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百九十四

炎興下帙九十四。

起紹興九年三月四日甲申,盡四月。

四日甲申王倫交割京師。

三月甲申兀術(改作烏珠)出就城王倫交割京師是日京城官吏百姓送兀術(改作烏珠)至北郊兀術(改作烏珠)坐於壇上勸酒為別應交割州軍官物十分留二分外八分般過河北送納。

馬擴為荊湖南路馬步軍副總管。

馬擴為沿海製置副使時朝廷講和大臣忌言兵事馬知其弗合逡巡求退乞為湖南馬步軍事總管從之會武岡洞首楊三天叛勢搖荊湖安撫使謝祖信謀於馬馬薦張環祖信奏球守武岡而擒三天破其巢穴。

郭仲荀為京城副留守以張俊兵一幹赴東京。

製曰:(舊校雲:是製劉一止撰)諸侯朝於方嶽未忘巡狩之勤王略及於舊都實重居留之任肆頒明命庸示眷懷具官郭仲荀賦性通明受材英特兼子房之智勇慕卻穀之詩書夷險屢更忠勤不替執幹戈而衛(社稷)援桴鼓以忘(身家)入侍殿岩載肅貔貅之眾出分帥閫每寬疆場之憂建大將之節旄加三公之位號功高不伐寵至益謙朕永念神州薦更戎壘悵遺民稔禍之久屬殊鄰修好之初故臣流落以焉歸行旅彫零崦未集是用疇谘宿望申錫深恩往司管籥之嚴仍總兵符之重惟爾拊摩疲瘵勞來攻亡慰父老之謳吟消田裏之愁歎俾知朕旨有。若親臨則予汝嘉嗣有裒寵。

四月呂頤浩薨。

董華為公行狀曰:公諱頤浩字元直滄州樂陵人登紹聖元年進士第累除河北轉運副使宣和四年朝廷乘契丹之衰弱舉諸路之兵欲圖燕薊命童貫為宣撫使以蔡攸副之時大將劉延慶統兵僅十萬自涿州取燕山府契丹之兵大集與王師相拒於良鄉縣殺傷亦略相當正未有所處會金人於十二月自居庸關引兵至燕山府契丹之眾聞風奔潰金人遂有燕山府及檀順景薊等州童貫蔡攸遣使往燕山府見金國主阿骨打(改作阿固達)重許歲幣求此四州之地使者一平房輩往來商議金人知貫攸意要燕薊以報天子需索益廣倍於歲賜契丹之數議既定金國兵遂回貫攸引兵五萬前去撫定燕薊貫攸到燕山。

旬日即班師相繼詹度王安中知燕山府為本路安撫使是時郭藥師所統兵二萬號曰:常勝軍。又契丹刺麵軍萬餘人號食糧軍費用錢糧不可勝計朝廷命公為轉運使公倏奏燕山一路費用如此雖窮天下之力竭天下之財必無以善其後願詔三省樞密院博議久長之策徽宗震怒阻壞邊事先次落職降官仍舊為轉運使兼經製燕山府河北京東路財用公在燕山僅二年備曆艱險每恐不能逃禍是時金人漸生釁端變詐反覆邀求不已徽宗感悟憶公前日之言遂複官職進徽猷閣直學士宣和六年丁太夫人憂公扶喪至濟南府營葬未及掩擴有旨起複催促還任不許辭免公再至燕山府。又僅一年金人初舉兵季闕(改作圍汴)既與本朝講好班師乃得還建炎元年五月今上即位於南京六月召公赴行在就道差知揚州是年十月聖駕幸維揚公前期繕治行宮分處三省樞密院百司及衛兵營舍擾不及民而事辦十一月召對公奏雲:臣竊以金人襲百戰之兵一年之內兩犯京闕(改作圍汴都)天祐陛下躬有神器臣竊觀天下之勢以撥亂為急撥亂必銜任賢退不肖以清其時用能去不能以審其材申信號令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激其氣恭儉節用以豐其財徭役以時以阜其民俟其倉廩產財用足人安時和則有必取之勢無不成之功陛下睿算遠圖布昭聖武伏願任賢使能信賞必罰理財節用積粟訓兵裁抑恩幸無令撓朝廷之權搜選人材使之任將帥之責大開諫路而擇其善意善總覽群策而從所長則何為不成何戰不勝哉!上覽奏劄稱旨。又旬日再對時劄雲:淮南兩路北距海南阻江土地膏腴形勢雄勝陛下鑒輿順動以尉天人之心必得春宜矣。臣嚐謂強可以使之弱弱可以致之強昔漢高祖與項氏相持百戰百敗然垓下之役一戰遂成帝業越王兵敗棲於會稽卑辭厚禮養兵蓄銳有待而發一戰遂收霸功然則陛下駐蹕淮甸,豈非天意怕以資陛下興王業乎!伏願聚精會神臥薪嚐膽期於除禍亂致太平實無疆之休也。改吏部尚書公被旨令密具邊防事宜公具奏雲:伏惟陛下即位以來仁民愛物之心孚於四海經憂勤恭儉之德格於皇天是宜邊境安甯萬邦蒙福然而乘兵政敗壞之後敵人以百戰之師投隙而南所向無前適於斯時實勞指畫《傳》曰:天下多事聖哲馳騖而不足茲誠我事之際而聖哲馳騖之時仰蒙下。

詢備禦之策臣儒學進身然嚐任西北緣邊去處夷狄(刪此二字)情偽與夫戰陣之略粗聞一二犬馬之齒今已六十筋力不能勝甲胄衰邁不能從軍旅顧有愚見不敢緘默輒陳今日備禦十策一曰:收民心二曰:定廟算三曰:料彼已四曰:選將帥五曰:明斥堠六曰:訓強弩七曰:分器甲八曰:備水戰九曰:控浮橋十曰:審形勢條分而詳布之深切當時之務明年二月金人以輕騎逼揚州車駕倉卒南渡公與禮部侍郎張浚聯馬奔及行在僅得渡江扈從至秀州除簽書樞密院事江浙製置使公複召募兵四五千人就鎮江之北枕江下寨與金人相持近一月金人北去苗傅劉正彥狂謀不軌公倡議約諸大將劉光世破之朝於行在即除尚書右仆射扈從鑾輿移蹕建康府尋遷左仆射公與張浚密謀誅範瓊一軍帖然無事是時天下盜賊群起公謂金人方去李成靳賽等分據淮甸京城隔絕山東河北諸處命令不通其他寇盜不可勝計公以為前此賞罰失當將士解體。若非信賞必罰無以大收將士之心乃奏乞置三省樞密院賞功司應自軍興以來諸路立功將校借補等人並許繳元立功手照自陳朝廷看誠意隨宜借補官資,於是四方將士莫不悅服為用自是士氣稍振公措畫招收諸路潰軍盜賊殆將肅清矣。十月金人渡江王師弗能捍禦繼渡浙江逼行在公憂憤不知所為乃力獻航海為避狄(改作敵)之計聖上浩然開納時廷臣所論皆不合惟聖意確角不移車駕自明州登海舟精銳之兵萬餘人扈駕行在台州港迤邐趨溫州駐蹕。又月餘是時金人已回鎮江韓世忠以舟師挖江路金人不得濟公力請車駕回幸浙西宜下親征之詔以為先聲亟以銳兵策應世忠夾擊之此一奇也。時車駕已駐蹕於越州會中丞趙鼎上章底公公遂罷相後召赴行在拜左仆射公每奏陳金人侵犯(改作攻陷)不已今。又大窺川陝皆燕人及中原叛逆協謀所致古者兵交使在其閑為我之計更宜遣使講和以紓國難前此所遣宇文虛中王倫等數輩雖拘留不還勢當再遣使人以驕其誌蒙上開納遣潘致堯高公繪使金國嗣後潘致堯等得歸金通好蓋自茲始其後使命相繼和好遂成卒迎太母鑒輿暨徽宗梓宮以還。又言駐蹕之地最為今日之急務伏願陛下發中興之誠心行中興之產事今當先定駐蹕之地要使號令易通於川陝將兵順流而可下漕運不至。

於艱險然後速發大兵一軍往江西湖南以平群寇一軍往池州至建康府處置已就招安尚懷反側之人於明年二三月閑使民得務耕桑則大江已南在我之根本立矣。然後乘今年大暑之際遣精銳這兵與劉光世渡淮掎角而北去由淮陽軍沂州入密州以搖青鄆命張俊躬親統兵由河中府入絳州以撼河東乘諸路民心懷我宋未泯之心知王師有收複中原之意則中興之業可覬也。。若不速為之逡巡過春夏則金人他日再來不惟大江之南我之根本不可立而日後之患不可勝言矣。臣嚐聞自古有為君將以取天下者弗躬弗親則不能戡禍亂定海內伏望聖慈考漢高祖以馬上治之之跡法唐太宗櫛風沐雨之事速圖之不可緩也。臣竊見三四年來金人才退士大夫及言事官獻言之人輒有怠心便以謂太平廓然無事矣。凡朝廷之謀更唱迭和甲可乙否致機會可乘之便往往沮抑不得遂行臣以謂異日誤一古國家者必斯人之徒也。今天下之勢可謂危矣。既失中原止存江浙閩廣數路而已其閑亦多曾經殘破浙西郡縣往往已遭焚刦浙東一路在今形勢漕運皆非所便。若不移蹕於上流州軍保全此數路及漸近川陝使國家命令易通於四方則民耕失業號令阻絕俄頃之閑已至秋冬金人複來雖欲追悔無及矣。公。又奏臣任官以來在西北極邊二十餘年備見虜人(改作金國)之俗於逐年四月初驅官私馬永草牧放號曰:入澱(美水草之地)入演之後禁人乘騎八月末方令出演飼以麥豆以備戰鬥。又夏月弓力不強射不能及遠故虜人(此二字改作彼)未嚐於夏月用兵然自漢至唐士大夫未有深曉此理者惟杜牧有言曰:漢伐匈奴嚐以秋冬當虜(改作邊)人勁弓折膠湩馬免乳之際與之較勝負故敗多勝少今。若以仲夏月發兵出其意外一舉無遺類(刪此字)矣。臣竊觀陛下總攬歲久英武日躋則舉兵北向以圖中原此其時也。賈誼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舍此機會而不乘後欲追悔何可及耶今有兵十六七萬兵費用不貲朝廷竭力經營錢糧常。若不辦曠日持久必取於民民怨眾離乃自困之道禍亂之所起可不畏哉!今日戰兵其精銳者皆中原之人數年之後必消寢少異時雖欲舉事勢必不能可為深惜者也。臣年踰六十累歲疾病每恐溘先朝露此誌遂不得伸輒敢冒昧陳述乞賜聰察。又奏曰:近日探報金人與劉豫舉大兵以。

窺川陝。若於來年三月閑舉兵北向必可牽製川隘之意萬一川陝參差而王師既逐劉豫川陝閑聞之必震恐因遣韓世忠就近由西京入關此亦一奇也。上開納此策嘉歎不已以公都督諸軍事總師北向公師次鎮江因台章上疏遂罷相是歲冬虜(改作金)騎再犯(改作攻)淮甸緣事關利害因以邊防機事具奏上親筆裒美令陳利害公即條具所見析為十諭上之其一論用兵之策其二論彼此形勢其三論舉兵之時其四論分道進兵其五論運糧供軍其六論大兵進發其七論經理淮甸其八論機會不可失其九論舟楫之利其十論並謀獨斷上嘉其議而行之薨諡忠穆。

林泉野記曰:頤浩字元直齊州人登元祐九年第宣和末進徽猷閣待製河北都轉運使在燕山郭藥師執以犯鬥靖康初奉祠居維揚建炎初加微猷閣學士淮東路安撫使知揚州權戶部侍郎次年張遇犯真州節製諸將往拒之至揚子橋遇降遷戶部尚書上南渡頤浩同簽書樞密院江淮兩浙經製使軍於江甯府會苗傅劉正彥擅廢立頤浩聞之慟哭約劉光世張俊韓世忠馬彥輔等合兵五萬勤王敗正彥於臨平傅與正彥遁去上複辟拜尚書右仆射禦營使命將出師追討傅正彥皆伏誅頤浩為相不務體貌惟持賞罰先公道治財主吏卹疲民親作書幣以招群盜撥諸軍入衛軍容稍振是秋轉左仆射依前禦營使聞粘罕入寇(改作尼堪南下)乃請隆重祐往洪州上幸明越以避其鋒虜(改作金)既逼。又勸幸海道班直衛士謀殺頤浩賴統製官辛永宗收殺其黨遂從駕航海至章安鎮次年由溫台聞虜(改作金)眾退上還越以禦史中丞趙鼎章罷為觀文殿學士提舉崇福宮俄除建康路安撫大使兼知池州張遇王渙顏孝恭巨師古王燮楊惟忠等六軍皆授節製與李成將馬進戰於江州為進所敗紹興元年範宗尹罷乃召還而秦檜先已除右仆射。又富直柔韓璜辛道宗永宗皆懷忌常共底訾上悟其譖拜頤浩少保尚書左仆射辭免少保改特進逐直柔韓璜道宗頤浩請移蹕臨安命李光王燮往太平州執韓世清戮之未幾出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總管巨師古崔增趙延壽等全以往潤州丹徒前軍反劉光世遣將討滅頤浩回薦朱勝非孟庾綦崇禮黃叔敖姚舜明皆得進秦檜嚐欲傾頤浩上覺罷檜三年辛炳常同言頤浩不恭不忠十。

罪以觀文殿大學士罷提舉洞霄宮居台州五年冬起知潭州兼湖南安撫製置大使七年進少保知臨安府兼浙西安撫製罪大使時行在平江張浚請移幸建康頤浩乃請赴行在謀止建康之行浚沮格不得見從至建康乃獲對場上撫諭遣詣臨安八年春上欲返臨安加少傅鎮南定江軍節度使知建康府兼江南安撫製置大使行宮留守力辭罷為醴泉使及虜(改作金)還河南召頤浩赴闕秦檜以宿憾除為西京留守置之危地頤浩感憤成疾力丐閑複歸台州薨年六十九贈太師。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一百九十四校勘記。

隨宜推廣恩借補官資(脫推恩二字)金國通好(脫國字)則民失耕業(誤作民耕失業)必可牽製川陝之寇(寇誤作意)兵費用不貲(兵字衍)六軍皆受節製(受誤作授)至潤州丹徒前軍反(脫至字)乃獲對場(場應作焉)鎮南定江軍節度使(鎮南一作鎮安)罷為醴泉觀使(脫醴字)贈太師(一作太保)。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