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 作者:魏收年代:北齊728   

《魏書》列傳 列傳·卷六十一

奚康生楊大眼崔延伯
奚康生,河南洛陽人。其祖先是代人,世代為部落大人。祖奚直,官至平遠將軍、柔玄鎮將。進入朝廷為鎮北大將軍,內外三都大官,賜爵長進侯。死後,贈幽州刺史,諡稱簡。父奚普憐,不仕而卒。

奚康生,河南洛陽人。其先代人也,世為部落大人。祖直,平遠將軍、柔玄鎮將。入為鎮北大將軍,內外三都大官,賜爵長進侯。卒,贈幽州刺史,諡曰簡。父普憐,不仕而卒。
太和十一年(487),蠕蠕頻頻侵犯邊境,柔玄鎮都將李兜率部討伐。奚康生性格驍勇,有武藝,弓力十石,矢異常箭,當時人十分佩服。跟從李兜為前驅軍主,衝鋒陷陣,壯氣聞名,由此為宗子隊主。

太和十一年,蠕蠕頻來寇邊,柔玄鎮都將李兜討擊之。康生性驍勇,有武藝,弓力十石,矢異常箭,為當時所服。從兜為前驅軍主,頻戰陷陳,壯氣有聞,由是為宗子隊主。從駕征鍾離,駕旋濟淮,五將未渡,蕭鸞遣將率眾據渚,邀斷津路。高祖敕曰:“能破中渚賊者,以為直閣將軍。”康生時為軍主,謂友人曰:“如其克也,得暢名績;脫若不捷,命也在天。丈夫今日何為不決!”遂便應募,縛筏積柴,因風放火,燒其船艦,依煙直進,飛刀亂斫,投河溺死者甚眾。乃假康生直閣將軍。後以勳除中堅將軍、太子三校、西台直後。
跟從帝駕征討鍾離,帝駕很快渡過淮河,而五將未渡,蕭鸞派將率眾據占灘渚,截斷渡口道路。高祖下命令說:“能破灘渚上的敵人的,朕便任他為直..將軍。”奚康生當時為軍主,對友人說:“如能克敵,得暢名績,假如不行,命也在天。大丈夫今日為什麼不豁出去了。”於是便一躍而起,縛筏積柴,順風放火,燒其船舟監,依煙直進,飛刀亂砍,投河溺死的人數很多。於是高祖假康生直..將軍。後又以功除授中堅將軍、太子三校、西台直後。

吐京胡反,自號辛支王。康生為軍主,從章武王彬討之。胡遣精騎一千邀路斷截,康生率五百人拒戰,破之,追至石羊城,斬首三十級。彬甲卒七千,與胡對戰,分為五軍,四軍俱敗,康生軍獨全。遷為統軍。率精騎一千追胡至車突穀,詐為墜馬,胡皆謂死,爭欲取之。康生騰騎奮矛,殺傷數十人,胡遂奔北。辛支輕騎退走,去康生百餘步,彎弓射之,應弦而死。因俘其牛羊駝馬以萬數。
吐京胡反叛朝廷,自稱辛支王。康生為軍主,跟從章武王元彬討伐叛賊。胡派精銳騎兵截斷進軍道路,康生率領五百人迎戰,破敵,追至石陽城,斬敵三十人。元彬士卒七千,與胡對戰,為分五軍,四軍都敗,康生一支獨全。遷升統軍。率領精兵一千追吐京胡到車突穀,詐做墜馬,胡以為他們都死了,爭相取其首級。康生騰身上騎,揮矛殺敵,殺傷數十人,胡於是北逃。辛支王輕騎退逃,奚康生離他有一百多步遠,抽弓便射,辛支王應弦而死。因之俘獲其牛羊駝馬數以萬計。

蕭鸞置義陽□,招誘邊民。康生複為統軍,從王肅討之,進圍其城。鸞將張伏護自升城樓,言辭不遜,肅令康生射之。以強弓大箭望樓射窗,扉開即入,應箭而斃。彼民見箭,皆雲狂弩。以殺伏護,賞帛一千匹。又頻戰再退其軍,賞三階,帛五百匹。蕭寶卷將裴叔業率眾圍渦陽,欲解義陽之急。詔遣高聰等四軍往援之,後遣都督、廣陵侯元衍,並皆敗退。時刺史孟表頻啟告,高祖敕肅遣康生馳往赴援。一戰大破之,賞二階,帛一千匹。及壽春來降也,遣康生領羽林一千人,給龍廄馬兩匹,馳赴壽春。既入其城,命集城內舊老,宣詔撫賚。俄而,蕭寶卷將桓和頓軍梁城,陳伯之據硤石,民心駭動,頗有異謀。康生乃防禦內外,音信不通。固城一月,援軍乃至。康生出擊桓和、伯之等二軍,並破走之,拔梁城、合肥、洛口三戍。以功遷征虜將軍,封安武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
蕭鸞設置義陽郡,招誘魏邊境民眾。康生又任統軍,跟隨王肅討伐敵人,進圍其城。蕭鸞將張伏護登上城樓,出言不遜,王肅令康生射之。康生用強弓大箭望樓射窗,窗開箭入,張伏護應弦而死。城中百姓見到箭矢,都說是狂駑所射。以殺伏護之功,受到帛一千匹的賞賜。又頻戰再退敵軍,朝廷賞升三階,帛五百匹。蕭寶卷將裴叔業率眾圍困渦陽,想解除義陽之急。帝詔派高聰等四支軍馬前往救援,後派都督、廣陵侯元衍,都被打敗了。當時刺史孟表頻頻啟告,高祖令王肅派康生馳驅救援。一戰大破敵軍,賞賜升階二級,帛一千匹。等到壽春前來歸降,朝廷派奚康生帶領一千羽林軍,賜給龍廄馬兩匹,馳奔壽春。軍隊既入壽春城,奚康生下令召集城中舊老,宣讀帝詔優撫賞賜。不多久,蕭寶卷將桓和駐軍梁城,陳伯之據守峽石,民心驚動,圖謀不軌。奚康生於是防禦內外,致使音信不通。固守城池一個月,援軍才到。奚康生出擊桓和、伯之等二軍,擊退了他們,攻下梁城、合肥、洛口三處守軍營壘。奚康生因功遷升征虜將軍、封安武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

出為南青州刺史。後蕭衍鬱州遣軍主徐濟寇邊,康生率將出討,破之,生擒濟。賞帛千匹。時蕭衍聞康生能引強弓,力至十餘石,故特作大弓兩張,送與康生。康生得弓,便會集文武,乃用平射,猶有餘力。其弓長八尺,把中圍尺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長笛,觀者以為希世絕倫。弓即表送,置之武庫。
出任南青州刺史。後來蕭衍派鬱州軍主徐濟侵犯邊境,奚康生率將討伐,打敗敵人,生擒徐濟。朝廷賞賜帛一千匹。當時蕭衍聽說奚康生能夠引強弓。弓力達十石,故意製作大弓兩張,送給奚康生。康生得弓,便會集文武官員,舉弓平射,還有餘力沒有使出來。這弓長八尺,弓把中間圍長一尺二寸,箭粗如今天的長笛一般,觀看的人都認為這是稀世絕倫的勇力。這弓,奚康生把它們送到了朝廷,放在武庫之中。

又蕭衍遣將宋黑率眾寇擾彭城,時康生遭母憂,詔起為別將、持節、假平南將軍,領南青州諸軍擊走之。後衍複遣都督、臨川王蕭宏,副將張惠紹勒甲十萬規寇徐州,又假宋黑徐州刺史,領眾二萬,水陸俱進,徑圍高塚戍。詔授康生武衛將軍、持節、假平南將軍,為別將,領羽林三千人,騎、步甲士隨便割配。康生一戰敗之。還京,召見宴會,賞帛千匹,賜驊騮禦胡馬一匹。
又蕭衍派將宋黑率領人馬侵擾彭城,當時奚康生恰服母喪,帝下詔起為別將、持節、假平南將軍,率領南青州諸路軍馬擊退了敵人。後來蕭衍又派都督、臨川王蕭宏,副將張惠紹率領十萬人馬侵犯徐州,又借調宋黑為徐州刺史,領軍二萬,水陸並進,徑直圍困高土塚戍。帝下詔任命奚康生武衛將軍、持節、假平南將軍,為別將,率領羽林軍三千人,騎兵、步兵任其割配。奚康生一戰擊敗敵人。還京後,帝召見他赴宴,賞賜帛千匹,賜給驊騮禦用胡馬一匹。

出為平西將軍、華州刺史,頗有聲績。轉涇州刺史,仍本將軍。以輒用官炭瓦為禦史所劾,削除官爵。尋旨複之。蕭衍直閣將軍徐玄明戍於鬱州,殺其刺史張稷,以城內附。詔遣康生迎接,賜細禦銀纏槊一張並棗柰果。麵敕曰:“果者,果如朕心;棗者,早遂朕意。”未發之間,鬱州複叛。時揚州別駕裴絢謀反,除康生平東將軍,為別將,領羽林四千討之,會事平不行。
出任平西將軍、華州刺史,頗有政績。轉任涇州刺史,仍為本將軍。因擅自動用官炭瓦被禦史彈劾,削除官爵。不久又恢複了官爵。蕭衍的直..將軍徐玄明駐守鬱洲,殺其刺史張稷,率城歸附。帝下詔派奚康生迎接,賜給禦銀纏的槊一張,還有一些棗、杏果之類。麵賜說:“果者,果如朕心;棗者,早遂朕意。”還未出發時,鬱洲又叛。當時揚州別駕裴絢謀反,朝廷除康生為平東將軍,為別將,領四千羽林軍討伐敵人,逢叛亂平息下來,遂不成行。

遭父憂,起為平西將軍、西中郎將。是歲,大舉征蜀,假康生安西將軍,領步騎三萬邪趣綿竹。至隴右,世宗崩,班師。除衛尉卿。出為撫軍將軍、相州刺史。在州,以天旱令人鞭石虎畫像;複就西門豹祠祈雨,不獲,令吏取豹舌。未幾,二兒暴喪,身亦遇疾,巫以為虎、豹之祟。
父親喪期滿後,朝廷起他為平西將軍、西中郎將。這一年,朝廷大舉征蜀,朝廷假康生為安西將軍,率領步騎三萬人赴綿竹。到隴右,世宗逝世,班師回朝。朝廷除任為衛尉卿。出任撫軍將軍、相州刺史。在州位之上,因發生幹旱,奚康生鞭打石虎像;又到西門豹祠祈雨,天仍不下雨,命令吏卒取出西門豹的舌頭。沒多久,兩個兒子暴病而亡,他也身遭疾病,巫師認為是石虎、西門豹作祟所致。

征拜光祿卿,領右衛將軍。與元義同謀廢靈太後。遷撫軍大將軍、河南尹,仍右衛,領左右。與子難娶左衛將軍侯剛女,即元義妹夫也。義以其通姻,深相委托,三人率多俱宿禁內,時或迭出。義以康生子難為千牛備身。
朝廷拜授他為光祿卿,領右衛將軍。奚康生與元叉共同策劃廢除靈太後。遷任撫軍大將軍、河南尹,仍為右衛,領左右。為兒子奚難娶左衛將軍侯剛女兒,即元叉的妹夫。元叉因為他家通姻,深相通聯,三人大多一起在禁內宿睡,常常結伴出入。元叉任命康生的兒子奚難為千牛備身。

康生性粗武,言氣高下,義稍憚之,見於顏色,康生亦微懼不安。正光二年三月,肅宗朝靈太後於西林園,文武侍坐,酒酣迭舞。次至康生,康生乃為力士舞,及於折旋,每顧視太後,舉手、蹈足、瞋目、頷首為殺縛之勢。太後解其意而不敢言。日暮,太後欲攜肅宗宿宣光殿。侯剛曰:“至尊已朝訖,嬪禦在南,何勞留宿?”康生曰:“至尊,陛下兒,隨陛下將東西,更複訪問誰?”群臣莫敢應。靈太後自起,援肅宗臂下堂而去。康生大呼唱萬歲於後,近侍皆唱萬歲。肅宗引前入閣,左右競相排,閣不得閉。康生奪其子難千牛刀,斫直後元思輔,乃得定。肅宗既上殿,康生時有酒勢,將出處分,遂為義所執,鎖於門下。至曉,義不出,令侍中、黃門仆射、尚書等十餘人就康生所訊其事,處康生斬刑,難處絞刑。義與剛並在內矯詔決之。康生如奏,難恕死從流。難哭拜辭父,康生忻子免死,又亦慷慨,了不悲泣,語其子雲:“我不及死,汝何為哭也?”有司驅逼,奔走赴市。時已昏暗,行刑人注刀數下不死,於地刻截。鹹言稟義意旨,過至苦痛。嚐食典禦奚混與康生同執刀入內,亦就市絞刑。
奚康生性格粗獷、蠻武,說話沒有輕重,元叉漸漸忌憚他,在臉上表現出來,奚康生也微微有些害怕不安。正光二年(521)三月,肅宗在西林園朝見靈太後,文武官員侍坐左右。酒興濃時,官員們交次舞蹈。輪到奚康生,康生跳起力士舞,騰挪旋轉,每每看著靈太後,他舉手、蹈腳、瞪目、頜首都作出殺戮綁縛的姿式。太後明白了他的意思但不敢形於言表。天晚,太後想攜肅宗在宣光殿就寢。侯剛說:“皇上已經朝拜過您,他嬪禦在南宮,為什麼要留宿?”奚康生說:“皇上,是陛下的兒子,隨陛下走東串西,還能訪問誰?”群臣無人敢應答。靈太後自己起身拉著肅宗的手下堂而去。奚康生大聲呼喊,在後麵高唱萬歲,近臣都喊萬歲。肅宗在前麵進入小門,左右官員競相擁擠,門不能閉。奚康生奪過兒子奚難的千牛刀,砍了直後元思輔,局勢才安定下來。肅宗上殿,康生當時仍有酒興,準備出來動作,被元叉捆了起來,鎖在門下省。到第二天早上,元叉不出現,命令侍中、黃門、仆射、尚書等十多人審訊康生所犯之事,處康生斬刑,奚難被處以絞刑。元叉與傅剛一起在禁宮內矯詔決定這樣做。皇上同意康生受斬刑,奚難則免死流放。奚難哭著與父親拜別,奚康生慶幸兒子免死,又聲氣慷慨,一點也不悲泣。對他的兒子說:“我不是因反叛而死,你為什麼要哭呢?”有關部門驅逼奚康生奔走趕赴刑場。當時,天已昏暗,行刑的人砍了奚康生數刀,而他卻沒死,劊子手便朝倒在地上的奚康生戳刺。人們都說這是元叉的旨意,使他多受些痛苦。嚐食典禦奚混與康生一起持刀入宮內,也同時就絞刑。

康生久為將,及臨州尹,多所殺戮。而乃信向佛道,數舍其居宅以立寺塔。凡曆四州,皆有建置。死時五十四。子難,年十八。以侯剛子婿得停百日,竟徙安州。後尚書盧同為行台,又令殺之。康生於南山立佛圖三層,先死忽夢崩壞。沙門有為解雲:“檀越當不吉利,無人供養佛圖,故崩耳。”康生稱然。竟及禍。靈太後反政,贈都督冀瀛滄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司空公、冀州刺史,又追封壽張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戶。
奚康生久為將領,等到做地方官,經常殺人。而他一貫篤信佛教,幾次舍棄自己的住宅建立寺塔。做過官的四州,都建有佛寺之類。死時,年五十四歲。

子剛,襲。武定中,青州開府主簿。齊受禪,爵例降。
楊大眼,武都氐人楊難當的孫子。大眼少年即有膽識力氣,跳躍行走如飛。然而,因他為偏房所生,不被其宗族親人所注目重視,經常有饑寒交迫之苦。太和年間,奉朝廷邀請做官。當時高祖從代州出發向南征伐,命令尚書李衝選拔征伐官員,楊大眼前往求職。李衝不答應,楊大眼說:“尚書大人不了解我,讓我為您獻上一技。”便拿出三丈長的繩子係在發髻上麵,快步奔走,繩子被扯得直如箭矢,奔馳的馬匹都趕不上他的速度,在場的人無不驚歎。李衝說:“自從遠古以來,從未有過誰有如此超群的才幹。”於是任命他為軍主。楊大眼環顧同僚們說:“我的今天,正是所謂蛟龍入水之秋,就此一舉使得我以後再難與諸君處同一行列了。”沒多久,升遷為統軍。跟隨高祖征討於宛、葉、穰、鄧、九江、鍾離之間,所經曆的戰鬥,無不勇冠六軍。世宗初年,裴叔業以壽春歸服朝廷,楊大眼與奚康生等率軍馬先入壽春接管,因此功被朝廷封為安成縣開國子爵位,食邑三百戶。升任直..將軍,很快又加輔國將軍、遊擊將軍。

剛弟定國,襲康生安武縣開國男。
大眼出任征虜將軍、東荊州刺史。當時南蠻酋長樊秀安等人反叛朝廷,皇帝下詔命大眼為別將,隸屬於都督李崇,意求平定叛亂。楊大眼的妻子潘氏,長於騎射,自個兒來到軍中看望大眼。等到攻陣遊獵的時候,楊大眼讓妻子潘氏披掛戎裝,與他或是一起鏖戰沙場,或是齊驅林壑之間。戰完回營,一起坐於大帳之下,麵對大眼眾多幕僚牙將,談笑自如。當時有人指著她對別人說:“這便是潘將軍。”

楊大眼,武都氐難當之孫也。少有膽氣,跳走如飛。然側出,不為其宗親顧待,頗有饑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請。
蕭衍派遣他的前任江州刺史王茂先率領數萬人馬駐紮樊、雍,招誘蠻夏,計劃建立宛州,又命令他設置的宛州刺史雷豹狼、軍主曹仲宗等人率領二萬人馬偷偷據守在河南城。世宗命楊大眼為武衛將軍、假平南將軍、持節,帶領督使統軍曹敬、邴虯、樊魯等諸路大軍討伐王茂先等部,大破敵軍,斬殺蕭衍輔國將軍王花、龍驤將軍申天化,俘獲七千餘人。蕭衍又派遣他的舅舅張惠紹總統大軍,偷偷據守宿豫。朝廷又假楊大眼平東將軍為別將,與都督邢巒一起征討敵軍,大破之。於是乘勝追擊,長驅直入,與中山王元英一同圍困鍾離。楊大眼駐軍城池東麵,把守淮河橋東西兩條道路。正好碰上淮河漲水泛濫,楊大眼統領的統軍劉神符、公孫祉兩支軍馬夜晚爭橋奔逃退卻,大眼無法禁止,隻好跟隨而逃,因此被貶成營州兵。

時高祖自代將南伐,令尚書李衝典遷征官,大眼往求焉。衝弗許,大眼曰:“尚書不見知,聽下官出一技。”便出長繩三丈許係髻而走,繩直如矢,馬馳不及,見者莫不驚歡。衝曰:“自千載以來,未有逸材若此者也。”遂用為軍主。大眼顧謂同僚曰:“吾之今日,所謂蛟龍得水之秋。自此一舉,終不複與諸君齊列矣。”未幾,遷為統軍。從高祖征宛、葉、穰、鄧、九江、鍾離之間,所經戰陳,莫不勇冠六軍。世宗初,裴叔業以壽春內附,大眼與奚康生等率眾先入,以功封安成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戶。除直閣將軍,尋加輔國將軍、遊擊將軍。
永平年間,世宗追述他以前功績,起用他為試守中山內史。當時高肇征討蜀地,世宗考慮蕭衍侵犯徐州、揚州,便征召楊大眼為太尉長史、持節、假平南將軍、征東別將,隸屬於都督元遙,在淮水、肥水那裏阻擋蕭衍攻勢。楊大眼到了京師,當時人們思念他的雄氣勇力,高興他又被起用,台省閭巷之中,觀者如市。楊大眼領軍駐紮譙州南麵,世宗恰在此時駕崩。這時蕭衍派遣將領康絢在浮山築堤阻擋淮水,圖謀淹灌壽春。朝廷下詔加楊大眼為光祿大夫,率領諸路軍馬鎮守荊山,朝廷又恢複其封邑。後來,楊大眼與蕭寶夤一起征伐淮堰,不能克複。於是就在堰上決開流鑿渠,放水衝敵,軍隊還朝之後,又加平東將軍。

出為征虜將軍、東荊州刺史。時蠻酋樊秀安等反,詔大眼為別將,隸都督李崇,討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騎射,自詣軍省大眼。至於攻陳遊獵之際,大眼令妻潘戎裝,或齊鑣戰場,或並驅林壑。及至還營,同坐幕下,對諸僚佐,言笑自得,時指之謂人曰:“此潘將軍也。”
楊大眼擅長騎馬,穿著戎裝,雄偉挺拔,穿上盔甲,騰挪跳躍,靈活自如,被世人稱道。巡撫士兵,稱呼如子,看到士兵傷病,時常為之落淚傷心。身為將帥,經常身先士卒,衝突堅固陣地,出入英勇無畏,敵兵碰上他的刀刃者,無不立即身亡。南方敵人前後所派遣的督軍將帥,聽說對手是楊大眼,軍隊未渡長江,個個都害怕不已。甚至傳聞,淮泗、荊沔一帶民間有孩子啼哭的,父母一說“楊大眼來了”,全都嚇得不敢哭泣了。王肅弟弟的兒子王秉歸國之初,對大眼說:“在南邊時聽見您的名字,我以為你真的是眼睛如車輪大小。今天一見,原來與常人差不多。”大眼說:“兩軍旗鼓相對,我楊某怒目圓睜,足以使您目不敢視,何必要眼大如車輪。”當時的人推許楊大眼的驍勇果敢,普遍認為即使關羽張飛也不能超過他。然而征淮堰一戰,楊大眼喜怒無常,過分嚴酷地鞭打士兵,士兵們很是有些議論。有識之士認為這是楊大眼性情轉移所導致的結果。

蕭衍遣其前江州刺史王茂先率眾數萬次於樊雍,招誘蠻夏,規立宛州,又令其所署宛州刺史雷豹狼、軍主曹仲宗等領眾二萬偷據河南城。世宗以大眼為武衛將軍、假平南將軍、持節,都督統軍曹敬、邴虯、樊魯等諸軍討茂先等,大破之,斬衍輔國將軍王花、龍驤將軍申天化,俘馘七千有餘,衍又遣其舅張惠紹總率眾軍,竊據宿豫。又假大眼平東將軍為別將,與都督邢巒討破之。遂乘勝長驅,與中山王英同圍鍾離,大眼軍城東,守淮橋東西二道。屬水泛長,大眼所綰統軍劉神符、公孫祉兩軍夜中爭橋奔退,大眼不能禁,相尋而走,坐徙為營州兵。
後來,楊大眼又以本將軍出任荊州刺史。任上,經常用蒿草捆紮成草人,給它穿上青布,張弓射擊。又召來許多蠻人,指著草人對他們說:“你們假如膽敢叛亂投敵,我的辦法就是這樣射殺掉。”又北氵育郡曾經有老虎出沒為害,楊大眼與之搏鬥並擒獲了它,割下老虎的腦袋掛在鬧市上。從此,荊地蠻人互相轉告說:“楊公是個惡人,經常以蒿草紮我們形狀然後射殺。連深山老虎都難免噩運。”於是他們再也不敢為寇作盜了。楊大眼任州官兩年,卒於任上。

永平中,世宗追其前勳,起為試守中山內史。時高肇征蜀,世宗慮蕭衍侵軼徐揚,乃征大眼為太尉長史、持節、假平南將軍、東征別將,隸都督元遙,遏禦淮肥。大眼至京師,時人思其雄勇,喜其更用,台省閭巷,觀者如市。大眼次譙南,世宗崩。時蕭衍遣將康絢於浮山遏淮,規浸壽春,詔加大眼光祿大夫,率諸軍鎮荊山,複其封邑。後與蕭寶夤俱征淮堰,不能克。遂於堰上流鑿渠決水而還,加平東將軍。
楊大眼自己雖不看書,經常要人給他讀書,自己坐在那裏聽書,聽過之後,全都能記住。上麵要他寫告示,他都以口授之,所以終於認不得幾個字。楊大眼有三個兒子,長子甑生、次子領軍、小兒子征南,都是潘氏所生,氣度才幹都有其父氣象。

大眼善騎乘,裝束雄竦,擐甲折旋,見稱當世。撫巡士卒,呼為兒子,及見傷痍,為之流泣。自為將帥,恆身先兵士,衝突堅陳,出入不疑,當其鋒者,莫不摧拉。南賊前後所遣督將,軍未渡江,預皆畏懾。傳言淮泗、荊沔之間有童兒啼者,恐之雲“楊大眼至”,無不即止。王肅弟子秉之初歸國也,謂大眼曰:“在南聞君之名,以為眼如車輪?及見,乃不異人。”大眼曰:“旗鼓相望,瞋眸奮發,足使君目不能視,何必大如車輪。”當世推其驍果,皆以為關張弗之過也。然征淮堰之役,喜怒無常,捶撻過度,軍士頗憾焉。識者以為性移所致。
當初,大眼流落營州,潘氏在洛陽,行為很是不端。等到大眼為官中山,大眼側室所生女兒的丈夫趙延寶跟他說了這件事,大眼憤怒萬分,幽閉潘氏,然後把她殺了。後來楊大眼又娶繼室元氏。楊大眼死後,甑生等人詢問印綬在哪裏,當時元氏剛剛懷孕,指著腹部對甑生等人說:“爵祿當由我兒繼承,你們這些人,不要指望!”甑生等人咬牙切齒。等到楊大眼喪棺將要回京師,在離城七裏的城東麵,營車露宿。夜裏二更時分,甑生等人打開大眼棺材,延寶奇怪地詢問,征南射死了他。元氏很害怕,奔逃入水,征南又張弓射之。甑生說:“天下怎能有殺害自己母親的人。”征南作罷。於是他們取大眼屍體,騎在馬上抱住他,左右隨從簇擁他們叛離朝廷。荊地人畏懼甑生等人驍勇善戰,不敢苦追。甑生等人奔往襄陽,歸順蕭衍。

又以本將軍出為荊州刺史。常縛蒿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諸蠻渠指示之曰:“卿等若作賊,吾政如此相殺也。”又北淯郡嚐有虎害,大眼搏而獲之,斬其頭懸於穰市。自是荊蠻相謂曰:“楊公惡人,常作我蠻形以射之。又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複為寇盜。在州二年而卒。
崔延伯,博陵人。祖崔壽,在彭城陷入江南政權。崔延伯很有力氣,少年即以勇壯聞名。出仕蕭賾,為緣淮遊軍,帶濠口戍主。太和年間進入皇魏,高祖深深嘉許這種行為,常任統帥。膽量勇氣過人,兼有謀略,征討之處,都立下了戰功。積累功勞位次漸進,朝廷除授他為征虜將軍、荊州刺史,賜爵定陵男。荊州地形險惡,蠻左寇亂,常有結聚作亂的勢力,崔延伯自統軍討伐,無不摧滅,由此穰地安寧,沒人再敢搗亂。

大眼雖不學,恆遣人讀書,坐而聽之,悉皆記識。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識字也。有三子,長甑生,次領軍,次征南,皆潘氏所生,氣幹鹹有父風。
永平年間,轉任後軍將軍、幽州刺史。蕭衍派他的左遊擊將軍趙祖悅率軍偷據峽石,帝下詔讓崔延伯為別將,與都督崔亮一起討伐敵人。崔亮令崔延伯據守下蔡。延伯與別將伊甕生挾淮造營。崔延伯於是取車輪,去掉外圈,削尖其幅,兩兩相對,揉竹為繩,貫連不絕,一共十多道,橫水為橋,兩頭安置大轆轤,士兵在裏麵任情出沒,不可燒斫。崔延伯既斷趙祖悅等人後路,又讓舟船不能相通,所以蕭衍援軍不能前往救援,趙祖悅全軍都被俘虜。延伯在軍中被拜平南將軍、光祿大夫。

初,大眼徙營州,潘在洛陽,頗有失行。及為中山,大眼側生女夫趙延寶言之於大眼,大眼怒,幽潘而殺之。後娶繼室元氏。大眼之死也,甑生等問印綬所在。時元始懷孕,自指其腹謂甑生等曰:“開國當我兒襲之。汝等婢子,勿有所望!”甑生深以為恨。及大眼喪將還京,出城東七裏,營車而宿。夜二更,甑生等開大眼棺,延寶怪而問之,征南射殺之。元怖,走入水,征南又彎弓射之。甑生曰:“天下豈有害母之人。”乃止。遂取大眼屍,令人馬上抱之,左右扶挾以叛。荊人畏甑生等驍勇,不敢苦追。奔於襄陽,遂歸蕭衍。
崔延伯與楊大眼等從淮陽來到京城,靈太後在西林園引見崔延伯等。太後說:“卿等誌尚雄猛,都是國中名將,前番平定峽石,上下稱快,這乃是卿你的功勞啊。但是淮河堤堰仍在,應該有所打算,所以招引你們一起商量,各人拿出一套方案以備後用。”楊大眼說:“臣的主意是從水陸兩路,同時並進,這樣便可無往而不克。”崔延伯說:“為臣今天要小與大眼作難,既對聖顏,答旨應符合實際,淮水水南水北都有溝渠,陸路進攻的計策如何實施?依臣短見,願聖心憐憫水兵的勤苦,給他們一年時間,專門練習水上作戰,如有意外情況發生,隨召可用,無往不克。”靈太後說:“愛卿所說,深中要害,就按你說的辦。”

崔延伯,博陵人也。祖壽,於彭城陷入江南。延伯有氣力,少以勇壯聞。仕蕭賾,為緣淮遊軍,帶濠口戍主。太和中入國,高祖深嘉之,常為統帥。膽氣絕人,兼有謀略,所在征討,鹹立戰功。積勞稍進,除征虜將軍、荊州刺史,賜爵定陵男。荊州土險,蠻左為寇,每有聚結,延伯輒自討之,莫不摧殄。由是穰土帖然,無敢為患。
永平二年(509),朝廷除授他為安北將軍、並州刺史。在州任上貪汙官民財物,聲名聞於遠近。朝廷召還為金紫光祿大夫。出任鎮南將軍、行岐州刺史、假征西將軍,賜給驊騮馬一匹。正光五年(524)秋天,因以往在揚州建淮河橋的功勞,封為當利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不久又增加食邑一百戶,改封新豐,晉爵為子。

永平中,轉後將軍、幽州刺史。蕭衍遣其左遊擊將軍趙祖悅率眾偷據峽石,詔延伯為別將,與都督崔亮討之。亮令延伯守下蔡。延伯與別將伊甕生挾淮為營。延伯遂取車輪,去輞,削銳其輻,兩兩接對,揉竹為絙,貫連相屬,並十餘道,橫水為橋,兩頭施大轆轤,出沒任情,不可燒斫。既斷祖悅等走路,又令舟舸不通,由是衍軍不能赴救,祖悅合軍鹹見俘虜。於軍拜平南將軍、光祿大夫。
當時,莫折念生兄天生由隴而下東進犯境,征西將軍元誌被莫折天生所擒,賊勢洶洶,進駐黑水。帝詔崔延伯為持節、征西將軍、西道都督,與行台蕭寶夤一起討伐敵人。蕭寶夤與崔延伯在馬嵬紮下營壘,南北相距百餘步。蕭寶夤每天召集督將討論打擊敵人的方法,崔延伯每說“敵人剛剛勝利,氣勢正銳,難以與之爭鋒”。蕭寶夤一臉不高興:“君你荷國寵惠,總軍出討,國家安危便係於一身,而你每每顯示出怯懦之情來,損我皇威,挫軍銳氣,這是你的罪過。”崔延伯第二天早晨到蕭寶夤那裏謝罪,說:“現在我當幫助明公您試探敵人勇怯。”崔延伯選擇精兵數千,下渡黑水,列陣西進向敵營進發,蕭寶夤率領部隊在水東尋原西北,以示後繼。當時敵人十分瘋狂,在水西一裏的地方營營連接。崔延伯徑至敵營,耀武揚威,威脅敵人,慢慢地回軍後退。敵人以崔延伯人少,開營競逐,數量超過延伯軍十倍,臨水逼迫。蕭寶夤親自出陣觀看,怕延伯有什麼虧損。崔延伯不與敵人交戰,親自殿後,抽軍東渡,運轉如神,不一會全部渡完,他徐徐自渡。敵人泄氣,相繼歸營。蕭寶夤大為高興,對官僚們說:“崔公,是古代的關羽、張飛再世。今年何愁不能製服敵人。”崔延伯馳馬見蕭寶夤說:“這些敵人不是老奴對手,公你隻管坐等看戲。”後日,崔延伯率眾出擊,蕭寶夤為其殿後。莫折天生率領全部人馬前來迎戰,崔延伯申令將士,身先士卒,打亂敵前鋒。於是大軍勇銳精進,大破敵軍,俘虜斬殺敵人十多萬,追趕到小隴。秦地敵人英勇頑強,諸將都很害怕,朝廷初議派將,都說非崔延伯無人能平定下來。果然這次戰勝了敵人。朝廷授其為右衛將軍。

延伯與楊大眼等至自淮陽,靈太後幸西林園,引見延伯等。太後曰:“卿等誌尚雄猛,皆國之名將,比平峽石,公私慶快,此乃卿等之功也。但淮堰仍在,宜須豫謀,故引卿等親共量算,各出一圖以為後計。”大眼對曰:“臣輒謂水陸二道,一時俱下,往無不克。”延伯曰:“臣今輒難大眼,既對聖顏,答旨宜實。水南水北各有溝瀆,陸地之計如何可前?愚臣短見,願聖心湣水兵之勤苦,給複一年,專習水戰。脫有不虞,召便可用,往無不獲。”靈太後曰:“卿之所言,深是宜要,當敕如請。”
當時,萬俟醜奴、宿勤明達等人侵掠涇州。這以前,盧祖遷、尹甕生幾名將領都在元誌前行之始,同時率軍向雍州進發,從六陌道準備攻取高平。元誌敗,他們仍停軍涇水那裏。崔延伯打敗秦賊之後,便與蕭寶夤一起率軍在安定與他們會師,兵力一下子增加到十二萬,鐵馬八千匹,軍威很盛。醜奴在涇州西北七十裏當原城這地方紮下營盤,不時輕騎前來挑戰,大兵未交,便奔逃而去。崔延伯恃功負勝,便要求率軍先驅。砍樹木營造大排,內安鎖柱,教練強兵,扛在肩上衝鋒,稱為排城,戰士在外,輜重居中,從涇州緣原北上。大軍準備出營討伐敵人,還未交戰,有數百名敵人,詐持文書,說是投降書,請求大軍且慢。蕭寶夤、崔延伯認為這是事實,徘徊未發。不一會宿勤明達率軍從東北而來,乞降敵人從西麵衝來,諸軍前後受敵。崔延伯上馬突陣,敵人攻勢受挫,不一會兒便排山倒海,向北直衝敵營而來。敵人都是輕騎,而延伯部隊兼有步兵,兵力疲憊怠慢,敵人於是乘著間隙進入排城。崔延伯軍隊於是大敗,死傷人數將近二萬。蕭寶夤收拾軍馬退保涇州。崔延伯修繕器械,用錢招募驍勇之士,又從涇州西進,在離敵彭抗穀營寨七裏的地方紮營。崔延伯恥於前番受挫之辱,不報告蕭寶夤,便獨領軍馬出營襲擊敵人,大破敵軍,不一會便踏平幾處柵寨。敵人紛紛逃走,延伯看見自己士兵紛紛搶奪財物,散亂不整,便往來奔突製止,於是軍隊又被打得大敗。崔延伯中流矢,為敵人射死,士兵死的有一萬多人。

二年,除安北將軍、並州刺史。在州貪汙,聞於遠近。還為金紫光祿大夫。出為鎮南將軍、行岐州刺史,假征西將軍,賜驊騮馬一匹。正光五年秋,以往在揚州建淮橋之勳,封當利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尋增邑一百戶,改封新豐,進爵為子。
崔延伯善於撫慰將士,能得眾人之心,與奚康生、楊大眼一起成為諸將中的佼佼者,崔延伯臨死時功名尤重。當時大敵未平而崔延伯就死了,朝野人士都歎惜擔心。朝廷贈其為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定州刺史,諡稱武烈。

時莫折念生兄天生下隴東寇,征西將軍元誌為天生所擒,賊眾甚盛,進屯黑水。詔延伯為使持節、征西將軍、西道都督,與行台蕭寶夤討之。寶夤與延伯結壘馬嵬,南北相去百餘步。寶夤日集督將論討賊方略,延伯每雲:“賊新製勝,難與爭鋒。”寶夤正色責之曰:“君荷國寵靈,總戎出討,便是安危所係。每雲賊不可討,以示怯懦,損威挫氣,乃君之罪。”延伯明晨詣寶夤自謝,仍雲:“今當仰為明公參賊勇怯。”延伯選精兵數千,下渡黑水,列陳西進以向賊營;寶夤率眾於水東尋原西北,以示後繼。於時賊眾大盛,水西一裏營營連接。延伯徑至賊壘,揚威脅之,徐而還退。賊以延伯眾少,開營競追,眾過十倍,臨水逼蹙。寶夤親觀之,懼有虧損。延伯不與其戰,身自殿後,抽眾東渡,轉運如神,須臾濟盡,徐乃自渡。賊徒奪氣,相率還營。寶夤大悅,謂官屬曰:“崔公,古之關張也。今年何患不製賊!”延伯馳見寶夤曰:“此賊非老奴敵,公但坐看。”後日,延伯勒眾而出,寶夤為後拒。天生悉眾來戰,延伯申令將士,身先士卒,陷其前鋒。於是勇銳競進,大破之,俘斬十餘萬,追奔及於小隴。秦賊勁強,諸將所憚,朝廷初議遣將,鹹雲非延伯無以定之,果能克敵。授右衛將軍。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魏書》

《魏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