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 作者:魏收年代:北齊728   

《魏書》列傳 列傳·卷五十

李彪高道悅
李彪,字道固,頓丘衛國人,名字是魏高祖賜予的。家中世代寒微,少小孤貧,素有大誌,好學不倦。開始受學於長樂監伯陽,伯陽相當賞識他。晚些時候與漁陽高悅、北平陽尼等人準備隱居於名山,不能成行便隻好作罷。高悅與兄高閭,博學高才,家中富藏典籍,李彪於是在高悅家中手抄口誦,廢寢忘食。既而還歸鄉裏。平原王元睿將及成年,雅好學業,娶東徐州刺史博陵崔鑒的女兒為妻,取道冀州、相州,聽說李彪的名聲便去拜訪他,二人修結師友之禮,郡中傳為美談。於是李彪被推舉為孝廉,到京師學堂中修習學業。高閭在朝中官員中稱讚表揚他,李衝待李彪很是客氣,李彪便牢牢攀結李衝。

李彪,字道固,頓丘衛國人,高祖賜名焉。家世寒微。少孤貧,有大誌,篤學不倦。初受業於長樂監伯陽,伯陽稱美之。晚與漁陽高悅、北平陽尼等將隱於名山,不果而罷。悅兄閭,博學高才,家富典籍,彪遂於悅家手抄口誦,不暇寢食。既而還鄉裏。平原王叡年將弱冠,雅有誌業,娶東徐州刺史博陵崔鑒女,路由冀相,聞彪名而詣之,修師友之禮,稱之於郡,遂舉孝廉。至京師,館而受業焉。高閭稱之於朝貴,李衝禮之甚厚,彪深宗附。
高祖登基初年,李彪任中書教學博士,後來假員外散騎常侍、建威將軍、衛國子,出使蕭賾。遷任秘書丞。參與著作事宜。魏自成帝以來至於太和年間,崔浩、高允等人著述《國書》,編年序錄,依照《春秋》體例,《國書》中遺漏的史實,以至三件中有二件被漏掉。李彪與秘書令高..開始上書奏請依照司馬遷、班固史書的體例,創為紀、傳、表、誌諸項目錄。李彪又上書說:

高祖初,為中書教學博士,後假員外散騎常侍、建威將軍、衛國子,使於蕭賾。遷秘書丞,參著作事。自成帝以來至於太和,崔浩、高允著述《國書》,編年序錄,為《春秋》之體,遺落時事,三無一存。彪與秘書令高祐始奏從遷固之體,創為紀傳表誌之目焉。
“臣聽說過去的賢哲君王,無不勤勉不已,孜孜以求,思考納受直言,以求造福百姓。所以他們訪求童稚,詢問師長,不避山高路遠,詢求謀略諮問善德,不棄貧賤之人。取其能夠光大茂實於竹帛之中,傳播徽聲於金石之上。臣正生於有道之世,恰逢無可諱言的聖朝,敢修以往程式,竊考現下所宜,謹冒死上密封的奏章,言事七條。一派胡言,伏待刑戮。

彪又表曰:
“其一是:自從太和建號,到此已經十二年了,典刑德政,可以述說了。立園丘以昭明孝思,則百神不乏供饗了;舉賢才以備問,則賢士盈滿於朝;開至誠之心以接萬物,則朝廷便無奸佞之人了;敦揚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六順以教人,則四門之中都無凶頑之人了;製冠服以明官秩,則典章法式又能彰明了;作雅樂以協調人倫,則人與神交互為慶了;深慎重刑罰以明刑戮,則監獄之中亦無冤屈了;薄減衣著食味以示儉約,則天下風向節省了;放出宮女配嫁鰥夫,則人們便無怨憤曠怒了;傾出府藏以賑濟萬民,則天下饑寒便普受飽暖了;省減賦稅徭役以養育萬民,則編戶之民逍遙巷歌了;宣明德澤以懷遠近,則荒遠之地都向皇魏了;垂示至德以暢幽顯,則會使天降祥瑞了。天下百姓得其所,萬事萬物惟其新,巍巍乎天下萬物盡彙其成了。然而,為臣愚魯,認為行儉省之道,仍然欠缺。為什麼呢?而今士、農、工、商豪富之家,習慣奢華既已深篤,敦好樸素其情甚淺,他們仍未認識儉約便可細水長流,而務求奢侈浪費便難以維持長久。宅第壯麗,車馬豪華,奴仆妾婢穿著綾羅綢緞,土木之上紋龍繡鳳,越級違製的非常之多。古來先輩哲王立下製度,自天子到公卿,下及守門打更的小官,他們的宮室車服都各有差別,職位小的不得越級至大,身份卑賤的不得越級至貴。像這樣,所以上下秩序確立而人心便很穩定。而今浮華相競,人情沒有常守之處,大造消功之物,巨製費力的事,豈不是很荒謬嗎!消功的,是指的錦繡雕文的東西;費力的,指的是廣宅高堂、壯製麗飾之類。這些妨礙男務本業、損害女為其工的,哪裏說得完啊!漢文帝時,賈誼上疏說‘今天的王政可以長歎息的有六個方麵’,這就是其中之一。大凡皇上所好,下麵人必定跟從。所以越王好勇而士人多輕視死亡,楚靈王喜好貧瘠而國中有饑餓之人。今天二聖躬行節儉樸素,詔書旨令殷勤不斷,而百姓之中奢靡之風猶未革除,這哪裏是楚、越之人如彼易變,而大魏之士如此難以變化的緣故呢?這大概是朝廷製典沒有宣明,人們未見皇德,才導致這樣的情況吧。為臣愚魯,認為宅第車服,自百官以至於平民百姓,應該在衣著等級上立定製度,以使貴顯不逼賤卑,微賤不越至高製,不能讓人為顯示自己的奢華,便默認他們違反經典。而今也許有人說奢華越級的風俗已久,不能一下子革除,臣謹陳述古人漸進革新的例子。過去,子產為政一年,老百姓唱道:‘我們有田地,子產伍之,我有衣冠,子產貯之,誰殺子產,我也參與。’三年後,歌詞改為:‘我有田產,子產植之,我有子弟,子產教之,子產若死,其誰繼之?’這樣看來鄭國人的智力,難道前麵昏憒而後麵聰明嗎?其實是從政的人必須循序漸進,而受教化的人難以一下子幡然頓悟的緣故,如今若立製度以區別品級,始末之情,魏人與鄭人也會一樣。既與鄭人相同,那就是說最終百姓是會說好的,我們豈能怕他們一開始的怨憤而不做最終的善舉呢?大凡崇尚儉樸的是開福祿之源,喜好奢侈的是引起貧窮的征兆。然而儉約容易以教化流行,而奢華難以對財貨感到滿足,正因為如此,所以聖德之人留心於此,賢敏之士希求一個標準。所以夏禹卑小自己宮室而厭惡華麗衣服,殷湯起居陋室而乘坐簡車。這是先輩哲王對後來君王顯示儉約,後王理應觀其意而取合適的標準。孔子任魯國司寇,乘坐柴車駕馭駑馬;晏嬰任齊丞相,戴洗過的帽子穿破舊的衣裘。這是對後來的臣子顯示儉約,後來的臣子們應該認識其情愫而以他們為榜樣。前誌說:‘作法於涼地,其貪弊仍行。’這句話雖然簡略,但卻達於治理之道。臣一派胡言,倘使有可采用的話,等到了三年,便可有所成效。有成效則人務其本,人務其本則奢侈浪費便可去除,費奢去除則糧食布帛便豐富起來,穀帛豐富則人們便安逸快樂,人們安逸快樂則皇帝基業便可以穩固了。

臣聞昔之哲王,莫不釁釁孜孜,思納讜言,以康黎庶。是以訪童問師,不避淵澤;詢謀諮善,不棄芻蕘。用能光茂實於竹素,播徽聲於金石。臣屬生有道,遇無諱之朝,敢修往式,竊揆時宜,謹冒死上封事七條。狂瞽之言,伏待刑戮。
“其二說:《易》稱:‘主掌祭器的,莫如長子。’《傳》說:‘太子奉持塚嫡立的資糧很多。’然而,祭祀無主則宗廟諸神便無所饗,塚嫡廢則皇朝政權神器就無所傳。聖賢之人知曉其中道理,所以垂示誥詔以為長久法典。過去,姬王深明此道,所以大崇儒術以訓導世代嫡傳,他們於是演習養成美好的德行,以其調理黎民百姓,因此世世代代統治天下,傳世八百年之久。等到嬴氏建立秦朝政權,終而放棄德政,焚坑儒家典籍,不以禮義教誨其子,於是後代們養成凶狠的本性,殘酷地對待生民百姓,所以政權不能鞏固,到秦二世便滅亡了。國家滅亡與興盛,其道理在於師傅,師傅損益的做法,可以說說。增益的,周公為周成王師傅,以孝仁禮義教導他,逐去成王身邊的奸邪之人,不讓他見到惡人,選擇天下的端方之士、孝悌博聞有道術才幹的人為他的輔佐之臣。身邊的輔臣良端,成王自然端正了,因此周家天下恒固長久。損減的,趙高為胡亥的師傅,趙高專教胡亥以刑戮斬殘以及夷滅人家家族,逐除他身邊正派臣屬,讓他不能見到善良人士,諂佞讒賊之類的人圍繞左右。左右邪惡,胡亥邪僻,秦朝國運因此短暫。而皇天,輔德之物,哪會偏愛周代而疏遠秦朝?這全都由其所行的道路不同,所以禍福的途徑也不同而已。從前光武帝議為太子選擇老師的事,他問群臣,群臣體會皇帝本意,都說太子的舅舅,執金吾、新陽侯陰就可以。博士張佚義正辭嚴地說:‘今天立太子是為陰氏呢?還是為天下?如果為的是陰氏,則陰氏便可為其老師;如為天下,則毫無疑問應當用天下的賢才。’光武帝點頭稱好,說:‘設置師傅,是輔佐太子的。而今博士您教了我,何況太子呢?’立即拜張佚為太子老師,漢明帝終而成為一代賢主。然而張佚成為漢明帝的師傅,並非他的漸進所致,尚且可稱道,何況他訓之以正道,其好處當然就更大了。所以《禮》說‘太子出生,舉之以禮,讓人抱著他,有關部門的官員齊肅端冠,見太子於南郊’,這是昭明嫡傳長子的重要性,以讓上天明察。‘經過皇闕則下車馬,經過宗廟則小步急趨’,明示孝敬的道理。這樣古代的太子有‘自己是赤子,而教化便自然而然地流行了’。這乃是遠世的鏡鑒。高宗文成皇帝感慨少時老師誨教不勤,曾經對群臣說:‘朕剛開始學習時,年尚幼小,感情未能專一,既臨萬機之後,沒有時間溫習,現在想起來,哪是我一個人的過錯,也是師傅教我不勤所造成的啊。’尚書李訁斤脫帽謝罪,這就是最近可為借鑒的事實。臣思太皇太後翼讚高宗,訓成顯祖,使其巍巍之功超越前代君王。陛下您幼小時蒙受勤誨,登上皇極,等到太子誕生,您又親加撫教,日省月課,實在勞神太過。現在實在應該依照古式設立師傅以訓導太子,訓導正確則太子自正,太子正則皇家慶福,皇家慶福則百姓受其大幸了。

其一曰:自太和建號,逾於一紀,典刑德政,可得而言也。立圜丘以昭孝,則百神不乏饗矣;舉賢才以酬諮,則多士盈朝矣;開至誠以軌物,則朝無佞人矣;敦六順以教人,則四門無凶人矣;製冠服以明秩,則典式複彰矣;作雅樂以協人倫,則人神交慶矣;深慎罰以明刑,則庶獄得衷矣;薄服味以示約,則儉德光昭矣;單宮女以配鰥,則人無怨曠矣;傾府藏以賑錫,則大賚周渥矣;省賦役以育人,則編戶巷歌矣;宣德澤以懷遠邇,則華荒抃舞矣;垂至德以暢幽顯,則禎瑞效質矣。生生得所,事事惟新,巍巍乎猶造物之曲成也。然臣愚以為行儉之道,猶自囗何者?今四人豪富之家,習華既深,敦樸情淺,夫識儉素之易長,而行奢靡之難久。壯製第宅,美飾車馬,仆妾衣綾綺,土木被文繡,僭度違衷者眾矣。古先哲王之為製也,自天子以至公卿,下及抱關擊柝,其宮室車服各有差品,小不得逾大,賤不得逾貴。夫然,故上下序而人誌定。今時浮華相競,情無常守,大為消功之物,巨製費力之事,豈不謬哉!消功者,錦繡雕文是也;費力者,廣宅高宇、壯製麗飾是也。其妨男業、害女工者,焉可勝言哉!漢文時,賈誼上疏雲“今之王政可為常太息者六”,此即是其一也。夫上之所好,下必從之。故越王好勇而士多輕死,楚靈好瘠而國有饑人。今二聖躬行儉素,詔令殷勤,而百姓之奢猶未革者,豈楚越之人易變如彼,大魏之士難化如此?蓋朝製弗宣,人未見德,使之然耳。臣愚以為第宅車服,自百官以至於庶人,宜為其等製,使貴不逼賤,卑不僭高,不可以稱其侈意,用違經典。今或者以為習俗日久,不可卒革,臣謹言古人革之之漸。昔子產為政一年,百姓歌之曰:“我有田疇,子產伍之;我有衣冠,子產貯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及三年,乃改歌曰:“我有田疇,子產殖之;我有子弟,子產誨之;子產若死,其誰繼之?”然則鄭人之智,豈前昏而後明哉?且從政者須漸,受化者難頓故也。今若為製以差品之,始末之情,魏士與鄭人同矣。既同鄭人,是為卒有善歌,豈可憚其初怨而不為終善哉?夫尚儉者開福之源,好奢者起貧之兆。然則儉約易以教行,華靡難以財滿,是以聖人留意焉,賢人希準焉。故夏禹卑宮室而惡衣服,殷湯寢黃屋而乘輅輿。此示儉於後王,後王所宜觀其意而取折衷也。孔子為魯司寇,乘柴車而駕駑馬;晏嬰為齊正卿,冠濯冠而衣故裘。此示儉於後臣,後臣所宜識其情而消息之也。前誌雲:“作法於涼,其弊猶貪。”此言雖略,有達治道。臣之瞽言,倘或可采,比及三年,可以有成。有成則人務本,人務本則奢費除,奢費除則穀帛豐,穀帛豐則人逸樂,人逸樂則皇基固矣。
“其三是:國家之本是黎民百姓,人所憑借的是米飯粟糧,因此古代賢哲君王無不勤勸耕種,滿蓄倉庫。所以堯湯時遇水旱之災,人無菜色者,是由於備糧有漸,素有積食所致。到了漢代,以人糧食短少,於是設置常平倉以供給百姓糧食;曹魏時因兵糧缺乏,建立屯田製以供兵糧。取其不匱乏當時,軍隊國家都受到接濟。又《記》說:國家沒有三年的儲備,就叫國非其國。光武時因一畝沒有收成,便罪責牧守。聖人的憂世重穀,殷勤勉力是如此之甚,明達君王體恤百姓勸人農耕,切切如此。前年太行山東饑荒,去年京城饑廑,內外之人紛紛跑到豐產的地方,荒棄本業,曆盡辛苦才到目的地,這樣又有損於國家的形象。如果先多積些糧食,到時就開倉賑濟,安撫民眾,哪會出現荒情驅使老百姓糊口千裏之外的景象呢?以今比昔,實在令人害怕。臣認為應該分出州郡正常調稅的九分之二,京都用度每年的餘額,各各設立相應機構,豐年時立倉積糧,歲饑時加私之二,放糧於人。像這樣,老百姓必定努力耕種以買官布,又力求貯財以購官糧,年豐則經常聚積,歲凶則開倉濟接。又另立農官,選取州郡戶民十分之一為屯田之民,選擇合適的地方,分給一定的田地,配給他們相應的錢財雜物牛馬等,讓他們勉力耕種。一名農夫所耕的田地,每年上交六十鬥,免除他們的賦稅並征戰戍守雜役。推行這兩件事,那麼數年之中,就會穀多而人足,雖有災情便無危害。臣又聽說前代明主,都務懷遠方之民,禮敬賢士招引滯人。因此,漢高祖經過趙國,求得樂毅為用;晉武帝定天下,用吳、蜀有才學之人。臣認為聖上應在黃河兩岸七州郡人中,挑選人才,令其入朝,依照中原官員品級,按其才能授予官職。這樣,一者可以拓廣聖朝新舊人員一律平等相待的義旨,二者可以引江、漢人士歸順有道皇魏之心。

其二曰:《易》稱:“主器者,莫若長子。”《傳》曰:“太子奉塚嫡之粢盛。”然則祭亡主則宗廟無所饗,塚嫡廢則神器無所傳。聖賢知其如此,故垂誥以為長世之法。昔姬王得斯道也,故恢崇儒術以訓世嫡,世嫡於是乎習成懿德,用大協於黎蒸,是以世統生人,載祀八百。逮嬴氏之君於秦也,殆棄德政,坑焚儒典,弗以義方教厥塚子,於是習成凶德,肆虐以臨黔首,是以饗年不永,二世而亡。亡之與興,其道在於師傅;師傅之損益,可得而言。益者,周公傅成王,教以孝仁禮義,逐去邪人,不使見惡人,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為衛翼。衛翼良,成王正,周道之所以長久也。損者,趙高傅胡亥,教以刑戮斬劓及夷人族,逐去正人,不得見善士,諂佞讒賊者為其左右。左右邪,胡亥僻,秦祚之所以短促也。夫皇天,輔德者也,豈私周而疏秦哉?由所行之道殊,故禍福之途異耳。昔光武議為太子置傅,以問其群臣,群臣望意,皆言太子舅執金吾、新陽侯陰就可。博士張佚正色曰:“今立太子,為陰氏乎?為天下乎?即為陰氏,則陰侯可;為天下,則固宜用天下之賢才。”光武稱善,曰:“置傅以正太子也。今博士不難正朕,況太子乎?”即拜佚為太子太傅,漢明卒為賢主。然則佚之傅漢明,非乃生之漸也,尚或有稱,而況乃生訓之以正道,其為益也固以大矣。故《禮》曰“太子生,因舉以禮,使士負之,有司齊肅端冕,見於南郊”,明塚嫡之重,見乎天也。“過闕則下,過廟則趨”,明孝敬之道也。然古之太子,“自為赤子,而教固以行矣”,此則遠世之鏡也。高宗文成皇帝慨少時師不勤教,嚐謂群臣曰:“朕始學之日,年尚幼衝,情未能專,既臨萬機,不遑溫習。今而思之,豈唯予咎,抑亦師傅之不勤。”尚書李欣免冠而謝,此則近日之可鑒也。伏惟太皇太後,翼讚高宗,訓成顯祖,使巍巍之功邈乎前王。陛下幼蒙鞠誨,聖敬之躋,及儲宮誕育,複親撫誥,日省月課,實勞神慮。今誠宜準古,立師傅以訓導太子,訓導正則太子正,太子正則皇家慶,皇家慶則人幸甚矣。
“其四是:過去舜帝命咎繇思刑罰的寬貸,周公告誡成王不要誤了監獄中的事,這君臣相誡的事實,都表明了十分重視刑罰。而今,二聖哀憫憐惜罪辜之人,小大之情,判決之日,聖上多從降恕,實在不得已時,也必定垂示惻隱之情,即使前代君王勤聽訴訟動輒赦免,也不過如此而已。然而行刑有犯時氣,愚臣私下未能安心。漢製,舊時斷決獄訟報請上級,常在十一月完結,到孝章帝時改為在十月完結,以育三正。後來遭受幹旱,議論的人說因十月斷決獄訟,陰氣微少,陽氣泄出,因而致旱。此事交付公卿、尚書陳寵議論說:冬至陽氣開始萌生,所以十一月有射幹、芸、荔之應,周朝以本月為春;十二月陽氣上通,野雞鳴叫雞孵小雞,殷商以本月為春;十三月陽氣已至,蟄伏的蟲子都開始鳴叫活動了,夏代以之為春。三正成著,以通三統,三統的月份中,斷獄流血,這是不察蒼天旨意。《月令》:仲冬之月,身欲安寧,事欲靜平。這個月中生起大怒,不能稱為安寧;行大的刑罰,不可稱為靜平。章帝覺得他的話說得很對,終在十月斷獄決訟。而今京都及四方斷獄報重,常常完於冬季,不推尋三正以育養三微。寬釋宥赦之情,常超過往昔;遵守時令之憲,猶且或有欠缺。這哪能叫助陽發生、垂奉微之仁呢?的確應該遠查周朝典製,近采漢代典章,令天下斷決獄訟,起自初秋,盡於孟冬,不在三統所屬的春天,行使斬絞之刑。像這樣,就可道協幽顯,仁垂後代了。

其三曰:臣聞國本黎元,人資粒食,是以昔之哲王莫不勤勸稼穡,盈畜倉廩。故堯湯水旱,人無菜色者,蓋由備之有漸,積之有素。暨於漢家,以人食少,乃設常平以給之;魏氏以兵糧乏,製屯田以供之用。能不匱當時,軍國取濟。又《記》雲:國無三年之儲,謂國非其國。光武以一畝不實,罪及牧守。聖人之憂世重穀,殷勤如彼;明君之恤人勸農,相切若此。頃年山東饑,去歲京師儉,內外人庶出入就豐,既廢營產,疲而乃達,又於國體實有虛損。若先多積穀,安而給之,豈有驅督老弱,餬口千裏之外?以今況古,誠可懼也。臣以為宜析州郡常調九分之二,京都度支歲用之餘,各立官司,年豐糴積於倉,時儉則加私之二,糶之於人。如此,民必力田以買官絹,又務貯財以取官粟;年登則常積,歲凶則直給。又別立農官,取州郡戶十分之一以為屯人,相水陸之宜,料頃畝之數,以贓贖雜物餘財市牛科給,令其肆力。一夫之田,歲責六十斛,蠲其正課並征戍雜役。行此二事,數年之中,則穀積而人足,雖災不為害。臣又聞前代明主,皆務懷遠人,禮賢引滯。故漢高過趙,求樂毅之胄;晉武廓定,旌吳蜀之彥。臣謂宜於河表七州人中,擢其門才,引令赴闕,依中州官比,隨能序之。一可以廣聖朝均新舊之義,二可以懷江漢歸有道之情。
“其五是:古時,大臣有因不廉潔而被廢棄的,不叫不廉,而叫....不飾,即為官不廉正的意思。這就是為君之人禮敬顯貴之臣,不明說其過失。臣有大過,則白冠..纓,盤水加劍,前往宮廷而請死,這是為臣的知罪而不敢逃脫刑罰的行為。聖朝禮遇大臣,與古時相同。自太和以來,有負罪應當處以極刑的,多能夠歸還自己第宅而自盡。遣出之日,聖上深垂隱憫,言出淒切,百官無人不見,四海之內無人沒聽說。過去漢文帝時,有人告發丞相周勃謀反,立即把他逮捕送到長安獄中,鞭打拷問與奴隸們犯罪受到的待遇沒有兩樣。賈誼於是上書,極陳君臣大義,認為不該這樣。大凡顯貴之臣,天子為其改容而禮貌相待,吏人為其俯伏而敬重貴視,他們有了罪過,廢棄是可以的,賜死是行的。但如捆起他們,送至刑官,棒擊鞭笞,小吏惡謾罵,這就不是讓老百姓都看得過去的行為了。等到將要行刑,臣子則麵向北再拜君主,跪而自裁。天子說:‘你士大夫自有過失,我對你仍然有禮。’君主不讓別人抑鬱而受刑戮。孝文帝深為采納賈誼之言,此後,大臣有罪,都自殺而不受體罰。到孝武帝時,大臣有罪又漸漸交付監獄,實在是由於孝文帝行之當時,而不立下永久典製的緣故啊。臣思陛下聖德慈惠,豈是當年漢文帝所能比擬的。而今天下有道,百姓不議朝政之時,臣可以安然陳述胡言於朝,但臣擔心萬世之後,繼位之主萬一有像漢武帝時那樣的事情。夫道貴在長久,所以憑之建立影響;法以不虧損為上,所以留給其子孫謀略也,哪能隻是行恩一時,而不作永久之製呢?

其四曰:昔帝舜命咎繇惟刑之恤,周公誥成王勿誤於庶獄,斯皆君臣相誡,重刑之至也。今二聖哀矜罪辜,小大二情,讞決之日,多從降恕,時不得已,必垂惻隱,雖前王之勤聽肆赦,亦如斯而已。至若行刑犯時,愚臣竊所未安。漢製,舊斷獄報重,常盡季冬;至孝章時改盡十月,以育三微。後歲旱,論者以十月斷獄,陰氣微,陽氣泄,以故致旱。事下公卿,尚書陳寵議:冬至陽氣始萌,故十一月有射幹、芸、荔之應,周以為春;十二月陽氣上通,雉雊雞乳,殷以為春;十三月陽氣已至,蟄蟲皆震,夏以為春。三微成著,以通三統,三統之月,斷獄流血,是不稽天意也。《月令》:仲冬之月,身欲寧,事欲靜。以起隆怒,不可謂寧;以行大刑,不可謂靜。章帝善其言,卒以十月斷。今京都及四方斷獄報重,常竟季冬,不推三正以育三微。寬宥之情,每過於昔;遵時之憲,猶或闕然。豈所謂助陽發生、垂奉微之仁也?誠宜遠稽周典,近采漢製,天下斷獄,起自初秋,盡於孟冬,不於三統之春,行斬絞之刑。如此,則道協幽顯,仁垂後昆矣。
“其六是:《孝經》稱:‘父子之道本是天性。’《尚書》說:‘孝,是指孝友於兄弟。’二經的意旨,都是說父子兄弟是一體同氣,可共而不可離也。等到其人有罪,罪不及其親,這是君上的厚恩。至於害怕,這是怕受到牽連,這本是自然的恒常之理。無情的人,父兄逮捕至獄中,子弟沒有悲慘怵惕的表情;子弟逃避刑罰,父兄沒有慚愧羞赫的麵容。食飽寢安,榮耀其位,遊玩自若,車馬仍華,衣冠華麗,哪是同體共氣、同分憂患的樣子呢?過去秦伯因楚人圍江,素服以示擔心;宋仲子因為失舉桓譚,免冠而請罪。然而子弟之於父兄,父兄之於子弟,其情更近,哪裏又是結盟相知的人而可以說其感情深淺呢?二聖清正簡肅風俗,孝慈當為其先。臣愚認為父兄如有犯罪,應該讓其子弟素服肉袒,到官府請罪;子弟犯罪,應讓父兄露板引咎,乞解所司。如職位責任必需,不宜這樣做,有關部門慰勉留之。像這樣,便足以促使平凡淺薄之人,使人們知有所恥了。

其五曰: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之不廉,乃曰簠簋不飾。此君之所以禮貴臣,不明言其過也。臣有大譴,則白冠犛纓,盤水加劍,造室而請死,此臣之所以知罪而不敢逃刑也。聖朝賓遇大臣,禮同古典。自太和以降,有負罪當陷大辟者,多得歸第自盡。遣之日,深垂隱湣,言發淒淚,百官莫不見,四海莫不聞。誠足以感將死之心,慰戚屬之情。然恩發至衷,未著永製,此愚臣所以敢陳末見。昔漢文時,人有告丞相周勃謀反者,逮係長安獄,頓辱之與皁隸同。賈誼乃上書,極陳君臣之義,不宜如是。夫貴臣者,天子為其改容而體貌之,吏人為其俯伏而敬貴之。其有罪過,廢之可也,賜之死可也。若束縛之,輸之司寇搒笞之,小吏詈罵之,殆非所以令眾庶見也。及將刑也,臣則北麵再拜,跪而自裁。天子曰:子大夫自有過耳,吾遇子有禮矣。上不使人抑而刑之也。孝文深納其言,是後大臣有罪,皆自殺不受刑。至孝武時,稍複入獄,良由孝文行之當時,不為永製故耳。伏惟聖德慈惠,豈與漢文比隆哉?今天下有道,庶人不議之時,臣安可陳瞽言於朝,但恐萬世之後,繼體之主有若漢武之事焉。夫道貴長久,所以樹之風聲也;法尚不虧,所以貽厥孫謀也,焉得行恩當時,而不著長世之製乎?
“其七是:《禮》說:‘臣有大喪,君三年不呼其門。’這是聖人根據人情製定的禮製,為的是讓孝子終其孝情。周代衰落,喪禮漸亡,所以服喪的人前去打仗,素冠之士動起兵刃,到了暴虐的秦代,這些禮製都遭泯滅了。漢初,戰事頻起,未能遵古。到漢宣帝時,老百姓應當從事軍事屯駐的,碰到祖父母、父母死亡,喪期沒滿三個月的,都不從事徭役;其朝臣遇到喪事的禮製,沒有定聞。到後漢元初年間,大臣遇到大喪,開始能夠離官服喪。及魏武、孫權、劉備之世,日日幹戈,前代禮製又廢而不行。晉時,鴻臚鄭默喪親,堅決要求回家服喪,武帝被其孝誠所感動,於是製定律令立下喪服常製。聖魏初年,撥亂反正,未及建立終喪之製。而今四方無憂,百姓安逸,的確是孝慈道合、禮教興起施行之日了,然而愚臣心中所懷,仍有未盡。臣見到朝臣服其父喪的,期滿赴職,衣著錦繡,乘坐麗車,跟從君主祭祀郊廟,鳴玉垂糸委,同參節慶之宴,傷害作為人子之道,損壞天地大倫。愚臣建議如果有人遭受祖父母、父母亡喪之禍,都讓他們終其喪期。如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來代領其官職,就優旨慰喻,讓其視事,但隻是讓其處理奏陳本部事務而已,國家吉慶之類的喜事,一律免讓他們參加。而烽煙警起,戴孝從軍,這雖然有損喪禮,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為臣之言稍有可以采用的,願請聖上交付有關部門製定相應製度。”

其六曰:《孝經》稱:“父子之道天性。”《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二經之旨,蓋明一體而同氣,可共而不可離者也。及其有罪,罪不相及者,乃君上之厚恩也。至若有懼,懼應相連者,固自然之恆理也。無情之人,父兄係獄,子弟無慘惕之容;子弟逃刑,父兄無愧恧之色。宴安榮位,遊從自若,車馬仍華,衣冠猶飾,寧是同體共氣、分憂均戚之理也?昔秦伯以楚人圍江,素服而示懼;宋仲子以失舉桓譚,免冠而謝罪。然則子弟之於父兄,父兄之於子弟,惟其情至,豈與結盟相知者同年語其深淺哉?二聖清簡風俗,孝慈是先。臣愚以為父兄有犯,宜令子弟素服肉袒,詣闕請罪;子弟有坐,宜令父兄露板引咎,乞解所司。若職任必要,不宜許者,慰勉留之。如此,足以敦厲凡薄,使人知有所恥矣。
魏高祖看了十分高興,不久這些建議就都得到施行。

其七曰:《禮》雲:臣有大喪,君三年不呼其門。此聖人緣情製禮,以終孝子之情者也。周季陵夷,喪禮稍亡,是以要絰即戎,素冠作刺;逮於虐秦,殆皆泯矣。漢初,軍旅屢興,未能遵古。至宣帝時,民當從軍屯者,遭大父母、父母死,未滿三月,皆弗徭役;其朝臣喪製,未有定聞。至後漢元初中,大臣有重憂,始得去官終服。暨魏武、孫、劉之世,日尋幹戈,前世禮製複廢而不行。晉時,鴻臚鄭默喪親,固請終服,武帝感其孝誠,遂著令以為常。聖魏之初,撥亂返正,未遑建終喪之製。今四方無虞,百姓安逸,誠是孝慈道洽,禮教興行之日也。然愚臣所懷,竊有未盡。伏見朝臣丁父憂者,假滿赴職,衣錦乘軒,從郊廟之祀;鳴玉垂緌,同節慶之宴;傷人子之道,虧天地之經。愚謂如有遭大父母、父母喪者,皆聽終服。若無其人有曠庶官者,則優旨慰喻,起令視事,但綜司出納敷奏而已,國之吉慶,一令無預。其軍戎之警,墨縗從役,雖愆於禮,事所宜行也。如臣之言少有可采,願付有司別為條製。
李彪漸被聖上禮遇,加授中壘將軍。等到文明太後逝世,群臣請求魏高祖守喪三年,高祖不同意,與李彪往複論議,事情記在《禮誌》裏。高祖下詔說:“縱觀古事,求能並非一途。或是承借微蔭,著德當時;或是被拔選於幽陋,而至流名於後世。因而毛遂起自微賤,奮發抗楚之辯,隻要有才能,何必拘泥於出身。李彪雖不是出身名門。本來缺少華貴的資本,但他識性嚴整聰捷,學識博及典籍,剛辯之才,頗堪時用,加上憂吏如其家,乃宣我朝之美,如不嘉賞其行為,敘錄其功績,那憑什麼勸勉獎勵勤勞能幹之人呢?可特進秘書令,以酬答他的款誠。”因他參預議論律令的勤勉,皇上賜給他帛五百匹、馬一匹、牛兩頭。

高祖覽而善之,尋皆施行。
這一年,朝廷加授他為散騎常侍,出使蕭賾。蕭賾派他的主客郎劉繪接待對答,並且擺下宴席音樂。李彪辭退音樂。到坐時,李彪說:“齊主既賜宴樂,以勞慰遠行之人,適才我辭退音樂,你或許還未體出其中意思。自從我魏喪禮廢替,到現在已經很久了,我皇孝性自天,追思想慕沒有盡止,所以有今天喪除之議。服三個月的喪,朝中官員才開始除去孝衣,但仍身穿素服處理政事。裴、謝二公在此,臣理應把原因告知,我今日辭去音樂,想來你們不會見怪吧。”劉繪回答說:“辭樂之事,本不驚異。請問魏朝喪禮,它是依據什麼?”李彪說:“高宗三年,孝文..月,而今聖上追念養育的深恩,感謝慈訓的厚德,服喪之禮依秦、漢之間禮製,可以說是得禮之變。”徐繪又問:“如要依古,為什麼不終三年喪期?”李彪說:“對於皇帝來說,國家大事不可久曠,所以割舍至慕之情,聽從朝臣之議。喪期不外乎三年,而今隻服三個月,此可謂無禮之禮。”徐繪說:“叔氏太差勁了!專門以禮來要求別人。”李彪說:“聖朝自為絕代的禮製,它關係到許多人。”徐繪說:“文武百官總已聽從塚宰調遣,萬機有什麼可擔心它陷於曠怠呢?”李彪說:“我聽典籍上說:‘五帝的臣子,臣不如君,所以君主親自獨攬天下大事;三王君臣智力相當,所以君臣共理天下機務;五霸臣子智力超過君主,所以事情由下麵決定。’我朝衙門內都是當年五帝那樣的臣子,君主親攬大權,是遠效軒唐做法。”李彪將要還朝,蕭賾親自對他說:“卿你前番出使還魏之日,賦答阮詩說:‘但願長閑暇,後歲複來遊。’今天你果然來了。卿此次還朝,以後還會來嗎?”李彪回答說:“使臣我請賦阮詩:‘宴衍清都中,一去永矣哉。’”蕭賾神情茫然地說:“清都可爾,一去何事?觀卿此言,似成長闊,朕理當以特殊的禮節相送。”蕭賾於是親自到琅笽城,登山臨水,命群臣賦寫詩歌送別李彪,可見蕭賾是多麼看重他。李彪前後六次銜命出使,南方政權的人驚奇他的正直。

彪稍見禮遇,加中壘將軍。及文明太後崩,群臣請高祖公除,高祖不許,與彪往複,語在《禮誌》。高祖詔曰:“曆觀古事,求能非一。或承藉微廕,著德當時;或見拔幽陋,流名後葉。故毛遂起賤,奮抗楚之辯,苟有才能,何必拘族也?彪雖宿非清第,本闕華資,然識性嚴聰,學博墳籍,剛辯之才,頗堪時用;兼憂吏若家,載宣朝美,若不賞庸敘績,將何以勸獎勤能?可特遷秘書令,以酬厥款。”以參議律令之勤,賜帛五百匹、馬一匹、牛二頭。
後來皇帝車駕南征,假李彪冠軍將軍、東道副將,不久又假征虜將軍。車駕還京,遷任為禦史中尉,領著作郎。李彪既被魏高祖所寵幸,性格又十分剛直,於是屢屢彈劾糾肅朝臣,遠近之人都很怕他,豪強也不敢妄動。高祖常常喊彪為李生,從容地對群臣說:“我有李生,就像漢代有汲黯一樣。”汾州胡人叛亂,皇帝下詔讓李彪持節慰安,事情平息,李彪還京之後,朝廷又除任他為散騎常侍,仍領禦史中尉一職,解其著作事宜。高祖在流化池宴請群臣,對李衝說:“崔光的博大,李彪的正直,是我們國家求得賢才的基礎。”

其年,加員外散騎常侍,使於蕭賾。賾遣其主客郎劉繪接對,並設燕樂。彪辭樂。及坐,彪曰:“齊主既賜燕樂,以勞行人,向辭樂者,卿或未相體。自喪禮廢替,於茲以久,我皇孝性自天,追慕罔極,故有今者喪除之議。去三月晦,朝臣始除衰裳,猶以素服從事。裴、謝在此,固應具此,我今辭樂,想卿無怪。”繪答言:“辭樂之事,向以不異。請問魏朝喪禮,竟何所依?”彪曰:“高宗三年,孝文逾月。今聖上追鞠育之深恩,感慈訓之厚德,執於殷漢之間,可謂得禮之變。”繪複問:“若欲遵古,何為不終三年?”彪曰:“萬機不可久曠,故割至慕,俯從群議。服變不異三年,而限同一期,可謂亡禮之禮。”繪言:“汰哉叔氏!專以禮許人?”彪曰:“聖朝自為曠代之製,何關許人。”繪言:“百官總己聽於塚宰,萬機何慮於曠?”彪曰:“我聞載籍:五帝之臣,臣不若君,故君親攬其事;三王君臣智等,故共理機務;五霸臣過於君,故事決於下。我朝官司皆五帝之臣,主上親攬,蓋遠軌軒唐。”彪將還,賾親謂曰:“卿前使還日,賦阮詩雲‘但願長閑暇,後歲複來遊’,果如今日。卿此還也,複有來理否?”彪答言:“使臣請重賦阮詩曰‘宴衍清都中,一去永矣哉’。”賾惘然曰:“清都可爾,一去何事?觀卿此言,似成長闊,朕當以殊禮相送。”賾遂親至琅邪城,登山臨水,命群臣賦詩以送別,其見重如此。彪前後六度銜命,南人奇其謇諤。
皇帝車駕南伐,李彪兼任度支尚書,與仆射李衝、任城王等人共同處理國家日常事務。李彪生性剛強豪倔,與李衝等人意見有不合的地方,便在臉上嘴上表現出來,毫無退讓的意思。他自稱自己身為法官,無人能夠糾奏彈劾自己,於是便經常專橫恣肆。李衝積數李彪前後所犯的罪過,便在尚書省衙門內囚禁起李彪,上表皇帝說:“臣聽說範典國家、匡治百姓,光化升治、輿服典章,理應無一時閃失。所以晉文公功建九合,猶且被迫在隧道中與其母相見,季氏三代執政,猶在操守問題上受人譏諷。天下固知名節操守的重要,所以不能夠虛妄作假。先王既在先時建立憲章,陛下又在今天按之治理,都是為了做到車馬服飾有序,禮儀萬物沒有廢落。今按查李彪過去身份平平,因才特受提拔,名耀清貴,在東觀司掌文書,頻受聖上恩寵,糾奏朝中官員,左加金..,右授蟬冠。(有缺文)李彪理應感恩勵節,忠心報德。然而他竊取名聲忝居職位,立身高傲,仗勢剛倔,無法無天。禁中省內,坐車而行,冒取官材,駕駛四匹馬拉的車,毫不顧忌憚怕。肆意妄為,傲視人物,愚弄視聽,這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能寬容?臣召集尚書以下、令史以上官員,加上治書侍禦史臣酈道元在尚書省聚集,以李彪所犯的罪行狀告李彪,訊審其虛實,如他有不知的,必須審問其部下。李彪回答說:‘事實你們都已知道,實際情況如其所彈劾,這些我都知道,還有什麼必要召審我的部下。’為臣今日請求以這一事實,免去李彪所居官職,交付刑官審判。”

後車駕南征,假彪冠軍將軍、東道副將,尋假征虜將軍。車駕還京,遷禦史中尉,領著作郎。彪既為高祖所寵,性又剛直,遂多所劾糾,遠近畏之,豪右屏氣。高祖常呼彪為李生,於是從容謂群臣曰:“吾之有李生,猶漢之有汲黯。”汾州胡叛,詔彪持節綏慰。事寧還京,除散騎常侍,仍領禦史中尉,解著作事。高祖宴群臣於流化池,謂仆射李衝曰:“崔光之博,李彪之直,是我國家得賢之基。”
李衝又上表說:

車駕南伐,彪兼度支尚書,與仆射李衝、任城王等參理留台事。彪素性剛豪,與衝等意議乖異,遂形於聲色,殊無降下之心。自謂身為法官,莫能糾劾己者,遂多專恣。衝積其前後罪過,乃於尚書省禁止彪,上表曰:“臣聞範國匡人,光化升治,輿服典章,理無暫失。故晉文功建九合,猶見抑於請隧;季氏藉政三世,尚受譏於輿璠。固知名器之重,不可以妄假。先王既憲章於古,陛下又經綸於今,用能車服有敘,禮物無墜。案臣彪昔於凡品,特以才拔,等望清華,司文東觀,綢繆恩眷,繩直憲台,左加金璫,右珥蟬冕。□東省。宜感恩厲節,忠以報德。而竊名忝職,身為違傲,矜勢高亢,公行僭逸。坐與禁省,冒取官材,輒駕乘黃,無所憚懾。肆誌傲然,愚聾視聽,此而可忍,誰不可懷!臣輒集尚書以下、令史以上,並治書侍禦史臣酈道元等於尚書都座,以彪所犯罪狀告彪,訊其虛實,若或不知,須訊部下。彪答臣言:‘事見在目,實如所劾,皆彪所知,何須複召部下。’臣今請以見事,免彪所居職,付廷尉治獄。”
“臣與李彪相識已經快二十年了,李彪開始出使南方時,臣見其色厲辭正,才優學博,臣愚蠢地認為他是出類拔萃的人物。等到李彪官職升遷,參與言談宴飲,聽到李彪評論古今,品評人物,興言於侍宴之傍,啟論於群英之中,讚賞忠誠識別正直,言論懇切,直來直去,毫不掩飾。即使是諸王之尊位,近臣的顯要,隻要他們有什麼不是,多當麵道出。殘酷疾忌,矯飾奸詐,厲色正辭,出語惡毒,就像老鷹撲殺鳥雀,凜凜然確實像有公正清廉的節操。臣雖才智卑下,則也嘉尚他的耿直,欽佩其正直,雖覺得他有些太過火,但不覺得這是什麼毛病。等到李彪初登憲台,始居糾彈之職,首複引馬騎卒傳呼開道入宮的禮儀,訂下直繩不法行為的糾彈,當時人們普遍認為這很難做到。而李彪秉誌信行,不避豪強勢力,他所彈劾的人,全都望風而倒。赫赫威風,振於全國,肅正之稱,傳遍京城。天下人對他改眼相看,貪暴之人斂手整肅。臣當時見到他的所做所為,確實說過他言行相符,忠誠清正自內而發。然而當時有人私下裏告訴為臣,說他十分暴虐,臣當時認為糾彈的官員,人們都很忌怕疾恨,風謗之際,容易生出謠言,心中自不相信真有這麼回事。

衝又表曰:
“往年因河陽事,臣與李彪都在領軍府,加上太尉、司空以及領軍諸官員等,集中閱查廷尉所審問的犯人。當時有人訴說冤枉,二公及臣意欲聽理。那人訴說的道理還沒完,李彪便勃然震怒,從東麵的座位上躍起,捋袖揎拳,口中宣說大膽賊奴,叱吒左右,他高聲大呼說:‘南台中把我木手拿來,讓我把這奴脅骨打斷!’雖然口中說這話,但實際並未真的去取。他又說:‘南台所審問的,隻怕還有枉活的,始終沒有枉屈而死的,隻可依此。’當時眾人中被冤枉的過於嚴重,有許多事實足以證明,然又心中怵於李彪,於是各自沉默不語。因為這件事,為臣於是心中懷疑他濫責無辜,臣審加情察,知其威虐,但仍為體察其采訪之由,訊問的情況。粗略而言,其酷急小罪,肅禁為大。總而言之,仍認為其益多損少。所以按住臣心中所疑,不以申奏,實在有失為臣知無不說以求聖上了解情況的道理。

臣與彪相識以來垂二十載。彪始南使之時,見其色厲辭辯、才優學博,臣之愚識,謂是拔萃之一人。及彪位宦升達,參與言燕,聞彪評章古今,商略人物;興言於侍筵之次,啟論於眾英之中;賞忠識正,發言懇惻,惟直是語,辭無隱避。雖複諸王之尊,近侍之要,至有是非,多麵抗折。酷疾矯詐,毒愆非違,厲色正辭,如鷹鸇之逐鳥雀,懍懍然實似公清之操。臣雖下才,輒亦尚其梗概,欽其正直,微識其褊急之性,而不以為瑕。及其初登憲台,始居司直,首複騶唱之儀,肇正直繩之體,當時識者僉以為難。而彪秉誌信行,不避豪勢,其所彈劾,應弦而倒。赫赫之威,振於下國;肅肅之稱,著自京師。天下改目,貪暴斂手。臣時見其所行,信謂言行相符,忠清內發。然時有私於臣、雲其威暴者,臣以直繩之官,人所忌疾,風謗之際,易生音謠,心不承信。
“等到去年陛下大駕南征以來,李彪兼任尚書,我與他早晚共事,才開始了解他言行不一,是己非人,專橫恣肆,毫無忌憚,尊重自己,忽視別人,安己淩上,以自己的過錯彈劾他人,己方事人,喜好別人拍奉自己。聽到他說的話覺得他與古代賢人沒有兩樣,檢校其行為卻是天下奸佞暴虐之徒。為臣與任城王卑躬曲己,就像柔順的小弟奉從暴虐的長兄一樣。他所想要做的,盡管事不在理,我們也隻好無不屈從。

往年以河陽事,曾與彪在領軍府,共太尉、司空及領軍諸卿等,集閱廷尉所問囚徒。時有人訴枉者,二公及臣少欲聽采。語理未盡,彪便振怒東坐,攘袂揮赫,口稱賊奴,叱吒左右,高聲大呼雲:“南台中取我木手去,搭奴肋折!”雖有此言,終竟不取。即言:“南台所問,唯恐枉活,終無枉死,但可依此。”時諸人以所枉至重,有首實者多,又心難彪,遂各嘿爾。因緣此事,臣遂心疑有濫,審加情察,知其威虐,猶未體其采訪之由,訊檢之狀。商略而言,酷急小罪,肅禁為大。會而言之,猶謂益多損少。故懷寢所疑,不以申徹,實失為臣知無不聞之義。
“依李彪其事求李彪其實,諸項列舉都有證據。如果為臣列舉符合事實,就應在北方就地處決李彪,以去除擾亂國家政治的奸矯之人;如果為臣所說無證,理應流放為臣於荒僻之地,以平息讒言之汙人清白。”

及去年大駕南行以來,彪兼尚書,日夕共事,始乃知其言與行舛,是己非人,專恣無忌,尊身忽物,安以身作之過深劾他人,己方事人,好人佞己。聽其言同振古忠恕之賢,校其行是天下佞暴之賊。臣與任城卑躬曲己,若順弟之奉暴兄。其所欲者,事雖非理,無不屈從。
高祖當時在懸瓠,看到李衝表奏驚歎愕然,說:“怎麼會料到留京之人像這樣!”有關部門要處李彪以極刑,高祖寬恕了他,除名而已。李彪很快還歸本鄉。

依事求實,悉有成驗。如臣列得實,宜殛彪於有北,以除奸矯之亂政;如臣無證,宜投臣於四裔,以息青蠅之白黑。
高祖從懸瓠北到鄴城,李彪在鄴城南部迎拜。高祖說:“朕對你寄予厚望,每每許你以貞鬆為誌、歲寒為心,你理應報國,發揮才能,但近日見到彈劾你的文字,令朕大失所望。卿你遭到這種譴責,是朕與你過不去,是宰相跟你過不去,還是卿你咎由自取?”李彪回答說:“臣的過失咎由自取,罪自身招,實在不是陛下加罪於臣,也不是宰相無辜罪臣。人臣罪既如此,應伏鄉野之中,不應遠接聖上車駕,但聽說聖體有恙,臣肝膽塗地,是以敢至,並不是為謝罪而來。”高祖聽取宋弁的意見,準備采用他,又逢留台臣僚表言李彪與禦史賈尚過去審理平民恂一案,又有誣蔑不實之處,奏請逮捕李彪。李彪自稱此事冤枉,高祖也知道李彪沒有此事,便派人安慰他,讓人用牛車散載,送他到洛陽。逢大赦得以免罪。

高祖在懸瓠,覽表歎愕曰:“何意留京如此也!”有司處彪大辟,高祖恕之,除名而已。彪尋歸本鄉。高祖自懸瓠北幸鄴,彪拜迎於鄴南。高祖曰:“朕之期卿,每以貞鬆為誌,歲寒為心,卿應報國,盡身為用,而近見彈文,殊乖所以。卿罹此讒,為朕與卿,為宰事與卿,為卿自取?”彪對曰:“臣愆由己至,罪自身招,實非陛下橫與臣罪,又非宰事無辜濫臣。臣罪既如此,宜伏東皋之下,不應遠點屬車之塵,但伏承聖躬不豫,臣肝膽塗地,是以敢至,非謝罪而來。”高祖納宋弁言,將複采用,會留台表言彪與禦史賈尚往窮庶人恂事,理有誣抑,奏請收彪。彪自言事枉,高祖明彪無此,遣左右慰勉之。聽以牛車散載,送之洛陽。會赦得免。
高祖逝世,魏世宗登極,李彪自托於王肅,又與邢巒詩書往複,互相推崇,因之李彪請求朝廷恢複他的舊職,重操往日史官職事,王肅等人答應為他出力幫忙。李彪於是上表:

高祖崩,世宗踐祚。彪自托於王肅,又與邢巒詩書往來,迭相稱重,因論求複舊職,修史官之事,肅等許為左右。彪乃表曰:
“惟我皇之擁有中華,歲越百齡,年幾十紀。太祖以不能違命而開基業,武皇以奉養時序而拓開帝業,虎嘯中國,龍飛宇外,小往大來,萬物鹹順,從此以降。世世代代濟其光輝。史官所述,未能充分具其興盛。加上東觀圮壞,冊籍缺乏,先王之美隨日而落,皇朝大善與月同稀。故有諺語說:‘一日不書,百事荒蕪。’到了太和十一年(487),先帝先後遠思大魏皇業,綿遠悠長,轟轟烈烈,如不恢複史官闡述著錄,怕大業茂功便會有缺。於是召集名儒博達之士,充任秘書省官職。當時聖上忘臣眾短,采納為臣片誌,令臣出山,授予丞職,為臣忝居其事,無所與讓。高祖時常召臣說:‘平正你的大誌,端正手中筆法,書寫史事而不按法,後世之人有什麼可看的。’為臣奉以周旋,不敢疏怠,與著作郎等人拾撿遺文,並取前記,撰為國書。假如有新進時賢續做此事,臣擔心門庭既異,出入生疑,弦柱既變,善者或許成為謬妄。自從太和十五年(491)以來,臣出使國家遷都,為臣頻頻出使南方,於是記載之筆便停輟不用,史實也不複被載,這對於書功錄美,不也是有欠缺嗎?

臣聞龍圖出而皇道明,龜書見而帝德昶,斯實冥中之書契也。自瑞官文而卑高陳,民師建而賤貴序,此乃人間之繩式也。是以《唐典》篆欽明之冊,《虞書》銘慎徽之篇,《傳》著夏氏之《箴》,《詩》錄商家之《頌》,斯皆國史明乎得失之跡也。逮於周姬,鑒乎二代,文王開之以兩經,公旦申之以六聯,鬱乎其文,典章大略也。故觀《雅》、《頌》,識文武之丕烈;察歌音,辨周公之至孝。是以季劄聽《風》而知始基,聽《頌》而識盛德。至若尼父之別魯籍,丘明之辨孔誌,可謂婉而成章,盡而不汙者矣。自餘乘、誌之比,其亦有趣焉。暨史、班之錄,乃文窮於秦漢,事盡於哀平,懲勸兩書,華實兼載,文質彬彬,富哉言也。令大漢之風,美類三代,炎囗崇道冠來事。降及華、馬、陳、於,鹹有放焉。四敷讚弗遠,不可力致,豈虛也哉?其餘率見而書,睹事而作者多矣,尋其本末,可往來焉。
“伏思孝文皇帝承接天地之寶,崇揚祖宗大業,大功未就,早早崩殞,黎民百姓,如無天地。賴陛下體明睿之真誠,應保合之大量,恢恢大明以照萬物,履踐靜恭以安定邦國,天清其氣,地樂其靜,不失不忘,都由舊章,真可謂重明疊聖,百姓安康。惟先皇的開創造物,經治浩廣,加上魏典常記、偉跡垂篇,窮理於有象之中,盡性於眾變之內,真可謂日月出矣,無幽不被照亮了。《記》說:‘善流者欲以繼其行,善歌者欲人繼其聲。’所以《傳》說:‘文王開創基業,周公成其大邦。’又說:‘沒有周公的才能,不得做周公那樣的事。’今日的親王,可謂能與當年周公相比了。但先王的大計聖達,今王的淳美洞鑒,與前代相比,毫無遜色的地方。時哉時哉,可不光照日月嗎!與天地合德的,是先皇開創之功;與日月齊明的,是先皇的洞照之識;與四時周遍的,是先皇的豐功;與鬼神合契的,是先皇的明察;遷都改邑,是先皇的明達;變是協和的,是先皇的玄鑒;思同書軌的,是先皇的遠見卓識;守在四夷,是先皇的深遠謀略;海外有截,是先皇的赫赫聲威;禮田岐陽,是先皇的明識大義;張樂岱山之郊,是先皇的仁德;車駕幸臨幽僻荒漠,是先皇的智謀;征伐南荊的,是先皇的禮敬;升中告成的,是先王的整肅;親祭社稷,是先皇的禮敬;兗實無缺,是先皇的充備;開物成務,是先皇的貞正;觀察人文,是先皇的涵蘊;革弊創新,是先皇的誌向;孝慈道洽,是先皇的衷誠。先皇有大功二十件,加上謙慎尊位,光被四極,為而不占有,可以說是功包三皇五帝了,實在應該書功於簡冊,聲播於金石。

唯我皇魏之奄有中華也,歲越百齡,年幾十紀。太祖以弗違開基,武皇以奉時拓業;虎嘯域中,龍飛宇外;小往大來,品物鹹亨。自茲以降,世濟其光。史官敘錄,未充其盛。加以東觀中圮,冊勳有闕,美隨日落,善因月稀。故諺曰:“一日不書,百事荒蕪。”至於太和之十一年,先帝、先後遠惟景業,綿綿休烈,若不恢史闡錄,懼上業茂功始有缺矣。於是召名儒之士,充麟閣之選。於時忘臣眾短,采臣片誌,令臣出納,授臣丞職,猥屬斯事,無所與讓。高祖時詔臣曰:“平爾雅誌,正爾筆端。書而不法,後世何觀?”臣奉以周旋,不敢失墜,與著作等鳩集遺文,並取前記,撰為國書。假有新進時賢製作於此者,恐閨門既異,出入生疑,弦柱既易,善者或謬。自十五年以來,臣使國遷,頻有南轅之事,故載筆遂寢,簡牘弗張。其於書功錄美,不其闕歟?
“為臣竊謂史官的顯達,大的可與日月齊明,小的可與四時並茂。其中大的孔子、左丘就是,小的司馬遷、班固便是。所以他們可以聲流於無窮之外,義明於後來之人。故金石可以泯滅而流風不會泯滅的,恐怕就是載史的書籍吧?諺語說‘相門有相,將門有將’,這不隻是說他們的性格,還指長期耳濡目染所養成的氣質。臣竊謂天文之官,太史之職,如有其人,就當世有其人了。所以《尚書》稱羲和世代掌天地之官,張衡在賦中說‘學於舊史氏’,說的就是世代相傳之義。如果像善於冶煉的人的兒子擅長製作裘衣,善於治弓的人的兒子擅長編製筲箕,事物哪有固定的程式,習染成自然罷了。所以說到這裏,也可說史官不修書,皇朝事跡便多淪落空曠,因此天人之際的事,不可片刻沒有記載。所以司馬談、司馬遷記錄史實而立下功績,班彪、班固撰寫《漢書》而成名,這是前鑒的軌轍,後鏡的蓍草龜骨。然而前代史官不能終其史官之業的有之,這都是暴虐之世不能容忍善人的原因。所以平子離開史館而成文名,伯喈違棄館閣而就其素誌。而近代偽晉之世,有位叫王隱的佐郎,被著作郎虞預所誣毀,棄官在家,白天他打柴造飯,晚上觀文寫作,撰成《晉書》,存留一代史實,司馬紹讓尚書隻為他提供筆與紙而已。國家大典,成於私家,末世之弊,竟成這樣,史官的命運不濟,是因為時代。

伏惟孝文皇帝,承天地之寶,崇祖宗之業,景功未就,奄焉崩殞,凡百黎萌,若無天地。賴遇陛下,體明叡之真,應保合之量;恢大明以燭物,履靜恭以安邦;天清其氣,地樂其靜,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可謂重明疊聖,元首康哉。惟先皇之開創造物,經綸浩曠,加以魏典流製,藻繢垂篇,窮理於有象,盡性於眾變,可謂日月出矣,無幽不燭也。《記》曰:善流者欲人繼其行,善歌者欲人繼其聲。故《傳》曰:文王基之,周公成之。又曰:無周公之才,不得行周公之事。今之親王,可謂當之矣。然先皇之茂猷聖達,今王之懿美洞鑒,準之前代,其德靡悔也。時哉時哉,可不光昭哉!合德二儀者,先皇之陶鈞也;齊明日月者,先皇之洞照也;慮周四時者,先皇之茂功也;合契神鬼者,先皇之玄燭也;遷都改邑者,先皇之達也;變是協和者,先皇之鑒也;思同書軌者,先皇之遠也;守在四夷者,先皇之略也;海外有截者,先皇之威也;禮田岐陽者,先皇之義也;張樂岱郊者,先皇之仁也;鑾幸幽漠者,先皇之智也;燮伐南荊者,先皇之禮也;升中告成者,先皇之肅也;親虔宗社者,先皇之敬也;袞實無闕者,先皇之德也;開物成務者,先皇之貞也;觀乎人文者,先皇之蘊也;革弊創新者,先皇之誌也;孝慈道洽者,先皇之衷也。先皇有大功二十,加以謙尊而光,為而弗有,可謂四三皇而六五帝矣。誠宜功書於竹素,聲播於金石。
“而今大魏的史書,職掌它則身家顯貴,祿則親受榮耀,優哉遊哉,它給予人以福祿,然而大魏史書不能恢弘,也是有其原因的。故著作漁陽人傅毗、北平人陽尼、河間人邢產、廣平人宋弁、昌黎人韓顯宗等,都以文才被薦舉,國掌注述,都為時不長,不能終其大績。前著作郎程靈虯與臣同時應舉,共掌此事,而今改從他職,不再職掌撰述。隻剩下崔光一人,雖然沒有移任,然而身兼兩職,所以載述之事便空缺了。臣聽說記載典籍的興盛,是由於有其大業,《雅》、《頌》垂薦,由於德美,雖然一時有一時的文質,史書記載也有詳有略,然而曆代相傳,這一基本的特點並沒有改變。過去司馬談告誡他的兒子司馬遷說:‘當世有美而你不記,是你的罪過。’所以司馬遷之書久而見美。孔明在蜀,不曾留意史事,所以久而久之就被人批評。從長遠忠實的角度來看,司馬談之誌比諸葛亮要賢敏得多。《尚書》稱‘不要曠廢眾官’,《詩經》有‘職掌什麼就有什麼憂患’,為臣今天雖不在史官其位,然而過去臣曾忝居其職,所以自己現是一介草民而自疏,敢於就此發表看法。語說‘擔心的是做一件事情的人不一定知道為什麼要去做,知道為什麼要做的人不一定能夠去做’,為臣實在談不上知道,不過是勉強為之。竊查先朝賜給臣‘彪’的名字,遠則擬比漢史的叔皮,近則仿效晉史的紹統,推尋名字,求其含義,為臣欲罷不能,荷恩戴德,為臣惟有死而後已。而今臣請求在都城邊求得一個僻靜的地方,臣好綜理國朝典籍,以終了為臣以往夙誌,官府給些人力物力,以備所需。雖然臣不敢有光耀今古的奢望,但也不是為了飽食終日。如臣撰述,國史近可望一個月就寫成,遠的話三年也會完工,正本放在秘書監,副本可藏之名山。”

臣竊謂史官之達者,大則與日月齊明,小則與四時並茂。其大者,孔子、左丘是也;小者,史遷、班固是也。故能聲流於無窮,義昭於來裔。是以金石可滅而流風不泯者,其唯載籍乎?諺曰“相門有相,將門有將”,斯不唯其性,蓋言習之所得也。竊謂天文之官,太史之職,如有其人,宜其世矣。故《尚書》稱羲和世掌天地之官,張衡賦曰“學乎舊史氏”,斯蓋世傳之義也。若夫良冶之子善知為裘,良弓之子善知為箕,物豈有定,習貫則知耳。所以言及此者,史職不修,事多淪曠,天人之際,不可須臾闕載也。是以談遷世事而功立,彪固世事而名成,此乃前鑒之軌轍,後鏡之蓍龜也。然前代史官之不終業者有之,皆陵遲之世不能容善。是以平子去史而成賦,伯喈違閣而就誌。近僭晉之世有佐郎王隱,為著作虞預所毀,亡官在家;晝則樵薪供爨,夜則觀文屬綴;集成《晉書》,存一代之事,司馬紹敕尚書唯給筆劄而已。國之大籍,成於私家。末世之弊,乃至如此!史官之不遇,時也。
當時司空北海王元祥、尚書令王肅因其沒有俸祿,很是賑濟他,於是按照當年王隱的樣子安排他在秘書省,白衣修史。

今大魏之史,職則身貴,祿則親榮,優哉遊哉,式穀爾休矣;而典謨弗恢者,其有以也。而故著作漁陽傅毗、北平陽尼、河間邢產、廣平宋弁、昌黎韓顯宗等,並以文才見舉,注述是同,皆登年不永,弗終茂績。前著作程靈虯同時應舉,共掌此務,今從他職,官非所司。唯崔光一人,雖不移任,然侍官兩兼,故載述致闕。臣聞載籍之興,由於大業;《雅》、《頌》垂薦,起於德美;雖時有文質,史有備略,然曆世相仍,不改此度也。昔史談誡其子遷曰:“當世有美而不書,汝之罪也。”是以久而見美。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譏。取之深衷,史談之誌賢亮遠矣。《書》稱“無曠庶官”,《詩》有“職思其憂”;臣雖今非所司,然昔忝斯任,故不以草茅自疏,敢言及於此。語曰“患為之者不必知,知之者不得為”,臣誠不知,強欲為之耳。竊尋先朝賜臣名彪者,遠則擬漢史之叔皮,近則準晉史之紹統。推名求義,欲罷不能,荷恩佩澤,死而後已。今求都下乞一靜處,綜理國籍,以終前誌,官給事力,以充所須。雖不能光啟大錄,庶不為飽食終日耳。近則期月可就,遠也三年有成。正本蘊之麟閣,副貳藏之名山。
魏世宗親理朝政,崔光上表說:“臣伏見前禦史中尉李彪,夙懷美意,創修魏典,為臣過去被李彪邀請,與他同掌一業已有多年,他誌力貞正堅強,考證撰述不知疲倦,督促勸勉群官,注綴之事大略備舉。雖然前一段分開了,臣與他多有廢離,但近蒙聖朝重新啟用他,還讓他綜理撰事。而他老而彌厲,史才日新,假如聖上能複他舊職,專攻治書之事,他必定能昭明《春秋》,撰成皇籍。既然先帝委他重任,曾曆高官,他背負過錯,應從滌洗。愚臣認為現在應讓他任職侍中,正職著作,停他外役,讓他專心寫作,積月累年,國史定會寫成。聖上鴻聲巨跡,蔚成大章,皇朝盛明氣象,記錄在冊,也可永不泯滅了。”魏世宗不同意。

時司空北海王詳、尚書令王肅以其無祿,頗相賑餉。遂在秘書省同王隱故事,白衣修史。
皇帝下詔讓李彪兼任通直散騎常侍,行汾州事,這不是李彪所愛好的,他堅決不去,有關部門狠狠地批評指責他。恰好此時李彪染上疾病,持續了幾十天,景明二年(501)秋天,在洛陽去世,享年五十八歲。

世宗親政,崔光表曰:“伏見前禦史中尉臣李彪,夙懷美意,創刊魏典。臣昔為彪所致,與之同業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魏書》

《魏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