩路屢敗契丹俘馘甚眾軍聲蚤震諒已具知所有漢地及夾攻等事並如昔遣趙良嗣所議與累次國書並馬政所齎事錄大信既定義無更改其餘具如《別錄》大軍屯駐並邊已久冀敦守信約來應師期共成取亂之圖永洽善鄰之契候當秋凜順保天和今差大中大夫徽猷閣待製趙良嗣等充國信副使有少禮物具諸別幅。

專奉書陳達不宣謹白。

事目。

一昨遣趙良嗣計議及累次國書所載並令馬政齎執事錄所議漢地等事係五代唐以後所陷營平幽涿薊檀順蔚朔應雲:新媯儒武寰等州舊漢地漢民內幽州係今契丹所稱燕京其餘州縣有契丹廢並及改正名號去處候收複訖彼此畫定封疆一自聞舉兵到西京即遣太師童貫等領兵相應大軍自今年四月以後屯駐河北路極邊累與接戰大獲勝捷依元約合夾攻以未見金國進兵夾攻未曾深入緣契丹日近犯邊。若因追襲乘勢盡收燕地不須夾攻外。若未收複即合依元約夾攻所謂夾攻者係本朝自涿易等處進兵至燕京金國自古北口等處進兵至燕京西京管下漢地候收複燕京畢日彼此夾攻其漢地外地土合屬金國占據一契丹舊主見在天德軍地北夾山一帶藏泊見帶領所借夏國兵馬及勾取朔州等處正軍鄉軍護衛欲禦敵金國燕京見般送銀絹赴舊主處賞設夏國來人兵其舊主。若不〈巢力〉除於金國終為後患一夏國素務矯詐昨聞嚐遣使詣金國賀功其實力助契丹至公行文字詆毀金。

國甚切及勾集眾兵借與契丹聞累與金國接戰已占據契丹金肅州河清軍天德軍雲:內州。若不討伐常作提虞必為金國深患其詆毀文字可付與使人近據河東路繳到金國深患其詆毀文字可付與使人近據河東路繳到金國軍前都元帥府牒內一節稱燕京路候秋涼以兵收去三國其間將欲如何。又牒稱二國往來事慮有下手先後據此雖意是夾攻緣文字語言未是彼此合守夾攻元約施行。

二十日丙子劉光世進軍應易州之約至白溝為牛欄軍所敗不得前。

封氏編年曰:是日劉光世遣冀景趙明翟進為先鋒光世楊惟中為中部張思政為殿軍次白溝牛欄賊(改作軍)千餘從古城出與先鋒人接戰初我軍以為易州來納款不為之備偶爾遽戰為賊(改作敵)所乘中部與殿後皆不得前前軍轉戰至古峰台西複挫衄易州城內望風以為王師至矣。太師高鳳先令漢人趙秉淵密為之備至是盡殺耶律夷(刪此字)契丹或告南軍不勝鳳與秉淵等相顧失色僧明讚曰:事已。若此。且可閉門固守以待王師日晚牛欄賊(改作軍)至易州知高鳳內變以為王師詐敗必有措畫急反北奔鳳再遣人來宣撫司言契丹耶律本州已行剿絕牛欄兵騎亦已北奔乞遣人兵前來。

二十三日己卯遼將都管押常勝軍涿州留守郭藥師上表以涿州來降。

是日遼人都管押常勝軍涿州留守郭藥師囚涿州刺史蕭慶餘遣團練使趙鶴壽帥精兵八千鐵騎五百一州四縣來降。

封氏編年曰:藥師表雲:臣聞天有道則成民非後何戴是謂天人之極致,豈非古今之常情百姓係心素積北夷之怨一時翹喜鹹歸中國之明(刪百姓至此二十字)臣躬領州縣僚屬豪右子弟官員僧道軍吏百姓等奮臂約一萬人斬首至三千級允屬傒蘇之望舉懷賴慶之思。

燕雲:奉使錄曰:表雲:藥師言伏聞番漢之人實為異類羊狼之伴不可同居自生夷貉之鄉未被衣冠之化常思戴日何啻望霓(刪藥師至此四十一字)一昨天祚皇帝怠棄鑾輿越在草莽萬姓無依棲之地五都有板蕩之危雖宣室嗣圖旋至奄忽女後攝政尤難撫綏誠天命之有歸非人力之能致臣藥師等雖屬多難莫生異心蓋所居父母之邦不可廢臣子之節今契丹自為戎首竊稔奸謀燔燒我裏廬虔劉我士女報之。

以怨撫乃以讎臣藥師等以是競思戴舜以同心不可助桀而為虐今將所管押馬步軍用申懇悃伏願皇帝陛下副茲多望憫此哀鳴特開天地之恩許入風雲:之會實所願也。非敢望焉臣藥師等無任瞻天慕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以聞臣藥師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言宣和四年九月十日遼國常勝。

軍都管押諸衛上將軍臣郭藥師等表奏先是遼人天慶十年金人苦於用兵經歲不出諸路軍馬依舊屯備有東南路怨軍將領董小醜因差討平利州賊坐逗留不進賊平被誅本部隊長羅青漢董仲孫等倡率怨軍作亂餘睹(改作伊都)統兵討之賊勢稍窘郭藥師等內變殺羅青漢等數人遂就招安蕭幹奏留二千人為四營擢用郭藥師張令徽劉舜臣甄五臣各充統領燕王即位改怨軍為常勝軍藥師年少壯貌頗偉岸而沈毅果敢以威武禦眾人多附之初以武勇四軍薦授殿直從征女真積前後功擢守涿州偽後專政契丹欲再謀殺漢人恐應南軍忽得報言易州降大宋藥師有意歸明時四軍蕭幹聞我軍再壓境自燕來涿州而藥師以為圖已乃與張令徽劉舜臣甄五臣襲詵趙瑄韓璧謀叛既決乃召蕭幹開晏款密。且以曆數符讖說其歸漢四軍怒曰:吾薦汝於朝授此官職,豈可背朝廷藥師以為幹必從請。又嚐受薦恩初不敢害幹幹當此之際所領兵不多。又料藥師既叛意其不從慮禍及身遽起啟鑰而去藥師急召所部說曰:天祚失國女政不綱內盜外寇天下瓜分宋天子以好生之德吊民伐罪命虎臣擁重兵下易州壓吾境此勇男子取金印大如鬥之時也。乃以高官厚祿邀吾輩儻強項不進破國亡家噬臍何及眾當如何萬口喧呼無不響應遂囚監軍蕭餘慶等乃遣團練使趙鶴壽帥精兵八千鐵騎五百一州四縣士民奉表來降。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九校勘記。

獨王黼力阻之(阻誤作主)複赴朔方宣撫司(脫撫字)令來宣撫司(脫撫字)趙良嗣等充國信使副(誤作副使)臣聞天下有道則臣民非後何戴(脫下字臣誤作成)。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