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二十二

政宣上帙二十二。

起宣和七年三月,盡十一月二十六日癸巳。

三月童貫入燕犒軍。

茅齋自敘曰:童貫交授銀絹畢離太原由真定府河間莫雄州入燕擴自保州入莫州迎貫於任邱縣語兀室已擒天祚事謂貫宜急備邊以防女真為患彼懷張瑴之憾恐粘罕回來不測作過貫雲:我今去燕山葺治兵馬蓋為此也。貫至燕中撫犒郭藥師以下常勝軍罷王安中升蔡靖為宣撫使兼知燕山府奏請河北路置四總管中山府辛興宗真定府任元河間府楊惟忠大名府王育各為逐路副都總管皆與招集逃亡軍人及招刺諸處遊手人充軍以為備邊之畫。

五月五日乙巳以童貫克複燕山府等州及收高托山等議賞封貫廣陽郡王。

詔曰:朕以童貫屢將天威征伐四克拓地隴右西徹河源揚旌五關盡複幽朔出入累年之際蕩平兩國之戎命爵策勳難拘常憲恭念神考屢形訓言謂將帥總兵能複全燕之境則國家信賞當從王爵之封仍胙本邦以昭顯績既克承於先誌取怠廢於貽謀童貫可依前太師進封廣陽郡王食邑實封依例施行。

六月六日丙午太師豫國公童貫依前太師領樞密院事河北河東陝西宣撫使進封廣陽郡王。

製曰:王者申九伐之威以和眾安民為盛德大臣謹四方之慮以折衝厭難為殊勳朕荷神天全付之休席祖考重光之緒飭戎兵以陟禹跡聿臻偃武之期繼功伐而廣文聲夙倚同心之輔肆分寵數敷告治朝太師領樞密院事河北河東陝西路宣撫使充神黴宮使豫國公食邑一萬七千三百戶食實封五千戶童貫信厚而敏明疏通而沉毅善謀能斷兼文武過人之才砥節盡公得精白承君之義自總幹方之任屬宣辟國之謀十乘啟行千裏決策冠三事變調之職領七兵宥密之權暨興六月之師盡拓五關之塞惟朕心朕德宏賴於翊相故我疆我理遠建於要荒遄歸告成堅臥請老屬再籌於邊議難就佚於裏居吉甫至於太原初攝衣而整暇單於苦於漠北卒假手而蕩平既聞朔野之耕耘複靖河壖之寇掠繄爾肅將之效恢予遠馭之圖念功名昭著於古今則。

典禮當殊於勳舊是用遵熙豐信賞之令作廣陽撫定之邦紫綬金章肇開茅土袞衣赤舄仍總樞衡蓋祗。若於先猷諒允諧於僉議於戲周室上公九命有出封加爵之儀漢朝異姓諸王載著令稱忠之詔其對揚於茂渥尚奚愧於前修可特授依前太師領樞密院事河北河東陝西路宣撫使充神霄宮使進封廣陽郡王加食邑一千戶食實封三百戶主者施行。

馬擴申宣撫使司乞屯兵中山真定。

當月探報粘罕(改作尼堪)巳還修治飛狐靈邱兩縣馬擴密具陳合速那陝西兵屯中山真定及選智勇邊人守易州以防女真不測之變申童蔡二樞密不報。

七月金人以獲天祚發告慶使渤海李孝和王永福來差馬擴李子奇充接伴使副。

八月十四日癸醜聖旨賀金國正旦國信使副差武德郎王觀校書郎吳安國候入辭令上殿。

九月二十四日壬辰金國人使入國門詔宇文虛中高世則充館伴使副館之。

是日河東奏報粘罕(改作尼堪)經營南寇(改作發兵)。

河東報到馬擴勸童貫謂曰:粘罕(改作尼堪)比來必有異誌宜以西兵十萬出巡邊不惟備邊兼可壓境議事貫不聽。

十月詔吏部員外郎傅察充接伴金國賀正旦使將噩副之。

五日壬寅奏報中山府探報女真國相與餘睹(改作伊都)副統本國將兵前來蔚州柳甸大點軍兵。

十八日乙卯中山府奏探報到女真刷差女真軍兵一萬五千及河(刪此字)遼東一路選差渤海五千奚軍二千鐵離軍二千均分來平州並雲:中府路兩路屯泊。

二十一日戊午中山府奏探報女真本國(刪女真至此四字改作金人)刷女真(改作本國)正軍並漢兒軍漸次前來雲:中府等處。又奏金人於蔚州並飛狐縣等處屯泊聚軍馬收集糧草皆稱欲來侵犯邊界。

二十四日辛酉童貫奏乞廢罷安肅永甯保定等軍。

河北河東陝西路宣撫使童貫奏樞密院劄子河北舊沿邊州軍多係景德年就升城寨為之以張形勢控製黠虜(改作契丹)今燕山巳撫定舊邊悉成內地今相度安肅軍改為安肅縣知縣事兼安肅軍使錄保州永甯軍依舊為博野縣知縣事兼永甯軍使隸祁州保定軍改為保定縣知縣事兼保定軍使隸莫州舊來沿邊建諸寨除信要軍所管以東不可減省外其。

餘亦合廢罷奉禦筆依。

十一月三日庚午中山府奏探報到國相行下雲:中府所轄縣令本管鄉軍每名要計物色等及軍幕赴雲:中府送納及山西一帶添屯兵馬。

十七日甲申中山府奏探報到平州都統指揮屬縣刷揀丁口充軍及泉泊押兵前來奉聖州屯泊。

十九日丙戌宣撫司差馬擴辛興宗充使副持軍書移粘罕(改作尼堪)軍前議交蔚應二州及探賾(刪此字)粘罕(改作尼堪)有無南侵意。

茆齋自敘曰:擴至太原見童貫差與辛興宗充使副持軍書移粘罕(改作尼堪)軍前貫曰:見粘罕(改作尼堪)休爭間禮數。且了大事隻議交取蔚應二州及飛狐靈邱兩縣其餘地境盡畫還金國,庶幾易了仍探賾(刪此字)粘罕(改作尼堪)果有南侵意否到茹越寨聞粘罕(改作尼堪)已遣隆德府所逃常勝軍先出五台山繁時縣界山路及易州所逃常勝軍韓民義等先出飛狐靈邱縣路為探賾(改作聽)南(添朝字)邊防虛實遂條具利害乞急發逐處軍馬上邊過作堤備畫一入急遞申宣司參粘罕(改作尼堪)粘罕(改作尼堪)雲:宣撫司文回(刪此字)中不說別事二承宣到來有何事理會仆曰:兩朝自海上來交歡今已數年貫朝先帝大聖皇帝與本朝各以氣義相結不爽元約貴朝許割還燕地本朝許歲奉金幣俱有信誓永遠和好山前巳交受了止有山後土地中間緣童太師休致暫委譚宣撫交割為不知首尾。又幕府非人遂有不周事節今主上黜罷譚稹再起童大王來蓋為與元帥國相皆始終主張和好庶得易為商量王事早了使兩界士民安業各享太平專遣某等上稟不知山後土地取甚日交割粘罕(改作尼堪)笑曰:你家更無人可使隻委內官山後地土元初許時蓋為大聖皇帝恩義酬答趙皇海上交結之義各立誓書永遠和好不謂大聖皇帝才崩輿櫬未及歸國地土交受未了貴朝早已違誓背約陰納張瑴收接燕京逃去職官民戶本朝累次追取隻是虛行文移誇詫幅員萬裏國富民眾本朝雖小卻不曾敢失道理待與貴朝略辨曲直則個擴觀粘罕(改作尼堪)自擒天祚之後為劉彥宗餘睹(改作伊都)蕭慶輩所訁術然意尚猶豫會隆慶府義勝軍叛王稟耿守忠追擊其三千人奔大金國具言中國虛實。又易州常勝軍首領韓民義怨守臣章綜率五百人見粘罕(改作尼堪)曰:常勝軍惟郭藥師有報國心如張令徽劉舜仁之徒因張瑴皆觖。

望由是彥宗餘睹(改作伊都)輩力勸南朝可圖仍不必以眾因糧就兵可也。粘罕(改作尼堪),於是決意入寇(改作南下)而有是言擴曰:天祚失道任用奸邪天厭人離故為貴朝所破本朝亦怨其悖禮敗盟所以相助共為討滅今國相,或欲卻要山後州城不盡交割亦在商量亦不須遽相失歡一旦至兩大國交兵卻幾時休得兼本朝亦豈為此未交割地土願致興師然此事非小利害所係願國相深思之粘罕(改作尼堪)雲:你意下待如何仆乞退左右而言之粘罕(改作尼堪)雲:我家國中論事不尚退左右要得人共知仆答此係兩朝大事未商定間恐人傳播別致異議則難成事粘罕(改作尼堪)微笑以手揮左右悉退去仆答童大王來時令覆國相本朝緣譚稹不務大計輒生事從李石張瑴私請等事主上亦自知是失願國相念以舊好同滅大遼契丹不為深較使兩朝生靈安帖即於許山後地土隻便交割蔚應兩州其餘盡還貴朝。若蒙俞允便告示及一的確日期各自安撫邊民日後國相不拘欲要何物但請見諭童太師當自一一奏上應付粘罕(改作尼堪)笑雲:尚自待要兩州我。若與你。又是和西京(謂雲:中府)人民存生不得山前山後乃是我家舊地更說做甚你家地土卻須罰取些來方可是省過也。仆答朝廷自海上遣使數年間使客往還與興起人馬應付貴朝費用多少本為兩朝和好今國相一旦聽奸人鬥作卻尋廝炒處。且貴朝所任用者盡是契丹舊時職官隻要讒攪生事萬一不得巳交兵須各有損折兼河東河北州城堅固軍民皆習戰鬥。若有倉卒眾必據城堅守如何容易間便攻打破得不過時虜掠得些少四外村民縱有所得則利入軍人手儻有所失則害在國家。且殺了一個南人即是與契丹報仇殺了一個女真亦是與契丹報仇今貴朝滅盡契丹。又得南朝金幣得早休兵各享太平莫是上策,豈可容易更言戰鬥事也。擴久被命奉使不敢不為兩朝極盡忠言乞國相深思之粘罕(改作尼堪)雲:你說得也。煞好隻是你南家說話多生捎空(謂虛誑為捎空)你使副隻今便辭我專遣人使就宣撫司商議大事去也。翌日館中供具良厚撒母(改作察勒瑪)笑曰:待使人止此回矣。蓋示決入寇之意。

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自平州起兵入寇(刪此字)燕山之境。

張彙節要曰:燕山之地易州西北乃紫金關昌平縣之西乃居庸關順州之北乃古北口景州東北乃鬆。

亭關平州之東乃榆關之東乃金人之來路凡此數關乃天造地設以分番漢之界誠一夫禦之可以當百時朝廷之割地也。。若得諸關燕山之境可保然關內之地平灤營三州自後唐為契丹阿保機(改作安巴堅)陷之後改平州為遼興府以營灤二州隸之號為平州路至石晉之初阿保機(改作安巴堅)子耶律德光。又得燕山檀順景薊涿易諸郡建燕山為燕京以轄六郡號為燕京路而與平州自成兩路昔朝廷海上始議割地但雲:燕雲:兩路而已蓋初謂燕山之路盡得關內之地殊不知關內之地平州與燕山路異也。由不得是破遼之後金人複得平州路金人既據平州則關內之地番漢雜處譬猶與賊共壟而種同爨而食(刪壁猶至此十二字)欲無侵漁(改作軼)之患其可得乎!故窩裏孛(改作斡裏雅布)至是能自平州入寇此當時議割燕雲:不明地裏之禍也。。

二十一日戊子斡離不(改革者作斡裏雅布)至清州界首執接伴賀正旦使傅察使拜不屈死之。

封氏記年曰:金國二太子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攻破薊州至玉田縣下寨會朝廷遣吏部郎中傅察等迓使脅之使降數以朝廷擅納叛亡招收戶口首違誓盟我輩奉詔興師問罪爾。若歸明當有大官賞汝不然粉骨矣。副使蔣噩等羅拜察獨不屈雲:察世受國恩焉敢違悖遠銜詔旨接伴來使非見貴國主,豈可屈膝況察與太子皆王人也。。若欲察拜是太子僭逆不道既不拜乃見殺。

李邴為公墓誌曰:宣和七年十月詔以吏部員外郎傅公察充接伴金國賀正旦使是時金人將渝盟而我未之知也。十一月公至燕山府聞虜入寇(此三字改作金兵已入)或勸其(刪此字)母遽行公曰:銜命已出聞難則止。若君命何遂行二十一日至薊州韓城鎮使人失期居數日虜(改作敵)騎暴至夜圍鎮詰旦有酋長(刪此二字)數十騎馳入館公飲以酒問其故知其變強公上馬公與副使蔣噩偕行至界首公曰:迓使人故例止此不肯進虜(改作敵)輒易公馭者擁之東北去百裏許遇金國二太子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者(刪此字)領兵至虜(改作敵)人曰:見太子當拜公曰:吾。若使至金國見國主乃拜爾今迓使人境上。若脅我來。又止見太子太子雖貴人臣也。當以賓禮見何拜之有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怒曰:吾興師南向海上之盟不可恃何使之稱耶凡汝國失德與向來我朝善意為我並道之否則死公曰:主上。

仁聖海內。又安與金國講好信使往來頂背相望也。何謂失德太子幹盟而動意何所欲還朝當具奏知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曰:爾尚欲還朝耶虜(刪此字)左右促公拜白刃如林公曰:死耳,豈有俱人臣而輒拜者哉!或抑捽公使伏地公愈直立衣冠顛頓終不屈反覆論辨者逾時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怒曰:爾今不拜我後日雖欲拜可得耶麾令去公知不免謂隨行書狀官侯彥等曰:虜(改作彼)脅我以拜我以國故義不辱我死必矣。我父母老矣。素鍾念我聞之必大戚。若公等得脫幸記我言以告吾親知我死國少解其無窮之悲也。左右盡泣是夕官吏隔絕不複相見十二月七日虜(改作金兵)次燕山郭藥師迎戰殺作甚眾再戰遽麾軍以降彥等不知公存亡累日矣。密以訪虜(改作敵)虜(刪此字)曰:大使不拜太子昨知藥師戰勝有喜色太子慮其劫取。且銜積怒巳殺之矣。彥等即為公發喪燕山將官武漢英者取公屍焚以薪命虎翼軍士沙立等三人裹以歸間行至涿州亡其二人獨沙立在遇虜(改作敵)人係之土室凡兩月伺守者怠即毀垣出會宋伯友奉使還因隨以來以靖康元年五月至京師蔣噩武漢英及官屬歸者人人能道公不屈狀侯彥。又具列本末聞於朝廷大名府路安撫使徐處仁河北轉運副使孫昭遠及諫官李光等相繼論奏淵聖皇帝臨朝谘美下詔曰: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顧所處何如耳苟激於忠義雖死猶生也。某以一介之使馳不測之虜(改作地)臨以白刃毅然不屈以身殉於義得矣。誕閣次對告於裏第以旌高節特贈徽猷閣待製公喪至而公父裕之適為屯田郎中遣公弟寘護歸濟源縣權厝先塋之佛廬曰:資忠崇慶院嗚呼公之節著矣。,或曰:自軍興來死節之士凡三人李。若水當淵聖出郊之際嚐預聞其議論非死不足以塞天下之責劉虜(改作金)人知其才欲用以為帥非自引決將反為夷狄(刪此二字改作敵)用二者義皆決不可為故伏死而不顧。若公者單車之使耳事變初不預聞虜(改作敵)人未嚐欲以為己用公死。若有異二人之為者何耶钜野李邴曰:士之所貴勇於義而已當其凶威外逼忠憤內激履刀鋸如坦途安鼎鑊如幾席烈丈夫之操也。何暇反覆計慮得失輕重可不可而後為之哉!曰:然則公不必死而死與夫彼不得不死而死公之為其異於彼者與某曰:義者士之所甚重死者人之所甚難三者特所遭之事異耳要之皆以所甚重。

易所甚難揚之朝足以知國家有仗節死難之臣書之史足以為萬世臣子之勸皆古所謂見危受命可殺不可辱者。又奚擇焉。

靖康小雅曰:公諱察宣和七年冬金人未渝盟也。朝廷以故事遣公迓賀正旦使人於薊州玉田縣韓城鎮公至界上胡(改作金)人輒(刪此字)愆期不至十一月二十七日淩晨二太子擁大兵遽至執公等責令投拜自副使蔣噩以下皆羅拜臣伏公獨不屈胡(改作金)人以兵脅之公亦步亦趨不顧胡酋(二字改作斡裏雅布)曰:我以南朝天子失德故來吊伐公曰:主上明。若日月四海拱戴胡(改作爾)欲敗盟以此為兵端爾自古之戰以曲直分勝負南北敵體。又安知非送死哉!我有死耳膝不屈也。酋大怒(刪此三字)因(下勝被字)害公(刪此字)嗚呼方賊(改作敵)之始至也。事出意表莫不錯愕失措望風竄伏公獨雍容不憚一死以為忠義之倡可不紀哉!《詩》曰:貪胡(改作強敵)寒盟兵忽逾塞公持漢節迓客於界控弦琰草木震駭胡雛(改作逞其)桀傲自矜強大公誓不慴有死無拜殺身成仁播美千載。

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陷清化縣壞鹽埸。

清化縣申燕山府金人擁大兵前來刦掠居民焚毀廬舍時宣撫司蔡靖與運使呂頤浩李與權修葺城隍團結人兵以為守禦之備使銀牌馬奏朝廷兼關合屬去處是時大臣以為郊禮在近匿其奏不以聞恐礙推恩奏薦事畢措畫未晚但以大事委邊臣未嚐以廟謨留意。

二十六日癸巳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陷檀州。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二十二校勘記。

繼成功而廣文聲夙倚同心之輔(成功誤作功伐)女真國相與餘睹副都統自本國將兵前來(脫部字自字)及河東遼東一路(脫下東字)永甯軍依舊改為博野縣(脫改字)除信安軍所管以東(安誤作要)及白水泊押兵前來(白水誤作泉)宣撫司回文中不說別事(回文誤作文回)各以義氣相結(義氣誤作氣義)你家地土卻須割取些來(割誤作罰)便攻打得破(誤作破得)不過是虜掠得些少四外村民(是誤作時)真是上策(真誤作莫)既不拜乃見殺(一作苦逼不拜乃見殺)淵聖皇帝臨朝谘歎(歎誤作美)卒以身殉於義得矣。(脫卒字)權厝先塋之傍盧(傍誤作佛)見危授命(授誤作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