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五十八

靖康中帙三十三。

起靖康元年十月十七日已酉,盡十八日庚戌。

十七日已酉駕幸飛山營閱礮。

遺史曰:上出郊按礮而竿折拽礮人有死者上不悅賞賚有差因登城北壁而還是時金人在河東河北謀兩路侵入有礮五百餘座在郊外不收入城兵部則曰:屬朝廷係樞密院合收樞密院則曰:自有所屬耳軍器監提舉官內侍也。方以罪去京城所則曰:京城所掌守禦也。未守禦何預於我哉!,或謂駕部當理會駕部則曰:庫部何不收終不能津般入城既金人犯(改作至)城下盡為攻城之用。

靖康小錄曰:十月二十日聞真定失守唐恪聶昌耿南仲猶。且誣奏以謂真定通判獻城賊(改作敵),豈能破也。。又邀駕教礮七十座議者以謂萬乘之尊出教七十座礮縱礮之可以殺人能得幾人。

粘罕(改作尼堪)再陷隆德府。

是日粘罕(改作尼堪)至城下言要守臣出城議者是日通判李諤出城入粘罕(改作尼堪)寨見粘罕(改作尼堪)言我今提兵問罪趙皇去不攻你城但將犒軍酒食糧斛來我。

等乘夜過去諤乃奉聽是夜入城言於知府張有極言可與父老共議遂呼在城父老等語通判昨日相見言不打城壁隻要犒設酒食等物可否良久眾皆曰:如此是拜降也。如通判要與即與男女等隻願守城遂不出報次日早粘罕(改作尼堪)使人來問犒設物眾官上城城下人雲:前日李大夫許我犒設昨日何故不送來父老喧言罵詈這裏無犒設物諤止之。又雲:不可但與他所許物無使攻城萬一不虞悔之何及將官言公莫待反耶遂以刃中諤而粘罕(改作尼堪)攻城城陷殺戮甚眾劫掠無遺知府張有極被俘。

十八日庚戌範訥除檢校少保甯武軍節度使充河北河東路宣撫使。

門下推轂以行所以示倚成於閫外築壇而拜所以震聲望於軍中屬嚴武服之共載修戎備之飭時謀元帥斯得異能谘爾薦紳聽予誕告右金吾將衛上將軍提舉亳州明道宮高平郡開國以食邑二千九百戶實封七百戶範訥莊毅而不撓靜深而有謀識該事物之微學貫韜鈐之要慷慨自許蚤蜚英於武科發聞惟休久積伐於顯位承樞機之密旨寄洮隴之中權丐間祠宮避寵環尹朕方軫疆陲之願頗深鼙鼓之思對以燕間有言可績寄之綏撫非爾而誰是用建之旌旄進律益州之重盛其車服視儀亞傅之崇於戲時方艱虞民亦勤止兵選耎而不振惟紀律之宜明將尫愎而寡謀惟節製之宜審非畫略無以製勝非忠義無以感人隱如長城茲有全策徯竚爾功之茂,庶幾吾圉之甯可特授檢校少保甯武軍節度使充河北河東路宣撫使加食邑五百戶實封二百戶。

金人陷麟州建甯寨楊震被害。

楊震宗閔之子也。既冠從戎以斬馘功補三班差遣從討方臘至台州黃岩縣。又解台州之圍進官修武郎知麟州建甯寨金人寇(改作攻)寨欲降震不從時寨兵精壯者悉從折可求死於交城之戰所餘老弱百數守弗堅震奮力守城金人急攻閱旬日城中矢盡城陷震死之震之子名存中方從征河朔得免於難次子居中執中亦被害。

詔河北河東便宜行事。

詔《書》曰:朕通好鄰國屈已增幣無所不至所以保守疆土全養生靈敵未退師攻陷城邑每聞邊報痛切朕心已令盡召天下之兵矣。凡爾州郡,豈可攖城自。

困坐待其斃今仰河北河東諸路帥臣傳檄所部州軍各得便宜行事合從連衡相為救援見便即動無拘一律其見任官能與鄉裏豪傑率眾捍敵得守臣邑大者寵以公爵次者授以節鉞或登用於朝廷世襲其地各宜體國奮然自效無使鄉裏墳塋坐受殘破父母妻子生致離散朕祈於皇天告於宗廟北顧流涕明告此言忠臣義士莫不動心故茲詔示想宜知悉京師士民讀詔書往往泣下真定府陷報到京師朝廷以新失太原。又聞真定府之報上大憂之患將帥非人思得英豪之士以衛兩邊乃下哀痛之詔詔河東河北清野。

詔曰:朕嗣有大統屬時艱難外侮憑陵元元被害,於是捐棄金帛寶玉不可數計以救百姓於塗炭之中敵才退師痛自抑損斥去華靡日惟蔬食卑詞厚幣繼修和好通賂之使項背相望凡有所求悉從其欲袞冕車輅稱號之美猶無所愛所以保守土地全活生靈而敵勢未巳動起兵端必欲割我地土殘我人民覆我宗社使吾百姓父母妻子悉被驅虜財物積聚皆遭劫奪忠臣孝子自當體國念家人自為戰令下之日應河北河東京畿便行清野保守城邑其有聚徒結眾捍寇立功自節鉞以下皆以充賞仍仰州縣預以名聞。若自能斬首獲級者皆倍軍功凡我赤子與其殘於敵人之手流為異域之人孰。若從危即安轉禍為福興言及此流涕無從其餘諸路有忠義之人能率眾勤王或立功河北河東者並依此推恩谘示爾眾鹹體朕意。

臣寮乞催發諸路勤王之兵。

臣寮上言竊以去年之冬金人入寇出我不意故河朔諸州堅壁不戰天下諸州,或不勤王陛下皆置而不問恕其倉卒失措也。今年自春夏以來皆知金人必複深入。若天下諸州,或不勤王以致大河失守都城危急則事平之後當行軍法今者寇將逼河伏望睿斷行下樞密院疾速施行。若事平有功則當以次推賞古者侯伯之國州牧統之以夾輔王室有急而後至則斬甘誓曰:用命賞於祖弗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自古及今未有賞罰不果行而能使人赴難不避者惟陛下聖察奉聖旨依奏其勤王。若敢後時當職官並以軍法從事。

十八日庚戌詔求人材。

詔曰:修舉政事全藉人材人材甚難所宜愛惜詎以。

一眚遂廢終身除係籍挾奸害政罪狀明白不可任使外餘皆隨才收錄勿謂曾經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輩薦引遂皆棄逐庶士革心以應時用三省及台諫官深體此意以示至公。

粘罕(改作尼堪)等合楊天吉王汭持書問朝廷遺契丹王及餘睹(改作伊都)蠟書並元割三鎮。

《書》曰:大金骨盧你移賚勃極烈(改作古倫尼伊拉齊貝勒)左副元帥皇子右副元帥同致書於大宋皇帝闕下頃因啟釁以致連兵曲直所歸彼此自見思得尋盟之計用申割地之言厥後事因稽留元約複變況上皇之鑒未遠抑亡遼之戒在前既思再造之功可忽經久之意將久保有成之信盍早畫元議之疆曾自為辭管行割送今則反假士民之固守更張軍勢以解圍茲事難圖昔言安在乃者差蕭仲恭趙輪等齎書報複回日輒受間諜之語陰傳構結之文敢蹈前非。又在今日為是申過朝廷奉到宣命據此釁惡更逾上皇仰就便差官問罪從長相度施行今差保靜軍節度使楊天吉昭德軍節度使王汭充問罪使副前去。若深悔前過請速令皇叔越王皇弟鄆王並太少宰一員同詣行府齎書陳謝過咎仍據元割三府即行誡諭並令開門以待撫定苟不能此的示所圖謹白。

(先是)麟府折可求獻言夏國之北有大遼天祚子梁王與林牙蕭太師統兵十萬出榜稱金人不道與南朝奸臣結約毀我宗社今聞南朝天子悔過遜位嗣君聖明如能合擊金人立我宗社則前日敗盟之事當不論也。吳敏以為然乃奏上令致書梁王由河東入麟府遂為粘罕(改作尼堪)遊兵所得。

宣和錄曰:先是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軍既還粘罕(改作尼堪)尚留隆德府詔遣路允迪以和議書至粘罕(改作尼堪)聞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大獲金帛屢遣使數輩來意在求賂時勤王之師踵至大臣有輕敵意猥曰:吾兵強盛如此當與虜(改作敵)抗衡而滅之彼既領吾肅王等過河吾胡為不留其使與這相當,於是館其使者等逾月不遣有部管趙輪者燕人狡獪懼不得歸乃詐以情告管伴邢亻京曰:金人有耶律金吾者領契丹精銳甚眾貳於金人願歸大國可結之圖其二酋(改作帥)亻京以聞朝廷大臣信之即以詔書授輪賜耶律納衣領中仍賜輪等各帛千匹白金千兩輪還首獻其書於粘罕(改作尼堪)粘罕(改作尼堪)大怒以輪書表聞其主具道南宋反覆之狀得報雲:深入攻取事無大小皆委元帥府從。

長措置施行。

靖康要盟錄曰:先是於四月因虜(改作敵)使蕭仲恭等還朝密賜耶律太師以黃絹寫之雲:大宋皇帝致書於左金吾上將軍右都監耶律太師昔我烈祖章聖皇帝與大遼結好於澶淵敦信修睦百有餘年邊境晏安蒼生蒙福義同一家靡有兵革戰鬥之事通和遠久振古所無金人不道稱兵朔方拘縻天祚翦滅其國在於中國誓好之舊義當興師以拯顛危而奸臣童貫等違國擅命沮遏信使納結仇讎購以金繪分據燕土金匱之約藏在廟祧委棄弗遵人神恫怨致金人之強暴敢肆陸梁俶擾邊境達於都畿,則惟此之故道君太上皇帝深悼前非因成內禪肆朕初即大位惟懷永圖念烈祖之遺德思大遼之舊好輟食興念無時敢忘凡前日大臣先誤國構禍皆巳竄逐思欲親仁善鄰以為兩國生靈無窮之福此誌既定未有以達而使人蕭仲恭趙輪之來能道遼國與燕雲:之遺民不忘耶律氏之德冀假中國詔令擁立耆哲眾望所屬宜國人(刪此二字)無如金吾者適諧至意良用欣懌昔聞金吾前為遼國將兵數有大功謀立晉王實為大遼宗社之計不幸事不克就避禍去國向使前之謀行晉王有國則天祚安享榮養耶律氏不亡於天祚不害其為忠而於耶律氏之計誠至忠矣。宗社之英天人所相謂宜繼有遼國克紹前休以慰遺民之思方今總兵於外。且有西南招討太師之助雲:中留守尚書願忠佐之一德協心足以共成大事以中國之勢竭力擁衛何有不成謀事貴斷時不可失惟金吾圖之書不盡言已令蕭仲恭趙輪麵道委曲天時蒸梁更冀保綏。

靖康遺錄曰:先是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退師回燕山遣蕭慶來催前所許金帛詔三省同議所以待慶者眾議以番賊(改作金人)要盟城下請割河北而並寇河東自敗元約夷狄貪而無信(刪夷狄六字)不可複與金帛請收其使者,於是送蕭慶於都亭驛一小屋中封其戶傳食以過凡數日徐處仁吳敏當國建議謂蕭慶本契丹人為金賊(刪此字)所滅不能無怨不如善遇之使歸與餘睹(改作伊都)謀共興兵以破賊(改作金)上遣吳敏至驛慰勞蕭慶始令開戶慶見敏即痛哭投地敏令左右扶起以上意存問之謂之曰:本朝皇帝以金人渝盟而來督金帛群臣不忍故請留大使於此皇帝以大使本契丹懿親奉使而來元非得巳謂大使良苦遣敏。

奉候慶泣謝因陽罵雲:金人反複無信義使與臣國約和取其金帛而竟滅之乃立異姓稱藩臣之國王契丹外孫也。強見逼立非其本意每言天皇創業逾二百年一旦淪亡未嚐不泣今大朝誠能賜以誓書約為兄弟如先朝南北故事願歸約國主舉兵相應上以報大朝之賜下以複國家之讎破金人必矣。即大朝遲疑不決本朝孤弱惟其所製中原之難未有既也。敏心喜以為誠然退奏慶言如此因請賜餘睹(改作伊都)書令慶去厚待禮之慶得書遂行始過河即宣言南朝有書令我約契丹共滅大金並書馳驛送至粘罕(改作尼堪)由是賊(改作敵)愈忿矣。。

以工部侍郎王雲:借尚書持書從王汭使於軍前。

《書》曰:侄大宋皇帝致書於伯大金皇帝闕下謹遣使人往敷誠悃睿明兼照當蒙洞察往者信用童貫奸謀誤國遂致連兵頻年不解逮初嗣位即有悔悟之心頗聞聖情亦有和解之意及皇子郎君之至汴城自無力攻之事國相元帥之圍並州止守從初之約載惟信義實不愆違乃出聖慈夙深告戒頃者奸臣一二近在朝堂但知宰輔之言所當聽順豈期離間之事輒敢肆行將使兩國之情義不通歡欣不接奸邪之罪。若此竄斥之典何逃瑕垢盡除群情所快今茲循省巳自篤於私誠亦冀寬明無或追於往咎顧三鎮乃祖宗之地當務保持況大國有伯侄之親宜蒙宏恕願以賦租之入增為歲幣之常還守舊疆別為信誓如此則仁恩之厚何可彌忘盟誓之堅自應循守上符天道下順人心博易交通不乏四方之貨耕耘自。若遂安兩境之民緬想聖懷亦同至願不宣謹白。

又《書》曰:昨因告發知有絹書奸人詐偽何所不至。若兩國通和貼然無事則無隙可乘奸人不利緣此構造意在間諜頃者按治巳正典刑諒惟聖明特加洞照遣王雲:去麵道其詳。又王雲:口陳雲:等奉本朝皇帝口宣自今春大兵至城下荷大金皇帝許再結歡盟皇子郎君成此恩惠社稷再安生民休息但本朝大臣有懷奸之人致信義有虧今盡行竄逐專遣王雲:陳謝有下項事今雲:等告求皇子郎君謂如三鎮有太宗皇帝行宮先祖陵寢在內及諸州民情愚迷顧戀。若行征討百萬生靈性命可憫欲以稅租折為銀絹三十萬代割三鎮通舊來銀絹五十萬每年通計八十萬兼此日皇子郎君曾言下項禮數惟大金。

皇帝開境數百裏撫有諸國欲以皇帝車輅袞冕等為謝及令使人附宰臣等表奉冊寶增上尊號仍全三鎮之人遇大金皇帝生辰齋僧十萬人祝延聖壽王雲:至真定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大怒謂雲:曰:禮物複還。若二十日之間不即割地則提兵至闕下矣。。

遺史曰:先是王雲:奉使還時太原未陷金人亦頗厭兵遣雲:來隻要三鎮租銳限半月到燕山府仍要朝廷遣使命三人分往三鎮告諭從初請則便可解兵仍不得爽約雲:星夜奔馳到京師入奏上大悅顧問大臣皆不肯許之雲:與少宰吳敏素不協以事黜責出雲:唐州雲:猶在抗疏論列利害敏百端沮之竟不遣至是敏已罷相王汭還朝廷遣雲:偕行少宰唐恪令翰林學士承旨吳開作告義以懇三鎮之地其略曰:若恤鄰存好則洪恩再造提師再至則宗廟殞亡識者鹹哂其氣沮弱而言不祥。

王汭之來也。禮貌甚倨持其書於禦前曰:陛下既不割三鎮之地。又妄思複欲立契丹之後上曰:此乃奸人之所為也。汭請必割三鎮要金帛車輅儀及加大金皇帝徽號上乃卑辭深明其故非朝廷之罪厚禮遣汭還。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五十八校勘記。

又邀駕教礮七十座(教一作放)以刃中諤麵(麵誤作而)特謀元帥(特誤作時)右金吾侍衛上將軍(侍誤作將)方軫疆陲之顧(顧誤作願)兵巽耎而不振(巽誤作選)知寨楊震被害(脫知寨二字)粘罕等令楊天吉王汭(令誤作合)遺契丹梁王及餘睹蠟書(脫梁字)有都管趙倫者(都誤作部倫誤作輪餘倫字同)乃誑以詐情(脫誑字以詐誤作詐以)而來督責金帛(脫責字)許以金繒(許誤作購)先後誤國(脫後字)宜於國人(脫於字)始與臣國約和(始誤作使)。又王雲:口陳雲:等奉本朝皇帝口宣(此段應另行誤連上文)潰散傷損千餘人矣。(脫餘字)以事出責雲:知唐州(誤作以事黜責出雲:唐州)雲:猶再三抗疏(再誤作在脫三字)。又妄思複欲立契丹之後(妄思一作安忍欲字衍)要金帛車輅儀物(脫物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