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 作者:魏收年代:北齊728   

《魏書》列傳 列傳·卷八十五

島夷桓玄海夷馮跋島夷劉裕
島夷桓玄,字敬道,本是譙國龍亢的楚人。是偽晉大司馬桓溫之子,桓溫很喜愛他,臨終時囑令他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桓玄七歲的時候,襲承父爵被封為南郡公。登國五年(390),任司馬昌明的太子洗馬。桓玄誌氣無與倫比,總是要以雄豪來稱許自己。朝臣議論因為桓溫有侵犯帝位的舊跡,所以壓製桓玄兄弟,把他貶謫為義興太守,因此他不得誌。不多時就去職。

島夷桓玄,字敬道,本譙國龍亢楚也。僭晉大司馬溫之子,溫愛之,臨終命以為後。年七歲,襲封南郡公。登國五年,為司馬昌明太子洗馬。玄誌氣不倫,欲以雄豪自許。朝議以溫有陵虐之跡,故抑玄兄弟,出為義興太守,不得誌。少時去職。
皇始初年(396),司馬德宗即位,他的會稽王司馬道子擅權,信任尚書仆射王國寶,為當時人所憎惡。桓玄遊說荊州刺史殷仲堪,要他推舉司馬德宗的兗州刺史王恭為盟主,共同討伐王國寶,殷仲堪聽從他的意見。恰好王恭派遣的使者也來了,兩下在中途相逢,便相約一同舉事,並且進表起兵。不久就平定了王國寶等。天興初年(398),司馬德宗授任桓玄為使持節、督交、廣二州諸軍事、建威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

皇始初,司馬德宗立,其會稽王道子擅權,信任尚書仆射王國寶,為時所疾。玄說荊州刺史殷仲堪,令推德宗兗州刺史王恭為盟主,以討國寶,仲堪從之。會恭使亦上,相逢於中路,約同大舉,並抗表起兵。尋平王國寶等。天興初,德宗以玄為使持節、督交廣二州諸軍事、建威將軍、一越中郎將、廣州刺史。
後來王恭又與司馬德宗的豫州刺史庾楷共同起兵,討伐其江州刺史王愉及司馬尚之兄弟。桓玄和龍驤將軍楊..期、荊州刺史殷仲堪等率軍響應王恭。桓玄等人進軍到了石頭。當時司馬德宗的征虜將軍司馬元顯一軍仍據守在石頭,陳列戰船攔斷淮水口。司馬道子出兵,準備屯守中堂,忽然有馬被驚,軍中騷亂,人馬掉進江中的非常多,過了許久才安定下來。桓玄等人不知道建業城已十分危弱,而且王恭不久兵敗,桓玄甚為惶恐,就回軍到了蔡洲。王恭的司馬劉牢之率北府軍前來駐紮在新亭。於是司馬德宗以桓..為荊州刺史,殷仲堪為廣州刺史,桓玄為江州刺史,楊..期為雍州刺史,刺史郗恢為尚書。殷仲堪回軍返還南邊,就派人宣示桓玄等各軍說:“如果不各自散開退回,大軍到了江陵,大家都會遭到殺戮。”殷仲堪的偏將劉係原先領兵二千人隸屬於楊..期,這時就率領部隊退回,桓玄等人大為驚懼,狼狽而走。庾楷也拋棄部下逃奔到南軍。桓玄就駕輕舟追趕殷仲堪,到尋陽才趕上,大家共推桓玄為盟主,鎮守夏口。司馬德宗加授桓玄都督荊州四郡,任命桓玄的哥哥西昌公桓偉為輔國將軍、南蠻校尉。司馬德宗寵信桓玄兄弟,想要借他們來削減荊、雍各州的勢力。

後王恭複與德宗豫州刺史庾楷共起兵,以討其江州刺史王愉、司馬尚之兄弟。玄及龍驤將軍揚佺期、荊州刺史殷仲堪等率軍應恭。玄等造於石頭。於時德宗征虜將軍司馬元顯一軍仍守石頭,列舟艦斷淮口。道子出軍,將屯中堂,忽有馬驚,軍中擾亂,人馬赴江者甚眾,良久乃定。玄等不知建業危弱,且王恭尋敗,玄甚惶懼,乃回軍於蔡洲,王恭司馬劉軍之率北府軍來次新亭,於是德宗以桓修為荊州,仲堪為廣州,玄為江州,佺期為雍州,刺史郗恢為尚書。仲堪回師南旋,乃使人徇於玄等軍曰:“若不各散歸,大軍至江陵,當悉戮餘口。”仲堪偏將劉係先領兵二千隸於佺期,輒率眾而歸,玄等大懼,乃狼狽而走。庾楷亦棄眾奔於南軍。玄並趣輕舟追仲堪,至尋陽,而推率為盟主,鎮於夏口。德宗加玄都督荊州四郡,以玄兄西昌公偉為輔國將軍、南蠻校尉。寵玄兄弟,欲以侵削荊雍。
起先荊州遭遇大水,殷仲堪的倉庫空竭,桓玄就乘他內部空虛而向他進攻,先派兵襲擊巴陵。梁州刺史郭銓正要到他的鎮所,半路遇到桓玄,桓玄就派他為前驅。桓玄在夏口發兵,傳書與殷仲堪說:“現在我正要入沔,討除楊..期,屯兵在長江口。如果你對我沒有二心,就可殺掉楊廣,如若不這樣做,我就要率軍進入長江。”另外又給桓偉寫了書信,要他到期作為內應,桓偉感到惶恐,就把書信拿給殷仲堪看,殷仲堪對他進行一番撫慰,把他送回,到了夜晚就將桓偉扣押起來。殷仲堪派龍驤將軍殷邁、振威將軍劉山民等人領兵七千人到了西江口。桓玄聽說殷邁到來,就同他的親信苻永道一起帶領其帳下部眾進行攻擊,殷邁等人敗走。桓玄屯軍巴陵,收集這裏的兵眾和糧食,又在夏口打敗楊廣。殷仲堪既然失去了巴陵的積蓄,加之各部將都被打敗,江陵恐懼震驚,城內大鬧饑荒,軍民都以胡麻充饑。當初,殷仲堪收到桓玄的書信時,急忙召楊..期來,楊..期回話說:“江陵沒有糧食,用什麼來抵禦敵軍?你可以到我這裏來,共同據守襄陽。”殷仲堪認為自己的軍隊還很完整,沒有理由要棄城逃走,又非常擔心楊..期不肯來,就欺騙他說:“近來收集糧食,已經有了儲存,可以供數萬人吃一百天。”楊..期相信了他,就率領步騎兵八千人來到江陵,到達之後,殷仲堪隻有飯給他的軍隊吃。楊..期大怒說:“如今就要失敗了!”他不肯與殷仲堪相見,派人在艦船上用箭射桓玄軍,桓玄部眾也用箭回射,楊..期就退兵回去。桓玄於是率軍渡江到了馬頭,命令各部軍隊一齊進攻,大敗殷仲堪並把他殺死,又殺了楊廣、楊..期、殷道護和殷仲堪的參軍羅企生等人。

先是荊州大水,仲堪倉廩空竭,玄乘其虛而伐之,先遣軍襲巴陵。梁州刺史郭銓當之鎮,路逢玄,玄遣銓為前驅。玄發夏口,與仲堪書雲:“今當入沔,討除佺期,頓兵江口。若相與無貳,可殺楊廣,若其不爾,便當率軍入江。”別與桓偉書,今克期為內應,偉惶遽,以書示仲堪,仲堪慰喻遣歸,夜乃執之。仲堪遣龍驤將軍殷邁、振威將軍劉山民等統眾七千至西江口。玄聞邁至,複與其當苻永道領帳下擊之,邁等敗走。玄頓巴陵,收其兵而館其穀,複破楊廣於夏口。仲堪既失巴陵之積,又諸將皆敗,江陵駭震,城內大饑,皆以胡麻為廩。初,仲堪之得玄書也,急召佺期,佺期曰:“江陵無食,何以待敵?可來見就,共守襄陽。”仲堪猶以全軍,無緣棄城迸走,甚憂佺期弗來,乃紿之曰:“比來收集,已有儲矣,可有數萬人百日糧。”佺期信之,乃率步騎八千,既至,仲堪惟以飯餉其軍。佺期大怒曰:“今茲敗矣!”不過見仲堪,使人於艦上橫射玄,玄軍亦射之,佺期乃退。玄乃渡軍於馬頭,命其諸軍進,破殺仲堪,殺楊廣、佺期、殷道護及仲堪參軍羅企生等。
司馬德宗任命桓玄為持節、都督荊司雍秦梁益寧江八州及揚豫八郡諸軍事、後將軍、荊江二州刺史。桓玄大論功賞,以長史卞範之兼任南郡相,對他委以心腹重任。竟然截斷長江上遊交通,阻絕商旅往來。司馬德宗下詔說道:“小人桓玄,已故大司馬不善的子息,年輕時心性狡惡,年長後不思悔改,與王恭互相勾結謀劃,擁兵侮慢朝廷,多方集合兵馬,意在問鼎,窺視皇位。幸賴祖宗威靈,宰相神略,忠義奮發,罪人得以受誅。桓玄等猖狂失卻主意,回舟作鳥獸散。本應當乘此機會,殲除奸邪之源,但當時朝中議論各異,朝廷謀略遲疑不決,致使朝廷法令受到阻撓,桓玄得到非分的寵信任用。本希望桓玄會洗心革麵,對他小的過錯加以懲誡以接受教訓,但他卻野心不改,對朝廷悖慢日益嚴重,竟然割據江、湘,擅威於荊、郢,偽托朝命假借名義,手握生殺予奪之權。又對侍中王謐大放厥詞,妄圖放縱凶險之心,侵犯並攻取京都。無視君主的野心,已見之於他的書信;不甘為臣的行跡,每日每月更加顯露。是可忍,孰不可忍?應當明示九伐之法對他予以製裁,以使中原西部得以安寧。尚書令、後將軍司馬元顯可任征討大都督、督十八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於是,以劉牢之為前鋒,任征西將軍,暫兼江州刺史;又令司馬尚之進軍沔水。

德宗以玄為持節、都督荊司雍秦梁益寧江八州及揚豫並八郡諸軍事、後將軍、荊江二州刺史。玄大論功賞,以長史卞範之領南郡相,委以心膂之任。乃斷上流,禁商旅。德二州刺史。玄大論功賞,以長史卞範之領南郡相,委以心膂之任。乃斷上流,禁商旅。德宗下書曰:“豎子桓玄,故大司馬不腆之息,少懷狡惡,長而不悛,遂與王恭協同奸謀,阻兵內侮,三方雲集誌在問鼎,窺擬神器。賴祖宗威靈。宰傅神略,忠義奮發,罪人斯殞。玄等猖狂失圖,回舟鳥逝。便宜乘會,殲除奸源,於是同異之論,用惑廟策,遂使王憲廢撓,寵授非所。猶冀玄當洗濯胸腑,小懲大誡,而狼心弗革,悖慢愈甚,割據江湘,擅威荊郢,矯命稱製,與奪在手。又對侍中王謐放肆醜言,欲縱凶毒,陵陷上京。無君之心,形於音翰;不臣之跡,日月彌著。是可忍也,孰不可懷!宜明九伐,以寧西夏。尚書令、後將軍元顯可為征討大都督、督十八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以劉牢之為前鋒,行征西將軍,權領江州;命司馬尚之入沔水。
桓玄聽說司馬元顯將要領兵前來征討,非常驚駭恐懼,想要保住江陵。長史卞範之勸說桓玄領兵東下,桓玄十分猶豫,卞範之苦苦相勸,桓玄才決定留下桓偉據守江陵,自己率軍東下。到了夏口,桓玄就建牙旗傳檄說:“案揚州刺史司馬元顯:其凶暴之性,自幼以來愈加滋長;違犯禮法毀壞教化,輕而易舉早有準備。居喪時無一日有哀痛之惑,把喪服當作夜行的服裝,在應深切憂傷之時卻弦歌飲酒,在報答父恩之日卻窮極色欲,把王國寶的妓妾劫掠一空,這隻是他一切惡行的開始,就足以驚駭人們視聽了。

玄聞元顯處分,甚駭懼,欲保江陵。長史卞範之說玄東下,玄甚狐疑,範之苦勸,玄乃留桓偉守江陵,率軍東下。至夏口,乃建牙傳檄曰:
“相王道子有病,元顯毫無恐懼之情,趁機假稱皇帝之命,篡奪揚州刺史的大權,於是就有父子同就官職,比肩連銜奏事。他在把持朝廷大權之後,多有險惡暴虐的行為,惟恐相王得知,就杜絕其一切視聽。惡聲無處不聞,佞譽與日俱至。國家萬機之重,委付給這等孽障,致使國典朝政,日趨紛紜混亂。又以婉辭向皇帝要求任尚書令,致使朝廷隨意授任錄尚書事之職,錄公之位,並不是可以隨意送人的。他苟且自得尊貴之位,就悖離朝廷禮法。又在妖賊侵侮肆虐,兵敗民亡之後,自己身為都督,親任刺史,在應當降伏妖賊之時,反而對其加以崇敬進用。於弱冠之年如此妄為,古今無人與之相比。宰相本應懲處邪惡,他卻擅自為自己解脫,推脫罪責,歸罪於人,自古以來僭越悖逆之人沒有像他這樣嚴重的。

案揚州刺史元顯:凶暴之性,自幼加長;犯禮毀教,發蒙如備。居喪無一日之哀,衰絰為宵征之服,弦觴於殷憂之時,窮色於罔極之日,劫略王國寶妓妾一朝空房,比基惡之始,駭愕視聽者矣。
“元顯娶妾超越禮製,幾乎同婚姻的六禮相同,竟然叫尚書仆射為媒人,長史為迎客,受其寵幸的貪殘之徒,前往慶賀如同對皇後一樣,所謂目無君主的野心,隨時隨事都顯露出來。八日觀看佛事,搶掠良家女子,到民家住宿,恣意侮辱人家妻妾。從慶封至今,方才見易室之飲;自晉靈公以來,忽然有肢解之刑。憑個人喜怒輕易殺戮,隨意把人宰割肢解,治政殘暴,一瞬間就問斬。又把四歲的孽子,封為東海王。吳興郡遭妖賊殘暴之後,恃勢專橫又達到這種地步。妖賊之興,實在是由此人引起的。居喪之時極盡美味,是孫泰供給他的膳食;夜間想要出外遊玩,也是孫泰接待他的車馬。孫泰倚仗他的權勢,得以作威作福,雖然最終受到誅戮,百姓已經深受其荼毒。加之他大量征發人丁,許多人被他非法征集,驅趕遷徙到京師,死亡和叛離後所剩無幾。將年號改為元興,用來作為自己的吉祥之兆,比當年王莽接受祥瑞的符命有過之而無不及。閉塞到了極點必然轉向通達順利,他的禍害充盈天地之間,對君不義對親不昵,勢必崩潰喪亡,自取滅亡,就在於這個時機。三軍將士文武官員,一齊憤發踴躍上路出征。”

相王有疾,情無悚懼,幸災擅命,揚州篡授,遂乃父子同錄,比肩連案。既專權重,雙行險暴,恐相王知之,杜絕視聽。惡聲無聞,佞譽日至。萬機之重,委之廝孽,國典朝政,紛紜淆亂。又諷旨尚書,使普敬錄公。錄公之位,非盡敬之所。苟自尊貴,遂悖朝禮。又妖賊陵縱,破軍殄民之後,己為都督,親則刺史,於宜降之日,輒加崇進。弱冠之年,古今莫比。宰相懲惡。,己獨解錄,推禍委罰,歸之有在,自古僭逆未有若斯之甚者。
桓玄也失去荊楚的人心,而且興師不順名分,他的兵力雖然強大,卻擔心將士不會替他賣命,常常有回兵的想法。軍隊過了尋陽,卻不見東麵司馬元顯的人馬,桓玄的主意才堅定。於是就擊鼓行軍向前進發,徑直到達姑熟,又攻克曆陽。劉牢之派兒子劉敬宣到桓玄那裏請求投降,桓玄大喜過望,給劉敬宣設置酒宴以示歡迎。桓玄進至新亭,司馬元顯丟棄戰船,退入國子堂,在宣陽門前列陣以待。司馬元顯想要挾持司馬德宗出戰,但軍隊中自相驚擾,說是桓玄已經到了南桁,隻得退兵回到宮中。到了中堂,元顯軍一時間崩潰逃散。司馬元顯逃往東府,隻剩張法順一人跟隨他。桓玄於是受任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領徐州刺史,持節、荊江二州刺史,公的爵位仍照舊;賜予黃鉞、羽葆、鼓吹、班劍二十人等儀仗;置左右長史,設從事中郎四人;準帶甲仗二百人入殿。於是將司馬道子逮捕交付廷尉,黜為庶人,遷徙到安城郡;誅殺司馬元顯和他的兒子,以及豫州刺史司馬尚之、吏部郎袁遵、張法順等人。又在豫章消滅了庾楷。把司馬尚之的弟弟丹陽尹司馬恢之、輔國將軍司馬允之,以及王國寶、王緒的幾個兒子都貶徙到交州和廣州。任命劉牢之為會稽內史,打算解除他的兵權。當初,劉敬宣已經投降,隨桓玄進入東府,到這時要求回去。桓玄希望劉牢之受命於自己,就送他回去了。劉敬宣回來以後,劉牢之知道自己將不會幸免於禍,就想要襲擊桓玄,但部下全都逃離四散,隻得從班瀆往北逃走,在新洲自縊身亡。他的首級被送到建業。劉敬宣逃到長江之北。

取妾之僭,殆同六禮,乃使尚書仆射為媒人,長史為迎賓,嬖媵饕餮,賀同長秋,所謂無君之心,觸事而發。八日觀佛,略人子女,至人家宿,唐突歸妾。慶封迄今,甫見易室之飲;晉靈以來,忽有支解之刑。喜怒輕戮,人士割裂,治城之暴,一睡而斬。又以四歲孽子,興東海之封。吳興殘暴之後,橫複若斯之調。妖賊之興,實由此豎。居喪極味,孫泰供其膳;在夜思遊,亦孫泰延其駕。泰承其勢,得行威福,雖加誅戮,所染既多。加之以苦發樂屬,枉濫者眾,驅逐徙撥,死叛殆盡。改號元興,以為己瑞,莽之符命,於斯尤著。否極必亨,天盈其毒,不義不昵,勢必崩喪,取亂侮亡,實在斯會。三軍文武,憤踴即路。
桓玄稟告司馬德宗,實行大赦,把年號改為大亨。桓玄讓出了丞相、荊江徐三州刺史及錄尚書事的職位。朝廷改授他為太尉、都督中外、揚州牧、領平西將軍、豫州刺史等職;賜給深綠色綬帶,加袞冕之服,享受佩劍穿履朝見皇帝的待遇,入朝時不需快步行走,讚拜時不需自報姓名,增加班劍六十人,準帶甲仗二百人隨之入殿。桓玄於是鎮守姑熟。不久就大興土木建造府第,出外遊獵沒有限度,處理政務朝令夕改,驕奢縱欲,聚集朋黨,敗壞朝廷內外法製。一切朝政都要向他征詢,小事則決斷於左仆射桓謙和丹陽尹卞範之。桓玄加重征收三吳富室的賦稅,用來賑濟饑民,但還是無濟於事。東部各郡由於連年兵戰遭到掠奪,以致大鬧饑荒,百姓死亡眾多。三吳地區民戶減少了一半,會稽則隻剩十分之三四,臨海、永嘉的人口幾乎全都死亡或逃散。原先的富室人家都穿著輕軟的絲綢,佩帶著金玉飾物,關上門戶相守而死。

玄亦失荊楚人情,而師出不順,其兵雖強,慮弗為用,恆有回師之計。既過尋陽,不見東軍,玄意乃定。於是遂鼓行而進,徑至姑熟,又克曆陽。劉牢之遣子敬宣詣玄請降,玄大喜,與敬宣置酒宴集。玄至新亭,元顯棄船,退入國子堂,列陳宣陽門前。元顯欲挾德宗出戰,而軍中相驚,言玄已及南桁,乃回軍赴宮。既至中堂,一時崩散。元顯奔東府,惟張法順一騎隨之。玄乃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承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領徐州刺史,持節、荊江二州、公如故;假黃鉞、羽葆、鼓吹、班劍二十人;置左右長史,從事中郎四人;甲仗二百人入殿。於是收道子付廷尉,免為庶人,徙於安城郡;殺元顯並其子,乃豫州刺史司馬尚之、吏部郎袁遵、張法順等。又滅庾楷於豫章。徙尚之弟丹楊尹恢之、輔國將軍允之,及國寶、王緒諸子於交、廣州。以劉牢之為會稽內史,將欲解其兵也。初,敬宣既降,隨入東府,至是求歸。玄冀牢之受命,乃遣之。敬宣既至,牢之知將不免,欲襲玄,眾皆離散,乃於班瀆北走,縊於新洲。傳首建鄴。敬宣奔於江北。
桓玄自封為豫章郡公,食邑安成七千五百戶;後封為桂陽郡公,食邑二千五百戶;本封南郡公照舊。不久他毒殺了司馬道子。桓玄削奪了司馬德宗享受的供奉待遇,一切都盡量簡單粗陋,使他接近於饑餓受凍的地步。雖沒有弑殺,但君臣的體統已經完全不顧了。桓玄又進位為大將軍,增加前後部羽葆鼓吹等儀仗,奏事時不報姓名。又上奏請求自己統率諸軍,命各邊境地區的蕃兵掃平關、洛,司馬德宗未予準許。桓玄本來沒有資曆和能力,但卻喜歡說大話,既不履行手續,就說是奉詔行事。桓玄沒有別的什麼處置,隻是事先就製作打仗行軍時的服裝玩器,並製作裝書畫用的器具。有人勸他說:“今日的出行,必然是有征無戰,輜重之物自然會準備充足一同運走,不必煩勞又另外去製造。”桓玄說:“書畫服玩等物,應當經常帶在身邊,況且眼下兵凶戰危,倘若有意外,也便於運送。”眾人聽了都笑他。

玄白德宗,大赦,改年為大亨。玄讓丞相、荊江除三州及錄尚書事。乃改授太尉、都督中外、揚州牧、領平西將軍、豫州刺史;綠綟綬,加兗冕之服,劍履之禮,入朝不趨,讚拜不名,增班劍六十人,甲仗二百人入殿。玄乃鎮姑熟。既而大築府第,田遊無度,政令屢改,驕侈肆欲,朋黨翕習,沮亂內外。朝政皆諮焉,小事則決於左仆射桓謙及丹陽尹卞範之。玄大賦三吳富室,以賑饑民,猶不能濟也。東郡既由兵掠,因以饑饉,死者甚眾。三吳戶口減半,會稽則十三四,臨海、永嘉死散殆盡。諸舊富室皆衣羅穀,佩金玉,相守閉門而死。
桓玄所親信倚仗的人,惟有桓偉而已,先前想把他征召回來,作為自己的輔佐。桓偉死了以後,桓玄甚為恐慌不安。起初,桓玄常常因為他父親王業垂成,而自己年富力強,不能振興前輩造就的王業,心裏總是滿懷憤慨。到司馬昌明死後,他就有了誌在四方的心懷,攻下建業城以後,就再也沒有居人之下的心思。及至桓偉死去,他憂懼自己一個人力量單薄,越發想要盡快地成就大業。卞範之之流,既擔心事態有變,又希望從中謀得私利,就一起催促桓玄行事,殷仲文等人甚至已經撰寫整理好各種策書命令。司馬德宗又加授桓玄為相國,總領文武百官,封賜他南郡、南平、宜都、天門、零陵、桂陽、營陽、衡陽、義陽、建平十郡為楚王,備九錫之禮,揚州牧、領平西將軍、豫州刺史等職照舊。派司徒王謐授予他相國的印綬,光祿大夫武陵王司馬遵授予他楚王的璽策。司馬德宗先派百官前去迎請,又說要親自前去敦請。十二月,司馬德宗將皇位禪讓給桓玄,桓玄大赦所部,稱年號為永始元年(403)。起初要改年號為建始,左丞王納之說:“建始,是晉代趙王倫的年號。”於是就改為永始,又和王莽始貴之年類同。

玄自封豫章郡公,食安成七千五百戶;後來封桂陽郡公,邑二千王百戶;本封南郡如故。既而鴆殺道子。玄削奪德宗供奉之具,務盡約陋,殆至饑寒。雖殺逆未至,君臣之體盡矣。進位大將軍,加前後部羽葆鼓吹,奏事不名。又表請自率諸軍,命諸蕃方掃平關洛,德宗不許之。玄本無資力,但好為大言,既不辦行,乃雲奉詔故止。玄既無他處分,先作征行服玩,並製裝書畫之具。或諫曰:“今日之行,必有征無戰,輜重自足相運。不煩複有製造。”玄日:“書畫服玩宜恆在左右,且兵凶戰危,脫有意外,當使輕而易運。”眾鹹笑之。
桓玄進入建業宮中,突然逆風迅疾猛烈,旌旗、服章、儀飾全部被大風吹倒。這一月天氣酷寒,這一天尤其寒冷。桓玄即位後多行苛政而有時施以小惠。他迎奉桓溫的神主送進太廟。桓玄一向出行遊獵沒有節製,到這時就不再外出。他在殿堂上設置金匾、流蘇和絳紗帳,裝飾得頗像運載棺木的車需車和王莽的仙蓋。太廟之祭和郊祀之祭都隻進行兩天而已。還有,桓玄的廟祭不及於祖輩,因為他的曾祖父以上名位不顯著,所以不予排列次序。而且由於王莽曾立九廟,被前人史書所譏諷,他就隻立一廟來加以矯正。他還毀壞晉朝的小廟,用來修造台榭。他庶母的祭祀之位,沒有定所。侮慢祖先忘掉親情,當時的人們都知道他不會長久。這一月,桓玄出遊水南,一陣旋風刮走了他車上的儀蓋。他就想製造一輛大車,使它能容納三十人坐,用二百人推拉。桓玄驕逸荒縱,不顧時事,奏案積壓,全不覽閱;有時過問小事,代替史官親手注記,代替令史自撰文書,隨意變動製度,主管的官員應接不暇。從早到晚外出遊獵,文武官員困乏不堪。直侍的官員,都把馬係在宮禁之內;休假的官吏,都留下來充當建築的差役。朝中之士操勞憔悴,天下百姓財力殆盡,民眾當中盼望動亂的,十戶就有八戶。

玄所親仗,惟桓偉而已,先欲征還,以自副貳。偉既死,玄甚恇懼。初,玄常以其父王業垂成,以己弱年,不昌前構,常懷恨憤。及昌明死,便有四方之計,既克建業,無複居下之心。及偉死,慮一己單危,益欲速成大業。卞範之之徒,既慮事變,懸殊幸其利,鹹共催促,於是殷仲文等並已撰集策命矣。德宗加玄相國,總百揆,封南郡、南平、宜都、天門、零陵、桂陽、營陽、衡陽、義陽、建平十郡為楚王,備九錫之禮,揚州牧、領平西將軍、豫州刺史如故。遣司徒王謐授相國印綬,光祿大夫武陵王司馬遵授楚王璽策。德宗先遣百僚固請,又雲當親幸敦喻。十二月,德宗禪位於玄,大赦所部,稱永始元年。初欲改年為建始,左丞王納之曰:“建始者,晉趙王倫之號也。”於是易為永始,複同王莽始貴之年。
司馬德宗的彭城內史劉裕乘機在京口斬殺了徐州刺史桓..,與沛國的劉毅、東海的何無忌等收集部眾渡過長江。桓玄授任桓謙為征討都督,召集侍從官員留住在宮禁之內。桓玄遷回到上宮,文武百官都步行跟從。又大赦揚、豫、徐、兗、青、冀等六州。派頓丘太守吳甫之、右衛將軍皇甫敷在江乘抗拒北邊的劉裕。劉裕斬了吳甫之,進軍到了羅落橋,又斬了皇甫敷的首級。桓玄表麵上粗疏威猛,骨子裏怯懦恐懼,及至聽說兩將已死,主意已經窮盡,無計可施,天天和巫術道士作詛咒製勝之法。於是他問眾人道:“我難道失敗了嗎?”黃門侍郎曹靖回答說:“神明發怒民眾忿怨,為臣實在憂慮恐懼。”桓玄說:“民眾忿怨尚可理解,神明為何發怒?”曹靖回答說:“遷走了晉朝的宗廟,使其祖宗飄泊沒有定所;大楚朝的廟祭,又不能及於祖先。這就是神明發怒的原因啊。”桓玄說:“你為何早不對我諫勸?”回答說:“朝中諸位君子都認為大楚是堯舜之世,為臣怎麼敢諫勸。”桓玄派桓謙、何澹之屯兵於東陵口,卞範之屯兵於覆舟山之西,兩下合兵共二萬人。又派武衛庾賾之配備精銳的士卒武器,前往援助桓謙等人。桓謙等大敗,桓玄揚言要親往作戰,帶領子侄出南掖門,向西到達石頭城。先已派殷仲文在渡口準備了船隻,於是就一道乘船往南逃走。一連幾天找不到糧食,左右隻得用粗糧做的粥送給他吃,難於吞咽下去。桓玄之子桓升才隻五六歲,抱著桓玄的胸脯撫摸他,桓玄見狀悲不自勝。桓玄挾持司馬德宗從尋陽出發,到達江陵,西中郎將桓石康接納了他們。桓玄在江陵城南搭起帳幕,設置文武百官,以卞範之為尚書仆射,殷仲文為徐州刺史,其餘各官都予以顯要的任用。桓玄對諸侍臣說:“你們都是通過清淨的途徑得以榮升,翼從於我的身邊,京都中那些竊居官位者正應當來軍門謝罪,等到他們看見你們再次進入石頭城,你們就無異於雲霄中的人了。”桓玄因為在失敗逃亡之後,害怕法令不能整肅,就輕易動怒妄殺無辜,越發變得暴虐。殷仲文對他進行諫勸,桓玄大怒道:“漢高祖、魏武帝屢次遭遇失敗,隻是因為他們的部將作戰失利而已。由於上天縱容邪惡,所以我回來以舊楚為都,但群小愚昧無知,妄生是非,正應當用威猛予以追究,不應對他們施以恩惠。”荊、江一帶的郡守,由於桓玄流亡到此,都派使者來進表交結,其中有不安定的言辭,桓玄一概不予接受,就命令所在各郡進表慶賀他遷都之喜。桓玄在逃亡路上自己撰寫《起居注》,敘述他抗拒劉裕的事,自稱他的謀略沒有失誤之處,而是諸將違背節製調度,以至於失敗。他沒有時間去謀劃議論軍事,隻是述說記錄他的經曆而已。

玄入建業宮,逆風迅激,旌旗、服章、儀飾一皆傾偃。是月酷寒,此日尤甚。多行苛政而時施小惠。迎溫神主進於太廟。玄遊行無度,至此不出。殿上施金額流蘇絳帳,頗類轜車、王莽仙蓋。太廟、郊齋皆二日而已。又其廟祭不及於祖,以玄曾祖已上名位不顯,故不列序。且以王莽立九廟,見譏前史,遂以一廟矯之。又毀僭晉小廟,以崇台榭。其庶母蒸嚐,未有定所。慢祖忘親,時人知其不永。是月,玄出遊水南,飄風飛其儀蓋。又欲造大輦,使容三十人坐,以二百人輿之。玄驕逸荒縱,不恤時事,奏案停積,了不省覽;或親細事,手注直官,自用令史,製度亂出,主司奉簽不暇。晨夜遊獵,文武困乏。直侍之官,皆係馬省中;休下之吏,留供土木之役。朝士勞瘁,百姓力盡,民之思亂,十室而八。
劉裕派遣他的冠軍將軍劉毅從建鄴發兵,追擊桓玄。桓玄軍屢次打敗仗。桓玄經常在他的大船旁邊裝配輕便小舟以備不時之需,所以他的將士沒有鬥誌。桓玄竟丟棄部下而逃,其餘軍隊就依次崩潰逃散,他就與司馬德宗一起逃回到江陵。起初,桓玄把司馬德宗的妻兒留在巴陵,殷仲文與桓玄同在一條船上,就勸說桓玄尋找別的船隻收集散軍,於是把司馬德宗之妻送回到建鄴。桓玄進入江陵城,南平太守馮該勸桓玄再戰。桓玄想要出發到漢中,投奔梁州刺史桓希,夜晚安排停當將要出發,城內已經大亂,他的命令已不能執行,隻好帶領其心腹百餘人往城北逃出。走到城門邊,左右就在黑暗中迎麵砍殺桓玄,前後相互廝殺,人馬交錯塞滿了道路。桓玄僅僅得以逃到船上。司馬德宗則進入了南郡府第。桓玄已經下船,還想要往漢中逃走。桓玄的屯騎校尉毛..之誘騙他進入蜀地,他就同桓石康等人溯江而上。船到枚回洲,被益州參軍費恬等人迎麵射擊,箭如雨下。桓玄一中了流矢,他的兒子桓升就把箭拔出來。益州督護馮遷抽刀登上桓玄的艦船,桓玄叫道:“你是何人,敢殺天子!”馮遷說:“我就是要殺掉天子的逆賊。”於是斬下桓玄以及桓石康等人的首級,把桓升斬於江陵街市,將桓玄首級傳送到建業,懸掛在朱雀門示眾。

德宗彭城內史劉裕因是斬徐州刺史桓修環境京口,與沛國劉毅、東海何無忌收眾濟江。玄加桓謙征討都督,召侍官皆入止省中。玄移還上宮,百僚步從。赦揚、豫、徐、兗、青、冀六州。遣頓丘太守吳甫之、右衛將軍皇甫敷北拒劉裕於江乘。裕斬甫之,進至羅落橋,又梟敷首。玄外粗猛,內恇怯,及聞二將已沒,誌慮荒窘,計無所出,日與巫術道士為厭勝之法。乃謂眾曰:“朕其敗乎?”黃門郎曹靖對曰:“神怒民怨,臣實憂懼。”玄曰:“民怨可然,神何為怒?”對曰:“移晉宗廟,飄泊無所;大楚之祭,不及於祖。此其所以怒也。”玄曰:“卿何不諫?”對曰:“輦上諸君子皆以為堯舜之世,臣何敢諫。”玄使桓謙、何澹之屯於東掖門,卞範之屯覆舟山西,眾合二萬。又遣武衛庾賾之配以精卒利器,援助謙等。謙等大敗,玄聲雲赴戰,將子侄出南掖門,西至石頭。先使殷仲文具船於津,遂相與南走。經日不得食,左右進以粗粥,咽不能下。玄子升五六歲,抱率胸而撫之,玄悲不自勝。玄挾德宗發尋陽,至江陵,西中郎將桓石康納之。張幔屋,止城南,署置百官,以卞範之為尚書仆射,殷仲文為徐州,其餘各顯用。玄謂諸侍臣曰:“卿等並升清塗,翼從朕躬,都下竊位者方應謝罪軍門,其見卿等入石頭,無異雲霄中人也。”玄以奔敗之後,懼法令不肅,遂輕怒妄殺,逾甚暴虐。殷仲文諫之,玄大怒曰:“漢高、魏武凡遇敗,但諸將失利耳。以天文惡,故還都舊楚,而群小愚惑,妄生是非,方當糾之以猛,未宜施之以恩也。”荊、江郡守,以玄播越,鹹遣使通表,有匪寧之辭,玄悉不受,乃更令所在表賀遷都。玄在道自作《起居注》,敘其拒劉裕事,自謂算略無失,諸將違節度,以至於敗。不暇謀議軍事,惟誦述寫傳之。
桓玄已經失敗,桓謙在沮中藏匿起來。桓振逃到華容水濱,暗中聚集黨徒數千人,在早晨襲擊江陵城,把它占領了。桓謙也就聚眾而出。桓振到了江陵,打聽桓玄之子桓升之所在,得知桓升已死,就要殺掉司馬德宗,桓謙苦苦相勸才得以住手。於是桓振等人就為桓玄舉哀,給他定諡號為武悼皇帝。桓謙率領群官又立司馬德宗為帝,桓振自任為都督八州、鎮軍將軍、荊州刺史,桓謙恢複原職,又加授江豫二州刺史。後來,司馬德宗的益州刺史毛璩在漢中殺了桓希。桓振入侵江陵,被唐興所殺。他的其餘親信隨從,有的當時被擒獲,有的逃散到外地,幾年之間,全都被消滅。

劉裕遣其冠軍將軍劉毅發建鄴,追之。玄軍屢敗。玄常裝輕舸於舫側,故其兵人莫有鬥誌。玄乃棄眾而走,餘軍以次崩散,遂與德宗還江陵。初,玄留德宗妻子巴陵,殷仲文與玄同舟,乃說玄求別舫收集散軍,遂以德過妻歸於建鄴。玄入江陵城,南平太守馮該勸玄更戰。玄欲出漢中,投梁州刺史桓希,夜中處分將發,城內已亂,禁令不行,將親近腹心百許人出城北。至城門,左右即於暗中斫玄麵,前後相殺,交橫盈路。玄僅得至船。德宗入南郡府。玄既下船,猶欲走漢中。玄屯騎校尉毛修之誘以入蜀,遂與石康等沂江而上。達枚回洲,為益州參軍費恬而迎射之,箭如雨下。玄中流矢,子升輒拔之。益州督護馮遷抽刃而登玄艦,玄曰:“是何人也,敢殺天子!”遷曰:“我自欲殺天子之賊耳。”遂斬玄首並石康等,斬升於江陵市,傳送玄首,梟於朱雀門。
馮文通,是馮跋最小的弟弟。他的本名犯了顯祖的廟諱。高雲僭立為帝的時候,授任他為征東大將軍,兼任中領軍,封為汲郡公。馮跋在高雲死後即帝位,授予馮文通尚書左仆射之職,改封為中山公,仍舊任領軍,在內掌管宮廷禁衛之事,在外總管朝廷政事,官位做到了司徒。到了馮跋死後,馮文通即帝位,就與劉義隆交結往來。

玄既敗,桓謙匿於沮中。桓振逃於華容之浦,陰聚黨數千人,晨襲江陵,克之。桓謙亦聚眾而出。振既至,問玄子升所在,知升已死,欲殺德宗,謙苦禁之。於是為玄舉哀,諡為武悼皇帝。謙率群官複立德宗,振自為都督八州、鎮軍將軍、荊州刺史,謙複本職,又加江豫二州刺史。後德宗益州刺史毛璩殺桓希於漢中。桓振寇江陵,為唐興所斬。其餘親從,或當時擒獲,或奔散外境,數年之間,並敗滅之。
延和元年(432),世祖親自率兵征討馮文通,馮文通固城自守。馮文通所轄營丘、遼東、成周、樂浪、帶方、玄菟等六郡全都向大魏投降,世祖就把這裏的三萬多戶人家遷徙到幽州。馮文通的尚書郭淵勸文通向大魏朝投誠歸附,並進獻女兒入朝,請求做大魏的附庸,以保全自己的王位。馮文通說道:“我背負魏廷導致仇隙已成為事實,魏廷對我的憤怒也已經顯露出來,投降歸附隻會得到死路一條,倒不如保持誌向堅守到底,另外再謀求更好的出路。”

海夷馮跋,字文起,小名乞直伐,本出長樂信都。慕容永僭噸長子,以跋父安為將。永為垂所滅,安東徙昌黎,家於長穀。跋飲酒至一石不亂。母弟素弗,次丕,次洪,皆任俠放逸,不修行業,跋恭慎勤稼牆。既家昌黎,遂同夷俗。
起先,馮文通廢掉了他的原配妻子王氏,又廢黜了王氏所生的長子馮崇,令他鎮守肥如,把後妻慕容氏所生之子馮王仁立為太子。馮崇同母的弟弟廣平公馮朗、樂陵公馮邈兩人在一起說:“天運依然存在,家國已經衰亡,現在慕容氏又在背後誣陷我們,大禍肯定就會要來臨。”於是他們就逃出奔往遼西,勸馮崇前來歸降大魏,馮崇接受了他們的意見。恰好世祖派遣給事中王德前去向馮崇陳述事情的成敗得失,馮崇就派馮邈來到朝廷。世祖派兼鴻臚卿李繼手持符節授予馮崇假節、侍中、都督幽、平二州東夷諸軍事、車騎大將軍、領護東夷校尉、幽、平二州牧等職,封他為遼西王,執掌他們國中尚書之事,食邑遼西十郡;並且秉承皇帝的旨意,借朝廷的名義授予他的屬下文官尚書、刺史、武官征虜將軍以下的官職。馮文通派遣他的將領封羽率領部眾圍攻馮崇,世祖詔令永昌王拓跋健督率諸軍前往救援。封羽又獻馮文通所屬的凡城投降大魏,就把那裏的民戶三千餘家遷回。

後慕容熙僭號,以跋為殿中左監,稍遷衛中郎將。後坐事逃亡。既而熙政殘虐,民不堪命,跋乃與從兄萬泥等二十三人結謀,跋與二弟乘車,使婦人禦,潛入龍城,匿於孫護之室以誅熙。乃立夕陽公高雲為主,以跋為侍中、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武邑公,事皆決跋兄弟。太宗初,雲為左右所殺,跋乃自立為燕王,置百官,號年太平,於晨永興元年也。跋撫納契丹等諸落,頗來附之。
馮文通被迫派遣他的尚書高禺頁前來朝廷請罪,請求把他的小女兒充當後宮的嬪妃。世祖準許了他的請求,並征召他的兒子馮王仁入朝侍奉,馮文通拒不接受。他的散騎常侍劉訓對馮文通說:“雖然與魏朝締結婚姻互通和好,但不遣太子入朝侍奉,魏朝如果大舉進攻,我們將有危亡之憂。昔日劉禪憑借重山作為屏障,最終落得銜璧投降;孫皓倚仗長江天險來拒敵,最終還是歸順晉朝。況且如今魏朝強大勝過晉氏,我們燕國勢力弱於吳、蜀,但願能夠按時派遣世子入朝,以奉行大國的詔令。然後再收集離散的兵民,對他們施以深厚的恩澤,分賑倉廩來接濟百姓的困乏,大力勸導百姓從事農桑以求取豐收之年,方可望國家大業能夠轉危為安,社稷得以永久保存。”馮文通聽了他這番話大怒,把他殺死。世祖又詔令樂平王拓跋丕等人率兵前往征討,情況日益緊張急迫,上下無不深感危懼。馮文通屬下太常陽山民日再次勸說文通向大魏請罪求降,趕快讓馮王仁到大魏朝廷充當人質。馮文通說道:“我不忍心這樣做,倘若事情果然不幸,我想暫且去東邊臨時住在高麗,以謀求今後的行動。”陽山民日說:“魏朝用天下之眾來攻擊我們一隅之地,憑我愚昧的看法,我朝勢必土崩瓦解。況且高麗乃是夷狄,對它不能輕易相信並有所期望,它即使開始時同我們相親,恐怕最終還是會變的。此事如果不及早決斷,到時後悔也就來不及了。”馮文通不聽,就秘密派人到高麗請求接納。太延二年(436),高麗派將領葛盧等人率領部眾迎接馮文通,葛盧等人來到和龍城,就脫掉他們粗陋的布衣服,拿來馮文通的精良兵器裝備他的部下。馮文通於是就帶著和龍城內的成年男女進入高麗。早先,馮文通國內有狼群在晚上圍繞著和龍城嗥叫,像這樣持續了一年之久;又有老鼠群集於城西,填滿道路有好幾裏,向西而行到了河邊,在前麵的老鼠口裏銜著馬糞,互相交替地咬著尾巴渡過河去;又有宿軍這個地方燃起地火,過了十天才熄滅,遍地長滿了蛆蟲,一個多月才消失;和龍城裏到處長出白毛,有一尺二寸長。

太宗遣謁者於什門喻之,為跋所留,語在《什門傳》。泰常三年,和龍城有赤氣蔽日,自寅至申,跋太史令張穆以為兵氣,言於跋曰:“大魏威製六合而聘使隔絕,自古鄰國未有不通之理,違義致忿,取敗之道,恐大軍卒至,必致吞滅,宜還魏使,奉修職貢。”跋不從。太宗詔征東大將軍長孫道生率眾二萬討之,跋嬰城固守,不克而還。
馮文通到了遼東,高麗國派遣使者前去慰勞他,說:“龍城王馮君來到野外止息,兵馬很辛苦吧?”馮文通聽了非常羞慚惱怒,用皇帝的身份來應答使者,高麗就把馮文通安置在平郭,不久又讓他遷往北豐。馮文通向來輕侮高麗,到這裏之後,他的政令刑法、賞賜處罰,都還是像在自己國內一樣。高麗竟然奪走馮文通的侍從,把馮王仁扣為人質。馮文通對此十分氣憤怨恨,計劃奔走到南邊去。世祖又向高麗征索馮文通,高麗就在北豐把他殺掉,其子孫同時遇害的有十多人。

神二年,跋有疾。其長子永先死,立次子翼為世子,攝國事,勒兵以備非常。跋妾宋氏規立其子受居,深忌翼,謂之曰:“主上疾將瘳,奈何代父臨國乎?”翼遂還。宋氏矯絕內外,遣掩人傳問,翼及跋諸子、大臣並不得省疾,惟中給事胡福獨得出入,專掌禁衛。跋疾甚,福慮宋氏將成其計,乃言於跋弟文通,勒兵而入。跋驚怖而死,文通襲位。翼勒兵出戰,不利,遂死。跋有男百餘人,悉為文通所殺。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魏書》

《魏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