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百五十六

炎興不帙五十六。

起紹興三年十二月十二日壬辰,盡其日。

十二日壬辰右迪功郎新授監廣州口場鹽稅吳伸上書。

《書》曰:右迪功郎新授監廣州口場鹽稅吳伸謹齋沐裁書昧死百拜獻上皇帝陛下臣聞天無二日民無二王日並出則爭光王並立則爭強勢不兩立酋無二上者也。昔劉項共興爭奪相殺卒分雌雄之勢陳隋兩立強弱相陵遂興吞並之師故忠人之國者願殺身以成仁不易朝而事主。若商之夷齊齊之王溝之界忠臣義士一念及之涕淚交頤臣雖不才而慕夷齊之高風懷前人之卓行昨居畝畝猶存憂國之心今荷宸恩豈忘報稱之效臣頃自布衣陳芻蕘之言者良由忠誠貫日義在捐軀而陛下不以臣愚不肖聽其狂瞽采其愚慮臣自顧無左右先為之容獨以片言上達宸聽蒙陛下知臣於草茅之賤命臣以初品之官臣之遭遇。又非特賈生馬周之比也。臣上有垂白之母自受命之後,豈不能歸拜慈親侉耀鄉曲仰念有。

君如此之仁如此之賢聽諫納言雖唐虞之主不過如是矣。臣當酬報聖恩國爾忘家臣生則願捐軀如王以激勵臣子臣死則願為厲鬼如張巡以殃禍敵人臣之忠義上徹日星自謂移孝為忠正在此時故雖過門而不入也。其勤勤懇懇唯興利除害是圖慮危求安是務,於是遊江浙之塗采往來之議視敵人之虛實觀國勢之安危講將帥之賢愚論財賦之得失究士卒之能否瞻天時之動變察人事之從違訂禦侮之後先臣既有所知聞不敢自默複以管見上聞天聽伏望聖慈察臣無覬覦之心憐臣有忠義之節特賜睿覽使臣區區胸臆得以陳前臣雖受僭越之誅赴之鼎鐫亦為快幸臣聞之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適者金人逞其狼(改作雄)心肆其蠆毒驅脅我宋賊殺(改作殘及)無辜屠戮生靈發掘墳隴奪其子女攘取金製雖浮圖佛宇名山神像靡不受害觀夫彼之暴興,豈不暴亡。又況冤殺之氣上聞於天毒虐之暴幽及鬼神(刪屠戮至此五十七字改作所幸)天將悔禍(下添自然二字)殄滅有期圖識所載死亡無日(刪圖識至此八字)觀其謀謨止於金帛子女而已今天玩具殘破兵火幾遍獨我西蜀富庶有年賊(改作敵)人窺伺蓋亦有日適因險阻未能即下故悉驅犬羊(改作卒眾)以為蟻附彼既傾眾以西則劉豫孤立於東豫之孤危不得設詭即此觀之敵人虛實不卜而可知也。臣聞之中原者天下之根本也。四方者中原之枝葉也。秦漢之君莫不得中原而後成帝業唐室之亂至於二三如明皇德宗之時是也。其亂之甚不過數月或年歲閑而皇綱複振者無他良由即複中原則四方即宇也。今陛下以聰明中興於顛覆之末夷夏(改作海宇)知圖識之有歸符瑞表天下之有慶是宜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今乃屈翠華之尊而幸蠻海之隅臣未之曉也。昔太王居岐(改作避居岐山)以避狄人今陛下居吳以避金賊太王之所避者特一狄人耳(刪以避至此二十四字)正如(刪如字改作非無謂)兵法所謂(改作雲:)不敵則能逃(下添耳今二字)陛下之所避者(下添不徒金人四字)複生(改作有)劉豫獨不念國削則身危之謂乎!況金人得吾土地不能守(刪此三字)得(改作據)吾人民(下添複字(不可用(可用改作自取)正謂(此二字改作而)貽患害(刪此二字)於(改作之)劉豫晉元帝渡江終晉之世不能有中原當時僭竊皆胡虜醜類猶。且不能製矧今劉(刪晉元至此三十一字)豫以中國之人而(刪此字)據中原之位乎!(刪此字)臣一思之略無生意萬一劉。

豫未滅則國之安危不卜而可知也。臣聞之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苟以世胄擇人則趙括為名將之後必能全勝苟以勇銳擇人則武信君有戰勝之功必能自保今陛下付兵權之重寵爵位之尊不過二三人爾其有道家所忌則趙括之徒可憂也。其有戰勝而驕則武信君之禍可戒也。。又況國恃之為安危民恃之為司命,豈可不擇嚐聞古之命將也。以謀將為先鬥將為次知將為先猛將為次至於大將則兼智謀將為先鬥將為次知將為先猛將為次至於大將則兼智謀而有之尚欲其通古今知成敗如孫權呂蒙就學是矣。及觀古之為將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唯國是憂故戰則必勝攻則必取後世有異此謀靡不覆敗昔唐之衰也。首因黃巢之亂當時諸道節鎮擒一黃巢如摧枯拉配爾。又各坐視留賊邀功卒使唐祚不能支持今劉豫無黃巢之眾而陛下富唐世之兵其如智將自為之計坐視安危何況夫庸將之見但求利己豈複憂君蓋賊滅(改作敵盡)則將帥無要君之權士卒無煩濫之賞其有包藏禍心者則坐觀成敗恃其主兵漸成跋扈古人師克在和今陛下將士雖眾孰講廉藺之歡由此觀之將帥賢愚不卜而可知也。臣聞之上下征利其國必危今之主將無非營私背公蠹國害民之徒何以明之居於市則有回易之庫居於水則有回易之舟所至擅扌酤之利則官課為之不登州郡恣無厭之求則民力為之減耗坐糜廩祿無補事功至如主將利春家則士卒利其身使民無措手足之地孔子曰: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古人居則隱兵於農出則隱糧於敵。且如羊祐之鎮南夏也。初無百日之糧及至季年有十歲之積曷嚐須求國家月費億計止自營田之利以勤羸弱之兵臣觀今將帥征求市利無所不為止速私家之富靡卹國計之殫況國家所入止有東南數郡其得既少於昔時而其用複倍於曩日良由諸軍唯慕虛聲不求實效廣收羸弱之兵以益請糧之數觀其一軍之內堪出戰者複有幾矣。備虛名者。又複有幾矣。以有限之物而贍無用老弱之兵則財賦之得失不卜而可知也。臣聞之人無勇怯唯其所用世之說者必曰:吳人怯而氵隴之人勇昔吳王夫差敗齊於艾陵辱晉於潢池兵無敵於天下則吳人安得謂之忮苻堅擁百萬之眾當淮淝之敗草行露宿聞風聲鶴踐而恐則氵隴之人安得謂之勇今國家所賴者止知有西北之兵不知有東南之士古。

人有言曰:勇怯在乎!法成敗在乎!知怯人使以刑則勇勇人使以賞則死臣觀西北之兵刑不可以威賞不可以勸何載良由雜烏合之徒混招安之眾刑之太重則去此而就彼賞之太輕則誌惰而心離。又況諸軍無非潰亡之黨子女既足金帛亦豐常人之情無子女則以子女為好無金帛則以金製為貴今二者將自富士亦不乏彼不待賞而足。又將何以勸臣觀今之士卒當其敵人稍息邊境暫甯則偷生戎旅以千廩祿。若或暫當移屯驟爾行役則興怨謗之辭欲生奔北之誌況於臨敵用命,豈不潰亡由此觀之士卒之能否不卜而可知也。臣聞之蛇虹彌天東晉所以止於吳而不能有中原故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則之自艱難已來金人猖獗(改作乘勢)一陷維揚長驅京邑縱肆犬羊(改作其眾)陵虐行在社稷之危甚於贅旒賴曆數之有歸致舊物之不替虜(改作金)人一去四年不敢加兵蓋以知我宋方興而未艾也。柰何犬羊無知(刪此四字)悖逆(改作更易)天道(改作命)假神器於劉豫分神州為偽齊雖欲使中原自相攻取而天祚大宋億兆攸歸會無有二故日月齊明星辰順紀上則元象無差次則雨協序古人有言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今謳歌者無不吟諷微猷獄訟者無不思於聖德由是天意漸回而中興有兆臣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百姓歸之則為王百姓去之則為匹夫臣竊觀京畿隕喪藩服崩離天下囂然將帥士卒鮮不背叛忘君親之辱偷一時之安大臣或降於虜(改作敵)將士或散於盜辜負國家篾存忠底稿一往十有八九獨我宋民懷祖宗之德樂陛下之仁從駕者正猶從之歸市太王安業者正猶百姓之謳謳歌大舜衣冠黔首悉圖二聖之歸弊瘡痍欲複戴天之報邇無異言遠無異望鹹有一節初無二心今天下但聞卒叛未聞民叛何以驗之臣聞就東之民見屬偽齊劉豫行十一之征可謂取民有製民以為虐痛思宋德南望王師如旱望雲:簡食壺穀助糧人人有心巷聞後之嗟裏有來蘇之望民心如此夫複何憂臣以謂人事之和不卜而可知也。臣聞之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故事有緩急勢有先後昔東晉之有全吳者以其得淮南故也。當苻堅興舉國之眾取孤旅之晉設。若恃長江之險退保江左縱使堅眾未即南渡而對壘淮上相持歲月則晉豈複有百年之永乎!賴謝安之謀謝玄之銳迎敵於。

幫春敗賊於淝水所謂得先發之道也。今淮南虛有屯駐之名而無必戰之實重兵皆在江南而輕兵獨當淮右萬一賊(改作敵)人得計奪我上流淹我淮甸掠我州郡對壘江傍勝負雖。若未分而雄雌豈逃一決。若坐以相持久於歲月使舟車不能通糧食不相及備前而後寡備左而右寡豈國之利乎!今(淮南)非特唇齒之地實腹心之圖臣聞賊(改作敵)人窺我襄漢則陵侮之萌不卜而可知也。今夫知敵人之虛實則製人不可不先也。知國勢之安危則圖維不可不豫也。知將帥之賢愚則委任不可不擇也。知財賦之得失則國用不可不圖也。知天時之變動則天與不可不取也。知人事之眾遠則民利不可不興也。知陵侮之有萌則敵謀不可不伐也。臣觀天下之情當其事緩之時則可因循及其急迫之際則宜力斷今天下可謂急迫矣。臣聞之中原者譬如國朝之心西蜀者譬如國朝之腹中原既割(改作盜)據為偽齊(改作疆)西蜀複(刪此字)幾(下添將字)陷於胡虜(改作敵手)如人之身心腹割裂其能沽乎!向也。國家之難係之存亡何哉!東南之地不過百郡土地日削形勢日單於天下無三分之二其地狹一也。地傾而人眾山多而物稀居中原之一偏其人貧二也。其土薄而不厚其水清而不深無興旺之氣非帝王之州三也。有此三者雖陛下謙德自保於全吳至仁不爭於天下而百萬之師坐糜廩祿一歲之閑國用不貲設有旱乾水溢之年將如之何。又裝飾品土地日削則財賦日少(改作稀)將保以給士卒之費乎!臣竊謂中原不取則帝業不恢中興無期危亡有兆何則金人雖強實不足慮劉豫雖微其禍可憂。且如金人其來有時其居不久來則避之去則複業此不足慮也。明矣。。且如劉豫以臣(改作偽)竊國用虜(改作臣)僭君素無人望唯多詐謀彼以一旅之眾當孤危之時不一平之設有大於劉豫複據一方將何以處這嗚呼晉室之亂起於元魏繼踵僭竊終不能平沒晉之世不複故疆今劉豫恃金人之勢露不臣之心自揣悖逆與我聖宋必不兩立勢無俱存彼。若以利誘動金人進屯淮右雖不交兵縱未南渡兩軍相持積之歲月必有存亡將何所逃臣以謂先擒劉豫同金人自定昔羊祐有言曰: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必由人而立我不一大舉埽滅則眾役無時得安今陛下國勢如彼之危不毅然舉兵以決勝負臣恐因循歲月大禍將至臣嚐譬之病者沈屙積月而藥石自疑服之溫則疑其實服之涼則疑其虛雖有良醫議論不同處之無斷既惑藥石遷延歲月殊不知日月既深病亦彌篤逮至膏盲醫所不及臣以謂今日時勢存亡顯著事理灼然。若曰:今日未可舉兵不知何時而可也。兵法有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也。今天下之人皆知以不戰為善殊不知力能勝人謀能製人則不戰為善臣竊評天下之議者不過曰:金人之兵眾昔苻堅非不強也。王莽非不眾也。以苻堅之強王莽之眾光武東晉避之可也。不戰可也。唯其勢不可避亦不可不戰因其必危必亡之熱誠則為死戰卻敵之計是以成功臣竊觀自喪亂之後未嚐接戰設或遇敵非因戰敗多由潰敗今無戰勝之功而責人服不亦難乎!。又況皮幣不足以塞其貪事之以皮幣則不得免焉犬馬不足以充其欲事之以犬馬則不得免焉金玉不足以厭其求事之以金玉不得免焉和議不足以得其信求之以和議(則不)得免焉金人反覆陛下知之詳矣。今。又割中原以假劉豫其誌不特以中原攻中原也。將以並土地也。將以危社稷也。臣竊謂祖宗創業之艱難累聖繼承之不易天下一統垂二百年今鼎足分裂於賊臣國勢受製於胡虜(改作強敵)雖有大江之南已失祖宗之舊中原神人共怒尚宜力謀克複以雪大恥況彼吞並之萌已兆而危亡之禍將及,豈可不為之計也。臣聞金人以劉豫為所愛以中原為所膽喪萬一舊惡不悛長驅複來俟其深入誓師血戰痛埽醜類(刪此四字)彼必蹈苻堅之覆車而陛下享光武之中興矣。昔晉室之強取吳之弱易於反掌議論異同至於數載設非羊祜謀之於前而張華杜預讚之於後豈複成功臣以此知能斷大謀者少而因循偷安者多也。臣嚐聞否終則傾物極必反昔光武以數千之眾當王莽百萬之師謝玄以七萬之卒迎苻堅九十七萬之眾強弱固不等矣。眾寡固不敵矣。卒能敗王莽之眾衄苻堅之師者無他正如兵法所謂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而後生者也。金人無王莽苻堅之眾而陛下數倍光武東晉之師加之否終喪亂危於光武東晉之時不一大舉其將焉恃。又況金人不能自卻劉豫不能自來衄國論未能僉同將相未盡樂戰唯陛下有宗廟社稷之重繼統承休之托上則有君殳戴天之仇下則有黔首塗炭之衄利害係乎!陛下一人臣前書論馮道杜充詳矣。伏望應天。

順時躬行天罰願宸衷之獨斷無築室於道旁嗚呼二聖蒙塵於沙漠,豈不朝思暮想望陛下複中原而為歸祀陛下幽明有此責望之重,豈可安於東南而不為克複計也。臣固知陛下天資純孝懷思二聖屢軫聖憂朔望遙瞻愁慘。且地蓋亦忍恥含羞以圖後效雖天聰之屢決柰眾議之不同致使稽遲歲月會待危亡臣竊觀陛下下求言之詔開忠讜之路可謂有意於中興矣。言之悖謬者無罪言之切當者有賞可謂有意於聽納矣。今雖棠中采之言未見(行可)采之事豈左右之臣以謂計不出己功不在身執一偏之見而惑陛下之英斷歟不然何其能善善而不能用也。今臣所陳痛切可見萬一複有議者以臣狂妄沮惑聖斷伏願膾臣之心以謝不忠之臣臣竊觀回祿之禍歲歲為災雖生靈之可傷亦天意之有自然天道幽遠人所難測而臣臆說敢試明之夫火生於寅其旺於午宋火德也。駐蹕南方正當旺地故其患不在於朝廷而其災常及於百姓今上象無變而火災屢焚豈天亦欲陛下歸中原以正其位乎!不然何基屢禍百姓以為警戒陛下誠能垂日月之明奮乾剛之斷念生民之無辜知火德之獨旺整我六師克複神京上則順於天道下則安於百姓則今日之災安知不為成王之雷風宣王之旱魃反為生民之福也。臣。又聞國使之來問好雖通以臣料之情亦可慮何則金人反覆萬端可以力勝難以義服今此之來非國有變故則重有須求臣聞道路之言金國近年自相吞噬夫戎狄之性譬猶犬也。居則搖尾相憐食則怒牙相視欲其必爭可試以肉今也。子女玉帛當充其國因此爭鬥亂複何疑萬一(刪夫戎至此四十九字)果如道路之(刪此三字改作其)言則劉豫孤立無所救援必藉來使安此人情緩我歲月胡不聞唐儉為使而李靖因之食其為使而韓信襲之已驗之禍不可不戒設或無此數謀必將重求割土厚責歲幣強我所難奪我必爭從之則國削身危違之則起瑕生釁其從與違將何以處臣以此思之晝則忘食夜則忘寢痛為陛下惜也。今使命將至不可中輟萬一厚有須求臣願陛下陽諾陰違俟其還報乘其不疑一怒親征劉豫可擒臣竊觀當今天無變象於上人無離心於下時哉!時哉!不可失陛下不於此時親禦六師躬行天討則必有後時之悔也。臣竊見陛下設高爵。

以寵將而將不加勸竭廩祿以贍軍而軍不加銳彼敢戰之士一歲驕惰於一歲而懷鄉之卒一年更甚於一年。若曰:繕甲治兵養銳待時臣未之聞也。臣觀今之兵權委寄太重。且如眾軍相呼必曰:某姓某家之兵觀其稱呼自相樂汝度其權勢必不統一嗚呼食土之毛莫非王民今不知有陛下但知有將帥者無他良由下權太重而上威不張也。平居無事既相爾汝互相招誘認為已軍萬一當敵誰肯相救牙以謂陛下。若不收回兵權親禦兆眾方。且姑息將帥之不暇,豈能卻強敵而取中原乎!臣觀今之士卒已無鬥心論工敢戰必不。若淮南之民而淮南。又不。若京東之民臣聞就東之民苦於劉豫思我聖澤猶子懷父大兵臨境彼必倒戈自我為攻取有征無戰但當明其政刑恤其士卒吊民伐罪慎無繹騷。若使京東之民自戰而勝則吾之士卒,豈不懷慚自相激勵軍威既張士氣複振然後薄伐醜虜(改作乘機北伐)克複故疆夫何難哉!臣聞知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牙雖至愚豈無一得古人有負日之暄欲獻於其君者其謀雖拙其忠可嘉今臣以至愚之言而類負暄之獻區區之誠蓋亦可見臣非得已而不已者況臣已蒙陛下命之以官夫複何求良由忠唯許國義在救危止知愛君不知斧鉞之可畏也。止知憂國不顧微軀之存亡也。,於是訁堯訁堯不已複有所言蓋臣之忠義能為人之所不能者今臣所陳或有可采願陛下試臣以難萬一忠義之跡言與行違臣某膏斧鉞以戒天下狂生況臣初非自亦非躁進實以國家存亡為憂中原喪亂為念信齊未來臣無生理臣恐如夷齊死於國亡之後無補敗滅故始以天無二日為喻而終以必擒劉豫為請言雖率爾其理甚明伏望陛下聽而納焉天下幸甚幹明冕旒臣無任俯伏街罪之至臣伸昧死百拜。

賜進士出租央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一百五十六校勘記。

後世有異此謀者(脫者字)躬行天討(討誤作罰)臣。又聞金使之來(金誤作國)富充其國(富誤作當)自我為攻取(我字衍)。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