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百七十三

炎興下帙七十三。

起紹興七年正月十五日丁醜,盡其日。

汪丞相伯彥奏對臣謹奉明詔而言曰:蓋聞舜好問而為五帝之盛帝湯好問而為三王之顯王後這取威定霸以成帝王之業者莫不皆有諮訪如漢祖賴威定霸以成帝王之業者莫不綿有諮訪如漢祖賴良平之謀而創漢業光武用寇鄧之策而成中興孫權用周瑜之策遂摧曹操而拓有荊州蜀先主用諸葛這謀遂並劉璋而控有西蜀魏武用荀或郭嘉之策遂擒呂布於下邳破袁紹於官渡期皆用武詢謀之效也。恭維陛下神武默運禦戎卻敵(改作統禦有方)天人助順一舉而亟清江淮再舉而可複疆土而乃謙衝退遜參古酌今以善後計下詢舊弼臣顧念宿遇披露肝膽竭其愚忠精思熟講祈補萬分之一輒效愚論藉萬全以為元老決戰以為將軍相與問答以為陛下獻惟陛下優容而過聽之其辭曰:決戰將軍問於萬全元老曰:今天子之駐蹕三吳也。蓋得兵家之三勢焉曷謂三勢一曰:氣勢二曰:地勢三曰:國勢憑三勢而命將殺敵無往而不濟於時逆劉幹紀金敵濟師窬我長淮窺我江表明天子上承悔禍之天意。

下慰厭亂之民心以赫厥怒旗建泰一親總六師將士奮勇人倍其氣雷動焱發山搖穀蕩得氣勢也。長江天險巨艦鶻飛一卒當江萬夫莫渡得地勢也。辨其曲直知其逆順察其饑飽以壯擊老以生擊死以飽擊饑得國勢也。以此三勢按甲江上時遣輕銳所向必克醜虜(改作北兵)就擒者不啻千百簽軍投降者動以萬計勢窮力蹙知曲之不可以敵直也。知逆之不可以敵順也。知饑之不可以敵飽也。潛師夜遁寨幕烏集當此之時我乘勢越淮而襲擣其巢穴如破竹建瓴之易而乃躊躇淮甸疑慮未進蒙竊惑焉萬全元老曰:嗟乎!以。若所謂善也。吾之所樂聞也。方。且圖之再焉將軍之所謂知其一未睹其精者也。仆請為將軍略舉其凡而將軍必能索其至焉將軍曰:唯唯惟願聞一二以發愚蒙萬全地名老曰:禦戎(孜作金)之要來則懲而禦之去則守而備之不貴追也。故魯莊公僖公追齊師至於酅聖人之於春秋皆書以危之。且虜(改作金)之奔北尾擊過淮也。可謂宜遠去諸葛孔明曰:未得戰地雖見大利不前奪之未測彼情雖謂羸弱不進攻之賊(改作金)無故退軍勿進攻之設。若我師犯此而前追於淮北生靈塗炭人人懷歸如流離赤子之思念父母其求救也。如大旱之望雲:霓柰何餽餉千裏士有饑色。。若其略地就糧則失遺民之望或其飛芻輓粟則艱漕運之計本圖卻敵以安群情無或動群情以資敵故未可急追以僥幸一時之功要當愛惜寸陰以圖善後之計事稍前定舉而措之萬全之地蓋未晚也。將軍曰:葛為善後之計雙曷為前定耶元老曰:審攻戰之利得守備之宜盡措置之方明撫綏之略然後可圖也。曷為撫綏曰:夫金敵所驅而戰者兩河之民士之七九州之虜(改作卒)十之二狄(此字改作本國之)人十之一焉爾主兵少怨讎居多彼何所利吾能取彼怨讎而的士之同為我利矣。投降之簽軍就係之酋長(改作北人)既貸之以錫其類宜優〈血阝〉以勸其來者或給佃淮南之田以養無祿之人或添差抽員以祿有官之士其有智慮者與有材勇者寘諸軍中各隨其宜而無失所之嗟怨庶使兩河九州之眾聞風懷惠摧持而來歸一旦驅而之戰以夷狄(二字改作敵)攻夷狄(二字改作敵)利莫大焉不惟此耳關中諸叛(如師)古輩以不快於王似而去之孔彥舟以讎嫌權邦彥而去之初非本心儻能遣使閑道以往諭上德銜恩感義。

幡然改圖領所部而獻虜俘於行在矣。李成徐文輩,於是乎知偽昌不可以庇身也。氣喪膽落朝不謀夕亦將悔過效順請命之不暇不然其徒亦將斬首而來獻矣。所謂明撫綏之術其概如此曷謂措置曰:恢複之計不患逆劉之難除患金狄(改作敵)之未衰不患金敵敲之未衰患吾措置有失綏急緩其所急則圖成長久之功急其所緩則效郵目前之利失之毫釐差這千裏可不慎乎!夫立國者莫大於形勢得形勢者製人失形勢者製於人昔李希烈欲破壽春以趨江都張建封圍霍邱以精兵遊擊而希烈為之遁長江得形勢卒保江淮苻堅東略至泛長江謝幼度以八千之兵阻淝水而破苻否則數十萬之眾棄甲宵遁,於是徑造渦潁經略舊都周世宗用王樸這策下江淮屯兵渦口以克壽春卒取淮南十有四州以為界,豈非得形勢今日之計莫如屯據淮甸置師壽春而真揚廬濠於文武臣中擇才能守之以籬落江表夫荊南古荊州也。北窺中原東瞰江表三國必爭之地吳不得吳蜀不得蜀魏不得魏為今日計當軍其要害以為吳越之屏以為巴蜀之防夫三秦四塞之國巴蜀轉漕給軍之地昔秦恃崤函裒隴之險以囊括四海漢高祖之王漢中收用巴蜀還定三秦以有天下今也。巴蜀僅存而三秦已失為今日計當固蜀複秦以為後來之圖是宜申命都督下令荊襄戒嚴警備常。若寇(改作敵)至飛檄川陝蓄銳控弦觀釁而動以為掎角製勝之勢使彼欲南攻則右有西師之可虞彼欲西寇(改作下)則左有王都之可慮此皆在所急而不可緩者也。所謂盡措置之方其概如此曷為守備兵法曰:有餘則攻不足則守《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昔惡人禦秦深壘固軍以待之秦師不能久此善守也。楚為陣而吳人至見有備而返此善備也。莒以恃陋而潰齊以狎敵而殲鄖人次郊而不戒莫殲小羅而無次皆守備之不謹也。為今之計無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可也。無恃敵之不攻恃吾之不可攻可也。修明攻守拔用才能推誠以與使爾於用命悅以役人使久而無募樂鬥之士守險淮濟激厲土豪之雄益寨泗水遣聞牒以察其情狀廣耳目以伺其奸詐經理殘破之邑勞來歸業之民恩信號令以結人之心信賞必罰以盡人之力理財以給犒士營田以助兵食補苴罅漏以為他圖所謂守備之宜其權如此曷謂攻戰曰:兩軍爭雄伐謀為上其次。

知彼知已可以取勝要在料度人事較量眾寡審方圓勝負之勢識勞佚淺深之謀見可而進知難而止因利乘便合變應權而為之以此攻戰何往不濟所謂攻戰之利春概如此。雖然於斯三者。又有先後之序焉先明撫綏之略然後可以語措置之方得措置之方然後可以語守備之宜得守備之宜然後可以語攻戰之計,於是乎乘天時擇地利因人和振旅電擊諸路響應躪轢淮汴蹂蹈濟鄆憑軾而複偽齊之城橫趙魏曆雁門大行而傅檄乎!燕雲:之外於以奉迎二聖定亂中原於鑠中興可不務乎!中庸曰:事前定則不困而。又何急焉將軍曰:蒙昔聞智者不後時勇者不常決。又聞戰以氣勝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用其朝氣擊共惰歸此不可失之時也。孟賁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猛虎之猶豫不如蜂蠆之致螯願元老圖之元老曰:不然鷙鳥之將擊必匿其形猛獸之將摶必伏其身兵危道也。能麵示之不能勇而示之怯卑以驕我佚以勞我彼殆將以誘我也。昔楚武王侵隋行成而歸鬥伯比請羸師以張之隋候將追楚師季良止之曰: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君姑修政庶免於難隋侯懼麵修政楚不敢伐今之敵人潛師而北必盤礴徘徊於宿亳徐淮之閑必請營糧濟師待時而再南來聲東擊西攻吾不備出吾不意而出沒於荊襄之閑睥睨楚澤乘桴而下合洞庭之賊相與為水攻之謀益以步人水陸俱下使吾守株於前而長江之險已奪其後則將柰何與其急於目前之追奔不。若修政以為善後之計曰:曷為修政事曰:若所論四者是也。。雖然修此四者雙有本焉《書》曰:民為邦本《易》曰:上以厚下安宅能固本而厚下者當知今日地之蹙狹而有以擴其不忍之心察恤民之彫瘵而有以固其愛戴之心軍需之費力役之征有不得已而出於民者詔令丁甯當惜民力使官吏並無緣為奸田廬有樂輸不厭之勤內之遠邇眾庶三軍上下相與一心外之兩河遺民九州舊俗相與並力所助多矣。使天下皆曰:今天下有道如是金人之多行不義偽昌之去順效逆虐用其民棄民久矣。棄民則失助矧前日之舉起意於逆劉金敵為之助得利則歸功金人失利則為劉賈怨淮甸之役既不得逞所喪。又多自茲偽昌取疑於金敵矣。主客相疑上下失(助因)以舉事則於戰何有孟子曰: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

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誠能孽孽於四者蚤正素定然後奮威諸路連衡以進決有成功。若徒知目前追擊之利未知善後之大計也。言未卒將軍愀然改容低首自失逡巡避席再拜稽首日韙哉!非固陋之所能及不圖今日發醯雞之覆廓然識萬全之策也。將軍既退元老三複沉思視倏忽而無見聽惝怳而無聞。若戴去氣乘虛無浮遊乎!寥廓如見箕子告之以為武王陳洪範日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子孫其逢吉汝之所論雖得於千慮而單聞淺智昧於事機未可以為確論請獻諸天子參諸群策質諸廟謀而斷自神自,庶幾其可也。元老,於是如夢覺醉醒仰天而歎曰:亶哉!其然乎!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仆不得而容其喙矣。。

李參政邴對伏以逆牙劉豫敢肆奸謀外引敵師稱兵犯順人神共憤天地不容陛下神武惟揚聖心獨得親率銳旅前駐大江股肱協謀將士賈勇曾未浹旬累奏捷音虜(改作敵)勢既窮潛師宵遁天聲大振國勢遂強中興之功屬在今日猶複曲垂清問俯逮舊臣蓋將總眾智以為謀,庶幾庶片善之不錄臣恭惟聖訓條畫如左戰陣之利有五一曰:出輕兵二曰:務遠略三曰:儲將帥四曰:責成功五曰:重賞格何謂出輕兵關陝為進取之地淮南為保固之地由關陝可以窺河東由河東可以窺河朔河朔平則就東不取而自歸故曰:關陝為進取之地有淮南外可以捍京東內可以保浙江牽製其勢則彼得以一方而拒我淮南雖利於保固然不用命於關陝則彼得並兵麵南下二者固相為表裏者也。前日遣大臣經理關陝誠是然未嚐用兵於京東以分其勢故彼得盡銳以挫於我今淮南之兵既捷矣。而關陝之圖尤不可緩也。,或曰:曷不經由宿泗以取京東耶曰:由宿泗必用重兵命大將今統重兵者數人皆國所恃以為根本。若輕而置之賊(改作偽)境萬一有失利將不可複用然則遂置而不問耶曰:非然也。今偏將中如牛皋王進楊珪史康民皆習京東風士熟其人情知其山川險易臣謂可各配以交響曲三五千人或出由徐淮揚或出由宿泗彼土之民固吾赤子也。懷累聖德澤涵養之久厭偽朝殘虐不道之政必應者然。

後因其豪傑俾春自守因利乘便進取東京可也。勢有未可退保江淮可也。則我得以擾敵彼將奔命之不暇而自困矣。是謂我不動而分陝西重兵之一端也。何憚而不為乎!何謂務遠略用兵東京以牽製陝西用兵陝西以牽製京東固然矣。陝本失地之後其何以複之曰:因其勢而巳光武以二千人敗尋邑百萬於昆陽虎豹皆股慄而卻走勢之盛也。苻堅以百衄百於淝水聞風聲鶴唳以為晉師之至勢之衰也。前日金賊(改作人)強盛天下莫與敵而我顯然怒彼以與之角彼不得不盡銳於我今虜(改作彼)驕甚忄間然有輕敵之心是我潛形匿勢示弱用奇之時也。願詔關陝諸將母張虛勢母競小利蓄養士氣乘閑阻險但務其小勝不必大勝也。則馴小可以致大勝矣。要之母顯與之角而已然則朝廷前日遣大臣如何曰:固嚐遣之也。選任陟降之權生殺賞罰之柄此大臣之職非將帥所得預今雖有二宣撫其體尚輕非遣大臣不可關陝土地沃省士馬強壯形勢利便號為金城百二他大臣非獨牽製京東亦所以為後日經畫也。方今大臣如呂頤浩氣節高亮忠力慨然李綱識度宏遠威名素著必自簡於宸衷願陛下於二人者擇其一起而和之必有以報陛下因牙論兵而及大臣非所當然陛下詔臣以君臣無閑則牙有所懷其可不盡陳於陛下哉!何謂儲(將帥)今日淮南摧鋒陷陣之士亦前日所用之軍也。何勇怯異耶蓋由陛下以身率之耳以此知強弱無定勢勇怯無常形惟人所為而已今諸大將部下豈無智謀忠勇之士以馭眾統師者乎!蓋用之未盡茯才故示有以見於世也。陛下即位之初韓世忠劉光世張俊威名隱然為大將。又今有吳玠嶽飛者出矣。但多得此數十輩參錯內外更出迭入何患兵勢不強哉!臣願詔大將於所部舉智謀忠勇可以馭眾統師者各兩三名朝廷籍記遇有事宜授以廟略使專當一隊母煩隸於大將矣。則諸人競奮才智出成勳名為嶽飛吳玠之儔也。何為責成功常人之情莫不欲成功之在我勢有所壓則憤然不滿大將爵位已崇勳名已著難相統一今用兵可授以成算使自為戰而已慎勿遣祖逖過江經略中原敗石勒複河南功垂成矣。而晉遣戴淵擁節據其上流淵雖有才望而逖實不厭也。因發憤而死前功盡。

棄臣嚐歎息於此可為萬世深戒何謂重賞格曰:今卻敵退師之後必論功行賞臣願因此詔有司預定賞格以頒天下。若小者固不論也。謂如得一邑一城一路十人長百人長千人長萬人長之類及近上首領自一命至節度使皆差次使足相當人人知我有是功有是賞則勸於用命矣。昔漢高滅項喬了後楊喜等四人各得籍地以封夫滅項者良平之謀信布之力也。豈四人能知哉!適會其敗亡而殺之耳高祖封之如此其厚蓋示天下以不私所以勸後之用命者也。況此出勇力以成功名者耶然則設王爵以待有功者不亦重乎!曰:果有是功何為不可唐郭汾陽李臨淮是也。粘罕(改作尼堪)強盛孰與祿山之亂二聖播遷孰與川蜀之狩駐蹕江左孰與靈武之立是今日事勢尤艱於唐也。第未有複中原之功。若果有之何愛於王爵哉!守備之宜有五一曰:固根本二曰:習舟師三曰:防他道四曰:講遺策五曰:列屯戍何謂固根本建康古所建國山川盤絡漕運便利陛下欲圖中原必駐蹕於建康此不易之論也。則江浙信為根本矣。欲保守則失進取之利欲進取則慮根本之傷是何也。千裏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後釁師不宿飽今興十萬之眾深入敵境未能夷一城蹶一將而我已騷然坐困矣。民賦固有常國用固有經未知國家何以給之此必窮民之力而後可也。瘡痍之後果能任此乎!故曰:欲進取則慮根本之傷者。此也。然則遂不進取乎!曰:臣前所謂遣偏將更出徐泗以擾之是也。否則尚有說焉晉之遣祖逖也。給兵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杖使自招募屯於淮陰始鑄兵器得二千人而後行其後既斬張平元帝嘉其功運糧以給而道遠不至是兵器與資糧皆不取於晉也。卒能勝強敵自河以南皆為晉有乃知古名將內必屯田以自足外必因糧於敵舍是則無以為計也。誠能慨然以功名自任如祖逖者舉淮南而付之使自為進取而不為虛內以事外則夷狄(改作北兵)不足勝中原不足複苟未有斯人也。則前者輕兵之說為不可廢是謂進取保固兩得而不貽後患者也。何謂習舟師臣伏見朝廷下福建造海船七百隻守臣經畫來上必如期而辦今既以長江為險則教習舟師乃今日之最急務臣聞某州某縣各置水軍五百名以橫海為名而未見其他措置也。漢有伏波下瀨樓船將軍之號皆水軍之名也。臣乞仿古之製創建此官以教習水戰俾。

近上流將佐領之自成一軍而專隸於朝廷無事則散之緣江州郡緩急則聚而用之昔曹操望見孫權舟船器仗軍伍整肅歎息而去則舟師之盛望之足以威敵矣。況其實可用耶。又聞之海民船舶不動數月則生水蟲能蠹爛船底則無事之時雙當為教閱之法每。若幹月日一教而寓勸懲之法既以習戰鬥亦以利舟船也。何謂防他道已酉之冬虜(改作金)人自金陵渡江實緣吾本為避賊之計上下莫肯固守彼得以堂堂而來及其還也。韓世忠以舟師遏於江上上持累旬幾獲其酋(改作大)帥彼虜掠雖多亦不得謂無所夫也。去冬淮甸既不得肆諸將輕兵迭出捷奏載道情見力屈潛師而遁則虜(改作北)人自用兵以來未有如今日挫衄者臣度(下添北人二字)他年入寇(刪此二字)懲創今日之失未必不由舊轍必先以一軍來淮甸為築室返耕之計以綴我師然後由登萊泛海以窺吳越以出吾左由武昌渡江窺江池以出吾右為多方以誤我一處不支則彼得誌矣。淮南之師雖陽為築室返耕然沮洳之地其勢不能久淹將來固不足慮而此二途可為深虞者臣願預講左支右梧之策使不出吾素料彼雖出奇吾預知之固不能奇矣。何謂講遺策兵之形無窮故巧亦無窮守備之具竊意有未經講畫者昔賀。若弼之攻陳也。積荻於岸與舟同色陳人習見不以為疑其後萃舟以來而陳人不覺也。此彼攻之詭計而我不知也。魏之伐吳也。吳人以車張席為疑城自石頭至江一夕而就魏人望之曰:彼有人焉未可圖也。斂兵而退此我守之詭計不可不知也。古法雖不用於今緣此類推之必有可預備者願詔臨江守臣凡可設奇以誤敵者皆預為措置甯設而不用事至而無備則無及矣。何謂列屯戍日長江之險綿亙數千裏守備者非一譬。若一身必有要害之處咽喉心腹是也。今沿江州郡孰為心孰為腹孰為咽喉苟製得其要則用力少而見功多矣。臣願差次其緊慢最緊處屯軍。若幹人一將領之聽其郡守節製次緊稍緩處差降焉有事宜則以大將兼統之既久則習孰土風人情相諳緩急可用與旋發之師不侔矣。如福建本因範汝為作過屯申世景福州今福人安之惟恐茯去頻年福建盜賊不作未必不緣世景彈壓之故也。雖沿江與福建事體不同然人情豈相遠哉!措畫之方有五一曰:親大閱二曰:補禁衛三曰:訂使事四曰:講軍製五曰:降敕榜何謂親。

大閱竊以陸下親統六師遂卻大敵此蓋用高祖馬上治之光武身定大業之說其效既如此自今尤宜練習武事自古帝王皆有講武在禮則春夏苗秋冬狩在詩則車攻吉日在春秋則大閱於紅是也。當承平時。且不敢忘武備今日用武之際,豈可曠而不舉乎!臣聞諸將練兵異於曩時其挽強蹶張擊刺之技習熟既精累經出入能趨走耐勞苦陛下誠因秋冬之交具軍容癖廣場會諸將明三令五申之製觀坐作進退之節取其才藝絕特者敬齎以金帛或加以官爵以激勵之則將士感悅競勸其勇氣自倍於平時矣。何謂補禁衛李德裕有言曰:一天下有常勢北軍是也。北軍者今之禁衛是也。內以嚴衛九重外以鎮服天下其勢莫重焉建炎以來此輩更番上下往複千裏頓踣道路遺棄老弱小人不知忠義大節或有愁歎形於言色明州泛海之役亦稍喧悖當時聚其儕類出於諸州指使其實疏遠之也。自茲禁衛愈單寡乃籍五軍以為重牙常寒心譬如蛟龍不假風雲:波濤之勢而自托於山林失其所以為神矣。古者天子自將兵韓信謂高祖(能將)十萬韓愈曰:北軍千萬虎與貔天子自將非他師是也。今陛下自將之兵幾何人哉!。若曰:昔日慵惰不為用喧悖不循理是可廢也。嗚呼是不幾於因噎而廢食者歟甚不可也。臣願陛下擇忠實嚴重之將以為殿帥稍補禁衛之缺增訓練之法使隱然自成一軍則天子益尊嚴國勢益安旨其馭諸將也。。若臂之使指矣。,豈有尾大不掉之患哉!。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一百七十三校勘記。

不貴追也。(貴一作遠)可謂宜遠去(宜子衍)不前趨之(趨誤作奪)主兵甚少(脫甚字)如巨師古輩(脫巨字)以藩籬江表(藩籬誤作籬落)汝則有大疑脫有字內可以保江浙(江浙誤作浙江)然不用師於關陝(師誤作命)萬一有失利(有字衍)則我輕兵得以擾敵(脫輕兵二字)固當遣之也。(當誤作嚐)其後既斬張方平(誤作張平)窺江右以出吾右(並右誤作江池)而我不可不知也。(脫不可二字)有事宜則以大將兼統之(宜字衍)屯申世景於福州(脫於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