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 作者:魏收年代:北齊728   

《魏書》列傳 列傳·卷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賨李雄
司馬德宗即位為晉安帝,改年號為隆安。司馬德宗授予司馬道子以太傅、揚州牧、中書監等職,加賜特殊的禮儀,其儀仗有黃鉞、羽葆、鼓吹等,又增賜衛士一百人入殿。不久,朝廷內外各種事務都必須首先經過司馬道子之手。尚書仆射王國寶輕薄無德行,被道子當作親信,他的權勢顯赫,震懾京城建業,竟然擅自把禁衛東宮的士卒用來配備自己的私府。司馬道子任用王緒為輔國將軍、琅邪內史,又擅自兼並守衛石頭城的軍隊,把他們屯駐在建業城。王緒還兼任他的從事中郎,在中樞部門主事,倍受寵幸而主持朝政。

僭晉司馬叡,字景文,晉將牛金子也。初晉宣帝生大將軍、琅邪武王伷,伷生冗從仆射、琅邪恭王覲。覲妃譙國夏侯氏,字銅環,與金奸通,遂生叡,因冒姓司馬,仍為覲子。由是自言河內溫人。初為王世子,又襲爵,拜散騎常侍,頻遷射聲、越騎校尉,左、右軍將軍。從晉惠帝幸臨漳,其叔繇為成都王潁所殺,叡懼禍,遂走至洛,迎其母俱歸陳國。
司馬德宗屬下的兗州刺史王恭向來憎惡王國寶、王緒這一幫人擾亂朝政,就約荊州刺史殷仲堪到期同時舉事。王恭上奏表給司馬德宗說:“王國寶犯有滔天大罪,我恭敬地向陛下陳述他的罪狀。前任荊州刺史王悅,是王國寶的同胞兄弟。王悅在西藩任上,不幸喪亡。國寶向陛下告假奔喪,卻遲遲不願上路,禦史台對此事進行糾察,他害怕獲罪黜免,就改換衣服冠帽,偽裝成婦人,與婢女同坐一車,到相王司馬道子那裏求情。再則先帝暴崩之時,朝廷上下莫不驚哭,但國寶若無其事,絲毫不見悲哀之貌,並且潛入宮中,謀求施行奸計,想要詐稱聖上遺詔,偽造皇帝璽印。事實昭著在外,上下莫不知曉。先前讒言離間王繤、王瑉兄弟,使二者不和勝過仇敵;後又樹立私黨,遍及朝廷官府。侵吞軍隊物資儲備,據為私人財產;公然賣官鬻爵,威勢恣肆於天下。網羅不得誌者,招集亡命之徒。輔國將軍王緒凶狂狡詐,為人所不齒,二人狼狽為奸,共同竊居要位。彼等自知惡貫滿盈,人鬼都為之怨憤,就圖謀背叛朝廷,廢毀天下。昔日趙鞅興晉陽之甲,鏟除君側之惡,我雖拙笨愚劣,豈敢忘卻這個道理。”王恭的表章送到朝廷,司馬道子得知以後就密謀要討伐王恭,任司馬元顯為征虜將軍,令內外各路軍隊暗中嚴加防備。但王國寶惶恐畏懼,不知道怎麼行事,就派出數百人守衛竹裏,夜晚遇到大風大雨,將士各自奔散而回。王緒勸說王國寶殺死王繤,然後出兵南征北伐,王國寶不聽,反而向王繤征求對策。不久王國寶恐懼過度,就向朝廷上表請求免去自己的官職。沒過多久他又畏懼而反悔,就詐稱司馬德宗有詔令其官複原職。司馬道子既不能抵抗王恭等人的軍隊,又想要借此而推卸自己的罪責,就把王國寶逮捕起來交付廷尉處死,又斬王緒於市,以取悅於王恭等人。司徒左長史王廣欽因為母親亡故而在吳郡服喪,王恭就授予他吳國內史之職。王廣欽就征集動用吳興等各郡的兵卒。王國寶被處死之後,王恭要王廣欽仍回家服喪。王廣欽認為這是一次極好的機遇,可以實現自己的意願,於是就占據吳郡,派遣自己的子弟率兵攻擊王恭。王廣欽以女兒為真烈將軍,也設置各種文武官員,領兵自衛。王恭派司馬劉牢之前往征討,平定了王廣欽。

東海王越收兵下邳,假叡輔國將軍。越謀迎惠帝於長安,複假叡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使鎮下邳。尋加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假節,當鎮壽陽,且留下邳。及越西迎惠帝,留叡鎮後,平東府事。當遷鎮江東,屬陳敏作亂,叡以兵少因留下邳。永嘉元年春,敏死,秋,叡始到建業。五年,進鎮東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又以會稽戶二萬增封,加督揚、江、湘、交、廣五州諸軍事。六月,王彌、劉曜寇洛陽,懷帝幸平陽,晉司空荀蕃、司隸校尉荀組推叡為盟主。於是輒改易郡縣,假置名號。江州刺史華軼、北中郎將裴憲並不從之。憲自稱鎮東將軍、都督江北五郡軍事,與軼連和。叡遣左將軍王敦、將軍甘卓、周訪等擊軼,斬之。憲奔於石勒。六年,叡檄四方,稱與穆帝俱討劉淵,大會平陽。
司馬德宗屬下譙王司馬尚之兄弟又去遊說司馬道子,認為當前各地藩鎮勢力強盛,而朝廷宰相權勢薄弱,應當暗地裏樹置朋黨,作為保衛自己的屏障。司馬道子同意他們的看法,就分派自己的心腹之人,占據許多位置重要的州郡,從此內外騷動不得安寧。王恭深恐發生禍害,再次秘密相約殷仲堪、西中郎將庾楷、廣州刺史桓玄按期舉兵同會於京都建業。桓玄等人立即響應。王恭向朝廷上表,向各地傳檄,以討伐江州刺史王愉、司馬尚之作為起兵的事由。殷仲堪派龍驤將軍、南郡相楊亻全期率水師五千人從江陵進發,桓玄向殷仲堪借兵,殷仲堪也借給他五千兵馬。於是,司馬德宗采取了嚴密的防衛措施:給司馬道子加賜黃鉞;派右將軍謝琰領兵抵抗王恭等人;任司馬元顯為征討都督,率領眾軍作後續相繼進發;令前軍王王旬率領中軍府的部隊駐紮在京都北郊;任司馬尚之為豫州刺史,率領其弟司馬恢之、司馬允之向西討伐庾楷等人。所有各部都令人舉著白虎幡走在前列。王恭派劉牢之為前鋒,駐紮在竹裏。當初,司馬道子圖謀除掉王恭,曾許以重賞收買了劉牢之,劉牢之就殺了王恭的別帥顏延和他的弟弟顏強,把兩個人的首級送給謝琰。謝琰與劉牢之同時襲擊王恭,王恭被打敗逃往曲阿,被湖浦軍尉拿獲,解送到建業。司馬尚之與庾楷之子庾鴻在牛渚交戰,斬殺了庾鴻的前鋒將領殷萬,庾鴻隻得逃回到曆陽。司馬尚之還是不敢渡水作戰。桓玄、楊亻全期等突然到達橫江,司馬尚之引兵退走,司馬恢之所率領的軍隊全部覆沒。桓玄等人徑直到達石頭城,殷仲堪所部繼而進到蕪湖,建業受到威脅,京城震駭。司馬道子在倪塘把王恭處斬。桓玄等人無心戀戰,於是退兵回到尋陽。

建興元年,晉湣帝以叡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陝東諸軍事,持節、王如故。叡改建業為建康。七月,叡以晉室將滅,潛有他誌,乃自大赦,為大都督、都督中外諸軍事,又為丞相。叡號令不行,政刑淫虐,殺督運令史淳於伯,行刑者以刀拭柱,血流上柱二丈三尺,僅頭流下四尺五寸,其直如弦。時人怨之。
這一年冬天,司馬德宗派遣使者來大魏朝貢,並請求派軍隊前去討伐姚興。第二年夏天,司馬德宗又派使者前來朝貢。

平文帝初,叡自稱晉王,改元建武,立宗廟、社稷,置百官,立子紹為太子。叡以晉王而祀南郊。其年,叡僭即大位,改為大興元年。其朝廷之儀,都邑之製,皆準模王者,擬議中國。遂都於丹陽,因孫權之舊所,即禹貢揚州之地,去洛二千七百裏。地多山水,陽為攸居,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下,所謂“島夷卉服”者也。《周禮》,職方氏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穀、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其藪澤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錫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鳥獸,其穀宜稻。春秋時為吳越之地。吳越僭號稱王,僻遠一隅,不聞華士。楚申公巫臣竊妻以奔,教其軍陣,然後乃知戰伐。由是晚與中國交通。俗氣輕急,不識禮教,盛飾子女以招遊客,此其土風也。戰國時則並於楚。故地遠恃險,世亂則先叛,世治則後服。秦末,項羽起江南,故衡山王吳芮從百越之兵,越王無諸身率閩中之眾以從,滅秦。漢初,封芮為長沙王,無諸為閩越王,又封吳王濞於朱方。逆亂相尋,亟見夷滅。漢末大亂,孫權遂與劉備分據吳蜀。權阻長江,殆天地所以限內外也。叡因擾亂,跨而有之。中原冠帶呼江東之人,皆為貉子,若狐貉類雲。巴、蜀、蠻、獠、溪、俚、楚、越,鳥聲禽呼,言語不同,猴蛇魚鱉,嗜欲皆異。江山遼闊將數千裏,叡羈縻而已,未能製服其民。有水田,少陸種,以罟網為業。機巧趨利,恩義寡薄。家無藏蓄,常守饑寒,地既暑濕,多有腫泄之病,障氣毒霧,射工、沙虱、蛇虺之害,無所不有。叡割有揚、荊、梁三州之土,因其故地,分置十數州及諸郡縣,郡縣戶口至有不滿百者。
司馬德宗授任司馬元顯為揚州刺史。司馬道子有病,元顯生怕自己不能承襲他的職位,就偽造旨意擅自就任,而道子卻毫無所知。等到他病愈之後,得知此事大怒,由於司馬元顯已受任,也就不再改正過來,從此朝廷內外一切政事都由司馬元顯裁斷。司馬道子一向嗜酒,治理政務的時間非常少,到這時更是無事可做,就以白晝當作夜晚,隻顧飲酒。當時人們都說道子是東尚書,元顯是西尚書,西府門第車馬繁雜,東邊府第則門可羅雀。司馬元顯年輕氣盛,一時間位尊權重,更加驕奢淫暴,於是遠近的人都背地裏譏諷、指責他。

遣使韓暢浮海來請通和。平文皇帝以其僭立江表,拒不納之。
當初,司馬德宗所屬新安太守孫泰因以旁門左道惑眾而被誅戮,他的侄子孫恩逃竄到東海島上,許多妖黨都追隨他,到這時孫恩就糾集妖眾,進攻上虞,殺死縣令,率其部下一百人左右徑直奔向山陰。會稽內史王凝之信奉五鬥米道,孫恩將要到來,他沒有事先派軍隊抵抗,而是在道人所居之室跪拜禱告,口裏不斷念著咒語,向空中指指劃劃,好像是在囑托什麼事情。王凝之的下屬都勸他討伐孫恩,王凝之卻說:“我已經祈請大師發兵,凡是各處渡口要道都各有數萬人馬。”直到孫恩逼近,他才聽從部屬意見派兵抵禦。及至軍隊剛剛出動,孫恩率人已經到了跟前。王凝之戰敗,狼狽逃跑,過了一夜就被孫恩捕獲。十天之內,孫恩聚集部眾數萬人,自號平東將軍,強迫當地名士接受偽職。於是,各郡的人被妖術蠱惑,一齊殺死太守縣令而響應孫恩,一時間妖眾雲集。吳國內史桓謙逃走,吳興太守謝邈被害。

是時叡大將軍王敦宗族擅勢,權重於叡,迭為上下,了無君臣之分。叡侍中劉隗言於叡曰:“王氏強大,宜漸抑損。”敦聞而惡之。惠帝時,叡改年曰永昌。昌敦先鎮武昌,乃表於叡曰:“劉隗前在門下,遂秉權寵。今輒進軍,指討奸孽,宜速斬隗首,以謝遠近。朝梟隗首,諸軍夕退。昔太甲不能遵明湯典,顛覆厥度,幸納伊尹之訓,殷道複昌,頗智故有先失後得者矣。”敦又移告州郡,以沈充為大都督,護東吳諸軍。叡乃下書曰:“王孰恃寵,敢肆狂逆,方朕於太甲,欲見囚於桐宮。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今當親帥六軍,以誅大逆。”叡光祿勳王含率其子瑜以輕舟棄叡,歸於武昌。叡以其司空王導為前鋒大都督,尚書陸曄為軍司;以廣州刺史陶侃為江州,梁州刺史甘卓為荊州,使其率眾掎躡敦後;以太子右率周莚率中軍三千人討沈充。敦至洌州,表尚書令刁協黨附,宜加誅戮。叡遣右將軍周劄戍於石頭,劄潛與敦書,許軍至為應。敦使司馬楊朗等入於石頭,劄見敦。朗等既據石頭,叡征西將軍戴淵、鎮北將軍劉隗率眾攻之,戴淵親率士,鼓眾陵城。俄而鼓止息,朗等乘之,叡軍敗績。隗、協入見叡,叡遣其避禍,二人泣而出。隗還淮陰,後奔石勒。協奔江乘,為敦追兵所害。叡師敗。
自從司馬德宗即位以來,其朝廷內外乖迕叛逆,石頭城以外都被荊州、江州刺史把持,長江以西的地方則受命於豫州刺史,京口以至長江北部都被兗州刺史劉牢之等人所挾製,司馬德宗的政令,隻有三吳之地可以推行而已。孫恩既然作亂,江南八郡全都淪為賊寇的地盤,直到丹陽各縣,處處都是賊寇蜂起,建業城變得衰弱不堪。而且被妖術蠱惑之徒,大多潛伏在各個都邑,百姓人人危懼,常常擔心被妖眾竊據。於是各部軍隊嚴加防衛,劉牢之聯合衛將軍謝琰共同討伐賊寇。賊眾根本不執行禁令,肆意搶劫殺戮,士民百姓被殺害的不計其數,有的縣令被賊人剁成肉醬強逼他的妻兒吃,不肯吃的人就被拿去肢解,賊寇的暴虐竟至如此。驃騎長史王平之死後尚未埋葬,孫恩就打開棺材把屍體燒掉,用他的頭骨當作大小便的器具。劉牢之率軍征討把他們打敗。謝琰率軍將要到達吳興,賊徒聞風逃走,驅趕強逼士民百姓,逃到山陰。被諸妖眾踐踏的家中,婦女受害尤甚,凡是沒有跟他們走的,就把她的嬰兒盛妝打扮投進水中,並且說:“祝賀你先登上仙堂,我不久就會來找你的。”賊寇被驅趕走散之後,各地城邑房屋都被焚毀,隻是在城外偶爾能見到人跡,過了一個多月才漸漸有人回來。謝琰屯兵留守烏程,派他的部將高素協助劉牢之。劉牢之率領眾軍渡過長江。起初,孫恩聽說八郡的人都響應他,就對他屬下的官員說道:“天下從此不會再有什麼事了,我當與各位穿上朝服而進入建業城。”後來聽說劉牢之的軍隊到達長江,又對他們說:“我割據浙江,也不失為做又一個勾踐。”不久得知劉牢之已經渡江,他就說:“我並不以逃跑為恥。”於是就逃走了。孫恩逃跑時令人沿路丟棄許多珍寶財物,劉牢之的將士見了就爭著拾取,不能窮追賊軍。

敦自為丞相,武昌郡公,邑萬戶,朝事大小皆關諮之。敦收戴淵及叡尚書左仆射周顗,並斬於石頭,皆叡朝之望也。於是改易百官及諸州鎮,其餘轉徙黜免者過百數,或朝行暮改,或百日半年。敦所寵沈充、錢鳳等所言必用,所譖必死。敦將還武昌,其長史謝鯤曰:“公不朝,懼天下私議。”敦曰:“君能保無變乎?”對曰:“鯤近入覲,主上側席待公,遲得相見,宮省穆然,必然不虞之慮。公若入朝,鯤請侍從。”敦曰:“正複殺君等數百,何損朝廷!”遂不朝而去。敦召安南將軍甘卓,轉譙王承為軍司,並不從。敦遣從母弟南蠻校尉魏乂率江夏太守李恆攻承於臨湘,旬日城陷,執承送於武昌。敦從弟王廙使賊迎之,害於車中。先是,王敦表疏,言旨不遜,叡以示承曰:“敦言如此,豈有厭哉?”對曰:“陛下不早裁之,難將作矣。”敦惡之。襄陽太守周慮襲殺甘卓。
孫恩再次逃到了海上。起初,三吳之地困於賊寇肆虐作亂,都翹首盼望劉牢之、高素等人的軍隊到來。他們的軍隊來到之後,同樣放肆地搶掠施暴,百姓都大失所望,無不怨恨其荼毒。孫恩逃到海上,其部下又輾轉跟從於他。於是他率眾攻破永嘉、臨海,再次進入山陰。謝琰迎戰身亡。於是建業大為震驚,派冠軍將軍、東海太守桓不才,輔國將軍孫無終,廣陵相高雅之等人向東征討孫恩。吳興太守庾恒懼怕妖黨再次興起,就大行誅戮,殺死男女數千人。孫恩又在餘姚打敗了高雅之,高雅之敗逃回到山陰。司馬元顯在建業自封為後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十六州,原任的官職全都照舊;授予他的兒子司馬彥章為東海王,食邑吳興四萬餘戶,精心挑選文章博學之士作為臣僚,文武官員的設置如同一個小朝廷。孫恩渡海而來很快就到達京口,擁有戰士十萬人,劉牢之在山陰阻截,眾軍畏懼不敢同他周旋,孫恩於是徑直向建業前進。司馬德宗惶恐驚駭,立即征召豫州刺史司馬尚之。當時建業內外一片驚懼混亂,但司馬元顯卻設置盛大酒宴,司馬道子則隻是每天在鍾山祈禱神明。孫恩之眾漸漸逼近,城中百姓驚恐萬分。司馬尚之率領精銳騎兵迅速趕到,直接屯兵在積弩堂。孫恩當時碰到逆風,不能快速行進,走了幾天才到達白石。孫恩原以為司馬氏諸軍分散,想要乘其不備進行偷襲,但他聽說司馬尚之還在建業,又聽說劉牢之的軍隊沒有退走,不敢上前攻擊,就向鬱州方向前進。孫恩的別帥盧循攻陷廣陵,大肆擄掠而去。

叡畏迫於敦,居常憂戚,發病而死。子紹僭立,改年日太寧。
桓玄聽說孫恩部眾逼近建業,就在軍前樹起大旗,采取措施嚴密防備,一麵給朝廷上表請求發兵征討。當時孫恩離建業並不遠,桓玄請戰的表章又送到了,司馬元顯等人大為驚懼,急忙派人去製止桓玄。庾楷暗地裏差遣使者私自與元顯勾結,說桓玄已經大失人心,部下都不願替他賣力,如果朝廷派兵征伐桓玄,自己願意充當內應。司馬元顯見到庾楷的書信大喜,就派張法順前往與劉牢之謀劃,劉牢之答應這樣做。於是司馬元顯就征集兵馬,裝配艦船,準備向西征討桓玄。司馬德宗改年號為元興(402),任命司馬元顯為大都督,率兵征討桓玄。及至桓玄軍到,司馬元顯不戰而敗,父子二人都被桓玄所殺。司馬德宗旋即又改年號為大亨。

王敦將纂,諷紹征己。乃為書曰:“孤子紹頓首。天下事大,紹以眇身,弗克負荷,哀憂孔疚,如臨於穀,實賴塚宰,以濟艱難。公邁德樹勳,遐邇歸懷,任社稷之托,居總己之統,然道裏長遠,江川阻深,動有介石之機,而回旋之間,固以有所喪矣。謂公宜入輔朝政,得旦夕詶諮,朝士亦僉以為然。以公高亮忠肅,至心憂國,苟其宜然,便當以至公處之,期於靜國寧民,要之括囊無咎。伏想暗同此誌,願便速克近期,以副堯企之懷。”紹恭憚於敦若此。複使兼太常應詹拜敦承相、武昌郡公,奏事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敦於是屯於蕪湖。敦乃轉王導為司徒,自領揚州刺史,以兄含子應為武衛將軍,以自副貳。敦無子,養應為後。敦疾逾年,故召含還,欲屬以後事。是時敦令紹宿衛之兵三番休二。紹密欲襲敦,微行察敦營壘。及敦疾,紹屢遣大臣訊問起居,遷含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魏天興六年(403),司馬德宗派遣使者來朝朝貢。

敦疾甚,紹召其司徒王導、中書監庚亮、丹陽尹溫嶠、尚書卞壺密謀討之。導、嶠及右將軍卞敦共據石頭,光祿勳應詹都督朱雀桁南諸軍事,尚書令郗鑒都督從駕諸軍事,紹出次於中堂。敦聞兵起,怒,欲自將,困不能坐。召其黨錢鳳、鄧嶽、周撫等率眾三萬指造建業。含謂敦曰:“北事吾便當行。”於是以含為元帥。鳳等問敦曰:“事克之日,天子雲何?”敦曰:“尚未南郊,何為天子!便盡卿兵勢,唯保護東海王及裴妃而已。”初,紹謂敦已死,故敢發兵。及下詔數日,敦猶能與王導書,後自手筆曰:“太真別來幾日,作如此事!”太真,溫嶠字也,紹朝見之,鹹共駭懼。含等兵至,溫嶠輒燒朱雀桁以挫其鋒。紹使中軍司馬曹渾、左衛參軍陳嵩、段匹磾弟禿率壯士千人逆含等,戰於江寧,斬其前鋒將何康,殺數百人。敦聞康死,軍不獲濟,怒曰:“我兄老婢耳!門戶衰微,群從中才兼文武者皆早死,今年事去矣。”語參軍呂寶曰:“我當力行。”因作勢而起,困乏,乃複臥。使術士郭璞筮之,卦成,對曰:“不能佳。”敦既疑璞勸亮、嶠等舉事,又聞卦惡,於是殺璞。
司馬德宗封桓玄為楚王,桓玄不久就脅迫司馬德宗親自寫下詔書禪位。司馬德宗出居永安宮。桓玄受禪即位之後,封司馬德宗為南康平固縣王,令他居住在尋陽。天賜元年(404),司馬德宗在姑熟,二月,他到達尋陽。司馬德宗的彭城內史劉裕殺了桓玄的徐州刺史桓..,與劉毅等人發兵討伐桓玄。桓玄失敗逃往尋陽,又裹挾司馬德宗兄弟奔往江陵,接著又到了荊州。荊州別駕王康產、南郡相王騰之迎接司馬德宗進入南郡府舍。桓玄不久被殺。桓玄部將桓振又來襲擊江陵,殺了王康產和王騰之。他還準備殺死司馬德宗,桓玄的揚州刺史、新安王桓謙苦苦勸阻,才沒有下手。

敦疾轉困,語其舅羊鑒及子應曰:“我亡後,應便即位,先立朝廷百官,然後營葬。”初敦敗叡之後,夢白犬自天而下,噬之。及疾甚,見刁協、甘卓為崇,遂死。王應秘不發喪,裹屍以席,埋於齋中,與其將諸葛瑤等縱酒淫逸。沈充將萬餘人來會含等。充臨行,顧謂其妻曰:“男兒不建豹尾,不能歸也。”紹平西將軍祖約率眾至於淮南,逐敦所置淮南太守任台。紹將劉遐、蘇峻濟自滿洲,含相率渡兵,應詹逆擊,大破之。周撫斬錢鳳,沈充將吳儒斬充。紹遣禦史劉彝發敦瘞,斬屍,梟首朱雀桁。
當時孫恩的舊部盧循捉拿了司馬德宗的廣州刺史吳隱之,自號平南將軍、廣州刺史,令他的同黨徐道覆占據始興,其餘各郡都安排他的親信黨羽把持。

紹死,子衍僭立,號年曰鹹和。
司馬德宗在江陵再次即位,改年號為義熙(405)。尚書陶夔前往迎接司馬德宗,到達板橋的時候,突然刮起大風,龍舟沉沒在水裏,死亡十餘人。司馬德宗從江陵出發到了尋陽,他的益州刺史毛璩、參軍譙縱反叛,進攻涪城,並占領了它,於是就憑借益州反叛司馬德宗。司馬德宗又從姑熟出發,回到了建業。這一年六月,太祖派軍攻擊司馬德宗所屬巨鹿太守賀申,賀申舉城投降。

衍曆陽太守蘇峻不順於衍,衍護軍庾亮曰:“蘇峻豺狼,終為禍亂,晁錯所謂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反速而禍小,不削反遲而禍大。”乃以大司農征之,令峻弟逸領峻部曲。征書至,峻怒曰:“庚亮專擅,欲誘殺我也。”阜陵令匡術、樂安人任讓並為峻謀主,勸峻誅亮。乃使使推崇祖約,共討亮,約大喜。於是約命兄逖子沛國內使渙、女婿淮南太守許柳將兵會峻。峻使其黨韓光,光名犯恭宗廟諱,入姑熟,殺於湖令陶馥,殘掠而還。衍假庾亮節為征討都督,使其右衛將軍趙胤、右將軍司馬流率眾次於慈湖。韓光晨襲流,殺之。衍以其驍騎將軍鍾雅為前鋒監軍,假節,率舟軍拒峻。宣城內史桓彝統吏士次於蕪湖,韓光敗之,大掠宣城諸縣而還。江州刺史溫嶠使督護王愆期、西陽太守鄧岱、鄱陽太守紀睦等以舟軍赴於建業。衍期,岱次直瀆,峻督眾二萬濟自橫江,登牛渚山。愆期等邀擊不製。峻至於蔣山,衍假領軍卞壺節,率諸將陳兵。衍之將怯兵弱,為峻所敗,卞壺及其二子、丹陽尹羊曼、黃門侍郎周導、廬江太守陶瞻、散騎侍郎任台等皆死,死者三千餘人。庾亮兵敗,與三弟奔於柴桑。峻遂焚衍宮,君賊突掠,百僚奔散,唯有米數石而已,無以自供。峻逼衍大赦,庾亮兄弟不在赦限。峻以祖約為太尉、尚書令,加侍中,自為驃騎將軍、領軍將軍、錄尚書事。於是建業荒毀,奔投吳會者十八九。
永興二年(410),盧循又在嶺南東山再起,在石城殺了司馬德宗所屬江州刺史何無忌。眾人都想讓司馬德宗向北出走,後來得知盧循並沒有到來,才安定下來。劉裕令撫軍劉毅率兵討伐盧循,被盧循在桑落洲打敗,棄馬步行而還。劉裕的親信孟昶、諸葛長民等人勸劉裕擁司馬德宗過長江,劉裕不聽。

溫嶠聞之,移告征鎮州郡。庾亮至盆口,嶠分兵配給。又招衍荊州刺史陶侃欲共討峻。侃不從,曰:“吾疆場外將,本非顧命大臣,今日之事,所不敢當。”時侃子為峻所害,峻複喻侃曰:“蘇峻遂得誌,四海雖廣,公寧有容足地乎?賢子越騎酷沒,天下為公痛心,況慈父之情哉!”侃乃許之。
神瑞二年(415),司馬德宗派廣武將軍玄文、石齊前來朝貢。泰常初年(416),劉裕發兵征討姚泓。二年,太宗派長孫道生、娥清在石河打敗劉裕的部將朱超石,生擒騎將楊豐,斬首一千七百餘級。

蘇峻屯於於湖。衍母庾氏憂怖而死。蘇峻聞兵起,自姑孰還建業,屯於石頭。使其黨張瑾、管商率眾拒諸軍,逼遷衍於石頭”衍哀泣升車,宮人盡哭,隨從衍者,莫不流涕。峻以倉屋為宮,使鄉人許方為司馬,督將兵守衛。陶侃、庚亮、溫嶠率舟軍二萬至於石頭,俄引還,次於蔡洲沙門浦。庾亮守白石壘,詰朝,峻將萬餘人攻之。亮等逆擊,峻退。吳國內史庾冰率三吳之眾驟戰,不勝。瑾、商等破庾冰前軍於無錫,焚掠肆意。韓光攻宣城內史桓彝,彝率吏民力戰不勝,為光所殺。祖約為潁川人陳光率其屬攻之,約乃奔於曆陽。長樂人賈寧勸峻殺王導,盡誅諸大臣,峻不從,乃改計叛峻。王導使袁耽潛誘納之,謀奉衍出奔溫嶠。
泰常三年(418),司馬德宗去世,其弟司馬德文繼位。泰常四年(419),將其年號改稱元熙五年,司馬德文禪位給劉裕,劉裕封司馬德文為零陵王。司馬德文的皇後河南褚氏,她的哥哥褚季之、弟弟褚淡之雖說是司馬德文的姻親,但他們都隻為劉裕盡心盡力。司馬德文隻要生了男孩,他們就令人找機會殺掉。或者誘使宮內的人,暗地裏加以毒害,前後害死的孩子不止一個。及至司馬德文被劉裕廢除皇帝之位,囚禁在秣陵宮內,他經常害怕遭到他們殺害,雖然和褚氏共居在一間房屋內,但他因害怕他們在食物裏放了毒藥,就自己在前麵煮食。泰常六年(421),劉裕打算殺掉司馬德文,又不想派人去到宮內,就叫褚談之兄弟去探視褚氏,等她出來去到別宮,派去的兵士就越牆而入,進上毒藥給司馬德文。德文不肯飲服毒藥,說:“佛教教規有言,自殺的人來生不再轉為人身。”於是就用被子把他悶死。

嶠食盡,貸於陶侃。侃怒曰:“使君前雲不憂無士眾及糧食也,唯欲得老民為主耳。今比戰皆北,良將安在?今若無食,民便欲西歸。”先是嶠慮侃不赴,故以甘言招侃。嶠乃卑辭謝之,且曰:“今者,騎虎之勢可得下乎?賊垂滅,願公留思。”侃怒少止。其將李陽說曰:“今事若不捷,雖有粟,焉得而食之。公宜割見儲,以卒大事。”乃以米五萬石供軍。
自從司馬睿在江南即位以來,直到司馬德文被殺死,國君勢弱而權臣勢強,不能牽製約束,一切賞罰號令,都出於權貴寵臣,國家的危亡,君主的廢奪,各種動亂事故相繼發生,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夷狄之有君主,不如諸侯之亡國的道理。

祖渙襲湓口,欲以沮溫嶠之兵。渙過皖,攻譙國內史桓雲,不克,乃還。蘇峻並兵攻大業,大業水竭,皆飲糞汁。諸將謀救之,慮不能當,且欲水陸攻峻。陶侃以舟師攻石頭,溫嶠、庾亮陳於白石。峻子碩以數十騎出戰,峻見碩騎,乃舍其眾,自以四馬北下突陳,陳堅乃還。軍士彭世、李千投之以矛,峻墜馬,遂梟首,臠割之,焚其骸骨。任讓及諸賊帥複立峻弟逸,救峻屍弗獲,乃發衍父母塚,剖棺焚屍。匡術率其徒據苑城以降,韓光、蘇碩等率眾攻苑,苑中饑,穀石四萬。諸將攻石頭。蘇碩及章武王世子休率勁賊孔盧、張偏等數十人擊李陽於且浦,退走,碩等追之,庾冰司馬滕含以銳卒自後擊之,碩、逸等震潰,奔於曲阿。含入抱衍,始得出奔溫嶠之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魏書》

《魏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