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二十一

政宣上帙二十一。

起宣和七年正月二十三日乙未,盡二月。

正月二十三日乙未聖旨王昂接伴大金國賀正旦使事不謹可特勒停。

二十四日丙申金國賀正旦大使盧州管內觀察使孛堇(改作貝勒)高居慶副使大夫守大理卿楊意入見於紫宸殿。

粘罕(改作尼堪)在雲:中獲天祚以兵護歸國封海濱王遼國亡。

亡(刪此字)遼錄曰:天祚即位禽荒失禦諸部怨叛潛附阿骨打(改作阿固達)鹹稱兵以拒之天慶四年阿骨打(改作阿固達)會集女真諸部全裝軍馬二千餘騎首犯(改乍皮)混同江之甯江州東北路統軍司遽具狀以聞時天祚方慶州秋山射鹿聞之不介意仰北樞密院劄付東京兵馬都部署司量遣渤海子弟一千人以海州刺史高仙壽充統領官應援甯江州遇女真軍於州東渤海大敗或陣沒或就擒獲免者無幾複攻破甯江州無少長悉殺之是月天祚出秋山赴顯州冬山射虎聞攻陷甯江州中輟不行差守司空殿前都點檢蕭嗣先充北路都統靜江軍節度使蕭撻勃也。(改作托卜嘉)副之發契丹奚軍三千騎中京禁軍三千人別選諸路武勇人賈庭等三百餘人以中京諸路都虞候安州防禦使崔公義充都管押侍衛控鶴都指揮使商州刺史刑穎副之到幽州店駐兵女真潛渡混同江掩其不備諸軍未及陣而為女真所敗骨肉輜(改作輜重器)械牛羊金帛悉皆棄於女真天祚自兩戰之敗召宰相張琳吳庸付以東征事以漢軍二十萬分路進討雜以番軍分為四路北樞密副使耶律斡勃朵(改作鄂爾多)流淶(改作拉林)河路都統以衛尉卿蘇壽吉副之黃龍府尹耶律甯黃龍府路都統以桂州觀察耿欽副之複州節度使蕭涅曷(改作尼格)鹹州路都統以將作監龔誼副之左祗候郎君詳穩(改作詳袞)司蕭阿姑(改作蕭阿古)好草峪都統以商州團練使張惟協副之自春涉夏盡為女真攻陷天慶五年春天祚下詔親征率番漢兵十餘萬出長春路樞密使蕭奉先充禦營都統同知南麵諸行營都部署司事耶律章奴(改作章努)副之以精兵二萬為先鋒餘軍分五路為正兵諸大臣貴族子弟千餘人為硬軍扈從百司為護衛軍以漢軍步騎三萬人別遣殿前副都點檢蕭胡睹姑(改作呼圖克)充都統以樞密直學士柴誼副之分路進發與女真兵馬會契丹未陣女真三麵急擊之天祚禦旗向西南出眾軍從而敗潰天祚一日夜走三百裏退保長春州是歲大宋遣羅選侯益等充生辰正旦使入國道路為賊所阻中京頓程兩月不得見天祚而回夏國人皆稱皇叔燕王忠義。且賢。若付以東征是必樂為之用兼之遼民自渤海之叛渡遼避難而流落失所者甚眾於今。若招收為軍上者可以報國家下可以報私怨必能效死力天祚授燕王以諸路兵馬都元帥北宰相兼殿前都點檢蕭德恭副之永興宮使耶律頂(改作佛騰)延昌宮使蕭昂並充監軍聽辟官屬召募遼東饑民得二萬餘始謂之怨軍如郭藥師者是也。別選燕雲:平山路禁軍五千人並勸誘三路富民依等第進獻武勇軍馬二千人如董龐兒張關羽(改作王)者是也。期會四路軍馬防秋天慶八年遇女真兵陣未交而怨軍先潰燕王與麾下五百餘騎退長漁泊務女真入新川州天祚幸中京晝夜憂懼莫知所措多發間探潛令內庫三局提舉官打包珠玉珍玩等物五百餘袋揀禦馬二千匹入飛龍院饣畏養為備私謂左右曰:今日苟能卻強敵安宗社使吾終身不食亦足矣。。若女真必來我有日行三五百裏馬。若幹。又與大(改作朱)朝為弟兄夏國為甥舅皆可以歸亦不失一生富貴惟恐軍民被害耳有識私相謂左右曰:契丹必亡矣。自古人主,豈有委棄軍民而自為身謀者其能享國乎!秋女真陷東京黃龍府如鹹信蘇複辰海同銀通韓烏遂春靖泰五十餘州遂。又陷遼東長春兩路天慶九年夏金人攻陷上京路祖州則太祖阿保機(改作安巴堅)之天膳堂懷州則太宗德光之崇元殿慶州則望聖神仙坤儀三殿乾州則凝神宜福殿顯州則安元安聖殿木葉山之世祖享殿諸陵並皇妃子弟影堂焚燒略盡發掘金銀珠玉器物保大元年餘睹(改作伊都)叛歸金國保大二年金人陷中京天祚幸燕聞餘睹(改作伊都)為金人前鋒引導婁宿孛堇(改作羅索貝勒)騎兵掩至驚駭率衛兵五千騎西走雲:中府應行宮內三局珍寶庫祖宗二百年所有珠玉金銀匹帛皮毛之類莫積壓其數盡為金人所掠道中衛兵稍稍引去天祚與諸王並長公主駙馬諸子弟三百餘騎由石窟寺遁去過雲:中城下留守蕭查刺(改作察喇)以下接見有旨賊馬不遠好與軍民守城但取馬五十匹隨行迤邐入天德軍雲:中雲:外得土豪二百。

餘騎護衛趨漁陽嶺入夾山四部族帳保大四年得大石(改作達實)林牙兵歸。又得陰山韃靼毛割石(改作摩古津)兵自謂天助謀出兵收複燕雲:大石(改作達實)林牙力諫曰:自金人初陷長春遼陽兩路則車駕不幸廣平澱而都中京及陷上京則都燕山及陷中京則都雲:中及陷雲:中則奔夾山向以全師不謀戰備以至舉國漢地全為金人所有國勢微弱至此而力求戰非計也。當養兵待時而動不可輕舉斥而不從遂率諸軍乘粘罕(改作尼堪)之歸出夾山下漁陽嶺取天德軍東勝甯邊雲:內等州南下武州遇金人戰於遼水複潰遂奔山金司小胡虜(改作小博囉)小胡虜(改作小博囉)密遣人報粘罕(改作尼堪)遣五百騎刦遷入雲:中初見待頗有禮即降封海濱王差兵護送長白山東築城居之遼國亡矣。遼國自太祖阿保機(改作安巴堅)創業於其前太宗耶律德光擴境於其後吞並諸番割據漢界南北開疆五千裏分置南麵漢官左右相參知政事樞密院直學士主治漢事州縣中書門下共一省兼禮部有堂後主事守擋官各一員尚書省並入樞密院有副都承旨吏房兵房刑房承旨遍戶房廳房即工部也。主事各一員北麵契丹樞密院或知或簽書樞密院事移離畢(改作伊勒希巴)林牙如兵機差除錢穀群牧事等隸樞密院刑獄隸移離畢(改作伊勒希巴)院主治番界部落。又有南麵都部署司治諸番官院諸行宮都部署司主管宮院漢民建五京五計司如燕王司兩轉運中度支上鹽鐵東戶部三路錢帛司長春遼西平州大藩府八黃經興中奚王南北王府乙室(改作伊實)王府節鎮州四十三平奉聖蔚應朔豐雲:中(刪此字)內宜錦乾顯雙遼鹹瀋蘇複辰興同信長春慶饒驤祖川成業懿龍化宜坤建秦高利歸允吉安武甯江刺史州七十觀察團練防禦使州八涿易檀順景薊營灤可汗歸化武德慎陳勝甯邊遷潤溫嚴降聖北安鬆山恩通韓烏靖寅祥雍新衛招燕海淥遼西海北安德點澤榆銀鐵保瀕田石嘉集連演康蕭賦吉文蘭桓拱安遠榆河金肅河清馬董(改作和勒端)五花振武下州二十三徽濠衡閻隨澄金義遂昌豫圓福榮康蕭裏河茂麓宗縣二百餘如沙漠之北則置西北路都招討府隩隗(改作阿爾威)烏隗(改作烏成)部族衙蘆溝河統軍司倒撻嶺產衙以鎮攝韃靼蒙古迪烈(改作德哷勒)諸國雲:中路則置西南麵都招討府西京兵馬都部署司金肅河清軍五花城南北大王府乙室(改作伊實)王府山金司。

控製夏國燕山路則燕京都總管府侍衛馬步軍控鶴都指揮使都統軍司牛欄軍寨石門詳穩(改作詳袞)司南北皮室司猛拽刺(改作猛伊喇)司並隸總管府備禦大宋中上京路則有諸軍都虞侯司奚王府大詳穩(改作詳袞)司大國舅司大常袞司五院六院遝溫(改作塔斡)司遼陽路則東京兵馬都部署司契丹奚渤海四軍都指揮使保州都統軍司湯河詳穩(改作詳袞)司金吾營約窳(改作雙寬)司空扼高麗上京長春路則黃龍府兵馬都部署司鹹州兵馬詳穩(改作詳袞)司東北路都統軍司鎮撫女真室韋諸部所在分布諸番與漢軍鹹以牙爪相製戎器之備戰馬之多前古未有子孫繼統二百三十餘年嚐與中原抗衡曾無一日秋毫之警祖宗功業規模可謂宏遠矣。迨至天祚失禦女真稱兵首尾攻戰十二年間舉國土崩瓦解古人所謂得之難而失之易者非虛言耳不可哀哉!。

茆齋自敘曰:自天祚驅韃靼眾三萬餘騎乘粘罕(改作尼堪)歸國山後虛空直抵雲:中府襲擊兀室(改作烏舍)率蔚應奉聖州雲:中府漢兒鄉兵為前驅以女真軍馬千餘騎伏於山穀間出韃靼軍之後韃靼潰亂大敗天祚南走兀室(改作烏舍)遣婁宿孛堇(改作羅索貝勒)以馬五百匹追至武州界天祚欲趨武州南投大(改作朱)朝為隨行僧所勸謂南朝弱必不敢留隱當為女真所索等辱不可再辱。莫若徑歸女真亦不失為王也。天祚意決不進婁宿(改作羅索)追及乃下馬跪迎天祚請北麵拜降兀室(改作烏舍)遣人護送歸國削封海濱王置諸東海隅逾年而死。

鬆漠記聞曰:女真(改作金人)浸逼中京(中京古白霫城)天祚懼遣使立阿骨打(改革者作阿固達)為國王阿骨打(改作阿固達)留之遣人邀請十事欲冊帝為兄弟國及尚主使數往反天祚不得已欲帝之而他請益堅天祚怒曰:小夷(刪此二字改作彼)乃欲偶吾女邪囚其使不報已而中京被圍逃至上京過燕遂投西夏夏人雖甥舅國畏女真之強不果納初大觀中本朝遣林攄使遼遼人命習儀攄惡其屑屑以番狗(改作惡語)詆伴使天祚曰:大宋兄弟之邦臣吾臣也。今辱吾左右與辱我同欲致之死廷臣恐挑釁皆力諫之杖半百而釋之時天祚窮將來歸以晨入恐不加禮乃走小勃律(改作博囉)複不納及夜回欲之雲:中未明遇諜者言婁宿(改革者作羅索)軍。且至天祚大驚時從騎尚千餘有精金鑄佛長丈有六尺者他寶貨稱是皆委之而遁值天微雪車馬皆有轍跡為敵。

所及先遣近貴諭降未複婁宿(改革者作羅索)下馬跪於天祚前曰:奴婢不佞乃以介胄犯皇帝天威死有餘罪因捧觴而進遂封海濱王處之東海上。

《北征紀實》曰:天祚者以老遼主之嫡孫立而淫亂。且以有力聞因遊獵無度故上下皆不服以至滅國其竄入陰夾山也。久之收集散亡勢亦稍振故金人往來鴛鴦白水泊以重兵屯雲:中備之然契丹之人漸歸金國故天祚不能出群小日夜為上謀謂天祚在必生後患乃間遣人誘之天祚者心素侈多慕中國故其失勢也。亦願來歸始得一番僧者令齎禦筆絹書通之因得還報初甚密也。往來既數則。又張皇矣。其往來皆由雲:中故金人盡知適欲其出是以不得(刪此字)顧也。及天祚許歸順乃改書為詔示欲臣之。且約來歸則待以皇兄之禮位燕越二王上築第千間女樂三百人禮待優渥天祚大喜,於是約期相接童貫是以落致仕出使河東密通之始金人每以力不能入陰夾山恨其不出出必得之蓋欲以絕其國人之望而天祚者適畏粘罕(改作尼堪)據雲:中屯重兵以扼其前故不克出及約期之際忽報國相歸金國稟議以兀室(改作烏舍)代雲:中元帥職而去矣。天祚用是亦坦然遂以宣和六年之冬末領契丹韃靼眾五萬人騎並攜其後妃二子秦趙王及宗屬南來如履無人之境及才過雲:中則兀室(改作烏舍)忽以大兵遮其歸路。又報粘罕(改作尼堪)適已回雲:中故為其追襲一擊而天祚之眾大潰勢不得還。且畏中國必不可仗也。乃亟走小斛祿(改作小博囉)帳小斛祿(改作小博囉)帳者天德雲:中間之一族帳舊臣屬遼人及天祚至小斛祿(改作小博囉)避正寢事之唯謹不以其失國虧其臣節始粘罕(改作尼堪)常以兵伐小斛祿(改作小博囉)矣。然或勝或負及天祚在是粘罕(改作尼堪)因自討之一舉殺小斛祿(改作小博囉)盡收破其族帳蕩然無遺種遂禽虜(刪此字)其後妃諸子宗屬獨天祚逸去不見乃於朔州武州境上即時分兵每三十裏百騎頃刻布三百裏以待之果有一人馳駿馬手更牽二馬望北馳去騎兵圍之即下馬因自言曰:我天祚也。騎兵將加執縛猶顧左右叱曰:爾敢縛天子耶粘罕(改作尼堪)因使拜阿骨打(改作阿固達)像而遣之金國降封海濱王始方討小斛祿(改作小博囉)以未得天祚也。粘罕(改作尼堪)遣使謂貫曰:海上元約不得存天祚彼此得即殺之今中國違約招來之今。又藏匿我必要也。貫拒以無有即。又遣使迫促貫語大不遜貫。

不得已遣諸將出境上曰:遇有異色目人不問便殺以首授使人(據亡遼錄馬擴自敘言天祚被擒事皆大疏訛不。若紀實之詳但舉此一端最顯者以證之則可以例其餘)然金人俄自得之事乃息初金人憤我久矣。所以不敢(改作輒)南牧肆其凶(刪肆其凶三字)者以天祚在陰山綴其後懼乘虛而出則契丹必響應故也。群小不克深思不唯誤敵國之主致其滅亡仍以上誤聖朝,於是天祚以宣和七年正月滅至八月方遣人來謂之告慶使以報我初金人得虜(改契作丹)地乃分兩路其東南所忌者張瑴也。其西北所畏者則天祚也。我始誤張瑴與除東南之患矣。終。又誤天祚而致其滅亡使略無西北後顧之慮故以是冬犯(改作入)中原。

亡(刪此字)遼遺錄曰:天祚降書雲:遼國降臣耶律延禧謹伏斧鉞躬詣大金國俯伏待罪臣聞人不患其勇患其為暴也。伏念臣祖宗創二百年之基承天統位繼子傳孫郊祀上帝內外歡慶豈意微臣骨寒命薄無德可褒不能當此夙夜惶駭罔知過咎冒犯忌諱。若曉霜而遇烈日扁舟而遭怒濤眾惡競興譖辭蜂起故茲慚德激揚聖怒轉加兵師憂驚之極如坐桁楊。蓋聞軹道之放荷蒙矜恤況。若新安之歎例受無辜念漢皇之二恩誕敷濡澤誚項羽之過惡奚免終傷臣所懇者乞加軹道之留免效新安之禍戰栗之至仰幹聽聰昧死謹言。

範仲熊北記曰:天祚者姓耶律名延禧契丹第九代道宗共基之孫昭懷太子浚之子也。浚有罪被殺而立延禧乙卯歲四月二十九日生身長六尺有餘善騎射道宗殂延禧嗣立辛巳歲正月十三日即位號天祚皇帝延禧未即位也。國人憐其父之冤頗歸心焉及即位拒諫飾非窮奢極侈盤於遊畋信用讒諂紀綱廢弛人情怨怒故金人乘其弊而攻之所向輒克十年之間身擒國亡可不哀哉!。

契丹之先本東胡之種(刪此五字)在(改作處)橫山之南鮮卑舊地元魏時自號契丹唐貞觀初始置鬆漠府以靡會為都督會昌中賜以契丹之印,於是統有八部雄據北漠懿僖之亂中國不靖後有阿保機(改作安巴堅)遂僭(改作稱)帝號抗衡中國莊宗時侵雲:朔等州因盧文進寇幽州為邊患明宗約為兄弟。且以解邊人之倒懸紓國家這外患阿保機(改作安巴堅)遂改元稱製分建京闕宮室官號盡依中國並奚渤海諸國建元神冊號太祖大聖大明皇帝子德光立會晉祖自河東遣。

使求援割地為獻德光乃率兵十萬送石祖入洛立為皇帝割代北應朔寰蔚及範陽山前幽薊瀛莫涿易檀順及山後儒媯新武十六州以與之仍歲與帛三十萬匹少主嗣位恥稱臣而稱孫自是有隙而兵始交矣。德光以兵直抵汴京遷少主於黃龍府滅晉而歸死(改作卒)於灤城滅胡林(刪此三字)號嗣聖諡太宗其兄天皇王之子兀欲(改作烏雲:)立號天授被弑諡世宗嗣聖子璟立號天順諡穆宗天授子賢立號天寶諡景宗子隆緒立景德初犯澶淵蕭撻覽(改作達蘭)死遂請和號天輔諡聖宗子宗真立慶曆中尋盟諡興宗子洪基立在位五十餘年號老主子浚嚐有鳴鏑之謀殺之而立其孫諡道宗浚之子延禧立是為天祚契丹第九代至是而亡。

三十日壬寅粘罕(改作尼堪)以擒天祚遣人獻捷宣撫司請歲幣中借銀絹二十萬賞軍宣撫司從之。

二月童貫上賀耶律氏滅亡表。

童貫言昨遵奉睿訓措置邊事撫定燕山府涿易檀順景薊州及河東路先取朔甯府武州與大金計議交割雲:中府路州郡巳獲定約外契丹舊酋(改作主)僭稱(刪此二字)天祚自前年竄於夾山之北稍稍甯聚借助鄰國欲謀再舉小番小斛祿(改作小博囉)之屬憑藉聲勢潛有結約窺伺朔武新邊去歲八月陛下躬授睿算令臣駐兵河東以時措置完整武備以逸待勞賊兵犯邊前後斬獲甚眾至今年正月契丹舊酋(改作主)離夾山與大金迎敵接戰兵敗引餘眾走竄南來朔武對境小斛祿(改作小博囉)處藏泊遣人齎偽詔敕招誘歸附新民。又手書文字通訁毛欲來歸朝臣依奉睿略務敦大金信約卻不受移牒大金西南西北路都統所照牒藏泊去處仍遣河東都統李嗣本領兵捍邊劄下沿邊統製官等不得妄有招納日久整齪兵馬為必取之計舊酋(改作天祚)初欲南來先遣雜類(改作其黨)並邊劫掠累次為朔甯府武州太山甯化軍將佐殺敗探知沿邊軍兵甚盛回徨涕泣遂於二月十九日夜北走至二十七日準大金西北西南北路都統所牒照會稱昏主二十一日已自出首前來此蓋兩朝通歡所致牒臣照會其李嗣本及統製官軍兵斬獲小番雜類(刪此二字)四千八百五十一級內有首領秘王渾龐(刪首領至此六字)提點劉忠廉等二十三名皆是小胡錄(改作小博囉)下總兵用事傑黠(刪此二字)剽悍之人並已梟首劉慶等十四名皆是舊酋(改作天祚)帳前腹心任使招兵。

聚眾之人亦皆就縛奪到鞍馬器械牛羊等無數焚蕩巢穴積聚糧草淨盡其契丹主耶律氏今巳滅亡者肅將天威仰伐(改作成)功之善繼布昭聖武致敵國之自亡坐縻八部之酋(改作遺)曾無一鏃之費事光典籍歡葉神人嚐觀三代以來因考四夷之事犭嚴狁匪茹蓋嚐乘中國之微匈奴最強不過用單於之號蠢爾白狼之裔昔為赤狄之雄當五季八姓之擾攘招九貉五戎而臣屬自為正朔僭用名稱混穹廬左衽於燕雲:為封豕長蛇於代魏當天下合為一統而帝命式子九圍尚狃涵容屢形猖獗稔惡每聞於躬蹈寒盟不自於我先王旅徂征取遺民於塗炭胡騎奔北返故地於輿圖惟是大酋竄居窮漠裒散亡之雜虜仰資助於黠羌既投戈於豐勝之間遂移帳於朔武之北陰遣宵鳩之黨規搖日靖之民意在疑師言稱尋好臣仰遵朝算申飭邊封遣間種類以破輔車之謀移文鄰邦以為犄角之勢彌縫隘道俘馘名豪既南窺而路窮遂北奔而夜遁虛弦可落遂投欲毀之巢涸澤無餘難逃不漏之網委仗紛紜而山積效率合遝而鼎來既畢天誅永除人患昔漢人伐虜者百六十載乃護郅支唐兵出塞者數十萬人方擒頡利已足申威於方夏至今垂耀於史編未有計出萬全役無再籍用遠交近攻之策成一舉兩得之功惟盛德無以複加非至神孰能與此(刪嚐觀至此三百六十八字)恭惟皇帝陛下誕敷舜德駿文聲九功之敘惟歌既敉甯於內治七德之經兼用乃申敕於外攘曷嚐樂此金革鏖戰之勞蓋亦兼拯夷夏(改作番漢)倒懸之急遂滅抗尊之虜(改作敵)茲為不世之功恭念章聖卻澶淵之師仁皇增關南之幣祖宗為民而隱忍臣子許國而忿捐仰惟如在之靈未置侮亡之念逮至今日遂集大勳上符藝祖懲艾之謀克紹神考憂勤之誌乃成宗廟社稷之大慶深契天地神隻之夙心臣猥以疲癃誤膺國任效師幹之力居慚顯允之壯猷告經營之成永願寺揚於令聞。

秀水間居錄曰:宣和七年童貫為宣撫司至河東聞契丹主天祚皇帝者匿於近塞報金人取之乃露章稱賀雲:耶律氏滅亡表既傳報有識之士無不歎息其詞中書舍人王雲:作或雲:翰林學士宇文虛中作時二公俱在貫幕中故也。金人既得虜主(改作天祚)即謀南侵遣人使三輩初曰:都謝通好也。次曰:告慶得天祚也。次即賀天甯節使也。使傳繼來河朔至京州縣。

供億迎送固已疲弊。且窺覘道路及(刪此字)使我不疑十一月三使皆歸即舉兵有郎官陳桷為送伴使至境上虜(改作金)人已宣言大舉公為攘奪無複常儀桷語燕帥蔡靖靖怒曰:安有是事請示傳言之人當斬之以狗桷懼馳還不複敢言但懇求外補除福建提刑而去。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二十一校勘記。

時天祚方於慶州秋山射鹿(脫於字)淶流河路都統(誤作流淶河)退長漁泊務(一作長魚務)女真入新川州(一作新州)雲:中雲:內(脫下雲:字)潤溫(溫一作隰)安德黔澤(黔誤作點)瀕山石嘉集連演康蕭賦吉(一作賓岩清集連衍廣肅富吉)康肅裏河茂麓宗縣二百(肅誤作蕭)等辱耳不可再辱(脫耳字)以摩會為都督(摩誤作靡)意在款師言稱尋好(款誤作疑)。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