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百九十三

為興下帙九十三。

起紹興九年二月,盡三月。

二月趙士亻褭為朝陵使兵部侍郎張燾副之。

召呂頤浩陳規仇悆張孝純孟庾赴行在。

張孝純自守太原城陷不能全櫛嚐為劉豫偽丞相上曾密召孝純與李鄴李儔等能束身歸國待之如初孝純不從豫廢金人留孝純於京師至是詔孝純赴闕孝純自慚白於兀術(改作烏珠)乞歸徐州致仕遂留東京不至。

林泉野麟懷疑孝純徐州人登元祐四年第工詩有文武才略宣和末知太原府兼河東路安撫使靖康初粘罕(改作尼堪)來攻先築夾城於外欺取百道進攻孝純與副總管王稟以死守姚古神師中解潛張思政皆一援敗去遙授檢校少保武常軍節度使河東諸郡相繼陷沒城中易子而食城破孝純不得已遂降虜(改作金)僭立前侍禦史劉豫於北京以孝純為左丞相紹興四年上密詔孝純與李鄴李儔等令拔身來歸當待之如初孝純音樂至及虜(改作金)廢劉豫留孝純於京師既而議和歸我河南州縣。又詔孝純赴闕孝純慚懼請於兀術(改作烏珠)乞致仕歸徐州而卒子潁建炎中為守臣(建炎一作靖康守臣一作純臣)。

節要曰:孝純守太原幾年而破為虜(此字改作金所)執至粘罕(改作尼堪)前逼令拜之孝純曰:未審帳上是何人也。賊(刪此字)曰:元帥也。孝純曰:元帥乃金國大臣某乃大宋國大臣,豈有一國大臣拜一國大臣之禮今事至此惟有死爾何相窘拜耶竟不拜粘罕(改作尼堪)不能旨之因囚歸雲:中比於哥舒翰潼關之敗屈節於祿山遠矣。孝純之得還也。時彙正在雲:中目睹其詳是歲五月六日粘罕(改作尼堪)將避暑於白水泊(刪此字)謂孝純曰:公於此無治生事俟某秋歸當不窗台於鄉裏。又願雲:中留守高慶裔曰:如有人欠孝純錢物可督還之以旦晚孝純歸鄉矣。孝純初聞是語不知其所以蓋時粘罕(改作尼堪)與劉豫之議密定外人莫知之也。至是粘罕(改作尼堪)遣人送孝純南歸止雲:歸鄉而已故奉使宇文虛中送孝純詩有閭裏共驚新素發兒孫重整舊斑衣之句則莫知相豫也。明矣。孝純既至河朔欲由濟南歸徐(孝純鄉也。)主者曰:當與公共至東平節製使寨某得回繳公方可歸徐矣。既行則孝純之兄弟孝忠孝立及諸至鄉人竟遠迓之孝純方喜慰之際無。

何至汶上豫已僭位遽有拜相之命當是之時孝純昵於親愛懼於還虜(改作北)因而以喪晚節於罪固莫能逃然比之充豫之輩固有閑矣。噫鄉使孝純當偽命初下遽叱車而北就老死於穹廬不受汙於僭逆則天下之士千載之後以孝純為何如人歟以是知士君子於行義造次不可不謹也。。

樓炤翰林學士。

樓炤字仲輝婺州人兼直學士院當張通古蕭哲在館書詔填委多出於炤之筆至是真拜翰林學士製略曰:養剛大之氣好深湛之思強識博聞足以華國煥文懋德可用為儀繼東台披敕之風擅西掖絲給予之譽蔽自朕誌兼直禁林當二國玉帛之往來正一時書詔之填委意昌明而有體詞曲折而不煩義激武夫茂興元戡難之略人知聖主似建武中興之年遂拜為真固應命惟爾抱適用之器處可為之時豈徒潤色之工更賴告猷之益使朕小雅之政見稱於古則爾內相之任其永有辭。

吉州布衣周南仲上書。

書日臣觀劉蕡策曰:有正國致君之術無位而不得行有犯顏敢諫之心無路而不得達此蕡之言失也。亦蕡之不遇時也。士苟遇時患無正國致君之術何患不得行患無犯顏敢諫之心何患不得進臣於去年奏陳十事陛下既赦其狂矣。。又賜召命而免終身文解。又取十事而行其一二矣。臣之遭遇可謂得行得達也。尚敢為劉蕡之言哉!使命交馳兩國通好正忠臣義士畫策吐奇之秋臣於此時緘默不言是臣負陛下非陛下負臣所以不避斧鉞之誅采取天下輿論有五不可三急務為陛下獻何謂五不可欲雪前羞不可主和議欲務萬全不可失機會欲取中原不可居東南欲馭諸軍不可不將將欲得賢才不可廢公論何為三急務一曰:重國柄二曰:蓄邊備三曰:擇守令此八者執政大臣所經畫何待臣言然恐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特區區惟陛下斷焉女真以蕞爾小國(刪女真至此七字改作金人立國之始)結我盟好受我封建是我微宗有大造於金虜(刪此字)也。口血未乾叛心(改作改慮)已萌反恩逆天而為(刪此六字)城下之師我淵聖皇帝不惜土地以惠生靈未蕡年閑。又有青城之役破我京師覆我宗社邀我兩宮立我臣子蕡目狼顧(刪此四字)謂天下決非我宋有也。天未厭宋而得陛下出師命帥起大廈於將顛舉神器於已墜駐蹕維揚匡濟大業以。

土則狹以財則匱以兵則寡以民則困戎有虞心懼如少康以羿澆死乃立劉豫限我王師。又即豫謀長驅深入侵軼我淮甸蹂踐我江浙憑陵我荊襄窺伺我巴蜀俘縶我臣民焚燬我城邑天誘其衷使虜偽(刪此二字)不克逞誌於我是乃皇天悔禍之意也。陛下即位十有二年跋履山川踰越險阻練兵選將鱗集淮漢一舉而虜人(改作尼堪)遁再舉而劉麟奔非不能報其虛擣其庭報我靖康之怨今年遣使明年。又遣使卑辭厚幣甘心屈辱者為我父兄故也。徽宗北征不複是用痛心疾首昭告於皇天後土我祖宗之靈舉六師而並進可也。何事耗蠹財用區區為梓宮之求哉!情偽之不知甯免萬世之笑乎!經曰: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父死於仇子不能報基如在天之靈何其如天下後世之言何。且臣知金虜(刪此字)之為暴也。必不久也。懷王不還楚而羸秦亡懷湣不還晉而聰曜亡金寇(刪此字)之亡無日矣。使者之來非窺我中國即緩我師也。臣願陛下近鑒靖康講和之失遠監秦劉謀人之禍我有辭焉決策以順天人之心則基圖可複宗社可久兩宮安否可問可還欲雪前羞不可主和議此臣所以為陛下謀也。臣不明興亡成敗之數而識興亡成敗之理推之以行我有三可勝金寇(刪此字)有五可敗何者漢戰而有天下曆世猶四百年唐戰而有天下曆世猶三百年我藝祖不戰而有天下曆世宜遠於漢唐此為一可勝也。桀虐則失天下紂虐則失天下秦隋虐則失天下陛下仁聖孝悌之至必不失天下此為二可勝也。古之亡國兵民或叛今也。有求為內應者有從之如歸市者有在兩河則念中國之化懷祖宗之德日望王師之來不啻。若大旱之望雨此為三可勝也。。若論叛(改作人背)恩則敗背盟則敗樂殺則敗擅廢立則敗據中原則敗。又契丹承石晉之敗一敗於澶淵再敗於金寇(改作國)今金寇(刪此字)乘南北之勝而未聞敗敗之此其時矣。大抵機會之來閑不容發親征之妝可進不進一失也。凶訃來聞可進不進再失也。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臣度金寇(刪此字)北有契丹南有陛下讎怨交攻腹背受敵天與不取必貽後患萬一遲之既久使兩河奸雄競起陛下於東南可安枕而臥乎!臣恐社稷將不血食悔之已無及矣。欲務萬全不可失機會此臣所以。又為陛下謀也。昔日親總六師臣知陛下決意於兩河今日複幸浙西。又知陛下甘心於東南決意於兩河猶以曲。

直取勝負甘心於東南則萎靡不振而自取敗矣。何則東南之地其土脆其民怯其風俗薄而不厚非帝王必爭之地亦非帝王萬世之業也。陛下。若選形勝為可進取之資則荊襄上流皆為我有東連吳會西通巴蜀上盡江湖之流下瞰中原之利方城為城漢水為池。且攻。且守坐控虜(改作敵)師一舉而前兩河可傳檄而定矣。欲取中原不可居東南此臣之所以。又為陛下謀也。兵有將猶臂之使指將有帥猶身之使臂故能百將一心三軍同力父詔其子兄詔其弟今之諸軍相視。若冰炭相疾如仇讎假使一軍深入其誰為應一軍陷陣其誰為援劉光世竊林館之清名張俊負跋扈之大惡嶽飛吳玠韓世忠之流裹糧坐甲首鼠兩端所以然者無主帥故也。陛下曩年躬擐甲胄親冒煙塵詔書具在誰不聞知未收尺寸之功退守浙西徒以僥幸之言近慕光武蓋光武起於河內征王郎征赤眉征五校征隗囂身自將兵戮力數十戰肯為空言欺天下後世哉!臣不敢遠引異世為證陛下知有祖宗故事否乎!太祖嚐謂宰相曰:朕指使將帥如偏裨列校蓋抑其權勢不使過製矣。今日諸將尾大不掉陛下已失於初矣。尚此不決何耶澶淵之役章聖一舉而契丹請命成憲具在陛下何憚而不為也。陛下既不钅監太祖馭將之方。又不為章聖親征之行豈中興明主所為哉!欲馭諸軍不可不將此臣所以。又為陛下謀也。陛下親賢急於堯舜艱難以來無一人卓有見於世者以三弊之未除也。人弊於黨與士弊於時學官弊於資格何謂人弊於黨與昔也。趙鼎攻浚之交攻浚在則鼎去鼎之門人亦去鼎入則浚去浚之門人亦去豈鼎之黨今皆可用而浚之黨今皆不賢禦史諫官望風希意曾有一人底時相之言者乎!曾有一人劾親舊之罪者乎!執政大臣亦有如《郭子》儀握光弼之手而涕泣者乎!亦有如藺相如申於秦而屈廉頗者乎!如陛下訓趙鼎以周公期之除秦檜以丙魏姚宋望之蓋周公有大動勞於天下而丙魏以寬容稱姚宋以守文應變稱今鼎守不討賊(改作敵)敢望周公乎!檜阿匿取容敢望丙魏姚宋乎!陛下遇鼎檜為甚厚則鼎檜負陛下為極深朝多幸位野多遺賢此其弊一也。何謂士弊於時學宣和溺於王氏紹興弊於伊川王氏既非矣。伊川容皆是乎!不經之語具在簡編大臣倡風學者響應士氣不振職此之由祖宗時用兵如寇準定策如韓。

琦奉使如富弼安邊如範仲淹文章如歐陽修未有伊川而諸臣能然今日伊川之門人弟子有一人如諸臣者乎!賊(改作敵)未壓境往往皆為王欽。若陳堯叟請幸之計也。未聞有用兵如寇準者主憂臣辱不敢愛其死亦未聞請行如富弼者陛下用尹焞召劉勉之厚風俗可也。一舉得李易再舉得張九成三舉四舉而得汪黃取士以循故內可也。。若曰:得人如寇準如富弼臣未知其可此其弊二也。何謂官弊於資格文臣者視武弁如奴隸《郭子》儀文臣也哉!取科第者視右階為庸流李德裕果以科第進哉!勢援者盡躋高位英俊者皆沈下僚有深謀遠慮者指為迂誕驚眾有讜言切諫者指為誹謗邀名依阿取容者自以為智能致身竭力者取譏於時輩廊廟皆養資之人議曹無蹇諤之論倚戚藉勢妨功害能而仁進無非科舉之流招來無非高蹈之士英豪奇特可用取天下者困於罪謫困於草萊困於戎伍困於宮祠嶽廟此其弊三也。無黨與之弊天下將有舉讎者出無時學之弊天下將有異能者出無資格之弊天下將有崛起而至將相者今也。宰相溺於好惡諸將敗於功罪禦史護於時政賞某人罰某人賞罰在大臣也。不在陛下罷某事行某事罷行在大臣也。不在陛下大臣擅權陛下不斷章疏每上臣度陛下收視於穆清依奏而已。又諸將握重兵子弟典禁衛倒持太阿授人以柄陛下思之否乎!此重國柄臣所以。又為陛下謀也。生獻策無路理財無術而蠹財不窮不識執政大臣獨何為者遂為苟。且之計也。失兩河失五路失山東失兩淮居民未有耕桑之期四川財賦止供本路之費東南漕運半虧祖宗之額祖宗以天下奉天下猶。且未足今日以兩路疲民為天下無窮之奉則生財有路否乎!行營田不為趙充國之計則營田虛設也。置和耀不為陛贄減水運之策則和耀虛設也。兵冗未汰官冗未省兼並無藝之征未革不急之務未除則理財有術否乎!祖宗天下有常費者三曰:郊《禮》曰:黃河曰:北虜(改作歲幣)而養兵不與焉何者西北分屯。且耕。且守賞齎有節衣糧有準而歲之入亦嚐有餘今日天下既失其半。又四川財賦不歸朝廷計朝廷歲月和度千萬皆取於東南刻骨搥髓民不聊生養兵之外更有奉使無益之費不識國家何辦哉!臣致身以事君意圖以奉親淵聖未還徽宗在天陛下篳路藍縷仗大義以報怨已遲矣。意圖事怨天下後世。

以陛下為如何主也。非為虜(改作敵)情不測萬一講和不過分地割界彼主我臣歲責常貢幣我中國兩宮屬於虜(此字改作異城)祖宗靈寢屬於虜(此字改作北廷)一匹夫父母猶有墳猶有不共戴天之讎陛下神明之主忍舍陵寢忍舍兩宮而為講和計哉!兩年三遣使則民愈困國愈忿養兵之費愈不給夷狄貪婪無厭(改作金人口責金弊)。又不知何時而已此蓄邊備臣所以。又為陛下謀也。今日州郡兩府為之間相為之從官為之親舊為之監司(帥臣)奉接不暇尚敢接劾之乎!郡守有權勢而不法縣官有親舊而不法監司有觀望而不法上下皆不法欲致太平之治得乎哉!監司郡守之賢否陛下所易察也。縣令之才能不聞於陛下縣令之財主罪不聞於陛下此今日之極弊也。。且以臣桑梓親所聞見者為陛下條具一二安福令陳定乃廉而愛民之吏也。前年因民艱食以撫治事緩於奉行當路劾之遂至奪官未聞諸監司薦其廉未聞擢而用之者以無援故也。廬陵令王昌贓而虐民之吏也。交結寇虐(刪此四字)專事貪殘百姓訴之有司解之蓋秦檜之親黨故也。臣恭讀去年明堂赦書內一項有禁止虔吉教訟以脅持州縣為慮臣意廟堂之上有黨護虔吉贓吏者故以此詔以為張本也。州縣賢明頑民畏之良民愛之囹圄空虛鞫為茂草訟庭之下日可畏之良民愛之囹圄空虛鞫為茂草訟庭之下日可張譽羅贓汙則吏長其惡民受其毒不訴於有司何以伸不平之氣哉!大臣。又為此請是使天下冤枉者無赴愬之路贓汙者得容於時而愷悌君子亦鮮有激勸之方也。。雖然臣之州其可與虔等駕從衛掠江廣而臣之州苦於虔賊亦有年矣。陳邦光虔人也。昔為建康守臣楊邦義葉人也。昔為建康通判方虜(改作敵)騎之入也。邦義請死邦光請降二人所為忠奸已判則虔吉可同日而語乎!州有死士未聞旌別縣訴贓吏輒蒙重禁國之綱紀如是乎!臣生是州亦欲古人自欺乳歐陽修以文章名楊邦義以死節名縱不能效歐陽修之文願效楊邦義之死以報國亦有年矣。州有謗臣臣實恥之此擇守令臣所以。又為陛下謀也。。雖然五不可三急務乃天下之輿論也。非臣臆說也。大臣固位而不欲言小臣畏罪而不敢言草萊之士不達國體者亦不能言如臣去墳墓捐妻子三年於此講聞天下之計已熟矣。。若緘默不言誰為陛下言之然則區區之言非為身謀也。為陛下社稷計也。大抵自古中興與創業同藝祖應天順人取天下。

於掌握陛下。若欲同符藝祖上當天心下順人欲則取臣所請斷而行之乃生民之幸社稷之主如降付三省看詳可否大臣必請於陛下曰:此瑣事也。此不急也。此狂妄之言可罪也。臣死無憾臣之言不用則天下未即中興亦可為陛下惜臣愚不識忌諱仰幹天誅臣無任激切待命之至。

李綱知潭州朱勝非知湖州。

李綱製曰:(舊校雲:是製言歸於好止撰本集作李綱知潭州)入總百揆作股肱耳目之臣出殿大邦號禮樂詩書之帥任是安危之責孰踰耆舊之賢具官李綱識洞幾微氣全英特修身自昔非孔孟之言不師許國以來唯伊呂之心是矢屢展經綸之學實兼文武之資慷慨百為險夷一意方。且辭功名而不有占藪澤以自娛未忘憂國之風忍袖濟時之手眷長沙之巨屏居南紀之上遊地控荊湖勢臨吳楚惟威聲之先暨奸慝自消矧教條之舊孚歌謠猶在淮陽之徒得君重其勿留行方叔之克壯其猷,豈能無任祗服朕訓有光前聞。

朱勝非製曰:方時多虞惟爾一德才幹日樞之運力扶天步之艱入告謀猷有舟楫濟川之利不動聲氣措宗社覆盆之安辭功名而弗居寄山林而均佚粵從得請亦既淹時爰錫命於家庭俾就臨於方麵眷惟茹霅望最江湖魯公之名節尚存謝傅之風流未泯矧孝思不遠時得覲於鬆楸而仁政所加愛不殊於桑梓苟愁歎消於田裏則潤澤及於京師。

趙鼎知泉州。

初趙鼎罷宰相而出知紹興府也。秦檜送別於江亭鼎不赴別筵而去檜憾之和議既成已得三京地檜謂可報鼎矣。乃以周秘知紹興府秘與鼎素不協故也。遂移鼎知泉州。

三月呂頤浩加少傅依前鎮南軍節度使成國公致仕秦檜素憾呂頤浩除頤浩西京留守頤浩感疾力請致仕上許之乃加少傅依前鎮南軍節度使成國公致仕製曰:(舊校雲:是製劉一止撰)輔朕初載遭時多虞憂勤百為終始一節屢即齋壇之拜再登鼎鉉之司位並年高功與德稱適故疆之來複惟元帥之是謀方資衛社之忠遽上乞骸之疏察其誠悃菲出偽為朕不敢以官職之事煩焉進秩一等擁節歸榮其近藥物專精神以自輔俾爾壽臧尚有後渥頤浩遂複歸台州。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一百九十三校勘記。

子潁建炎中為守臣(子潁二字一連上句作而卒於潁)以羿澆死(應作以滅澆殆)兵之有將(脫之字)將之有帥(脫之字)竊林館之清名(林一作琳)天下將有崛起而至將相者出欲得英才不可廢公論此所以。又為陛下謀也。(脫出字至謀也。十九字)日可張雀羅(雀字衍)其可與虔等耶(耶字衍)駕從衛掠江廣(一作虔驚從衛掠江廣)舊校小注(本集作李綱知潭州八字衍)。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