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八十二

靖康中帙五十七。

起靖康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辛巳,盡其日。

至(刪此字添李忠湣事跡曰:六字)城欲次日館伴來相見說景王請命上書猶有禦寶料城中未甚亂國相教徽猷來欲令入城遂於城破處見粘罕(改作尼堪)斡離不(改作裏雅布)雲:可令何相公來議事國書中亦說此意入見奏之當日何出次日。又遣濟王中書侍郎陳過庭出何回陳二帥請與上皇相見上欲代之先遣詣懇告次日出幸虜(改作金)營留三日而還後除禮部尚書力辭上曰:徽猷閣學士自與尚書同班卿可受之複以借官辭不巳改除吏部侍郎命兼權開封尹辭之降禦筆雲:卿始終為國兼尹不須辭免二年正月九日軍前遣使將國書來說農務將興及徽號事須當麵議請皇帝出郊遂降詔次日出至二月六日金人變議公母夫人張氏聞之慟曰:吾子平日剛直死難決矣。自後不通消息當月二十一日權府曹呂齊在朱雀門見取過軍前醫官熊調入城取物說某修合處在國相位廊下屢見喚李侍郎來理會事早來。又見問何故唯你堅不欲立異姓李侍郎道上皇悔過避位。

主上孝慈勤儉無有過行國相雲:趙皇失信使南北生靈如此,豈不是過李侍郎道。若以失信為過國相亦有失信處五乃曆數之某忘記其語。又雲:你劫金帛女子止是一大賊耳你國滅決不久國相大怒令推出處置二十四日隨行虞候謝甯入城般取家小說某已收在監軍處打傘前此常隨定侍郎初六日時先收了金國詔書粘罕(改作尼堪)令蕭太師脫禦服侍郎向前抱持皇帝令不得脫被十餘番人拽過一邊叫道此大朝真天子你殺狗(刪此二字)輩不得無禮。又被番人打口而見脫了禦服即時氣絕於地謝甯不敢喚少時卻蘇眾巳分散隻有十數甲兵守之傳國相指揮須管要李侍郎在遂令謝甯扶到青城左掖門側廊屋內住每日供三番飲食侍郎絕不能吃似中著底後蕭太師三次來道事巳如此你休執迷揀長處行恐壞性命不是你好人我不來勸你。又雲:你前日罵詈國相國相亦不見過你。若順從他時與你好官做侍郎隻道天無二日某無二主謝甯曾勸道侍郎父母年高兄弟。又多。若稍順他怒可得回侍郎叱雲:古時有忠臣如今豈無你理會不得十六日國相來喚理會事了卻放回二十一日。又喚去理會事甚多時臨後隻見侍郎罵詈國相令推出處置。又回麵叫罵不喜聽遂和謝甯縛了到南郊側近顧謝甯雲:我為國家合死枉帶累你監軍道待與你放了你回頭來也。未猶罵詈不止遂害之及說被害去處某後來亦不敢回去埋藏至四月四日金寇(改作人)巳退家人出城尋認依謝甯所言去處得之暴露四十餘日肌肉不變時年三十五初金人出榜闕下求立異姓雲:軍前南官亦當舉唯不許何李某預此議及軍前取家屬兄。若虛到南薰門親見番官數十共歎其忠。且言我大遼死難者二十餘人你南朝隻李侍郎一人後自京師奔大元帥府上書者數十人皆言為社稷死者唯李。若水一人今上皇帝即位之初尚書右丞呂好問。又上劄子乞優加褒贈建炎元年五月九日奉聖旨特贈觀文殿學士與子孫恩澤五人賜其家銀絹五百匹兩後因臣僚劄子乞賜美諡當年六月九日奉聖旨可特賜諡續準告諡忠湣建炎三年七月召兄。若虛上殿上正色曰:圍城中士大夫止有李。若水紹興四年正月內明州見武節郎新鎮江府焦山巡檢張珍說圍城中作行門第二次從駕出郊親見當日粘罕(改作尼堪)在殿上高尚書讀罷詔使蕭。

慶脫禦服獨侍郎向前雲:陛下不可脫這賊亂做也。立於淵聖皇帝後,左手掩抱。淵聖皇帝右手指而罵之,某等出門外,不見後麵事。紹興八年,夏金國使人烏陵(改作烏淩阿)思謀對接伴稱公忠義,且問子弟幾人,今在某處仕宦。紹興九年春,又蒙朝廷給還致仕,遺表恩澤三人。建炎二年,秋家屬流寓揚州遂槁葬公於蜀岡南。紹興十一年五月二十三日,遷葬公於湖州歸安縣廣德鄉卜村南黃龍塢少傅公塋之左,敕賜墳寺額曰“褒忠”。永慶禪院賢士大夫作哀挽者百餘人。公娶劉氏、趙氏並贈碩人。三子曰浩,早亡;曰淳,曰浚。孫四人:楷、劄、橒、相。繼以二子郊恩,累贈公左宣奉大夫,所著詩文,經兵火多散失,有文集十卷。其行狀墓誌神道碑皆未就。《故實》紀其事跡。又逸事曰:謝甯雲:二月二十一日在南郊側近,監軍問侍郎雲:你回頭來也。未侍郎厲聲罵詈不止,遂被監軍打破唇齒,侍郎神色不動,噴血奮罵愈切。監軍以刃裂頤斷舌,乃寘於死。死巳,又肆慘酷至於身首異處,膏血浸於原野者,凡四十三日。家人於被害處收斂時,形貌如生(此段紀事跡時,諸父以先大父母年高恐痛傷,意遂不敢書至乾道中,諸父淪亡,因於秘收遺槁中,又得其遺,使盡書之,表於家乘)。

尚書省贈官劄子告詞建炎元年五月初九日奉聖旨故吏部侍郎李。若水忘身為國知死不懼忠義之節無與比喻達於朕聞為之涕泣可特贈觀文殿學士與子孫恩澤五人賜其家銀絹五百匹兩敕節義士之大閑能忘身而徇國爵祿國之砥石宜懋賞之報功肆加卹典之崇越進彝章之限故朝奉郎吏部侍郎賜紫金魚袋李。若水操履端重學植純粹儒館掄才早膺選任從班入侍旋被旁求屬鄰敵之內侵數授辭而出使勤勞靡憚誠愨勿欺念國難之非常駭虜(改作敵)情之不測二聖遭北遷之阸大統有中絕之危奮不顧身義形於色仁必有勇知處死之非難欲焉得剛信苟生之可愧忠義之節無與比倫達於朕聞為之涕泣是用寵以輔臣之異數蠟升秘殿之隆名賻物具儀賞延及子昔段秀實笏擊朱勔顏杲卿麵折祿山簡冊有光精神如在惟爾英烈追配古人魄其有知服我休命可特贈觀文殿學士餘如故臣寮乞賜諡劄子告詞臣僚上言伏見故吏部侍郎李。若水將命軍中備嚐艱險功雖不遂誌實可憫青城廢立之際獨以鴻毛之命爭論刀鋸之側義形於色卒殞非命誌節凜然不愧古人伏望斷自睿慈特。

賜優典追贈官爵錫以美諡六月九日三省同奉聖旨李。若水忠義無與比倫巳推恩外可特賜諡敕朕灼觀之古昔曆考忠義凡有臨危致命之秋多仗節死難之士世無倉猝擾攘之變人有媮懦委靡之心苟貪其生鮮蹈於義惟爾忘軀而狗國我其錄德而褒功故朝奉郎試吏部侍郎賜紫金魚袋贈觀文殿學士李。若水出入虜(改作敵)營始終漢節威武不屈意氣自如嗟捐竭之靡他宜旌嘉之首及載稽諡典式究僉言危身奉上謂之忠佐國逢難謂之湣於昭大節以示寵光慰爾九原之知為吾百辟之勸可特賜諡忠湣餘如故。

靖康小雅雲:公諱。若水宣和七年冬十一月金人渝盟遣其偽(刪此字)國相粘罕(改作尼堪)將兵犯河東知代州李嗣本首叛從賊(此二字改作降)時燕人耿戍律守石嶺關複開門迎之賊(刪此字)遂圍太原。又遣其偽(刪此字)二太子斡離不(改作斡裏阿布)將兵自平州入寇(刪此字)及境賀正旦接伴使傅察以不屈而死陷薊州燕人內應燕山帥郭藥師以常勝師迎敵其貳張令徽劉舜仁潛與賊(改作敵)通毀接戰二賊擁兵不前藥師遂敗走還燕山因拘執大帥蔡靖都運使呂頤浩而以全燕之地降賊(刪此字)賊(改作敵)兵入攻保州中山不克前陷信德府遂犯京畿十二月天子內禪皇帝嗣祚上尊號於龍德宮越明年正月五日虜(改作金)師至京都之地劄營於牟駝岡攻城不利而種師道等諸道勤王之師鹹集遂議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以和二月賊(改作敵)眾北歸粘罕(改作尼堪)慮河東之師襲其後留攻太原是歲夏天子求職專對之才以備出疆大臣以公應詔入對上奇之遂抵河東見粘罕(改作尼堪)力言講和之利胡廷(改作金人)許之因遣王汭偕來是時太原失守胡馬(改作敵騎)巳南十一月粘罕(改作尼堪)營於京城之南青城齋宮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營於京城之東劉家寺兩軍並力長圍遂合上數遣公出城見粘罕(改作尼堪)再求成虜(改革者作敵)偽許之閏十一月二十五日城陷公出見粘罕(改作尼堪)稍以爽約質之既斂兵不下上幸虜(改作敵)寨公複扈蹕既還和議巳定上嘉公勤勞稍遷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正月十日車駕再幸軍前公複從虜(改作敵)督所括馬及金帛婦女技藝益急回鑾稍稽中外危急二月六日果行廢立是時公侍上側極力爭這。且責之曰:爾許我和屢矣。天子為生靈屈至尊親來計議既以詭詐拘留。又輒敢悖逆如此何也。公知虜(改作敵)意巳定因抱上大慟。且罵曰:爾曹狗彘之不。若也。遠陋之夷(刪此四字)敢廢中國聖明天子乎!吾當以死爭之苟不從吾言則人神共怒臭胡(改作爾等)安能長久俱為萬段矣。群酋(改作金人)大怒因使人拽公去以馬箠擊公口麵流血反縛置之空舍中三日不與食而公罵不絕口巳而遣其貴臣高慶裔來以好語來諭公曰:公忠孝人也。大金將寵用不患不富貴何不少屈徒死何益也。公曰:爾曹禽獸(刪此二字)豈知臣子有忠之節乎!我大宋忠臣也。聖主被辱恨不手殺汝輩以謝吾君而乃以富貴誘我我有死而巳因極罵之。且求速死虜(改作敵)知其不可回也。遂斃之棄於道側公之給使親見始末因逃歸城中具言之四月十二日胡馬(改作金師)巳去公之父與諸弟同公給使出城得其屍巳五浹旬而不壞如生因以衣衾棺斂卜葬建炎初贈公觀文殿學士官其子。若弟凡七人嗚呼方二酋(改作金兵)破京師擁重兵廢置中原人主如兒女子戲其凶(刪此字)威虐(刪此字)焰望而褫魄公以一身摧之。若視螻蟻嗚呼忠義之節冠絕中外誠可搖海嶽而動天地矣。故靖康之難死節之士公為第一《詩》曰:烈烈李公實備全德義動幽明氣貫金石扈蹕虜營(改作青城)爰定忠烈杞人之憂廢立大戹公挺不顧二酋(改作厲聲)麵叱勇其雷霆天地動色命輕鴻毛名高鬥極燎原之火不變藍璧滔天之溺砥柱獨立死得其所震耀方冊費樞為忠湣文集前序曰:事與身孰重曰:身重身與義孰重曰:義重義者身之用也。夫人誰不愛其身也。有義在焉則身有所不足愛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故君子必權其重者況以其任危疑之難白刃鼎鑊曾何足以動吾心乎!予每念靖康之變而得死義之臣曰:吏部侍郎李某者蓋未嚐不壯其棄生赴義之大節而繼以流涕太息也。方海東之夷(此四字改作金人)再薄京城朝廷百官共難同事者非無其人也。公獨以身當不測之虜(改作難)拆齒爛唇而罵賊(改作敵)之口殊不少屈國人皆以忠臣無助為恨嗚呼公亦知所輕重哉!當時或有助公一吐忠憤則天下事亦不至此烈也。子路死於衛孔子為之覆醢公之一死宗廟社稷天地鬼神實臨之君子亦必有以處之矣。生意凜然足以激忠義之氣而偷生避難者亦將羞死於地下其何以免天下後世之公議乎!予為秭歸始得公遺文而觀之蓋有味其言也。。雖然公名在太常忠節義。

概天下共知之初不待文而傳然剛烈敢為之氣表見於文字間者予竊有仰焉故序公之文而出公節義之大,庶幾何以糾偷近苟簡之俗九原莫作予重有所歎雲:公濬州人字清卿初名某靖康元年賜今名出使今上即位優詔贈卹有加諡曰:忠湣世係爵裏國史具之。

孤浚淳跋曰:靖康禍變逆虜(改作敵騎)長驅豺狼搖毒猛不可當所在望風土崩瓦解欽宗皇帝擢先於庶官兩持使者節入粘罕(改作尼堪)軍誓欲捐軀以濟艱難青城之死素定於胸中非一時不得巳而為之者於戲人誰不死先公之死酷矣。頤巳解舌巳斷猶奮罵吐血終至於身首異處當此之時天地為之變色日月為之無光戰士為之嗟惋虜酋(改作敵人)為之羞畏(改作歎惜)先公巳死適我大父母皆暮年故事跡中略其所以死重貽二老人之深憂也。獨秭歸費守樞為先公文集序今鋟木於蜀中能不沒其實得以取信至乾道中諸父淪亡因於秘收遺草中。又得其遺始盡書之本末浚淳懼歲月浸尋世不得而知之他日列諸朝以補史之闕文先公雖死謂之不死可也。孤浚淳泣血書。

中興遺史及《別錄》曰:若水初官為大名府元城縣尉差出下鄉止一山寺中有百姓病十餘日一夜夢金甲神人告之曰:來日有鐵冠道士托汝寄書與李縣尉可達之爾病即愈病人睡覺甚異之來日果有鐵冠道士叩門齎書與病人曰:可將此書與李縣尉說關大王有書上侍郎病人以書詣。若水投之具言夢中事及鐵冠道士之語書題雲:書上元城縣尉李侍郎閱押。若水得書拆封看畢即焚之其事浸傳家人扣之終不說遂作《詩》曰:金甲神人傳好夢鐵冠道士寄新書我與雲:長各異代定知此事太荒虛後人或雲:書中說圍城中事一錄曰:朝廷初選奉使大臣以公姓名聞上初見公名。若冰曰:若冰猶言弱兵也。兵不可弱遂賜名。若水。

副使節使王履事跡曰:王履字坦翁開封縣人曾祖〈土禹〉故任西染院使閣門通事舍人累贈少師祖仲平故任憲團練使帶禦器械知潞州贈華州觀察使父景琚故任皇城使知灃州贈武甯軍承宣使公好學通經史年及冠遊獲鄉薦不第乃於元祐二年從父皇城拜南郊恩霈補三班奉職元祐間上書力言朝政闕失貽怒當途論邪正尤甚遂褫官編置新州實。

預司馬光黨人之列今名在碑籍政和初複官省差充提舉北京恩冀州黃河堤埽勾當公事任內累以功轉成忠郎五年蒙高陽關路安撫都總管吳玠辟充本司準備勾當公事次年隨府罷以功轉忠訓郎續於宣和二年內。又複上書極諫勒停久之至宣和六年敘複舊官國信使中散大夫秘書少監賈諲朝散郎試尚書戶部侍郎虞欒薦公上殿對於當年六月內稱旨差監西左藏庫時方從義郎任滿轉修武郎靖康元年八月內宣召上殿準敕武翼大夫充大金山西軍前和議副使秘書少監李。若水奉使大金山西軍前當年九月至太原見粘罕(改作尼堪)議欲以租賦奉大金贖三鎮地粘罕(改作尼堪)不從隨大軍複回於當年十一月十一日還京當月十四日公與李。若水被旨同王雲:馬識遠再使軍前日下出門行次中牟守河潰兵作過或傳金人巳渡河左右甚駭眾謀改路。若水疑未決公曰:守邊防河諸隘將士望風逃避奉使。若。又如此朝廷何所賴以某處之惟有死耳。若水然之遂令曰:有回者行軍法眾遂定公沿路屢浼。若水奏朝廷乞嚴設備再次懷州界逢金人大金館伴使蕭慶劉思前來相見具言巳遣使入京請畫河為界更不須議三鎮事公隨大軍南來不勝其憤氣疾作輿以還閏十一月三日到京城外粘罕(改作尼堪)召公與。若水飲曰:且得到使副門鄉中了遂舉觴以勸公等粘罕(改作尼堪)曰:奉使有勞宜勸以酒。若水歎曰:某等才薄識淺奉命議和不能為國家定大事罪固宜死酒不敢飲粘罕(改作尼堪)笑曰:前言戲之耳公曰:軍國大事曷可為戲遂以酒杯擲於地粘罕(改作尼堪)大怒曰:事至如此尚敢如是公曰:殺人以挺與刃亦無異也。粘罕(改作尼堪)曰:一齊推去囚了公曰:平生讀書忠孝事死尚不惜何懼囚也。因被囚於衝虛觀粘罕(改作尼堪)攻城二十五日城陷粘罕(改作尼堪)次日遣公同。若水入城十二月四日公與。若水從駕出軍前繼複扈駕還京除公武勝軍承宣使公辭上曰:卿盡忠佐國麵折金賊(改作人)固宜重賞公曰:臣六世食祿方蒙陛下識擢身當朝廷多事之時惟願以死報國家實不敢冒膺殊賞竟不拜命遂除相州觀察使。又辭上不允正月初扈從駕再出軍前遂為金人所留相繼見害隨行翰林司兵士鄭福歸來取衣物備言二月初六日讀了金國詔書粘罕(改作尼堪)令蕭太師劉尚書脫了龍衣是時鄭福正隨觀察見抱定皇帝高聲攔截令番人。

不得近前道我皇帝孝慈仁儉隻為百萬生靈屈身來此見你這夥賊不得無禮劉思使左右人擗開手被眾番人打破頭麵領在一邊鄭福不敢向前粘罕(改作尼堪)即時令人押出觀察共侍郎去後過了幾日再喚去議事觀察回來日夜號哭二十一日再喚觀察去理會事甚多時臨後隻見觀察共李侍郎高聲罵詈出來言語學不得粘罕(改作尼堪)令人擁出去處置了觀察回麵向鄭福你。若得回去時傳語娘娘道我已為天償債也。休苦煩惱左右押鄭福不得向前去鄭福不忍郵不知前麵去被害處事繼見監文思院門從侍郎張敏來說渠在軍前正見公在郊台邊被害時神色不動仰天長歎念歌一首隻記臨後兩句道矯首向天兮天卒無言忠臣效死兮死亦何愆(舊校雲:矯首向天兮四語乃李。若水歌詩見宋史本傳此作王履疑誤)聞之者莫不墮淚公裏數年四十八歲有二男長曰:高中次曰:立中建炎元年五月內奉聖旨特贈保甯軍節度使先是公與李。若水被害時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見之歎曰:南朝。若人人得如此二子,豈有今日之事可謂靖康忠臣也。尚書左丞呂好問題公墓額曰:大宋忠臣節使王公之墓。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八十二校勘記。

小注(。又得其遺始盡書之始誤作使)宜懋賞以報功(以誤作之)學植粹純(誤作純粹)朕灼觀之古昔(之字衍)上數遣公出城見粘罕。且求成(應作公等共出見粘罕。且誤作再)及金帛婦女技藝益急(技藝一作勢)稍以爽約質之(質應作責)以好語來諭公(來字衍)豈知臣子有忠義之節乎!(脫義字)而書公節義之大(書誤作出)他日當列諸朝(脫當字)任憲州團練使(脫州字)乃於元祐二年(一作元符)黃河進司勾當公事(司誤作埽)虞欒(一作虞奕)差監西左藏庫作坊轉從義郎(作坊誤作時方脫轉字)公沿路屢勉。若水奏朝廷(勉誤作浼)平生讀書學忠孝事(脫學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