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八

政宣上帙八。

起宣和四年六月三日庚寅,盡十二日已亥。

宋昭上書論北界利害乞守盟誓女真決先敗盟(刪女真至此六字)。

奏曰:臣聞犬戎之性不可以信義結去來無定叛服不常雖成周盛世猶有玁狁之難自古禦戎未見上策漢唐以還或盛或衰乍叛乍服其禦之之術率非良策皆不足為盛世道故略而不論迄(刪臣聞七十三字)我有宋(改作我國家光宅四海)寰區之內靡不歸順而景德中亦有澶淵之役真宗皇帝天威一震賊(改作敵)勢瓦解當是時乘勝逐北則腥膻之種(改作契丹之兵)無噍類矣。真廟聖慈深厚特以兩國生靈為念故擴天地之量貸螻蟻之命(刪貸螻至此五字)啖(改作許)以厚利與之議和為天下後世萬萬年安全之計故虜(改作遼)人謹守盟誓不敢南下而牧馬(刪此三字)者誠以天地之洪恩不敢忘也。自聖聖相承明明繼照雖睿知神武堯仁湯德足以柔懷然實亦恃此為長城神宗皇帝熙豐之間銳意北伐選將練卒積穀理財葺城郭修器械十九年間倉廩實府庫充貔貅之士無不一當百萬是時鼓噪而。

前則自河以北其人皆俎上肉矣。亦以河朔祖宗興王之地不忍騷動安可快一時之忿失百年之好故終莫之舉也。陛下即位以來禦戎之術實得上策虜(改作遼)使之來宴犒賜予恩數曲盡故懷德畏威向風慕義稽首稱藩介胄之士橐弓偃息黔黎之民鼓腹詠歌曆觀三代以來傾心悅服至誠革麵莫如今日實太平希世之盛事也。比自王黼童貫力引狂生李良嗣董才之徒妄興邊事致煩宸慮遣大臣提重兵久屯塞上倉廩府庫為之一空官卒兵民死亡無數前所奏陳悉皆誕妄財用尚可複全死者何由更生欺君罔上蠹國害民罪不容誅臣願斷此數人頭以謝天下不唯慰安虜(改作燕)人之心使明知陛下德音無複猜忌謹守盟好,庶幾奸臣賊子欺君罔聖妄興邊事僥覬功賞者有所懲戒臣固知陛下聖慈不忍誅戮臣下然此數人不誅則虜(改作燕)人之猜忌未易可解臣願陛下勿以馭賢臣之禮馭此奸賊則不勝幸甚臣間虜中(改作北邊)頻歲不登鬥米千錢雖或請和恐非本意特出於不得已耳萬一養銳數年歲穀小秋高馬肥士氣稍振複來侵擾則幹戈相尋無時而已較其利害輕重則奸臣數人之誅不足恤也。。又況李良嗣董才皆北虜(改作庭)叛臣心懷怨望故附會邊臣撰造虛語欲假中國之勢以複私仇耳實兩朝之奸賊豈複忠義之可望哉!臣竊料議者謂歲賜浩瀚虛蠹國用是不知祖宗建立榷場之本意也。蓋祖宗朝賜予之費皆出於榷場歲得之息取之於虜而複以予虜中國初無毫發損也。比年以來榷場之(刪歲得至此二十八字添一其字)法浸壞遂耗內帑臣願遴選健吏講究榷場利害使複如祖宗之時則歲賜之物不足慮也。或者。又謂九州中國之地皆沃饒膏腴之田歲得甚厚是曾不慮屯戍守禦之備戰鬥犒賞之費歲幾百萬計耶貪其所得既不足以償所失而。又戰鬥死亡之士橫被屠戮之民幾人也哉!徒有辟國之虛名而無補國之實利或者。又謂山後之民皆有思漢之心,或欲歸順此尤妄誕之易見者不惟北虜(改作遼人)為備日久山後之民往往徙居漠北。又自唐末至於今數百年間子孫無慮已易數世今則盡為蕃種(刪今至此六字)豈複九州中國舊民哉!皆由邊臣用人無術致探報者利於所得恣為誕謾帥臣庸暗更加緣餙妄議邊事僥覬功賞或者。又謂北虜(改作遼人)比年以來為女真所困侵城掠地橫亙千裏勢巳窘蹙願與女真。

合從腹背攻討則撲滅之易甚於反掌是亦弗思之甚也。滅一弱虜(改作國)而與強虜(改作國)為鄰恐非中國之福徒為女真之利耳。且北虜雖夷狄然久漸聖化粗知禮義故(刪此虜至此十五字改作遼人二字)百餘年間謹守盟誓不敢(改作肯)妄動者知信義之不可渝也。今女睦剛狠(改作勇)善戰鬥茹毛飲血(刪此四字)殆非人類(改作易敵)北虜(改作遼人)以夷狄(改作全力)相攻尚不能勝儻與之鄰則將何術以禦之不過修盟誓以結鄰國之外好而已本朝與北虜(改作遼人)通好百有餘年一旦敗之女真果能信其不可渝乎!異日女真決先(刪此字)敗盟為中國患必矣。此理之必然事之必至雖使伊周複生不能易此議也。臣。又聞兩國之誓敗盟者禍及九族陛下以仁覆天下其忍置河北之民於塗炭之中而使肝腦塗地乎!臣竊謂凡今之人臣不負陛下采訪之意愛君憂國論奏忠赤者間亦有之其希意承旨背公營私苟求陛下富貴者不可勝數遂使忠赤之臣誌不得伸言不見死者豈得已哉!誠以國之大事實係安危下情壅遏不得上達今而不言其如後患何譬猶人之一身中氣痞隔陽不降陰不升則百脈不調四體不充久而不治病在膏肓雖有良醫不能愈也。今疾幸在腹腠是正宜投藥石之時也。臣願為陛下出疆說諭虜(改作遼)人比因虜中(改作北朝)忘失虜(改作舊)主深慮擾攘之際疆陲不戒奸人作過邊臣生事故遣近臣使之防邊果有群寇妄托北朝驚劫邊民雖降處分不得殺戮止牒北界刦行捕捉竊慮尚懷疑貳妄興兵馬務在謹守祖宗之盟無失百年之好如女真侵削不已力不能勝則許求援於中國報使複來厚加恩禮以釋其疑使之外扞女真內屏中國則陛下奠枕永無憂於北顧百姓安業得盡力於南畝實天下萬萬年無窮之利古人謂夷狄相攻中國之福正謂是矣。(刪古人至此十五字)臣固知疏遠微賤輒以狂瞽冒犯天威難逃誅戮然臣聞忠臣徇義誌士徇名故忠義發於內則鼎鑊忘於外愛君之心切則慮患之誌深也。況頑石五色尚有補天之功愚夫千慮豈無一得之長願陛下勿以人廢言留神聽察則撮土之微尚能增山嶽不厭之高爝火之光尚可裨日月不照之明矣。臣向任陝州靈寶知縣日因論列陝右錢法蒙恩召對麵奉德音欲除監司旋致煩言猶叨貳郡未到任間複蒙。

聖恩除臣提舉江南茶鹽事以歲課增衍。又蒙特轉一官臣每以未能仰報天地為恨今日複睹奸賊敢爾欺君義當竭節圖報涓埃是敢僭越輒貢芻蕘萬一臣言可采乞不降出庶使天下皆知斷自宸衷不由人言足以竦動神靈激昂士類北虜(改作遼人)聞之恩歸陛下則臣報上之疏足矣。儻或上誤聖聰置諸鼎鑊亦臣之所甘也。惟陛下擇而處之書奏枷項編管連州宋昭相州人宣和四年五月童貫蔡攸等師既行即降旨妄議此事者必罰無赦執政廷臣皆不敢言獨昭上此書論之書既上王黼見之大怒除名勒停送連州編管靖康元年臣寮言宋昭書切中今日之病乞加擢用詔赴都堂審察。

六日癸巳宣撫司禮待王介儒等發歸。

茆齋自敘曰:二十七日同王介儒來起宿涿州次見走馬者數輩皆奪到南軍刀槍鞍馬者。又有兵卒往來介儒雲:兩朝太平之久戴白之老不識兵革今一旦見此凶危之事甯不惻愴南朝每謂燕人思漢殊不思自割屬契丹已近二百年豈無君臣父子之情仆答曰:興廢殆非人力今者女真逼燕燕人如在鼎鑊皇帝念故疆舊民不忍坐視是以興師援救。若論父子之情誰本謂的父耶知有養父而不知有的父是亦不孝也。(刪。若論至此二十七字改作耳字)介儒笑而不答食時至新城介儒雲:四軍大王在白溝令勒留南使是夕宿外驛介儒雲:恐見四軍更須婉順此行危險不易至此無犯虎狼(改作四軍)之怒則事濟而身全仆曰:四軍不能止女真侵軼之患而於一介使人手無寸刃何足伸威。若言不及理某有死耳敢忘全燕安危存亡大計哉!仆竊料四軍以昨日王師小衄故有留使人之意密使人訪之昨日之戰王師北來耶為複燕人南攻也。既而雲:燕師乘隙攻掠仆曰:留滯一日耳無害也。四軍令大石(改作達實)林牙來相見雲:南北通好百年何為舉兵侵奪地土仆答曰:朝廷緣女真海上累遣使人獻還燕地每以溫言答之不敢信從近。又得其文牒具言已據山後如南朝不要燕地則渠國自取之朝廷不得不發兵救燕林牙作色雲:河西家(謂夏國)累次上表欲興兵夾攻南朝本朝每將表章封與南朝不肯見利忘義聽用間諜貴朝才得女真一言即便舉兵仆答夏國雖累形(改作有)不遜之言然數十年間何嚐侵得南朝寸土女真所言實有應驗本朝不唯救應燕地亦欲自固邊隅林牙。又雲:君為使人。

何得與劉宗吉結約仆雲:貴朝諸公深曾理論顧仆乃招納使耳林牙雲:以兩國和好不欲留使人食罷可行為傳語童貫欲和則仍舊和不欲和請出兵見陣仆歸過白溝至種師道營仆獨扣轅門有統製官楊惟忠來迎入見師道略語燕中事仆因語種曰:凡事軍必居高陽以利戰道今公營東西北背逼林木恐賊乘風聲而來兼白晝眺望亦費(目力)盍少遷之既而師道果移營介儒行問曰:軍南遷何也。仆紿曰:此更戍耳晚抵雄州入小使驛仆見童貫幕府官屬環擁於後貫詢燕中事宜仆具以所聞於劉宗吉者對幕屬往往頓足抵掌切齒而怒蓋諸公方以契丹為複盛如仆所言直易耳。又當時種師道楊可世皆失利於白溝方奏削雄州帥和詵高陽關路帥侯益以為探報不實故惡仆直言燕中之虛機宜王麟者屬聲言馬某可斬貫因麾幕屬退獨謂仆曰:事尚在但勿與諸人言仆趨出幕府諸公遮路交口誚責賈評曰:吾曹不合不預教之耳仆曰:聞國家乘時複燕要在因險固而用燕人永為北塞藩籬方燕人離心日思南歸而燕之精銳不滿千騎耶律淳新立而女真已平山後事勢逼蹙實見如此所以對太師盡言之不曉諸公惡言此保也。。且仆捐親愛入不測之虜(改作地)實以國家安危存亡所係。又肯從諸公教語不對以實致誤軍國大事乎!眾甚不樂時宣司議令種師道退軍雄州師道力陳兵可進不可退鄰敵在邇退必掩襲宣司遣參謀劉往諭之師道複不從巳退果為燕兵所襲傷拆甚眾軍既入雄州皆上城介儒望見問之仆紿曰:此陝西六路軍馬方到耳宣司委劉賈評王麟李子奇於景李宗振等攜金玉茶具往驛中說話賓主皆談上好雲:巳奏稟朝廷。且欲仍舊但未得報介儒雲:燕人久屬大遼各安鄉土貴朝以兵撓之決皆死戰於兩地生靈非便仲生雲:諺語有之一馬不備二鞍一女不嫁二夫為人臣豈事二主燕中士大夫,豈不念此仆答曰:燕人先嫁契丹今恐複嫁女真耳二人相顧大笑(刪仲生至此五十七字)居二日以客禮見童貫畢作報書以鐵騎送介儒等歸。

蔡攸至雄州。

《北征紀實》曰:童貫敗河朔之民故謂貫反及攸至皆沿路載鬥焚香,或以手掬香熾之。且白其事而攸本與貫表裏不能有所正也。。

十二日己亥宣撫司奏到詔班師。

宣撫司奏到上聞之亦懼詔班師令諸將分屯。

童貫作書約遼國李處溫使為內應。

馬擴既歸童貫問契丹家誰為首台馬曰:李處溫良嗣不覺喜形於色貫召良嗣問良嗣對曰:良嗣舊在大遼與處溫結莫逆交後論及天祚失德事欲與良嗣同約南奔嚐於北極廟拈香為盟欲共圖滅契丹今良嗣南歸北極廟中之約必不虛設。若良嗣書到必以內應貫即令良嗣以書約之募諜者投書約馬柔吉等令結義士開門迎降拘執契丹轉禍為福往年瀝酒北極廟歸朝滅遼之言後處溫等令子奭以帛書來答大率言伺隙密遣人速報相應之意欲俟王師逼燕為內應。

趙良嗣與李處溫《書》曰:竊以天厭契丹自取顛覆兵連禍結彌曆歲時舊君未還新主孤立擾攘之餘仰惟勞止不審邇辰台用何似伏惟眷聚上下均福頃年台旆自中朝使還植與奭相迎於良鄉之驛舍具道朝廷禮樂文物之盛痛憤北戎腥膻(刪痛憤至此六字改作契丹二字)殘酷(添生民字)之弊至扼腕太息既。又執手於中京景昌門外之邸中極言戎狄(改作契丹)所以將亡之狀議既決乃使不肖先歸朝乞收複幽薊故地汨汨許時未克厥誌上方稽天之討察時之變至於今日然後不肖言行計從閣下聞之必已大喜自古戎狄之興(刪此四字改作興國)未有。若女真如此之速遼東遼西已為奄有前年取上京今年取中京遂破雲:中如摧枯拉朽所在肝腦塗地腥聞於天山西良民所遭如此,豈不痛心疾首邪(刪所在至此十五字)尚慮女真(刪此二字)乘巳勝之勢下居庸之孤城為之柰何我燕之人必引領南下已有來蘇之望上欲拯民於水火乃遣太師楚國公領重兵百萬將次於境上伐罪吊民霈如時雨已號令八路將帥以至於不校母得荼毒良民應天意順人心擴幽薊安生聚集此其大略也。如或昏迷不恭邦有常憲燕地褊狹幅員不過數百裏已患女真之侵疆。且慮舊君之複至軍兵日益困賦役日益重此正契丹運盡天亡之時也。雖有智者何以為謀契丹五京巳亡者四區區弱燕,豈能孤立閣下與諸廟堂大臣,豈不共知耶善為契丹之計者莫若勸誘新君以全燕之地來獻於朝廷以安元元以保骨肉策之上也。如新君執迷及左右用事之人不明於禍福請閣下密結豪傑拘囚首虜(刪此四字)壺漿簞食開門迎降使閣下世享富貴長守全燕以伸前日之誌策之次。

也。閣下父子有誌於此適丁斯時千載一逢莫如今日時哉!時哉!不可失也。已奉敕旨如以其舊官來降者即以舊官處之功高者別加厚賞以次者事畢日任便複業恐閣下欲知之母或遷延自速傾覆禍福逆順指日可待顒侯來報以慰我思。又與李奭劉範馬柔吉等書雲:頃年瀝酒於北極廟中以歸朝滅虜(改作遼)為誓倏忽十年未即如願今幸朝廷遣大臣領兵百萬將次於近境足下速集義士開門迎降如能拘執虜囚(改作燕王)可以變禍為福虜中(改作契丹)五京已陷四京矣。如能完我(刪此二字)全燕人以歸中國則是足下陰德與時無窮可以坐享富貴矣。勉旃勉旃人回希來諭。

處溫令李奭回書雲:頃自白霫拜別時接音訁毛耳可得聞目不得見至於燕飲談笑每思而念之奭與待製數嚐發言滅虜(改作遼)為誓近歲間內外相淩盜賊競起雖分五路已陷四京僅有幽燕孤危將亡甚於累卵無計解其紛難也。蓋曆數之將盡相公自入樞廷頓變白首夙夜不遑懷履薄臨深之懼東虜(改作女真)近日複有深入慮遭族誅之難不思往日之非惟念今日之咎愚聞慎密然後事濟兵以詭道製勝大宋未有所行先形於外。若議興行深宜密速願救燕鄉無告之民戎酋(改作天錫)成立全是相公與北樞蕭公李密學處能奭等同立新分付得軍兵事與南北麵同勾當兼處分速集義士今月二日奭自狀自備三千甲馬武勇人準備防女真南來巳準奏行近戎主(改作天錫)助添招軍賜得七萬貫及有樞吏兵刑太原山甫少卿累次於奭處有言亦有向化心待與奭耶律策高勰馬諤等同誌彭城範與韓堇山西路押軍近日並無文解來不知存在所有文字待範來獲便奭處管分付到相公似有風聞此事待方便呈將來書示北遂趨參善保台嚴謹持六候問不具表弟守太常少卿知隨駕翰林醫官院使瘺同勾當在京軍兵李奭上。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許涵度校刊。

※卷八校勘記。

自爾聖聖相承(脫爾字)無不以一當百(脫以字)欺君罔上(上誤作聖)君為使人何得為劉宗吉結約(下為字誤作與)今公營東西北皆逼林木(皆誤作背)直言燕中之虛實(脫實字)厲聲言馬某可斬(厲誤作屬)複不從已退(從一作得)顒候來報(侯誤作侯)。若議興師深宜密速(師誤作行)同立新君(脫君字)近日並無文辭來不知存在(辭誤作解)比遂趨參善保台嚴(比誤作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