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百六十七

炎興下帙六十七。

起紹興五年閏二月乙巳朔,盡五月。

閏二月一日乙巳朔詔戒飭群臣。

朕惟先王之時小大之臣鹹懷忠良故能竭誠體國畢力公正時有舉措丕應傒誌用以經理國家無往而不濟朕甚慕之閑者總師前臨大敵此宜臣子恐懼自竭不忘夙夜而乃奉命不虔偷惰自。若顧於國家。若秦人視越人肥瘠委質而仕當如是乎!朕念狃於舊習乃薄其過失先訓告而後刑罰古之道也。而今而後(尚其)砥礪式悛爾心慕事主之匪躬思為臣之大戒務盡忠赤以公滅私庶天下之務靡不畢舉敢有弗共自幹憲章令出惟行必罰無悔可令刑部鏤板遍牒行下仰監司守貳縣令太守出榜於治所曉諭施行。

折彥質為兵部侍郎兼樞密都承旨。

楊政為涇原路安撫使。

楊政字直夫懷德軍人起身寒微貌甚陋時人號為楊克毯初為統製官下虞候每統製飲宴政不吃其餘食眾虞候勸之曰:此物極好向不食之政曰:我所請者倉米方為極好食之可常而有味安用此為此非當食之物。且不可為常識者器重之既貴得其故妻相待如初公論稱美以神龍衛四廂都指揮使武康軍承宣使為涇原路安撫使。

野史曰:楊政懷德軍人為吳玠統製官從玠敗金人於和尚原仙人關有功累遷神龍衛四廂都指揮使武康軍承宣使五年除涇原路安撫使九年除熙河路經略使十年利州路安撫使和興元府虜(改作敵)陌陝西政走四川加侍衛親軍馬步都虞候武康軍節度使兼統製既。又敗金人於隴州氵幵陽縣牧牛嶺十三年來朝加檢校少保歸鎮二十一年進太尉二十六年授開府儀同三司二十七年薨年六十。

程昌寓;以右朝散大夫徽猷閣待製知江州江西沿江製置使。

王燮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

王燮至行在主管侍衛馬軍司以其軍隸韓世忠未幾罷為提舉江州太平觀。

陳琳叛王德追至無為軍生擒以歸。

陳琳者張琦之裨將也。勇力過人屯於蕪湖縣刦張。

琦以眾奔偽齊王德追至無為軍境上獲之以歸。

四月戊申太廟神主至自溫州。

韓世忠進軍楚州。

賜韓世忠詔曰:(舊校雲:是詔沈與求撰)覽奏欲依舊留屯淮甸誓與敵人決於一戰已悉朕迫於強敵越在海隅每慨然有恢複中原這誌顧以頻年事力未振姑鬱鬱如此自去冬敵人深入卿首挫其鋒鼓我六師人百其勇既致潛師引遁而卿複率兵移屯淮甸進取之計恃此為基朕甚嘉之前日恐老小或有未便委卿相度今得所奏益見忠誠雖古名將殆無以過使朕悚然興歎以謂有臣如此禍難不足平也。古人有言閫外之事將軍製之今既營屯安便控製得宜卿可施置自便勿複拘執至於軍餉等事已令三省施行方此酷暑將士良勞行飭使人齋賜夏藥撫問卿並宜知之。

嶽飛退軍。

張浚以都督收楊麼先遣嶽飛軍於鼎州吳錫軍於橋口浚即欲進兵或說浚曰:不可進而勝則捕一漁不如先聲言諸軍人馬各已差人犒設矣。唯嶽製置之軍當躬詣軍中是以犒設而進也。,或不用猶有說焉浚從之未幾以輔逵代吳錫浚駐潭州。

五月孟庾知樞密院事。

朱勝非免喪除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中書舍人胡寅上疏論當複讎不當講和。

胡寅為中書舍人適遇朝廷議遣何蘚(舊校雲:作鮮)等使於金國祈請和好寅謂當修政事不宜與讎講和乃上疏極論共事乞不講和好揮戈北向蹀血虜(改作北)廷用複讎怨曰:臣竊聞遣使入雲:中已有定議臣愚陋蒙陛下擢置從班職在獻納雖小事未當猶合上聞況遣使體大縱不預初議苟心有所未安豈敢緘默輒行論奏伏望陛下留神省察昔孔子作春秋以示萬世人君(缺二字)之術無不備載而其大要則在父子君臣之義而已魯威公為劉所殺不共戴天之讎而莊公者乃威公之子也。非特不能為父雪恥。又與齊通好元年為齊主王姬四年及齊狩於禚五年會齊同伐衛八年及齊同圍郕九年及齊盟於蔇是年為齊殺子糾仲尼惡之備書於策以著其釋怨通和之罪,豈非為後世永鑒乎!女真者驚動陵寢棧毀宗廟刦質二帝塗炭祖宗之民乃陛下之讎也。頃者。

誤國之牙自知共才術不足以戡定禍亂而。又貪慕富跚是故譸張為幻遣使求和以苟延歲月九年於此其效何如彼之一身叨爵竊位而去曾何足道而於陛下聖德國家大計虧喪多所幸陛下智勇日躋灼然獨見於邪言久惑之後奉行天討罪狀劉豫再安國步漸圖恢複天下忠臣義士聞風興起各思自效以佐丕烈譬如人行萬裏登車出門。又如創建廈屋初正基柱存亡治亂實係此時今乃蹈庸臣之轍踐已失之謀犯孔子之戒循魯莊之事忘複讎之義陳自辱之辭臣竊謂陛下不取也。,或謂不少有貶屈其如二帝何臣應之曰:自建炎丁未至紹興甲寅以來卑辭厚禮以問安迎請為名而遣使者不知幾人矣。知二帝所在者誰歟見二帝之麵者誰歟得女真之要領者誰歟因講和而能息虜(刪此字)兵者誰歟臣但見丙午而後通和之使歸未息肩而黃河長淮大江相次失陷矣。臣但聞去年冬使者還言酋豪(改作邊境)帖服國勢猷安形於章奏傳播遠近會未數月而劉豫稱兵犯順矣。女真者知中國所重在二帝知中國所恨在刦質知中國所患在用兵則常示欲和之意增吾所重平吾所恨慰吾所患而中國坐受此餌既久而猶未悟也。天下以為自是改圖必矣。何為複出此謬計耶苟曰:姑為是爾,豈有修書稱臣厚費金帛而成京一姑為之事也。苟曰:以二帝之故不得不然則前效可考矣。況歲月益久虜(改作敵)情益秘必無可通之理也。臣常思之陛下與女真絕則牙下無所得而人主為義舉。若通和則利歸臣下而人主受其害故凡願奉使通和者皆身謀非國計也。陛下可不據孔子之論而決此策乎!自王安石廢黜春秋天下學士不知尊向一旦亂臣賊子接跡於四海遭逢陛下篤信此書孔子之誌將伸於今日臣願陛下考筆削之意斷當今之事隻行一二大者則美名必輝映千古矣。當今之事莫大於夷狄(改和邊境)之亂也。欲紓此怨必殄此讎而不用講和之事賢才畢集民富國治揮戈北向蹀血女真之(三字改作金)庭然後複讎之義得而人子之職舉臣等駑下伸眉吐氣食息世閑亦預榮矣。苟為不然以中國萬民之君而稱臣於讎虜(改作敵)則宰輔而下皆其陪臣也。借使女真(改作金人)欣然講解以一將軍數萬眾駐兵江水之上欲陛下麵相結約歃血而退不知陛下何以待之則。又欲變置吾之大臣分部吾之兵將割我之土地而取其租賦有一。

於此其能從之則無以立國不從則隳敗和好將何據而可臣實戇昧思之不通是以略具古義浼瀆聰聽惟陛下試國采譯或合聖意即以世讎當複無可通(和之)義明降指揮寢罷奉使之命刻印銷印俄傾之閑初無害日月之明適足彰陛下之無我也。免累聖德誤國大謀不勝區區納忠之至。

貼黃臣契戡自金人跳梁以來天下之論或,或以謂必講和議,或以謂必須用兵二說謬擾無一定之論伏睹自建炎元年至今前後所遣使命。若宇文虛中王倫朱(闕)路允迪魏可行崔縱洪皓龔璹張邵前後祈請非不切至近。又遣潘致堯高公繪並韓肖胄劉鬆年章誼孫近魏良臣王繪相繼入國竊料虜(改作敵)人回書必無果瘊之言即有言必難從之語殆欲款我耳伏望聖明深賜洞察祈請十年略無顯效議和決不可成則臣言或可以備收錄取進止。

五月十三日三省同奉聖旨中書舍人胡寅論使事諭寅具奏謝曰:臣奏論使事尋蒙宰執召至都堂麵傳聖諭以為論議覬切得論思獻納之體乃令學士院降詔獎諭者狂言上瀆方懼罪戾天高聽卑遽蒙開納裒勞獎勉以勸臣下臣榮耀增激愚衷中謝臣聞天下有至公之心有正直之論違正論拂公心以行其邪說雖當時不悟及事已敗壞世已陵遲然後悔之則無及已姑以近事明之方王安石得誌托大有為之說大有為之說者孟子之言也。,豈不美哉!當時元勳舊德皆言祖宗舊法不可變改安石斥之為流俗而其說盛行自今觀之其所謂大有為者乃所以召亂其所謂流俗者皆賢才也。使神宗照之於司馬光辭樞密副使之時而退王安石罷新法則尚有崇觀之亂乎!及蔡京秉政托繼誌述事之說繼誌述事之說孔子之言也。,豈不美哉!當時忠臣義士皆以新法害民當遵元祐蔡京名之為謗訕而其說盛行自今觀之其所謂繼誌述否乃所以遂其私意其所謂謗訕者皆忠言也。使上皇照之於陳瓘論列之時而退蔡京複元祐則尚有宣靖之禍乎!天下之理一是一非出,於是則入非出於非則入是理不並立人無兩存此人才邪正之所由分而國家治亂之所由判自古如此豈惟今哉!女真入寇(改作金人深入)以來和戰兩議肇於淵聖在位之日兩議不決馴致北狩自今觀之夷狄(二字改作敵)之不可與和亦易見也。而和議之。

說不息非特通和女真。又欲通和劉豫和之(字臣子)實懷二心以國與人亦所不恤,豈不過甚矣。哉!原其所本起於耿南仲昌言之正猶王安石大有為之論蔡京繼誌述事之說而尊主庇民疾仇殄惡不欲和者亦猶司馬光不以王安石為然陳瓘不以蔡京為是八年於此正論不勝監觀前事識者憂之尚賴陛下險阻備黨嚐照知情偽於和議輩皆已試用了無功效此策不足中興斷自宸衷舍非從是遂嚴降詔旨罪狀反虜(刪此四字)聲罪致討一振國威豈於女真尚肯通使臣稟性素愚誤以文字上簡聖知擢置綸闈仍使獻納適睹何蘚之事深恐和說複行國論傾危士氣沮喪所係不細遂具陳奏陛下憲天聰明灼見忠誌曲賜裒諭以來眾言使天下忠義之士皆知陛下雪恥複仇之意用賢才修政事厲兵選將駸駸北向以為迎二帝之實大計一定邪說不行中興可期社稷之靈宗廟之主豈獨微臣忝竊恩詔以為今日美談而已哉!恭惟奎壁之光下照蔀屋謨訓之懿遠播寰區顧臣何人仰被大賜臣敢不益堅誌向勉罄謀猷庶殫毫發之勞用答乾坤之施。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一百六十七校勘記。

而人主為義舉善策(脫善策二字)用此之人而肖和講和之事(脫用此之人四字)駐兵泗水之上(泗誤作江)仍令學士院(仍誤作乃)。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