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 作者:魏收年代:北齊728   

《魏書》列傳 列傳·卷十三

長孫嵩長孫道生
長孫嵩,是代郡人,名為太祖所賜。父親長還仁,在瞪虛童時擔任南部大人。晝莖崖寬厚儒雅有氣度,十四歲時,代替父親統領軍隊。昭成帝末年,各部落背叛作亂,苻堅派劉庫仁代掌國中事務,長孫嵩和元他等人率領部眾歸附庫仁。

長孫嵩,代人也,太祖賜名焉。父仁,昭成時為南部大人。嵩寬雅有器度,年十四,代父統軍。昭成末年,諸部乖亂,苻堅使劉庫仁攝國事,嵩與元他等率部眾歸之。
劉顯謀劃發難,長孫嵩率領舊部和鄉黨七百多家背叛劉顯逃走,將要到達五原。這時宜君的兒子也聚集部眾自登王位,長孫嵩打算歸附他。見到工旦遲,稱說那是作亂之父的兒子,勸說長遜崖歸附叁擔。旦王襠沒有決定,晝回拉回他的牛頭,匡玉鐺勉強聽從他的話。在三漢亭見到太擔。叁擔繼承皇位,又任命長孫嵩為南部大人。不斷立下軍功.後來跟隨征伐中山,授任冀州刺史,賜爵位為钜鹿公.曆任侍中、司徒、相州刺史,封南平公,在各處都受到稱道。太宗即位,和山陽侯聖丘、北新侯室回、自毖崔塞等八人,坐在止車門右麵,處理各項事務,所以當時稱為八公。

劉顯之謀難也,嵩率舊人及鄉邑七百餘家叛顯走,將至五原。時寔君之子,亦聚眾自立,嵩欲歸之。見於烏渥,稱逆父之子,勸嵩歸太祖。嵩未決,烏渥回其牛首,嵩僶俛從之。見太祖於三漢亭。太祖承大統,複以為南部大人。累著軍功。後從征中山,除冀州刺史,賜爵钜鹿公。曆侍中、司徒、相州刺史,封南平公,所在著稱。太宗即位,與山陽侯奚斤、北新侯安同、白馬侯崔宏等八人,坐止車門右,聽理萬幾,故世號八公。
晉國將領劉裕征伐姚泓,太宗賜給長遝當符節,督察太行山以束各軍事務,乘傳車到平原,沿董回北岸,排列軍隊停駐在畔城。軍隊遭受不少失敗。詔令借給劉裕道路,劉裕在船中望見長還崖的旌旗車蓋,送給他酃湖的酒和長江以南的食物,長孫嵩都送到京城。詔令長孫嵩厚禮答謝他。左塞又命令挑選精銳兵士做好戰鬥準備,如果劉螢向西通過,就率領精銳部隊向南出兵到彭球迪鄧,如型登不按時通過,祇率領軍隊跟隨他們。他們到了崤山陝縣之間,必定和姚泓相對峙,一死一傷,士兵疲憊。等到了秋季,再慢慢趁機出動,如此劉裕的首級可以不戰而得。於是叔孫建等人沿黃河前往洛水。劉裕進入函穀關.長孫嵩和叔孫建等人從成皋向南渡河,晉國各屯駐戍守據點都望見塵土而逃奔潰散。劉裕攻克長安,長孫嵩於是撤軍。

晉將劉裕之伐姚泓,太宗假嵩節,督山東諸軍事,傳詣平原,緣河北岸,列軍次於畔城。軍頗失利。詔假裕道,裕於舟中望嵩麾蓋,遺以酃酒及江南食物,嵩皆送京師。詔嵩厚答之。又敕簡精兵為戰備,若裕西過者,便率精銳南出彭沛,如不時過,但引軍隨之。彼至崤陝間,必與姚泓相持,一死一傷,眾力疲弊。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則裕首可不戰而懸。於是叔孫建等尋河趣洛。遂入關。嵩與建等自成皋南濟,晉諸屯戍皆望塵奔潰,裕克長安,嵩乃班師。
太宗患重病,向長孫嵩詢問身後事,長孫嵩說:“立長子就順暢,依德行就人心信服。現在大皇子賢明而且是嫡子,是上天所定,請求立他。”就在宮中定下計策。於是詔令世祖臨朝代行處理國政,長孫嵩任左輔。世祖即位,長孫嵩升爵位為北平王,任司州中正。世祖下詔詢問公卿,赫連氏、蠕蠕二者中先征討誰。長孫嵩和乎陽王長孫翰、司空奚斤等人說:“赫連氏定居,不能成為禍患,蠕蠕世代是邊境禍害,應該先征討大檀。追趕上了就繳獲他們的牲畜,足以富足國家;趕不上就在陰山狩獵,多殺禽獸,皮肉筋角,用來充實軍用物資,也超過打敗一個小國家。”太常崔浩說:“大檀遷徙如鳥飛,追快了不能持久,人多了則不能追上。赫連屈丐,土地不過一千裏,刑罰政令殘酷暴虐,為人神所拋棄,應該先征討大檀。”尚書劉潔、武京侯安原請求先平定馮跋。皇帝保持沉默,於是向西巡視。後來聽說屈丐死去,關中大亂,議論想要征討關中。長孫嵩等人說:“他們如果據城防守,以逸待勞,大檀聽說後,乘虛而進犯,這是危險的做法。”皇帝於是向天師寇謙之詢問隱微的事,謙之勸他出兵。杜超之讚同促成這件事,崔浩又談論向西征伐的利益。長孫嵩等人執意規勸認為不可以。皇帝大怒,斥責長孫嵩在任貪汙,派武士侮辱他。不久升任太尉。很久後,加授柱國大將軍。

太宗寢疾,問後事於嵩。嵩曰:“立長則順,以德則人服。今長皇子賢而世嫡,天所命也,請立。”乃定策禁中。於是詔世祖臨朝監國,嵩為左輔。世祖即位,進爵北平王,司州中正。詔問公卿:赫連、蠕蠕征討何先?嵩與平陽王長孫翰、司空奚斤等曰:“赫連居土,未能為患,蠕蠕世為邊害,宜先討大檀。及則收其畜產,足以富國;不及則校獵陰山,多殺禽獸皮肉筋角,以充軍實,亦愈於破一小國。”太常崔浩曰:“大檀遷徙鳥逝,疾追則不足經久,大眾則不能及之。赫連屈丐,土宇不過千裏,其刑政殘虐,人神所棄,宜先討之。”尚書劉潔、武京侯安原請先平馮跋。帝默然,遂西巡狩。後聞屈丐死,關中大亂,議欲征之。嵩等曰:“彼若城守,以逸代勞,大檀聞之,乘虛而寇,危道也。”帝乃問幽微於天師寇謙之,謙之勸行。杜超之讚成之,崔浩又言西伐利。嵩等固諫不可。帝大怒,責嵩在官貪汙,使武士頓辱。尋遷太尉。久之,加柱國大將軍。
從此,皇帝征伐,長孫嵩以元老身份多留守京城,坐在朝堂,決斷刑罰訴訟。逝世,時年八十歲。謐號為宣王。後來高祖追錄先朝功臣,以長孫嵩配祭宗廟。

自是,輿駕征伐,嵩以元老多留鎮京師,坐朝堂,平斷刑獄。薨,年八十。諡曰宣王。後高祖追錄先朝功臣,以嵩配饗廟庭。
兒子長孫頹,善於騎馬射箭,能拉三百斤的弓。繼承爵位,加授侍中、征南大將軍。犯下罪過,被貶為戍守兵士,後來恢複爵位。逝世,謐號為安王。

子頹,善騎射,彎弓三百斤。襲爵,加侍中、征南大將軍。有罪,黜為戍兵,後複爵。薨,諡曰安王。
兒子長孫敦,字孝友,擔任北鎮都將。因受賄而獲罪,降爵位為公。高宗時,他自己稱頌先代功勳大,恢複他的王爵。逝世,謐號為簡王。

子敦,字孝友,位北鎮都將。坐黷貨,降為公。高宗時,自頌先世勳重,複其王爵。薨,諡簡王。
兒子長孫道,字念僧,繼承爵位。很久後,依條例降為公,擔任右衛將軍。去世,謐號為慎。

子道,字念僧,襲爵。久之,隨例降為公,位右衛將軍。卒,諡慎。
兒子長孫悅,繼承爵位。建義初年,恢複原來的王爵,不久降為公。擔任光祿少卿。去世,追贈為司空。

子悅,襲爵。建義初,複本王爵,尋降為公。位光祿少卿。卒,贈司空。
長孫道生,是長孫嵩的侄兒。他忠實厚道廉潔謹慎,太祖喜愛他的謹慎穩重,派他掌管機密,和賀毗等四人在左右侍奉,傳達詔令。太宗即位,授任他為南統將軍、冀州刺史。後來奪取別人的美女進獻,太宗嚴厲地斥責他,因他是舊曰臣屬不加以治罪貶黜。

長孫道生,嵩從子也。忠厚廉謹,太祖愛其慎重,使掌幾密,與賀毗等四人內侍左右,出入詔命。太宗即位,除南統將軍、冀州刺史。後取人美女以獻,太宗切責之,以舊臣不加罪黜。
世祖即位,道生升爵位為汝陰公,調任廷尉卿。跟隨征伐蠕蠕,和尉眷等人率領軍隊出入白黑兩片沙漠之間,大獲全勝而返回。世祖征伐赫連昌,道生和司徒長孫翰、宗正娥青擔任前鋒,於是平定他的國家。赫連昌的弟弟赫連定逃走據守平涼,劉義隆派遣將領到彥之、王仲德侵犯黃河以南來解救赫連定。詔令道生和丹陽王太之駐守在黃河邊來抵禦他們。於是引誘義隆的將領擅j鯉,攔截他的前後,追擊到曆城後返回。授任司空,加授侍中,升封爵為上黨王。逝世,時年八十二歲。追贈太尉,謐號為靖。

世祖即位,進爵汝陰公,遷廷尉卿。從征蠕蠕,與尉眷等率眾出白黑兩漠間,大捷而還。世祖征赫連昌,道生與司徒長孫翰、宗正娥青為前驅,遂平其國。昌弟定走保平涼,劉義隆遣將到彥之、王仲德寇河南以救定。詔道生與丹陽王太之屯河上以禦之。遂誘義隆將檀道濟,邀其前後,追至曆城而還。除司空,加侍中,進封上黨王。薨,年八十二。贈太尉,諡曰靖。
遭生廉潔儉約,身為三司,衣服不華麗修飾,菜不過兩種。一塊熊皮遮泥,幾十年不換,當時人把他比作晏嬰。第宅矮小簡陋,外出鎮守後,他的子弟另行修繕,建起堂下四周的房舍。返回,歎息說:“從前霍去病認為匈奴沒消滅,要家做什麼,現在強大的敵寇還在沙漠北麵活動,我哪能安心坐在華美的房舍中呢?”就嚴厲斥責子弟,命令毀棄房舍。他就是如此地恭敬謹慎。世擔的時候,他在各處都留下政績,每當發表重大意見,多合乎時機。任將領有權變謀略,妥善對待兵士。皇帝命令歌唱的人遍頌群臣,其中說:“智如崔造,廉如j姓。”等到年老,很受他的妻子重旦的迷惑,因此受到譏諷。他和叔父墾逐盞都任三公,當時人以為他們很榮耀。

道生廉約,身為三司,而衣不華飾,食不兼味。一熊皮鄣泥,數十年不易,時人比之晏嬰。第宅卑陋,出鎮後,其子弟頗更修繕,起堂廡。道生還,歎曰:“昔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強寇尚遊魂漠北,吾豈可安坐華美也!”乃切責子弟,令毀宅。其恭慎如此。世祖世,所在著績,每建大議,多合時機。為將有權略,善待士眾。帝命歌工曆頌群臣,曰:“智如崔浩,廉如道生。”及年老,頗惑其妻孟氏,以此見譏。與從父嵩俱為三公,當世以為榮。
兒子孫抗,擔任少卿,很早就去世了。

子抗,位少卿,早卒。
長孫抗的兒子長孫觀,年輕時以強壯勇敢聞名,後來繼承祖父的爵位上黨王。當時異姓各王,繼承爵位大多降為公,皇帝因他的祖父道生輔佐先朝,所以特地不降級。任命他為征西大將軍、假司空督河西七鎮諸軍事討伐吐穀潭。部落頭領拾寅逃跑藏匿,焚燒他所居的城池後返回。高祖初年,任命長孫觀為殿中尚書、侍中。吐穀渾又侵犯進逼,高祖再次命長孫觀為代理司空討伐降伏他們。後來擔任征南大將軍。逝世,謐號為定。葬禮依照他的祖父靖王的舊例,在雲中的金陵陪葬。

抗子觀,少以壯勇知名,後襲祖爵上黨王。時異姓諸王,襲爵多降為公,帝以其祖道生佐命先朝,故特不降。以征西大將軍、假司空督河西七鎮諸軍討吐穀渾。部帥拾寅遁藏,焚其所居城邑而還。高祖初,拜殿中尚書、侍中。吐穀渾又侵逼,複假觀司空討降之。後為征南大將軍。薨,諡曰定。葬禮依其祖靖王故事,陪葬雲中金陵。
長孫觀的兒子冀歸,六歲時繼承爵位,降為公。高祖因他年幼繼承家業,賜名為稚,字承業。長孫稚聰明敏捷有才華技藝,虛心敬愛士人。擔任前將軍,跟隨高祖向南征討,授任七兵尚書、太常卿、右將軍。

子冀歸,六歲襲爵,降為公。高祖以其幼承家業,賜名稚,字承業。稚聰敏有才藝,虛心愛士。為前將軍,從高祖南討,授七兵尚書、太常卿、右將軍。
世宗時,侯剛的兒子侯淵,是長孫稚的女婿。侯剛受元叉的厚待,所以長孫稚得以驟然擢升。外出任撫軍大將軍,兼揚州刺史,代理鎮南大將軍,為都督淮南諸軍事。蕭衍的將領裴邃、虞塑偷襲占據畫畫,旦遜整的幾個兒子驍勇果敢,裴邃很感為難,稱他們為“鐵小兒”。世宗韶令河間王元琛總領部眾援助長孫稚。元琛想要決戰,長孫稚認為下雨時間很久了,格外需要穩重。五拯不聽從,於是交戰,被賊寇抓住機會,長孫稚在後麵攔擊。起初,長孫稚總領強大的兵馬,長久不決戰,議論的人懷疑他有另外的意圖。朝廷再派遣河間王元琛和臨淮王元或、尚書奎塞等三個都督,外麵聲稱援助長孫稚,內心實為防範他。

世宗時,侯剛子淵,稚之女婿。剛為元叉所厚,故稚驟得轉進。出為撫軍大將軍,領揚州刺史,假鎮南大將軍,都督淮南諸軍事。蕭衍將裴邃、虞鴻襲據壽春,稚諸子驍果,邃頗難之,號曰“鐵小兒”。詔河間王琛總眾援之。琛欲決戰,稚以雨久,更須持重。琛弗從,遂戰,為賊所乘,稚後殿。初,稚既總強兵,久不決戰,議者疑有異圖。朝廷重遣河間王琛及臨淮王彧、尚書李憲等三都督,外聲助稚,內實防之。
遇鮮於脩禮在中山反叛,任命長孫稚為大都督向北討伐。不久以本身使命到達鄴城。詔令長孫稚解除行台,罷除大使,派遣河間王元琛擔任大都督,酈道元擔任行台。長孫稚派遣兒子子裕送奏疏,稱說和元琛一同在淮水以南,都麵臨國家禍難,元琛失敗臣下保全,於是產生私人嫌隙。而且臨事改換將帥,不是好的計謀。奏疏呈上去,不被采納。元琛和長孫稚推進到呼沱,長孫稚不想交戰,而元琛不聽從。行進到五鹿,被脩禮截擊,元琛不去增援。賊寇全部到達,長孫稚於是大敗。長孫稚和元琛都被除去名籍。

會鮮於脩禮反於中山,以稚為大都督北討。尋以本使達鄴城。詔稚解行台,罷大使,遣河間王琛為大都督,酈道元為行台。稚遣子子裕奉表,稱與琛同在淮南,俱當國難,琛敗臣全,遂生私隙。且臨機奪帥,非算所長。書奏,不納。琛與稚前到呼沱,稚未欲戰,而琛不從。行達五鹿,為脩禮邀擊,琛不赴之。賊總至,遂大敗,稚與琛並除名。
不久正平郡蜀人反叛,又任命長孫稚為代理鎮西將軍、討蜀都督。接連作戰有功,授任平東將軍,恢複原來的爵位。後來授任尚書右仆射。不久,雍州刺史蕭寶夤占據州城反叛,又任命長孫稚為行台去討伐他。長孫稚遣時背上毒瘡沒有痊愈,靈太後慰勞他說:“你的病如此重,我想讓你歇歇,但無人可派怎麼辦?”長孫稚回答說:“我死而後已,哪敢不盡自己的力量?”這時子彥也患腳腫大麻木的病,扶著拐杖入宮告辭。尚書仆射元順回頭對眾人說:“我們身處於大臣之位,各任要職,危難的時候,有病的人走在前麵,恐怕不行吧?”沒有回答的人。這時薛鳳賢在正平反叛,薛脩義聚集在河東,分別占據鹽池,進攻包圍蒲阪,東西聯合,來呼應寶夤。長孫稚於是占據河東。

尋而正平郡蜀反,複假稚鎮西將軍、討蜀都督。頻戰有功,除平東將軍,複本爵。後除尚書右仆射。未幾,雍州刺史蕭寶夤據州反,複以稚為行台討之。稚時背疽未愈,靈太後勞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無可寄如何?”稚答曰:“死而後已,敢不自力。”時子彥亦患腳痹,扶杖入辭。尚書仆射元順顧相謂曰:“吾等備位大臣,各居寵位,危難之日,病者先行,無乃不可乎?”莫有對者。時薛鳳賢反於正平,薛脩義屯聚河東,分據鹽池,攻圍蒲阪,東西連結,以應寶夤。稚乃據河東。
當時有詔令廢除鹽池稅收,長孫稚上奏疏說:“鹽池是上天資助的財貨,靠近京城,必須珍視而愛護它,平均贍給加以經營。現在四方多事,國庫空虛。然而冀定二州處於逃亡混亂狀態中,正常征調的絹,不能再收取。思慮府庫中,有發出的沒進入的,必須籌劃,使出入互相彌補。粗略估算鹽稅,一年之中,折成絹來說,還不應該少於三十萬匹,這好似把冀定二州設置到了京郊。現在如果廢除鹽稅,事情就同於再失冀定二州。臣下先前違背嚴明的旨意,不先討題中賊寇而解救2速的原因,不是放緩墾玄而著急蒲阪。而是蒲阪一淪陷,丟失了鹽池,三軍的性命,救濟的辦法就沒有了。上天幫助大魏,這個計策是不錯的。從前高祖太乎的年代,不缺乏什麼,還創設鹽官而加以掌管經營,不是為了物資而爭奪利益,是恐怕由利益而擾亂了風俗。何況當今的王公白吃飯,百官空受祿,田租征收六年的穀粟,戶折算來年的資產,這都是拿出別人的私有財產,奪取別人的物品。遣哪是我想說的,事情出於不得已。臣下已下令司監將尉仍率所屬員吏,依常例收稅,另外聽取陛下今後的命令。”

時有詔廢鹽池稅,稚上表曰:“鹽池天資賄貨,密邇京畿,唯須寶而護之,均贍以理。今四境多虞,府藏罄竭。然冀定二州且亡且亂,常調之絹,不複可收。仰惟府庫,有出無入,必須經綸,出入相補。略論鹽稅,一年之中,準絹而言,猶不應減三十萬匹也,便是移冀定二州置於畿甸。今若廢之,事同再失。臣前仰違嚴旨,不先討關賊而解河東者,非是閑長安而急蒲阪。蒲阪一陷,沒失鹽池,三軍口命,濟贍理絕。天助大魏,茲計不爽。昔高祖升平之年,無所乏少,猶創置鹽官而加典護,非為物而競利,恐由利而亂俗也。況今王公素餐,百官屍祿,租徵六年之粟,調折來歲之資,此皆出人私財,奪人膂力。豈是願言,事不獲已。臣輒符司監將尉還率所部,依常收稅,更聽後敕。”
長孫稚打敗寶夤的將領侯終德,實夤出逃,雍州平定。授長孫稚為雍州刺史。

稚克寶夤將侯終德,寶夤出走,雍州平。除雍州刺史。
莊帝初年,封長孫稚為上黨王,不久改封馮翊王,後來降為郡公。升為司徒公,加授侍中,兼任尚書令、大行台,仍舊鎮守長安。前廢帝即位,長孫稚升太尉公,錄尚書事。等到韓陵失敗,斛斯椿先占據河橋,謀劃誅殺爾朱氏。派長孫稚進洛陽,向皇帝報告誅殺世隆兄弟的意圖。出帝初年,長孫稚改任太傅,錄尚書事。以決斷擁立的功勞,另封開國子。長孫稚上奏請求改授給姨表哥哥廷尉卿元洪超的次子元憚。當初,長孫稚出生後母親亡故,被洪超的母親所撫養,所以請求讓爵位,出帝準許了他的請求。出帝進入函穀關,長孫稚當時鎮守虎牢,也跟隨趕赴長宣。

莊帝初,封上黨王,尋改馮翊王,後降為郡公。遷司徒公,加侍中,兼尚書令、大行台,仍鎮長安。前廢帝立,遷太尉公,錄尚書事。及韓陵之敗,斛斯椿先據河橋,謀誅爾朱。使稚入洛,啟帝誅世隆兄弟之意。出帝初,轉太傅,錄尚書事。以定策功,更封開國子。稚表請回授其姨兄廷尉卿元洪超次子惲。初,稚生而母亡,為洪超母所撫養,是以求讓,許之。出帝入關,稚時鎮虎牢,亦隨赴長安。
長孫稚的妻子張氏,生下兩個兒子,即子彥、子裕。後來和羅氏私通,就殺死她的丈夫,拋棄張氏娶羅氏。羅氏年紀大長孫稚十多歲,妒忌心強對長孫稚防範限製。長孫稚很喜愛尊敬她,再沒有侍妾,僮仆侍婢中,受猜疑導致死亡的,竟有三四人。羅氏生下三個兒子,即紹遠、士亮、季亮,兄弟都廉潔勇敢。長孫稚年輕時輕率好事,鬥鶸跑馬,爭鬥殺人後,就逃亡到龍門將領陳興德家中,遇大赦才免死。於是把後妻羅氏前夫的女兒呂氏,嫁給興德的哥哥興恩來報答他。

稚妻張氏,生二子,子彥、子裕。後與羅氏私通,遂殺其夫,棄張納羅。羅年大稚十餘歲,妒忌防限。稚雅相愛敬,旁無姻妾,僮侍之中,嫌疑致死者,乃有數四。羅生三子,紹遠、士亮、季亮,兄弟皆廉武。稚少輕俠,鬥雞走馬,力爭殺人,因亡抵龍門將陳興德家,會赦乃免。因以後妻羅前夫女呂氏,妻興德兄興恩以報之。
王彥,本名為俊,有力氣。因多次跟隨父親征討的功勞,被封為槐裏縣子。盅童和齊獻武王發生矛盾,加授王童為中軍大都督、行台仆射,鎮守至遞,作為心腹。後來跟隨坐童進入亟釜題。王童年輕時曾經落馬折傷手臂,肘上骨頭凸出一寸多,就命令劃開肉鋸骨頭,流血幾升,仍言談戲笑同往日一樣。當時人認為他超過關羽。

子彥,本名俊,有膂力。以累從父征討功,封槐裏縣子。出帝與齊獻武王構隙,加子彥中軍大都督、行台仆射,鎮弘農,以為心膂。後從帝入關。子彥少嚐墜馬折臂,肘上骨起寸餘,乃命開內鋸骨,流血數升,言戲自若。時以為逾於關羽。
王裕,任衛尉少卿。

子裕,位衛尉少卿。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魏書》

《魏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