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 作者:魏收年代:北齊728   

《魏書》列傳 列傳·卷三十三

韋閬杜銓裴駿辛紹先柳崇
韋閬的族弟韋珍,字靈智,名是由高祖賜給的。父親韋尚,字文叔,任樂安王元良安西府從事中郎。死後,贈安遠將軍、雍州刺史。韋珍年輕時有誌氣和節操。出仕任京兆王元子推的常侍,轉任尚書南部郎。

韋閬,字友觀,京兆杜陵人。世為三輔冠族。祖楷,晉建威將軍、長樂清河二郡太守。父逵,慕容垂吏部郎、大長秋卿。閬少有器望,值慕容氏政亂,避地於薊城。世祖征拜鹹陽太守,轉武都太守。屬杏城鎮將郝溫及蓋吳反,關中據亂,閬盡心撫納,所部獨全。在郡十六年,卒。
高祖在位之初,蠻地首領桓誕歸誠,朝廷考慮到安撫邊地的策略,以桓誕為東荊州刺史。令韋珍為使者,與桓誕一道招安撫慰東部的蠻人。韋珍從懸瓠向西行進三百餘裏,到達桐柏山,直到淮水之源,宣揚朝廷的恩澤,所到之處莫不降附。淮水的源頭有一座古舊的祠堂,蠻人風俗,長期以來都用活人來祭祀。韋珍就曉諭當地百姓說:“天地神靈,就是人民的父母,哪裏有父母要吃子女的肉的呢!從今以後,都應當用酒肉代替人祭。”當地蠻人遵從他的規定,至今都照這樣辦。韋珍在這一帶總共招降了七萬餘戶,為他們設置郡縣然後返回朝廷。因奉使宣稱聖旨有功,被授予左將軍、樂陵鎮將之職,賜爵為霸城子。

子範,曆鎮西大將軍府司馬,試守華山郡。高宗時,賜爵興平男。卒。
蕭道成所屬司州之民謝天蓋自命為司州刺史,圖謀以司州歸附於朝廷。事情泄露之後,被蕭道成的部將崔慧景圍攻。高祖令韋珍率所在鎮的兵馬渡過淮水援助接應。當時蕭道成聽說韋珍率軍將要到來,就派部將苟元賓憑據淮水進行抵禦。韋珍就分派一支騎兵,在淮水上遊偷渡,自己率領步卒與敵軍接戰。兩軍旗鼓剛剛相交,騎兵突然殺來,腹背奮力夾擊,打敗了南齊軍。謝天蓋不久被他身邊的人所殺,餘部投降崔慧景。韋珍乘勝奔馳前進,又打敗崔慧景,把降附的民眾七千餘戶遷徙到內地,表奏朝廷設置城陽、剛陵、義陽三郡來安頓移民。高祖令韋珍移鎮比陽,蕭賾派他的雍州刺史陳顯達率部前來侵犯。城中將士都要求出戰,韋珍說:“敵軍初到,士氣銳利,不能立即挫敗它,暫且共同堅守,等到他們攻城疲憊之後,再行出擊也為不晚。”於是韋珍率眾憑城拒戰,殺傷敵軍甚多。雙方相持了十二天,韋珍趁夜打開城門偷襲敵軍,敵軍於是奔逃潰退。韋珍憑戰功晉爵位為侯。

子俊,字穎超,早有學識。少孤,事祖母以孝聞。性溫和廉讓,為州裏所稱。太和中,襲爵。除荊州治中,轉梁州寧朔府長史。還,為太尉外兵參軍、本州中正,遷都水使者。所在有聲。世宗崩,領軍於忠矯擅威刑,與左仆射郭祚、尚書裴植同時遇害,語在《植傳》。時年五十七。俊與祚婚家,為忠所惡,故及於難。臨終,俊訴枉於尚書元欽,欽知而不敢申理。俊歎曰:“吾一生為善,未蒙善報;常不為惡,今為惡終。悠悠蒼天,抱直無訴!”時人鹹怨傷焉。熙平元年,追贈中壘將軍、洛州刺史,諡曰貞。有子十三人。
高祖親自率軍南征,韋珍向皇帝獻計獻策,並且說自己在邊地任職時間長久,知道那裏的要害之處,願意充當前驅。高祖令韋珍為隴西公源懷衛大將軍府長史,轉任太保、齊郡王長史。遷任顯武將軍、郢州刺史,他在州任上有聲望有政績,朝廷嘉獎他。升任為龍驤將軍,賜給驊騮馬二匹、帛五十匹、穀三百斛。韋珍就召集州內孤貧的人,對他們說:“天子因我能夠安撫你們,所以賜給我穀物布帛,我怎麼敢獨自享用。”於是把朝廷所賜的財物全部分給了他們。不久,加授韋珍為平南將軍、荊州刺史,與尚書盧淵一道征討赭陽,被蕭鸞的部將垣曆生、蔡道貴打敗,免官回到鄉裏。臨別之時他對盧淵說:“皇上聖明,誌在吞並吳會,用兵機要,實屬上流。倘若荊楚一帶有事,恐怕老夫又會不得停歇啊。”後來皇帝征伐樊、郢,起用韋珍為中軍大將軍、彭城王元勰長史。沔水以北平定之後,以韋珍為建威將軍,試守魯陽郡。

長子榮緒,字子光,頗涉文史。襲爵,除員外散騎侍郎、齊王蕭寶夤儀同開府屬,因戰敗歿。
高祖再次南征,路經韋珍的郡所,加授他為中壘將軍、正太守。韋珍隨從皇帝到清水,高祖說:“我近來一再親自出征,你經常跟隨我在中軍任事,這一次征戰,也想要與你同行。但三鴉之地地形險惡,除了你就沒有人能夠固守了。”因此令韋珍辭別回去。及至高祖在行宮駕崩,軍隊隱匿消息退回,到了韋珍的郡所才公開發喪。韋珍還朝,被授予中散大夫,不久加授鎮遠將軍、太尉谘議參軍。永平元年(508)逝世,終年七十四歲。追贈為本將軍、南青州刺史,定諡號為懿。

榮緒弟榮茂,字子曄。以幹局知名。曆侍禦史、尚書考功郎中。出為征虜將軍、東秦州刺史。永熙末,兄弟並歿關西。
武功人蘇湛,字景俊,是曹魏侍中蘇則的後代。晉末大亂,蘇氏家族避居黃河以西。世祖平定涼州之後,蘇則回到鄉裏。蘇湛的父親蘇擁,字天..,任秦州撫軍府司馬。蘇湛年輕時頗有才器,涉獵群書。二十餘歲時,舉秀才。後任奉朝請,領侍禦史,轉任員外散騎侍郎。

榮茂弟子粲,為寶炬南汾州刺史。
蕭寶夤征討關西的時候,以蘇湛為行台郎中,蘇湛深受其信任。孝昌年間,蕭寶夤大敗而還,朝廷任他為雍州刺史。後來自己猜疑畏懼,殺害中尉酈道元,於是聚兵反叛朝廷。當時蘇湛因病在家中臥床不起,蕭寶夤派薑儉告訴蘇湛說:“元略接受蕭衍的意旨,想要除掉我。酈道元來到這裏,事情不可揣測。我不能坐以待斃,現在隻能為自身之計,不再作魏國之臣了。我與你死生相約,所以據實相告,死生榮辱,與你相共。”蘇湛聽了這番話之後,失聲痛哭。薑儉急忙勸止說:“你怎麼竟然這樣痛哭?”蘇湛說:“我百口之家,即將遭到屠滅,為什麼不痛哭!”又大哭了數十聲,才慢慢對薑儉說道:“你替我轉告齊王,他本來是窮鳥投林,仰仗朝廷的保護,才像今天這樣榮華寵耀。正值國家多難,不能盡忠報德,竟想乘別人不備,懷不善之心。聽信路旁無知之人的話,想要憑弱敗之兵,據關問鼎。如今魏國德政雖然衰落,但天命並未改變。況且他的恩義,沒有廣施於人民,隻能看到他的失敗,不可能看到他成功。我蘇湛不能以百口之家,為了他而受到族滅。”蕭寶夤又告訴他說:“這是我自己救命之計,不得不這樣。之所以不先告知你,是因為怕你會阻止我的計劃。”蘇湛回複說:“凡是要成其大事,應當得到天下奇士的支持。如今你隻同長安的賭徒小兒們計議,豈有能辦成大事之理?我蘇湛深恐庭院中必定會生荊棘。隻期望求得完整的骸骨回歸鄉裏,倘若因這次生病而死去,就可以下到黃泉去見我的祖先了。”蕭寶夤素來器重蘇湛,由於蘇湛有病,而且知道他不會為自己所用,就聽任他回到武功。

子粲少弟道諧,為南汾州鎮城都督。齊獻武王命將出討,陷城克之。武定末,子粲官至南兗州刺史。
蕭寶夤失敗,莊帝即位,征召蘇湛到京任尚書郎。蘇湛來到朝廷之後,莊帝對他說:“先前聽說你回答蕭寶夤時,多有美妙的言辭,說給我聽聽吧。”蘇湛頓首謝罪道:“臣雖然言辭不如伍被,但誌節始終不改,自認為可以超過他。但是我與蕭寶夤交遊深厚並約以死生,對他所說的話隻是盡我的心,但不能使他不反叛朝廷,這是臣的罪責。”莊帝聽了心中喜悅,任命他為散騎都尉,仍兼任尚書郎。不久遷任中書侍郎。出帝即位之初,蘇湛因病回到鄉裏,在家中去世。朝廷追贈他為散騎常侍、鎮西將軍、雍州刺史。

閬兄子真喜,起家中書博士,遷中書侍郎、馮翊太守。
裴務之弟裴宣,字叔令,知識廣博頗有辯才,早年就很有聲譽。少年時喪父,侍奉母親和兄長,以孝友著稱。裴宣舉為秀才之後,來到京都,拜見司空李訁斤,同他在一起談話,從早上談到夜晚,李訁斤對他嗟歎不已,稱讚不絕。司空李衝頗有鑒識人才的能力,見到裴宣後對他十分器重。

子祉,卒於太府少卿。
高祖在位之初,征召裴宣為尚書主客郎,令他與蕭賾派來的使者顏幼明、劉思效、蕭琛、範雲等人對應交接。後來裴宣轉任都官郎,遷任員外散騎侍郎。舊有的法令規定這個職位與吏部郎同班。高祖曾經聚集佛門僧人宣講佛經,命裴宣論證疑難,他的議論很有造詣,高祖非常讚賞。遷都洛陽的時候,朝廷以裴宣為采材副將。裴宣承奉使命很合皇帝的意旨,朝廷讓他擔任司空谘議參軍的官職。這個官職解除以後,轉授他為司州治中,兼司徒右長史,又轉任別駕,仍舊任長史。裴宣聰明敏銳而有才幹,總攝州府之事,從來沒有遲滯和差錯,遠近之人都稱道他。

祉子義遠,出帝時,為岐州刺史,沒關西。
世宗在位之初,授任裴宣為太中大夫,兼本郡中正,仍任別駕之職。又任司州都督,遷太尉長史。裴宣向朝廷進言說:“自從遷都以來,凡是布陣作戰之處,以及收軍回兵的道路上,所有屍體骸骨沒有被人掩埋的,請求下令各州郡戍派人巡檢,妥為掩埋。並且明令各個送出兵丁的鄉裏:誰家有人死於戎役的,都讓其招魂複魄,祭祀其亡靈,免除其一年的租調;家人受傷殘廢的,免去其兵役。”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議。

祉弟禎,有識幹。起家奉朝請,尚書郎中、司徒主簿、太子中舍人、廷尉少卿、給事黃門侍郎、光祿大夫。卒,贈安西將軍、秦州刺史。
裴宣後出任為征虜將軍、益州刺史。他善於綏靖安撫,甚得羌戎百姓之心。朝廷克複晉壽之後,改置為益州,把裴宣所任之州改為南秦州。起先,有陰平的氐族首領楊孟孫,據有民戶數萬,自立為王,勾結蕭衍,屢次侵犯邊地。裴宣就派使者前去招撫曉諭,曉之以逆順禍福之理,楊孟孫感恩,就派他的兒子來到朝廷以示歸附。武興的氐人薑謨等一千多人聯名上書請求朝廷延長裴宣的任職期限。世宗對他十分讚賞。

子文殊,員外散騎侍郎,早卒。
裴宣之家世代以儒學為業,他常常羨慕清廉退讓之士。經常感歎說:“以賈誼的才能,出仕漢文之世,卻不曾曆公卿之任,難道不是他的時運嗎?”於是對他所親近的賓客說:“我本來是一個民間士人,向來就沒有入世之誌,僅隻是因為朝廷文書下達催促,才使我走到這一步。接受俸祿用以養親,懂得學問又不能用來為國爭光,瞻顧往昔哲人的言論,我也可以辭官歸民了。”因而上表請求免官。世宗不予準許,裴宣就寫作《懷田賦》以表述自己的心誌。永平四年(511),裴宣患了重病,世宗派太醫令從驛道騎馬前往探視,並賜給禦藥。裴宣一向喜讀陰陽之書,自從開始得病,就知道自己不會痊愈,因而自己算定了死亡的日期,結果證實了他的預言。時年五十八歲。世宗對他之死感到悲傷和惋惜。追贈他為左將軍、豫州刺史,定諡號為定。不久又將諡號改為穆。

閬從叔道福。父羆,為苻堅丞相王猛所器重,以女妻焉。為堅東海太守。堅滅,奔江左,仕劉裕為輔國將軍、秦州刺史。道福有誌略,曆劉駿盱眙、南沛二郡太守,領鎮北府錄事參軍。時徐州刺史薛安都謀欲擁州內附,道福參讚其事。以功除安遠將軍,賜爵高密侯,因此仍家於彭城。卒,贈征虜將軍、兗州刺史,諡曰簡。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魏書》

《魏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