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二百十七

炎興下帙一百十七。

起紹興二十年二月,盡紹興二十一年八月四日辛未。

紹興二十年二月金人遣使來報即位。

五月金人遣使來加生辰。

九月陳誠之為大金賀正旦國信使錢愷副之。

王曮為大金賀生辰國信使趙述副之。

十二月金人遺使來賀正旦。

紹興二十一年五月金人來賀生辰。

八月四日辛未韓世忠薨。

韓忠武王中興佐命定國元勳之碑曰:王諱世忠字良臣姓韓氏世為延安人名聞關陝嚐過米脂寨姻家會飲日已夕而關閉王怒以臂拉門關鍵應手而斷旦視之其木蓋兩拱餘關吏駭服年未冠以敢勇應募鄉州挽疆弓二百斤嚐乘悍馬手舞鐵槊奔馳二郎山峭壁閑觀者膽裂同列我一人敢繼者軍府校藝獨用鐵胎弓所向雖金石皆沿貫其騎射絕人類此時崇甯四年也。屬西方多事王每聞邊報遽至輒上馬,或不俟鞍而奮喜與交遊痛飲資用通有無,或不持一錢相從詣酒肆貫酒期於戰獲鬻級以儻王出必多獲由是同列皆饒給銀州之役將從黨萬以行父母素鍾愛不許王固請於贈公曰:大丈夫當建功業取公侯豈宜齪齪自守贈公奇其誌乃聽去軍前至而城閉王直排扉入斬主將擲首陴外三軍乘之大克繼而夏人以重兵來寇蒿平嶺王與黨萬悉精銳鏖戰賊解去而突騎忽出閑道擣我營將士驚愕王獨部敢死士殊死鬥賊少卻一來殿見一騎士甚武揮槍而前五問俘者為誰曰:十軍監軍駙馬郎君列〈口移〉(改作烏頁)也。五躍馬從之斬其首賊遂大潰由是西邊益服王威名朝廷議複燕山調諸將以行至則皆潰王往見劉延慶抵滹沱河獨與蘇格等五騎俱逢虜(改作夏)騎二千餘從者失色王遣五騎列於高岡戒勿動值燕山潰座儼會然皆重傷者王即命艤舟河岸約曰:虜(改作敵)奔即鼓譟取聲勢王乃獨躍馬薄賊回折自如虜(改作敵)疑之分為二隊據坡以視王出其不意突刺二執旗者因縱擊格等五騎應於後舟中潰卒亦鼓譟如約虜(改作敵)疑我伏發遂大潰追斬甚眾欽宗即位之初王方從梁方平濬州金人大軍已壓濬境方平漫不顧以為他盜王說曰:今之來者金虜(改作騎)耳願公速整行陣為護河計河一失守宗社阽危公可忽乎!王忠憤由中詞氣激烈方平怒俾王以三千騎當敵名曰:硬探實欲致王死地王遇敵輒戰以實歸報方平猶以為紅巾賊不設備及虜(此字改作金兵)進逼屯子橋則方平猶以為紅巾賊不設備及虜(此字改作金字)進逼屯子橋則方平脫身遁矣。五師既失主帥數萬之眾皆潰虜(改作北)騎大至數陷於重圍中意氣彌壯挺槍奮躍而前所向披靡虜(改作敵)歎異少卻即潰圍出殿諸軍焚橋而歸至京師欽宗聞王勇冠三軍召對便殿。且詢方平失律這狀王條奏甚悉轉武節大夫物召諸路勤王兵入衛王隸京城四壁為統領屬虜(改作金欠許割三鎮而還王淵為河北部管辟王為先鋒統製有勝捷軍統製張師正者戰敗轉徙大名留守宣撫使李綱斬之以徇師正所部本童貫牙兵初貫創勝捷軍極諸軍之選每禁軍一指揮所選止一二人或三四人皆人物魁梧武藝超絕者才得五千餘人後隸師正師正死此軍懷反側遂相約為亂鼓行而東刦掠淄青閑影附脅從者四五萬號二十萬所過亡複噍類山東刦擾王以戍將寓大名雅為綱所器重遂檄王以所部五百人討之至淄河以軍分為四隊布鐵蒺藜窒歸路令曰:前則。

有功退則有死怯走者許後隊殺以為功,於是士皆效死莫敢回顧至半夜縱兵襲賊寨賊既驚擾旦而複戰大破之斬其魁李複餘悉奔潰將所降朝京師欽宗每賜對慰獎甚渥賜衣甲槍牌除正任單州團練使就命將所部屯滹沱河真定失守王知滹沱形勢已蹙去之趙趙守蓋王淵雲:淵得王以自固虜(改作金)再入趙知王在焉攻益急粟殫援絕孤城更數日殆破王一夕擣其營虜(改作敵)大驚亂翌日遁去後有自虜(此字改作金營)來者始知在酋(此字改作帥與)二都統是曰:被槍以斃眾遂不能支除嘉州防禦使將所部還大名總管趙野辟為前軍統製今上皇帝時以天下兵馬大元帥駐濟陽王領所部勸進複自濟陽次南就虜(此字改作金人)縱兵逼城人心危懼王據宋王台力戰虜(改作敵)穆稍卻翌日再至而酋(改作其)帥白馬三郎以眾數萬薄城王時所將近千人與賊(改作敵)遇即單騎突之斬酋(改作其)帥以還部兵乘勢鏖鬥虜(改作敵)眾遂潰南京圍解郡守率父老迎謁居民焚香夾道多感涕者,於是還詣濟陽勸進遂扈蹕如南京今上即位換光州觀察使帶禦器械王請移蹕長安下兵收兩河朝議不從建禦營以五為左軍統製詔平濟州山口賊(解寶)王大力李顯等所向剿除升定國軍承宣使依前帶禦器械製曰:解趙城之圍威鎮河朔卻胡馬(改作朔方)之牧(改作勁)效著睢陽皆記實也。車駕幸維揚王以所部扈從甫至賊有張遇者號一窩蜂既破儀真自金山以眾來降者抵城而不解甲扈從得危懼王單騎造其壘曉以逆順禍福叱使速降眾遂解甲聽命李民擁眾十萬亦既來降比至維揚複狼顧整勵器械詔王淵處置淵以屬王王往諭旨誅梗議者劉彥驅李民以出縛小校二十九人送淵戮之以民隸王軍分其眾屬大將張浚等事遂定授王京西等路捉殺內外賊盜時虜(改作金)再犯(改作攻)河雒王率敢死士戰於孝義橋所殺已數千人而別將以後軍先退虜(改作敵)眾乘我王身被鏃如棘卒力戰以免後至汴詰先退一軍皆斬左右趾以徇威令大振自是軍不複敗矣。召不行在授鄜延副總管加平寇(刪此二字)將軍承宣使帶禦器械統製如故未幾詔王領所部如山東王聞車輕幸錢塘遂由海道趨行在時建炎三年也。兀術(改作烏珠)入寇(改作南下)車駕複幸臨安命杜充以尚書右仆射守建康王守鎮江兼製海道王方治舟秀之青龍無何充以建康叛降於兀術(改作烏珠)遂自。

建康取亙在直至廣德徑趨臨安車駕。又幸四明王聞之亟以舟師赴難未發兀術(改作烏珠)聞王在京口遽勒三十萬騎北還王即奏願留江上剿除使絕南牧之患遂提兵截大江以邀之獲先鋒將鐵爪鷹李選今上賜劄曰:比在會稽呂頤浩獻議欲地兵京口邀截歸路遽覽來奏腦力產上方略實契朕懷惟卿忠憤之誠謀慮之審千裏之外不謀而同載觀規圖深所嘉歎今以獲賊(改作敵)資財物帛盡與將士並將空名告劄二百道用資激賞兀術(改作烏珠)遣使通問王亦遣使臣石皋報之約日會戰戰數十百合虜(改作敵)終不得度複使致詞願還所掠以假道不聽請益以名馬雙不聽虜(改作金)乃益兵儀具勢接建康兀術(改作烏珠)軍於南撻辣(改作達蘭)軍於北王提海艦中流南北持黃天蕩四十有八日兀術(改作烏物)窘甚求打話王酬答如響時(於所)佩金鳳瓶傳酒縱飲示之虜(改作敵)見王整暇色益沮乃祈假道甚哀王曰:是不難但迎還雨宮複舊疆土歸報明主足相全也。兀術(改作烏珠)語塞。又數曰:求登岸會語王以二人從見之複伸前懇而言不順王怒。且罵引弓將射之亟馳去虜(改作敵)自知力憊糧竭久或生變而王舟師中流鼓枻飄忽。若神凡古渡津口。又皆以八麵控扼生路垂絕乃一夕潛鑿小河三十裏自建康城外之江以通漕渠刑白馬剔婦人心兀術(改作烏珠)自割其額血祭天幸風濤少休竊載而逃王課知其謀悉舟師督戰風弱帆緩虜(改作敵)得以輕舸渡去土人稱為番人河其後秦檜主和更名新開河雲:(刪士人至此十九字)先是王治兵鎮江嚐曰:是閑形勢無如金山龍王廟者虜(改作金)必登此觀我虛實乃遣偏將蘇德以二百人伏廟中。又遣二百人伏岸下約曰:聞鼓聲岸兵先入廟兵繼出數日虜(改作敵)至果有五騎趨入廟廟中之伏喜先鼓而出五騎振策以馳僅長時期人二有一人紅袍白馬既墜複跳而脫詰二人者雲:即兀術(改作烏珠)也。是舉也。兀術(改作烏珠)僅以身免俘獲殺傷日不可勝計所遺輜重山積所掠男女獲免者不知數。又獲龍虎大王舟千餘艘捷聞今上賜劄曰:卿比統舟師邀擊虜寇(改作強敵)忠勇之節遠近所聞相拒大江殆彌兩月殺傷莫計俘獲良多所有已立功人早以功狀來上當優與推恩。又劄曰:胡(改作北)馬飲江大肆殘虐卿感激忠憤慷慨自期獨提全軍往邀歸呼將士用命水陸齊攻捷音遽聞殺獲甚眾言念忠勞不忘嘉歎未幾除檢校少師武成感德。

軍節度使神武左軍都統製詔除太尉師還建康乃置背嵬親隨軍皆勇鷙絕倫者除開府儀同三司節製依舊充淮南東西路宣撫使泗州置司有年以建康鎮江淮東宣撫使駐鎮江是歲兀術(改作烏珠)與酋帥(刪此二字)撻孛耶(改作托卜嘉)合三路兵入寇(二字改作來)騎兵自泗州取淮陽步兵自楚州取高郵塵覆飛鳥今上賜劄曰:覽卿承楚之奏良用駭歎今虜今虜(改作敵)氣正銳。又皆小舟輕捷可以橫江徑渡想卿謀畫已定可保無慮更宜率勵將士戮力剿除此亦卿前日之所論奏也。浙西趨行朝無數舍之遠朕甚憂之卿忠憤憂國朕所素知協濟艱難正在今日切更多算以決萬全。又劄曰:朕以逆臣劉豫外挾強虜(改作鄰)驅率吾民遣兵東響觀其措意必欲圖危社稷人神所共嫉覆載所不容卿為大將乃心王室忠憤之氣實相同之今賊犯(改作敵入)真滁已逼江上而建康諸渡舊為賊(改作要)衝萬一透漏存亡所係卿宜戮力一心以赴國家之急先飾守備徐圖進取無失事機以墮賊(改作敵)計朕雖不德無以君國子民而祖宗德澤猶在人心所宜深念累世涵養之恩永垂千載忠誼之烈興言及此當體至懷王受詔感泣曰:至尊愛勤如此牙子何以生為遂自鎮江濟師以前軍統製解元守高郵遏虜(改作金)步兵而王親提騎隊往大儀以當淮泗之寇(改作衛)伐木為柵自斷歸路大會交佐曰:金人馬步分道並進車駕方在江南有如不勝必為社稷憂諸軍奮忠義以報國此其時矣。吾平昔恨無死所所以拔橋斷路示我生還之望遂大饗戰士士皆感奮氣自百倍會朝廷遣魏良牙使虜(改作金)至淮揚王置酒送別杯再行流星庚牌遝至良臣問故王詒以有詔移屯守江乃撤炊爨班師良牙竊自喜疾馳去王度良臣已出境用馬下令軍中曰:視吾鞭所向夜間六軍大集北行至大儀勒精兵為五陣設伏二十餘處戒嚴聞鼓之鳴則次第起擊良牙至寨虜(改作金)果問我師動息悉如所見以對兀術(改作烏珠)號知兵聞大軍倉卒南還喜甚與群酋(改作麾下)厲兵秣馬直趨江口至大儀五裏所王縱虜(改作敵)騎過吾軍之東直北旗少麾鼓一鳴伏者四發吾軍旗與虜(改字改作金兵)雜出虜(改作金)師亂我師伍伍迭進步隊各持長斧斫馬足虜(改作金)全裝陷泥淖弓刀無所施王東西麾勁騎四麵蹂之虜(此字改作其下)大半乞降餘皆奔潰追殺數十裏死術(改作烏珠)乘千裏馬以遁積屍如邱垤擒其驍將撻孛耶(改作托卜嘉)女真千戶長五百餘人獲戰馬五百餘匹器械輜重與山等齊軍勢大振兀術(改作烏珠)還泗上召良臣詰責其賣已將斬之良臣好詞以免解元至高郵亦遇賊虜(改作敵騎)設水軍夾河而陣我師皆願效死虜(此字改作金兵)整隊迭出一日之閑合戰十三士力稍罷相拒未決王遣成閔將勁騎往援之閔與元軍合複大戰俘生女真及千戶長等(刪生女至此八字改作獲甚眾)虜(改作敵)敗去俄而王至窮追究於淮虜(改作敵)複大戰敗潰奔走相蹈籍沒溺死者不可勝計捷書遝至群臣入賀今上曰:世忠忠勇朕積壓其必能成功賜劄曰:聞卿獨抗大敵(剿殺)犬羊數(五字改殺傷至)以萬計攘逐過淮全師而不甚慰朕望兀術(改作烏珠)舉國來寇(改作而來)馮陵邊圉非卿知勇冠世忠義徇國,豈能冒犯矢石率先士卒以寡勝眾俊偉如此朕深念卿躬擐甲胄之勞將士摧鋒力戰之苦夙宵震惻痛切在躬得卿來報頓釋朕懷初金人既傾國內侮朝廷過計有勸今上他幸者,於是降旨議散百司物論嘩然獨宰相趙鼎與王議合曰:戰而不捷去未晚也。至是虜酋(改作金師)潰散王自淮上振旅覬旋江左遂安故論者以上舉為中興第一除少保武肆感德軍節度使淮南東路宣撫使鎮江置司王在鎮江一日方會諸將置酒虜(改作金)帥撻辣(改作達蘭)恥前敗覆以書幣來約戰王即席遣伶人張軫王愈之持橘茗為報瓊書略曰:元帥軍事良苦來諭約戰敢不疾治行李以奉承指揮也。撻辣(改作達蘭)謀屈卒不來未幾全軍遁去然諸將徘徊顧望無敢渡江者王獨請移軍窮邊經理中原今上賜劄曰:昨因虜(改作敵)近議者以經理淮甸為言人多憚行卿獨慨然請以身任其責朕用嘉之雙曰:今聞全師渡江威名遐播卿妻子敗壞否乍到醫藥飲食或恐未備有所須一一奏來也。改除武甯安化軍節度使依前少保充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兼營田大使楚州置司兼節製鎮江時楚州累經殘掠邑屋皆邱墟榛棘王至則撫集流亡通商惠工創立營壘民心安固軍氣日益振厲,於是曩時煨燼瓦礫之場化為雄都會府隱然為國長城矣。劉豫閑遣兵入寇每為王所敗卻生擒貪圖右鎮淮軍王拱及食糧軍數百獻於朝是年虜(改作金)。又犯(改作趨)漣水王迎擊殺其將孫統製追至金城鎮時豫之銳卒盡屯宿遷聖女墩王以輕兵破之轉戰至徐之駕口軍既單弱而虜(改作金)之援兵訛裏耶素(改作科裏齊蘇)賈舍人踵至遂以背嵬輕騎五百衝之為虜(改作金)所圍王突圍拔眾以出複乘銳掩擊過落馬湖五十餘裏殺傷不可計攻淮陽旦暮。且下會詔班師王丞還道遇偽昌帥劉猊率金國三路都統碎裂孛堇(改作托音貝勒)鑿山晶相公清州五路都統東平府總管及兀術(改作烏珠)舉兵自河閑與諸道會王結陣向敵遣小校郝彥雄造其軍大呼曰:錦袍氈笠驄馬立陣前者韓相公也。眾咎王王曰:不如果不足以致敵及虜(改作敵)騎至王先以數騎挑之殺其引戰者二人諸將乘之大破虜(改作其)眾暴屍三十裏捷聞今上賜劄曰:卿誠存報國義獨奮身長驅濟淮力戰破賊(改作敵)俘獲群醜(改作渠帥)撫輯黔黎眷言忠勞實所嘉歎然王師之出本以吊民主將之威尤宜持重軍旅之外母爽節宣深體至懷事朕倚注特授橫海武甯安化軍節度使賜揚武翼運功牙依前少保充京東淮南東路宣撫處置使兼營田大使王以承楚軍弱正當寇(改作敵)衝寇至(此二字改作慮)無以守乃增大其城身自督役不勞而城固民恃以無恐家立生祠以報先是移(屯淮)陽與敵接境王乃多遣閑結山東豪俊俾緩急為應山東人及太行群盜多願值此我束者金人廢劉豫中原軍潰盜起王以為機不可失奏乞全師北討招納叛亡為恢複計懇請誠切今上賜劄曰:覽來奏備見忠義許國之意深用歎嘉今疆場之事以安靜為先變故在彼不必幹預當敦信約卿其明遠斥堠謹固封疆以備不虞稱朕意焉既而做檜議和諸帥已屯建康及武昌詔王徙屯京口王上奏極論虜(改作敵)情叵測其將以計緩我曰:覽奏欲依舊留屯淮甸誓與敵人決於一戰已悉朕迫於強敵越在海隅每慨然有恢複中原之誌顧以頻年事力示振姑鬱鬱於此(自去冬筆人深入卿首挫其鋒鼓我六師人百其勇既至彼潛師引遁而卿複率先移屯淮甸進取之計恃此為基朕甚嘉之前日恐老小或有未便委卿相度今得所奏益見中誠雖古名將亦何以過使朕竦然興歎以謂有臣如此禍難不足平也。古人有言閫外有事將軍製之今既營屯安便控製得宜卿當施置自便勿複讚美中已令三省施行初國朝軍政日修虜(改作金)師屢衄夜間陰謀沮撓吾事秦檜還自沙漠力勸今上屈已和戎(改作議和)銷兵罷交遣使交割河北境土虜(改作金)亦遣使來議而使者不遜時檜主和議甚力大臣宿將萬口各附王獨慷慨流涕章上以。

十數為今上開陳和議不可之狀大略以謂虜(改作敵)情詭詐。且陝西諸路出兵產馬用武之地豈肯真實交割。又曰:但恐以不地為名先要山東河北等路軍民及北人之歸南(改作來歸)者出此聲勢搖動人情我。若大加卑屈深慮人心離散士卒率沮。又曰:今當主辱牙死之際臣願效死節激昂士卒率先迎敵期於必戰以決成敗。。若其不克陛下委曲聽從事亦未晚。又曰:如王倫藍公佐交害河南地界別無隊合誑賺朝廷雖以王爵處之未為過當欲乞令供具委無反覆文狀於朝以為後證如臣言虛妄日後事成虛文亦乞重寘典憲其言深切懇到出於忠誠。且請單騎赴闕麵奏今上率優詔裒答基略曰:卿勇略冠世獨當一麵國威既震和議漸諧南北兵民可冀休息究其所自卿力居多卿其保護來使無致疏虞所乞入朝奏事俟有機會當即召卿眾方懷疑疆場整套正倚卿為重未可暫離軍中也。其後虜(改作金)果負約如王所言檜甚恐即上疏曰:臣聞德無常師善無常主協於克一此伊尹相湯鹹有一德之言也。昨見金國撻辣(改作達蘭)有講和割地之議故讚陛下取河南故疆既而兀術(改作烏珠)棧其叔撻辣(改作達蘭)藍公佐之歸和議已變故勸陛下定吊民伐罪之計。又曰:如臣言不行即乞徒刑罷免以明孔聖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之義其詞反覆無據由是天下服王精識而尤檜益深雲:兀術(改作烏珠)既再陷三京雙犯(改作趨)漣水今上賜劄曰:金人複占據已割舊疆卿素蘊忠義相深憤激凡對境事宜可以結約招納等事可悉從便宜措置。若事體稍重即具奏來王遂率背嵬軍迎擊於氵加口鎮破走兀術(改作烏珠)偽守趙苛以宿州降李世輔以亳州降詔除少師餘官悉如故十年虜(改作金)都統周太師者以大軍入寇(改作深入)水陸並進未及渡淮王督士馬拒戰於淮陽。又走之因取劉伶莊設伏掩擊追至沂水虜(改作敵)溺死不知其數。又遣偏將王勝攻下海州取懷仁諸縣破千秋胡(改作和)陵大寨擒虜(改作其)帥郭太師偽守王山盡得其軍糧牛馬器甲即日獻俘闕下詔除太保依前功臣三鎮節鉞淮東宣撫處置使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營田大使封英國公是年虜(改作金)犯(改作入)淮西殿帥楊存中合宣撫使張俊之師與戰於鍾離不克詔王赴援虜(改作金)別軍數萬屯定遠王遣成閔以輕騎擊破之轉戰數日兀術(改作烏珠)中克敵弓以走其眾大潰遂克鍾離捷聞今上賜劄曰:聞卿親。

率將士與賊(改作敵)接戰追逼直至在上賊(改作敵)馬列發奔潰過淮卿已複據濠州卿忠義之氣身先士卒親遇大敵嘉歎何已況卿前後所料賊(改作敵)情一一必中今日善後之策更為深加思慮措置以聞也。王因此章極言爵賞之濫乞自今非破虜(改作敵)複境土不畀崇資以塞倖門和議複成秦檜權力益盛異已者禍如發矢王複危言苦諫以謂中原士民迫不得已淪於腥膻(改作北境)其閑豪傑莫不延頸以俟吊伐。若自此與和日月侵尋人情銷弱國勢委靡誰複振之今上賜劄嘉獎。又乞與北使麵議優詔不許尋再上章力陳秦檜誤國詞意剴切檜由是深怨於王已而盡撤邊備召諸大將還闕王及張俊嶽飛除樞密使副王上表乞解樞務避寵丐閑時論高之時紹興十一年也。二十二年秋八月四日薨諡忠武趙雄撰。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二百十七校勘記。

五月金人遣使來賀生辰(脫遣使二字)王一夕潛起(脫起字)分其眾屬大將張俊等(俊誤作浚)王紿以詔移屯守江(紿誤作詒)。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