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二十四

政宣上帙二十四。

起宣和七年十二月十日丁未,盡十五日壬子。

十日丁未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陷燕山府。

陷燕紀曰:十日金人立旗幟城上十二日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邀蔡公已下當日於球場相見令東向拜傳言曰:大金皇帝赦大朝官乃方議與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相見之禮公曰:本朝之禮群臣見皇太子旅拜太子答拜金國與本朝講好累年靖等視太陽能子猶本朝太子也。傳言者曰:大學拜於階上餘官拜於階下太子答拜兩拜而止明日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蟾目(改作棟摩)國王王汭蕭三寶石奴(改作三寶努)張願恭來謂蔡公曰:二太子言今破燕得一賢官欲用之如何蔡公對曰:靖為天子守燕山巳壞了金人得靖安用之也。。又待將金國壞了耶願恭曰:大學,豈不知百裏奚愚於虞而智於秦乎!蔡公曰:百裏奚愚於虞者以虞不用耳靖蒙天子擢用致位兩府非不用也。今巳將燕山壞了所謂愚人也。金國得之安用汭等大笑。又曰:二太子言大學之身巳屬金國會得否靖曰:靖之此身實屬金國生之殺之皆在太子然靖之心卻不屬金國靖心在本朝豈太子所能製耶汭等亦笑巳而。又曰:太子果用靖惟有死爾汭等良久乃退十四日宣和門外蟾目(改作棟摩)國王令藥師取呂頤浩李與權沈琯杜時亮陳傑以隨軍初斡離不(改革者作斡裏雅布)與劉彥宗蟾目(改作棟摩)國王議欲取蔡公隨軍已而謂彼難商量遂巳十五日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大軍南向是時涇州守鬱中正為金人所囚景州守吳震由海道而遁薊州守高公斡昉曾評率牙隊兵南奔檀州守徐傑倅黃文相繼亦遁順州守林良肱倅路擴趨燕山涿州守葛逢於此先遁易州守黃烈墜城折其左足。又折其右足而死初燕人本無思漢心乃和詵侯益唱之童貫蔡攸輩和之朝廷既以為然遂遣馬擴王環由海道通金人金人攻契丹連年用兵及並契丹以燕山府遺我皆童貫之始謀也。由是金人輕中國謂有德於我故觖望焉遂致燕山之禍雲:餘嚐思之失燕人之心者三致燕(改作硌金)人之寇(改作爨)者三童貫譚稹首惡沈琯次之王安中詹度。又次之何謂失燕人之心者三一換官二授田三鹽法換官失士心授田失百姓心鹽法並失士人百姓心換官者初自燕山之朝廷。又自朝廷之燕山複自燕山之太原宣撫司困苦於道路者相繼。

也。官司人吏。又沮格之累年不能結絕此曹怨望往往遁歸平州將京師事體中國虛實一一報之劉彥宗彥宗遂教金人有窺中國意授田之事內則屋業外則土田悉給常勝軍而燕山土著洎平州遁還之人悉無居止無生業而常勝軍所至豪橫四鄰不能安居此燕民之尤怨者鹽法舊虜中(二字改作時)每貫四百文得鹽一百二十斤提舉官都不念新附之民貪功生事每斤至二百五十文足或二百八十文足仍引其親舊密借官引令興販牟利上下通同如黃友張遐舉莫模(闕)伾陳念四之徒數十人於新倉洺沽河間絡繹成市是數人者皆本空手而來致此豐富有至钜萬者伾等賭博敢將通貨場錢一二千緡出采和合燕人以為口實餘嚐親見此曹自相詆誚謂官有緡三十萬墮燕中是時(闕)司刁柄易倅黃演皆同之何謂致(改作硌)金人之寇(改作爨)者三一張瑴二燕中戶口三歲幣張瑴之事啟於詹度而成於王安中金人已破平州獲上皇所賜張瑴禦筆手詔曰:呈當與汝滅(改作圖)女真洎得燕乃於藥師處取所賜禦詔對之紙劄一同此金人所以怨讟(刪此字)也。初宣和四年春金人既擁燕中戶口過平州瑴邀其歸大敗之獲金國宰相四人殺之戶口悉遣還燕山後金人決欲得之而不能聽所以至是也。(元約土地歸中國戶口歸金國)歲幣銀絹較之饋遺契丹者幅尺色額不逮遠甚彼固漢兒蓋有收異日契丹所得金帛者是所以不可欺也。餘去秋嚐被旨差接伴金國告慶使李用和王永福等至韓城取所與歲幣驗之誠為紕薄。又銀亦低次遂具此意並幣五端銀五笏達之蔡公遂聞之朝廷已而得旨莫州置勘焉於後三數月間小使往來者何啻數十人金人之為詞者大率不過此三事而已安中方。且奏嘉禾生甘露降慶雲:見視童貫譚稹怖畏震恐心知其非口不敢言遂緘默養成大患也。蓋金人性本貪婪每(刪人性至此六字)使人(下添每字)自京師回必誇其盛麗華侈北賊垂涎(刪此四字改作以此)決意(下添南字)來犯期在攘取(刪此五字)況劉彥宗輩皆漢人各銜中國搆金人破契丹之怨遂教其猖獗如(刪此四字改作之至)此。又入燕士大夫為買珠玉錦買等物相高低至十數倍一日金字牌來令置玫瑰一百斤歲以為例此唯一僧善造僧曰:往日天祚於春水秋山外以此擾民今。又如此金人已得燕則鹽法盡仍舊常勝軍屋業田土盡給前主燕人歸心焉此譚稹沈琯之徙所以誤朝廷不下童蔡也。。

《北征紀實》曰:宣和末金人謀入寇(改作舉兵)藥師亦點集常勝軍貫既在太原惟仗藥師謂必能與之抗不足憂也。故內地略無防禦亦屢有人告變。又沿邊巡檢楊雍者得其通金人書繳上之皆不省及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以兵入藥師亦出師未戰而張令徽先降(先是藥師以場麵降朝廷寵異之藥師至自以為功因忌令徽每抑之同於彪官而已兼之二帥亦以首降藥師也。故不甚禮令徽令徽由是怏怏及凱還。又留令徽備燕而以藥師策其後亦知令徽之負氣不平始加之承宣使分薊景俾領之終不得其心矣。故金人來而先降)藥師因亦降遽回燕山囚蔡靖等迎金人投拜是以中國束手無措初靖揣藥師與常勝軍之情故常勸以忠義及知金人點集將寒盟屢奏皆不報靖無如之何故因其出師乃餞於野對其大軍設案望闕焚香拜舞始語藥師曰:對諸軍在此今日之事相公,豈可負趙皇之恩耶願勉旃藥師亦領略之然無益矣。。

沈琯南歸錄曰:宣和七年十一月臣以經製平貨職事至河間府二十七日據燕山府鹽場官申金人擁重兵壓壞鹽場臣即時發騎北去十二月二日出涿州見知州葛逢言金人已破檀州或勸之還次日行三十餘裏逢傳宣內侍張克愈於千馬鋪言金人。又破薊州執接伴使及官吏其鋒不可當去必被執再三強拉臣回臣與之食而告之曰:某忝預一路使者之列豈亦可聞難而回義當以死守定遂行四日至燕山府見蔡靖呂頤浩李與權梁競議修城壁分布官兵同為守禦之備七日郭藥師張令徽劉舜仁領兵於白河東日午有人馳報令徽先歸在東門之上臣與靖等登南城望之見兵馬向西馳去靖率監司議事於南門內內有人建言欲擁取敢戰二千人開城門而遁靖曰:此事。且須熟議獨臣以為不可靖曰:試與家中商議先遣骨肉南歸頤浩與競取家屬在南門欲去靖與臣同歸衙聞靖告其妻兄許采及其子鬆年今日眾人欲宵遁如何采與鬆年俱曰:不可臣直入靖室采與鬆年在側大聲告之以大學為守臣,豈可聽眾人之語幸堅守不去之說大學以為然少頃使臣報漕司吏卒約一二百人直叩南門欲出靖亟令使臣持刃止之曰:敢有紛挐而出者斬之久而方定是夜臣宿於靖之學院八日早靖率監司見藥師說言昨日之戰藥師以騎兵大敗之追逐三十裏金人走至申未間回視步軍不戰為己敗也。遂馳歸後聞乃是令徽不戰先退步軍隨之為金國太子。

所追直至潞縣太子見其軍不繼亦向東而遁(改作去)今。且收拾軍兵入城以俟至城下出兵盡死一戰,或不勝則擁兵而南以俟救兵之至令徽曰:大朝有兵來乎!或對曰:必無。又曰:糧可運乎!或對曰:不能至頤浩曰:師敗退兵古亦有之不。若至雄州以圖後舉令徽曰:常勝家屬近十萬口在燕城如何得出。若率之去是速其亂藥師舜仁皆以為然藥師曰:大學既以死守藥師是帥臣亦當以死報趙皇其餘監司要去者自去,或欲告藥師乞常勝軍百人護其家以出藥師曰:常勝軍不可遣靖曰:當以死守諸公何如臣告以某聞難以來義不獨去惟有一死某與大學同之遂同歸府視眾人猶欲遁靖與臣皆曰:若監司帥臣皆遁常勝軍以此為辭而叛必有赤族之事臣。又曰:走有生之道而未必不死守有死之道而未必不生與權戲臣曰:謹對臣。又曰:某雖孤寒今族中食祿者尚十四五人。若一身死於此則眾族可以仕如,或不然則全家不可複仕宦矣。。若出城之後為金人所殺或常勝軍執之回時其辱。又愈甚眾皆無語靖大然之曰:靖今日得入忠義傳公膽大將身而來不畏死亦當附吾傳矣。午後藥師遣人請議事靖等至藥師居才相見藥師言令徽初無戰意於金人巳敗走出界矣。令徽作降表盜用印使人追之乃回旦夕再至大學不得巳莫。且降否靖曰:以死報君是,豈可為乃取佩刀欲自刺藥師與軍官趙鶴壽等急捉其肘眾軍官分散拽定頤浩欲出外藥師曰:不須如是共閉於藥師宅內九日晚傳金國太子至城藥師率官屬遠迓之回言太子有令南朝官並不殺令出城降靖言既就拘執何必更降見時用何禮數。若少有屈辱必死靖告藥師靖。若死舉家骨肉告相公縊死一坑埋之並戒子鬆年以不屈眾禱藥師免見太子藥師言必要相見至十一日遣使人蕭三寶奴(改作三寶努)王汭張願恭來見靖及諸監司雲:太子傳語切不要驚恐今日之事蓋緣南朝失信語及張瑴並納叛人歲幣事其間有指斤太上皇之語非所忍言靖答之以趙皇堯舜之君為群下所誤王汭雲:禦筆所在靖曰:安知非詐耶願恭曰:既為堯舜之君何故不知人靖曰:知人堯舜以為難臣從而助之曰:堯舜尚用四凶至於罪惡顯著方同天下誅之此雖堯舜猶以知人為難也。王汭曰:大學南朝之賢臣行將大用靖曰:使南朝之臣各盡臣節乃太子之賜使靖等盡臣節亦。

所以勸金國之臣也。願恭曰:大金入燕得大賢人而不能用,豈不見笑於天下要當相隨入汴次言及趙延壽留守之事意以此動靖靖曰:如靖不能守燕正可謂大愚矣。安可用願恭曰:百裏奚愚於虞而智於秦大學,豈不知乎!靖曰:百裏奚愚於虞不用故也。靖一書生蒙趙皇帝不次擢用致位宰執而不能守一路,豈非大愚哉!願恭無以答遂退十二日使人來請靖與監司出南門外先議相見之禮雲:須望闕拜靖曰:兩朝結為弟兄使靖等奉使以往亦當拜望闕之拜所不敢辭南朝執政見太子對拜百官皆列拜而太子答拜使人先往與蟾目(改作棟摩)國王議國王先請靖相見雲:恐見太子不拜成煩惱往見國王聞論事甚詳不得而知靖出藥師曰:大學與監司拜於廳上眾官拜於階下靖猶未肯呂頤浩(曰:昔)廣平王拜回紇於馬首請至東都如約有此故事靖曰:若太子肯議講和靖亦不惜兩拜遂出見靖居前監司次之眾官在後望東北四拜傳金國皇太子令放罪。又兩拜訖請靖與監司升階眾官皆立階下導者令跪靖及監司不跪久之太子雲:且休呼靖使前不知問何事既退使王汭來傳語靖雲:講和事將取文字來十四日國王來請靖及眾官至府及南門外令靖競留燕山差官官押頤浩與權及鹽茶司勾當官社時亮從政郎監稅陳傑五人同行雲:前路要使喚或得州府留用餘官並依放逐便令臣等歸少待與靖告別某雲:自到燕山三年不謂與人如此相別前路使之招誘州軍或留以為用乃琯死所但盡死節守燕終始不忘者惟大學與琯大學他日得見主上當與某明之。若某先得見亦然是晚出門行三四日將臣等分在諸營頤浩國王營與權太子營臣留守營時亮等都統營。

《北征紀實》曰:金人既得虜(改作契丹)地因分兩道燕山之東平營一帶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主之雲:中之地西北則粘罕(改作尼堪)主之既欲犯(改作寒)盟自秋徂春探報甚密中外多不知也。蔡靖密奏凡一百七十餘章至言朝廷。若不以為實則乞賜重行編置然終不報彼中點集藥師亦點集金人之賀天甯節人使還送伴官奏雲:(不得其人亦誤國迎合者)藥師點集威聲甚振鄉兵在道者皆全副披帶躍馬而行逼大金使人眾輜車鄉兵於馬上以槍直取其羊貯揭之而去金人莫敢較。又有鄉兵遇人使者徑自前大金行人便為之恐悚斂馬避。

道,於是愈益謂強敵之畏我而藥師之可倚也。是年十一月冬祀禮畢至尊才下壇而犯界密報至十二月初欲恭謝而大兵入界報。又疊至皆秘之亦無他但曰:恐壞卻恭謝其實懼內外觀聽爾宰相實不知也。凡五日報益急二丞相(白時中李邦彥)因共請奏聞燕山有急報至乞降付外議之十二月九日也。恭謝以是日而後畢此報一出人情浸巳惶惑矣。然二相執政共匿之則。又七日久但見都堂聚議每抵暮而歸人頗疑焉及十六日外但見都堂聚議每抵暮而歸人頗疑焉及十六日報童貫自太原遽回,於是中外泮然知為北方事作矣。。又二十有四日巳時報郭藥師降金人群小惡人聞知匿之但曰:藥師被圍方議降旨除藥師永清軍節度使燕王張令徽郡王割燕地與之使世守亦為無及矣。。

秀水間居錄曰:燕山初為金人所侵契丹金吾將軍郭藥師率萬眾來附即授承宣使未幾殘虜號(刪此三字)四軍大王者遣人招之藥師不從表上其事四軍以兵來藥師。又擊敗之遂加節鉞專付兵柄三四年間所領常勝軍等至十萬皆給家口食河北諸郡收市牛馬殆盡至四萬餘騎朝廷竭力應副自京師漕粟泛大河轉海口以給之內地所遣戍兵初亦數萬人衣糧既為常勝所先(改作占)皆饑寒失所或逃或死不能久駐,於是藥師一軍獨擅邊柄藥師本凶狡叛歸雖久不改左衽(刪叛歸至此八字)日肆暴橫漸露逆節議者謂必複叛去不可獨任惟燕師王安中副帥蔡靖監司呂頤浩沈琯黃翼等蔽匿之有張令徽者亦契丹將舊官藥師之上至是反為副居常怏怏不平言行乖惡藥師亦憚之宣和七年秋安中召還無所論奏但薦令徽遂除節度使至冬金人寇(改作入)邊藥師率兵去燕城七十裏與令徽分軍以禦之既接戰藥師猶與之馳逐令徽則仆旗滅鼓望陣而降大軍遂潰藥師馳還盡執群僚並劫其家以降金人與之合從犯闕(刪金人字此八字)。

金虜(刪此二字)節要曰: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寇(改作至)燕山之境其鬆亭關韓城鎮符家口石門鎮野狐關古北口把隘官軍望風而潰檀順景薊聞賊(刪此字)聲皆潰叛藥師出常勝軍屯於燕山之東白河以待賊(刪此字)金人既至戰不利藥師以燕山降賊(刪此字)涿易繼叛女真本知禽獸不顧生死久處窮荒之地乍入富庶之域為利所誘所向爭先初非有拓地開國之誌但欲殘殺以報宿怨虜掠以慰私心而巳無何適當遼主失。

馭國人離怨無事之日不親兵革往往遇賊望風而潰及好亂之徒相率而歸由是賊勢愈張禍心愈生(刪女真至此一百零二字)阿骨打(改作阿固達)弄(改作起)兵之始成敗未保惟恐失人苟有歸者莫不待之如親用之不疑樂則同處苦則先登攻守之計進退之理人人可得而陳之故利之至小害之至微無不聞焉倡其作亂之策(刪此五字改作率眾以降)者恣其虜(改革者作俘)掠不奪其所得故貪婪輕生之徒聞風四起多殺守將據郡邑脅軍伍以應賊(刪此字)以至渤海酋長(刪此二字)大撻不也。(改作大托卜嘉)高永昌契丹副都統耶律章奴(改作章努)耶律餘睹(改作伊都)亦率眾而歸之,於是賊勢(刪此二字)如大廈已仆洪流已決莫能禦焉先是遼主天祚數起燕雲:之人遼水長春等路討賊(改作伐)自累戰敗多為金人虜之(刪此三字改作俘)不得西歸鄉裏及金人於宣和五年驅燕山士庶多有歸中京遼水者雲:我與中國約同取燕雲:中國得其地我得其人故被虜失業之人皆歸怨於朝廷及金人已立漢兒劉彥宗時立愛為偽(刪此字)相二人皆燕人也。以墳壟田園親戚之故愈勸賊(刪此字)入寇(改作燕)契丹舊臣降金人者如餘睹(改作伊都)諦裏(改作迪裏)特離不(改作特烈布)犒裏鐸刺(盧達反犒裏鐸刺改作浩裏道拉刪注三字)乙信(改作伊遜)毛特可(改作穆特赫)阿魯(改作阿嚕)三寶奴(改作三寶努)九哥(改作玖格)馬五(改作馬武)耶律暉蕭慶王瑴楊天吉蕭廷珪之徒巳得用事。又雲:二太子之妻餘輦(改作蘇尼)公主乃遼主天祚之女粘罕(改作尼堪)之妻乃遼主天祚元妃各因間可入內外勸賊(改作之)南寇(改作侵)陰報朝廷助兵攻遼之隙仍四來番漢烏合之眾蟻聚蜂起紛紜雜遝猖獗之氣正銳犬馬之力未疲虜掠之路方起貪婪之心未厭上下訁匈訁匈嚐欲入寇是時賊方以聚眾為急知附己者本非義合誠為虜劫。若遽止之必生變亂(刪仍四至此七十八字)。又燕雲:陷賊(改作遷徙)之人皆欲乘之西歸鄉裏賊知(刪此二字)勢不可遏故陷賊之人驅率犬羊(刪故陷至此九字)假(改作乃)以平州張瑴為名叛盟入寇(改作舉兵深入)時藥師所統常勝軍複多遼水之人亦欲因賊(改作此)歸鄉裏故金人之入寇(此二字改作來)也。長驅乘勝負忿之徒(刪此四字)乘(改作因)契丹報怨之勢燕雲:陷賊(刪此二字)之人奮力以謀西歸藥師常勝之軍因之欲圖東去當是之時燕山之失其理必矣。。

又曰:阿骨打(改作阿固達)既死(改作殂)粘罕(改作尼堪)專於(刪此字)軍事乃遣女真萬戶嗢敦(改作溫都)郎君蒲盧虎(改作富勒呼)賽裏(改作薩裏)郎君契丹都統馬五(改作馬武)事寇(改作侵)居庸。

關以應之慮居庸關難取遂分兵由紫荊口金坡關入寇(此二字改作侵)易州即出奇取鳳山治皇太妃嶺道以寇(改作至)昌平縣則反顧居庸矣。,於是居庸亦潰彼賊(刪此二字)遂入居庸初藥師之備金人也。嚴於東北而弛於西何哉!蓋束北乃金人來路也。燕山之東以韓城鎮為界東北以符家口為界韓城符家去燕山皆四百餘裏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既寇(改作至)東北探騎潰軍絡繹而來燕山得預聞之故藥師出常勝軍屯於燕山之東白河以待賊(刪此字)西則居庸關為絕邊去燕無百裏之遠但閉關而已更無他備不意賊(刪此字)西取居庸一夕寇(改作薄)城故預無警報而弛備焉設。若白河之戰藥師苟能全勝追賊(改作逐)而東則西亦為粘罕(改作尼堪)乘虛矣。況戰複不利何以禦之。

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既得燕山與粘罕(改作尼堪)分東西兩路以入寇(刪此字)。

節要曰:東路之軍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主之西路之軍粘罕(改作尼堪)主之虜(改作金)人呼作東軍西軍東路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建區密院於燕山以劉彥宗主院事西路粘罕(改作尼堪)建樞密院於雲:中以王時慶主院事虜(刪此字)呼東朝廷西朝廷。

十五日壬子斡離不(改作斡裏雅布)自燕山舉兵南寇(刪此二字)令郭藥師將千騎為先鋒。

金人初疑藥師止令帶一千騎為鄉導藥師辭以兵少不肯行。又益以千騎令雲:所過州縣不得擅行誅戮藥師暗自帶數百騎以行。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二十四校勘記。

及並契丹以燕山府遺我(並一作敗)慶雲:見視(視字衍)往見國王聞論事甚詳不得而知(此係小注誤作正文)。又有鄉兵遇金使者(金誤作人)亦欲因賊東歸鄉裏(脫東字)長驅久勝貪忿之徒(長字衍久誤作乘)時立愛(誤作王時慶)。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