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三十九

靖康中帙十四。

起靖康元年二月十六日壬子,盡十八日甲寅。

十六日壬子楊時上書論三鎮利害。

臣竊謂自漢迄唐待戎狄(改作攘禦)之道無如我祖宗之時者百年之間民生戴白不見兵革賊臣要功為國生事與惡而棄好馴致今日方虜(改作敵)騎逼城備禦無素卑詞厚禮以紓目前之急蓋勢有不得已而然者割要害之地以為盟好則非經遠計也。臣固嚐論之矣。比聞金人駐兵磁相竊慮無有紀極破大名安成二縣驅掠子女二千餘人殺令佐二人而去誓書之墨未乾而背不旋踵吾雖欲專守和議不可得也。昔趙割六縣之地使趙郝約事於秦郝謂趙王曰:秦之攻王倦而歸也。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歸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今日之事正類,於是夫去其巢穴越數千裏之遠而犯人之國都蓋危道也。使其力能攻之則城中之物皆其有也。尚何事求和哉!彼見吾高城深池未易陵犯勤王之師四麵而至姚平仲固嚐與之交兵忍而不敢怒請和而去則其情可見蓋亦懼而歸非愛我而不攻也。朝廷割三鎮二十州之地與之是亦助寇而自攻也。聞肅王初與之約及河而返今挾而往此敗盟之大者臣竊謂朝廷宜以肅王為問責其敗盟必得肅王而後已三鎮之民以死拒之於前而吾以重兵擁其後其勢必得所欲者。若猶未從則聲其罪而討之夫師以直為壯是舉也。直在我矣。三鎮聞之士氣必振此萬全之計不可失也。。若三鎮窮蹙而王師不救則其民必謂朝廷視其塗炭而莫之恤則戴後之心懈而大事去矣。不可不慮也。竊聞出師之令廟算不一屢行而屢反則士氣必惰欲其成功難矣。哉!憲宗平淮西韓愈謂凡此蔡功惟斷乃成未有舉大事不斷而能有成也。伏望陛下斷自宸衷無惑於浮議則天下幸甚取進止。

封氏紀年曰:夫三鎮者趙魏韓晉之地是也。其為要害久矣。今一旦舉而與之中國何以奠居三鎮失一宜其長驅而至我不能枝梧也。況三者俱失乎!杜牧有言曰:以天下觀河北猶四肢四肢苟去吾不知其為人。又曰:山東王者不得不可為王霸者不得不可為霸由此觀之三鎮何可妄棄乎!明年太原遂陷京城失守天下土崩可勝歎哉!。

郭藥師以兵至磁州取寄收銀三十萬兩。

初郭藥師為同知燕山府也。乞支降贍軍錢朝廷以銀三十萬兩畀之至磁州時燕山已陷藥師已叛乃以銀寄收於磁州軍資庫金人自京城講和而歸也。到河北邏得斥堠遞發視之乃河北都轉運使張愨發往磁州令封椿此銀不得支用藥師得之遂以兵至磁州乃索此銀曰:朝廷發往燕山應副我用者知磁州趙將之辭以為無藥師出遞牒示之將之不能隱藥師聲言不得銀則攻城取銀將之懼以銀與之師乃退。

粘罕(改作尼堪)兵據大行山瞰河津朝廷大駭乃命種師中姚古出河東河北。

種師道加太尉河東河北宣撫使駐軍滑州。

門下敵王愾而有功既保幹城之衛餙國典以行賞敢忘鼙鼓之思載惟元帥之謀允賴武人之俊誕揚褒律敷告治朝檢校少師鎮洮軍節度使河北宣諭使河南郡開國公食邑三千四百戶實封一千三百戶種師道節(闕一字)剛方體(闕一字)莊重勇有文略深而寡言義匪辭難奮不顧身而敢往慮無遺策度能製命以有成嚐入處於樞庭比出提於戎乘醜虜(改作強敵)聞風而潛遁邊鎮傳檄而自堅然居安慮危宜預圖於間暇而有備無患庶永保於大甯載疇輿頌之公俾專朔部之寄肆頒寵數昭示眷懷是用冠秩右階擢升掌武之峻張威外閫具膺宣尉之榮胙以爰田陪之圭賦於戲充國自許蓋無逾於老臣陳平見知遂盡護於諸將朕思有常德以立武事爾其除戎器以戒不虞俾胡(改作戎)馬莫窺於長城而烽火自滅於幽障往。若予訓益狀乃猷可太尉鎮洮軍節度使河北宣撫使加食邑五百戶。

初粘罕(改作尼堪)既破忻州代州折可求以麟府兵劉光世以鄜延兵援河東皆為所敗金人遂圍太原月餘不能下適平陽府義勝軍以城叛去攻威勝軍遂引金人入南北關陷隆德府至是澤州言粘罕(改作尼堪)次高平朝廷命統製官郝懷將兵二萬屯河陽扼太行琅車之險遂命種師道為河北宣諭使以駐滑。又議以姚古援太原以種師中援中山河間諸郡。

姚古加檢校少師河東路製置使總兵以援太原種師中河北路製置副使總兵以援中山河間諸郡。

初金人犯關(改作兵薄都)種師中以秦鳳路經略使率兵來勤王金人已退朝廷雖以虜(刪此字)深入不擊為失。

策然不敢決策出戰乃除姚古種師中製置使副凡行移文字出於樞密院者則迫令破賊出於三省者則令護出境莫之適從古師中患之。

朝廷以倉部郎中黃鍔隨軍應副錢糧鍔與河北都轉運使張愨至磁州問寄收藏奶三十萬兩何在知州趙將之答曰:郭藥師自京城回軍駐軍城下執都轉運使牒取之矣。愨欲斬將之鍔勸免之。

京都榜示鋪戶依舊開鋪。

都大提舉京城四壁守禦使司牒雲:契勘金人已過黃河中外民心已漸安貼訪聞在京金銀物帛質庫鋪戶尚懷疑惑未肯依舊開鋪妨阻商旅交易須至出榜各令複業開鋪。

李綱遣人上太上皇起居表。

臣言戎路履嶮罔陪扈從之勤我師指期行致蕩攘之效敢具陳其悃愊輒躬問於起居(中謝)伏念臣奮自單平驟膺獎擢屬羯胡(改作強鄰)之(下添驟字)入寇(刪此字)連叛將以俱來曾是微才猥當任責臣於正月四日以兵部侍郎蒙恩除尚書右丞奉聖旨差充行營使既預聞於機政仍兼總於兵權竊慕謝安之靖胡沙欲追崔浩之破毛國練兵選將廣揚出戰之聲登城守陴密為堅壁之計器械甚設樓櫓畢(施金)賊於七日夜攻雲:澤門次攻通天安泰等門縛筏渡濠持弓纊弩兩兵分集難越高墉雲:梯巳登悉皆摧裂遂斂眾以卻退因遣使以請和主上重惜生靈深存國體已曲從於好約複更定於誓言捐帑藏之貨財遣信使而曆陣虜(改作敵)歸待命兵戢有時然不備不虞昔賢之所戒受降受敵前史以為聞臣謹張皇軍容申飭守備提軍深入知黠虜(改作孤旅)之無謀募兵鼎來喜王師之益眾士民生氣宗社乂安恭惟道君皇帝睿知如神高明合道下渙詔以恤民隱德巳洽於眾心授聖子以固皇基意實通於穹昊臣伏承陛下儲精淵默養誌晏間從容吳越之奧區觀覽江山之勝境傒四方之無侮表二聖之重歡誓竭駑軀少伸毫發鳴鸞禹穴遙瞻方外之遊問寢龍樓佇承天下之養。

再上上皇劄子。

臣聞中(刪此字)國夷獄相為(刪此四字改作之)盛衰非徒人為殆亦天數一昨金賊(改作人)緣藥師叛既陷燕山浸窺河北城壘相望而無藩籬之固牧守相視而無封疆之臣老將持兵望風先潰大河解凍乘桴競浮駿騎長驅於中原勁兵直指於魏闕以正月初七日逼邇。

都城劫掠士民焚蕩廬舍以火船鐵騎攻西水門守衛之具辦於倉卒臣奉皇帝睿旨率勵將士誓以死守設械拒於汴之中流殺獲數千人迨晚方息複以銳兵攻酸棗門一帶犬羊之眾(刪此四字)蜂(屯)蟻附渡濠臨城梯長如雲:箭落如雨天地改色風沙晝昏人心震驚宗社危急臣因奉皇帝睿旨將諸班直弓弩手救援躬冒矢石以摧其鋒令敢死士焚爇雲梯殺獲首領一人攻破其黨獲級甚眾眾兵乘栰以強弩射之往往沒溺障汴河水令歸城壕水勢漲溢自卯及午賊兵方退卻知我城中有備始遣使人同李鄴等計議臣等糾集將士欲以死戰皇帝以宗社生靈之故務令持重始請通和使者旁午冠蓋相望累日而後議成皇帝聖德格於曠古變鴟鴞為好音化虎狼為善類(刪變鴟至此十二字)不愛金幣務保要害之地遂遣康王張邦昌使軍前悉如所請賊方退舍竢犒師之物以歸然邀求數多殫竭帑藏空匱民力不足以給之虜(改作敵)情難窺尤當預防臣見修治守禦之具訓練出戰之兵使蠲減所須之數戢旅而退夫複何言萬一有跋扈之憑陵欲危宗社臣等當陳師鞠旅以圖進討神人共憤天必助之洪惟道君太上皇帝隻遹神考以武繼文天下稱其孝傳位聖子法堯禪舜天下稱其高翠華南幸臣拘以職守不敢負駑絏以從艱難之秋冒處政機誓將肅清畿甸奉迎鑾輿天心巳明殞首何悔謹錄奏聞謹奏。

國子司業黃哲請失職之罪。

朝散大夫國子司業黃哲奏臣等伏見二月五日有大學諸生伏闕上書致令兵民乘勢作鬧上煩聖訓丁甯臣等職司教道不能表率諸生雖前後屢行約束尚敢違戾難以備員學官見今待罪伏望特賜黜責候敕旨奉聖旨朝廷方開言路通達下情士人伏闕上書乃是忠義所激學官何為自疑乃爾待罪可速安職仍曉諭諸生。

初蔡懋李梲諭太學長貳屏出伏闕上書人等諸生以布衣之士敢劫持天子既而被黜往往欲拂袖者甚眾聞者莫不銜憤扼腕故黃哲待罪而有是指揮。

吳敏劄子雪李邦彥罪狀。

劄子曰:二月初五日太學生上書聚眾既多遂槌破登聞鼓雲:軍民無忠義之心鹹幸禍亂之變。又言昔高歡在魏見禁軍焚領兵張彝宅朝廷畏其亂而不敢治歡送散家財結士卒伯山東由此觀之國家不。

能修政刑者奸人窺伺之資也。古語曰:投鼠忌器況天子相乎!李邦彥等諫上皇罷不急之費。又援立聖明朝廷遣李鄴等往使大金終賴其力但邦彥為人畏慎太過緩於事機及罷綱師道遂有百姓指目蔡京王黼用事不值此變而遭此,豈非不幸。又雲:願陛下明詔解眾惑使邦彥之為人稍白於天下然後複起邦彥還其相位論者,於是謂敏為邦彥黨矣。。

十七日癸醜種師道免宣撫使赴朝參五日一赴院簽書。

先是朝廷差種師道充河北宣撫使駐軍滑州。又奏乞朝廷召天下軍馬屯駐大河防秋朝廷初允其請行遣未旬日宰臣言萬一賊(改作敵)兵不至則費用甚大遂已其請師道既知言之不從奏以被疾乞免宣撫事朝廷遂如其請今赴朝參無時入奏五日一赴院簽書。

十八日甲寅蔡京責授中奉大夫秘書少監分司南京致仕河南府居住。

侍禦史孫覿等臣寮上言伏見金人深入三輔震擾陛下總覽之初坐席未煖分遣使臣捐棄金帛以為和戎之計中外之憤疾心痛首以為結怨連禍之人未即誅殛無以謝天下臣等謹按太師蔡京四任宰相前後二十年挾繼誌述事之名建蠹國害民之政而祖宗法度廢弛幾盡托豐亨豫大之說倡為窮奢極侈之風而公私積蓄掃蕩無餘立禦筆之限以陰壞封駁之法寘典學之科以杜塞諫諍之路汲引群小充滿要途禁錮忠良悉為朋黨交通盩禦竊弄威柄鬻賣官爵貨賂公行盜用庫金奸贓狼籍閨門泥濁父子詬爭廝役官為橫行媵妾封至大國欺君罔上挾數任情書傳所記老奸巨惡未有如京比者太上皇屢因人言灼見奸狀凡四罷免而近幸小人相為唇齒失所憑依營護擁蔽既去複用而京偃然自謂羽翼已成根株盤固不可搖動凶焰益肆複出為惡倡導邊隙挑發兵端連起大獄報複睚眥怨氣充塞上幹陰陽水旱連年赤地千裏盜賊滿野白骨如山人心攜離上下解體,於是狄(改作金)人乘虛鼓行如蹈無人之境矣。陛下赫然大奮乾綱貶斥用事者王黼等大正典刑如京之惡,豈可獨貸況京在政和中首建平燕之議招納燕人李良嗣以為謀主。又欲以妖人王仔息服錦袍鐵幘為大將計議巳定會仔息抵罪伏誅而大臣固爭請待他日之釁王黼當國循。

習初議與京子攸決意成之京之誤國固不容誅而結造邊患父子相為終始與黼均為罪首公議籍籍不決未可以已也。。且京被遇三朝父子祖孫為三公者二人親執政者三人登禁從者亡慮十數名園甲第僭擬宮省袍帶之寵下逮童稚犬吠非主尚懷糠核之恩顧京所蒙何以論報一聞邊陲有警而京盡室數百輩治舟楫擁寶資一夕遁去君父恂然坐圍城中無一人有同患難之思掉尾不顧曾犬豕之不如原其用心使京尚在相位安知其不開邊賣國如馮道輩乎!宰相非其人果為天下害遂使中國空虛狄人侵侮無所不至而京喜為奸言嫁怨餙非獨使上皇負謗於天下眾論不容尤在於此伏望陛下睿斷敕使追還早賜竄殛稍正京父子誤國滔天之罪以慰宗廟社稷之靈以雪上皇晻昧之謗少紓四海生民忿懣戚戚不足之氣不勝幸甚取進止奉聖旨蔡京責授中奉大夫秘書少監分司南京致仕。

童貫責授左衛上將軍致仕。

臣寮上言臣伏睹臣寮累有章疏論列童貫罪惡法在誅夷陛下仁慈過厚止從竄斥者臣伏念法者天下之公器也。王者能任法而不任情則天下信而服之如其威不能克愛縱奸貸惡以撓天下之心天下之人將群起而議之亂臣賊子亦無所顧忌矣。按童貫刑餘臭類本庸奴耳釋掃除之役廁征伐之事浸緣恩幸竊據兵權幾二十餘年出則為宣撫而不受製密院入則領密旨而外兼行宣撫跋扈不臣隳壞法製師徒死事誣以逃亡故賻贈不及而人情積怨屯戍逃遁許其改刺故紀律不嚴而人易潰散詐為首級則不憚於殺平人廣占儲糧則不難於張虛數賞罰出於私意威福至於下移銖銖計罪不可勝言臣姑數其大者首倡交結金人共滅契丹兆禍致寇其罪一也。盧溝之役望風奔潰覆師殺將其罪二也。金人點集邊吏來告貫不以聞其罪三也。傳檄邊城不令出戰致金人豕突(改作長驅)遽至京師其罪四也。出師河東聞賊南來不為抗拒之計夙夜逃歸其罪五也。至上皇南巡貫乃自名扈從未嚐奏稟擁兵遽去其罪六也。陰募死士創置勝捷軍額厚其資糧環列私營第其罪七也。堅甲利兵充滿其家製造之工尚方弗及其罪八也。城外陰藏器甲糗糧金人實獲資助馬忠提勤王之師西來尚頗收其贏餘不知童貫畜此以待金人乎!抑將有所用之其罪九也。服食之侈。

上擬乘輿嬪禦之盛潛規宮禁其罪十也。有十大罪彰彰如此宰執依違無所啟白陛下複含容隱忍不早正明刑使之身首異處獨不念金人南侵死亡(下添俘字)係虜(刪此字)無慮二十萬之冤禍自誰兆乎!伏望斷而行之少釋四海冤憤之氣幸甚幸甚。

又上言臣等伏見比歲以來閹人用事竊弄國柄典掌機密挑發兵端結成邊患,於是金人以數萬騎直掠京闕宗社之危殆。若綴旒陛下赫然竄斥大臣王黼等以謝天下而眾議不厭以為首難之人實始童貫臣等按貫之罪雖擢發不足以數之而誤國之大者尚可數也。貫自陝西用兵前後二十年專以欺君罔上為術虛立城寨妄奏邊捷以為已功汲引群小易置將吏以植私黨交通問遣鬻賣官爵超躇除授紊亂常製有自選調不由薦舉而輒改官者有自行伍不用資格而遽升防團者有放廢田裏不用甄收而擢登侍從者奸贓小人爭相慕悅侵漁百姓盜取官錢苞苴公行門戶如市金幣寶玉充牣如山私家所藏多於府庫此貫之罪一也。戰士之徒冒犯矢石傷者有金帛之賜死者有褒贈之恩自貫用事一切廢革戰傷之卒秋毫無所得而歿者。又誣以逃亡之罪乾沒軍賞悉充私藏比至師還庖人廄卒守舍掃除之隸冒功奏賞有馴致節鉞者貫之罪二也。貫。又擇陝西之卒以為親兵號曰:勝捷方戰征之際他兵躬行陣之勞班師之後親兵冒無功之賞貫之罪三也。自貫為將帥每出內帑金帛以濟軍需掩為已有而嚴立軍期取償於州縣頭會箕斂不堪民命貪贓不法凶焰勃然台諫之臣一言議已中以危法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貫之罪四也。方臘作難攻陷城邑東南大震貫將兵討之貫禦眾無法縱為貪暴悉斬平民以效首級,於是民之死於天兵者十有五六貫之罪五也。貫在政和中納燕人趙良嗣以為謀主始建平燕之議經營十年中國空虛招納叛亡充斥州縣卒致生靈塗炭貫之罪六也。。且貫以刑餘之人身為三公職在樞省攘貪不已遂封王爵長惡不悛招權擅命拜免大臣氣焰煽赫威振天下產怨召亂浸成國難陛下立政之始大明誅賞以勸四方以貫負此大罪何所逃於天地之間伏望睿照躬發宸斷稍正滔天之罪以為亂臣賊子之戒天下幸甚取進止奉聖旨童貫責授左衛上將軍致仕。

蔡攸責授大中大夫提舉亳州明道宮。

臣僚上言臣竊惟幽薊之役用事大臣敗累朝不渝之盟結二邊無窮之禍以成朝廷今日之患中外之論鹹謂蔡京子攸王黼童貫均犯大惡當正典刑以謝天下而投荒之罰獨加王黼此群心所以未厭而臣亦不得而已也。臣近者嚐聞言事之臣見疏渠魁蔡京之罪乞賜竄殛今不複重陳仰瀆睿聽敢以貫攸之罪試舉其略為陛下言之貫自閹尹喜為禍亂攸憑藉世祿濟以奸回竊弄權柄擅作威福固巳不勝誅矣。方王師之北伐也。貫為宣撫使攸實副之提數十萬之師挫於殘破之虜(改作卒)淹留彌年卒買空城乃以恢定故疆冒受非常之寵貫以太師封兩國公攸遂入總樞密矣。此貫攸之罪同也。蕭後納款虜(刪此字)使韓昉見貫攸於軍中卑辭祈哀願捐歲幣以複舊好此安危之機也。乃叱昉使去昉大呼於庭告以必敗今數州之地悉非我有而國用民力從而匱竭矣。此。又攸貫之罪同也。蔡京專政貫則興結邊隙首引趙良嗣用之於本朝迨金人結好攸則招納叛寇反覆賣國締怨結禍使狄(改作金)人因以藉口此。又攸貫之罪同也。前年秋貫以重兵屯太原欲收雲:中之地卒無尺寸功反以翦除寇攘枉道河朔而歸。又慮眾人之議已也。公肆誕謾凡第賞千百人貫遂封秋廣陽郡王而攸亦進太保封燕國公此貫攸之罪同也。去年冬貫複出太原金人入塞貫實促之攸見邊報警急貫逃遁以還漫不經意玩兵縱敵以至於此此。又攸貫之罪同也。迨陛下踐阼之秋狄(改作金)人長驅驚震都邑貫攸一旦攜持金帛舳艫相銜盡室遠去致陛下獨處圍城中曾無同國休戚之意此。又攸貫之罪同也。臣願陛下奮揚威斷察其誤國罔上之罪天下之所共棄並檢會前日論列蔡京章奏早正典刑以為萬世賊臣之戒伏候敕旨奉聖旨蔡攸責授大中大夫提舉亳州明道宮。

附蔡攸劄子承遞到告命伏蒙聖慈降授大中大夫提舉亳州明道宮任便居住臣已望闕隻受即時解行宮使職訖臣輒有縷縷之私仰惟聰聽伏念臣屬以謀國無狀禦邊失機因致煩言遂諉司敗重蒙聖造委曲保全。又降親詔令臣專一扈從太上還闕臣回鑾既渡大江絕淮溯汴翠華所致安行無虞兼今已過宿州前去京闕不遠陛下所差奉迎使副並至行宮臣罪戾之餘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撫躬自念進退靡甯惟仰幹陛下使得退伏田裏偷生省已不當。

更預朝班寵當扈從之列欲望聖慈俯察危衷許臣依已降責命任便居住再望陛下重念臣父京近貶西京年老陸行衝冒感疾如蒙矜允放臣前去省侍以全子職臣不勝迫切祈天俟命之至取進止。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三十九校勘記。

飭國典以行賞(飭誤作飾)

種師道節(闕)剛方體(闕)莊重(原闕係操字威字)鍔勸免之(之字衍)器械俱設(俱誤作甚)前史以為難(難誤作聞)

緣藥師叛逆(脫逆字)設械具於汴之中流(具誤作拒)使虜蠲減所須之數(脫虜字)遂有百姓指曰:(日誤作目)而獨遭此(脫獨字)令赴朝參(令誤作今)痛心疾首(誤作疾心痛首)錙銖計罪(誤作銖銖)金人蟻集(蟻誤作點)致金人豕突遽至京師(應作致金人遂突至京師)濟以奸回平日謗訕誤國壞法亂常(原脫回字下十字)貫則釁結邊隙(釁誤作興)與貫逃遁以還(脫與字)臣已廢逐猶叨器使仰體德意敢不遵承今奉太上皇回鑾(原脫臣字下二十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