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十四

政宣上帙十四。

起宣和五年二月一日乙酉,盡二十八日壬子。

二月一日乙酉朔金人遣趙良嗣過瀘溝河即焚橋梁次舍。

茆齋自敘曰:先是正月初八日以使事出京未朝見問李靖先索國書並禦前劄目副本去次日阿骨打(改作阿固達)委兀室(改作烏舍)楊璞到館屏去左右議事兀室(改作烏舍)雲:割還燕地講好事主上已許難以爽信前日龍圖侍郎(良嗣武仲)到來所論課程稅賦今貴朝禦筆歲添十萬匹兩無一大縣之數,豈能成合良嗣等相與言海上所議盡還燕民燕地是以歲輸舊與契丹銀絹今貴朝已將平灤營三州更不在議。又要起燕京職官富戶民工匠而本朝歲。又添十萬匹兩亦非少也。兀室(改作烏舍)等複雲:元初海上之約燕地人戶合歸南朝應燕中客人合歸北朝兩下進兵夾攻契丹即軍馬不得過關蓋欲南朝乘本朝兵勢就近自取今貴朝不能自取直候本國取了與去使貴朝坐享地土之利有何不便兼課程稅賦出在地土非動貴朝物何苦吝惜元約燕地客人合歸北朝如郭藥師常勝一軍多是燕北人藥師亦是鐵州人恐貴朝要此常勝軍使喚故不欲請所以將些小職官相對。若貴朝不欲發隻遣郭藥師等軍還鄉亦得如平灤營三州本不屬燕京所管非奉聖州巳許事不須道也。(初良嗣武仲禦筆三紙一添十萬匹兩其二各添五萬匹兩)良嗣折難久之兀室(改作烏舍)等語言益剛良嗣遂並出禦劄二紙具道主上聖意欲得相就和好也。兀室(改作烏舍)等俱有喜色雲:即今便去進呈至晚李靖來雲:禦筆皇帝見了與諸郎君商量亦不多也。次日兀室(改作烏舍)雲:夜來收得貴朝流星馬文字卻是與龍圖宣讚者何故便改燕京作燕山府皇帝已議定更不須理會課程稅賦多寡但隻要貴朝除與契丹歲幣外每歲添一百萬貫並依枯定價折作綾錦羅紬木綿隔織綿絲木綿截竹香茶藥材細果等物巳具目子如貴朝輒有分毫議減即便不成和好(議者謂祖宗雖徇契丹歲輸五十萬之數然複置榷場與之為市以我不急易彼所珍歲相乘除所失無幾今悉以物帛價充榷場之法壞矣。)兼涿易州並常勝軍並舊屬契丹燕京所管自合歸還。且請貴朝軍馬退那出城皇帝已約日親去巡邊良嗣等以理折對兀室(改作烏舍)雲:事已決定更無移改請使副安排來日朝見即便朝辭本朝更不差回使也。次日就營拜辭是。

日巳立契丹拔納(即作巴納)行帳前列契丹舊閣門官吏皆具朝服引唱舞蹈大作朝見禮儀每入帳門謂之上殿阿骨打(改作阿固達)雲:我巳言定歲添一百萬貫一字不依更休來商量便請發常勝軍來及出涿易州兵馬後來別講通和禮數我欲二月初十日巡邊使人疾去應期複來不得礙我舉軍良嗣雲:此去京師三千裏正月已終何以往返臣等欲隻至雄州入遞繳奏等候回降卻來庶可相及阿骨打(改作阿固達)從允次晚南還到雄州作語錄入遞待報時女真既得契丹故大臣皆言南朝自來畏怯。又見劉延慶敗走左企弓嚐上阿骺要(改作阿固達)詩雲:君王莫聽捐燕議一寸山河一寸金故有敗盟之意自南使過瀘溝河即焚橋梁仆謂良嗣曰:今天祚複據西京張瑴據平州女真方護送燕京所得財貨歸國其廣邀歲幣聲言巡邊皆所以疑懼朝廷而自防也。良嗣雲:虜(改作金)人自用兵未嚐敗衄何自防之有仆曰:兵家當怯守猛戰今女真兵少力分見處危道安得不自防故以巡邊意迫試朝廷之應如仆前日所論徐製女真三策比見形勢正當用之乞召使副或止令擴赴闕稟議欲申尚書省經撫房修寫了申狀呈童貫乞發遞貫雲:主上必不較些物色但得事了早班師為上後來教他別人手裏理會不肯發越十日遞到國書並從之禦批雲:不許更生他議也。(刪禦批至此十字)。

六日庚寅禦前金字牌遞到國書及禦筆處分許代稅錢一百萬貫並銀絹等令再往求西京。

朝廷國書。

書雲:二月日大宋皇帝致書於大金皇帝闕下專使雲:還置郵遽逮嗣沐華緘之悉具知雅意之詳惟交鄰國者當善初終而守邦圖者務敦信義既蚤通於契好宜曲徇於來悰所言代稅物貨並事目所載色數價值交割月日處所與畫立界至遣使賀正旦生辰及置榷場事並如來書所諭其年前依契丹舊交銀絹已指揮宣撫司津送前去今歲銀絹已令自京起發候到依契丹舊交月日交割誓書亦如來示候交割燕地旋諮聞本朝緣與貴朝通好天下所知前後計議每務曲從貴朝所欲以成交契誠意之厚諒能深察所有西京管下郡縣非務廣土以日近邊報契丹昬主數領兵馬出沒本朝當議就便計度力圖備禦為彼此之利茂履春祺順膺介福今遣趙良嗣等自雄州複回遞中專奉書陳達不宣謹白。

九日癸巳趙良嗣等至大金軍前金人要取西京軍兵賞設複遣甯術割(改作尼楚赫)持書來。

燕雲:奉使錄曰:趙良嗣得禦筆山後事力爭如不可爭別作一段商議十一日見虜酋(改作金主)遣兀室(改作烏舍)捷魯(改作薩魯)二人至所館議事良嗣曰:本朝皇帝大度一言許盡今平州。又不肯商量唯有西京一道許了。又語兀室(改作烏舍)曰:貴朝所須不貲本朝一無所吝唯西京早與庶人情無虧武仲亦曰:來時主上丁甯極留意兀室(改作烏舍)去再來雲:得聖旨將西京地土與貴朝所有人戶本國收係良嗣對以西京州城已蒙見許既是與了地土,豈有不與人戶之理如隻空得田地都無人戶本國怎生做得況兵亂之後所在殘破些少人戶一道許了甚好兀室(改作烏舍)雲:我國裏軍人廝殺八九年受了苦辛不少方得西京已是將西京地土與了貴朝本國隻要人戶有何不可便如西京地土兩家分割一般我亦合得一半對以兩朝既是通好如一家已許了地土乃是信義人情卻不與人戶實不完全何似把人民一齊許了做個人情也。是完備兀室(改作烏舍)雲:與了地更要人戶卻待著個甚麽道理如何商量大抵地土重於人民地土已許了更和人民要更別無酬答更無致謝怎生了得因約同見粘罕(改作尼堪)粘罕(改作尼堪)雲:西京地土亦是不少已與地土。又要人民更道本國貪財莫不相應麽。且如西京地土都是兩朝皇帝相重據理貴朝皇帝更添物金國皇帝道不須添物乃是好事或金國皇帝道便與西京更不要一物貴國皇帝卻道須添些物乃是相順使副隻言道百萬之物已多也。更添不得便著多少銀絹怎生買得地土兼契丹舊銀絹也。不當人情大抵契丹地土一齊都得,豈有不得銀絹的道理馬擴言郎君們,豈不知契丹銀絹從初廝殺了數年後因講和方才與了三十萬後來。又因河西家兵契丹說諭得教稱臣添了二十恨粘罕(改作尼堪)。且笑。且言貴國與契丹家廝殺多年直候敵不得方與銀絹莫。且自家門如今。且把這事放著一邊廝殺則個待你敗時多與銀絹我敗時都不要一兩一匹不知何如良嗣諭以馬宣讚之意無他蓋以謂本朝與契丹曾廝殺後來講和未。若自來(刪此二字)兩家本無相爭便通交好萬世所無乃是好事兀室(改作烏舍)雲:如此道則乃是粘罕(改作尼堪)兀室(改作烏舍)遂起引良嗣等望虜酋(改作金主)所居傳言雲:百寮軍人等都不肯許西京惟是皇帝。

要與貴朝永遠交好特與西京地土並民戶更不欲逐年要物隻是軍人廝殺奪得西京不易請特與個賞設數目多少。又傳虜酋(改作金主)之言信誓事須要便了此所係萬年永遠須是各說得重則好。又問交割期日卻雲:為立誓書事大兼王事已定待差一個煞近上底官人去隻候來則便交割。

茆齋自敘曰:仆複至燕京兀室(改作烏舍)等雲:皇帝甚喜大事巳定止是商量交往禮數也。仆竊語良嗣便可理會山後良嗣不欲曰:此事間慢仆曰:禦筆令力爭奈何良嗣徐語兀室(改作烏舍)雲:貴朝所須本朝一一從了卻有山後西京地土人民並係舊漢地今燕京已了。若將西京一同割還乃是契義兀室(改作烏舍)雲:西京路前在奉聖州時曾許龍圖言不要後來所以隻言燕京事今更不須再言也。仆曰:山後故地自海上理會使人豈敢言不要但每言燕地則西京在其中矣。兼貴朝已許本朝收取今燕京既已割還西京卻在西南貴朝去遠卻如何占守或聞欲與別家何。若並還南朝使得故地亦見交歡誠意良嗣等怒仆不合理會山後必致壞卻山前仆答山前後相為表裏闕一則不可守兼禦筆令力爭,豈可不盡心理會兀室(改作烏舍)三日不至良嗣倉皇雲:某本不欲理會西京事公必欲為言必連山前事壞了仆曰:禦筆令力爭安得不言良嗣曰:但歸日語錄中載力爭之言數段足矣。仆曰:臣事君以忠何可偽也。良嗣曰:兀室(改作烏舍)三日不來此必生變適欲呼李靖令勿議侍郎言。且更請公麵議之仆曰:賴侍郎令呼某來。若龍圖一麵與李靖畫斷即他日禦史台公事有所在矣。良嗣驚窘雲:某意甚了燕山事節吾曹成功恐因山後壞卻宣讚何苦相戾仆曰:不然吾曹苟能為朝廷得全燕之地盡複五關止出契丹歲賜使國家幅員萬裏因機借勢控製強虜(改作鄰)弭久遠表去裏單之患則粗可言功今既不得平灤營三州。又失榆鬆亭二關每歲別增一百萬緡耗竭中國當自此始。又複不要山後則燕人誌向不一爭端在即禍釁叵量尚何自謂功耶良嗣雲:縱使虜(改作金)人見許必複邀增歲賜朝廷之力已竭如何可出仆曰:龍圖邇臣也。畫此利害使朝廷罷浮費不急之用以為守邊之資則有餘矣。公見西邊爭占形勢雖一城一堡必力戰取之繕築之功在所不計蓋要塞必爭之城期於必得而後巳仆料虜(改作金)人之意西京戲在其西南數千裏彼必不能。

守將必歸我姑少遲之良嗣雲:縱使虜(改作金)人見還公觀今日朝廷事勢如何守得仆曰:得而棄之此在上意良嗣方憂撓間兀室(改作烏舍)楊璞至雲:西京地土據諸郎君與臣下議言當初得西京時攻圍四十日軍人死傷無數不易得來不。若與河西家卻煞得進奉唯是皇帝言趙皇大度我要歲添一百萬貫物色一字不違千年萬歲卻是多少今卻覓西京如何違得兼我在奉聖州時心上許了不。若與去共他大朝交歡也。勝似與河西家(謂夏國也。)然其間人戶卻待起遣將去良嗣相與辨之兀室(改作烏舍)雲:此事亦得皇帝處分民土盡割還貴朝隻卻要些答賀仆答。若貴朝應副西京民土朝廷豈無相謝禮數兀室(改作烏舍)曰:此中亦遣使人須當道破隻得一年之數賞此軍人便是禮數了也。差大使銀術孛堇(甯術割改作尼楚赫貝勒刪注三字)副使耶律鬆(度製注改作都哷)等持誓書等越兩日同發至闕下。

金人國書。

《書》曰:使軺薦屆榮訊迭承既增歲幣之儀深悉善鄰之意俟成誓約永保惟和來書雲:所言代稅物貨並事目所載色數價值交割月日處所與畫定界至遣使賀正旦生辰及置榷場事並如來示所諭備詳美意外今年合交銀絹候到依契丹舊交月日特思元書理合一就重念春農般運不易曲從嚴意其銀絹似前來與契丹物色一般者交送所有燕城候各立盟誓然後交割今立誓草付國信使副請依草著誓至日當議複盟春律在中冀膺多福今差孛堇甯術割(改作貝勒尼楚赫)度刺(改作都哷)充國信使副撒盧母(改作察勒瑪)充計議使有少禮物具諸別幅專奉書詞並誓稿陳達不宣謹白。

事目昨者趙良嗣到上京軍前計議五代已後陷入契丹舊漢地州縣特許燕京再差馬政更議西京回書隻請就便計度收複尋為不能收複致本朝收了。又差良嗣等來議稱燕西京南京巳曾計議為西京不在許限不經許與止許燕京戲所轄六州來書雲:其西京別作一段今來。又命良嗣等計議西京一就收複雖貴朝不經夾攻而念丙朝通和實同一家必務交歡篤於往日特許與西京武應朔蔚奉聖歸化儒媯等州並地土民戶其以西並北一帶接連山後及州縣地土不在許與之限據所許民戶地土甚多自來攻代撫慰將帥士卒難。若不少今來無別再索經。

略請差人交割其諸事理已宣諭良嗣等去訖來書稱契丹出沒今差人押領大軍往彼處踏地理交割發行月日已諭使人省會所有盟誓候交割日議定誓草(舊校雲:此誓草也。編內載有金人誓書而本朝闕如當有脫簡)大金犬聖皇帝創興並有遼國遣使計議五代已後陷入契丹燕地幸感好意特與燕京涿易檀順景薊等屬縣及所管戶民緣為遼國尚為大金所有以自來交與契丹銀二十萬兩絹三址萬匹並燕京每年所出稅利五六分中隻算一分計錢一百萬貫文合值物色常年般送南京界首交割色數巳載前後往複議定國書兩界側近人戶不得交侵盜賊逃人彼此無令停止亦不得密約間諜誘擾邊人。若盜賊逃人被並贓捉敗各依本朝法令科罪訖贓罰賊雖不獲蹤跡到處便勒留償。若有暴賊或因別故合舉兵眾雖得關報沿邊官司兩國疆界各令防守至如將來殊方異域使人往來無得禁阻所貴久通歡好庶保萬世苟違此約天地鑒察神明殛誅子孫不紹社稷傾危。

燕京管下州縣所出物色勘會到在京三司製置司各管隨院務課程錢及折算所轄人戶輸納稅色依約見值市價做錢共五百四十九萬二千九百六貫八百文課程錢一百二十萬八千四百十六貫稅物錢四百二十八萬四千八百六十貫八百文三司計四百九十一萬三千一百二十貫文內有房錢諸雜錢一百一十五萬八千七百九十八貫文是院務課程錢榷永兩鹽院合煎鹽二十二萬碩合賣錢三十九萬貫文諸院務合辦賣隨色課程錢四十三萬三千二百一十二貫文三百七十五萬四千四百二十二貫是人戶稅租正錢製置司計五十七萬九千六百八十七貫八百文官民稅錢四萬九千三百四十八貫課程錢五十三萬四百三十八貫八百文天輔七年二月日粘罕(改作尼堪)兀室(改作烏舍)指示地圖自甯邊州以西橫斜至西京之北德州之南及天德雲:內州雲:此地分待與河西家。又以西京地圖指示。且言天德雲:內德州及龍門望雲:兩縣要做夏國往來道路。又言將來龍平州鬆亭關及望雲:縣歸化州要處做榷場良嗣遂行。

十一日乙未尚書左丞王安中除少保靖難軍節度使(舊校雲:史作慶遠軍節度使)河北燕山府路宣撫使判燕山府資政殿學士詹度為燕山府安撫使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種師中充副都總管安中等至雄州大金議猶未。

決。

童貫蔡攸將交割燕山有日朝廷因委之選命諸州守臣王黼自以為功多改易縣名以張得意乃遷蔡攸少師守燕山製有之曰:王師順天地之動無戰而有征幽都望雲:霓之蘇克奔而弗迓降書踵至捷奏日聞鼓貔貅百萬之威勢如破竹收河山九郡之險易。若振枯悉求塗炭之傷鹹襲衣冠之盛氣振雁門之北令行沙漠之陬建社稷不朽之圖奮祖宗未雪之恥實資妙策迄建殊庸攸深不欲在外。且力辭仍以嘔血告上令薦自代者乃舉王安中安中河朔人氏生長於斯必稔知北方事黼亦以安中獨相協和因用國初得蜀故事自左丞除節度使宣撫河北燕山安中之行上悉出內府金玉古器皿至於缾爐硯幾一包文史玩賞之屬無不畢備使至燕鋪陳羅列排設於州中之寢以誇示夷狄(改作遠人)禮遇之隆一時迥絕黼獨祖道贈以詩。且約歸而相之也。。

二十八日壬子金人國信使副勃堇甯術割(改作貝勒尼楚赫)耶律度刺(改作都哷)計議使撒盧母(改作察勒瑪)持誓書草來著誓並求軍卒取西京賞賜(舊校雲:金史作二月癸卯銀術哥鐸刺如宋)。

燕雲:奉使錄曰:趙良嗣辭訖虜酋(改作金主)出館徑遣高慶裔來論以甯術割(改作尼楚赫)係是北朝皇帝最親任聽幹的近上的大臣權最重見積壓軍國重事複充西路等處都統使兼殺敗夏國故特遣來到貴朝莫比尋常使人一般將就簡待致傷和氣以生嫌隙使數年往來計(闕)千言萬語廢之(闕)身上請便依契丹舊禮之例相待看管朝夕便是至於商量事節便可以一麵與決兼盟誓務在長久便請主上依草著誓。又令白海上累年交好自古以來未嚐有者,或欲做兄弟,或欲做叔侄,或欲結為知交甯術割(改作尼楚赫)路中有雲:此行良遽恐不得如契丹舊禮隻圖得個花宴甚好至是甯術割(改作尼楚赫)自稱都統知軍國事度刺(改作都哷)自稱諫議。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十四校勘記。

過盧溝河(盧誤作瀘餘同)是日已至契丹拔納行帳(至誤作立)。

故以巡邊意迫試朝廷之意(上意字衍之意誤作之應)自雄州複回遞申(申誤作中)山後事力爭如不可爭別作一段商議(一本無力爭二字)隻候來到便交割(到誤作則)某意但了燕山事即吾曹功德(但誤作甚即誤作節功德誤作成功)到請依草著誓(脫到字)往彼處踏地裏(裏誤作理)並燕京每年所出稅賦(賦誤作處)常年般送南京(此下有平州改為兩京六字小注)。若盜賊逃人被並贓捉獲(被字衍獲誤作敗)各令防守兩國界內地各如舊不得遮堵(原脫防守下十二字)各管隨察院務(脫察字)安中等至雄州大金議猶未決(此應另行低格接入下段誤連上條)悉救塗炭之傷(救誤作求)使數年往來計(闕)千言萬語(原闕係議字)。

廢之(闕)身上(原闕係一人二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