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 作者:魏收年代:北齊728   

《魏書》列傳 列傳·卷七十三

袁躍裴敬憲盧觀封肅邢臧裴伯茂邢昕溫子升
溫子升,字鵬舉,自稱太原人,晉代大將軍溫嶠的後代。世代居住江左。祖恭之,劉義隆政權彭城王劉義康的戶曹,避難歸國,定居在濟陰冤句,因而成為該郡縣人。家中世代寒微。父溫暉,兗州左將軍府長史,行濟陰郡事。

夫文之為用,其來日久。自昔聖達之作,賢哲之書,莫不統理成章,蘊氣標致,其流廣變,諸非一貫,文質推移,與時俱化。淳於出齊,有雕龍之目;靈均逐楚,著嘉禍之章。漢之西京,馬揚為首稱;東都之下,班張為雄伯。曹植信魏世之英,陸機則晉朝之秀,雖同時並列,分途爭遠。永嘉之後,天下分崩,夷狄交馳,文章殄減。昭成、太祖之世,南收燕趙,網羅俊乂。逮高祖馭天,銳情文學,蓋以頡頏漢徹,掩踔曹丕,氣韻高豔,才藻獨構。衣冠仰止,鹹慕新風。肅宗曆位,文雅大盛,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
子升開始在崔靈恩、劉蘭處受學,讀書精勤,晝夜不倦。長大後博覽百家,為文清婉。作為廣陽王元淵的下等賓客,在馬坊教眾奴子書。寫《侯山祠堂碑文》,常景見到後很讚賞,故到元淵處感謝。景說:“剛剛見到溫生。”元淵很奇怪地問是怎麼回事,景說:“溫生是大才士。”元淵從此待溫子升漸漸好起來。

袁躍,字景騰,陳郡人,尚書翻弟也。博學雋才,性不矯俗,篤於交友。翻每謂人曰:“躍可謂我家千裏駒也。”釋褐司空行參軍,曆位尚書都兵郎中,加員外散騎常侍。將立明堂,躍乃上議,當時稱其博洽。蠕蠕主阿那環亡破來奔,翰廷矜之,送複其國。既而每使朝貢,辭旨頗不盡禮。躍為朝臣書與環,陳以禍福,言辭甚美。後遷軍騎將軍、太傅、清河王懌文學,雅為懌所愛賞。懌之文表多出於躍。卒,贈冠軍將軍、吏部郎中。所製文集行於世。無子,兄翻以子聿脩繼。
熙平初年(516),中尉、東平王元匡廣召善文辭之人,以充任禦史,同時參加射策考試的有八百多人,溫子升與盧仲宣、孫搴等二十四人中高第。當時參與選拔的人爭相引決,元匡讓溫子升去應付他們,眾人都受屈而去。孫搴對人說:“朝來吵吵嚷嚷的人群,都是子升把他們趕走了。”於是補禦史職,當時隻二十二歲。台中文筆都是溫子升所為。後以家喪離任,喪期滿後,又應朝請任原職。後來李神雋行荊州事,引他兼錄事參軍。被征赴省,李神雋上表留他,不讓他還朝。吏部郎中李獎退表不許,說:“過去伯瑜不應留,王朗因此發出感歎,你今應迅速讓他赴朝,不要步彥雲前番過失。”於是溫子升還省。

聿修,字叔德,七歲遭喪,居處禮若成人。九歲,州辟主簿。性深沉,有鑒識,清靖寡欲,與物無競。姨夫尚書崔休深所知賞。年十八,領本州中正,兼尚書度支郎中。齊受禪,除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
正光末年(525),廣陽王元淵任東北道行台,召溫子升任郎中,軍國文書都出自他的手筆。從此才名轉盛。黃門郎徐紇受四方表啟,回答迅速,對於元淵獨沉思說:“他有溫郎中,才辭可畏。”高車人戰敗逃散,珍寶到處都是,子升隻取絹四十匹。等到元淵被葛榮所害,子升也被逮捕了。葛榮部下都督和洛興與溫子升是舊相識,送給溫子升數十匹馬,他到了冀州。還京後,李楷握著他的手說:“卿今免禍,足以使夷甫懺悔慚愧。”從此後,溫子升沒有了為官的願望,閉門讀書,厲精不已。

裴敬憲,字孝虞,河東聞喜人也。益州刺史宣第二子。少有誌行,學博才清,撫訓諸弟,專以讀誦為業。澹於榮利,風氣俊遠,郡征功曹不就,諸府辟命,先進其弟,世人歎美之。司州牧、高陽王雍舉秀才,射策高第,除太學博士。性和雅,未嚐失色於人。工隸草,解音律,五言之作,獨擅於時。名聲甚重,後進共宗慕之。中山闕將之部,朝賢送於河梁,賦詩言別,皆以敬憲為最。其文不能贍逸,而有清麗之美。少有氣病,年三十三卒,人物甚悼之。敬憲世有仁義於鄉裏。孝昌中,蜀賊陳雙熾所過殘暴,至敬憲宅,輒相約束,不得焚燒。為物所伏如此。永興三年,贈中書侍郎,諡曰文。
建義初年(528),任南主客郎中,修起居注。他曾有一天沒有值班,上黨王元天穆當時任錄尚書事,準備鞭打他,溫子升便逃走了。天穆很惱火,奏請別人代替他的位置。莊帝說:“當世才子不過數人,哪能為這點小事,便加放逐。”於是隻好作罷。等到元天穆準備討伐邢杲,召溫子升同行,子升沒敢答應。天穆對人說:“我想把他當個才來使用,哪裏會懷前忿。今天他又不來,除非他南逃越地,北走胡原就算了!”溫子升不得已隻好去見他。加授伏波將軍,任行台郎中,元天穆深深地賞識他。元顥入洛陽,元天穆召溫子升問:“是揮師向京城,還是隨我北渡?”回答說:“主上因虎牢關失守,才導致今天的狼狽局麵。元顥新入京城,人情未定,今天就去討伐,必定是有征無戰。大王如若先克複京城,奉迎大駕,這就是齊桓、晉文之舉了。舍此而北渡,臣竊為大王惋惜。”元天穆覺得他說得好卻不能按他說的去做。派溫子升還歸洛陽,元顥命他為中書舍人。莊帝還宮,以前被元顥任職的多被廢黜,而溫子升仍為舍人。元天穆每每對溫子升說:“恨我不能依卿前計辦事。”溫子升被除任正員郎,仍任舍人。

盧觀,字伯舉,範陽涿人也。少好學,有雋才,舉秀才,射策甲科,除太學博士、著作佐郎。與太常少卿李神雋、光祿大夫王誦等在尚書上省撰定朝儀,拜尚書儀曹郎中。孝昌元年卒。
等到莊帝殺了爾朱榮,子升參預了謀劃,當時的赦免詔書,就是子升的手筆。爾朱榮入宮內,遇到溫子升,拿著詔書問他是何詔書,子升顏色不變,說“敕”。爾朱榮不看他。爾朱兆進入洛陽,溫子升怕遇禍,逃走了。永熙年間,任侍讀兼舍人、鎮南將軍、金紫光祿大夫,遷任散騎常侍、中軍大將軍,後領本州大中正。

封肅,字元邕,渤海人,尚書回之兄子也。早有文思,博涉經史,太傅崔光見而賞焉。位太學博士,修《起居注》,兼廷尉監。為《還園賦》,其辭甚美。正光中,京兆王西征,引為大行台郎中,委以書記。還,除尚書左中兵郎中,卒。肅性恭儉,不妄交遊,唯與崔勵、勵從兄鴻尤相親善。所製文章多亡失,存者十餘卷。
蕭衍讓張皋模仿溫子升文筆,傳文江外。蕭衍稱讚說:“曹植、陸機又生於北土。恨我辭人,白白有一百零六人。”陽夏太守傅標出使吐穀渾,看到其國主床頭有書數卷,原來是溫子升的文字。濟陰王暉業曾經說:“江左文人,宋有顏延之、謝靈運,梁有沈約、任日方,我子升足以陵顏壓謝,含任吐沈。”楊遵彥作《文德論》,認為古今文人都負才遺行,行薄險忌,隻有邢子才、王元景、溫子升彬彬有德行。

邢臧,字子良,河間人,光祿少卿虯長孫也。幼孤,早立操尚,博學有藻思。年二十一,神龜中,舉秀才,問策五條,考上第,為太學博士。正光中,議立明堂,藏為裴頠一室之議,事雖不行,當時稱其理博。出為本州中從事,雅為鄉情所附。永安初,征為金部郎中,以疾不赴,轉除東牟太守。時天下多事,在職少能廉白,臧獨清慎奉法,吏民愛之。隴西李延實,莊帝之舅,以太傳出除青州,啟臧為屬,領樂安內史,有惠政。後除濮陽太守,尋加安東將軍。臧和雅信厚,有長者之風,為時人所愛敬。為特進甄琛《行狀》,世稱其工。與裴敬憲、盧觀兄弟並結交分,曾共讀《回文集》,臧獨先通之。撰古來文章,並敘作者氏族,號曰《文譜》,未就,病卒,時賢悼惜之。其文筆凡百餘篇。贈鎮北將軍、定州刺史,諡曰文。子恕,涉學有識悟。
齊文襄王引薦子升為大將軍府谘議參軍。子升以前任中書郎,曾到蕭衍客館接受國書,自己不修舉止,對人說:“詩章易作,行為不羈難以做到。”文襄館客元僅說:“眾人當賀。”推子升合陳辭。溫子升總是忸忸怩怩,改推陸操。等到元僅、劉思逸、荀濟等作亂,文襄懷疑溫子升參與了謀劃。這時正派他寫獻武王碑文,寫成後,很快就把他投到晉陽獄中,吃破棉絮而死,棄屍路邊,抄沒了他的家口。太尉長史宋遊道把他收葬了,又把他的文字收集結集為三十五卷。溫子升外貌恬靜,與物無爭,言而有物,不妄毀譽,而城府極深。每有大事,喜歡參預,所以最終還是禍及自己。又寫有《永安記》三卷。無子嗣。

裴伯茂,河東人,司空中郎叔義第二子。少有風望,學涉群書,文藻富贍。釋褐奉朝請。大將軍、京兆王繼西討,引為鎧曹參軍。南討絳蜀陳雙熾,為行台長孫承業行台郎中。承業還京師,留伯茂仍知行台事。以平薛鳳賢等賞平陽伯。再遷散騎常侍,典起居注。太昌初,為中書侍郎。永熙中,出帝兄子廣平王讚盛選賓僚,以伯茂為文學,後加中軍大將軍。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魏書》

《魏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