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百三十四

炎興下帙三十四。

起建炎三年十一月乙巳朔,盡二十三日丁卯。

車駕幸明州。

車駕欲往明州而神舟不能過堰上命衛士曳之俄有班直十數人陋不遜語上命宰相呂頤浩冒雨著泥靴彈壓之。且曰:班直平日教閱何嚐有兩箭上貼今日之事誰為國家死難者眾皆無言頤浩曰:今虜(改作金)人侵陵國家兵勢不敵自當避之,豈可不念曾家之恩而欲沮眾班直理屈往往跳水而死。

中書舍人李正民已酉航海記(舊校雲:此記見王明清揮塵三錄)曰:建炎已酉秋七月車駕在金陵初一日下詔奉隆祐太後六宮外洎六曹百司之南昌命簽書樞密院事滕康資正殿學士劉玨同知洪州三省樞密院事治有常程格去細務及從官郎吏皆分其半從行八月十六日隆祐登舟百司辭於內東門閏八月一日內出禦筆以固地建康或左趨鄂嶽右駐吳越集百官議於都堂群臣皆以鄂嶽道遠恐饋餉難繼。又慮車駕一動則江北群盜必乘虛以窺吳越則二浙非我有乃決吳越之行十三日製以呂頤浩為左仆射杜充為右仆射繼。又命杜充以江淮宣撫使留建康府沿江諸將並聽節製十四日從官以下先行二十六日車駕離建康府九月八日行在平江府十一日以翰林學士張守簽書樞密院二十四日以簽書樞密院周望為江南荊湖宣撫使駐兵鄂州以控上流以頤浩不可離行在乃改命焉十月二日從官以下先發初五日車駕離平江府十三日行在越州入居府廨百司分寓十月二十日知杭州康允之遣人押到歸朝官某人雲:自壽陽來報金人數道並入已自采石濟江以未得杜充周望奏報朝廷大駭集從官議欲移蹕於江上親督諸將為迎敵之計宰相侍從同對於便坐,或謂。且遣兵將,或謂宜募敢戰士以行宰相呂頤浩。又自請行議未決退詣都堂午閑得周望奏狀錄到杜充書虜(改作敵)騎至和州已召王燮移師南渡杜充親督師詣采石防守朝廷稍安從官乃請應援建康。又分兵守衢州信州隘路慮胡(改作敵)騎自江黃閑南渡或徑趨衢信以迫行在也。二士日命傅崧卿為浙東防遏使令召募土豪以備衢信得江州報胡(改作金)人破黃州由鄂州渡江向興國軍路已關報洪州是日有中使自洪來雲:隆祐一行已於十。

一月初八日起發住虔州矣。二十二日從官。又請對慮胡(改作敵)騎不測馳突請以郭仲荀經兵三千從車杭來士卒老幼未至易作去計乃令張俊兵以次進發既對上以張俊重兵不可留遂決議皆行奶命直學士院汪藻草詔曉諭軍民以迎敵之說乃以二十三日先發兵三千車駕以二十五日起行既至錢清堰宿頓是夜得杜充奏我師敗績。又康允之奏之馬已至建康府取路犯臨安府界遂倉卒回鑿二十六日曉至越州城下從官對於河次上議趨四明呂頤浩奏欲令從官已下各從便而去上以為不可曰:士大夫當知義理,豈可不扈從。若如此則朕所至乃同盜寇耳,於是郎官以下或留越或徑歸者多矣。二十七日以禦史中丞範宗尹參知政事是早車駕詣都堂撫諭將士移禦舟過通泗堰不克二十八日晚出門雨作自是路中喧嘩雨泥淖吏卒老幼暴露不勝其苦命兩浙轉運使陳國瑞沿路排屯用炭一千二百斤豬肉六百斤以給衛士雲:十二月五日車輕至四明居於府廨朝廷召集海舟甚急監察禦史林之平自春中遣使詣福建召募海船至是相繼而至朝廷甚喜十一日親從班直百餘人因宰執早朝至行宮門外邀宰相問以欲乘海舟何往頤浩諭以利害乃退上命辛永宗勒兵盡捕諸班直囚之十三日誅為首者十有餘人並降隸諸軍以侍禦史趙鼎為禦史中丞十四日台諫請對上諭以不得已之事。又探報虜(改作金)人已入臨安認張俊引兵出戰不勝康允之走保赭山詔六曹百司官吏並以明越溫台從便居住,於是左右司禦營使司參議官皆留十五日大雨群臣欲朝至殿門有旨放免惟宰執入對既退車駕遂登舟止宰執從行十六日從官以次行吏部侍郎鄭望之以疾辭不至詔給寬假給事中汪藻乞陸行以從十八日聞有使人至命範宗尹趙鼎複回明州以俟報既至乃前所遣報信使臣而已十九日車駕至昌國縣二十四日權戶部外郎李承造往台州刷錢帛二十五日早得越州李鄴奏雲:虜(改作金)人已在西興下寨別令人馬自諸暨趨嵊縣徑入明州乃議移舟之溫台是日範宗尹趙鼎至行在二十六日啟行連日南風舟行雖穩而日僅行數十裏二十九日歲除庚戌正月一日大風碇海中二日北風稍勁晚泊台州港口三日早至章安鎮駐舟知台州。

晁公為與李承造皆來上幸祥符寺從官迎拜於道左是日得餘姚把隘官陳彥報人馬至縣迎擊乃退。又得韓世忠奏見在青龍鎮就糧欲俟筆人之歸為邀擊計初命世忠駐兵鎮江控挖後聞胡(改作金)人自采石濟師上命追(刪此字)世忠赴行在。又欲令移軍於常州呂賾浩請以禦筆召之上曰:朕於世忠約必降合同乃來,於是遣中使齋詔召世忠而世忠聞采石失守已離鎮江登海舟矣。至是得奏上優詔答之四日象山縣報人馬至明州張俊出兵擊之五日從官請對於舟中戶部侍郎李迨自明州來言張俊為戰守備明州西城外居民爇之矣。然其意亦欲來赴行在也。晚得康允之奏繳到杜充書知在真州與劉位聚兵為邀擊事徐州趙立以師三千來援建康守陳邦光及戶部尚書李櫚皆降於虜(改作金)六日張俊奏雲:二十九日正月初三日遇敵殺傷相當。又得二十八日奏及差人齋到二級上命辛企宗以兵一千赴明州策應。又出手詔付杜充趙立劉位激勵使戰以為後圖皆親筆示宰執乃遣之而辛企宗不行七日周望奏常州有緋抹額賊眾犯外城知州事周劄守城以拒賊赤心隊劉晏出戰敗之。又言知秀州程俱率官吏棄城保華亭縣。又探建康人馬皆焚糧草收金銀稍稍渡江北去自稱李成人馬雲:八日張思政奏雲:張俊出兵擊逐虜(改作敵)騎思政與劉洪道李質分兵已自台州陸行趨行在意恐金人小衄濟師而來力不能拒耳前此屢奏求海舟朝廷報以方聚集遣行欲其。且留明州既得此奏甚以為憂。又慮李鄴已迎降虜(改作金)人以越為巢穴其經營未已也。十日郭仲荀責授汝州團練使廣州安置以擅離越州及妄支散錢帛。又夜過行在不乞朝見等罪也。十二日滕康遣使牙奏隆祐一行已至虔州前此得信州報探雲:十七日已到吉州。又雲:二十一日有人馬至吉州東岸知州楊淵棄城走朝廷深慮胡(改作敵)騎追躡然本謀南昌之行意謂虜(改作金)人未必侵犯雖離建康日得密詔令緩急取太後聖旨便宜以行後至平江議者乃雲:自斬黃渡江陸行二百餘裏可抵南昌朝廷始以為憂遂命劉光世自淮南移軍於江州以為南昌屏蔽既至而軍中月費十三萬緡知州事權邦彥以用度不足告於朝廷命洪州三省樞密院應副至十一月中權邦彥乃奏言得東平府故吏卒報其父已身亡遂解官持服朝廷。

雖遽命起複而邦彥已離郡去及胡(改作敵)騎渡江光世乃言初謂斬黃閑賊寇遣兵迎擊既知其為金人遂回軍隆祐以初八日行胡(改作敵)騎以十四日到城下,於是知州王子獻以下皆走胡(改作敵)騎。又犯(改作攻)撫州執知州事王仲山以其子權知州事令根括境內金銀走洪州送納虜怒其少雲:撫州四縣不及洪州一縣(刪令根至此二十七字)乃知信州陳機探報也。十三日劉洪道奏金人再犯境上遣兵拒之及陳彥在餘姚屢獲首級稱李鄴並無關報文字然台州探報越州並放散把隘人兵及管待虜(改作金)人與之燕飲及命父老僧道赴杭州知其必迎降矣。十四日張俊自台州來執胡人(改作敵騎)一名(改作人)至行在戮之知邵武軍張澂奏有光澤縣弓手同胡(改作金)人一騎至軍稱有大軍千餘人繼至已行斬首,於是福建諸州皆震恐知福州林遹奏乞遣兵防守。又自言老病不任事乃命集英殿修撰程邁代之十五日胡(改作金)人再犯餘姚朝廷欲遣張公裕以海舟數千載兵直抵錢塘江下燒爇胡(改作金)人所集舟船眾以公裕素不知兵慮海舟反為胡(改作金)人所得皆以為不可十六日雨雷發聲十七日劉洪道奏虜(改作金)人以十三日一更水陸並進直至城下洪道與張思政皆引兵出天童山先是李質已擅趨台州朝廷方降三官今還四明已無及矣。。又聞南昌胡(改作敵)騎入潭州而洪撫建昌之閑稍稍引去建昌通判晁公邁申先因出城集民兵以軍事付訓練官承信郎蔡延世拒而不納十八日移舟離章安鎮始張俊既移軍朝廷議分遣其將領率兵援明州上不欲遣乃止時駐驊之地資俊彈壓蓋行在諸軍惟此皆精甲全裝稍齊整爾。又批令劉洪道等皆退避其鋒然議者皆謂明州既失守則海道可虞而行在必不安也。十九日晚雷雨。又作二十日泊青閤門二十一日泊溫州港口二十二日餘被旨奉使江湖問安隆祐宮自後不複記錄聞行在已渡溫州矣。。

金人寇(改作攻)廬州淮西安撫使李會叛附於金人。

降賊王善以其眾降於金人。

王善自圍陳州與張用曹成等分軍遂轉掠宿亳濠州竟無屯駐之地遂入廬州聞金人侵合肥乃屯於巢縣將起發向南而去善之母渡浮橋墜水溺死善悔悟欲散其眾而去不可,於是請投拜於金人金人拘善於軍中遂給公據俾其眾歸鄉而前軍祝變後。

軍鍾統製左軍李防禦右軍張淵各以其眾散去自此淮東淮西皆被王善餘黨之擾矣。善粗悍匹夫本無雙眾之才亦無治軍之術徒以縱其徒黨任之侵擾故能乘天下之亂蟻聚烏合不啻一二十萬眾刦掠資財淫汙婦女為中原士庶之患其軍中行伍部隊略無紀律屢攻城邑皆(不克)捷聞金人至遂投拜。

三日丁未德音(舊校雲:是詔汪藻撰)。

禦敵者莫如自治動民者當以至誠朕自纘丕圖即罹多故昧綏懷之遠略貽播越之深憂雖眷我中原漢祚必期於再複而迫於強敵商人幾至於五遷茲緣儀衛之行尤曆江山之阻老弱扶攜於道路饑疲蒙犯於風霜徒從或苦於驛騷程頓不無於煩費所幸天人協相川陸無虞仿治古之時巡即奧區而安處言念連年之粉擾坐令率土之流離鄉閭遭焚刦之災財力困供輸之役肆宿宵而軫慮如冰炭之交懷嗟汝何辜由吾不德故每畏天之警戒專克已以焦勞欲睦鄰休戰則卑辭厚禮以請和欲省費卹民則貶食損衣而從儉苟可自銷於氛祲殆將無愛於發膚然邊陲歲駭而師徒不免於屢興餽餉日滋而征斂未遑於全複惟入世祖宗之澤豈汝能忘顧一時社稷之居非予獲已止俟寇攘(改作風塵)之息首圖蠲省這這宜況昨來蒙蔽之俗成致今日陵夷之禍亟雖朕意日求於民瘼而人情終壅於上聞主威非特於萬鈞堂陛自遙於千裏既真偽有難憑之患則邇遐銜無告之冤已敕輔臣相與虛懷而聽納變令在位各須忘勢以谘詢直言者勿遺危疑忠告者靡拘微隱所期爾眾鹹體朕懷尚慮四民興失職之嗟百姓有奪時之怨科需苛急人心難俟於小康犴獄煩滋邦法有稽於末減乃用迎長之節特頒在宥之恩於戲王者宅中夫豈甘心於遠狩皇天助順其將悔禍於交侵惟我二三之臣與夫億兆之眾亟攘外侮協濟中興。

金人寇(改作攻)和州知軍州事李儔叛附於金人(舊校雲:時通判唐璟死之)。

李儔以和州投拜金人執儔於軍中計置渡采石江六日庚戌知太平州郭偉敗金人於采石再戰。又敗之辛亥壬子日。又戰。又敗之。

金人攻采石渡知太平郭偉親率官軍將佐極力捍禦三日五戰皆捷金人退攻慈湖福山偉。又與戰敗之金人用趨馬家渡後上自溫州來到越州思采石。

指江官兵推賞有差有官人各與轉兩官。

隆祐皇太後及六宮出洪州耿信反扈衛軍潰。

太後出洪州舟人耿信反楊惟忠全軍自潰其將司全胡文馬友楊皋趙萬王璉柴卞傅選張擬九軍盡反刦奪宗廟六宮府庫一夕而盡。

韓世清敗劉忠於斬州得偽柔福帝姬。

劉忠初聚兵於京東號花麵獸其眾皆戴白氈笠。又號白氈伴劉忠勇銳善戰金人既退京東忠乃侵淮西犯斬州韓世清屯斬州出兵與忠戰大破之其眾死亡者甚多乃漸入湖南世清奪得一婦人自稱是柔福帝姬小名環環行第二十一小王娘子之女也。或報世清世清疑之乃請知州甄采同通判鈐轄具官裳立於庭坐柔福帝姬於堂上隔簾問之遂具說被虜及得脫之因具言被劉忠虜在軍中初遭劉忠無禮。又被劉忠嫁與一押火及言昔時閣中官員姓名稍詳世清等信之遂改館焉斬州具其事奏聞之。

知楚州趙立敗金人於淮陰領兵入楚州。

朝廷聞金人將謀入寇(改作深入)乃召諸路以兵勤王保衛王室趙立方欲知徐州以徐州城孤。且乏糧不可守乃率將兵禁兵及民兵約三萬趨行在是時知楚州劉誨被召命赴行在杜充以楚州缺知州。且聞立率兵自徐來即劄付立俾知楚州使人迎立授之立至臨淮縣被充之命兼程至黽山金人聞立棄徐州而新知楚州以甲拴於淮陰邀截之立麾下皆皆謂金人方挖於淮陰而楚州不可往不如退還徐州立忿怒嚼其齒曰:正要與金人相殺保謂金人挖路而楚州不可往乃令諸軍曰:回顧者斬,於是率將先登至淮陰與金人遇大戰四十裏至楚州城下遂得以數千人入城而後軍孟成張廣皆以其所部渡河北去方其塵戰也。士卒有失仗者拔砌街瓦相擊嶽廟前廟街三裏許皆為所拔立口中箭貫其兩頰帶簡明入城口不能言以手指揮諸軍憩歇方定拔其箭議者謂自燕山之役南北戰爭未有如此之塵戰者。

十三日丁巳杜充焚真州長廬崇福禪院。

金人已犯和州杜充命清野淮南添差建康府通判劉漢之獻議長廬崇福院有屋二千閑金人得之可以係筏而渡當焚之充命統製伏之彥往焚燒長廬崇福院院有重廊層閣金碧相輝映凡二千餘閑禪刹之盛為江淮閑第一是時之彥屯於東陽被檄即以數舟載三百人自東職口溯流而上至楊家洲有。

沿江巡檢王真下寨。又有長蘆崇福禪院僧行數腓人居民亦數百人雜居諸渚閑真使人邀舟盤問春更之彥對以準留守司檄備奉聖旨差諸統製伏之彥往焚燒長蘆崇福院僧行聞之已仰天號哭百姓亦哭之彥遂率真並土軍同行至長蘆鎮住持僧道林與知事迎接入院之彥具說燒焚之意道林曰:物之興廢皆有其時成也。毀也。吾何容心哉!乃對佛燒香之彥取檄就佛前宣揚僧行軍民皆哭之彥變哭道林與之彥少坐之彥遣其眾取蘆柴於緊要下積堆凡二十四處道林亦遣僧行取庫錢三千餘緡投入井中。又取金銀匣去之彥取責沿江巡檢司焚燒之委文狀具令申刻取火。又徐徐至酉刻促放火二十四處火綿齊發昏黑時火焰亙三夜漏方半屋無大小已平榻矣。是時驚移老小乘火而行翌旦寺基惟灰埃中有釘頭而已。

劉位知濠州。

知濠州孫逸赴建康稟議也。杜充以濠州不可闕知州遂檄節製軍馬劉位俾知濠州位泗州招信人居於碑鎮素豪強為鄰裏所推。且宗族稍盛擾擾之際聚鄉民保守橫山分鄉民為軍使諸弟至各統之是時西北衣冠與百姓奔赴東南者絡繹道路至有數十裏或百餘裏無煙舍者州縣無官司比比皆是盜賊艱辛之狀萬緒千般及入泗州境則聞招信劉家聚兵甚眾故流移之人渡江入招信投橫山為樂國而士大夫往往具刺敬謁於位賓客既多位見客亦有時每頤指其館穀之所,於是狼狽而來者得以暫安而位亦漸漸尊崇矣。所以招信劉家之名播於遠邇者蓋自流移士民唱之也。杜充在建康以位為節製軍馬至是令位知濠州軍州事。

陳邦光知建康府。

知建康府胡舜陟以金人勢逼乃求為浙西宣撫司參議官朝廷從之遂命陳邦光知建康府舜陟發建康之六月金人犯建康境是時韓世忠在鎮江府或執舜陟解送世忠者世忠責舜陟不合棄建康而走縛於海船之桅檣既而聞知改差浙江宣撫司參議乃放行。

金人陷臨江軍。

二十一日乙醜金人自馬家渡渡江統製陳淬破殺。

先是金人計置采石欲渡江為郭偉所拒遂趨馬家渡統製陳淬及金人戰於江上敗績淬被殺金人遂。

濟渡南岸無兵金人舟不多但無人迎敵致使渡長江如蹈平地唯水軍統製邵青以一舟載十八人當金人於江中稍工張青者中十七矢遂退於竹蓧渡遣史曰:杜充聚諸軍在建康而沿江皆無備金人已渡乃命諸軍迎敵都統製王燮素驕奢不恤軍士惟衛隊以旌旗簇擁誇其榮貴身為大將無亡矢遺鏃之用率本軍先遁先是輔逵在東陽被檄策應燮與逵相遇於途中曰:已失渡口遂以兵皆南奔自徽州入福建劉晏走燮陵韓世忠在鎮江以胡(改作敵)騎驍勇其鋒不可當乃率步卒航海以伺其隙。

二十三日丁犯杜充棄建康府渡江北走軍潰。

杜充在建康治兵專以殘殺為政斬人無虛日充聞金人已渡江諸軍潰散欲乘船出奔方開水門士庶舟船爭門擁隘不能出充使人諭之曰:相公欲迎敵金人耳眾皆呼曰:我變去迎敵棄不能行而止自是市井閑喧騰言杜充相公枉斬了多少人及其驚急卻欲先棄城走充聞之莫敢誰何乃命諸軍各人犒賞銀十兩絹十匹令諸軍皆往蔣山下寨是夜軍中不整人多夜呼質明皆潰散到東陽諸軍爭入互相殺移時方定充渡江遁走宿州王進王冠猶以本部兵隨行至真州駐於天慶觀進冠不相協遂分為二充以軍不協回惶未有所向知真州向子勸充由通泰入浙欲與之偕行充意在歸北故不從子知其意遂乘舟棄真州而去充檄冠知真州自為出陸計聲言往招信縣山寨合劉位人馬來殺金人乃出西門行至天長軍而去。

金人寇(改作攻)六安軍知軍事邊某叛降於金人。

金人周太師已據壽春府乃命兵侵六安軍丁犯寇(改作攻)城下知軍邊某迎降金人以趙團練者率北軍三百人屯城下不殺掠。

金人寇(改作攻)吉州知軍州事楊淵棄城走。

楊淵聞金人犯境即棄城去金人駐於城下不入城不甚虜掠(刪此四字)。

金人寇(改作攻)袁州知軍州事王仲嶷叛附於金人。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一百二十四校勘記。

洎上曹百司皆之南昌(脫皆字)治有常程格去細務及從官郎吏(一作治常程有格法細務及從官郎吏)留守建康府(脫守字)已於十一月初八日起發往虔州矣。(往誤作住)上諭以不得已之意(意誤作事)並於明越溫台從便居住(於誤作以台課作台)李迨自明越州來(越字衍)凡八日回延世拒而不納(脫凡八六字)勸民者當以至誠(勸誤作動)乃用迎長之節(迎長應作弛張)思采石反隘官兵(隘誤作江)斬州具其事奏聞之(之字衍)憩歇稍定方拔其箭(誤作憩歇方定拔其箭)遂退於竹蓧港(港誤作渡)燮正在與逵相遇於塗中(脫正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