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二百四十二

炎興下帙一百四十二。

起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丙申,盡其日。

國史館編修官員興宗采石戰。且錄曰:完顏亮竭其國兵前來南牧其身先出汝州(京西道)示欲出襄漢上流朝廷遂促三司發精兵五萬人合荊鄂之兵凡十二萬先是虞侯作天官屬上殿先論虜欲(改作金人)南牧之計必為五道出蜀口欲出荊襄止以兵相持淮東沮洳非用騎之地他日正兵必出淮西奇兵必出海道耳庚辰是年冬奉使。又明年三月回(舊校雲:紹興三十年以虞公為賀正旦使)具言虜(改作敵)必南牧蓋已授甲造船必為南渡之計申言前論疏之語上曰:記得卿此言極是是年五月十九日虜(改作金)使上殿有奏言欲得兩淮之地欲得將相大臣朝廷駭愕議所以發兵是時虜(改作金)主以兵駐汝陽(汝州)以避暑為名詐示渡漢江從上流以窺吳會朝廷發成閔領禁術五萬人來戍襄漢上出虜(改作金)使悖語令宰相就都堂命侍從台諫論所以備虜(改作敵)之策時宰相宣上語雲:今日更不論和與守直問戰當如何廟論欲遣成閔全遣禁衛兵禦襄漢上流虞侯雲:不須得發兵如此之多虜(改作金)必不從上充上恐發禁衛廂兵益少朝廷內虛異時無兵可為兩淮之用兵行未幾旬日得報虜(改作金)主回汴虞侯白宰相虜(改作金)主已去乞留五千人殿後兵五萬申約止江淮之閑欲留此為用。若上流兵盛自江鄂閑應援。若淮西兵盛便出大江口(池州采石近)可能援淮西是時我人為虞侯之助其說卒不用至九月閑虜(改作金)以五萬從兵出淮東劉錡拒之於楚州青石口虜(改作金)主自提重兵號五十萬(皆精)甲自壽春(壽州)渡淮王權拒之二將不敢戰望風奔遁虜(改作金)才與南後相接王權退自安豐(屬廬州)至合淝。又退至柘皋而中軍已退向濡須(和州大江口)虞侯見事急知二將必退回遂率四五侍從。又同白宰相說王權退師已臨江口必敗國事諸公雲:權非敢退所以道虜(此字改作金人)深入身當其衝令邵宏淵出基右李顯忠出其左夾攻之虞侯率四五侍從辨其不然此權必為走計時朱楊猶不以為然(倬椿)明日和報權果渡江朝廷震駭(十七日白宰相十八日得王權申)十九日上命葉樞密(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伺命虞侯參謀軍事二十一日陛辭上慰勞甚渥去卿本詞臣不當遣以卿諸軍事故也。二十二日出臨安是日得報劉錡兵走至瓜洲盡棄淮東之地虜(此字改作金兵)追馳至早角林(瓜淵之前)琦之副將員琦小捷錡乃托病過江十一月初四日錡兵大敗於瓜洲(劉汜之役)江淮之閑民皆奔走是時虜(改作金)主以重兵臨采石已數日積壓建康張燾屢遣官來催督府措置虞侯與葉樞密初六日到建康是夜被旨罷王權以李顯忠代之督府詐以檄召權來府議事夜遣虞侯持檄池州換李顯忠分付人馬令會於采石蓋權兵在采石未走初七日發建康初八日早去采石於路十五裏聞鼓聲振野問道旁人雲:是虜(改作金)主臨江昨刑白黑馬各一祭天取今日過江道旁茶房酒店官軍閑坐虞侯呼問之其說與道旁人言俁虞侯雙問雲:既是虜(改作金)主過江因甚卻(隻在)這裏眾軍皆言五權在淮西每日隻打鑼未嚐得接戰我輩皆是馬軍卻使我棄馬步走過江如今已無馬我輩不會(步走)廝殺隨行官吏多俗回虞侯雲:須要在江上看兵勢蓋上遣我來當進不當退有進言者雲:事敗至此舍與一擔擔何也。虞侯不聽虞侯至采石諸將皆無戰意公方會合諸將士詰之曰:我聞王權使淮西每日打鑼不打鼓眾(日果)如此虞侯慰勞曰:權不戰教汝輩不成事今汝輩半死半活至此不易眾綿唯唯然王權已羅兵權管你輩不得我是朝廷官官家差我擔銀犒賞你們今有節度觀察至副校尉官告皆擔來你輩食(官家)祿(官家)養汝輩三十年不知能戮力一戰否眾曰:我們也。要戰但無人主此事虞侯與諮今日隻辦兩眼隨你們成得功大與你填大底官誥立得功小填小底官誥。若死於此則當同死於此。若你們走我亦隨你去你們道走去甚處我便去見官家說統製以下某人肯殺某人不肯殺諸軍大懽曰:今日有分付大家去廝殺,於是方布陣擺戈船是時江北虜(改作金)兵甚厚極目望上下流二三十裏不絕鼓聲振地虞侯即馳馬至岸口見北岸一高台台上有大紅繡旗黃旗各二左右立中有大黃蓋有一人服金甲據胡床坐其上眾雲:此胡酋(改作金亮)也。兵號四十萬馬數倍之虞侯侯遂與諸將議與統製官張振王琪戴皋時俊盛新列馬軍步軍為陣靜以待之分戈船為五以其二傍東西岸行東護岸西拒賊(改作來)船其一駐中流載精兵待戰其二藏小港中以待不測擺布僅畢忽聞虜中(改作北岸)發咕虜酋(改作金主)親執小紅旗麾數百舟絕江而來頃刻閑有十數舟達南岸渡虜(改作兵)登岸與官軍戰公往來行閑公令時俊。

先登軍皆死鬥斬虜(改作殺)過當岸上(改作北岸)之虜(改作軍)皆投拜戰於江中列以萬數天色晦亮猶(未退)會官軍在淮西有潰散三百人自光州路轉江而至虞侯拊勞之授以旗鼓設為疑兵虜(改作敵)果以為援兵至鼓聲乃已卻打梆子聲虜(刪此字)引餘舟遁去,或欲引水軍掩其前斷其歸路虞侯以為不可所謂歸師勿遏是也。恐或官軍一傷我軍少何以繼之虜(改作金)萬裏入寇(改作深入)如此之勢不止今日一戰。若官軍少則明日何以為敵但以強弩襲其後追射之虜(改作金)兵多傷至夜師旋計岸上之死三千七百餘人射死萬戶一人生獲千戶五人女真(此二字改作兵)三百餘人餘綿正軍健者虜(改作敵)夜遁去即夜具奏舊將去新將未至決不敢引去是日椎牛張燕以勞軍有說舍人乃閣門宣讚者及見樞密院人吏在虞侯前甚恭問之雲:乃中書舍人非武官保人也。軍將乃盡禮致恭至夜半體製改革令布陣再與將士待敵賦後已稍希虜(此字改作金人)至辰以來凡再鼓公舉旗揮出海船五分之二其半向北岸上流直渡楊林河口諸將或問公保故遂說與諸將當時隻合交船守楊林口不合放賊(改作彼)令出命統製盛新引船直下楊林河口保於江心下(泊船)度虜(改作敵)箭所不到處戒之曰:若虜(改作敵)船至楊林(河口)出即齊向射之必爭於死無令一船得出岸如(河口)未有船出鄧以克敵神臂弓射北岸,於是盛新受令於江心駐船齊力(下添拒字)射虜(此字改作北軍)應弦而倒者萬數虜(改作敵)見船無歸路即從下流放火自焚官軍亦於河口上流以火焚其餘舟凡一百八十餘隻亮遵陸遁去至午閑遣一小舟令張千持書至書意似與王權有約其策似於用閑亟以已發遣王權之事報之以絕其意遣探馬渡江至暮歸(初九夜)說虜(改作金)主焚龍鳳車(官人所乘)斬船作頭二人(責船致敗)鞭梁大使一百(名求來采石引亮者)連夜往瓜洲與虜(改作金)主書意合虞侯謂顯忠曰:賊(改作彼)懲采石之敗控大兵往合瓜洲之兵鎮江無戰備我當往措畫之患兵少瓴采石(下添獲備二字)虜(改作敵)既吃手腳必不了窺伺。又兼長江邊岸分屯防禦甚多其實緊要不過數處都統能任其責輟一處兵馬應付如何雙須得百餘戰艦方可集事顯忠略無難色欣然一一應副至建康見葉樞知(府事)尚書張燾聞虞侯至步行來問勞苦甚勤曰:某真謂賴公之庇昨完顏這要初八日來此會飯不知令燾卻去那裹諸公會議遣官往鎮江措置張目虞公曰:馮洪。

二公參帷幄之謀不可行虞丈已建大功可任此責虞侯笑曰:去不妨然記得一笑話人得一鱉欲以計殺而食之熾火使釜水百沸橫竹稍於鱉誓曰:能渡此活汝鱉知主人計以殺之勉力爬稍竟渡之人曰:汝能如此渡甚好更為多度一遭我欲觀之仆之此行無乃類是諸公大笑是日泰州以急告虞侯至鎮江謁劉信叔劉病已革虞侯問疾劉執虞侯手曰:朝廷養兵三十年我輩一技無所施今日成大功乃出於朝廷一中書保人我輩愧當死矣。先遣一將救泰州連日大風未能行侯與楊存中成閔謀曰:賊(改作敵)已瞰江經畫守禦之備不可緩今舟船久係岸萬一臨時或有不堪駕用誤事柰何上率臨江按試是時江船既止有戰艦二十四隻相繼李顯忠所遣船亦至先是虞侯與李顯忠商量今移時俊軍於馬家渡輟李捧全軍一六千人。又分戈船百艘來會京口十一朋二十五日習水戰耀兵命戰士踏戈船上下中流如飛北岸酋長(二字改作軍)皆憑壘縱觀駭愕皆曰:南軍有備急遣人揚州報亮亮跨馬即至列坐諸酋(改作隊)長會議為必度之舉有酋(改作隊)長前曰:南軍有備未可輕舉向睹所乘舟楫迅駛如飛此甯能當之。且采石江麵方此為狹甚而我軍猶不利不如徐為之謀以俟以隙這震怒拔劍數之曰:汝罪當死者數矣。我不即誅汝今沮吾軍事尚可恕乎!酋(此字改作隊長)伏地涕泣交流哀告久之亮曰:我。且赦汝汝與諸酋(改作人)議來旦合要船百隻即渡江違令者斬之諸酋(改作帥)退曰:南軍如此豈宜輕舉輕則送死亮凶很不容吾等說明日必殺我不如先下手為強也。遂定謀殺亮夜即基所居帳中連發三簡明射中亮亮引弓欲射已而問曰:你是江南人是自家人萬戶答曰:自家人虜(改作金)主曰:我自去年煞是無道理事至今日饒我也。由你輩殺我也。由你輩不。若早早下手萬戶一人直入即其帳中殺之並及其帳中妃侍五人並殺梁大使郭副留(藥師之子)馬韓哥(馬欽。韓哥改作海古勒)李參正(通)四人皆為謀來南者盡焚其屍是月初一日濬州簽軍雷政來告虞侯即日同楊存中成閔渡江至瓜洲措置後二日虜(改作金)之大將以檄來請和公是日往行在奏事兩淮之民自鎮江至平江見公船過焚香拜投鳴指讚歎初六日奏事畢初十日車駕幸建康明年二月十八日還臨安。

歸正官張棣正隆事跡記曰:完顏亮自己巳冬十二月殺兄亶而自立守舊都於會甯越明年誅夷稍定下求言詔敕中外公卿大夫至於黎庶之賤皆得以書奏對闕庭是時上封事者多陳言以會甯僻在一隅官難於轉輸民艱於赴訴宜徙居燕山以應天地(中會)亮深然之即日相張浩右相張通古役天下夫匠百萬肖京師之仿佛營都於燕山迄三年而成至壬申夏駕始幸之遂以渤海遼陽府為東京山西大同府為西京中京大定府為北京東京開封府為南京燕山熾都府曰:大興改元以赦告天下亮以漸染中國之風(刪以漸至此七字改作有文才。舊校雲:劉祁歸潛誌雲:亮讀書有文才為藩王時嚐書人扇有大柄。若在手清風滿天下之句)頗有(改作留)意於(書史)一日讀《晉書》至苻堅傳廢卷失聲而歎曰:雄偉如此秉史筆者不以正統帝紀歸之而以列傳第之悲夫。又一日與翰林承旨完顏宗秀左參知政事蔡鬆年語曰:朕每讀魯論至於夷狄雖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朕竊惡之,豈非渠以南北之區分同類之比周而貴彼賤我也。二子皆唯唯而不對(刪雙一至此七十三字)至丁導春二月禦武德殿吏部尚書李通刑部尚書胡勵翰林直學士蕭兼賜坐(而語之曰:)朕昨夕夜已三鼓夢二青衣持牒稱上帝宣朕前策小將軍(乃亮小烏難馬也。)腰弓矢隨彼而前既行之次但如踏空轉時到一門青衣指之曰:天門朕隨入焉行一裏之地宮極嚴麗朕欲縱馬麵臨主前有二金甲謂之曰:此非人閑可下馬步趨及殿垂簾如有待一朱衣曰:下拜而就跪朕綿隨之但聞殿上語如嬰兒令青衣持宣授朕曰:天策上將令征某國朕謝而出複上馬見兵如鬼者左右前後杳無邊際發一矢射之兵眾以大喏而應之朕亦以喏之故驚愕而覺然而大喏之聲猶在於耳朕立遣人於馬廄視所策小將軍但身汗如水取箭袋而數之亦的其一朕大異之,豈非天假手於我令取江南也。然而君父之語臣子毋泄於外眾稱賀戊寅夏五月亮禦薰風殿宣吏部尚書李通翰林承旨翟永固宣徽使敬嗣暉翰林直學士韓汝嘉四子及庭首問吏部尚書李通朕欲遷都汴京將宮室重修加兵江左使海內一統即意如何通以阿諛麵從惟佞是務對以正知天時人事不可失也。亮深悅之徐問翰林承旨翟永固永固對以燕都始成未數載帑藏之匱乏未補百姓之瘡痍未痊,豈可再營汴都而重勞民力況江南乃繼好之邦歲以厚幣禮陛下同可無名出師而重勞征伐哉!臣為二事俱不可亮曰:非老。

奴婢所知複問宣徽使敬嗣暉對以臣與李通所奏同問翰林直學士韓汝嘉汝嘉對以牙與翟永固所奏同亮怒永固汝嘉之咈意遂退及門複宣殿側聽旨二子以為重則刀鋸輕則鞭笞必不能免繼宣翰林待待製綦戩講晉史亮怒稍霽赦而釋之明日拜李通為右丞敬嗣暉為參知政事永固知亮之罪己懼而乞解官己犯春三月遣左相張浩右參政嗣暉起天下軍民工匠民夫限五而役三工匠限三而役兩統計二百萬運天下林木花石營都於汴將舊營宮室台榭雖尺柱變不存片瓦亦不用更而新之至於丹楹刻桷雕牆峻宇壁泥以金柱石以玉華麗之極不可勝計是年冬遣翰林侍講學士施宜生入覲本朝隱畫工於中閑節寫臨安之城邑市井及吳山之秀立具圖以進亮這遣人於坐間輭屏而圖寫之城邑閑兵火殘毀於吳山絕頂寫已策馬而立焉徐令翰林修撰蔡珪作詩書其上曰:萬裏車書已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屯兵百萬西湖上產馬吳山第一峰亮詭曰:禦製亮每與左補闕馬韓哥(改作海古勒)麵會旁拾事跡指畫其處所另白其勝概亮乃奮髯箕踞不勝其誌之銳明年庚申在正月再役天下軍民匠不限丁而盡起之委右丞李通提探造軍器於燕山之西北隅遣工部尚書蘇保衡侍郎韓錫郎中張參預造戰船於通州潞河是月二十三日翰林醫(樂使)祁宰奏封事諫亮其略曰:臣聞民惟邦本本固邦甯今則北有造軍器之煩勞南有修大內之重役百姓以久苦轉輸不勝疲敝臣願陛下權罷其一俟一成而再計之兼來歲害氣在進不利行師伏望陛下以天下為念社稷為心曲隨臣請亮怒令擒而殺之祁宰神色自如而再請曰:臣年七十死固足矣。惟恐陛下將來不及臣更欲語已為左右刀刺其頰以杖穿之執縛而出祁宰以朝章受刃辭色終不改刃行之次烈風大作砂石飛舞人麵不可見者迨三日而止是年秋八月委戶部尚書梁球先計女真契丹奚家三色之軍不限丁而盡役之修長者為正軍矮弱為阿裏喜(改作伊勒希)共得二十四萬以一阿裏喜(改作伊勒希)副一正軍而為一類為一十二萬餘計中原漢家渤海之地一十七路於內除燕山中都路造軍器南京開封路修大內俱免差焉餘十五路每路簽漢軍一萬人遂委吏部侍郎高懷正兵部郎中蕭彥良戶部主事王修翰林修撰鄭子聃登聞檢院使王淑右司郎中。

王全東平轉運使梁肅翰林修撰楊伯仁翰林侍製劉仲淵修起居注劉元旨禦史徐之萬太府少監李天吉翰林應奉李希顏殿中侍禦史高公挺戶部員外郎曹節銀牌而出焉目曰:差簽軍使至冬十月簽差始定合女真契丹奚家三色之軍通計為二十七萬取有唐治分為二十七軍其所授正副戶各有差遂以五十戶為蒲裏黨政軍(改作富勒渾)百戶為謀克(改作穆昆)千戶為猛安(改作明安)萬戶為都統至十一月委正番猛安(改作明安)所簽定女真契丹奚家軍內檢其精銳者十取一二至都統(所簽)複三取一及燕山亮自試其果能射者得五千人目曰:細軍其甲各以五色絨線穿之亮每自負曰:所簽者數十萬但可張其勢取江南者。此五千足矣。辛巳二月亮率文武並百官駕幸洛汝百姓以父行而子留泣號盈其城三日不絕夏四月駐蹕北邙自改曰:太平五月複臨於汝以取牛馬水草百官具法駕陳九節儀迎亮於南薰門亮入門暴雨大作儀製樂音皆不能舉至內承天門雷風迅作拔雲:一閤門未及開關拆擊三守門吏死入門複霽秋八月皇太後諫亮不可親征亮怒令護禦將軍赤盞彥忠(改作持嘉彥忠)殺母於太後宮越數日亮後徒單(改作圖克坦)氏及太子光英再諫亮怒亦欲誅後與子懼隱於宮中三日亮赦而出自母諫死百官鈐口結舌無更言者秋九月亮禦正隆殿宣諸大臣問曰:眾多宰職不能為朕為一路統軍右丞劉萼率爾而對曰:臣願請為之亮喜即拜為果勝軍萬戶都統越日拜特進張彥忠為步軍都統以孟州防禦使王彥章副之將兵十萬道出陝右擊劍外拜工部尚書蘇保衡為水軍都充昭武在將軍完顏鄭家(改作鎮嘉)副之將兵工萬輜重隨焉自海州飛棹而下擬錢塘江而出期以三旬迎亮於大江之南是月起天下簽軍分路請甲而人征焉西則河中說兆南則大名相州東則濟南東平三軍請甲之次同日反回者一十二萬步軍都統張彥忠止將兵三萬出陝右水軍都統蘇保衡止將兵二萬出海道右丞劉萼止將萬能人出漢上餘則並會於黃河之南亮領焉冬十月王友起於大名耿京起於濟南陳俊起於太行乘時崦嘯聚者處處有之亮首知大名之亂拊髀而歎曰:朕兵未行輒撓其後雖匹夫匹婦不可留即遣都統斜也。(改作舍音)將兵萬人攻大名多與少盡洗之大名之眾聞風而自潰焉斜也。(改作舍音)殺居民三。

十萬口滅族者一千七百餘家是通為大都為先鋒將兵十餘萬親征淮上是日亮衣橘紅袍衷以金甲從新宋門而出亮後徒單(改作圖克坦)氏及太子光英拜送亮為之掩泣者久之徐自語曰:天使之不自由矣。中旬度淮過項羽廟下馬入謁嗬責久之末旬兵臨於江上是日因遼陽府簽軍萬人叛歸(策立)葛王裒於東京改元大定是時中原之民知裒雖立尚在沙漠度亮雖存駐軍淮上中原無主皇皇如也。其閑豪傑輩不待本朝之命改虜(改作金)正朔為本朝正朔至亮死於淮甸裒徙於燕山方撫定焉是月虜(改作金)相張浩知裒撫定黃河迤北之地使人筆錄裒赦具以報虜(改作亮)亮得之於路以鞭擊而歎曰:是子福過我也。朕平昔有意俟江南平定之後取武成一戎衣而有天下大定朕欲改之此子為我先矣。徐令人取一冊亮果預書久之敕南京樞密院遣先鋒郭安國男端孫(改作納丹珠)將兵數千自黃河以北州縣無少長而盡洗之比至相州聞亮死方止至十一月亮以內亂所擾知軍意之二三戰船之不至在江之不可渡或有雞肋之意然未形於牙齒閑。又恐貽笑萬世遂築渡江台於江之南然後作不軍計是日宣威勝軍萬戶耶律勸農語曰:爾所將軍兵俟來日朕欲自較其部族擎人其數當從軍法耶律自度所統軍已不及半懼亮之必誅與子寢殿宿直將軍母裏哥謀母裏哥以計弑亮上下皆從之明日乘亮未起軍突於帳前集箭射之亮疑本朝掩客當鶻(改作穆昆)殺射亮仆地眾執而縊之都督李通亦為亂軍所殺三軍遂四散而歸。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二百四十二校勘記。

出蜀口欲出荊襄(欲字衍)權申雲:非敢退(脫申雲:二字)虜追騎至早角林(騎誤作馳)既是虜主今日過江(脫今日二字)虞侯與說(一作虞侯曰:)你們道我走去甚處(脫我字)左右分立(脫分字)必爭與死(與誤作於)小注(名球誤作名求)修起居注劉元真(真誤作旨)取有唐製(製誤作詒)誅殺守令改虜正朔(脫誅殺守令四字)使人筆錄裒赦文(脫文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