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 作者:魏收年代:北齊728   

《魏書》列傳 列傳·卷七十九

晁崇張淵殷紹王早耿玄劉靈助江式周澹李修徐謇王顯崔彧蔣少遊
殷紹,長樂人。少年時聰敏,喜愛陰陽術數,曾遊學四方,通曉九章、七曜。世祖時為算生博士,在東宮西曹任事,因擅長陰陽術數而為恭宗知遇。太安四年(458)夏,向皇帝進獻《四序堪輿》,奏啟說:“我於姚氏時代,求學到達伊川,遇見周遊講學的大儒成公興,跟隨他研究九章算術。成公興字廣明,自稱是膠東人,隱居於山林之中,很少過問人間之事。成公興送我到南邊陽翟九崖岩僧徒釋曇影那裏。成公興隨即回到北方,我一人留住在此,依托於釋曇影,請求他傳授九章。釋曇影又把我帶到長廣東山見道人法穆。法穆時常與釋曇影一起給我進述九章數家雜要,剖析解釋各章次的大意要領。又推衍和觀察五髒六腑、心髓血脈、商功大算端部、變化玄象、土圭、《周髀》。精心練習,銳意思考,潛心學習四年,從法穆所學到的知識,大體都能掌握。法穆等人仁慈而富於同情心,對我特別憐愛,又傳授先師和公所注的黃帝《四序經》文三十六卷,共有三百二十四章,專說天地陰陽之本。其中第一部分《孟序》,有九卷八十一章,述說陰陽配合之原;第二部分《仲序》,九卷八十一章,解說四時氣王休殺吉凶;第三部分《叔序》,九卷八十一章,說明日月辰宿交會相生為表裏;第四部分《季序》,九卷八十一章,解釋六甲刑禍福德———把這樣的經文傳授與我。山神禁忌很嚴,難以得到資財,臣探尋研究多年,能夠粗略地提出綱要。山居險惡艱難,生活不能自已,我受不住這種窘迫,便產生懈怠的心情。在甲寅年(414),日在九、十日,月在六月,山林茂盛,氣象蒼鬱,我感物思歸,便告辭了釋曇影等人。從那時到現在,整整四十五年。縱觀習俗風氣,天地變化,人體穴位,由於經世已久,所傳記載多有謬誤,各種吉凶禁忌,全都不夠完備。有時考查良日卻碰到壞日子,推算有吉利實際上卻不吉祥,往往遭到禍殃。再有史遷、郝振,都是中古時期的大儒,也各有撰注,流行於世。依次論述天地陰陽配合的道理,也是依照這部典範性著作,還有不少缺陷。我先前在東宮時,向皇上呈奏此事,承奉景穆皇帝聖詔,令我編撰述錄,集中其最重要的內容。我敬奉聖上旨意,仔細地審查先前所見的《四序經》文,抄選其中的要略,把當世所需要的預測吉凶舉動的內容,集成一卷。上至天子,下及庶人,無論貴賤的等級、尊卑的差別,用以選擇吉凶時機,全都齊備。然而所撰的書還未來得及呈奉朝廷,先帝已經晏駕。當時我處境狼狽不堪,幾乎遭到不測。撰寫工作停止下來,到如今已經有八年,屢屢想要奏明陛下,不能自已。加之我如今年邁齒落,餘年有限,經常害怕一旦死去,葬身溝壑,以致先帝的遺誌不能得以發揚、施行。我日夜悲傷憂憤,覺得從道理上講也難以回避隱匿,於是依照先前的錄奏,謹將此事奏明聖上。懇請交付中秘二省的通儒達士,讓他們確定它的得失。倘若此事可以實行,乞請立即頒布使用。”於是,殷紹所撰的《四序堪輿》一書很快就流行於天下。

蓋小道必有可觀,況往聖標曆數之術,先王垂卜筮之典,論察有法,占候相傳,觸類長之,其流遂廣。工藝紛綸,理非抑止,今列於篇,亦所以廣聞見也。
江式,字法安,陳留濟陽人。他的六世祖江瓊,字孟琚,晉朝馮翊太守,擅長蟲篆、訓詁。永嘉年間大亂,江瓊棄官投奔涼州刺史張軌,從此子孫就定居在涼州,書法、訓詁作為家業世代相傳。江式的祖父江強,字文威,太延五年(439),涼州平定之後,一家遷往代京。江強向朝廷進獻書法三十餘種,各有體例,又獻經史諸子千餘卷,因此而被授予中書博士之職。死後,追贈敦煌太守。江式的父親江紹興,由高允上奏授予秘書郎,掌管編修國史達二十餘年,由於他恭謹樸實,受到世人稱讚。後死於趙州太守的任上。

晁崇,字子業,遼東襄平人也。家世史官,崇善天文述數,知名於時。為慕容垂太史郎。從慕容寶敗於參合,獲崇,後乃赦之。太祖愛其伎術,甚見親待。從平中原,拜太史令,詔崇造渾儀,曆象日月星辰。遷中書侍郎,令如故。天興五年,月暈,左角蝕將盡,崇奏曰:“占為角蟲將死。”時太祖既克姚平於柴壁,以崇言之征,遂命諸軍焚車而反。牛果大疫,輿駕所乘巨犗數百頭亦同日斃於路側,自餘首尾相繼。是歲,天下之牛死者十七八,麋鹿亦多死。
江式幼年時就專心致誌於家傳學業。幾年之內經常夢見有兩個人對他進行教導傳授,醒來之後,全都記在心裏。起初被授予司徒長兼行參軍、檢校禦史等職,不久升為殄寇將軍、符節令。因為寫文昭太後的尊號諡冊,特升為奉朝請,仍任符節令。江式尤其擅長於篆體,京都洛陽宮殿中所有門上的板題,都是江式書寫的。

崇弟懿,明辯而才不及崇也。以善比人語內侍左右,為黃門侍郎,兄弟並顯。懿好矜容儀,被服僭度,言音類太祖。左右每聞其聲,莫不驚竦。太祖知而惡之。後其家奴告崇與懿叛,又與闕臣王次多潛通,招引姚興,太祖銜之。及興寇平陽,車駕擊破之。太祖以奴言為實,還次晉陽,執崇兄弟並賜死。
延昌三年(514)三月,江式向皇帝上表說:

崇兄子暉。太祖時給事諸曹,稍遷給事中,賜爵長平侯。征虜將軍、濟州刺史,假寧東將軍、潁川公。劉駿鎮東平郡,徙戍近境,暉上表求擊之,高宗不許。暉乃為書以大義責之。卒。
“我聽說庖羲氏起而將八卦排列在圖畫中,軒轅氏興而用龜策記其文。古代史官倉頡觀看八卦的符號,觀察鳥獸的形狀,另外創造了文字,用以代替結繩記事,用文字來記載事情。朝廷加以推行,百官就用來陳述事物;典籍中加以記載,各種整理就清楚明白。到了夏商周三代,字體就頗有不同,即使依照種類加以規範,也不能全都同倉頡創立的文字相異。所以,《周禮》規定貴族子弟八歲入小學,由執掌教育的官員教給他們六書:一是指事,二是象形,三是諧聲,四是會意,五是轉注,六是假借。都是倉頡傳下的方法。到了周宣王太史史籀撰寫大篆十五篇,與古代文字有的相同有的相異,當時人們稱之為‘籀書’。到了孔子整理修定《六經》,左丘明闡述《春秋》,都是用古文字,其中的意思人們都可以領會並陳說。

子林,襲爵。林卒,子清襲。事在《節義傳》。
“後來戰國時七國的法度各不相同,文字也極不相同,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丞相李斯就奏請秦皇廢除不符合秦國的文字。李斯撰寫了《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寫了《爰曆篇》,太史令胡母敬寫了《博學篇》,都采用史籀的大篆,有的稍加簡省和改變,這就是小篆。於是秦皇焚燒經書,廢除舊典,認為篆體過於繁雜,因而趨向於文字簡約,就開始采用隸書。古文字到此時便停止使用了。隸書,是秦始皇令下杜人程邈按照小篆所創造的,因為程邈是一個被罰勞役的奴隸,所以稱作隸書。所以秦代有八體:一是大篆,二是小篆,三是刻符書,四是蟲書,五是摹印,六是署書,七是殳書,八是隸書。

暉從弟繼,太祖時稍遷中書侍郎、給事中、中堅將軍,賜爵襄平子。除魏郡太守。卒。
“漢朝時,興尉律學,又以籀書教人,也習八體,經過考試合格的人,任為尚書史。官吏和百姓上書,檢查他的文字,如果書寫不合格,就要受到檢舉。又有草書,不知是誰人創始,考察它的書寫形狀,雖然沒有多大的道理,但也是一時的變通。漢宣帝時,召集精通《倉頡篇》的人,獨有張敞能任。涼州刺史杜鄴、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也能解說。漢平帝時,召集爰禮等一百多人在未央宮講說文字,任爰禮為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采集這些資料編寫成字書《訓纂篇》。到了王莽改國號為新,竊居皇帝之位,自認為順應天命而製定製度,命大司空甄豐負責校訂文字工作,對古文字很作了些改定。當時有六體書:一是古文,是孔子壁中書上的字體;二是奇字,即古文字的異體字;三是篆書,就是小篆;四是佐書,就是秦代的隸書;五是摹印,用於刻製印璽的;六是鳥蟲,用來書寫傳達命令的幡信的。所謂壁中書,就是漢武帝時魯恭王拆毀孔子舊宅而得到的古文《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有北平侯張倉所獻的古籍《春秋左氏傳》,書體與孔子的相似,也就是前代的古文。

子世宗,襲爵。卒,子元和襲。卒。
“後漢郎中扶風人曹喜號稱擅長篆書,其書法與李斯略有不同,但甚為精巧,從此後學都仿效他的書法。皇帝又令侍中賈逵研究整理古文字。方法技藝各不相同,傳授某一個方麵,如果有能夠對國家有用的,全部都收集起來。賈逵就是汝南人許慎的古文字學宗師。後來許慎嗟歎世人的喜好新奇,感歎儒士們的穿鑿附會,惋惜文章的遭到敗壞,痛惜文字的受到非議,任意作奇異的解釋,以至造成很大的混亂,因此而撰寫了《說文解字》十五篇,起一終亥,所收文字都按一定部屬分列,內容包括六藝群書的詞義訓釋,以及評釋諸子百家的文字解釋,天地、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珍異、王製禮儀、世間人事,沒有一樣不詳細記載的,可以說是分門別類,博雜而又不散亂,文采與內容配合適當,最適合人們細讀研究。左中郎將陳留人蔡邕兼采李斯、曹喜的書法成為古今雜體,皇帝詔令在太學門外立石碑,刊載《五經》,用楷書的方法書寫,大多是蔡邕手寫的。後來設鴻都署,具有書畫特殊才能的人無不雲集於此,當時各地進獻篆書的沒有人能超過蔡邕。

張淵,不知何許人。明占候,曉內外星分。自雲嚐事苻堅,堅欲南征司馬昌明,淵勸不行,堅不從,果敗。又仕姚興父子,為靈台令。姚泓滅,入赫連昌,昌複以淵及徐辯對為太史令。世祖平統萬,淵與辯俱見獲。世祖以淵為太史令,數見訪問。神二年,世祖將討蠕蠕,淵與徐辯皆謂不宜行,與崔浩爭於世祖前,語在《浩傳》。淵專守常占,而不能鉤深致遠,故不及浩。後為驃騎軍謀祭酒,嚐著《觀象賦》曰:
“三國魏初博士清河人張揖著有《埤倉》、《廣雅》、《古今字詁》等書,研尋《埤雅》、《廣雅》,綴遺拾漏,增加事類,或許對於文字學也有所裨益。然而他的《字詁》同許慎的《說文解字》相比,則古今書法的法式和功用,有得也有失。陳留人邯鄲淳也是張揖同時代人,博學有才,尤其擅長《埤倉》、《廣雅》,許慎所訓釋的文字含意,八體六書都精心研究,熟習其規律,比張揖更為有名,在宮中教授諸皇子的書法。又在漢碑之西樹立《三字石經》,其文字華麗鮮明,古文、篆、隸三種字體又得以發揚光大。用《說文解字》來加以校對,篆書、隸書大體相同,而古字則略有差異。又有京兆人韋誕、河東人衛覬二家,並稱擅長篆書。當時的台觀上的榜題、寶器上的銘文,全都是韋誕所寫,流傳於子孫,世人稱其精妙。

《易曰》:開垂象見吉凶,聖人則之。又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然則三極雖殊,妙本同一;顯昧雖遐,契齊影響。尋其應感之符,測乎冥通之數,天人之際,可見明矣。夫機象冥緬,至理幽玄,豈伊管智所能究暢。然歌詠之來,偶同風人,目閱群宿,能不歌吟?是時也,歲次析木之津,日在翼星之分,閶闔晨鼓而蕭瑟,流火夕以摧頹,遊氣眇其高搴,辰宿煥焉華布。睹時逝懷川上之感,步秋林同宋生之戚,歎巨艱之未終,抱殷憂而不寐,遂彷徨於窮穀之裏,仗策陟神岩之側。乃仰觀太虛,縱目遠覽,吟嘯之頃,懍然增懷。不覽至理,拔自近情。常韻發於宵夜,不任詠歌之末,前援管而為賦。其辭曰:
“晉代義陽王典祠令任城人呂忱向皇帝呈上《字林》六卷,尋味其情狀,是附托許慎的《說文》,考察古代經籍中的章節句讀,訂正辨析古籍中的奇惑之字,文字得正隸之妙而又不離篆書之意。呂忱之弟呂靜另外仿效故左校令李登《聲類》中的方法,撰《韻集》五卷,宮商角徵羽各為一篇,而文字同其兄呂忱相去甚遠,讀音也時有不同。

陟秀峰以遐眺,望靈象於九霄。陟,升。遐,遠。九霄,九天也。
“皇魏承接百王之後,延續五運之緒,時代更替,文字改變,篆體多有謬錯,隸體逐漸失真。學習者粗俗鄙陋,再加上故弄玄虛,喜好言談論辯的人,又往往按照他的意思來解說,炫惑於一時,實在難以糾正。所以有傳言說,以眾非,非行正。這個說法實在是符合這種情況。有人說追來就是歸,巧言就是辯,小兔就是需免,神蟲就是蠶,像這樣的情況非常多,都不符合孔子的古文、史籀的大篆、許慎的《說文》、《石經》三字之體。凡是涉及到古代的文字,莫不令人感到惆悵。唉!文字是六藝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憑借它而流傳至今,今人憑借它而知道古昔,所以說‘本立而道生’。孔子說過:‘必也正名乎。’又說:‘述而不作。’《尚書》上說:‘予欲觀古人之象。’都是說的遵循和研究古代曆史而不敢穿鑿附會的意思。

睹紫宮之環周,嘉帝坐之獨標。紫宮垣十五在北鬥北,天皇大帝大一星在紫宮中,天帝位尊,故言獨標也。
“我的六世祖江瓊也居陳留,仕晉之初,與他的堂兄江應元一同受學於衛覬,古篆之法,《倉》、《雅》、《方言》、《說文》的字式,當時都兼收並蓄。六世祖官至太子洗馬,任馮翊郡太守,適逢洛陽之亂,退避到黃河之西居住,幾代人傳授學習,這個專業才不至於失傳。世祖太延年間,我朝皇威遍及西部地區,沮渠牧犍歸附朝廷,我的祖父江文威扶杖回國,向朝廷奉獻五代人傳下來的文字,古篆八體的書法,當時承蒙皇帝的嘉獎征用,得以進職於士大夫之列,在文職官府任職,家中也被稱為世業。傳到我這一代,我昏昧無知,學識淺薄,雖受到家風的浸染,但有愧於沒有顯著成績,然而我逢到了好的時世,皇上加於我的恩遇出於我意料之外,常常蒙受恩澤,承受恩惠,進出文閣,參預史官,題篆宮禁,被視為極有才能的人。我既然對朝廷謁誠盡力,欲罷不能,所以敢於憑借家傳六代的聲名,尊奉祖輩的遺訓,私下仰慕古人所走的路線,希望踏上儒家的道路,請求撰集古來的文字,以許慎的《說文》為主,摘取孔子《尚書》、《五經》的音注,以及《籀篇》、《爾雅》、《三倉》、《凡將》、《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倉》、《廣雅》、《古今字詁》、《三字石經》、《字林》、《韻集》、諸賦文字有六書之義者,都按照類別依次編聯,文字不重複,集合為一部。其中古籀、奇惑、俗隸各體,都把它排列在篆體之下,各有區別。解釋假借的意義,都隨文意而解;讀音有不同的,也都逐字注音。其中有無法知道的就付之闕如。倘若蒙皇上恩準,希望能讓我縱覽諸子百家的著述,涉獵所有文字的領域,掌管宮廷中的藏書。所需要的書籍,請求陛下下令如數供給;並派給曾經研習文字的學士五人,幫助我披覽眾書;派給書生五人,讓他們專門從事抄寫。侍中、黃門、國子祭酒等有關部門一個月進行一次監察,評議深奧疑難的問題,以期不至於產生紕漏謬誤。至於所撰之書的名目,謹聽聖上明旨。”

瞻華蓋之廕藹,何虛中之迢迢。華蓋七星,杠九星,合十六星,在大帝上。迢迢,高遠之貌。
皇帝於是下達詔令說:“可以按照所奏請的事項去辦,並令其就任太常之職,望其兼教八書史。其所有需求,依照請奏予以滿足。書名等到書成之後再定。”

觀閣道之穹隆,想靈駕之電飄。閣道六星在王良東北,天帝之所乘躡,靈駕之所由從。電飄,疾也。
江式於是撰集字書,書名叫《古今文字》,共四十卷,大體依照許慎《說文》為本,上篆下隸。江式又升任宣威將軍、符璽郎之職,不久又授輕車將軍。正光年間(522),授予驍騎將軍、兼著作佐郎,正史中字。正光四年(523)去世,追贈右將軍、巴州刺史。他所撰之書終究未能完成。

爾乃縱目遠覽,傍極四維,北鑒機衡,南睹太微,四維,四方之維。機衡,謂北鬥星。太微宮十星在翼軫北。三台皦瑗以雙列,皇座冏冏以垂暉,三台凡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極太微。皇座一星在太微星中。皦瑗、冏冏,皆星光明之貌也。
江式的侄兒征虜將軍江順和,也擅長篆書。在太和年間,兗州人沈法會長於隸書,世宗尚在東宮,皇帝令沈法會為侍書。以後,他的隸書墨跡有許多流傳在民間,但不如崔浩書法之精妙。

虎賁執銳於前階,常陳屯聚於後闈。三台謂之太階,虎賁一星在下台南,故言前階。常陳七星,如畢狀,在皇座北,皆宿衛天帝前後,備非常。闈門,宮中之門也。
徐謇,字成伯,丹陽人。祖籍東莞,與其兄文伯等都精於醫藥。徐謇因為到青州,剛好慕容白曜平定東陽,把他拿獲,具表將他送至京師。顯祖要驗證他的醫術,就把一些病人放在帳幕裏,讓徐謇隔著幕帳切脈,他都能準確判斷病情,而且知道病人的氣色。於是深受顯祖的寵遇。任為中散,不久升為內侍長。文明太後也時常來要他看病處方,但他卻不及李..那樣受到重用。徐謇合和藥劑,治療疾病的效果比李..更為精妙,但他的性情十分古怪,如果接待不如他的意願,即使如王公那樣尊貴的人,也不肯替他治病。高祖知道他有才能,在遷都洛陽之後,對他漸加愛寵。高祖身體稍有不適,以及其寵幸的馮昭儀有病,都讓他診斷處治。又授予他中散大夫之職,升授右軍將軍、侍禦師。徐謇想要替高祖煉金丹,盡延年益壽之法。徐謇就居住在崧高,采集各種煉丹的原料,曆經一年而一無所成,隻得作罷。

遂回情旋首,次目文昌,文昌七星,在北鬥魁前,別一宮之名,皆相位次也。
太和二十二年(498),高祖到懸瓠,他的病情加劇,就派驛馬急召徐謇,令他從水路趕赴高祖所在地,一天一夜趕了數百裏,到達以後,診斷觀察,處方治病,果然療效顯著。高祖身體略有好轉,內外都稱頌慶幸。九月,高祖車駕從豫州出發,臨時住宿在汝水之濱。就由太宮專為徐謇設置珍貴飲宴,聚集文武百官,讓徐謇獨坐上席,席前陳列各種美酒佳肴,命左右的人宣揚徐謇振救危重疾病之功,應當加以賞賚。於是下達詔書說:“精神無主,身體就會發生障礙,歡樂和憂愁如果不協調,必然會損害身體。我日理萬機,長期致力於革舊鼎新,思緒茫茫而無有懈怠,身體恍惚而倍感勞累。終於在仲秋之時染上重病,心神和容顏頓時憔悴,身體和元氣十分虛弱,我深深感到憂慮。侍禦師、右軍將軍徐成伯星夜馳至太室,在汝水之濱替我治病,處方用藥窮盡各種靈丹良藥,付出了他所有的精誠和醫術,極盡他的忠心與妙方,才使我冗沉的病體得以恢複,深重的痼疾得以痊愈,評論他的勤勉和功勞,實在應當予以嘉獎和任用。昔日晉武帝得了重病,程和為他進藥治療,武帝就為他增封官爵,賞賜錢財,給予他極大的恩寵和獎賞。況且我的疾病比晉武帝更加深重,我的事業也比他更為艱難,怎能不對徐謇加倍予以升遷賞賜呢?應當順乎眾望,予以重賞。而且他過去已達到較高的官級,中間又暫時解退,過去雖有升任,但還是不夠的,以他的舊職來比照現在的功勞,應當讓他有更為明顯的升進。可授予他鴻臚卿,金鄉縣開國伯,食邑五百戶,賜錢一萬貫。”又下詔說:“國庫還不夠充實,須用雜物來代替,計有絹二千匹、雜物一百匹,其中四十匹由宮廷倉庫拿出;穀二千斛;奴婢十人;馬十匹,其中一匹赤色駿馬;牛十頭。”所賞賜的雜物、奴婢、牛馬都經過宮廷送達。鹹陽王元禧等諸親王也各另有賞齎,都同樣達到千匹。徐謇跟隨高祖到鄴,高祖的病還是時常發作,徐謇日夜守候在他身邊。第二年,隨從高祖到達馬圈,高祖的病情日益加重,抑鬱不歡,常常對徐謇加以責備,甚至還要鞭打他,幸而獲免。高祖駕崩,徐謇跟隨皇帝的棺材回到洛陽。

仰見造父,爰及王良。造父五星在傳舍河中。造父,周穆王禦,死,精上為星。王良五星在奎北。王良者,晉大夫,善禦,九方湮之子。良一名郵無正,為趙簡子禦。死,精托於星,為天帝之馭宮。
徐謇經常用藥餌吞服道教符咒,年近八十而鬢發不白,精力也沒怎麼衰退。正始元年(504),以高齡升任光祿大夫,加封平北將軍,不久去世。延昌初(513),追贈安東將軍、齊州刺史,定諡號為靖。

傅說登天而乘尾,奚仲托精於津陽。傅說一星在尾後。傅說,殷時隱於岩中,殷王武丁夢得賢人,圖畫其象,求而得之,即立為相。死,精上為星。乘尾,在龍駟之間。奚仲四星在天津北,近河傍。太古時造車輿者,死而精上為星。水北曰陽,在河北,故曰津陽也。
徐謇之子徐踐,字景升,小名靈寶,襲受父親的爵位。曆任兗州平東府長史、右中郎將、建興太守等官職。

織女朗列於河湄,牽牛煥然而舒光。織女三星在紀星東端,牽牛六星在河鼓南。世人複以河鼓為牽牛。
徐踐之弟知遠,任給事中。

五車亭柱於畢陰,兩河俠井而相望。五車三柱,都十四星,在畢東北。在宿北,故謂之陰。兩河,南河、北河。六星俠東井,東西遙相對,故曰相望也。
徐謇之孫之才,孝昌初(526),曾在蕭衍的南梁豫章王蕭綜的北府任主簿,跟隨蕭綜鎮守彭城。蕭綜投降之後,他的僚屬全部奔散,徐之才由此而投入皇魏。武定年間,授予大將軍、金紫光祿大夫、昌安縣開國侯等官職爵位。

灼灼群位,落落幽紀,設官分職,罔不悉置。灼灼、落落,皆星光明希疏之貌。群位,謂天設三公九卿之官,皇後嬪禦之位。分,謂分其所司,而各有所典。罔,無。悉,盡。言無不盡備,官職亦有之也。
王顯,字世榮,陽平樂平人,自稱本來是東海郯人,是漢朝王朗的後代。祖父在延和年間南奔,居住在魯城附近,後又遷居到彭城。伯父王安上,劉義隆執政時授官於館陶縣。世祖發兵南討劉義隆的時候,王安上放棄縣官歸附朝廷,與父母一道遷居於平城,按照慣例授為陽都子,升任廣寧太守之職。王顯的父親王安道,年輕時和李亮一道從師,共同學習醫藥,對醫術頗有研究,但功底仍趕不上李亮。王安上後來回家定居於樂平,也屬於當時名士之流。

儲貳副天,庭延三吏。儲貳,謂太子一星,在帝座北。三吏,三公星,在太微宮中也。論道納言,各有攸司。
王顯年輕時曾任本州刺史從事,他不但精通醫術,而且聰明敏捷,辦事有決斷能力。早先文昭皇太後懷上世宗的時候,夢見被太陽追逐,既而又化為一條龍纏繞著皇後,皇後醒來之後受到驚嚇,就染上了心病。文明太後敕令召徐謇和王顯兩人替皇後診脈。徐謇說是她略微受了些風寒,應當服用湯藥外加針刺。王顯卻說:“從三部脈的脈象來看不是患有心病,而是懷有身孕將生男兒之象。”其結果印證了王顯所說是正確的。過了一段時間,朝廷召用王顯補任侍禦師、尚書儀曹郎,辦事幹練。世宗從小就患有小病,很長時間都未能痊愈,王顯替他治療之後有明顯效果,因此而漸漸受到賞識。

論道,謂三公坐而論道。納言,謂尚書獻可替否。
當初朝廷罷除六輔,王顯為領軍於烈出謀劃策,暗中頗有功勞。升為遊擊將軍,授予廷尉少卿之職,仍在侍禦之中,為皇帝進奉禦藥,出入宮禁之中。後來王顯請求回到本州任職,世宗曾經應允過他,但過了多年都沒有授任,因此王顯的聲名就在遠近都得到傳頌。王顯經常對別人說,當時皇上旨意已經決定,一定讓他任刺史。於是朝廷授予他平北將軍、相州刺史之職。不久,皇帝詔令王顯從驛道馳回京都,再次掌管朝廷禦藥,後來又派他回到相州。當時元愉叛逆作亂,王顯征討元愉出師不利。後又回到朝廷,被授予太府卿、禦史中尉一職。

將相次序以衛守,九卿珠連而內侍。太微宮十星皆有上將、上相、次將、次相之位。九卿三星在太微庭中,行列似珠之相連而內侍。天街分中外之境,四七列九士之異。天街二星,昂畢間,近月星,陰陽之所分,中國之境界。天街以西屬外國,旄頭氈褐,引弓之民皆屬焉。天街以東屬中國,縉紳之士,冠帶之倫皆屬焉。四七二十八宿,角、亢,鄭國兗州;氐、房、心,陳國豫州;尾、箕,燕國幽州;鬥、牛,吳國揚州;女、虛、危,齊國青州;營室、東壁,衛國並州;奎、婁,魯國徐州;骨、昂、畢,趙國冀州;觜、參,魏國益州;井、鬼,秦國雍州;柳、星、張,周國洛陽、三河;翼、軫,楚國荊州。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經曆;地有十二州,王侯之所國。方土所出之物,各有殊異不同者。
王顯前後曆任各種官職,所在每個任上都被人稱頌,處理各種獄訟之事,查究各種奸邪昏亂之人,不分內外都非常慎重,為國擔憂如同持家一般。後來在禦史台任職,對許多違犯法製的官員進行彈劾,因此朝中百官對他十分敬畏。王顯又認為禦史中尉的官職,同他所履行的職責不完全相稱,就委婉地請求皇帝更換官職。皇帝詔令委任他選拔官員,一定要做到人盡其才,但是王顯所舉薦的官員,有的是對他有所請托的,沒有能完全做到任人惟才,於是朝中百官輿論嘩然,致使他的聲望受到損害。後來,世宗詔令王顯撰寫藥方三十五卷,並把它向全國頒布,用來治療各種疾病。世宗立東宮太子之後,任王顯為太子詹事,對他的委任非常優厚。世宗每次到東宮,王顯常常出麵迎接侍奉。他出入於宮禁之中,仍舊給皇帝進奉醫藥。皇帝對他的賞賜不斷地增多,還專為他建立館舍,如此厚重的寵幸使他顯赫於一時。延昌二年(513)秋天,王顯因醫療救治疾病有功,被封為衛南伯。

左則天紀、槍、棓、攝提、大角,二鹹防奢,七公理獄。天紀九星在貫索東,天槍三星在北鬥杓東,天音五星在女床東北。攝提六星俠大角,大角一星在攝提間。二鹹:東鹹四星在房東北,西鹹四星在房西北,此星主防奢淫諂佞之事。七公七星,在招搖東,接近貫索。貫索為天獄。刑獄失中,則七公評議,理其冤枉。庫樓炯炯以灼明,騎官騰驤而奮足。庫樓十星在大角南。騎官二十七星在氐南。騎官典乘,故曰騰驤也。
延昌四年(515)正月,世宗在夜晚駕崩,肅宗即位。王顯參與肅宗臨治儀式,同百官在一起哀悼哭泣,心裏頗感到憂懼。王顯蒙受世宗恩遇重用,又兼身為執法之官,倚仗權勢、顯示威嚴,為當時群臣所嫉恨。朝中大臣借口王顯給皇帝治病不見療效,把他逮捕關進監獄,肅宗下令削除了他的爵位官職。王顯被捕的時候大叫冤枉,值勤武官用刀環重擊他的腋下,使他重傷吐血,送到右衛府過了一夜就死了。起初,王顯還是一個布衣儒生,有一位僧人為他看相,預示他以後必當富貴,勸誡他不要擔任選拔任用官吏的官職,當了這種吏官必然失敗。因此世宗在位時曾想讓他掌管吏部,他總是小心地推辭回避。到世宗駕崩之後,肅宗連夜即位,接受璽印封冊,在禮儀上須要有人兼任太尉和吏部之職,但倉卒之間未能在百官中找出這樣的人,就讓王顯兼任吏部而執行禪受皇位之事。

天市建肆於房、心,帝座磥落而電燭。天市二十四星在房、心北,帝座一星在天市中心。
蔣少遊,樂安博昌人。在慕容白曜平定東陽的時候,蔣少遊被俘而到了平城,成為平齊人,後被發配到雲中當兵。蔣少遊性格機敏靈巧,擅長繪畫和雕刻。他頗有文思,經常吟詠詩句,有時還寫一些小詩。後來蔣少遊寄居在平城,以代人寫書信賺錢維持生計,僅僅在市鎮上有些名氣。

於前則老人、天社,清廟所居。老人一星在弧南,常以春秋分候之。天社六星亦在弧南。清廟十四星在張南。
蔣少遊後來被朝廷征召到中書省當寫書生,與高聰一同依附於高允。高允器重他們兩人的文章寫作才能,就向朝廷同時舉薦他們二人,蔣少遊與高聰一道補任中書博士。蔣少遊自從來到中書省以後,長期托庇於李衝兄弟子女至的門下。開始時北方人不知道青州蔣氏家族,有人就說蔣少遊本來就不是有名望的人,加之蔣少遊出身微賤,隻是憑借自己的手藝而得誌,因此無論是在官場還是在私交中,蔣少遊的名望都不高,並不受人敬重。隻有高允、李衝對他多有體察和了解,因為蔣少遊的舅父與李衝的堂叔李衍是門當戶對的兒女親家。高祖、文明太後常常在宮中飲宴上,對朝中百官說:“本來認為蔣少遊僅是個有專門知識技藝的人,而高允老丈卻說他是一個有名望的人。”可見高允對他的賞識眷愛的情形。然而蔣少遊還是突然間被召引任用,在宮禁之內忙忙碌碌,整日幹著校正方圓、雕刻繪畫的事情,因此而大蒙皇帝的恩寵賞賜,其地位超越了平常的等級,但又不給他遷官升進。

明堂配帝,靈台考符。明堂三星在太微西南角外,靈台三星在明堂西。
到後來皇帝詔令尚書李衝與馮誕、遊明根、高閭等人在宮內商議製定文武官員的衣服冠帶,由於蔣少遊巧於構思,就讓他主管這件事,也征詢劉昶的意見,兩方麵的意見相違拗,以致常常發生爭吵,一直拖了六年才完成,開始頒賜給朝廷百官穿戴。百官冠服之所以能夠製作成功,蔣少遊是有功勞的。後來朝廷準備在平城營建太廟、太極殿,派蔣少遊乘坐驛車到洛陽去,以魏、晉兩朝的廟殿為標準測量它們的基礎。後來又授蔣少遊以散騎侍郎之職,讓他協助李彪出使長江以南。高祖修造他乘坐的船隻,因為蔣少遊有很強的構思設計的能力,就任命他為都水使者,官升為前將軍、兼將作大匠,仍舊總領修造水池湖中遊玩的船和槳等器具。到後來維修和擴建華林園的殿堂和池沼,改建金墉城的門樓,全都是由蔣少遊設計籌措,世人都稱讚這些建築妍好華美。

丈人極陽而慌忽,子、孫嘒嘒於參嵎。丈人二星在軍市西南。星在南方,故稱極陽。慌忽,謂星細小,遠邈難見。《老子》曰:“忽兮慌兮,其中有象;慌兮忽兮,其中有物。”子二星,在丈人東。嘒,小貌。孫二星,在子東。《詩》雲:嘒彼小星,三五在東。”此之謂乎?
蔣少遊雖然富於文采辭藻,但他這方麵的才華始終不能得到施展,長期以來拿著雕刻用的刀、施工設計用的繩尺,瑣瑣碎碎,忙忙碌碌,往來依傍於園林湖沼城樓殿堂之側,賞識他的才能的人無不為之歎息感慨。但他竟然安於那些事務並以此為己任,從來都不感到疲勞和羞恥。後來兼任太常少卿之職,仍舊像過去那樣統領水工之事。景明二年(501),蔣少遊去世,皇帝追授他為龍驤將軍、青州刺史,規定他的諡號為質。蔣少遊留下《文集》十多卷。蔣少遊生前還曾為建造太極殿製作了模型,與董爾、王遇等人參與營建,但都未能建成而去世。

天狗接狼以吠守,野雞伺晨於參墟。天狗七星在狼北,野雞一星在參東南。天市中街主警怖,故曰吠守。雞能候時。雞能候時,故曰伺晨。
當初,高宗在位時,郭善明這個人非常機敏靈巧,京都平城的宮殿,大多是由他設計建造的。高祖在位時,青州刺史侯文和也以機巧聞名,他建造了一種大船,可以在水中站著放箭。侯文和性格滑稽而且機智,說話言辭沒有根據,尤其喜歡說一些淺陋的民間俗語,很能逗人開心快樂。他的官職做到了樂陵、濟南二郡太守。

右則少微、軒轅,皇後之位,嬪禦相次,尊卑有秩。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南北列,白衣處士之位。軒轅十七星在七星北,有皇後嬪禦之位,尊卑相次,皆秩序之也。
世宗與肅宗在位年間,豫州人柳儉、殿中將軍關文備、郭安興都非常機巧。洛陽建造永寧寺九層佛塔,就是郭安興充當大匠。

禦宮典儀,女史執筆。禦宮四星在鉤陳左傍,此星主典司禮儀、威容步趨之事。女史一星在柱下史北。女史記識晝夜昏明,節漏省時,在勾陳右傍。
高祖在位時,有一個名叫範寧兒的人擅長圍棋。範寧兒曾經同李彪一道出使蕭賾,蕭賾讓江南的圍棋高手與範寧兒對弈,範寧兒大勝而歸。又有浮陽人高光宗擅長樗蒲這種賭博遊戲。趙國人李幼序、洛陽人丘何奴都工於握槊這種賭博遊戲。這些都是胡人的遊戲,近時傳到中國,傳說有位外國國王,他的弟弟一個人犯了罪,將要處死,弟弟在監獄裏發明這種遊戲,把它獻給當國王的哥哥,意思是說一個人孤單自處就容易死去。世宗在位以後,這些遊戲一時間流行於世。

內平秉禮以伺邪,天牢禁愆而察失。內平四星在中宮南,有邪媚之事,以禮正之。天牢六星在北鬥魁下,有過失則懲其愆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魏書》

《魏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