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九十四

靖康中帙六十九。

起靖康二年四月十五日甲戌,盡二十日己卯。

十五日甲戌兵馬大元帥府劄子。

劄曰:金賊(改作人)邀請(刪此字)二帝北去當府已星夜措置邀迎外契勘金賊(改作人)先於三月初七日抑逼宰相張邦昌僭稱偽號今來邦昌已歸寶退避所有三月八日已後笱旨事並不得施行差到官不許放上如有闕官即開具狀申以憑差官填闕施行兼自今後凡有公事並須申稟當府與決如有奸詐偽冒可疑文字並不得施行繳連供申。

大元帥府以顏岐充大元帥府參議滕康周望為王府記室。

李綱傳檄京師。

檄雲:與湖南安撫郭三益等會合荊南勤王之師旬日得精兵十萬見起發前來勤王開封府散榜曉諭。

趙子崧勸進第二狀。

子崧十二日十四日皆具稟情迫言切上瀆王聽必蒙賜察子崧再三思之大王尚未離濟必欲謙遜持重則奸詭之計一日萬變不可少失機會兼兩歲用。

兵人情隻不思安定。若萬一變生不測(舊校雲:別本作不如初意)。又生一秦何可禦也。二帝危辱正坐謀者不臧依違失斷玩視幾變一旦禍發四顧不知所出今大王處多故之際天心助順逆人自歸以大軍壓之故未敢變。若稍遲疑是天與不取也。伏望大王深以社稷為念俯采芻蕘之言速賜進府至京城一舉而定某日決可到城恐城中以計誘致卻散大軍未敢委兵趨行府況奔走勸進皆希功幸賞無持操之士某實恥之專以大兵壓城以待鸞旂不勝祈懇誠切之至。

孫覿為宰執等乞大元帥聽政狀。

右某伏聞金賊(改作人)犯順(刪此二字)侵逼郊畿太上皇帝皇帝陛下二聖蒙塵賊臣僭號中外臣子罔不痛心元帥大王德望在人勳業盛大躬總戎律王室所憑方今道路不通威令阻隔百姓歸命兆民係心伏望大王傳令四方總決庶務上體二聖屬望之意下答黎庶歸仰之情指揮將臣征伐醜虜(刪此四字)收複京邑奉迎乘輿某等情迫於中憂憤所激謹具狀令修武郎王倚秉義郎趙子顯奔詣行府申聞某等不勝惶懼激切虔祈懇禱之至。

十六日乙亥差路允迪範宗尹充奉迎使副請車駕進發。

並差內侍省禦藥扶持官閤門皇城司帶衛士班直供帳禦府禦輦逍遙車及下禮部太常討論車駕至京奉迎禮儀。

南外宗正等勸進第二狀。

具位右某近率宗室並隨行官吏朝奉大夫權應天少尹叔近等具狀披告乞兵馬大元帥大王權聽國政事續奉答語難徇眾情竊議施行某等難以逆虜犯關(改作都城被圍)之後道路隔絕於今半年而二聖播遷宗社無守恭惟大王至親。且賢功蓋天下群心所歸實在今日儻蒙俯從眾庶以安宗社少紓中外憂憤之情則訓民練兵邀迎可期。若徒欲履正守節而不思祖宗創業之艱難非海內所望於大王也。某等迫切之誠實不能巳謹具狀披告兵馬大元帥大王伏乞王慈早賜允許行謹狀。

批答。

禮備大經存而可考國有常典實不敢渝屬王室之艱難當元帥之寄委逆胡(改作強鄰)肆暴神器至危惟早墜之是思雖省愆而何補薦聞誠懇祗益兢慚念父兄方冒於煙塵不遑甯處顧臣子輒從於國事豈所。

當然知國璽之來辭已藏於守者覬鑾輿之複誓必遂於忠心所請難議施行靖康二年四月十六日。

十七日丙子南外宗正等勸進第三狀。

具位右某近率宗室叔近等兩具狀乞兵馬大元帥大王權聽國事複奉答語所請難議施行者某等竊以國家輻員萬裏承平百年尊君親上之義遠近無二伏自虜再犯順(改作京城圍閉)四方不聞詔令今者凡六易月彼既講和將謂京師人人延跂以聆德音今二聖聖既行京邑空虛道路相傳莫不撫心號泣誓必邀迎然宗廟社稷不可一日不享臣民萬物不可一日不治政教號令不可一日不行於天下凡此非大王誰可為者大王為太上皇之子皇帝之弟則親孰親於大王王於大邦兼臨兩鎮。又以大元帥之重統天下之兵則貴孰貴於大王聰明仁信溫恭勤儉風動海內而忠孝特立亙古所未嚐有則德孰盛於大王克敵製勝慮無遺策狂虜(改作敵焰)雖熾畏威而不敢邇則功孰高於大王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而鑾輿蒙塵警蹕滋遠神器蕩然人人憂疑則今日之於大王億兆同辭請大王權聽國事乃天人之心大王尚可辭乎!大王俯順眾情則國家之綱紀複正德澤複流政事複修刑威複振內可以防未萌之奸外可以羈不製之虜(改作敵)奉迎二聖可以如天之誌矣。時不可違機不可失宗社再安在此一舉惟大王深察而熟慮之則天下幸甚某等不勝傒望激切俟命之至謹三具狀披告伏乞王慈早賜允許施行謹狀。

批答。

國步艱難金寇猖獗(刪此四字)鑾輿播越詔令不下無所稟承遐邇之心翕然見屬謂天下之權必主於一故連日之請乃至乎!三雖輿情難以輒違而孝心有所不忍方將遍覽所上詳熟以思俟入京城躬謁宗廟。若鑾輿未還即撫定民庶權聽國事宜體茲意無複重陳。

開封府揭榜曉示種深文狀。

開封府揭榜雲:傅遞京兆府安撫使劄子據從議郎秦鳳路經略使司準備次第一副將本路奇兵勤王種深狀申契勘準秦鳳路都總管司劄子及西道都總管司牒差統製秦鳳路奇兵軍兵前去勤王深伏念在熙秦守官幾二十年漢番人情委是諳熟今據回紇國大使木瓜心(刪此三字)及諸國首領等為金人侵犯南朝官家阿爺木瓜心等(刪官家至此八字)情願自備。

人馬衣甲口食前去廝殺共約三十萬人馬及其呾呾國亦使忽令族首領結通嗢來傳送言語要自夏國出來皆由河東前去會問撥遣去訖契勘前項諸首領亦為深在熙秦累年管當茶場日近相見人情遠邇大段習熟今來逐人為見深乞前去勤王各自情願自備甲馬口食隨深前去委是赤心忠義兼人馬驍銳強壯深巳指揮各人首領統押分數路前去破敵及巳差撥得力使臣多齎金帛前去激賞上項首領令取便路兼程起發行前來京師會合伏乞指揮施行。

小帖子契勘深一行軍馬經過縣鎮民居往往以錢糧犒賞父老多稱前後所過軍馬無此整肅人人皆願隨深前去勤王亦乞照會施行。

胡舜陟劄子乞下詔播告四方。

臣伏見都城圍閉以來號令不及於四方凡半年有餘矣。民間固巳驚疑複因破城之後將士逾城而出者劫掠州縣自守一方西京河北為之大擾。又外路聞二聖北轅皆謂中國無主深慮奸雄竊發有害吾民今巳遣使奉迎康王即位當有大霈膏澤天下則變亂自消然臣見尚書省劄子排辦儀衛置造輿輦尚未了畢旬日之間外有變故安可不慮今陛下臨朝聽政臣愚以謂宜先下詔播告四方使天下曉然知中國有主康王即位有日以破亂臣賊子之心以慰海隅元元之望實宗廟之福不然臣恐詔書稽緩變故橫生四海幹戈鼎沸雲:擾都城孤立為患非輕取進止。

趙子崧繳李健所得尚書省劄子狀。

據戶部噦上郎李健等申見到太康縣候所申文字報事須議指揮右勘會金人大軍四月初二日起發前去次日即遣武義大夫同恩李興潘謹燾三人同往京東路州探問元帥大王行府所至密行具覆去後初五日續遣閤門宣讚舍人蔣師愈承務郎程僎同王府內知客蔡琳等齎手劄文字前去初七日。又差吏部侍郎謝克家同勾當軍頭引見司韋淵直秘閣吳何玉寶詣行在初十日差尚書左丞馮澥權尚書右丞李回充奉迎使副齎文武百僚張邦昌以下勘進表章並元祐皇後手書前去兼今月初一日為奉迎康王未至恭請元祐皇後垂簾聽政以俟複辟於十一日吉辰皇後入居禁中就內東門殿垂簾聽政三省樞密院官日赴奏事兼大元帥康王行府。

已差到使臣黃永錫同恩等於本月十四日。又齎回三省樞密院奏狀乞早整鑾輅衛清宮闕訖右劄付戶部李郎中等照會靖康二年四月十五日押今月十六日午時據李健等備申到十五日尚書省劄子取到元本繳申在前右子崧等節次具狀劄申乞早定大計號令四方自失機會悔不可及今來。又據李健所得尚書省劄子稱初十日已差左丞馮澥等充奉迎使副劄文武百僚張邦昌已下勸進表章並元祐皇後手書前去契勘京師事體既巳反正唯望大王入主社稷以安生靈遲疑未發事久變生不可不慮或聞議者以謂京師已經殘破不可複入止欲即位軍中便圖遷徙某愚慮深為不然今禍變非常奸偽未戢欲致中興當謹舉措理宜先入京師謁宗廟覲母後明正誅賞降霈四方。若京師果不可都自可徐議昕向今逡巡猶豫日複一日深恐有誤大計兼母後雖巳稱製未肯便出號令四方之遠不知僭偽反正之因士民憂疑奸宄窺伺。若更遲留旦暮之間必致別召禍亂伏望詳酌前後所申斷以不疑早賜聽納以慰天人之望。

小帖子崧等前申乞移軍南京當時虜(改作敵)騎未退事勢與今日不同訪聞趙野範訥不戢其下縱令虜掠發掘邱墓人心胥怨今。又兩軍時有忿爭萬一行府入南京趙範二軍必趨帳下恐有郭汜李催之變伏乞王慈開納徑還京城早定大計以副人望。

範瓊進加軍職以京城圍閉彈壓之功也。汪長源亦除閤門宣讚舍人管幹軍頭引見司使臣各轉一官。

十八日丁醜開封府揭榜曉示副元帥公文。

開封府揭榜曉示準兵馬副元帥公文當府統率軍兵奉大元帥康王指揮會合分遣諸片段馬追襲掩截金人仍令隨事便宜措置自承康王劄子星夜間道速走使臣等遍督河北河東路諸州軍府將合心並力占據要害斷絕橋梁把隘攔擊救迎二聖與諸王皇族並後妃期還宮闕與三軍將校臣子死節誓報國恩亦先檄下大明府路催諸處人馬將士隨渡徑過與西路人馬相約掩擊去訖契勘自去年十一月後金人登城按甲不動假倡和議使四方勤王之師坐待近畿詭詐百出使四方蹤跡差誤致使二帝出郊乃輦載金帛罄竭帑藏以遂賊(改作其)計。又邀擁鑾奧及皇族子孫後妃巳下逾河北去及至啟行外。

方知覺四方痛切忠憤呼天號訴日月慘色豈期夷狄(改作金人)禍我中國乃至上累君父竊惟大宋一統天下祖宗功德滋休太平自古莫比本緣奸臣誤國階怨生隙流毒貽患是至今日以天下之大宗社之重上天眷祐有宋垂億萬年其必有大賴公卿將帥一心保護廟朝安存士庶以此。又見大宋之恩德甚深靡有窮巳今大元帥康王忠孝友愛出自天性總兵於外親擐甲胄冒犯風雨欲戡定國難輯甯方夏會諸路勤王之兵何啻百萬前此守和議盟以俟賊(改作敵)退俯為生靈每戒輕動暨國家已落賊(改作敵)計蒼天柰何自是康王聞此淚盡繼血雖草木無知亦皆悲慟左右勸勉曾。若莫聞便欲躍馬自奮手格逆虜(改作敵人)以雪父兄之恥見不住進發人馬嚴督忠臣義士數路合擊雖封王建節皆許充賞期於力救駕回以慰中外故未能歸期於瞻望闕庭款謁宗廟與本朝父老軍民僧道相見伏想輿情日久顧望必興念祖宗積累之厚遽遭金胡作孽(刪此四字改作禍變)致二帝遷播惟康王為社稷宗廟之賴竚成大功禔福天下當所駐兵距都城巳近須至公移慰撫都人者。

元祐皇後遣馮澥李回齎書來勸進。

左丞李回右丞馮澥至濟州以元祐皇後聖旨齎書勸進曰:吾以薄德罹此多難雖救時敢愛於發膚而昧道。若臨於淵水顧邦基之所賴係神器之有歸比遣使軺往馳書牘蓋上天之眷顧實四海之傾心諒惟撥亂之姿已定興王之業方長嬴之屆序宜祉福之具膺佇來禦於法宮以誕揚於丕號群情攸屬遐邇增懷故茲書示想宜知悉。

十九日戊寅禦封太常少卿汪藻撰書送禦史台看詳如得允當仰申三省施行。

當日胡舜陟等奉準禦封降到手書看詳極為允當伏乞早賜施行百官凡三拜表勸進詔張澂措置排辦行在所至程頓事務。

有旨奉先普安兩院皇子帝姬攬堂為虜(改作金)人發掘速差官繕治。

宗室叔向駐青城置招募救駕義兵所。

又分遣使揭黃旗入城召募應募乾多遊惰之人。

大元帥府擺布駐劄人馬。

議定以庚寅起發濟州是日幕府劄下宣總司於宛亭駐劄趙子崧於東明駐劄宗澤所部領一行並權邦彥閭邱升姚鵬等人馬分擺於長垣衛城南華駐。

劄防把候大元帥人馬起發仰至二十四日次第前進至拱州南京以來次第下寨其餘孔彥威劉浩丁順張換王澈等並別聽指揮。

東道副總管朱勝非領兵來衛進謁於濟州。

日曆(改作紀)曰:先是勝非權知南京邦昌差使臣齎一書至勝非勝非送使臣下獄以邦昌書繳申大元帥府隨即以兵來衛王見而嘉其忠。

二十日己卯趙子崧第三狀勸進。

子崧恭奉四月十四日王旨令諸頭項人兵不得亂近傍城門驚動人民等事子崧自發前軍即以如此約束今來遵從嚴命再行戒諭諸軍甚戢近城及城內百姓悉皆安堵無虞但都人士庶未知大王還闕之期日夕焚香泣望子崧竊謂大體一正防秋甚近合措置事正複不少今內外束手日複一日坐以廢事甚可畏也。。又況盜賊充斥人民失所日俟恩霈,庶幾安業。且使四方萬裏之遠鹹知神器有主人皆退聽伏望大王俯徇群情仰慰二聖付托之意戒有司整飾鑾輿即日還闕或狩南都亟下德音大宥群生天下幸甚儻或遲疑變生不測子崧亦不知稅駕之所矣。唐突王聽死有餘罪。

小帖子訪聞荊南真州海州嚴州黃州蔡光之間有大賊而嚴州尤猖獗惟大霈一出則不勞兵革自然消弭禍變伏乞深賜體察。

先遣觀察使臣黃永錫回。

使臣成忠郎黃永錫先奉兵馬大元帥康王丙寅手書詣張邦昌觀變還具言邦昌遣謝克家來歸玉璽太母垂簾遣馮澥李回奉詔書前來勸進邦昌己出內東府京師見將大元帥檄書雕印出賣內外傳報軍民呼以望迎立康王王曰:宗廟社稷幸弗毀滅不穀願蹈節死義以雪大恥爾豈敢偃然而當大事耶。

五軍將士呈稟取二十一日擺拽人馬護衛入南京。

兵馬大元帥府契勘二十日五軍將士保護兵馬大元帥府王入南京令將軍率領諸項人馬各路將校著將軍開府督視鋒利器械刀仗鮮明儀從及將所屬兵卒步馬弓弩等項俱整點擺拽辛彥宗依舊充先鋒統製丁順充先鋒副統製祁超依舊充前軍統製王澈充前軍副統製張瓊依舊充左軍統製孔彥威充左軍副統製張俊依舊充中軍統製劉浩中軍副統製華實依舊充後軍統製張澂充後軍副統製。

後收楊惟忠依舊都統製右具呈稟奉王旨依此行下。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九十四校勘記。

無特操之士(特誤作持)

難議施行(難誤作竊)某等竊以逆虜犯闕之後(竊誤作難闕誤作關)儻蒙俯從眾言(言誤作庶)茲國璽之來(茲誤作知)四方不聞詔令今者凡六易月(今字衍)謂天下之權必主於一(主一作正)累年管勾茶場日逐相見(勾誤作當逐誤作近)故未忍歸朝(忍誤作能朝誤作期下於字衍)皇子帝姬欑堂(欑誤作攬)議定以庚寅起發濟州(此九字應接上條作另行連下誤)擺拽人馬護衛兵馬大元帥入南京(脫兵馬大元帥五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