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 作者:魏收年代:北齊728   

《魏書》列傳 列傳·卷二十八

陸俟
陸俟,代郡人,曾祖父陸幹,祖父陸引,兩代人都是部落首領。他的父親陸突,太祖在位時率領部族之人隨從皇帝東征西討,屢建戰功,被任命為厲威將軍、離石鎮將。天興年間,陸突任上黨太守,賜爵為關內侯。

陸俟,代人也。曾祖幹,祖引,世領部落。父突,太祖時率部民隨從征伐,數有戰功,拜厲威將軍、離石鎮將。天興中,為上黨太守、關內侯。俟少聰慧,有策略。太宗踐阼,拜侍郎,遷內侍,襲爵關內侯,轉龍驤將軍、給事中,典選部蘭台事。當官而行,無所屈橈。世祖親征赫連昌,詔俟督諸軍鎮大磧,以備蠕蠕。車駕還,複典選部蘭台事。與西平公安頡督諸軍攻虎牢,克之,賜爵建業公,拜冀州刺史,仍本將軍。時考州郡治功,唯俟與河內太守丘陳為天下第一。轉都督洛豫二州諸軍事、本將軍、虎牢鎮大將。平涼休屠金崖、羌狄子玉等叛,複轉為使持節、散騎常侍、平西將軍、安定鎮大將。既至,懷柔羌戎,莫不歸附。追討崖等,皆獲之。徵還,拜散騎常侍。
陸俟年少時即非常聰慧,頗有謀略。太宗即位後,任侍郎,又遷任內侍,承襲父親的爵位為關內侯,轉任龍驤將軍、給事中,掌管吏部和禦史台之事。為官時認真履行其職守,從不退縮屈服。世祖親自率軍征討赫連昌,令陸俟督率諸軍鎮守大沙漠,以防備蠕蠕部入侵。皇帝回朝之後,再次授任他掌管吏部和禦史台。陸俟奉命與西平公安頡督率諸軍進攻虎牢,攻占了該鎮。世祖賜給爵位為建業公,授任為冀州刺史,仍為龍驤將軍。當時考核所有州郡官員治理的功績,惟獨陸俟與河內太守丘陳為全國第一。陸俟轉任為都督洛、豫二州諸軍事、龍驤將軍、虎牢鎮大將。平涼休屠人金崖、羌人狄子玉叛亂,又授陸俟為使持節、散騎常侍、平西將軍、安定鎮大將。陸俟到任之後,德威並舉安撫當地羌戎,沒有人不來歸附的。又率兵追討金崖等人,將他們全部生擒。陸俟奉召回朝,被授任為散騎常侍。

出為平東將軍、懷荒鎮大將。未期,諸高車莫弗訟俟嚴急,待下無恩,還請前鎮將郎孤。世祖詔許之,徵俟還京。既至朝見,言於世祖曰:“陛下今以郎孤複鎮,以臣愚量,不過周年,孤身必敗,高車必叛。”世祖疑謂不實,切責之,以公歸第。明年,諸莫弗果殺郎孤而叛。世祖聞之,大驚,即召俟,問其知敗之意。俟曰:“夫高車上下無禮。無禮之人,難為其上。臣所以蒞之以威嚴,節之以憲綱,欲漸加訓導,使知分限。而惡直醜正,實繁有徒,故訟臣無恩,稱孤之美。孤獲還鎮,欣其名譽,必加恩於百姓,譏臣為失,專欲以寬惠治之,仁恕待之。無禮之人,易生陵傲,不過期年,無複上下。然後收之以威,則人懷怨懟,怨懟既多,敗亂彰矣。”世祖笑曰:“卿身乃短,慮何長也?”即日,複除散騎常侍。
陸俟由京官出任平東將軍、懷荒鎮大將。沒過多久,各高車部頭領向朝廷狀告陸俟治政嚴酷,對待屬下毫無恩惠,請求讓前任鎮將郎孤回來。世祖詔令批準其請求,征召陸俟回到京都。陸俟回京後朝見皇帝,對世祖說道:“陛下現在讓郎孤再去任鎮將,憑我愚昧的估計,不過一年,郎孤必然失敗,高車人必然叛亂。”世祖對此有懷疑,認為他言過其實,對他深加譴責,解除他的所有官職,僅僅保留公的爵位回到自己府第。第二年,高車族各頭領果然殺死了郎孤而反叛。世祖聽說此事,大驚失色,立即召來陸俟,問他郎孤必敗的道理。陸俟說道:“高車人對上對下都不講禮法,無禮之人,誰也難以作他的上司。我之所以到任之後就以威嚴相加,用法律製裁來加以節製,是想要對其逐漸加以訓導,使其明白分寸和法度。但他們中間厭惡和嫉恨剛直正理的,實在是大有人在,所以就狀告我不講恩惠,而讚美郎孤。郎孤得以恢複為鎮將之後,喜歡別人對他的稱譽,必然隻顧給百姓施以恩惠,譏笑我施政有過失,一味想以寬容和恩惠來治理他們,以仁慈恩恕來對待他們。這樣一來,本是無禮之人,更容易產生輕慢驕傲之心,不過一年,更無上下之分,在這種情況下再用威嚴來進行整肅,那麼人們就會對他產生怨憤,怨憤越積越多,敗亂就表現出來了。”世祖聽了後笑著說:“你個子矮小,為何謀慮如此深長啊。”當天,再次授任陸俟為散騎常侍。

世祖征蠕蠕,破涼州,常隨駕別督輜重。又與高涼王那渡河南,略地至濟南東平陵,徙其民六千家於河北。又以俟都督秦雍二州諸軍事、平西將軍、長安鎮大將。與高涼王那擊蓋吳於杏城,大破之。獲吳二叔,諸將欲送京師,俟獨不許,曰:“夫長安一都,險絕之土,民多剛強,類乃非一。清平之時,仍多叛動,今雖良民,猶以為懼,況其黨與乎?若不斬吳,恐長安之變未已。吳一身藏竄,非其親信,誰能獲之?若停十萬之眾以追一人,非上策也。不如私許吳叔,免其妻子,使自追吳,擒之必也。”諸將鹹曰:“今來討賊,既破之,獲其二叔,唯吳一人,何所複至?”俟曰:“吳之悖逆,本自天性,今若獲免,必誑惑愚民,稱王者不死,妄相扇動,為患必大。諸君不見毒蛇乎?斷其頭猶能為害,況除腹心疾,而曰必遺其類,其可乎?”諸將曰:“公言是也。但得賊不殺,更有所求,遂去不返,其如罪何?”俟曰:“此罪我與諸君當之。”高涼王那亦從俟計,遂遣吳二叔,與之期。及吳叔不至,諸將各咎於俟。俟曰:“此未得其便耳,必不背也。”後數日,果斬吳以至,皆如其言。俟之明略獨決,皆此類也。遷內都大官。
世祖征討蠕蠕,攻破涼州,陸俟經常跟隨皇帝出征,督率輜重。他又與高涼王拓跋那率軍渡過黃河南下,占領廣大地域直至濟南東平陵,把那裏的民戶六千家遷徙到黃河以北。

安定盧水劉超等聚黨萬餘以叛,世祖以俟威恩被於關中,詔以本官加都督秦雍諸軍事,鎮長安。世祖曰:“秦川險絕,奉化日近,吏民未被恩德,故頃年已來,頻有叛動。今超等恃險,不順王命,朕若以重兵與卿,則超等必合而為一,據險拒戰,未易攻也;若以輕兵與卿,則不製矣。今使卿以方略定之。”於是俟單馬之鎮,超等聞之大欣,以為無能為也。既至,申揚威信,示以成敗,誘納超女,外若姻親。超猶自警,初無降意。俟乃率其帳下,往見超,觀其舉措,設掩襲之計。超使人逆曰:“三百人以外,適當以弓馬相待,三百人以內,當以酒食相供。”俟乃將二百騎詣超,超設備甚嚴。俟遂縱酒盡醉而還。後謂將士曰:“超可取也。”乃密選精兵五百人,陳國恩德,激厲將士,言至懇切。士卒奮勇,各曰:“以死從公,必無二也。”遂偽獵而詣超,與士卒約曰:“今會發機,當以醉為限。”俟於是詐醉,上馬大呼,手斬超首。士卒應聲縱擊,殺傷千數,遂平之。世祖大悅,徵俟還京師,轉外都大官,散騎常侍如故。
世祖又授予陸俟以都督秦雍二州諸軍事、平西將軍、長安鎮大將等職。陸俟與高涼王拓跋那在杏城攻擊蓋吳,大敗敵軍。擒獲了蓋吳的兩個叔父,諸將想要把他們送到京師去,惟獨陸俟不同意,他說:“長安這一帶,乃是險要阻隔之地,百姓大多剛強猛悍,且各族雜居。天下清平之時,仍多有叛亂發生,如今即使是普通百姓,還足以為懼,何況他們結成死黨呢?倘若不斬除蓋吳,恐怕長安之變不會停止。蓋吳隻身逃竄藏匿,除了他的親信,還有誰能找到他?如果把十萬大軍滯留在這裏用來追剿蓋吳一個人,這不是上策。不如私下許諾蓋吳的叔父,對他的妻子兒女免於治罪,讓他們自己去追尋蓋吳,必然會將其擒獲。”諸將都說道:“如今我們前來征討賊人,已經把他們打敗,又抓住了他的兩個叔父,僅剩蓋吳一個人,他怎麼能夠再來作亂呢。”陸俟說:“蓋吳之所以叛逆,本是出自他的天性,現在如果他得以幸免,必然又會欺騙蠱惑那裏的百姓,聲稱自己是不死的王者,狂妄地進行煽動,必定造成極大的禍患。諸君不見毒蛇嗎?砍斷它的頭還能害人,況且要除掉朝廷的心腹之患,而說要留下禍根,這樣做可以嗎?”諸將說:“你說的有道理。但是抓到了賊人而不殺掉,又對他有所求,假如他們去了而不回來,那罪責誰來承擔?”陸俟說:“這個罪責我替諸君承當。”高涼王拓跋那也同意陸俟的計謀,於是就遣返蓋吳的兩個叔父,並給他們規定了期限。到了日期卻不見蓋吳的叔父回來,諸將都歸咎於陸俟。陸俟說:“這是由於他們還沒有得到方便的機會,他們一定不會違背諾言的。”過了幾天,兩人果然斬了蓋吳而來,全都像陸俟所說的那樣。陸俟的謀略明智、決策果斷,都表現在這類事情上麵。不久他遷任內都大官。

高宗踐阼,以子麗有策立之勳,拜俟征西大將軍,進爵東平王。太安四年薨,年六十七,諡曰成。有子十二人。
安定盧水人劉超等集合萬餘人叛亂。世祖因為陸俟以恩威並舉享譽於關中一帶,令他以現有的官職加授都督秦雍諸軍事之職,鎮守長安。世祖說:“秦川險峻阻絕,接受教化的時間短,那裏的官吏和百姓沒有受到朝廷恩德,所以近年以來,多次發生反叛動亂。如今劉超等人憑借著險要地勢,不順從王命,朕如若把重兵派給你,那麼劉超等人必然會集合於一處,據險頑抗,不容易攻下他們;倘若隻派給你少量的軍隊,那麼就不能製服他們。現在隻能讓你憑自己的方法謀略去安定那個地方。”於是陸俟就單騎到鎮所上任,劉超等人聽說以後大為欣喜,認為陸俟不會有什麼作為。陸俟到了鎮所,向劉超等人申揚朝廷的威信,曉示其成敗得失,並誘說要娶劉超之女,外表上像是要結為姻親。劉超依然十分警惕,一點也沒有歸降的意思。陸俟就帶領他帳下的人,前去會見劉超,借機觀察他的舉措安排,以設下偷襲的計劃。劉超派人回答說:“你帶領的人如果超過三百人,到時我就以弓馬相待,如果在三百人以下,我當以酒食相供。”於是陸俟隻帶了二百名騎兵到劉超那裏去,劉超設置防備非常森嚴。陸俟在席間放縱飲酒盡醉而還。後來他對屬下的將士說:“劉超完全可以被我們打敗。”於是秘密挑選精兵五百人,向他們陳述國家的恩德,激勵將士的鬥誌,言語至為懇切。士卒為之奮勇,各自表態說:“冒死聽從主帥之令,決無二心。”陸俟於是偽稱出外打獵而去見劉超,事先同手下的士卒約定說:“今天是行動的好時機,你們在飲宴中應當以不喝醉為限。”陸俟就詐稱自己酒醉,翻身上馬大聲呼喊,親手斬下劉超的首級。魏軍士卒應聲而起奮力攻擊,殺傷千餘人,平定了劉超的叛亂。世祖聞訊大為高興,征召陸俟回到京師,轉授他為外都大官,仍任散騎常侍之職。

長子馛,多智,有父風。高宋見馛而悅之,謂朝臣曰;“吾常歎其父智過其軀,是複逾於父矣。”少為內都下大夫,奉上接下,行止取與,每能逆曉人意,與其從事者無不愛之。
高宗即位以後,因陸俟之子陸麗策立皇帝繼位有功,授予陸俟征西大將軍之職,晉爵為東平王。太安四年(458),陸俟去世,終年六十七歲,定諡號為成。陸俟有兒子十二人。

興安初,賜爵聊城侯,出為散騎常侍、安南將軍、相州刺史,假長廣公。為政清平,抑強扶弱。州中有德宿老名望重者,以友禮待之,詢之政事,責以方略。如此者十人,號曰“十善。”又簡取諸縣強門百餘人,以為假子,旅接殷勤,賜以衣服,令各歸家,為耳目於外。於是發奸摘伏,事無不驗。百姓以為神明,無敢劫盜者。在州七年,家至貧約。徵為散騎常侍,民乞留馛者千餘人。顯祖不許,謂群臣曰:“馛之善政,雖複古人何以加之?”賜絹五百匹、奴婢十口。馛之還也,吏民大斂布帛以遺之,馛一皆不受,民亦不取,於是以物造佛寺焉,名長廣公寺。後襲父爵,改封建安王。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魏書》

《魏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