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 作者:魏收年代:北齊728   

《魏書》列傳 列傳·卷十四

長孫肥尉古真
長孫肥,是代郡人。昭成帝時,他十三歲,被挑選入宮侍奉。年輕有風度,果斷剛毅少言語。太祖在獨孤部和賀蘭部時,長孫肥時常侍奉跟從,在左右抵禦欺侮太祖的人,太祖很信賴依仗他。

長孫肥,代人也。昭成時,年十三,以選內侍。少有雅度,果毅少言。太祖之在獨孤及賀蘭部,肥常侍從,禦侮左右,太祖深信仗之。
登國初年,長孫肥和莫題等人都做大將,跟隨太祖征伐劉顯,從濡源攻打庫莫奚,討伐賀蘭部,都立有戰功。太祖征伐蠕蠕,大敗他們,長孫肥降伏他們的頭領匹候跋,事情記載在《蠕蠕傳》。又跟隨征伐衛辰和薛幹部,打敗消滅他們。蠕蠕的別部頭領組紇提的兒子曷多汗等人率領部落拋棄父親向西逃跑,長孫肥率領輕裝的騎兵追趕到上郡,殺了他。

登國初,與莫題等俱為大將,從征劉顯,自濡源擊庫莫奚,討賀蘭部,並有戰功。太祖征蠕蠕,大破之,肥降其主匹候跋,事具《蠕蠕傳》。又從征衛辰及薛幹部,破滅之。蠕蠕別主縕紇提子曷多汗等率部落棄父西走,肥以輕騎追至上郡,斬之。
後來跟隨太祖征伐中山,被任命為中領軍將軍。太祖停駐在晉陽,慕容寶的並州刺史、遼西王慕容農放棄城池夜晚逃跑,長孫肥追趕他到蒲泉,擒獲他的妻子兒女。太祖將包圍中山,慕容寶放棄城池奔向和龍。長孫肥和左將軍李栗率三千騎兵追趕他,到達範陽,沒趕上而返回。於是攻下研城戍,俘獲一千多人。中山城內的人立慕容普鄰為君主,左狙包圍他。萱整於是派出步兵一千多人,想伺機衝擊包圍圈。太祖命令長孫膽挑戰,假裝退卻,普鄰的軍隊追擊長孫肥,太擔截斷他們的後路,全部擒獲斬殺了他們。這時因兵馬缺少糧草,就解除對中山的包圍,到河間謀食。慕容賀鄰殺死萱鄰而自己登位。塞擔停駐在魯旦,派遣墾噩膽率領七千騎兵偷襲中山,進入外城後返回。賀鄰率領步兵騎兵四千人追趕長孫肥到弧水,長孫肥從魏呂攻打他,繳獲鱧甲馬匹二百套。長孫肥中流箭,瘡傷嚴重,於是返回。中山平定,因功勞賜爵為琅邪公。調任衛尉卿,改爵位為盧鄉公。

後從征中山,拜中領軍將軍。車駕次晉陽,慕容寶並州刺史、遼西王農棄城宵遁,肥追之至蒲泉,獲其妻子。太祖將圍中山,慕容寶棄城奔和龍。肥與左將軍李栗三千騎追之,至範陽,不及而還。遂破其研城戍,俘千餘人。中山城內人立慕容普鄰為主,太祖圍之。普鄰及出步卒千餘人,欲伺間犯圍。太祖命肥挑戰,偽退,普鄰眾追肥,太祖截其後,盡擒斬之。時以士馬少糧,遂罷中山之圍,就穀河間。慕容賀鄰殺普鄰而自立。車駕次魯口,遣肥帥七千騎襲中山,入其郛而還。賀鄰以步騎四千追肥至泒水,肥自魏昌擊之,獲鎧騎二百。肥中流矢,瘡重,乃還。中山平,以功賜爵琅邪公。遷衛尉卿,改爵盧鄉。
當時中山太守仇儒不想向內地遷徙,躲藏在趟郡,推舉盜賊趟準為頭領。荒誕地編造誑惑人心的話說:“燕地向東傾,趟地當繼續,要知他的名,淮河水不足。”趙準高興地聽從他的意見,自稱使持節、征西大將軍、青冀二州牧、钜鹿公,仇儒任長史,聚集黨羽二千多人,占據關城,勾結丁零,殺害官吏,煽動常山、钜鹿、廣平各郡。太祖派遣長孫肥率領三千騎兵討伐他們,在九門打敗趙準,斬殺仇儒,生擒趟準。詔令把仇儒的肉當食物,把趟準傳送到京城,在街市車裂,夷減他的宗族。

時中山太守仇儒不樂內徙,亡匿趙郡,推群盜趙準為主。妄造妖言雲:“燕東傾,趙當續,欲知其名,準水不足。”準喜而從之,自號使持節、征西大將軍、青冀二州牧、钜鹿公。儒為長史。聚黨二千餘人,據關城,連引丁零,殺害長吏,扇動常山、钜鹿、廣平諸郡。遣肥率三千騎討之,破準於九門,斬仇儒,生擒準。詔以儒肉食,準傳送京師,轘之於市,夷其族。
太祖委任長孫肥為鎮遠將軍、兗州刺史,給予步兵騎兵二萬人,向南攻取許昌,攻到彭城。司馬德宗的將領劉該派遣使者前往長孫肥那裹請求投降,貢奉地方產品。姚平侵犯平陽,太祖將要討伐他,選拔眾將領沒有比得上長孫肥的,於是征召他回京城,派遣長孫肥和毗陵王元順等率領六萬騎兵充任前鋒。太祖停駐永安,姚平招募派遣勇將,率領精銳的騎兵二百人窺伺軍隊,長孫肥迎擊擒獲他,一匹馬都沒返回。姚平後撤據守柴壁,太祖進軍攻打屠減了他們。派遣長孫肥返回鎮守兗州。

除肥鎮遠將軍、兗州刺史,給步騎二萬,南徇許昌,略地至彭城。司馬德宗將劉該遣使詣肥請降,貢其方物。姚平之寇平陽,太祖將討之,選諸將無如肥者,乃徵還京師,遣肥與毗陵王順等六萬騎為前鋒。車駕次永安,平募遣勇將,率精騎二百窺軍,肥逆擊擒之,匹馬不返。平退保柴壁,太祖進攻屠之。遣肥還鎮兗州。
長孫肥安撫慰問黃河以南,得到官吏百姓的歡心,威望信義聞名於淮水泅水。他善於策劃,勇氣為眾將之首,每次交戰常在士卒前麵,前後征討,不曾失敗,所以每當有重大困難時,都命令長孫肥去麵對。向南平定中原,向西摧破羌族賊寇,長孫肥的功勞為多,賞賜給他奴婢幾百人,牲畜財物以千計數。後來降爵為藍田侯。天賜五年去世,謐號為武,在金陵陪葬。兒子長孫翰繼承爵位。

肥撫尉河南,得吏民心,威信著於淮泗。善策謀,勇冠諸將,每戰常為士卒先,前後征討,未嚐失敗,故每有大難,令肥當之。南平中原,西摧羌寇,肥功居多,賞賜奴婢數百口,畜物以千計。後降爵為藍田侯。天賜五年卒,諡曰武,陪葬金陵。子翰襲爵。
長孫翰,年輕時有父親的風采。太祖時,他因善於騎馬射箭,做獵郎。太宗在外地,長孫翰和元磨運等人暗中謀劃擁戴他。太宗即位,長孫翰升散騎常侍,和元磨等人在左右糾正過失。以功勞升任平南將軍。率領軍隊鎮守北方邊境,威名十分顯赫,蠕蠕畏懼他。後來擔任都督北部諸軍事、平北將軍、真定侯,賜給殿中細拾隊,加授旌旗鼓吹。蠕蠕時常侵犯邊塞,長孫翰抗擊有功勞,晉爵位為公。世祖即位,征召他返回京城,進封爵位為平陽王,加授安集將軍。

翰,少有父風。太祖時,以善騎射,為獵郎。太宗之在外,翰與元磨渾等潛謀奉迎。太宗即位,遷散騎常侍,與磨渾等拾遺左右。以功遷平南將軍。率眾鎮北境,威名甚著,蠕蠕憚之。後為都督北部諸軍事、平北將軍、真定侯,給殿中細拾隊,加旌旗鼓吹。蠕蠕每犯塞,翰拒擊有功,進爵為公。世祖即位,徵還京師,進封平陽王,加安集將軍。
蠕蠕太檀進犯雲生,世祖親自征討他,派遣長孫翰率領北部各將領、蘇鯗等人,從參合以北,向柞山攻打大檀的別部頭領阿伏幹,斬首幾千級,繳獲馬一萬多匹。又和東平公娥青出兵長川去討伐大檀。大檀的軍隊向北逃跑,長孫翰追擊,取勝後返回。不久升為司徒。襲擊赫連昌,打敗了他。世祖又征伐赫連昌,長孫翰和廷尉道生、宗正娥遣率領騎兵三萬充當前鋒。赫連昌戰敗,逃奔上邽,長孫翰用八千騎兵追趕他,追到高平,沒趕上而返回。隨從襲擊蠕蠕,車駕越過大漠,左擅逃跑。他的弟弟匹黎率領軍隊趕往那裹,遇到墾至戀發生戰鬥,匹黎的軍隊潰散逃跑,殺死他的魁首幾百人。

蠕蠕大檀之入寇雲中,世祖親征之,遣翰率北部諸將尉眷,自參合以北,擊大檀別帥阿伏幹於柞山,斬首數千級,獲馬萬餘匹。又與東平公娥清出長川以討大檀。大檀眾北遁,追擊,克獲而還。尋遷司徒。襲赫連昌,破之。世祖複征昌,翰與廷尉道生、宗正娥清率騎三萬為前驅。昌戰敗,奔上邽,翰以八千騎追之,至高平,不及而還。從襲蠕蠕,車駕度漠,大檀奔走。其弟匹黎率眾赴之,遇翰交戰,匹黎眾潰走,斬其渠帥數百人。
長孫翰清高正直嚴厲精明,善於安撫將領士兵,太祖十分器重他。神三年逝世,太祖深深地哀悼痛惜,為他流淚,親自前往他的喪葬地,禮儀依照窒球王叔孫俊的舊例,追贈賞賜很多。謐號為威,在金陵陪葬。

翰清正嚴明,善撫將士,太祖甚重之。神三年薨,深見悼惜,為之流涕,親臨其喪,禮依安城王叔孫俊故事,賻賜有加。諡曰威,陪葬金陵。
兒子平成,繼承爵位,降為公。平成,年輕時因父親的功績擔任中散大夫,屢經升遷到南部尚書。去世,在金陵陪葬。兒子長孫渾,繼承爵位。長孫渾,起初任中散大夫,很久後任彭城鎮將。大和年間去世。兒子長孫盛繼承爵位。

子平成,襲爵,降為公。平成,少以父任為中散,累遷南部尚書。卒,陪葬金陵。
長孫翰的弟弟受興。世祖時,他隨從征伐平涼,因功勞賜爵位為長進子,授任河間太守。去世。

子渾,襲爵。渾,初為中散,久之為彭城鎮將。大和中卒。子盛襲爵。
兒子安都,繼承爵位。顯祖時,擔任典馬令。

翰弟受興。世祖時,從征平涼,以功賜爵長進子,除河間太守。卒。
受興的弟弟長陳,世祖時擔任羽林郎。征討和龍,賊寇從西門出來,將要衝擊外麵的包圍圈,長孫陳打退了他們,追擊到城牆下麵。因功勞賜爵位為五等男。又隨從征討涼州,擔任都將領。進入宮廷,調任殿中給事中,升爵位為子,調任駕部尚書。又外出任北鎮都將。長孫陳性格寬容厚道,喜好學習愛護士人,所到之處為人追念。高宗即位,升爵位為吳郡公,加授安束將軍。興光二年去世。追贈散騎常侍、吳郡王,謐號為恭,在金陵陪葬。

子安都,襲爵。顯祖時,為典馬令。
兒子長孫頭,繼承爵位。高宗時,擔任中散大夫,調任內行長,掌管龍牧曹。天安初年去世。兒子長孫拔繼承爵位。

受興弟陳,世祖時為羽林郎。征和龍,賊自西門出,將犯外圍,陳擊退之,追斬至長城下。以功賜爵五等男。又從征涼州,為都將領。入宮,遷殿中給事中,進爵為子,遷駕部尚書。複出為北鎮都將。陳性寬厚,好學愛士,所曆輒為人追思之。高宗即位,進爵吳郡公,加安東將軍。興光二年卒。贈散騎常侍、吳郡王,諡曰恭,陪葬金陵。
長孫陳的弟弟長孫蘭。世祖初年,擔任中散大夫。時常隨從征伐,掌管皇帝所用兵器,賞賜十分優厚。後來因為打敗平涼的功勞,賜爵位為睢陽子,加授奮武將軍。調任散騎常侍、北部尚書。後來任豫州刺史。去世。

子頭,襲爵。高宗時,為中散,遷內行長,典龍牧曹。天安初卒。子拔襲爵。
兒子烏孤,繼承爵位。高祖初年,外出任武都鎮將,召入任閑散官員。

陳弟蘭。世祖初,為中散。常從征伐,典禦兵器,賞賜甚厚。後以破平涼功,賜爵睢陽子,加奮武將軍。遷散騎常侍、北部尚書。後除豫州刺史。卒。
兒子長孫樂,孝靜帝時,擔任金紫光祿大夫。

子烏孤,襲爵。高祖初,出為武都鎮將,入為散令。
長孫肥的弟弟亦幹,太祖初年,擔任羽林郎。隨從平定中原,授任廣平太守。去世。

子樂,孝靜時,金紫光祿大夫。
兒子石洛,世祖初年,擔任羽林郎,逐漸升任散騎常侍。隨從征討赫連昌,任都將,因功勞被任命為樂部尚書,贈爵位為臨淮公,加授寧西將軍。神廳年間去世,謐號為簡。

肥弟亦幹,太祖初,為羽林郎。從平中原,除廣平太守。卒。
兒子長孫真,年輕時因父親的功勞而擔任中散大夫。隨從征討平涼,因功勞賜爵位為臨城王,被任命為員外散騎侍郎、廣武將軍。繼承父親的爵位,降為建義將軍、臨淮侯。調任司衛監。征討蓋吳。調任殿中尚書,加授散騎常侍。隨從皇帝征討劉義隆,到達長江。升爵位為南康公,加授冠軍將軍,在軍中去世。

子石洛,世祖初,為羽林郎,稍遷散騎常侍。從征赫連昌,為都將,以功拜樂部尚書,賜爵臨淮公,加寧西將軍。神中卒,諡曰簡。
兒子吳兒,繼承爵位。高祖初年,擔任中散、武川鎮將。太和初年,去世,追贈為恒州刺史。

子真,少以父任為中散。從征平涼,以功賜爵臨城子,拜員外散騎侍郎、廣武將軍。襲父爵,降為建義將軍、臨淮侯。遷司衛監。征蓋吳。遷殿中尚書,加散騎常侍。從駕征劉義隆,至江。進爵南康公,加冠軍將軍,卒於軍。
兒子長樂,繼承爵位。因事獲罪被除去爵位。後來曆任陵江將軍、羽林監。

子吳兒,襲爵。高祖初,為中散、武川鎮將。太和初,卒,贈恆州刺史。
兒子榮族,武定年間,擔任征西將軍、繁昌男。

子長樂,襲。坐事爵除。後曆陵江將軍、羽林監。
吳兒的弟弟長孫突,擔任朔州長史。

子榮族,武定中,征西將軍、繁昌男。
兒子元慶,擔任平州倉曹參軍。

吳兒弟突,朔州長史。
尉古真,是代郡人。太祖在賀蘭部時,賀染幹派遣侯引乙突等人前往行宮,將要殺死太祖。古真知道這個消息,秘密奔馳相告,侯引等人不敢動手。染幹懷疑是古真泄露他的計謀,就抓住拷問他,用兩個車軸押他的頭,戳傷了一隻眼睛,古真不承認,才放了他。登國初年,隨從征伐庫莫奚和叱突鄰,都有功勞。又隨從救助賀蘭,打敗衛辰的兒子直力韃,又在參合陂攻打慕容寶。又跟隨乎定中原,因功勞賜爵位為束州侯,加授建節將軍。太宗初年,擔任鴻飛將軍,率領部眾五千人,鎮守大洛城。太宗向西巡視,古真和奚斤等人率領先頭部隊討伐越勒部,大敗他們,繳獲馬五萬匹,牛羊二十萬頭,掠取二萬多家後從西方返回。泰常三年,授任定州刺史。去世,兒子億萬繼承爵位。去世,兒子尉盛繼承爵位。

子元慶,平州倉曹參軍。
古真的弟弟太真,太宗初年,擔任平南將軍、相州刺史。

尉古真,代人也。太祖之在賀蘭部,賀染幹遣侯引乙突等詣行宮,將肆逆。古真知之,密以馳告,侯引等不敢發。染幹疑古真泄其謀,乃執栲之,以兩車軸押其頭,傷一目,不伏,乃免之。登國初,從征庫莫奚及叱突鄰,並有功。又從救賀蘭,破衛辰子直力鞮,複擊慕容寶於參合陂。又從平中原,以功賜爵束州侯,加建節將軍。太宗初,為鴻飛將軍,率眾五千,鎮大洛城。太宗西巡,古真與奚斤等率前軍討越勒部,大破之,獲馬五萬匹,牛羊二十萬頭,掠二萬餘家西還。泰常三年,除定州刺史。卒,子億萬襲。卒,子盛襲。
太真的弟弟尉諾,年輕時侍奉太祖,以忠誠謹慎聞名。隨從包圍中山,尉諾在前麵登城,傷了一隻眼睛。太祖歎息說:“尉諾兄弟都毀掉了他們的眼睛,來建立功勳,實在值得嘉獎。”寵幸待遇更加隆盛。授任幹東將軍,賜爵位為安樂王。隨從征討型旺,返回,被任命為國部大人。叁塞初年,擔任幽業刺史,加授東統將軍,晉爵位為侯。長孫道生討伐遇毖時,慰遙和驍騎將軍至匡萱率領軍隊停駐在遼酉。改任寧束將軍,晉爵位為武陵公。尉諸在州中,有仁政,民眾官吏思念他。世祖時,薊城人張廣達等二百多人前往朝廷請求,又授任尉諾為安束將軍、幽州刺史,改爵位為遼西公。兄弟都為一州長官,當代人認為他們很榮耀。燕地動亂已久,民戶凋零四散,尉諾在州中前後十幾年,延和年間去世。

古真弟太真,太宗初,為平南將軍、相州刺史。
第八個兒子尉觀,繼承爵位。返回故鄉去世,兒子崘,繼承爵位。

太真弟諾,少侍太祖,以忠謹著稱。從圍中山,諾先登,傷一目。太祖歎曰:“諾兄弟並毀其目,以建功效,誠可嘉也。”寵待遂隆。除平東將軍,賜爵安樂子。從討姚平,還,拜國部大人。太宗初,為幽州刺史,加東統將軍,進爵為侯。長孫道生之討馮跋也,諾與驍騎將軍延普率師次遼西。轉寧東將軍,進爵武陵公。諾之在州,有惠政,民吏追思之。世祖時,薊人張廣達等二百餘人詣闕請之,複除安東將軍、幽州刺史,改邑遼西公。兄弟並為方伯,當世榮之。燕土亂久,民戶凋散,諾在州前後十數年,還業者萬餘家。延和中卒。
尉諾的長子尉眷,忠誠謹慎有其父親的風範。太宗時,在左右管事,做太官令。當時侍奉的臣子受斤逃入蠕蠕,韶令尉眷追趕他,於是到了蠕蠕治所。大檀詢問緣故,尉眷說:“受斤得罪了天子,逃避刑罰到了這裹,你不及時捉住押送,所以前來捉他。”尉眷於是在大檀麵前擒住受斤。大檀左右的人救受斤,受斤才免死。因為這件事,尉眷以驍勇聞名。調任司衛監。太宗前往幽州,詔令尉眷輔佐世祖留守。後來征伐黃河以南,尉眷督促高車的騎兵,在陣前衝擊,所向無敵,賊寇畏懼他。世祖即位,命令尉眷和散騎常侍劉庫仁等八人分別掌管四部,同奏機要事務。賜爵位為山桑侯,加授陳兵將軍。

第八子觀,襲爵。卒,子崘襲。
又擔任安北將軍,外出鎮守北方邊境。和平陽王長孫翰在祚山攻打蠕蠕的別部頭領阿伏幹,率領軍隊到歌刪山,攻打蠕蠕的別部頭領便度的弟弟庫仁直,率領軍隊北進。蠕蠕的別部頭領莫孤率領高車騎兵五千人前來迎戰,尉眷打敗他們,斬首一千多級。又隨從征伐蠕蠕。尉眷出兵白、黑沙漠之間,攻打蠕蠕的柬部,大量俘獲而返回。又隨從征伐赫連昌,尉眷從南路出兵,在上邦攻打赫連昌。兵士缺乏糧食,臨淮公丘堆等人在郡縣督運租穀,被赫連昌打敗。赫連昌乘勝抄掠,各將領憂慮他。尉眷和侍禦史安頡密謀設下埋伏,截擊擒獲赫連昌。因有功勞被任命為寧北將軍,加授散騎常侍,晉爵位為漁陽公。後來隨從征伐和龍,尉眷統領一萬騎兵充當前鋒,慰問曉諭降服二千多戶。不久擔任假節、加授侍中、都督豫洛二州及河內諸軍事、安南將軍、開府,鎮守虎牢。張掖王禿發保周反叛,世祖征召慰鯗和永昌王亙健等人率領軍隊討伐他,在番禾打敗保周。保周逃跑,尉眷率領騎兵追擊他,保周陷於窮途末路而自殺。詔令尉眷留下鎮守速業,加授都督涼沙河三州諸軍事、安西將軍,兼護羌戎校尉。改任敦煌鎮將。又打敗吐穀渾,俘獲三千多人。尉眷遍鎮四方邊境,都留下威名。

諾長子眷,忠謹有父風。太宗時,執事左右,為大官令。時侍臣受斤亡入蠕蠕,詔眷追之,遂至虜庭。大檀問其故,眷曰:“受斤負罪天子,逃刑在此,不時執送,是以來取。”眷遂擒受斤於大檀前。左右救之,乃免。由是,以驍烈聞。遷司衛監。太宗幸幽州,詔眷輔世祖居守。後征河南,督高車騎,臨陣衝突,所向無前,賊憚之。世祖即位,命眷與散騎常侍劉庫仁等八人分典四部,綰奏機要。賜爵山桑侯,加陳兵將軍。
高宗時,率領軍隊向北攻打伊吾,攻下城池,大量俘獲而返回。不久被任命為侍中、太尉,晉爵位為王。和太宰常英等人評定尚書奏事。高宗向北巡視,以天寒將下雪,商議返回。尉眷規勸說:“現在發動大軍,來向北方的敵人顯示威力,離他們的都城不遠,卻倒轉車頭,敵人必定懷疑我們有內亂。雖然正天寒下雪,兵士辛苦,按籌劃的大方針,應該向前進。”高宗聽從了他的意見,於是越過沙漠後返回。因尉眷是老臣,賜他拄杖穿鞋上殿。和平四年逝世。高宗哀悼憐惜他,追贈大將軍,謐號為莊。

又為安北將軍,出鎮北境。與平陽王長孫翰擊蠕蠕別帥阿伏幹於祚山,率師至歌刪山,擊蠕蠕別帥便度弟庫仁直,引師而北。蠕蠕部帥莫孤率高車騎五千乘來逆,眷擊破之,斬首千餘級。又從征蠕蠕。眷出白、黑兩漠之間,擊其東部,大獲而還。又從征赫連昌,眷出南道,擊昌於上邽。士眾乏糧,臨淮公丘堆等督租於郡縣,為昌所敗。昌乘勝抄掠,諸將患之。眷與侍禦史安頡陰謀設伏,邀擊擒昌。以功拜寧北將軍,加散騎常侍,進爵漁陽公。後從征和龍,眷督萬騎前驅,慰喻降二千餘戶。尋為假節、加侍中、都督豫洛二州及河內諸軍事、安南將軍、開府,鎮虎牢。張掖王禿發保周之反也,徵眷與永昌王健等率師討之,破保周於番禾。保周遁走,眷率騎追之,保周窮迫自殺。詔眷留鎮涼州,加都督涼沙河三州諸軍事、安西將軍,領護羌戎校尉。轉敦煌鎮將。又擊破吐穀渾,俘三千餘口。眷曆鎮四蕃,威名並著。
兒子多侯,繼承爵位。多侯年輕時有武藝才幹,題擔時,擔任假節、征西將軍、兼護羌戎校尉、塾煌鎮將。到鎮所,上奏疏請求率領輕裝的騎兵五千人,向西進入於闐,兼並各國,利用敵人取得物資,直至全部平定。顯祖不準許。高祖初年,蠕蠕部落首領無盧真率領三萬騎兵進入邊境包圍軍鎮,叁堡擊退了他,因功勞升軍號為征西大將軍。後來多侯在南山狩獵,蠕蠕派遣部落首領廬遠進軍包圍敦煌,截斷壟堡的退路。壟堡一邊前進一邊作戰,於是衝出包圍而進城。率領軍隊出城交戰,大敗度拔,追擊幾十裏,斬首一千多級。於是上疏請求攻取伊吾,斷絕蠕蠕通向西域的道路。產擔認為他的計策好,因春耕正進行,感到為難。太和元年,被妻子元氏害死。

高宗時,率師北擊伊吾,克其城,大獲而還。尋拜侍中、太尉,進爵為王。與太宰常英等評尚書事。高宗北巡狩,以寒雪方降,議還。眷諫曰:“今動大眾,以威北敵,去都不遠,而便旋駕,虜必疑我有內難。雖方寒雪,兵人勞苦,以經略大體,宜便前進。”高宗從之,遂渡漠而還。以眷元老,賜杖履上殿。和平四年薨。高宗悼惜之,贈大將軍,諡曰莊。
兒子盥建,繼承爵位。曆任給事中。去世,沒有兒子。

子多侯,襲爵。多侯少有武幹,顯祖時,為假節、征西將軍、領護羌戎校尉、敦煌鎮將。至鎮,上表求率輕騎五千,西入於闐,兼平諸國,因敵取資,平定為效。弗許。高祖初,蠕蠕部帥無盧真率三萬騎入塞圍鎮,多侯擊之走,以功進號征西大將軍。後多侯獵於南山,蠕蠕遣部帥度拔入圍敦煌,斷其還路。多侯且前且戰,遂衝圍而入。率眾出戰,大破之,追北數十裏,斬首千餘級。因上疏求北取伊吾,斷蠕蠕通西域之路。高祖善其計,以東作方興,難之。太和元年,為妻元氏所害。
尉建的弟弟尉邵,繼承爵位。去世。

子建,襲爵。曆位給事中。卒,無子。
兒子尉範,繼承爵位。

建弟那,襲爵。卒。
尉範的弟弟顯業,擔任散騎常侍。和太原公圭通奸,生下兒子尉彥。武定年間,擔任衛將軍、南營州刺史。

子範,襲。
多侯的弟弟的兒子慶賓,善於騎馬射箭,有軍事謀略。高祖時,初為員外散騎侍郎,逐漸升遷到左將軍、太中大夫。蠱塞時,議論要送鱷疊主阿那壞回國,慶賓上奏疏堅決勸阻,不被聽從。後來蠕蠕就捉住行台元孚,大肆擄掠北方邊境。詔令尚書令李崇討伐蠕蠕,慶賓以別部將領隸屬李崇,出邊塞後返回。元法僧向外叛變,蕭衍派遣他的豫章王蕭綜鎮守徐州,肅宗又韶令慶賓為別部將領隸屬安豐王延明討伐他。不久授任後將軍、肆州刺史。遣時爾朱榮的軍威逐漸強盛,曾經過肆州,慶賓畏懼厭惡他,據守城中不出來。爾朱榮怨恨慶賓,出兵襲擊他。慶賓的別駕姚和做內應,爾朱榮於是殺害慶賓的僚屬,拘捕慶賓回秀容,稱為義父。後來因母親去世回都城,不久起用為平東將軍、光祿大夫、都督,鎮守汝陰。回到朝廷,永安二年去世。追贈車騎將軍、雍州刺史,又追加侍中、司空公。

範弟顯業,散騎常侍。與太原公主奸通,生子彥。武定中,衛將軍、南營州刺史。
慶賓的兒子尉豹,出仕為員外郎。肅宗時,代行潁州事務,同蕭衍的將領裴之禮作戰而死。尉豹的弟弟尉瑾,武定年間,擔任東平太守。尉眷的弟弟地幹,機智敏捷有才華技藝,騎馬奔馳急速射中五個目標,當時人沒有誰比得上。太宗時,任左機令。世祖年輕時喜愛他,即位,提拔他為庫部尚書,加授散騎常侍、左光祿大夫,兼侍輦郎。地幹侍奉皇上忠誠謹慎,尤其善於調笑。世祖看到他仿效別人的動作,高興得忍不住笑。十分受親近喜愛,參與軍隊國家大事的謀議。世祖將征伐乎涼,試驗衝鋒車攻擊山頂,地幹被粗繩所纏繞,折傷脅部而去世。世祖親自前往安撫,哭得十分悲慟。追贈中領軍將軍、燕郡公,謐號為惠,贈送賞賜豐厚。

多侯弟子慶賓,善騎射,有將略。高祖時,釋褐員外散騎侍郎,稍遷左將軍、太中大夫。肅宗時,議欲送蠕蠕主阿那瑰還國,慶賓上表固爭,不從。後蠕蠕遂執行台元孚,大掠北境。詔尚書令李崇討之,慶賓別將隸崇,出塞而返。元法僧之外叛,蕭衍遣其豫章王蕭綜鎮徐州,又詔慶賓為別將隸安豐王延明討之。尋除後將軍、肆州刺史。時爾朱榮兵威漸盛,曾經肆州,慶賓畏惡之,據城不出。榮恨慶賓,舉兵襲之。慶賓別駕姚和內應,榮遂害慶賓僚屬,拘慶賓還秀容,呼為假父。後以母憂還都,尋起為平東將軍、光祿大夫、都督,鎮汝陰。還朝,永安二年卒。贈車騎將軍、雍州刺史,又追加侍中、司空公。
兒子長壽,幼年被任命為散騎常侍,升殿中右曹尚書,又加授散騎常侍。隨從征伐劉義隆,到長江邊。賜爵位為會稽公,加授冠軍將軍。高宗時,授任涇州刺史。和平五年去世。

慶賓子豹,起家員外郎。肅宗時,行潁州事,與蕭衍將裴之禮戰歿。
兒子彌真,繼承爵位。彌真去世,沒有兒子。弟弟狀德,繼承爵位。

豹弟瑾,武定中,東平太守。
地幹的弟弟侯頭,繼地幹王的職位,任庫部尚書。侯頭的弟弟力斤,也以忠誠謹慎聞名。曆任禦史中尉、並州刺史,有政績。加授冠軍將軍,賜爵位為晉陽侯。去世,追贈平南將軍。

眷弟地幹,機悟有才藝,馳馬立射五的,時人莫能及。太宗時,為左機令。世祖少而善之,即位,擢為庫部尚書,加散騎常侍、左光祿大夫,領侍輦郎。地幹奉上忠謹,尤善嘲笑。世祖見其效人舉措,忻悅不能自勝。甚見親愛,參軍國大謀。世祖將征平涼,試衝車以攻塚,地幹為索所罥,折脅而卒。世祖親往臨撫,哭之甚慟。贈中領軍將軍、燕郡公,諡曰惠,贈賜豐厚。
力斤的弟弟焉陳,擔任過尚書、安樂侯。

子長壽,幼拜散騎常侍,遷殿中右曹尚書,仍加散騎常侍。從征劉義隆,至江。賜爵會稽公,加冠軍將軍。高宗時,附涇州刺史。和平五年卒。
古真同族的玄孫尉聿,字成興,性格耿直。肅宗時,擔任武衛將軍。當時,領軍元叉掌權,百官無不向他表示禮敬,而尉聿獨自作長揖不叩拜。不久外任乎西將軍、東涼州刺史。涼州的紅色,是天下最貴重的,元叉送白綾二千匹,讓尉聿染紅,尉聿拒絕而不答應。元叉暗示禦史彈劾他,用驛馬征召到京城。複查沒有證據,尉聿返回恢複職位。不久在州中去世,造年五十歲。追贈安北將軍、朔州刺史。

子彌真,襲爵。彌真卒,無子,弟狀德,襲爵。
兒子尉儉。武定年間,擔任開府祭酒。

地幹弟侯頭,襲地幹職,為庫部尚書。
史臣曰:長孫肥年輕時入宮侍奉,以英勇壯烈而聞名,鋒芒所指,無不逃散,關羽張飛抵擋萬人,不比他更強。長孫翰有父親的風采,不毀廢先代基業,皇帝親臨喪事施以禮敬,是有原由的吧!晝遠兄弟,忠誠勇敢奮發而起,為道義而忘記性命。尉眷聲威謀略聞名當時,增添家族業績,尊貴顯赫,也是應該的!

侯頭弟力斤,亦以忠謹聞。曆位禦史中尉、並州刺史,有政績。加冠軍將軍,賜爵晉陽侯。卒,贈平南將軍。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魏書》

《魏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