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百五十九

炎興下帙五十九。

起紹興四年五月,盡七月。

五月韓世忠自鎮江府來朝。

五日甲寅嶽飛克郢州。

朱勝非自再為宰相首建議遣諸大帥分屯淮南等路各據要害以經略淮北荊襄。又奏襄陽上流襟帶吳蜀我。若得之則進可以蹙賊(改作敵)而退可以保境今陷於寇(改作金)所當先取者乃除嶽飛江西舒斬及湖北諸州製置使俾自沔斬以進。又使淮西軍合勢並進以犄角之台諸將雖擁重兵而無分定路分無所責任勝非修法度嚴紀律明號令某帥當某路一定不複易皆授廟算成畫以出。又命司農卿沈昭遠往總軍餉師眾素飽故皆奮勇以進,於是朝廷以牛皋習知漢上地利遂俾從飛飛即辟皋為唐鄧襄郢安撫副使兼統踏白軍皋自歸朝朝廷授以蔡唐州信陽軍鎮撫使兼知蔡州未到治所番偽(改作偽眾)杳至戰無虛日朝廷恐皋終困偽地即詔歸行在皋見上因陳偽齊滅亡之道中原可複之計有進士郭良馬驥姚時行者皆補文資至是飛得皋甚喜知大功必成改皋為神武後軍中部統領兼製置司中軍統製軍毀發飛命不得踐民禾稼皆秋毫澉犯至郢州令荊超降超不從有偽知長壽縣劉某者登城發言不順飛怒令軍中城破必生致劉某既得郢超已投崖而死生擒劉某至飛令淩遲斬之(舊校雲:接宋史本紀作嶽飛複郢州斬偽齊守荊超非投崖而死)。

嶽飛克襄陽府。

偽積壓襄陽府李成聞已失郢州荊超投崖死乃棄城而去王師遂入襄陽。又進複唐州。

六月太白晝見熒惑犯南鬥。

嶽飛克隨州。

初嶽飛命張憲引兵攻隨州月餘不能下牛皋請行乃裹三日糧往眾皆笑之既而糧未盡而城拔悉推其功與憲。且曰:吾之存心者國事耳功功何爭為君子多皋之不伐生執偽知州王嵩送襄陽府淩遲處斬飛取京西數州董先頗有功先以紹興三年來降飛飛用為選鋒軍統製。

七月劉光世來朝。

吳玠加檢校少保。

吳玠進官賞饒風關之功也。。

禦史中丞辛炳出知漳州。

辛炳為禦史中丞屢言宰執大臣之罪而罷黜之朱夢說見當時尚禽色之樂多無用之物二聖播遷而未還中原陷沒而未複萬民塗炭而不安上無良相朝乏賢臣乃貽書於炳責炳不諫炳惶恐袖夢說之書上殿奏陳上不悅時夢說為嶽飛軍幹辦公事乃諭飛罷之飛厚贐夢說而謝徽宗時屢獻直言後登進士第累遷泰州軍事推官飛聞其賢辟為幹辦公事。

中興姓氏錄曰:朱夢說字肖隱嚴州人博學有為國憂民之心政和閑見宮中奢侈內侍亂政小人滿朝賢士竄盡乃於五年正月六年九月皆上書言天下事七年。又上言入仕之源太濁不急之務太係宦寺之權太重雙曰:天下搜采花木製置什物京師置局修造。又曰:諸路漕司無積年之儲需常平有借支之弊。又曰:東南困於水尜西北擾於蠻夷州縣嚴於督責良民敝於敷配。又曰:陛下累層巒以為麋鹿之苑浚汙池以為魚鱉之宅起樓觀以為禽獸之籠。又曰:宦官委任華重名勸四方營起私第強奪民產名園甲第雄冠京師賣官鬻爵貨賂公行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蓋位高而不可抑勢大而不可製官人以爵而有司不敢問其賢否刑人以罪而有司不敢究其是非祿養之臣畏罪而不敢言四方之士欲言而不能達乞斬臣頭以令於市。又上書宰相力言宦言之害願力為天子言之無恣目前之欲以階後來之禍其大略如此徽宗不悅士大夫皆傳其忠後以進士及第靖康初開府儀曹孟鉞乞召夢說而用之未及召至金人陷京師後累遷泰州軍事推官湖北京西宣撫使嶽飛聞其賢辟為幹辦公事隨飛入朝複見時尚禽色之荒多無用之物二聖播遷未還中原陷沒未複上無良相朝乏賢臣上書於禦史中丞辛炳責其不諫炳摧書奉上上不說諭飛罷之飛厚贈夢說而謝遣之。

朱夢說進徽宗皇產時務策臣聞為武職者必欲適草莽冒矢石奮不顧身誓以革囊裹屍而後已至於攻城陷陣被堅破敵出萬死一生之地然後能壯國威立殊勳者何哉!蓋忠精之氣副之以勇敢使其有不能自己者矣。為文臣者豈其不重於將乎!當其蒙父兄之教考聖賢之書必欲致身於青雲:之上佐君。

澤民使功名垂萬世德澤流後昆而後已及其上不見知於其時豈肯甘心淒淒然為窮人與萬物同腐哉!即欲立一危言效一奇節時之得失為萬乘一言儻蒙省悟則民受其賜或忤聖聰則自蹈鼎鐫茲變士之素誌也。臣愚雖不能披堅執銳效死於軍前實欲獻言進策膏身於斧鉞臣雖嚐於政和五年正月初六日及六年九月初七日以狂妄之言兩忤聖慈矣。既蒙陛下赦其愚直不加誅戮而臣尚不知悛敢於批鱗犯諱者何哉!茲變忠義之氣使牙不能自己者矣。然方今平治之極臣複何言哉!而臣切以謂累崇高者難為力享安榮者易以驕陛下既臻平治如此豈易為力哉!當少加畏慎而無肆怠忽可也。臣觀今日之失有三太何謂三太曰:入仕之源太濁不急之務太繁宦寺之權太盛臣所以持芻蕘之見冀裨聖德之萬一然臣知此言之上獻陛下見怒亦死不見怒亦死陛下見怒臣當死於輦轂之下儻蒙陛下加卹而不見怒臣不死於道即死於囹圄何則蓋用事之臣必假手於人以人事致之死地而後已蓋欲杜絕後來之言也。願陛下備閱而詳察之或上忤聖慈先賜誅戮使臣得如漢晁錯王章不死於他人之手免為唐之李世良孟昭圖臣將甘心焉夫將欲任之必有以考之既能考之必知所以因之既知所以因之然後可以責之責之必有功效此任人之要也。夫將欲出之當量所以入之既量所以入之必知所以節之既知所以節之然後可以用之其用必無匱此用財之道也。夫將愛之必知其所以寵之既欲寵之必知所以福之既知所以福之然後可以享富貴矣。其富貴必長保此馭下之製也。夫任人不因其材而責之則敗將及之矣。烏乎!而勝其任哉!用財不量共入而用之則弊將及之矣。烏乎!而給足哉!愛人而寵之不得工段製則禍將及之矣。烏乎!其久處哉!今者入仕這源太濁,豈非所謂用人責之不因其材乎!不急之務太繁,豈非所謂運財不究其源乎!宦寺之權太盛,豈非所謂愛人寵之不得其製乎!臣觀陛下崇三舍養充分人材月書季考鄉舉裏選蓋欲責其成材而考其素行使天下之材由學校而興不欲以請謁之弊得以萌其心奔兢之弊得以逞其欲此陛下聖意高遠非淺近者之所可及也。而有司不能遵奉陛下養賢之意仕進之源既不考其言行之實。又不詢其鄉曲之譽而願仕之人以科舉之途迂以請托之途捷馳騁乎!府寺之庭出入乎!五公之第以財獲用者班班可數因賂得官者比比皆是道路之閑風盛騶從而馳者其人必庸腰金而騁者其家必富何則蓋輸金買勢而致然也。昔有唐張克勤開元閑欲以其五品官推與其甥而裴夷直以謂壞有司法啟後來賣爵之端不可謂識大體矣。今者以此陳乞欲與無服異姓者。又不可勝數而陛下悉賜俞允致四方之人湊於京師者納賄於權門積玉於勢地皆有定值昔之賣官錢入私門者無過是也。傷風敗俗自是崦始陛下曾一念乎!。又嚐見縉紳之士競欲取媚於權門之子悉於市廛易古器鬻畫圖得一珍異之玩即盛價而求售爭妍而乞憐儻合其意美官要職指日可得儒衣儒冠而為侯門之儻賣恬不為恥曆台省者以親姻而獲用不問資考之淺深任府寺者以貨財而見收不問人才之賢否之至悉居侍從英俊沈於下僚古人所謂正百官以正萬民今百官不正民奚為而克正哉!。又曰:源清則流長今賢不肖混淆於朝廷之上則入仕之途奚為而克清哉!臣嚐言之曰:因製造什物收采花石而得官者非無知之豪民即放停之胥吏是等之人誠宜遠逐為可使之廁士大夫之列哉!何則留之。又無才能足以備緩急之用去之雙不減國家之員數徒糜爵賞而玷朝冠耳然是選也。當責之於宰輔之臣何哉!蓋天子職在於論相而已為宰相者宜如何哉!當分任群司以統庶職量才擢用先德後言以上副明天子仰成之德下克承鼎鼐變調之重然則宰相之職為至重而其所責變不輕《書》曰:天工人其代之。又曰:董正治官蓋謂是也。臣謂陛下當責之以其專凡立之以其法舉得其人則均受其賞或濫其選則獨被其責此唐所謂有不職在舉者正此義也。則彼烏敢不崇尚名節抑去浮華官擇人不為人擇官揚清激濁為天下公哉!則仕源不澄而自清矣。上追唐虞(奮庸熙載)之義下躡文王多士以甯之風,豈不美歟夫不急之務者天下搜采花石四方製置什物京師置局修造是也。也。夫花石愈多而愈美什物愈工而愈巧修造愈煩而愈費此不可不知也。臣竊聞蘇杭之局悉已罷去臣實為天下幸甚然伏見舟車起發什物牛馬般載花石道路上下交錯臣實有疑焉臣竊謂古之英斷之主勇於所欲為而為斷以所欲去而去既以彼為非此主未為是故當一切罷去知惡不能去春秋。

所以譏之而。又況飾宮觀疊危山簷楹繪以丹雘梁楝飭以珠玉費用不貲目擊可見驅役丁匠逃竄無方科責士庶籲嗟道路耗祖宗積累之獻策殫府庫曆年之蓄陛下,豈不為寒心乎!古雲:有之仍舊貫何必改作孔子取焉唐魏徵曰:成功不廢即仍其舊除其不急德之次也。以此為德之次則去廣殿處卑宮為德之上也。可知矣。然則堯舜之君土階三尺茅茨不翦株椽不斬者豈好甘窮約哉!蓋聖人之存心必以天下為懷兆民為念不敢先已之樂而後人之憂不惟不愛民力。又將遺子孫以恭儉也。雖有九年之水而民無菜色者以蓄積多而備先具耳陛下既以堯舜之道治天下須使典謨訓誥之文播於萬世為萬全之聖主烏可使纖瑕以累聖德哉!臣伏聞諸路漕司無積年之儲常平有借支之弊。若以今升平之久士歌於野何施而不可萬一有水旱相乘盜賊竊發陛下將須之民乎!須之國乎!臣。又聞東南困於水潦西北擾於蠻夷州縣嚴於督責良民敝於敷配如此雖名為比屋可封之俗實無安堵這民以京師觀之固為家給人足矣。。若以天下觀之四方之民雖不衣牛馬之衣食犬彝之食然接新之儲亦蔑如也。臣。又聞淮甸之閑餓莩枕屍相屬有司畏罪而不敢聞長吏思賑而無術致陛下仁恩惠惠能遍及萬方良可為長太息也。牙雖無雄才以濟時用實敢以丹言上忤聖意而不避罪也。陛下儻。若輟後苑木石花竹之旨下瀆於民亦可以日活千萬矣。水之流行災福所係前年秋水遂致汎漲漂沒廬舍河流妄行衝敗隄埽豈上天之意無故而然乎!尚未聞陛下有罪已之詔去年洪水複爾暴至不知所從來豈民之災運適當其時在天數有不可逃乎!豈天意諄諄欲悟陛下乎!尋聞李綱因言而獲罪張勸緣諫而見黜夫人君之用人必以忠義為先儻或附下罔上則在所不赦蓋欲忠言嘉謨日陳於前縱麵折庭諍尚。且優容之期於日聞所未聞也。臣嚐聞孟子之言至於君之高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孟子之意雖欲救當時之弊臣竊以孟子之言為失夫君雖視臣如犬馬為臣者亦當竭犬馬之力以報烏可視之如國人乎!臣觀李綱張浚不欲負陛下平昔眷遇之厚恩欲盡犬馬之報陛下豈忍以堯舜之聖而遽負二臣乎!。又聞陛下累層巒以為麋鹿之苑浚汙池以為魚鱉之宅擴樓觀以為禽獸之籠臣恐傷陛下仁民愛。

物之美化陛下何不任山川以遊麋鹿因江河以宅魚鱉擴宇宙以籠禽獸使聖人之德及乎!幽深高遠邁唐虞。若予之歌追成周行葦之詠,豈不盛歟夫致治之要在乎!澄本正末明理安分慎賞罰公錫予振綱紀定名位雖有巧偽不得肆其奸雖有讒佞不得恣其欲雖有狂悍不得竊其威雖有權貴不得逞其誌如此則上無陵下之暴下無侵上之僭眾賢和百姓安協協神人來休祥矣。。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一百五十九校勘記。

有進士郭良驥(誤作郭良馬驥)漕司無積年之儲需(需字衍)烏可使之廁士大夫之列哉!(烏誤作為)鼎鼐調變(調變誤作變調)凡立之以其法(一作立之以為法)。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