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百九十二

炎興下帙九十二。

起紹興九年正月,盡其月。

金人退還河南地。

金人以東西南三京壽春府宿亳單曹州及陝西就西地歸於有司。

韓世忠加少師揚武翊運功臣(舊校雲:按世忠賜號揚武翊運功臣在紹興六年四月甲子見一百六十九卷其時但加少師而已)劉光世加和眾輔國功臣進封雍國公為陝西五路宣撫使張俊加少傅安民靖難功臣吳玠加開府儀同三司四川宣撫使嶽飛(加開)府儀同三司楊沂中加太尉保成軍節度使。

秘書省正字汪應辰上書論當謹邊備。

《書》曰:(舊校雲:按汪文定公集此書作紹興八年五月所上今編九年正月內誤矣。)臣伏見近日虜(改作金)使在庭中外洶洶朝廷之上號令紛然內則患和議之不諧外則患異議之不息臣雖疏遠有以見聖意之動止也。然臣私憂過計竊謂和議不諧非所患和議既諧矣。而因循無備之可畏異議不息非所患議異既息矣。而上下相蒙之可憂此孟軻所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之時也。議者往往以今日和好決不可成而成也。,或不能久臣。

以為過矣。請借秦以喻秦之謀楚也。與之地借之師而約為兄弟婚姻矣。然則今日所謂還我梓宮歸我母兄複我輿地者安知其不然也。及其謀齊也。與齊通和四十餘年未嚐接兵。又安知今日和好不如是之久也。。若以為虜(改作金)人出於悔禍效順之本意則臣所不敢信也。臣聞前日王倫之行未嚐一詣虜庭(此二字改作其廷闕)此必詭謀密計而畏吾使者之或能覘之也。是,豈能有愛於我而不取哉!是豈誠有悔過效順之本意哉!夫非誠有悔過效順之意而翻然以與我和是何故也。臣謂陛下誠以此思憂以此思懼則將不遑暇食而謀之矣。虜(改作金)使既去所宜深戒執事交修庶政申戒邊備以虜(改作金)雖與通和疆場之上宜各戒嚴以備他盜今方。且肆赦中外厚齎士卒裒寵諸帥以為休兵息民自此始矣。縱一朝之安遂忘積年之恥獨不思異時意外之患乎!此臣所以言因循無備之可畏也。方朝廷力排群議之初大則竄逐小則罷黜雖舉國非之而不顧至有一言迎合則不次擢用是以小人窺見閑隙躁進者阿諛以希寵畏懦者循默以備位淺謀者遂謂無事而忠臣正士乃恥自立於群小之閑今者事既少定陛下必以出於獨斷益輕天下之士矣。夫事是而鹹宜猶欲眾謀況其非乎!導人而使諫猶恐不進況拒之乎!子思言於衛侯曰:君之國事將日非矣。君出言自以為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非卿大夫出言自以為是而士庶人莫敢矯春非如此則善安從生孟軻曰:訑訑之聲音顏色拒人於千裏之外則讒諂麵諛之人至矣。國欲治可得乎!此臣所以言上下相蒙之可畏也。臣願陛下臥薪嚐膽以圖中興勿謂和好之可以無虞而虛已從眾常恐下情之無盡也。兢兢業業以承天心德日新萬邦惟懷臣。且親見於聖世何至以中原(改作天下)之大而下為讎(刪此字)人役哉!。

秘書省正字樊光遠上書論金人詭詐不足憂信實深可懼。

《書》曰:臣竊觀今日士大夫之論莫不憂金人之詭詐臣獨曰:詭詐不足憂而信實深可懼也。使彼出於詭詐則其術固止,於是耳吾乃撫養東南根本之地嚴飭西北備禦之方變可能為國也。夫何足憂近者金人遣使曰:當與我故地士大夫凡有憂國愛君之心者盡言金人之詭詐也。而版圖果歸職方是彼不出於詭詐麵出於信實矣。乃臣之所懼也。將不止於得。

故地而已也。凡其所謂歸梓宮歸兩宮者莫不次第以如其言其可信愈甚則其可懼亦愈甚。且吾既已得吾之所欲則彼亦將得彼之所欲通和之使項背相望吾既空府庫以奉之河南之地賦租悉蠲吾。又將竭江左民力以給之矣。府庫已空民力已竭士氣已墮一言不酬金人改慮此臣之所以私憂過計而為陛下深懼也。夫有無故之福則必有無故之禍往年燕山六州二十四縣金人以兵取之來歸於我當時謁天下之力以賞之所得止數空城而已朝廷動色相賀而天下蹙額相吊虜(改作金)一旦改慮席卷而南如寄諸鄰而取之此陛下所見也。陛下撫此戹運雖未獲受祖宗所全付然即位之妝河南猶陛下有也。旋沒於偽齊凡吾之所以經營攘斥者踰一星終矣。未能複尺寸之地今一旦得之於彼,豈非無故之福如往年之得燕山哉!。又將竭內地以實之敝所有以事之可為寒心矣。廟謨深閟慮之當得已熟如臣之愚未知所以善其後也。臣願陛下勿以得地為喜而常以為恥勿以甘言為悅而常以為憂勿罪忠義以養敢言之氣勿喜迎合以開濫進之門勿盡民力宜愛惜之以固根本勿沮士氣宜聳動之以備緩急庶乎!其可也。惟陛下不以臣人微言輕而留神省察實天下之幸。

汪伯彥複觀文殿大學士張浚複左宣奉大夫王庶劉大中複端明殿學士。

汪伯顏張浚王庶劉大中複職秦檜令臣寮上言王庶劉大中之罪遂再落職初庶離行朝皆不見賓客至蕪湖請知縣高某衩衣相見委以買田宅議者為庶平日豪邁一旦議訟不合而去未宜求田閣舍也。過池州有再落職之命乃宴席居九江買田於敷淺原之上徙家居焉。

王倫權東京留守兼知開封府。

王現代化藍公佐奉使金國至京師以金人已退地而去倫遂權東京留守兼知開封府先是劉豫以陳東歐陽澈在建炎之妝上書被誅於南京市乃亻效張巡許遠雙廟之製建廟宇以祀之偽封侯爵至是倫令毀其高大則廢其祀。

熙河路經略使慕容洧叛附於夏國。

慕容洧以熙河附於夏環慶路經略使趙彬追及與洧戰敗之複熙河路洧遂奔夏國張中孚中彥自是歸朝矣。洧環州人張浚富平之敗斬趙哲時洧背叛。

而去彬字彥中原州人劉錡帥涇原時彬為慕容所紿叛去。

知泉州連南夫上封事論和議不可信。

得三京河南地肆赦天下赦到泉州知州連南夫以為金人素持奸計恐朝廷墮其奸謀故謝表有曰:臣持橐西清分符南海蔑著藩宣之效敢忘獻納之忠雖虞舜之十二州昔皆吾有然商於之六百裏當念爾欺莫知其是必有是不信其然豈其然固知既來而則安或。且甯許以負曲有。若食其之說無忘韓來而則安或。且甯許以負曲有。若食其之說無忘韓信之師願益戒於不虞庶免貽於後悔雲雲是時。又有聖旨指揮不得底斥大金南夫繼上封事曰:臣聞《老子》之言曰:不信者吾亦信之。又聞孔子之言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此皆大聖人之用心陛下納金國和議之約允蹈其言。又聞信不足有不信。又聞言不必信唯義所在此皆神聖通變之道《易》曰:幾者動之微《傳》曰:知幾其神乎!大金素行凶詐(改作善於行計)比年以來兩國皆墮其術中大概彼以和議成之此以和議失之今陛下果推赤心信之以其割河南之地前恩之乎!臣知陛下知幾有不信也。何以言之丙午之禍父母兄弟六宮九族鹹被驅虜逮今十四年辱莫大焉使太上聖躬無恙隨所割地全而歸之十四年羈縻隔絕之恨念之猶。且心拆得梓宮猶不足為恩得土地顧何足以為恩乎!況陛下於太上有終天之恨於大金(有不)共天之讎方。且許還梓宮許還淵聖六宮彼其計實《老子》所謂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兵法所謂不戰而屈人兵之術也。誰不怒發衝冠握拳嚼齒而痛憤哉!借使得所許彼何國損漢王語呂後曰:使趙王有天下顧少乃女乎!臣竊恐陛下天性孝悌方感其恩遂無王赫斯怒爰整共旅之誌蓋用心不剛則四肢委靡將士雖欲斷發請戰有不可得誰為陛下守四方者是陛下十餘年寵將養兵殫財蓄力之意一旦積於虛空無用之地倒持大阿捧手而付之矣。昔太祖皇帝之南征也。李煜遣其臣徐鉉朝於京師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過失柰何見伐太祖曰:爾謂父子為兩家可平安知大金之計不出於此乎!豈吾太祖行之而陛下不悟者乎!昔唐高祖借兵於突厥嚐臣事之至頡利為太宗所擒後世稱之為英主陛下肯出唐太宗下哉!臣伏見生靈戴宋幾二百年淪肌浹體之恩視陛下為親父母不幸舊染腥膻之俗視大金甚於仇讎韓愈曰:叛父母從仇讎非人之情(刪淪肌至此四十一字)民情大(刪此字)可見大金,豈不知之昔耶律德光之擊晉也。述律後嚐非之曰:吾國用一漢人為主可乎!德光曰:不可述律曰:然則汝得中國亦不能有後必有禍悔無及矣。(刪昔律至此五十二字)許還之約安知不出於此乎!使大金用述律之言則可竊吾太祖之言用之無乃不可是說也。(刪使大至此二十五字)陛下聖性高明固知之矣。知之則不信亦審矣。然臣猶不能無疑者伏讀正月五日赦文曰:戢宇內之幹戈。又奉聖旨不得底斥大金如此直墮其術中使忠義之士結舌而不得伸忠良之將縮手而不為用範增之說項王曰:天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可不鑒哉!此臣所以昧死上謁愚有獻納臣聞張良為漢王借前箸以籌以籌撓楚之權謀為漢王不能製項王死命遽欲效武王休馬放牛具陳天下遊士各歸事其主陛下誰與取天下審如詔旨臣恐將士解體魚潰獸散如張良所謂誰與取天下者然則計將安出臣方閉戶深念不覺大喜曰:河南之複殆天授非人力《傳》曰: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弗行反受其殃。又曰:機不可失願陛下因而圖之大事濟矣。近聞彼國新主厭兵乃有此議臣謂使其果有厭兵之心正當乘其懈而擊之如其不然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陛下必知所決擇矣。議者。若曰:強弱大小猶。且不侔未易輕舉臣聞湯以七十裏文王以百裏所謂在德不在眾漢高祖以亭長除秦暴唐高祖以一旅取孤隋光武接十二帝之統而起自單微以至中興今陛下複河南之地實以聖繼聖日新。又新挺真主之姿應帝王之運六師方張舊民協力抑。又多助之至此臣所以願陛下因而圖之也。臣聞陛下方遣侍從宗臣祗謁宗廟陵寢將親見宮室之禾黍陵寢之盜掘此正詩人仿徨不忍去之時也。恐有扶老攜幼感泣而聽詔者少者之哭哭其父與兄也。老者之哭哭其子也。戲笑甚於裂眥長歌過於慟哭慟哭天地日月亦必為之鬱慘鬱結陛下聞之追悼其因是誰之過歟與還地孰少孰多而我河南之民何啻百萬昔者樂生今日效死因民之欲北響為百姓請命而以王師甲兵之眾隨之此皆精銳願戰之師彼皆悲歌感慟之士河南起而河北應簡食壺漿以迎王師孟子之言於今有驗曠世之舉不約而同此臣所以願陛下因而圖之也。臣平居嚐謂不複中原同不可以立宗社不有四海則不可以子萬民今有機會遂得河南歸我首尾同。

體,豈不中應大河安得而閑斷哉!此臣所以願陛下因而圖之也。臣伏仰陛下英武天縱孝弟性成撫艱運於一紀來和議於此時然不知陛下願為英武主乎!願為孝悌主乎!臣昔守建鄴獲望清光首為陛下陳堯舜之道非謂垂衣拱手坐視人民而名堯舜也。願陛下效漢高祖唐太宗之英武敗戎狄迎父母(刪此六字改作取亂侮亡)以成堯舜之道也。今陛下俯首和戎(改作議和)端為父兄是孝悌既如此臣願陛下乘機應變殄殲醜虜(改作席卷兩河)雪祖宗之宿憤擴天地之妖氛英武。又如此使天下萬世皆仰陛下聖而不可知之神矣。越漢唐之所謂孝悌英武顧不傳導偉哉!其如應變於耳目之前或。且經營於年歲之後皆在陛下雄斷如陳著龜而決期日月而已臣猶遲之昔李渤上平賊三策攻不失虞戰不失守固河南以連河北三策具存乃敢以獻歐陽修日世徒見周師之出何速而不知述律有可取之機也。是時述律以謂周師所取是漢故地不足顧也。然則十四州之故地皆可指揮而取矣。使新主果有厭兵之心事變類此臣區區之心發於忠憤。若謂不識大體不省幾事欲逃萬死之罪甯能高飛遠走不在人間乎!方今堂下有耆老碩輔閫外有良將奇兵更乞睿慈付之公議熟計而行之臣不勝戰汗待罪之至。

湖北京西宣撫使嶽飛上表謝赦。

得三京河南地肆赦湖北宣撫使嶽飛具表陳慶曰:(舊校雲:以金陀卒編校)觀時製變仰聖哲之宏規善勝不爭實帝王之妙算念此艱難之久姑從和好之宜睿澤誕敷輿情胥悅竊以婁敬獻言於漢帝魏絳發策於晉侯皆盟墨未乾口血猶在俄驅南牧之馬旋興北伐之師蓋夷虜(改作敵每)不情而犬羊(改作人多)無信莫守金石之約難充谿壑之求圖暫安而解倒懸猶之可也。顧長慮而尊中國豈其然乎!恭惟皇帝陛下大德有容神武不殺體乾之健行巽之權務和眾以安民乃講信而修睦已漸還於境土想喜見其威儀臣幸遇明時獲睹盛事身居將閫功無補於涓埃口誦詔書麵有慚於軍旅尚作聰明而過慮徒懷猶豫以致疑謂無事而請和者謀恐熱處理辭而益備者進願定謀而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正欲複仇而報國誓心天地當令稽首以稱藩。

遺史曰:表詞飛幕屬張節夫之文也。節夫字子亨河朔人豪邁尚氣節秦檜見之切齒。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一百九十二校勘記。

劉光世懇辭陝西宣撫使許之(脫此十二字應接於楊沂中加太尉保成軍節度使下)夫事而鹹宜猶欲眾謀(應作夫事是而臧之猶即眾諜)勿謂和好之可以無慮而思患預防常。若敵人之至也。勿恃獨斷之可以成物(脫而思至此二十一字)當時竭天下之力以儻之(儻誤作賞)議者謂庶(謂誤作為)秦檜見之切齒(見應作讀)。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